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一条人人都可以复制的成长之道!
这是周岭的第70篇原创文
本文9922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导读: 十天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载了我的部分文章节选,一时间引起了小伙伴们的围观。
能上人民日报的官微,我心里自然很开心,不过还是立即提醒自己:漫漫写作路上,平常心最重要!
所以没敢到处张扬,只是在朋友圈里低调分享以示纪念,毕竟是第一次。
没想到小伙伴们比我还要高兴,瞬间就把这个消息传到了各处,一时间我也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之一。
我的写作导师「师北宸」得知后,第一时间祝贺了这个“里程碑”,并邀请我给写作营的同学做一次分享。
所以上个礼拜,我又沉寂了一周,打磨了一篇万字长文,把自己一年多来的成长经历、心法和技法,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通过梳理,我发现自己一年多的成长总量竟然不亚于前三十年的总和!冥冥中也摸索出了一条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复制的成长之道!
这听上去有些夸张,但确实是事实。
前天晚上9点,我如约做了在线语音分享,因为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所以没敢抱太多期望,只希望不要出什么岔子。
没想到正面反馈如雪花般飘来:
还有认真做笔记的。
甚至还有说我声音好听的,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没有勇气回听自己的录音
不管怎么样,能够给大家带来价值,就是这次分享的最大收获,而且能得到大家能如此的肯定,我想还是因为自己的坦承吧。
毕竟在分享中,我对自己的心路和心法毫无保留,并且完全从一个最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所以触发了大家的思考和共鸣。
当然,你也可以跳出“写作”这个话题去读这篇文章,甚至可以把“写作”代替为任何你希望实现的梦想,因为这篇讲的是一个很底层的规律。
另外,由于这篇文章很长,所以我建议你长按下面这张海报,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回听。
据说,听的效果图声并茂,不仅会让你感觉时间过得更快,还能让你更加沉浸并触动内心。
至少,你多少会好奇这个从来看不到样子的周岭是什么声音吧?
如果需要文字稿,我也在下面备好了,你可以在收听后回来摘取需要的信息。
最后,感谢@洛洛的精心主持和@亚辉的用心海报。
Enjoy!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进直播室
各位晚上好,我是周岭,很荣幸受到北宸老师的邀请和大家一起做一个分享。
我是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和师北宸写作训练营2期的学员,所以在坐的应该有不少是我的老朋友,当然也有很多新朋友,虽然我们之间暂时还并不认识,但是在写作营做分享,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毕竟我们都有和北宸老师21天共同的训练经历、也都有用文字创造自己人生的共同愿望。
我原本准备分享的主题是《价值写作与写作价值》,但是我们的主持人洛洛给我制作的标题是《从写作门外汉到被人民日报转载,学写作一年,我想告诉你……》。
我一看,这个标题很吸引眼球啊,甚至都有点儿标题党的感觉,但是仔细一想,她提到的也全都是事实:一年前的我,确实是一个写作门外汉,而就在十天前,我的文章也确实被人民日报转载了。
如果非要说这个标题有哪里不准确呢,应该是我现在的写作时间快一年半了,不过这个分享本来也是半年前就约下的,因为我自身工作的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所以“一年”的说法也说的过去,当然这种拖延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可以让我们现在的第七期同学也参与分享。
我敢说我今天的分享还是值得大家等待的,因为从开始写作到现在,我的个人的成长和收获约等于前三十年的总和,这么说真得一点都不夸张。
当然在分享之前我要先申明一点,我今天并不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成功者姿态来向大家传授经验或是讲大道理,我本人也不喜欢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人说教。
因为在写作上,我一没有特别的天赋、二没有特殊的资源、三没有巧妙的捷径,自始自终我都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下面的分享,我都是以一个最普通人的视角去描绘我所体验到的写作真相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一点上先达成共识,那后面交流就好办多了。好吧,废话不多说,我们现在正式开始。
