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智库
其他
网络运行智能架构与场景白皮书
5G是开启万物互联数字化新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是5G网络发展及演进的重要方向。运行智能作为网络智能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推动网络与AI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和深度体现,将显著提升网络运行效率,高质量保障网络的多样化业务需求。本文首先阐述网络运行智能的概念和“实时闭环、用户粒度、内生智能”的三大特点;其次,提出“四层四域”的运行智能总体架构和基于AI内生的核心能力体系,实现端到端智能协同;再次,介绍核心网运行智能的应用创新及实践,凸显了其在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探讨网络运行大模型的构建和引入,对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最后,提出面向6G的演进思路。通过网络与AI的深度融合,网络运行智能不仅可实现网络提质增效,还将赋能千行百业,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网络运行智能:概念与特点网络运行智能(AIeNETR:AI
其他
低空智联网技术体系白皮书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信息服务是推动低空经济快速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低空智联网是推动低空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本白皮书全面剖析了低空经济的发展背景及信息服务需求,并从运营商视角揭示了低空智联网的技术内涵,同时深入探讨了发展低空智联网面临的挑战,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移动低空智联网的攻关成果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产业在低空智联网领域的技术引入规划和产品方案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引。低空经济发展趋势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各种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纳入新质生产力的范畴。随着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力、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低空经济即将迈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多元化”应用拓宽行业边界。低空经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空运输,而是深入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环境监测、空中游览等众多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矩阵。无人机物流的快速发展,使得偏远地区的配送难题得以破解;空中游览项目的兴起,则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维度。二是“智能化”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应用,低空飞行器的自主导航、智能调度、数据分析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低空产业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智能化方向迈进。另外,智能算法优化空域管理,减少空中拥堵,确保飞行安全,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三是“生态化”模式构建协同体系。低空经济的发展强调产业间的融合共生,形成包含技术研发、制造生产、运营服务、政策监管等环节的完整生态链。地方政府积极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低空经济的政策创新与商业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并进,打造有利于创新涌现与价值共享的生态环境。低空信息服务需求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低空生产制造、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行业应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产业链条长,价值潜力大。信息服务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信息通信行业具有全球领先优势,有助于带动低空经济产业由初期的生产制造为主向未来的数智化运营服务快速演进。图1:低空信息服务支撑低空经济快速规模化发展随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低空的信息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体现在低空通信、飞行导航、空域监管三大方面。一是低空通信需求。在低空物流运输、城市巡检、安防监控等领域,对无人机网联通信有强烈需求,主要是无人机与地面站间需要进行高可靠性数传飞控信息和高实时性图传视频信息。二是飞行导航需求。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对低空飞行器的定位和导航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行业作业厘米级精确定位和复杂环境米级稳定导航等。三是空域监管需求。随着低空空域的开放,公安、民航、军队、交通局等管理部门,对无人机监管的需求愈发强烈,一方面是对合作类无人机进行管控,另一方面是对非合作类无人机进行探测。低空智联网现状及挑战为满足以上三大低空经济信息服务需求,低空智联网应运而生。低空智联网是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以先进的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的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体系,旨在实现低空通信、导航、监管一体化服务。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低空通信、导航、监管等技术发展尚不完善,传统点对点通信、卫星定位、低慢雷达等技术存在覆盖距离短、连续组网难、定位精度低、监管能力弱等问题。通信网联化、定位高精化、通感一体化是低空智联网未来技术发展方向。面向未来发展,还面临网络覆盖待增强、核心技术待突破、商业模式待探索三大挑战。一是网络覆盖待增强。无人机飞控数据传输需要连续稳定的网络覆盖,图传业务对上行速率有较高要求,基于网络级RTK的高精定位需依托蜂窝网承载差分数据传送,仅靠现有的地面蜂窝网,较难满足低空网络立体覆盖要求,还需进一步加强网络覆盖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丰富的业务场景和不同高度的覆盖需求、自由传播引起的强干扰等,导致低空网络覆盖方案异常复杂。二是核心技术待突破。低空智联网面临飞控数据可靠性要求高、导航定位精度要求高、通感一体标准空白、实时监管难度大等挑战,空地一体的立体组网覆盖、低时延高可靠的飞控传输保障、空地间干扰抑制、通感一体新硬件、通导融合定位、低空探测反制等技术待突破。三是商业模式待探索。低空技术的发展涉及信息通信、航空、飞行器等多个产业,包括硬件、平台、应用、服务等技术领域。如何打破行业壁垒,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共同研制低空智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激发产业生态,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低空智联网技术体系中国移动秉承“空地协同、通感融合、安全可信”的核心理念,从网络、平台、应用三大方向构建“通、感、管、导”一体的5G-A低空智联网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空全域可靠的“通”、多维立体的“感”、高效可控的“管”、智能精准的“导”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图2:5G-A低空智联网技术体系通信关键技术网联化是低空通信的技术发展方向。网联通信可用于传输飞控数据、及图像视频等内容。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5G网络,为低空智联网的网联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针对低空通信存在的空地协同难、网络干扰大、服务小区杂、切换次数多、飞控业务可靠性要求高等痛点问题,提出空地协同新覆盖、干扰控制新机制、移动性增强新策略、飞控业务新保障、可信接入新认证、集群通信新管理等关键技术。感知关键技术通感一体是低空探测和感知的技术发展方向。低空探测和感知需求主要来自低空监管和航线保护两大场景,主要用于黑飞无人机入侵监测、固定航线等场景的飞行保护和避免碰撞。中国移动首创提出4.9GHz通感一体技术体系,针对感知架构和空口设计空白、覆盖距离和高度不足、精度不高、组网和测评复杂等问题,提出了敏捷部署新架构、混合波形新空口、超级张角新硬件、高精感知新功能、通感协同新组网、感知评测新模型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及方案。管控关键技术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旨在针对低空空域内的飞行设备、飞行人员及飞行过程,构建一体化的监管流程,以支持低空空域各信息交互主体间的信息同步,并实现低空监管与运营服务的一体化。中国移动研发了业界领先的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中移凌云’,该平台提供全天候空域监视、调度、垂直应用等服务,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运营支撑。导航关键技术低空飞行器在空域内飞行的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高,传统GPS等卫星定位能力已难以满足需求。无人机物流配送、测量测绘、农业植保等低空服务场景需求,迫切需要更精准的导航技术来保障飞行器的安全和效率。面向低空飞行器在行业作业下高精定位和复杂环境下的定位、避障和航路规划需求,提出5G+北斗星地一体融合增强关键技术,为低空经济提供高精度PNTC(定位、导航、授时、通信)增强能力。总结与展望本白皮书勾画了中国移动低空智联网的发展愿景和技术发展规划。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倡导产业协同创新,加强与各行业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低空智联网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以低空智联网核心技术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开创低空经济发展新时代。点击以下“阅读原文”获取报告原文。往期精彩关于我们:中移智库以中国移动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广泛汇聚数字经济研究力量,着力提升政策性课题研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并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其他
