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育

法苑·毕业季︱毕业生代表章晓涵在2023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法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章晓涵。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大家分享毕业的喜悦,共同回首来路、迎接去路。在发言之初,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则五年前的小故事。这则故事来源于我们的学姐、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张婉愉。五年前,她正以罗德学者的身份在牛津大学求学,一天她在街边看到了一具流浪汉的尸体。他身体僵硬、面部朝下,静静倚靠在一面围墙上。而这面围墙的那头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里面聚集了全牛津最具才华的学者,他们通过了极高难度的资格考试,在优渥的资助下致力于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学姐如此感叹:“我们忙着学习如何拯救世界,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在我们身边死去。”现在,我们仍然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如何面对围墙之外的世界?这道围墙看似存在于顶尖学者与流浪汉之间,事实上,它存在于象牙塔与社会之间,存在于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于已知与未知之间。我们今天走出了象牙塔,更是在多重意义上走向了围墙之外,真实地站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身处其中,我们将直面过往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断裂,运用自己的专业、情感和常识来填补这些断裂,并作出判断与选择。而这些属于我们个人的生命选择,终将在世代的更替中融合为文明的选择。作为一名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研究生,我始终相信一句公法格言:“宪法不只存在于条文之中,而存在于人民的心中。”国家与文明的去向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目之所及、心之所感,取决于每一个人看似微小的生活实践。北大法学院的训练给了我们精巧的法律专业技能,而如何利用这种技能回馈人们的生活实践,从而回应文明转型的大命题,则需要我们在余生中慢慢地探索和追问。我始终记得,多年之前北大法学院的前辈教授们以公民名义推动废止一度引发恶性事件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建议书的最后,五位老师在落款处写上了自己的公民身份证号码。这一细节其实并不瞩目,但给了当时读到这则新闻的我极大的震撼,并成为了我选择公法专业的重要情感动机。走向围墙之外,并不仅仅意味着依靠专业在社会分工体系下占据一隅,更意味着在经历了成熟的学科训练之后,更切近、更深刻地思考个人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和与世界建立联结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途径输出独特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输出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呢?借苏力老师之问:什么是你的贡献?在我看来,一切的前提其实是经营好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因为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对社会和时代负责。在过去,象牙塔中的生活似乎有固定的公式:上课实习,社团竞赛,年复一年,级级攀升。而在围墙之外,生活不再有规律的道路,高峰与低谷都取决于一念之间的选择。前些天我在沙漠徒步时获得了非常相似的感受:从坚硬的沥青地踏上柔软的沙地,一时间与马路指引的方向完全脱节,脚下似乎没有路,又好像每个方向都是路。想要半步半步地爬上沙丘欣赏蓝天,或是想要选择平路保存体力,完全取决于徒步者自己。如果一味跟随前队而不尝试探索新路,可能会被后来者反超,也可能错失自己喜欢的风景。我想,徒步者有分配体力、规划线路的能力与自由,我们一样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和选择道路的自由。随着对自我认识的加深,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和勇气不断调整前路的方向。如此,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徒步中走出不一样的轨迹,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回首过往,我们在北大留下了太多珍贵而美好的瞬间:无论是《灌篮高手》勾起的青春记忆,还是五四长跑中数千人的跃动身影,是月夜湖畔与友人的促膝谈心,还是期末季点灯熬油的苦苦鏖战,这些过往的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今日之后,我们将离开北大校园,从观察者变为行动者,成为社会生命力的基本组成单元。一路上,我们将穿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在不断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中前行,最终找到成就自己的方式。祝愿在场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通过有意义的奋斗,在大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迎接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祝各位毕业快乐!谢谢大家!2023年6月21日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北大法学院相关信息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法苑·动态︱北京大学法学院代表队荣获第二十一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冠军

2023年2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于线上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由法学院师生组成的北京大学代表队在5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这是北京大学代表队历史上第六次获得该项赛事冠军。鲁雨锦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Best
2023年3月3日
其他