我今天主要分享三部分内容:
一是写作经历——从门外汉到人民日报
二是写作心法——始终写有价值的东西
三是写作技法——如何写出深度的文章
写作经历——从门外汉到人民日报
先说说我的写作经历吧。
我是去年7月10号开始正式写作的。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你开始写作的日期这么精确呢?因为这天是我的公众号“清脑”开通的日子,刻意以它为界,是想给自己一个小小的仪式感。
而在此之前我仅有的写作经历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单位的内部刊物上发表了几篇小文,但是这些文章只是简单的专业描述,谈不上写作;二是在正式写作之前,自己持续进行了近160天的每日反思。
进行每日反思是因为我当时看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书中提到了这个方法我就去实践了,当然这些反思也谈不上是写作,只能算是写字吧,毕竟写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感悟,就像日记一样,自己看看是可以的,但是不适合公开发表。
不过这些反思却无意中帮我在写作上进行了“预热”,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认知能力很弱,很多问题想不清楚,在生活中总是作出糟糕的选择;而且我的意志力也很薄弱,经常沉迷于手机和娱乐,想靠毅力养成好习惯吧,却又拗不过强大的惰性,很痛苦;另外,那时候我过得很也混沌,没有人生目标,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在35岁这个年纪非常焦虑。
总之,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诸多问题的普通人,内心强烈希望改变又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而促使我拿起笔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当时订阅了李笑来在得到开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不得不说我是李笑来的忠实粉丝,我的很多理念都是从他那里开始践行的。对于这个专栏我学得特别认真,当时为了落实他“只字不差”的阅读要求,我用键盘把每篇文章都重敲了一遍。
有一周他专门讲了“为什么你一定要写作?”这个主题,他说:“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于是决定拿起笔开始自救。
这就是我为什么投身写作的起点,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更加清醒的人,所以我给自己的公众号起了“清脑”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清楚的目标、清醒的认知、清晰的思路和清爽的情绪。
之后的所有事情都从这里开始的。
公众号开通的当天,我就在一块听听上看到了北宸老师的写作课,觉得不错就报名了,我记的当时还是第4个报名的,回去翻了一下相册,发现截图居然还在,所以也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现在再看,还觉得挺有纪念意义的。
这是我的第一次写作训练课,但是这次课程对我影响很大,北宸老师的一些观点,诸如“顶级信息论”和“10万:1千的输入输出比”等等,这些观念对我的冲击很大,让我直接从“经验写作”跳到了“知识写作”的层次上。
我们一开始写作都是写自己的事情,对吧?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感悟,写自己的所见所思,就像我自己写每日反思一样。这样的内容相对容易写,但是也很容易狭窄和局限,而且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的话,生活经历又不够丰富,那么写作来源就很容易枯竭。
但是有大量顶级的信息输入就不一样了,顶级的知识会给带给我们底层的认知,会给我们大视角,也会给我们丰富的素材,所以我们每次都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或故事来开场,而不需要每次都用“我有一个朋友……”来开头。
如果经常用“不知名的朋友”或自己的案例,就会显得狭窄,而且可信度也不高。况且经验这个东西是很容易枯竭的,但知识不会!这就解决了我的写作来源和写作层次的问题,所以我经常把这堂课喻为自己的写作基因塑造课。
有了这样的基因支撑以后,我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请注意啊,虽然我在这里用了“大量”这个词,但其实并不大,那只是相对我以前不读书的状态算是大量了。
然后我就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发在公众号上,当然那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去读,因为关注我的人很少嘛,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写的文章也很一般,人家没有任何理由来关注你啊?