中国移动易芝玲:期待6G时代出现新的终端形态 看好云端智能机器人前景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接受采访时,阐述了6G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变革。她指出,6G作为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实现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的跨越。相较于5G,6G网络在传输速率、时延及用户体验等层面均呈现显著提升:峰值速率将会达到100Gbps,较5G提升十倍;时延将会降低到0.1毫秒,仅为5G的十分之一;而从端到端业务视角看,用户体验将提升2-3倍。6G是通感算智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4月16日至18日,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6G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变革。她指出,6G作为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实现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的跨越。相较于5G,6G网络在传输速率、时延及用户体验等层面均呈现显著提升:峰值速率将会达到100Gbps,较5G提升十倍;时延将会降低到0.1毫秒,仅为5G的十分之一;而从端到端业务视角看,用户体验将提升2-3倍。易芝玲强调,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变,从4G到5G,5G到6G不仅仅是无线空口技术的变革,而是涵盖CT(通信技术)、
其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谈6G标准:小院高墙不可取,集思广益是正道
移动通信的演进总是代代相承、环环相扣。目前,5G发展渐趋成熟,5G-A商用元年已启,而随着相关目标建议书的发布,6G也是利好连连、渐行渐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日前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开幕式上指出,6G技术的高挑战性对高水平标准的国际统一期望更迫切,小院高墙不可能制定出满意的标准,集思广益才是正道。邬贺铨表示,我们需要为6G国际合作创造更好的开放生态,通过领先的技术赢得在国际合作中的尊重。避免“叫好不叫座”将任重道远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标准(International
其他
中国移动王晓云:网络化通感一体(SCN)研究与进展
中国移动副总工程师、集团级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近日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受邀做题为“通感融合关键问题与系统设计思考”的报告,以中国移动首创的面向网络化通感一体(Integrated
其他
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政策体系上的关键抓手是推动数字化绿色化的协同发展,理论链条是“数字技术—能源消费—碳排放”。虽然数字技术能够改善能源效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会产生规模效应,可能导致能源需求反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会加剧能源消费。此外,通过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本报告发现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推高企业碳边际减排成本,显著抑制企业碳排放。说明根据当前经验,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抵消规模效应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挑战,本报告提出如下对策:第一,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二,依靠数字技术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能源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加速能源结构转型;第三,大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降低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成本和负担,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借力数字技术实现发展与降碳的协同。政策背景依托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有序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数字技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双碳”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因此,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实体经济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转型。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主要分布在产业性政策和区域性政策中,前者包括“宽带中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都高度重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与“双碳”目标对标;后者包括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大数据试验区以及创新型城市试点等,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众多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政策不仅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影响了相应产业和地区的碳减排。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影响能源消费进而影响碳排放,可以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来分析。其中,技术效应表现为数字技术提高能源效率,结构效应表现为数字技术推动结构升级,规模效应表现为数字技术刺激能源消费。技术效应是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引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或是降低能耗强度,进而抑制碳排放。具体来看,数字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加快信息流通,为企业提供实时的市场与技术信息,通过智能分析与预测,实现科学研发,减少研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降低成本,进而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降低碳排放。数字技术还能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结构效应是指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并抑制碳排放。结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能源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及以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上升。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目标的挑战一是来源于能源消费的反弹,即出现规模效应。该效应是指数字技术虽然能够提升能源效率,但可能导致产出规模扩大,在能源结构转型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将会刺激能源消费并扩大碳排放。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技术突破性创新带来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但是规模效应的出现导致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刺激能源消费,对碳减排造成压力。经济发展越快,“双碳”目标下对能源转型的压力就越大,加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在较长周期内很难摆脱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数字技术赋能“双碳”目标的挑战二是来源于数字产业自身的发展。数字技术产业自身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费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通信基础设施运行以及算力提升引致的能耗和碳排放。缓解通信基础设施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主要措施有两个方向,一是采用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二是推进基础设施能源管理优化。对于算力发展引致的能源消耗,则需要推进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应用。微观实证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微观上体现为企业通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起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本报告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数字技术应用对碳边际减排成本、碳排放的影响,并揭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在实现碳减排上面临的挑战。碳边际减排成本是碳减排的机会成本,衡量的是减少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产出损失。本报告借助方向距离函数,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计算得到企业层面边际碳减排成本与无效率项(减碳空间),使用企业信息投入来测度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在控制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等控制变量以及企业、年份、行业固定效应之后本报告发现,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拉升了碳边际减排成本。本报告还分别根据煤、油、电力消费和煤炭消费测算得到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数值,发现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量,与现有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结论相契合。