毕业季·院长致辞︱潘剑锋:坚持对科学的信仰和生命的热爱——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22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各位亲爱的同学、尊敬的校友和敬爱的同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汇聚于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欢送我们2022届的毕业同学。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法学院全体老师和非毕业的同学,热烈祝贺2022年顺利毕业的各位同学!祝贺你们!不容易呀,今年毕业的各位同学。经历了这么多跌宕起伏,带着不少的困苦和遗憾、惊喜和坦然,你们终究还是踏进了今天的欢送典礼现场。看着在座的诸位毕业同学挺拔的身姿、欢快的笑容,我和我的同事们感受到了你们的坚强与乐观!我们为你们喝彩!说大家不容易,是因为各位在北大的本学位的攻读过程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疫情期间度过的,有几乎一半左右的课程是在线上完成的,疫情的变化、反复,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瞬间变得极为脆弱,变得几乎令我们无法认识:没有人会料到,进出校园、到食堂吃饭,乃至一同在未名湖边散步,都会成为值得在朋友圈里晒一晒的特殊时刻。在这样略显不安定的环境中,各位同学勤勉向学,克服困难,顺利毕业。我们为你们骄傲!各位毕业的同学应当记住,你们的顺利毕业,同样凝聚有他人的心血。为同学们日夜操心的家人、以各种方式帮助过同学们的社会各界人士、为了同学们健康成长而并肩作战的各位法学院老师,都为各位同学的成长付出了辛劳。亲友们、老师们、朋友们,大家真的辛苦了!我也代表毕业的同学谢谢你们!为此,我提议,为我们所克服、战胜的一切,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郑重地鼓掌,以示纪念、庆贺和感谢!也正因为生活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所笼罩,未来的生活和社会,不仅需要同学们出众的专业素养、技能和判断,更需要大家的良知、热忱和创造。法治、正义、公平等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一套科学制度的持续运行。当突发事件、甚至是悲剧降临时,和个人、家庭一样,制度受到的冲击会是巨大的,调整、变革的过程也必然是漫长而痛苦的,甚至难免犯错。作为一个法律人,大家当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对制度的观察、反思、改革和建构中。希望同学们能深深地扎根于我们身处的社会中,与我们的国家一起在风雨中成长、繁荣、强大。无论是同学们的父母,还是同学们的老师,我们都要接受一个有些残酷的事实:作为毕业生的你们终将踏出校园,你们日后会经历更多的风雨,甚至要面对比疫情更为突然和沉重的冲击。但我坚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法苑·动态︱“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年5月8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课题组、北京大学法学院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研讨会”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机构的二十三位专家与会发言,另有来自国内司法实务部门和学术单位的六十多位旁听者在线上参与了研讨会。会议共包括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教授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致辞,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首席专家张骐介绍课题的开展、完成以及成果的整体情况。潘剑锋院长代表北京大学法学院感谢各位专家与会,他指出案例指导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导性案例与类案研究不仅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在高等院校法科学生的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张骐教授是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持之以恒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胡云腾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张骐教授获得“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2021年度人物”的荣誉,体现了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人士对于张骐教授多年来从事案例研究方面工作的认可。如今,从事案例研究的专家学者队伍日益壮大,案例法学研究成果更加多样,国家相关部门对案例研究更为重视,中外案例研究交流互动更为活跃,可以说我们步入了案例法学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案例研究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企业名誉和商誉保护、国家秘密保护与案例公开,案例的发布、使用、效力以及形式、功能、作用等问题,是我们继续探索的方向。张骐教授回顾了课题的开展、完成与成果情况。从推动案例法治建设角度来说,课题自2016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项目组成员出版了《司法案例使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和《类案检索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两部专著,社会反响良好;项目组成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58篇,有多篇得到《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复印转载;两项研究成果报告得到最高人民法院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课题成果共计达60余万字。从推动中国特色案例制度建设角度来说,课题组从案例的性质、功能、分类、结构、裁判规则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梳理,推动了学界对于案例研究的重视,形成了研究案例的风气。具体来说,课题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开展案例应用的实证化研究,从民事、刑事、行政三大领域入手,对案例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案例的基本类型以及影响案例实际运用的因素;其二,对指导性案例及一般案例展开法教义学研究,明确案例研究和法教义学的相辅相成关系;其三,提出关于完善类案检索报告机制的建议,与相关实务专家积极合作,共同落实类案同判的要求;其四,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从案例指导制度向判例制度转型的建议,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领导的重视;其五,从司法裁判角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提出了可行方法与建议。从助力年轻学者的成长发展来说,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批关注案例、关心法治的青年学者逐渐成为案例研究的重要力量。课题作为一个良好的培养平台,深度融合了理论和实务、基础理论和部门法,培养了许多成为国内高校法学院中坚力量的青年学者。研讨会第二单元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主持,八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腾讯讲席教授顾培东以“我国成文法体制下不同属性判例的功能定位”为题,提出应当从法源概念出发,对不同判例的功能加以梳理,并将之归纳为指导性案例、示范性案例和一般性案例三种类型。天津大学卓越教授张恒山在评议环节指出,厘清不同类型案例的功能定位,对于运用案例丰富司法规范体系结构、保障法律适用以及体现我国法治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法源”作为法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有必要对其含义进行梳理,使之得到清晰界定。中国政法大学赵英男博士以“基于法律实证主义的裁判理论:形成、预设与局限”为题,从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两个角度讨论了司法裁判中常见的三组理论构造,即文义/目的解释、简单/疑难案件以及法律客观性/自由裁量,提出这些理论构造是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辩护自己立场时逐步产生的,在解释司法实践时存在一定局限。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席教授舒国滢在评议中指出,司法裁判背后预设着如何看待法律的问题,因此法学方法论的讨论与哲学思辨是密切相关的。法律实证主义是历史悠久的脉络体系,在关注英美学者的讨论外,还有德国19世纪以来法学家的论述,特别是科学主义主导下将法律视为完美无缺漏洞的实证主义理论,值得重视。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哲玮以“确认他人恶意串通合同无效之诉的合法性检讨”为题,围绕指导性案例33号展开基于民事诉讼法的教义学分析。他指出指导性案例33号中体现的裁判规则虽然在实体法层面没有问题,但从诉讼法角度来看,会在诉讼要件与诉讼标的方面存在不同理解,这就为我们如何处理类似问题带来了困难。这体现了指导性案例与制定法规则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浙江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葛洪义肯定了教义学方法在研究案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这一研究能够从实体法以及诉讼法两方面探讨案例裁判是否公正。