但是,我也需要读者啊,那怎么办呢?思前想后,我想到一个很俗的点子,那就是在写作群里发红包,然后求大家关注。
其实我是一个脸皮很薄的人,但是为了自己的写作,当时也豁出去了,心想反正隔着屏幕大家谁也不认识谁,发就发呗。
但是,没想到这个红包发得非常有效果,当天我的关注人数就一下子由5个“爆涨”到了35个,7倍呐,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当然,后来我又参加了其它的一些写作群,又通过同样的方式拉了一票人。
没办法,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资源,只能从零开始,如果非要给自己一个安慰,也只能说当时有多不要脸,就是对写作有多倾注吧。
我心里面是很感谢这批种子读者的,是他们给了我最初的希望,所以现在有新人说要开公众号写作时,我一般都会主动去粉他,给他一点鼓励和支持,也算是回报当初大家对我的支持。
我就这样一直闷头写,写了大概半年吧,我发现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把阅读中触动自己的内容重新写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方法。
虽然一开始说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但慢慢的就会开始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我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所以始终都有一个需求在牵引我。
其实我知道,我的那些问题和困惑,也是很多人的问题和困惑,就像李笑来常说的一句话一样:“你并不孤独!”是吧?
不管你的问题有多特殊,总会有人面临和你一样的处境。所以,当我通过写作逐渐解决了自己的认知问题之后,这些方法论也自然对其他人产生了价值。
事情转机发生在今年的3月份,当时我推送了自己的第55篇文章《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这是一篇5760字的长文,我把自己如何学习的方法彻彻底底地梳理了一遍。
因为读者少嘛,所以尽管收到了一些很好的反馈,但我也只是把它当成平时的文章一样看待,没有太在意。
幸运的是,有一个读者专门通过微信跟我说:“这篇深度思考实在是太牛啦!读完深感佩服,也帮我解答了不少困惑,非常感谢!”这位读者名叫Alice。
Alice是我一直要感谢的人,因为她是我的伯乐。她当时跟我说:“我每天总会读大量的文章,相信自己的判断,我觉得这样的好文章一定要被大家发现”,然后她鼓励我去投稿。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投过稿,不知道去哪里投。她说她认识公众号“改变自己”的联合创始人张辉,她愿意帮我亲自推荐,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辉哥的答复,说会联系我转载。
小编跟我联系之后,又说了一句话,她说:你的很多文章都很符合我们的风格和定位,今后需要转载的时候会主动联系你。
我当时不知道“改变自己”是一个很牛的公众号,只是觉得有人推荐、有人转载,挺意外也挺开心的,之后也没太往心里去。
大概过了一个礼拜,我送女儿去上学,一早上忙忙碌碌的,也没时间看手机,等从学校回到停车场,我打开微信一看,天呐,怎么有二十几个人来加我好友(我的微信在公众号里是公开的),再打开公众号后台一看,显示新增读者102人。
我当时都看傻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我的公众号从开通到那被转载之前的252天里,总共只有234个读者,而当天结束的时候,新增人数最终达到了495人,足足是之前2倍还要多。
这张图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是写作的“复利效应”,让我看到了写作带来的无限可能。
之后,公众号就进入了“开挂模式”,这篇文章被疯转,插座学院、长江商学院、36氪、灼见、网易公开课、今日头条等各知名平台都进行了转载。
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这篇文章仍然时不时地会给我带来惊喜,同时也让我的其它文章被发现和传播。
北宸老师曾在训练营说过一句话,他说:“好的作品会自己走路!”,确实是这样,因为自始至终,我几乎都没有主动去推广过自己的公众号,当然前期的发红包求关注不算哈。
后来“改变自己”大概又转载了6篇,而到今天为止,后台的转载账号列表也已经达到了14页,也就是说来申请转载的自媒体平台,登记在册的已经有将近140个了吧,而每一次转载都会让我在收获一些读者的同时也收获一些意外和惊喜。
今年7月份,一位在德国留学的读者Lisa联系我,她说她是《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作者一稼的助手,看到我写的文章和一稼的调性很像,希望我能给一稼的新书写一篇书评。
我当然知道这是一种推广需要,但是作为一个才写了一年的年轻写手,能受到一位正牌作者的书评邀请,我还是非常的意外。
很快,出版社就给我寄来了新书,认真读了一遍,发现确实是一本好书,后来在一稼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实用性很强的书评文章《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篇文章也帮助很多人摆脱了目标困境。