本报告也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企业碳排放有显著的异质性,存在规模分化。根据企业资产规模的中位数划分大企业、小企业,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降碳效应只在大企业样本中显著,在小企业样本中不显著,这可能导致企业在实现绿色创新时遇到困难。结论与建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数字技术的降碳效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核心和挑战在于有效实现数字化带动绿色化。为此,应大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实证研究,本报告发现在“数字技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逻辑链条中,通过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可以应对规模效应带来的挑战。为应对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降碳效应存在规模分化的挑战,政府要大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应对数字技术发展引致的能源消费挑战,在短期内数字技术产业应尽可能降低设备能耗,大力推动相关节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数字技术产业要发挥数字技术在清洁能源系统高精度模拟和仿真方面的优势,推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作用,助力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参考文献][1]
其他
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与变革
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中国互联网已经实现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变。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跟随到领先,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第二大的算力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人们的生活,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提升了购物、医疗、教育等服务质量;互联网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互联网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增强了社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了跨地区、跨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网络经济和后发优势等理论,总结互联网发展的国际规律,将中国互联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前三十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双翼带动”模式,提出未来发展的“双翼循环”模式,并展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国际互联网发展呈现“技术—基建—商业”三阶段渐次发展的规律国际互联网经历了“科学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化应用繁荣”三个阶段渐次发展过程,正在进入下一轮的科学技术创新探索阶段。科学技术创新阶段(上世纪60s末-80s末)。该阶段是互联网的萌芽期,以技术探索创新为主线,产生包交换技术、广域网技术、互联网协议等典型技术;阿帕网(ARPANET)、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SNET)等网络雏形开始出现;应用范围与业务类型相对有限,以BBS、E-mail为主,重点服务于军事和学术研究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上世纪90s-本世纪初)。该阶段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期。美国优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英国、德国、中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家跟随,基础设施优先建设成为全球共识。该阶段互联网应用开始惠及普通大众,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和业务类型实现大规模扩张,网络新闻、在线搜索、即时通信等业务开启了互联网商业化的浪潮。同时,网络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互联网相关技术保持小幅迭代。商业化应用繁荣阶段(本世纪初-本世纪10s末)。该阶段是互联网的繁荣期。随着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先后成为发展主流,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急剧增长,在线视频、在线社交、电子商务和在线游戏等业务创新蓬勃发展;互联网服务对象更加多元,从个人客户拓展到政府和企业客户;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治理规则制定、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网络犯罪防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治理进入全球政治视野。下一轮的科学技术创新阶段(本世纪20s初-)。以创造颠覆性技术为目标,如对6G、量子通信、类脑智能、脑机交互等新技术进行探索,通过技术突破,开创互联网发展的新局面。图1
其他
中国移动研究院黄宇红: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倡议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和产业发展三者形成很重要的“价值三角”?纵览人类文明发展史,在不同的时代,经济形态特征、关键要素和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农业经济时代,经济特征是以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为主,其关键要素是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所需的基础设施是农田、水利等设施。到了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特征是以机械、化工、制造等第二产业为主,关键要素变成了资本、技术等,相应所需的基础设施也变成了基础交通网络、电力传输网络等。而现在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入数据这一关键要素,所需的是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根据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2022-2023年,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预计到2026年该占比将达到54.0%。也就是说,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实际上,新质生产力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诞生,它是由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共同支撑构建的。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点燃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质生产力将会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其兼具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发展特征,能有效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和产业发展形成了重要的“价值三角”。首先,数据要素促进了传统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算法和算力带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了这些能力,智能社会加速到来,新范式、新空间出现,如数字货币、智能客服、社群空间等。其次,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正如算力跟算法结合才能形成智力一样,数据要素想赋能千行百业,需要在信息基础设施上实现,如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因此,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能提升数字化治理和环境治理能力。当产业产生了更多数据,也使我们能拉动信息基础设施的泛在化、智能化升级。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以“‘IJS’路径”激活价值三角在前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的专家团队推测,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将通过“‘IJS’路径”激活价值三角。“I”即乘数效应,“J”即J型曲线,“S”即S型曲线。J型和S型曲线是用来表达增长速率的曲线,最初是用来描述生物种群增长速度的生物学术语。如何发挥乘数效应?首先,信息基础设施将以固定资产的特性发挥乘数效应。梅特卡夫法则指出,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换言之,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充分融合,将发挥更大范围的网络效应。有统计表明,算力、网络基础设施每原始投入1元,将带来3.5元GDP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将会有2.6元的增长。此外,数据要素通过流通和价值化发挥乘数效应。另有统计表明,数据要素每投入1%,将引起产业全要素生产率5.8%的增长。换言之,数据要素投入水平提高越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越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融合后,会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促使传统生产要素智能化升级,从而提升产业效率。两者能使传统生产要素功能倍加,或使其被新型人工智能劳动力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改造后,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产业类型。同时,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对传统产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效应。