案例制度是我国法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法官与学者需要在案例研究方面形成理性商谈与良性互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茅少伟以“恶意串通、债权人撤销权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为题,从教义学角度探讨了司法实务中处理“恶意串通”行为的不同模式,指出指导性案例在供给规则时要以既有法律体系为前提,创设的规则不得冲击原有体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德峰指出,这一研究揭示了恶意串通、善意取得以及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对于我们制定《民法典》相应内容的司法解释具有启发意义。指导性案例的选编需要专业素养和人力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发布的案例经得住推敲与考验。研讨会第三单元由上海师范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光启学者刘作翔主持,同样有八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杕以“盐业垄断的司法破除与局限”为题,讨论了指导性案例5号对法院裁判以及行政机关行为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郭修江在评议时指出,从行政法角度分析,指导性案例5号涉及法律规则的选择适用以及选择适用的标准问题,这涉及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等等。从案例的角度审视,指导性案例的规范层级较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甚至一些批复答复排在其前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肯定案例推动制度进步的作用,但也要承认它的局限。南开大学副教授邹兵建以“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司法偏差与立法缺陷”为题,围绕“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及22个类似案件,从解释论和立法论分析了非法持有枪支罪的问题,并以此反思了热点案件与法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兴良在评议中肯定了这一探索,并从个案性研究与类案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反思性研究、指导性案例研究和偏差性案件研究这三个方面归纳了案例研究与法学研究的关系,认为两者的良好互动有助于我们将具体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结合,将解释演绎与反思批判相结合,充分认识到案例的指导意义及其所突显的问题。武汉大学法学院讲师蔡颖博士以“论偷换二维码行为的刑法定性”为题,讨论了司法实践中将偷换二维码行为定为盗窃罪或诈骗罪时面临的教义学困境。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在点评环节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财产表现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人类利用财产的行为类型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就对传统的财产犯罪理论产生了严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法教义学如何应对新型问题,对于提炼和归纳本土特色的刑法理论,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这种教义学研究不仅围绕个案展开,也对思考和处理大量类似案件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孙海波以“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难点及克服”为题,指出司法实践中参照指导性案例面临着类案判断标准不明、确定参照内容困难、明示参照较难、运用说理较难四类难题,这与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类比推理的操作、法官援引的积极性和指导性案例的碎片化现状有关,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案件相似性判断方法,鼓励明示运用,解决指导性案例供给问题,以及推动裁判文书的优化升级。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司法解释协调和案例指导处处长石磊在评议中肯定了孙海波副教授的观点,并指出解决指导性案例参照难题的路径与方法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研究,指导性案例发布的案例群模式以及专题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方向。会议最后由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总结。蒋教授指出,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高规格学术研讨会。案例为素材的法学研究模式,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确定性和精准性,推动了中国法学思维模式的转变,更为精准地修正了法律制度当中的缺陷与漏洞。同时,它让案例研究更为精细化、走向常态化,使得现有法律规则更为丰满,也让裁判文书说理面临着新的要求。案例研究推动了案例制度的中国化,推进了部门法的发展与发达。可以说,案例研究的社会效应越来越大。本次研讨会在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闭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课题组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蒋大兴:走向“合作主义”的公司法——公司法改革的另一种基础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于《当代法学》2021年第6期。为方便阅读,已省略原文注释。内容提要:公司内部存在一种“冲突性的角色假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因为公司成立或聘任关系的形成而很快转化为竞争。公司法正是在此种竞争主义结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由此,以竞争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为基础的三类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法中的核心问题。可是,公司诸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如何直接转化为竞争关系的?这可能与商法受到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关系密切。达尔文揭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主义逻辑,是西方近三百年来市场经济法制度的观念基础,也使得作为市场主体秩序基础的公司法养成一种竞争主义的结构。但人类是群体性动物,合作才是其存续的基础,公司组织更是以合作为前提而成立,“合作而非竞争”才是人类(包括公司)社会的主旋律。这是因为合作不仅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增加收益,还可包容创新。以合作主义为基础,公司法改革应实现以下转型:其一,公司治理应当从竞争性治理走向合作治理,淡化竞争性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二,节省强制,扩张公司内全员性激励性规范的开发空间,尤其是要认可熟人交易的合理性,缓和对关联交易的“不友好”规制立场;其三,节制诉权,公司法要改变“赋予诉权”解决纠纷的习惯,从“合则来不合则斗(诉)”转向“合则来不合则去(调)”;其四,便利投资者退出,充分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引导形成多样化的主体退出机制,促进信托/理财融资方式退出机制的形成;其五,坚持整体性管理的观念,一体性解决营利性公司和非营利性公司的问题。一旦公司法的改革方向从竞争主义走向合作主义,我们就会看到另一种超越传统竞争逻辑的公司法景象。关键词:公司;竞争主义;合作主义;治理;改革今天的公司法基本上是建立在“竞争主义”基础之上的。立法者假定公司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法律的功能,在于矫正过度的竞争。这从我们将公司法中的核心行为公司治理“具化”为“监督”,或者以“监督”为主体内容的判断中不难看出端倪。公司法规范构造中现存的诸多“冲突性角色假定”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可是,投资人设立公司的最初目的是基于合作在以合作为基础的公司中,为什么竞争的逻辑会成为公司法构造的主旋律?这是与公司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自然演化而成的,还是我们在设计公司法制度时,有意识地诱导形成的?厘清公司形成和运作的理念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确定公司法的改革方向。以竞争为基础的公司法构造逻辑,可能是立法者对公司中利益关系主体“性恶论”的判断结果,也可能是法律人所内蕴的“规制主义”惯常思维影响的产物。无论如何,主要以竞争为基础的规范构造实态,影响了公司以及公司法的健康发展。达尔文进化论是竞争性公司法赖以形成的观念基础。竞争主义的公司法极大地降低了本应有的“组织合作效率”,尤其是,过分的竞争主义结构可能将公司法引向一种错误的发展道路。因此,应当重新整理公司法的发展基础,使其从“竞争主义”逻辑向“合作主义”道路演化。与人类社会演化相契合的“合作主义”而非竞争主义”,可能才是未来中国公司法改革中需要被特别重视的观念基础。1//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法苑·动态︱亚洲法律经济学学会(AsLEA)2021年度线上年会圆满举行