另外我自己也收到了一些出版社的出书邀请,不过自认学识水平距离出书还有不少差距,所以暂时还是安心积累吧。
与各路大牛产生连接确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但是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与众多普通读者的连接。
因为自己的文章能够帮助很多人摆脱现实困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来向我求助,他们和曾经的我一样,在学习方法、情绪管理、动力激发、人生目标上都很迷茫、困惑、焦虑、痛苦,而我现在可以通过自己探索的方法论帮助他们一点一点的走出来。
这种情况多了以后,我就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今年的5月31号,我干脆开了一个问答专栏,接受大家的提问。
这个专栏一下子把我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因为我必须动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对方解决各种意想不到的现实问题。
虽然这个过程很消耗心力,但是却让我接触到了最真实的成长需求,也让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一眨眼,这件事情也已经做了半年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个过程却帮助了很多人,也让我自己受益颇多。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小编也注意到了我的文章,于是前两天我也成了大家的话题之一。
不得不说,通过这一年多的写作,我在个人成长上的收获确实不亚于之前三十年的总和。
另外呢,我也如实地向大家公布一下自己现在的粉丝数量,截至今天是9630人,马上就要到达另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了。
我在这里没有任何想要炫耀的意思,因为我知道这点数据在大号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初级写手来说,应该能算是一种鼓励了。
我想我这个普通人能做到,大家同样也能做到。
当然,鼓励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想要通过写作达成自己的影响力,我想还需要认真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涉及到了我们写作的心法,也是我接下来要聊的第二个主题。
写作心法——始终写有价值的东西
我一直在想,这个世界上练习写作的人那么多,包括跟北宸老师学习写作的人也很多,但为什么最终能达成一定影响力的,还是少数呢?
我们每一个想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人,肯定不希望自己写到最后都变得默默无闻,我们既然要写,就肯定希望写出一些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文字而受益,对吧?
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追求影响力,其实就是在追求我们自身的幸福。
《见识》的作者吴军曾在书中说过:人类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一个是基因的传承,另一个就是影响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一点正面的影响力都没有,回到家里,可能连孩子都会看扁自己,但反过来呢,如果自己能正面影响很多人,自然也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
那么,如何才能更大概率地成为这一小部分有影响力的人呢?我的答案是两个字——价值。
想明白这个问题还是源于李笑来老师启发。
在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其中有一节的标题就是“交换才是硬道理!”,这让我联想起以前课本上学过的价值交换规律,然后我突然就悟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不就是交换吗?
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没有,人家凭什么来关注你、尊重你,还主动把社会资源给你调用呢?
所以一个很关键的认知就出来了,那就是:只有当自身的价值足够大的时候,才能被别人所需要,才能够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
回顾我这一年半的经历,其实就是一部价值交换的经历。
如果我写得文章没有价值,就不会有Alice的推荐,不会有“改变自己”的转发,小编也不会说你的其它文章也很好,也不会得到一稼的书评邀请和人民日报的转载,更不会有众多读者来咨询和求助,当然也不会有我今天的分享。
我能够从零突围,靠得不是写吸人眼球的标题,不是蹭新闻热点的流量,也不是炖煮拨弄情绪的鸡汤,而是扎扎实实地生产了有价值的内容,最终换来了别人的需要和尊重。
所以开始写作之后,我就逐渐摒弃了热点写作,一门心思专注在价值写作上。
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我来说永远是写作的指南针!