因为我们在进行传统产业改造时,技术渗透需要时间及互补性条件的支持——改造本身需要一个过程,要付出一些代价,同时它也需要形成一系列周边配套产业来支持。比如元宇宙的繁荣,就需要内容、穿戴设备等周边配套发展。总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部门的生产率提升有5-10年的滞后。信息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的融合,还将突破知识生产的“S”型天花板限制,形成新型的S曲线。过去的知识生产单纯依靠数据驱动、增长。因此,知识前期的生产速度是非常快的,但会慢慢停滞。而数据要素和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将会优化知识生产方式,如提升搜寻、匹配、组合、验证知识的效率,或催生数据驱动新范式,并促进创新外溢扩散,从而推动知识突破时空限制,继续保持上升的生产态势,最终提升产业的创新速度。数字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人类已经看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价值观,同时也要看到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信息基础设施规模仍显不足。我国的网络能力(例如5G和双千兆)虽在全球遥遥领先,但我国现有的算力基础设施仍无法满足算力需求——通算、智算、超算等多样算力供给不足。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未来5年,全球算力规模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多样化的智能场景将对多元化算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弥补算力基础设施的不足,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二个挑战是数据治理体系有待健全。当前,全球数据确权、交易规则、安全监管等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不健全,各国秉持不同的数据主权原则,我们认为大家在高度关注数据要素价值的同时,也要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路径。目前,我国已采取应对措施,如成立大数据局,并且在政策、组织等维度积极改善,以提高我国数据治理能力。第三个挑战是信息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融合不深,导致的数据流动困局依旧,高效可信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稀缺。“数据孤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厂商数据互通难、技术标准不统一、核心技术未突破等。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倡议依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和产业发展关系,我们对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三点倡议。一是算网融合,筑牢数字经济新底座。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建设以算力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努力建设泛在协同、融合统一及一体内生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降低社会的算力应用成本。在这方面中国移动已经有了诸多实践:如在传统的IP运营基础上添加算力运营,这项重大突破将对未来算网融合产生深远影响;积极建设超大规模单体智算中心;打造算力并网平台,并入的算力超1.9EFLOPS;研发算网大脑,目前在全网商用。二是用治结合,激活数据要素新价值。在技术要素方面,我们认为应该积极构建内治外用、治用并举的数据治理模式,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在相关实践中,中国移动一方面“以治促用”,积极构建数据治理体系,主导发布了40余项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以用促治”,率先发布数联网(DSSN),打造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数据集群,打破“数据孤岛”,根据数据保密高、中、低程度分别采取加密汇聚、有控数据共享、不出厂数据共享的措施;利用中国移动的海量数据优势,积极发挥数据对社会生活、生产治理的作用,建设“梧桐”大数据平台等。三是多方共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我们倡议全球产业链共编战队、共创机制、共建基础、共谋发展、共享成果,持续突破数字技术难题,共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生态。中国移动也已经在积极践行责任,如推出“十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汇聚上链企业1300余家;共同发掘90余项产业关键共性需求,建立127支攻关战队;资金资源支持上,为超900家产业伙伴提供800亿元供应链金融服务。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全球的产业伙伴要以开放、信任、合作的态度,携手共建普惠、泛在、有韧性的数字世界。转载:本文转载自数字经济与金融(http://hfx.net/i/TBIoET)往期精彩关于我们:中移智库以中国移动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广泛汇聚数字经济研究力量,着力提升政策性课题研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并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其他
全球首条400G骨干网链路贯通 400G商用元年正式开启
QPSK7000km传输成果,是目前实验室测试的最高水平,论证了G.654.E光纤在提升超高速、超宽谱光传输系统性能方面的优越性。在现网研究方面,2023年3月,中国移动在宁波举办“光网筑底
其他
他山之石:T-Mobile如何充分释放5G-A潜能?
5G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转型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场景又向5G网络提出了新的性能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5G-A(5G-Advanced)应运而生。相比5G,5G-A的带宽速率提升10倍、时延降低90%、连接密度提升10倍,定位精度也从亚米级提升至厘米级。大上行、大带宽、低时延以及通感一体等前沿技术能力,为更广泛、更深入的连接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极大增强了对新应用场景的支撑。因此,5G-A被视为5G走向6G的过渡技术,它的出现为更多创新应用场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产业各方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对5G-A的关注。2023年底,国际电联、中东几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华为、爱立信、诺基亚等企业,在第17届“电信评论”领袖峰会的“5G-A元年,中东携手并进”专题研讨会上,共同宣告已做好2024年率先商用5G-A的准备。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移动智库介绍,其调研显示有多达一半的运营商预计在相关标准发布后两年内推出5G-A商用网络。Verizon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Rima
其他
中国移动研究院: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国移动研究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擎建设,抢占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填补产业空白,为推动我国信息通信行业持续成长壮大贡献科研力量。承担行业创新责任,推动我国信息通信业成长中国移动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2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我国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是我国通信行业发展的见证者、贡献者,在我国移动通信行业“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技术赶超全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在2G时代,从几十人的队伍起步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申请了第一项专利,提交了第一份国际标准化文稿,担任了第一个国际移动通信行业重要标准组织(3GPP)领导职务,支撑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和普及,取得大量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成果,支撑中国移动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网,荣获“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联盟突出贡献奖”,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3G时代,扛起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的建设运营重任,面对组网、运营、测试、芯片、终端等方面的薄弱基础和重重挑战,解决大量技术问题,带动产业联合创新,实现国内市场份额“三分天下有其一”,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4G时代,成功推动我国主导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成为全球主流标准,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全球商用近100个网络,实现全球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一次实现中国主导技术、全球规模应用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从世界信息通信领域高科技的分享者、受益者,变身为贡献者,于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5G时代,主动引领5G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我国主导的TDD(时分双工)技术成为5G系统的基础和主流,首次由中国公司主导设计5G网络架构,在多个重要通信行业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担任50多个领导职务,在最主要移动通信国际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标准贡献居全球运营商第一,已累计申请13000多件专利,海外专利占全集团的95%,获我国运营商唯一中国专利金奖,连续4年获中国专利银奖,使中国移动成为少有的向海外收取专利费的央企。