2021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17届亚洲法律经济学学会(AsLEA)学术年会以线上形式成功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数十位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境内外专家参会。境外参会专家中,既有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以色列等亚洲国家和港台地区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也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域外高校的亚洲学者。境内参会人员除北大师生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校的学者。经过前期精心筹备组织,线上会议于当日8点15分正式开始。在学会现任主席、韩国首尔大学Haksoo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法苑·动态︱北京大学举办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法治研讨会

★NEWS★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理解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加强对外法治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治保障,2021年12月9日至10日,北京大学举办“中国法治发展与世界贸易组织——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法治研讨会”。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名誉会长、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李成钢,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邱水平出席会议并致辞。世界贸易组织前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前大使易小准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研讨会主席由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主席、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赵宏担任,研讨会开闭幕式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主持。会议现场邱水平代表北京大学向与会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邱水平表示,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中国不断开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深度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物质文明、法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在世贸组织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继续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化领域研究和教学的高校,北京大学在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研究上有很好的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法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国际法治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北大必须进一步弘扬光荣传统,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为开展多边贸易国际规则研究,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希望本次研讨会与会各方充分交流研讨,激活思想,为推动中国涉外法治建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贡献更多智慧的火花和全新的解决方案。邱水平致辞陈德铭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履行入世承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应该考虑如何与其他成员一道来推进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不断发展。作为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为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理所应当的选择。希望北京大学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新的智慧和方案。李成钢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世界,同时全面履行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相关义务。中国应该以加入世贸组织20年为契机,梳理、总结相关经验,推动世贸组织尽快修复相关功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体现应有的相关性,以开放的心态和勇气应对处理其他成员提出来的各项议题。部分线上参会嘉宾部分线上参会学者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前主席张月姣,赵宏,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统计经济分析司司长Robert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法苑·动态︱ 湛中乐教授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的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法苑·动态|郝平校长一行莅临法学院调研

2021年6月21日上午,郝平校长一行莅临法学院,与法学院领导班子、教师代表等座谈。常务副校长、教务长龚旗煌,副校长王博,校长助理、秘书长、党办校办主任孙庆伟出席座谈。继续教育部部长刘力平、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人事部副部长俞蕖等部分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首先,法学院院长潘剑锋从拔尖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发展、专业硕士项目发展需求以及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法学院的情况。法学院党委书记郭雳汇报了学院立足师生关切,将党史学习教育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相结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合作共建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举措。随后,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法学院教师代表就学科建设、青年教师评价激励体制机制、法律专业硕士项目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谈气氛热烈。郝平校长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法学院近年来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对学校的贡献。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大力支持法学学科建设发展,关心、爱护青年教师,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体制机制,全心全意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并希望法学院继续配合学校的综合改革,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融入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工作中,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和北大“双一流”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北大法学院相关信息
2021年6月29日
其他

面向全国开放申请 || 2021 “北大-众达中国全球化与法治人才培养计划” 与你相约!

律师曾在美国一些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公司和政府重组中代表债务人、债权人、受托人和债权人委员会。他还具有为客户提供有关欺诈性运输、优先转让、信托义务和公司治理问题的咨询服务的丰富经验。Dan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法苑·动态|“致敬时代,‘典’亮未来——《民法典》为你我护航”第十六届首都高校青年法律人论坛顺利举办

5月16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办的“致敬时代,‘典’亮未来——《民法典》为你我护航”第十六届首都高校青年法律人论坛在凯原楼模拟法庭顺利举办。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凯湘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校友、通商律师事务所刘春东律师、李雯乔律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史诗老师出席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首都十三所高校法学院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骨干王钰凯同学主持。上午8时许,来自首都各高校法学院的学生代表陆续来到凯原楼模拟法庭,代表们在签名墙处签名、合影留念。上午9时,论坛正式开幕。史诗老师致欢迎辞,他对嘉宾与各高校学生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青年法律人搭建学术交流研讨的平台,助力首都高校法科学子与时俱进,互动互鉴等角度诠释了本届论坛举办的意义,他勉励与会代表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贡献青年力量。随后,论坛特邀嘉宾刘春东律师致辞。刘律师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北大法学院的求学历程,向与会代表分享了自己在法学学习与实践中的心得体悟,并结合个人执业经历,联系司法实务中生动可感的法律问题,为与会代表介绍了《民法典》出台的历史性意义以及人格权独立成编的重要性。论坛上半场,刘凯湘教授以《民法典人格权编的主要内容解读》为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刘老师从民事立法的历史演进切入,为在场代表讲解了人格权编的法律性质与结构安排等问题,并以生命权、隐私权、荣誉权为例讲解了人格权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在场代表全神贯注地聆听、学习,并在讲座结束后积极与刘老师交流、互动,收获满满。论坛下半场,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典》宣讲团成员、2019级本科生陈方媛同学为在场代表做主题展示,为大家介绍了一代代中国法律人为国家法治事业矢志奋斗的艰辛历程,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呕心沥血的奉献情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位同学。刘春东律师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实务讲座。刘律师通过介绍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五个具体案例,讲解了《民法典》人格权编在司法实务当中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其在未来将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律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帮助与会代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茶歇环节后,来自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代表相继上台就论坛主题进行展示分享。各位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展现了青年法律人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之后,刘春东律师对各位代表的发言一一点评,并强调青年法律人要培养责任意识与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投身法治实践,担当起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任。最后,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主席杨舒淼同学发言。她对各位嘉宾、代表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感谢,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她表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面对时代与国家赋予的责任,青年法律人要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专业学习,以扎实的能力素养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首都高校青年法律人论坛”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积极探索高校法学院校学生组织间交流方式的一项重要成果,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论坛聚焦专业热点问题或探索法科学生组织建设、职业发展方向,邀请顶尖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为青年法律人传道授业解惑。经过十余年的沉淀,论坛已经成为首都法科院校学生间加强沟通、增进友谊的常态化平台。值此建党百年、《民法典》施行元年之际,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举办“致敬时代,‘典’亮未来——《民法典》为你我护航”第十六届首都高校青年法律人论坛,引导新时代青年法律人崇法力行,积极响应新时代伟大号召,紧跟国家前行的步伐,始终牢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不断夯实理论基础,锤炼专业素养,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青春力量。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北大法学院相关信息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北京大学代表队在第十八届Willem C. Vis(East)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QC教授等国际知名仲裁专家在内的仲裁员的高度评价。在辩手个人奖项方面,在全球147所法学院校共近300名上场辩手中,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丰泉荣获最佳辩手亚军(Neil
2021年4月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北京大学法学院郭雳教授荣获第二十一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作者阐释了主权财富基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的相对特殊性,特别是分析了其对现有公司法律框架和国际投资环境所带来的冲击,并针对中投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2020年12月28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第五届北京大学商法圆桌论坛顺利举办

