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法苑·毕业季︱毕业生代表章晓涵在2023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法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章晓涵。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大家分享毕业的喜悦,共同回首来路、迎接去路。在发言之初,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则五年前的小故事。这则故事来源于我们的学姐、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张婉愉。五年前,她正以罗德学者的身份在牛津大学求学,一天她在街边看到了一具流浪汉的尸体。他身体僵硬、面部朝下,静静倚靠在一面围墙上。而这面围墙的那头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里面聚集了全牛津最具才华的学者,他们通过了极高难度的资格考试,在优渥的资助下致力于解决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学姐如此感叹:“我们忙着学习如何拯救世界,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在我们身边死去。”现在,我们仍然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如何面对围墙之外的世界?这道围墙看似存在于顶尖学者与流浪汉之间,事实上,它存在于象牙塔与社会之间,存在于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于已知与未知之间。我们今天走出了象牙塔,更是在多重意义上走向了围墙之外,真实地站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身处其中,我们将直面过往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断裂,运用自己的专业、情感和常识来填补这些断裂,并作出判断与选择。而这些属于我们个人的生命选择,终将在世代的更替中融合为文明的选择。作为一名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研究生,我始终相信一句公法格言:“宪法不只存在于条文之中,而存在于人民的心中。”国家与文明的去向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目之所及、心之所感,取决于每一个人看似微小的生活实践。北大法学院的训练给了我们精巧的法律专业技能,而如何利用这种技能回馈人们的生活实践,从而回应文明转型的大命题,则需要我们在余生中慢慢地探索和追问。我始终记得,多年之前北大法学院的前辈教授们以公民名义推动废止一度引发恶性事件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建议书的最后,五位老师在落款处写上了自己的公民身份证号码。这一细节其实并不瞩目,但给了当时读到这则新闻的我极大的震撼,并成为了我选择公法专业的重要情感动机。走向围墙之外,并不仅仅意味着依靠专业在社会分工体系下占据一隅,更意味着在经历了成熟的学科训练之后,更切近、更深刻地思考个人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和与世界建立联结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途径输出独特的影响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输出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呢?借苏力老师之问:什么是你的贡献?在我看来,一切的前提其实是经营好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因为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对社会和时代负责。在过去,象牙塔中的生活似乎有固定的公式:上课实习,社团竞赛,年复一年,级级攀升。而在围墙之外,生活不再有规律的道路,高峰与低谷都取决于一念之间的选择。前些天我在沙漠徒步时获得了非常相似的感受:从坚硬的沥青地踏上柔软的沙地,一时间与马路指引的方向完全脱节,脚下似乎没有路,又好像每个方向都是路。想要半步半步地爬上沙丘欣赏蓝天,或是想要选择平路保存体力,完全取决于徒步者自己。如果一味跟随前队而不尝试探索新路,可能会被后来者反超,也可能错失自己喜欢的风景。我想,徒步者有分配体力、规划线路的能力与自由,我们一样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和选择道路的自由。随着对自我认识的加深,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和勇气不断调整前路的方向。如此,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徒步中走出不一样的轨迹,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回首过往,我们在北大留下了太多珍贵而美好的瞬间:无论是《灌篮高手》勾起的青春记忆,还是五四长跑中数千人的跃动身影,是月夜湖畔与友人的促膝谈心,还是期末季点灯熬油的苦苦鏖战,这些过往的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今日之后,我们将离开北大校园,从观察者变为行动者,成为社会生命力的基本组成单元。一路上,我们将穿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围墙,在不断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中前行,最终找到成就自己的方式。祝愿在场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通过有意义的奋斗,在大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迎接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祝各位毕业快乐!谢谢大家!2023年6月21日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北大法学院相关信息
2023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