承担国家科研重任,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是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中国移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前沿开展研究布局,中国移动研究院作为公司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已承担国家重大项目200多项,建设移动信息通信及智慧网络等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深入布局5G/6G、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主动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基础能力、云网基础设施、通用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覆盖,在网络智能化、光通信芯片等领域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实现了关键技术指标突破,部分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展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策源探索,引领5G-A技术和标准,突破一批6G、算力网络原创性标志性技术,创新提出体系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技术架构。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网信领域骨干企业,中国移动承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任务居中央企业前列,其中由中国移动研究院承担50%的牵头任务,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深度布局。构建“五个一”链长工作体系,打造“十百千万”产业共治平台,汇聚超1300家企业上链,实现近20项攻关突破,构建覆盖全国的协同创新基地,入驻项目团队超140个。集聚几十家央企打造创新联合体,联合内外部各主体高效协作,探索出一条“汇聚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成果应用推广、利益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新路径。攻关“卡脖子”环节,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发布我国首款商用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破风8676”芯片,入选央企2023年度十大国之重器,在超级SIM卡国产化、高端仪器仪表等卡点方面取得突破,实现5G勘探装备产业完全自主掌控。承担未来发展使命,以前沿技术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抓手。中国移动研究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研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全面布局6G。开展6G关键技术研究,系统性提出6G网络架构,6G高水平论文和专利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打造6G公共试验验证平台,强化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产业的开放能力,坚持推动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构建开放共享的健康产业生态。研究并推动算力网络成为广泛共识。创新性首次提出“算力网络”全新理念,提出了三个阶段发展规划,支撑全国一体化算力布局,在国际互联网组织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发起算力路由工作组并任主席,发布全球首台算力路由器,算力和网络两大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广泛国际共识,创400G光网络世界最长距离传输记录,为算网业务的更快传输、更大容量、更低时延提供有力支撑。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国移动研究院经过十年耕耘,建立“九天”人工智能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打造中国移动科技创新“特区”,承担10多项人工智能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提出并攻关“体系化人工智能”原创技术,AI规模应用赋能300多家单位,年赋能价值超过39亿元,网络智能化技术实现国际领先,发布人工智能“九天·众擎”基础大模型及客服、网络、政务等行业大模型,牵头组建“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国资人工智能大平台。布局前瞻技术研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高端智库,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在技术、市场、产业、数据等方面的优势,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致力于为国家及政府部门提供数字经济领域政策决策支撑,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数联网(DSSN)新架构新方案,引领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技术和业务创新;构建运营商区块链联盟,支持实现闽港跨境数字资产流动;开展量子计算关键算法、云平台和评测体系研究,成立央企首个面向行业应用的量子计算实验室;提出量子密钥无线传输原创技术“量子Q波”;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泛信息技术研究,支撑技术和政策决策。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移动研究院将围绕“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引擎”的目标,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坚持做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作者:中国移动研究院转载:本文转载自《学习时报》2024年04月12日
其他
面向数据要素流通的新型基础设施——数联网(DSSN)
中国移动在2023年原创性提出数联网DSSN。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移动数联网DSSN,分别是数联网DSSN概述、数联网DSSN技术架构和数联网DSSN应用场景。数联网概述数据要素市场背景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市场广阔,如图1所示2022年我国数据交易规模超793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2000亿元规模。图1
其他
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及问题建议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探索以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方式促进本地数字经济领域数字化优势产业、人才资源、企业资源等集聚,引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概念上来看,对于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实际探索要先行于理论研究,目前学者们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界定及发展情况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数字经济的自身发展需要与产业园区发展特征[1-2],认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由政府指导与规划建设,集聚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相关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吸引数字经济各领域企业入驻的产业集聚区。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既具备线上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空间设施,也具备线下提供基础设施等综合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呈现出数据要素赋能、产业规划合理、决策服务智能等特征[3]。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研究探索,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本文广泛搜集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相关政策、典型代表,并创新性地通过产业园区电子地图地理坐标围栏,利用企业万象数据库提取工商大数据,收集代表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相关信息,梳理总结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的特征。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政策体系初步构建一方面,主管部门积极出台园区政策,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壮大的政策环境。在国家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了数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据本文统计,其中以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基地数量达94个。在地方层面,山东、四川、浙江等多个省份先后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例如,山东省制定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建设行动方案、管理办法和建设指标体系,引导省内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向规范化、前沿化、特色化、集群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多地以示范园区认定为抓手推动高标准建设,发挥典型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据本文统计,以省级层面为例,截至2022年,山东、福建、新疆等9个省级行政区依据各自出台的认定标准,累计认定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达318家。各地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规模效应初显近年来,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相继挂牌建设或投入运营,已初具规模。本文随机抽取全国范围内211家以数字经济核心重点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园区。这些园区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在年度分布方面,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数量持续增长。据本文统计,近5年平均每年新设园区21家,52.6%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立于2018年及之后。在区域分布方面,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呈现出东部领先、其他区域并进的特征。具体而言,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的园区占比分别为9.55%、9%、9%、7.58%,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企业集聚效应凸显本文从企业规模、注册资本、行业分布三方面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企业进行了数据统计。具体而言,从企业规模来看,园区内注册企业高达76