2020年12月5日,第五届北京大学商法圆桌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制定商法典:与企业界对话——全面消除公司法对企业经营的障碍”为主题,并同时分设了“公司设立/境内外投融资中的法律障碍”、“公司治理运营中的法律障碍”、“公司法对国有企业的调整”、“公司纠纷处理维度的公司法改革建议”四个单元议题。论坛主要邀请了企业界代表和公司法实务界专家与谈,以“直面问题、挑战痛处、纯讲干货”为原则,畅所欲言现行公司法对企业经营的障碍。论坛同时邀请了部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学术界代表来回应、解答实务界的困惑,以期达成公司法修改中的各界共识,推动我国商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一单元
2020年12月11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综述

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往期回顾2016年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秉承“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思路,始终把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核心。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务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稳妥有效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力打造高端法治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各类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近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坚定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育人目标,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法治人才的长效机制。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队伍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石,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2016年以来,北大法学院高度重视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第一标准,全面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聚焦教学科研质量、高端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着力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北京大学法学院历来鼓励理论创新与学术实践,积极为师生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为涵养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碰撞,北大法学院着力打造了具有一流学术影响力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和国家智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6年以来,北大法学院在学术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和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夯实了北大法学学科的引领地位。近年来,北大法学院始终不忘良法善治初心,在教学、科研和育人各环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法治精神的孕育塑造,通过开展智力扶贫和继续教育培训直接服务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有力实现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多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始终以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为目标,围绕“走出去”、“请进来”两大战略方向,不断推进国际化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全力拓展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机会,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法学新气象。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北大法学院相关信息
2020年12月3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勇担全球化法学教育使命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系列报道(六)

编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塞缪尔·阿利托、英格兰和威尔士首席大法官托马斯勋爵、荷兰议会一院议长布鲁克斯·克诺尔、卢森堡副首相兼司法大臣弗利克斯·布拉兹……多位海外政界领袖和司法精英都曾到访北京大学法学院,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法治发展与合作,他们也共同见证着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多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始终以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为目标,围绕“走出去”、“请进来”两大战略方向,不断推进国际化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全力拓展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机会,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法学新气象。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QS世界大学法学专业排名中,北大法学院连续六年稳居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亚洲高校法学院前三名。整合国际化教学资源储备,推进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近年来,北大法学院始终坚持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刻理解中国新发展格局对法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拓展国际化优质资源,全面推进全球化法学教育新模式。北大法学院与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内的120所著名法学院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共建开展200余项教学科研合作项目。北大法学院积极创设学期交流、学年学位学习、“本科生4+1”、博士联合培养等百余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为300余名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学习机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法律素养。为促进中国法学教育“走出去”,推动法学教学国际化的双向互动,北大法学院在国内首创“中国法硕士”项目,为海外学生提供全英文学习中国法律的平台,在世界范围内培养通晓中国法律、认同中国发展的国际法律人才。该学位项目创办以来,已有近三百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通过在北大法学院的学习获得中国法律硕士学位,并陆续在各国政府、商业机构、学术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全球120位合作伙伴简图“中国法硕士”项目学生开学典礼北大法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资源的有效拓展与整合,充分利用出访、讲学等机会,加强北大法学院与国际知名院校与机构的联动发展,逐步实现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同时,法学院积极筹措社会资源,设立靖江法律教育国际化发展基金、道·安法学基金、胡元祥法学国际交流基金、高准法学人才发展和国际交流基金等多项国际合作交流基金,为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019年,党委书记郭雳教授与张守文教授一行访问多所美国知名高校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靖江学者俱乐部成立仪式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中国法治话语影响力北大法学院注重搭建高层次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着力建设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海外桥头堡,大力提升北大法学、中国法学的国际化实力与全球影响力。北大法学院已分别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法学院、洪堡大学法学院和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建立6所联合研究中心,针对全球化热点问题,创立联合研究项目,全面致力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涉外法律问题解决的中国方案与世界方案。自2016年起,每年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学者到访北京大学,法学院先后成功举办卢森堡副首相兼司法大臣弗利克斯·布拉兹“持续合作带来互利共赢”主题演讲、荷兰议会一院议长布鲁克斯·克诺尔“荷兰的法治发展”主题演讲、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塞缪尔·阿利托“全球化与法治”主题演讲等重磅国际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百余次,有效实现国际间学术思维与法治理念的交流碰撞,进一步推动北大法学院的国际声誉。卢森堡副首相兼司法大臣弗利克斯·布拉兹来访与此同时,北大法学院定期举办“国际周”系列活动,邀请百余位来自世界著名法学院和国内外实务机构同仁齐聚一堂,内容涵盖国际学者系列讲座、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全球化法学教育论坛等国际化氛围浓厚的特色活动,全面展现北大法学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学生海外学习暨港澳台交流教育展全球化师资已成规模,涉外法治人才梯队完善北大法学院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厚重的历史传承和师资基础,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完备的全球化师资队伍。北大法学院当前拥有专兼职法学外籍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50余位,在任教员均具备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北大法学院依托丰富的境外合作资源,邀请了50余位来自国际著名法学院、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WTO上诉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英格兰及威尔士高等法院等机构的学者、法官、实务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访问学者,并于2018年启动中国首个“全球教席”项目,聘请20位全球知名的法律学者和实务精英担任教席,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师资基础、提供了优渥的师资资源。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William
2020年12月1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坚守良法善治初心,积极服务贡献社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系列报道(五)