所以我在写作时候,就会刻意地去探究底层认知,不碰新闻热点,不说个人碎碎念,包括浮夸表情包,无意义的动图,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我都会统统舍弃。
而且和大多数人相反的是,别人在文后会放一些广告什么的,而我在文后放的则是写作的参考书目,这些都是围绕“价值”这个核心去做的。
当然还有更重要一点的就是,每次写文章前我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还有价值吗?如果没有,那可能就没必要写了!所以仅这一问,就能打掉一切浮躁的动机。
不过说实话,在写作之初我并不是这么想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幻想着自己能够在机缘巧合下一夜成名,希望自己能轻松写出10万+,然后实现财富自由什么的。
大家不要笑话我哈,我说过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遍的欲望和幻想,不是生来就高尚的,但当我真正想清楚这个价值心法之后,我就走出了这个的错觉。
虽然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更有天赋,有些人能抓住风口,但这些都是概率极低不可控因素,我能走的只能是没有资源、没有天赋、没有基础的普通人策略,走价值之路。
况且,如果风口真的出现了,但那个时候自已却缺乏足够的价值支撑,也必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今年8月份,金国华老师在写作营也作过一次分享,他有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特别清楚,他说:“对的东西,你就坚持,不需要想清楚。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的,有贡献和产出的,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点给你回报。”
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坚守价值积累,就会觉得路很漫长,看不到未来。那怎么办?继续往前走呗!我们只能先往前走,靠近目标,才能看到它。
现在一眼就能看到的目标肯定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前途不明朗的情况下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往前走,但只要牢牢盯住“价值”这个方向,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走偏!
所以在我看来,写作和成长、和成功其实都是一回事。
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最终它们的底层是一致的,都是价值交换规律。
所以我坚信,坚持价值写作的人成长更快,也能最大概率地成为那一小部分产生影响力,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的人——这就是我的逻辑和策略。
当然,每个人的处境都不同,我的观点也可能是片面的,仅供大家参考。
写作技法——如何写出深度的文章
最后,再谈一谈我的写作技法吧。
当然,此“技法”非彼“技法”,在北宸老师的写作训练营谈写作技法,我还没有这个本事。
我要谈的,是如何获取“写作技法”的方法,最终写出相对深度的文章。
很多读者经常给我反馈说:周老师,你写的文章很有深度,很耐读……吧啦吧啦,然后对我形成一种很好的印象,认为我是一个极具天赋、能够出口成章写作高手。
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有机会看到我写作过程的话,你就会发现我其实是一个很笨拙的人。
我经常会为一个主题的确立而苦思冥想,会为一段素材的缺失而痛苦不堪,会为说清一句话而来回推敲很多次,就像一个神经质一样。
有时候坐在电脑面前,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张合适的标题图,也可能花上好几个小时,非常低效。
有时候,一个想法在脑中出现,感觉很清晰,但想把它写清楚却又十分地艰难,这种艰难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孩子在蹒跚学步,而不是像牛人那样一气呵成。
我以前也一直以为,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写作就会思如泉涌、一气呵成,但是我至今也很少体验到这种状态。
绝大多数时候,我感觉写作的过程都带有某程度的难受感,而不是期待中的享受感,想写出有价值、有长远价值的深度文章确实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知道,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写作天赋和基础的人,这大概就是写作的真相,甚至可能是最好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非常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听过,我现在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每次都做需要刚好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进步最快!”