其他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三地在产业、生态、交通三方面协同收效甚广,目前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实、数字经济驱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创新足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特征。测算方法与数据处理说明本报告借助区域间投入产出表(2012年和2017年),对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及与碳排放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本报告中数字经济测算口径是将区域间42部门投入产出表相关产业部门按一定系数进行拆分之后的汇总结果。碳排放数据来源于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由于服务业部门数据相对有限,报告中碳排放数据与工业碳排放高度相关,服务业部门等其他部门碳排放考虑较少,相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的数据测算结果有一定差异。根据投入产出表中42部门,报告选取以下部门对其中的数字经济部分进行拆分。第三列所示“O”表示对应部门非数字经济部门但其部门内包含数字经济部分,“√”表示对应部门为数字经济部门。表1-1
其他
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影响效应研究
随着气候危机、全球性疫情和地缘政治动荡等挑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市场,一方面面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本地落实的挑战,另一方面自身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及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和构建可持续发展商业生态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平衡自身社会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其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财务表现提升并降低企业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社会责任表现。本报告基于文本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内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程度的趋势变化,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对企业财务和环境表现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势洞察和发展建议,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数字技术应用指导和策略建议,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本报告将企业分为数字原生企业和非数字原生企业两大类。其中数字原生企业,如互联网厂商和云服务提供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而兴起的行业,其业务模式与数字化紧密结合。数字原生企业基于数字技术打造商业价值,依赖数字技术完成产品、服务和体验的传递,既包括利用技术驱动业务发展的企业,也包括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硬件生产企业。非数字原生企业相对数字原生企业,则依赖数字技术来实现核心传统业务数字化转型,推进自身创新和效率提升,如工业制造企业等。这两类企业在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和实践中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原生企业的核心业务与数字技术天然融合,而非数字原生企业则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经历颠覆性的业务变革。基于研究目的和行业分类,报告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选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数字原生企业分析对象;选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下简称“电力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共称“钢铁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共称“化工行业”)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为非数字原生企业分析对象。基于这五类行业,从A股上市公司挑选2015-2022年的企业样本,通过筛选样本,最终样本中数字原生企业占比40.09%,非数字原生企业占比59.91%,共涉及4123个数据。参考相关研究的数字化转型词频图谱,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数字技术运用”五个词频类别,共包含74个词频来表征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基于文本分析方法,通过Python技术提取企业年报中的相关词频量,数值越大,表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越高。本报告基于研究对象,构建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与企业财务和环境表现的数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评估两者之间影响强度。图1
其他
AI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影响研究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形态以及人们的工作与协作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为快速应对AI带来的挑战,科技企业纷纷开启新一轮组织变革。本文通过对AI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梳理科技企业组织变革案例,提出企业面向AI时代的组织管理需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强化AI战略定位,构建以AI为导向的组织文化,全面加快AI研发应用;二是基于AI研发应用不同阶段需求,综合采用中央枢纽型和分布式组织模式;三是优化人力结构,增量引入与存量转型相结合,培育AI竞争优势。AI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AI通过自动化和优化生产流程,显著提高了生产力,进一步引发劳动力市场需求变革,对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在企业层面,AI凭借其卓越的分析能力,为企业客户营销、组织运营、决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驱动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正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但同时,也对企业的人才结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给企业改革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AI赋能带来企业发展质效提升新机遇AI正深刻改变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在市场分析预测、客户细分运营、营销策划实施等方面展现广阔应用前景。“AI+营销”已经成为企业AI最典型应用场景,IBM调查显示,28%的企业正在将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等领域。生成式AI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AI在传统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逐步向客户服务、营销执行等方面深入拓展。市场分析预测方面,AI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算法,能够迅速、准确地对用户历史行为和偏好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更为精准的客户行为和市场预测,帮助企业制定更符合市场趋势的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客户细分运营方面,具备强AI能力的企业能够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更好地细分客户,并通过与特定客户间互动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进而革新企业与客户间互动关系,实现共同设计与生产,提升客户满意度。营销策划实施方面,市场营销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语言模型撰写营销文案、开展数字营销活动,据Gartner估计,到2025年,30%的对外营销信息将由合成数据生成,而营销人员可以专注于关系与发展维护、定价判断等更高价值的活动,从而节省营销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AI与人融合的决策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决策质量和效率。AI提供初步决策方案可以增强人类决策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弥补专业知识弱点,而人类经验作为AI输入可以帮助AI决策算法更加聚焦,提升决策效率。据Gartner公司测算,到2030年,决策智能将超过所有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活动,占全球人工智能衍生商业价值的44%。传统决策方式通常基于经验、知识和直觉,AI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智能地利用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使得决策者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市场趋势、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运营情况。