编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
2020年11月23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立足中国特色的科研创新与新时代智库建设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系列报道(四)

编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妨害疫情防控如何定罪”、“自动驾驶汽车对法律的挑战”、“如何破解电商平台中的恶意投诉”……种种此类为社会大众所关注、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是北大法学院师生茶余饭后的话题,是课堂上教学授课的前沿案例,更是北大法学院的学者们将学术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北京大学法学院历来鼓励理论创新与学术实践,积极为师生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为涵养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碰撞,北大法学院着力打造了具有一流学术影响力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和国家智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6年以来,北大法学院在学术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和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夯实了北大法学学科的引领地位。完善多元学术平台,推动创新科研机制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近年来,北大法学院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科研平台,积极为创新型学术成果的高质量产出提供内生动力。北大法学院高度重视开阔、优质的学术发表平台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刊物为载体,汇聚学术思想,孕育创新思维,推动学术生产,培育学术共同体。当前,北大法学院师生主编学术刊物24种,其中《中外法学》、《北大法律评论》分属国内法学院和学生主办的顶级学术刊物。同时,《法律和社会科学》《金融法苑》《刑事法评论》《行政法论丛》《私法》《网络法律评论》《中德私法研究》《PKU
2020年11月16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牢记育人使命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系列报道(三)

编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葛爷”“薛Sir”“车神”……,这些亲切的称呼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间早已不再陌生,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习惯用这样饱含深情又略带诙谐的方式表达着对恩师们传道授业的喜爱与敬仰。从老师们的身上,同学们不仅收获了扎实的法学知识、专业的法律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收获了为人做事的道理和未来发展的启迪。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队伍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石,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2016年以来,北大法学院高度重视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第一标准,全面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聚焦教学科研质量、高端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着力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近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系列会议精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积极举行“如何当好一名大学老师”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和专题讲座,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进一步加强全院教师的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全体教师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做好学生的贴心人与领路人。
2020年11月9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思政教育筑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系列报道(二)