当我弄清楚上面这张图的时候,我就对这种状态彻底释然了,我能从心底里接受这就是写作的常态。
因为但凡在进步,就必然处于不是那么舒适的学习区,只有有些人处在绿色的A区,有些人处在黄色的B区,程度不同而已。
我在参加训练营的同时,也参加了另外一个写作组织——007,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
所谓007就是大家在一个群里,然后7天写一篇,一起写7年,每周大家把作业都提交到群里相互点评,如果没有完成就交钱惩罚。
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互助形式,通过这种机制让大家持续地练习,但是,这种形式有一种很大的缺陷,就是:有重复,无“刻意”。
我看到很多同学交的作业,要么对热点事件发表一下见解,要么记录自己的生活见闻,要么写一段心情或感悟,很难谈得上有价值或深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
这种文字虽然很容易完成,但是如果一直在这样的舒适区中练习,别说连续写7年,就算是写70年也同样写不出什么名堂。
我并不是在这里抹黑007,只是客观的描述这个事实。因为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能够持续练习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但这可能是一个误区,因为“重复”和“刻意”,这两个要素必须要结合在一起。
回头看我们的21天写作训练营,其实是很符合“刻意练习”原则的,因为几乎每天的作业都让你始终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需要你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就是写作练习的真相。
所以,如果你真得决意把写作当成一辈子的事情,那么即使训练营结束了,你也要刻意把这种难受持续下去,这样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进步最快的状态。
这是我的第一个写作技法——刻意练习。那么第二个技法是什么呢?第二个技法是:想办法把最触动自己的方法据为己有。
我自认是一个学习能力比较弱的人,可能这么说又有人不信哈,那我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很多人以为我读书很多,事实上并没有,从去年7月开始到现在,我老老实实读过的书也就三十多本。
很多人又以为我读书很快,事实上也不是,我读书其实出奇的慢,很多时候,一个小时往往只能读上几页。
当然我读的书相对要专业,毕竟是我能接触到的“最顶级的知识”嘛,同时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很多关联和笔记。
所以在“数量”和“速度”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我只能采取另一种打法:只取最触动自己的部分,其余的忽略。
大家也都听了我之前的经历,应该能发现很多时候我都是这么做的,比如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具体说了什么了,但我记住了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点:“交换才是硬道理”,然后死死咬住不放,直到自己做到价值写作。虽然记住的东西很少,但最终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再比如一块听听的六堂写作课,我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我记住了印象最深的“顶级信息论”和“10万:1千的输入输出比”,然后扎扎实实去行动,把它变成自己的,那么这堂课的学费就算是没有白交。
今年5月份,我又参加了写作训练营2期,北宸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讲到了很多技法,有的同学还做了长长的PDF文档,但我现在也都不记得了,我只记住了两个最触动的点:一个是“滑梯理论”,一个“Show it ,not tell it”(要展示,不要告诉)。
所谓“滑梯理论”就是让人读了第一句之后,就想接着读第二句,读了第二句之后,就想接着读第三句,然后像顺着梯子往下滑一样,一直滑到底。
所以,仅仅当知道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就足够了,不需要老师再解释更多了,剩下的就是自己想办法去使用案例、去调整句子,不断地让自己的文章更滑,坚持这样的刻意练习,你的文章可读性就会提升很大一块。
再比如第二技法也非常触动我,因为我是写成长方法论的,所以会经常讲一些理论或道理,但是直接道理告诉对方,是不会有人愿意听的,毕竟人都是情感动物,在任何交流沟通中,情绪总是走在理性的前面。
所以,当我知道了“Show it,not tell it”这个理念的时候,我就学会了通过讲知识或讲故事的方法,先引起对方情绪上的关注,然后把想说的道理通过对方的情绪脑转交给对方的理智脑。
就这样,我的写作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尽管我现在做得也并不是特别好,但这种“触动-发现,行动-获取”的学习技法却让我受益良多!
北宸老师的干货很多,我想你不一定要全部记住,或者全部掌握,你只需要把最触动你的那一到两个方法,扎扎实实地变成自己的,就会有最大的收获。
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论之一,也是引起人民日报转发的关键原因,因为上榜的金句就是: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我也把这句话作为今天分享的结束语送给大家。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个人角度,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毕竟,写作的范围很广,有的人写情感、有的人写新闻、有的人写文案、有的人写小说……
但我想无论写什么,“价值之路”永远适合每一个人。
本文参考资料
李笑来言论
得到专栏·《财富自由之路》·第33周“为什么你一定要写作?”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2章·第二节“交换才是硬道理”P34
吴军言论
《见识》P005
金国华言论
------ 热文推荐 ------
《重新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