同时,AI通过模拟不同决策情景,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帮助企业更好地评估战略风险,做出更加稳健的决策,提升决策水平。例如,在医疗领域,英特尔AI医疗实战数据显示,AI技术协助实现10倍加速辅助诊断、准确度高达90%;国内首款基于AI实现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管理产品“瑞宁知糖”对糖尿病预测准确率比基于临床金标准的预测提升2-3倍。AI的引入能够显著优化各类型管理任务,全面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质量效率。在基础、重复性管理任务方面,AI具备全面替代传统人工的可能,从而实现标准化作业、零错误运行。麦肯锡研究发现,生成式AI及其他科技的发展或将使当前工作的60%到70%实现自动化。在高端、开创性管理任务方面,生成式AI具备完成自动数据分析、自动创建报告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挖掘海量数据中的价值,发现业务流程中的瓶颈和低效环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哈佛大学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作研究发现,在工作中使用AI的被测试者比没有使用AI的被测试者平均多完成了12.2%的任务,完成任务的速度提高了25.1%,并且产生的结果质量提高了40%。(二)AI驱动引发组织变革新挑战AI正改变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和人才结构,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挑战。AI,尤其是生成式AI的应用实现人与AI的协作互动,打通人、任务与AI间的闭环,形成“人在回路”模式,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传统智力、体力等差异造成的工作绩效影响。但同时也催生出新的能力差异,人与AI互动能力、AI技术理解和应用的差异等成为影响任务完成绩效的关键,企业员工的原有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面临深刻转变。例如,营销人员的工作重点从口才和社交转为能够高效与AI对话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完成销售过程。麦肯锡研究指出,AI取代人类工作的时间被大幅提前了10年,在2030年至2060年间50%的职业逐步被AI取代。尽管如此,AI在替代已有职业的同时,也将创造新的岗位,对全球就业岗位总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据Gartner预测,到2033年,AI解决方案将提供5亿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根据AI的深度应用,重新配置人力资源。从目前来看,企业在人工智能研发人才引入方面投入较多,据CompTIA报告,人工智能职位招聘占所有科技职位招聘的10%以上。但企业对现有员工AI技能使用能力培育尚存短板。德勤调查显示,仅有37%受访企业在变革管理、激励措施或培训活动中进行投资,帮助员工将新技术融入工作中。AI驱动下的组织整体效率提升往往需多部门协同,对传统科层制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科层制组织形式下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据难以充分流动应用,AI在企业内部的全面深度应用面临基础数据共享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广泛采用AI时,组织决策方式将从基于经验的、领导者驱动的决策向一线数据驱动的决策转变,导致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对组织原有层级及权利关系带来挑战。AI的深度应用涉及顶层设计、资源协调、落地执行等,对企业战略文化带来新的挑战。能否从战略层面部署AI对企业的AI应用成效乃至公司整体营收都有显著影响。目前,多数企业仅将AI视为应用技术,未能充分融入企业战略,AI应用成效尚不突出。麦肯锡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中国企业表示能让AI战略与公司整体战略协调一致,仅有7%中国企业引入AI对利润的贡献超过20%。组织文化是企业实施AI战略的重要抓手,员工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可能会制约AI发展。传统的组织文化往往强调层级分明、稳定有序等特点,而在AI环境下,组织文化需要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科技企业全面押注AI持续推动组织变革为应对AI带来的挑战,领先科技企业开启新一轮组织变革,从战略设计、组织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构建助力AI充分发挥赋能提效作用的组织体系。一是企业级AI战略全面部署,探索建立战略-考核闭环管理机制。谷歌早在2016年宣布从“Mobile
其他
从国际经验看数智化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了从兴盛到衰退的现象,这也成为美国匹兹堡和底特律、德国鲁尔和德累斯顿、荷兰埃因霍温等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19世纪80年代初,底特律受汽车制造产业外流影响,劳动力严重流失,产业工人用“最后一个离开底特律的人请关灯”来表达对城市的绝望。制造业衰落导致大量工厂破产倒闭,使设备长期闲置、锈迹斑斑,因此诞生了铁锈地带(Rust
其他
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治理
摘要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产生颠覆性变革的“新潮头”,已经能够实现从文本到图像再到视频内容合成的领域跨越。接下来,应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推广和技术治理为抓手,释放创新效能,把握好发展机遇。作者:苏竣
其他
三方面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核心生产力,直接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社会智能的发展高度,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算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以网强算发展算力网络,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推动数字中国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从算力大国迈向算力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这是历年政府报告中首提“一体化算力体系”,受到了广泛关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核心生产力,直接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社会智能的发展高度,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算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以网强算发展算力网络,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推动数字中国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从算力大国迈向算力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段晓东认为,这有助于“东数西算”工程深化落实,实现我国算力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发挥我国体制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抢占全球科技竞争高地;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发展新格局。01什么是一体化算力体系?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其他
美国科技政策体系概况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一国发展的战略基石,各国均为其制定专门管理政策。美国的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其适时的科技政策密不可分。美国的科技政策体系遵循三权分立体制,联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系统都不同程度参与科技创新。本文通过对美国科技政策历史改革的梳理,发现美国科技政策发展主要受科技的前瞻引领、国家的发展诉求、国际环境和外部挑战三方面因素影响。美国现行的科技政策及法案主要集中在加强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这些政策及法案旨在促进美国的技术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长期稳固全球领先地位。01美国科技政策体系构成美国的科技政策体系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结构,遵循《美国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互相独立的局面。联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系统都不同程度参与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行政系统负责科技创新政策的统筹制定和具体实施,对于科技创新参与度最高。决策层包括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国家科技委员会(NSTC)和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美国总统作为行政权力的代表,掌握行政权力,拥有国家科技活动的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执行层包括联邦机构,如能源部、商务部、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立法系统使科技创新活动有法可依,为科技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美国国会通过制定与创新相关的法规、审批与拨付政府各部门研发经费预算、接收利益相关方关于创新相关问题的反馈、开展监督等方式保障科技创新发展。二战之后,美国国会通过改革税法、完善专利法、颁布新的振兴法、健全行政管理法和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法等促进科技创新,保持其经济技术优势。同时,通过立法明确并赋予行政层面主要科技管理机构的职权。例如,1950年国会颁布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详细规定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权力和职责。司法系统有权解决法律和行政争端,在解决创新有关争端如知识产权争端、干细胞研究法律问题等方面尤为突出。例如,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成立于1982年)对与专利、商标、国际贸易和政府合同有关的上诉案件具有国家管辖权。近年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政策的牵引作用,并对其组织体系构建进行深刻而低调的调整,优化关键机构,促进其战略执行,包括创设首席技术官职位、国家网络总监等新职位,增设“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局”(CDP)、卫生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H)等新政府机构,加强在人工智能和量子等重点领域的决策咨询机构等。02美国科技政策发展脉络在美国建国后到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科技创新主要处于跟随地位,通过引进—消化—改良的做法,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一战、二战期间,美国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军事科技,从欧洲挖掘科技人才,为战后美国在科技领域超越欧洲,夺取全球科技领先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他