编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凤凰山麓杨家岭下,八载干戈还仗延安,愿捧一抔黄土,放在心上。”“当笔扎进土地,当天平走下庙堂,一勺米酒、一口乡音,五千里火车鸣响、群山莽莽,你的背影在路上,融进朝阳。”……这是开展思政实践课程的北大青年法律人在祖国的天南海北留下的“三行情诗”,也是同学们意气风发、体悟初心,直抒家国情怀最真实的写照。近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坚定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育人目标,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法治人才的长效机制。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三全”育人新成效北京大学法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在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社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学院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教学科研、校友工作、国内合作等业务条线协同融合,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福州市人民检察院、河北省张北县委宣传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等12家单位合作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每年假期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围绕弘扬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展现改革前沿与发展成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落实依法治国与创新驱动等领域的特定主题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将每位本科生必修的“思政实践”课程开在革命圣地、村镇乡野、机关工厂、田间地头,全面塑造学生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治理现代化”、“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的立体认知,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悟国情社情、铭记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创造肥沃的育人土壤。“探访改革开放前沿,感悟求真力行真谛”北京大学法学院赴深圳思政实践团合影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赴广西开展“司法改革与基层治理”主题思政实践与此同时,北大法学院进一步优化思政育人机制,充分促进校内外资源联动,全面发挥奖学助学育人成效,实现法治人才全面发展。2016年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校设及院设奖助学金逾百项,年均惠及学生近千人,整体奖助学金资源逐年丰富,有效助力学生长足发展。通过富有特色的学术研究奖学金、扶贫实践奖学金、海外游学奖学金、青春梦想奖学金等多元化的奖学助学体系,发挥奖助学金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公益服务、学术研究、品德修为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有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在各领域、各环节的积极渗透。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大法学院特别重视发挥艺术教育和劳动育人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作用。学院立足自身院系特色,着眼新时代青年需要,充分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每年精心组织全院新生参与北京大学“爱乐传习”项目,在以合唱排练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涵的音乐美学素养提升课程中充分展现北大法律人的青春风貌。定期举办北京大学法律文化节,通过名家讲坛、茶座沙龙、青年论坛、志愿普法、法律电影展等丰富的活动,营造校园法治新风,勾连法律与艺术之间的人文关怀。在多年法治文化、艺术教育的熏陶下,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自创自编,涌现出《青春大概》《法柱颂》《夏风中的歌》等优秀原创歌曲及《Mojito(毕业版)》《小幸运(毕业版)》《颐和园路五号(毕业版)》等校园风改编歌曲,在全国高校师生校友中广为传唱,呈现出音乐凝聚人心、艺术助力育人的独特风貌。北京大学“爱乐传习”项目法学院师生演出现场北京大学法律文化节系列志愿普法活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来,北大法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基层院系劳动育人体制机制,与山西沁县等地合作共建劳动育人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接受农务培训、参与田间劳动、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研学和普法志愿服务送法下乡,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体验农业劳动中锤炼品德修为、助力乡村振兴。切实践行人才培养国家战略,多元化育人平台成效显著北京大学法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和对新时代法科青年学生的殷切期待,学习传承“改革先锋、时代楷模”邹碧华和“全国模范法官”胡国运等优秀校友的精神事迹,全方位将法学理论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青年学生认识基层、立志基层、扎根基层做好充分支持和保障。学院多次组织选调生就业考察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基层社会发展现状前景,明确未来职业导向;定期开展“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大力引导学生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持续追踪毕业生基层发展现状,深入挖掘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智慧与情怀,进一步构建北大法律人“家国天下”情怀下思政育人工作的大平台、大格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北京大学“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主讲校友合影2016年以来,学院累计向各地基层输送360余名毕业生,在就业毕业生五年累计总数中占比近15%,其中140余名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地区基层一线,涌现出包括援疆干部朱国红、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孟强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基层工作者。上海市援疆干部朱国红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孟强北大法学院紧密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在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法学教育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对于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宽远的国际视野、通达的专业本领为导向,大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法学院依托多年来国际化战略下形成的宽厚的国际合作资源,通过与全球118家著名法学院校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至今每年为学生提供包括交流型、学位型、实习型三大类在内的海外研学项目90余项,年均参加学生逾200人。海外研学项目整体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有效帮助学生拓展全球视野,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度思考中国模式与中国方案。海外游学项目师生在联合国总部合影2016年以来,北大法学院向联合国、WTO、亚投行等国际组织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与国际刑事法院、海牙国际法庭、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妇女署、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民航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机构开展深度友好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上述机构实习和工作。在全面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育平台的同时,学院积极聚焦“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责任与领导力”“中国特色与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着力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长期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切实行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融合的新机制,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多元化育人新平台,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为国家发展建设持续输出以守正创新为使命、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各类拔尖创新法治人才。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北大法学院相关信息
2020年11月2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教学改革引领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建设成果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学科发展建设各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均取得了实质性丰硕成果。“甲的一生”“甲的一生前传”“爱的春夏秋冬”“西京风云”,这不是宫斗大戏的剧本,而是被学生和网友奉为“神考题”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刑法分论”课程期末试题,题目设计不仅情节曲折,涵盖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法学教育的思考。改变长久以来固化的课程考核模式,专业课开卷考试时间长达3至8小时,可在任意地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答,这不仅仅是北大法学院“民法案例研习”等课程改变评价方式的投石探路,更是北大法学院深层次、体系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2016年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秉承“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思路,始终把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核心。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务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稳妥有效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力打造高端法治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各类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北京大学法学院坚持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根本目标,结合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改革举措,建立了基础课、专题课、实务课、英文课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各类课程从掌握法学基础知识、锻炼法律思维逻辑、养成法律专业技能、强化涉外法律实务能力等多个维度,有效发挥不同类别课程的功能实效,全面覆盖全院各类学生的差异化实际,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切实促进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北大法学院经过长期创新实践与积累,逐步实现基础课程规范化、专题课程体系化、实务课程多样化、英文课程常态化,并已形成包括“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在内的品牌基础课程以及创新型的开放性课堂“法学阶梯高阶讲座”等专题课程,享誉校内外,受到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实务训练和国际化教学方面,北京大学法学院积极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率先开设教师与律师“双师同台”的“合同法实务”“刑事辩护实务”“跨境法律律师实务”“英国合约法”“并购与重组”等实务课程,并通过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形成了例如普通法精要、美国侵权法、美国劳动法、Global&ComparativeLaw等64门成熟的英文授课课程。此外,学院积极探索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机制,在国内率先与香港大学合办法学双学士、双硕士项目,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充足的机会。法律实训长足发展,“双创”教育优化赋能北大法学教育持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优质实践资源引进高校,将法治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等新兴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关注中国问题的同时,开阔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在此基础上,以模拟法庭课程和法律诊所课程为主体、凸显创新创业理念教育的法律实训类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以平台化的教学组织方式,聚焦国际公法争议解决、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刑事裁判、跨境企业并购、国际人道法实践、空间法争议等主题,以“理论+实务+赛事”的模式提高学生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综合素能,并已形成“基础课程+九大国际赛事”的标准模式,由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担任授课教师。近五年来,法学院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在JESSUP(被誉为“法科学生奥赛”)、Vis、WTO
2020年10月28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年线下思想政治政实践课程纪实

