查看原文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陈炳良:直面内卷,瞄准全球两款“重磅炸弹”目标进发

编者按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

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生物医药产业CTO创新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学术总监、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博士近日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发表的最新观点直面内卷,瞄准全球两款‘重磅炸弹’目标进发

全文3067字 | 阅读约需10分钟

在当前境况下,企业采取精益运营的举措很有必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唯有不断吸引、聚集大量的优秀人才,才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2022年对于任何一家创新药企而言都不容易。

作为国内创新药的明星企业,信达生物制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透露,信达自2022年7月专门强调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性。在研发方面,信达对推进的项目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管理,并对进展不明显的项目进行及时的分析、调整。

在陈炳良眼中,当企业处于生存压力较大的境况中时,采取精益运营的措施非常必要。他相信,2023年行业发展会趋于稳定,市场景气度也会有所回升。

作为一名科学家,陈炳良对于当前国内研发“内卷”态势抱有更加平和的心态。研发同质化并非国内独有的现象,一个全球首创新药的诞生,比拼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国内创新药企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积累。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唯有不断吸引、聚集大量的优秀人才,才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Q

2022年不少Biotech开始砍管线、裁员甚至卖厂,现金流紧张问题频发,从科学家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业现象?2023年还会持续吗?

陈炳良:2022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新上市公司,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资本市场美股IPO数量下降,港股、A股多家公司上市即破发,同时不少大公司也开始抛售对公司发展意义不大或者危险系数较高的资产。

我认为,在生存压力较大的境况下,企业采取精益运营的措施非常必要。未来行业仍会进行相应调整,不断实现降本增效,做一些战略转移、调整研发管线,或者寻求合作,甚至公司之间的并购等。我相信明年会趋于稳定,而且稍微有所回升。

Q

2022年研发立项方面,是否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2022年你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陈炳良:科学是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向前发展的。信达积极关注国内、国际的行业发展情况,将自身的项目规划做得更加细致,并积极调整方向。2022年赛道上竞争最激烈的仍是PD-1,接下来ADC领域、细胞治疗等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2023年,信达下定决心,要在研发上有新的突破,主要聚焦肿瘤、代谢、眼科,以及抗体的研究,同时也会加码ADC、RNA或基因疗法的研究等。未来我相信基因治疗、生物信息包括人工智能方面,仍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Q

在科学层面,如何寻找差异化的靶点?

陈炳良:国外具有百年历史的大药厂以及世界级的大药厂较多,它们大多资金雄厚,会规划专门的部门进行新靶点开发,在新靶点研发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类似于多个项目的投资者,某个项目的失败,并不会对公司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反观国内,并非没有新靶点的研发。但是新靶点研发具有投资大、风险大、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对于企业而言,往往投入大、烧钱多也不一定能成功。中国医药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研发投入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压力较大,这种现实境况,也使得大多数企业选择跟随式创新,以少走弯路。但越是这样,就越难获得新的靶点。

需要注意的是,跟随式创新其实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据2022年《Nature》上一篇综述文章,该文章统计了10个突破性靶点的研究,其中First-inclass有43项,Fast-follow有89项,Me-too有242项。整体上Fast-follow和Me-too项目约占整个研发项目的89%,仅有不到20%用于新靶点的开发。

从另一角度来看,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大药企,在做产品时,毫无目的、章法做出的产品肯定不行,即便产品顺利上市,未来的商业化也将困难重重。

当前大多数新靶点的发现主要靠大量的阅读,从科研论文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同质化的问题。我很佩服一些科学家,他们耗费大量的精力来看文章,了解最新的研发趋势,去开发新药。在科学院和高校系统的研究项目中,有相当数量的项目难以转化成产品上市,但他们可能通过几个试验就可以发表研究成果。但是对于药企而言,则需要100%或者95%以上的精准度,才能将项目推进下去,才有望让产品获批上市。

假如100家公司面对同一篇科研成果时,大家看到的内容和方向是不一样的。公司不同,定位、优势、发展阶段不同。从读到论文、从中有所发现,到实现产品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会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间会经历大量的失败,这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转化能力才能实现。

Q

企业在确定某个FIC靶点该不该做的时候,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陈炳良:第一,最主要的是,看市场上是否还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第二,国内外,还没有实现成药开发;第三,其针对的某一病患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如果在上述基础上研发成功,那应该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

从经济角度来看,不少企业不一定喜欢FIC,而是更喜欢“重磅炸弹”。FIC产品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产品上市之初,可能只有极少量的患者需求,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没有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而“重磅炸弹”不一样,产品上市后,有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销售额。所以是否决定研发一款好药,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决定。

Q

信达提出2030年要出两款全球“重磅炸弹”的目标,接下来信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站在2022年看2023年或者之后的医药行业,有哪些事情的确定性比较大,未来行业发展的重点有哪些?

陈炳良:距离实现这一目标,信达还有7年时间,相对而言,时间紧、压力大,但我们信心十足,一定能够达到公司所设立的目标。

例如信达在临床上的新分子PD-1/IL2双抗IBI363,临床前研究数据惊艳,于2022年6月获批临床用于晚期肿瘤。还有信达Claudin18.2 ADC也已经启动临床,期待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果。此外,信达还有30多个临床管线,几十个临床前管线,都在有序推进中,很多都是我们自主研发拥有全球潜力的创新管线,给我们全球化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Biopharma公司,产品惠及全球患者。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吸引、聚集大量的优秀人才,获得竞争的主动权。信达非常重视肿瘤学、免疫学、代谢、眼科领域的人才。根据公司的布局,2023年信达会继续在海内外招聘优秀的实验室负责人,让公司的战略更好、更快地落地。

我认为,未来几年药企可以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来布局。随着人民寿命越来越长,老年疾病越来越多,医学的研究对象从部分为主的模式,逐渐转变成整个人群。同时我国肿瘤发病率非常高,除了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外,消化系统领域的癌症患者也日益增加,这也要求药企进一步开发癌症方面的治疗药物。值得关注的是,整形、减肥、口腔、眼科等医美领域将变成医疗领域重要的细分赛道。此外,已经在海外上市,但是还未进入中国市场的药物,仍是不少企业未来研发的重点。


嘉宾简介

陈炳良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生物医药产业CTO创新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学术总监。

从事生物制药科学研究已逾二十载,曾就职于拜耳、百时美施贵宝等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现任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清院副院长。对大分子、抗体开发、药物靶标发现和验证、肿瘤评估治疗等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在华东师大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赴美国旧金山大学学习深造,并于1998年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相关文章阅读

(上下滑动浏览)

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于2021年正式设立,由华东师大实体教学科研机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负责招生和培养。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面向未来的首席技术官和科技型战略企业家。



向上滑动

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

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