在自治区纪委监委座谈会上,实践团同学积极踊跃就监察委与政法系统间的职能协调、监察权自身的监督制约机制设立,以及监察制度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提问,得到了自治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的耐心回复。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法苑·动态 | 法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八月的榕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实践团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村镇社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眼观察城市品质的日新月异,用脚步丈量美丽乡村的祥和富饶,用心体会历史名城的深沉厚重。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法苑·毕业季︱孙洁女士在法学院2017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当你们跨出校园,你们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职场。未来的五到十年,是你们在职业上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不要怕苦,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只要对公司有利,就积极做好!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你要学会出色地完成。
2017年6月24日
其他

法苑·毕业季︱彭錞:相信共你没有白活

——在北大法学院2017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2017年6月22日
其他

法苑·动态︱第一期北大争议解决研究茶会成功举行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7年6月15日
其他

法苑·动态︱北京大学金杜教育发展基金启动仪式暨金杜讲坛第一讲成功举办

之后,法学院经济法学教授甘培忠致辞。他回顾了金杜教育发展基金的设立背景与发展历史,对金杜律师事务所长久以来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懈努力,共同建设法治社会。
2017年6月15日
其他

法苑·动态︱Peter Drahos教授、Susan Sell教授一行访问北京大学法学院

Alford)影响深远的中国知识治理传统韦伯式文化史观的反思。擅长从独特的微观文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其创办的高端中国法律课程,多年来为澳洲培养了数百名活跃在各领域的精英人才。
2017年5月24日
其他

法苑·动态︱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会议在北大法学院召开

会议结束后,全体与会老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门前合影留念,随后一起参观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科研楼和北大法治发展研究院。
2017年4月20日
其他

法苑·预告︱2017年北大法律人全球校友健康跑招募在即

这是我们法律界人士共同挥洒汗水、协作拼搏的难逢机会。为此北大法律人真诚地发出预告,亦希望您能持续关注后续事宜,奔走相告。同时,我们也欢迎携眷参与,相约在人间的四月天,为法律人应援!
2017年1月24日
其他

法苑·动态︱北京大学法学院校友会香港分会成立仪式隆重举行

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先生肯定了北京大学法学院为香港的法律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香港需要熟悉两地法律的人才在不同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1月18日
其他

法苑·动态︱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法院大法官威廉·布莱尔爵士访问我院

Counsel),并在2003年至2005年间担任商业律师协会主席。2008年,他被任命为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法院法官。目前担任商事审判庭庭长。
2017年1月13日
其他

北京大学法学院恭祝2017年新年快乐

光阴荏苒,辞旧迎新,北京大学法学院很荣幸与您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回首过去,北京大学法学院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心与帮助,您的支持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不断前行的动力,您的鞭策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持续发展的源泉。
2017年1月1日
其他

法苑· 动态︱北大法学院电子商务法律研究成果被全国人大财经委采纳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6年12月30日
其他

法苑·动态︱北大法学院国际交换学生荣获2016年度罗德奖学金

相信教育可以改变生活。他致力于从事教育领域的志愿工作,为澳大利亚的难民提供义务英语教学、担任学校卫生法和伦理学的助教、为中学生宣讲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等。所有这些志愿活动都源于Jordan
2016年12月16日
其他

法苑·动态︱北京大学法学院四位老师喜获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近日,第六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揭晓,设奖方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8项,提名奖8项。北大法学院共有4项成果获奖,蒋大兴教授的三卷本专著荣获一等奖。
2016年12月13日
其他

法苑·动态︱张平教授荣获第七届科技法学奖最高荣誉—杰出贡献奖

张平教授作为专家学者在我国科技法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该奖项是对张平教授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术勇气,贴近实务、服务实践的治学态度的肯定。
2016年12月9日
其他

法苑·招生︱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硕士项目(2017)招生

项目协助学员寻找进入国际组织(含非政府组织)、著名企业工作或实习的机会。目前中心固定为2名学生提供赴爱尔兰人权组织FrontLine为期半年的实习机会。其他实习机会包括:
2016年12月6日
其他

法苑·招生︱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硕士项目(2017)招生

项目协助学员寻找进入国际组织(含非政府组织)、著名企业工作或实习的机会。目前中心固定为2名学生提供赴爱尔兰人权组织FrontLine为期半年的实习机会。其他实习机会包括:
2016年12月6日
其他

法苑·动态︱“中国法”项目学生访问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

2016年11月25日,法学院“中国法”硕士项目学生及“燕京学堂”学生一行在副院长郭雳教授、教务魏西凝老师带领下拜访了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并观摩了一场关于商标侵权案的庭审。
2016年12月2日
其他

法苑 · 专题︱《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系列丛书圆满出版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6年11月1日
其他

法苑 · 研讨︱第二届“北京大学法学院-立命馆大学法务研究科法学研讨会”成功举行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部分进入到对民法问题的讨论。主持人江溯副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制定民法典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规划,随后,木村和成教授和薛军教授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就中日民法典的编纂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6年9月16日
其他

法苑 · 故事︱北大法学院的“礼帽”——记录“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

走进法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走进了北大法律人的精神世界。法图见证着,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位北大法学院师生,在这里,将法的精神反复品味,将法的信仰融入身心,鼓舞自己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付诸行动,永不停歇。
2016年7月22日
其他

法苑 · 故事︱北大法律人的燕园印象——记录“两楼一院”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