银发经济月度观察(2024年2月)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用户与市场研究所银发人群项目组一政策概览(中央及地方银发政策)1、国务院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等支付便利2、中央财政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3、民政部将拓展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4、黑龙江出台《关于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政务服务
其他
基于自智网络的5G业务质量端到端分析方案研究与实践
摘要开展5G业务质量端到端分析是运营商提升5G用户感知的重要抓手。针对传统业务质量端到端分析高度依赖固化专家规则的不足,采用规则引擎、AI中台、智能化调度等技术方案,构建5G业务质差识别、质差定界定位、闭环管理、效果分析、模型迭代的“五阶闭环自智流程”,对自智网络的5G业务质量端到端分析方案进行研究与实践,实现高效的自智化协同,保障5G业务用户感知。5G网络面临组网结构复杂、网络建设和运维困难、业务质量分析优化难以把握等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以
其他
政协委员黄宇红:建议加快北京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摘要黄宇红提到,北京是全国数字化发展的创新引领者和产业先行者,在数据要素应用领域先行先试,为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和市场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示范特点。但当前在数据要素的“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方面还存在问题,难以满足人工智能发展以及数据价值创造所需。1月20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在现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科学技术界别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委员、副书记黄宇红带来了《关于加快北京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提案》。黄宇红提到,北京是全国数字化发展的创新引领者和产业先行者,在数据要素应用领域先行先试,为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和市场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示范特点。但当前在数据要素的“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方面还存在问题,难以满足人工智能发展以及数据价值创造所需。为此,黄宇红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首先是加快并适度超前制定数据基础设施体系规划。要推动规划并建立“数据来源可确认、使用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安全风险可防范”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数据要素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构建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其次,要加强数据要素领域技术攻关,开展数据基础要素示范工程。一方面要发挥北京市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引导业界建立数据技术创新实验室和创新能力平台,通过设立数据要素领域重大科研项目,促进数据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数据生产、流通、交易、治理等全栈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尽快制定并发布数据基础设施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引导业界积极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探索,培育并组织一批数据要素型领军企业。此外,要在北京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中,积极发挥数据基础设施载体作用。黄宇红建议,要丰富和完善先行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2+5+N”的架构规划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和保障重点行业数据汇聚和应用示范。要为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提供支撑保障能力。并且积极响应“数据要素×”行动计划,鼓励分离的数据板块通过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流通应用,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最后,黄宇红还建议,要充分发挥运营商的资源禀赋优势,服务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可发挥中国移动的算网资源、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可为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提供支撑服务。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作者:记者
其他
国家数据局动态汇总与分析
摘要伴随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成立至今,调研、演讲、以及政策文件等动作频频,本文主要汇总国家数据局自成立以来的动向与关键事件,并围绕其密集动作分析数据要素市场下一步发展动向。01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后动作汇总国家数据局自揭牌以来一直动作不断,局长刘烈宏多次进行调研、讲话,并发布《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重要文件,如下为具体时间线:2023年11月10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会议正式举行,也是刘烈宏履新国家数据局局长首次公开谈数据要素制度建设。会上,刘烈宏围绕数据运行指出首先要探索数据“三权”分置落地,让数据放心“供”出来;其次培育多层次数据流通交易体系,让更多数据“活”起来;最后要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让数据安全“动”起来。刘烈宏强调,数据基础设施是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关键载体,让数据安全可信流通才能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积极推进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等数据流通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布局建设数据基础设施,为数据可信、高效流通的基础支撑。2023年11月23日,刘烈宏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论坛上,首次提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首次从顶层明确了数据基础设施的定义以及能力,即网络设施、算力设施、数据流通设施以及数据安全设施。刘烈宏表示,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四千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两万亿元。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适度超前部署;二是繁荣产业生态,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融合;三是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国际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2023年11月25日,刘烈宏在上海举行的2023全球数商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围绕数商发展、数据开发利用等进行阐述,并首次透露我国将研究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刘烈宏表示,国家数据局非常重视推进数商的发展,服务型数商、应用型数商以及技术型数商,是数据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盘活数据要素价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12月8日,刘烈宏在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开幕式上致辞,首次公开发声“公共数据、数字政府”。刘烈宏表示,国家数据局将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从业务驱动、场景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方向转变。针对数据持有者“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的难题,国家数据局围绕落实产权分置制度、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计划、以公共数据为引领探索企业数据授权使用新模式、发展数商优化数据交易场所布局以及推动关技术创新等方式,全面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2023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发布首份文件,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打响国家数据局第一枪,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强调4方面基本原则,明确到2026年底的工作目标,对数据要素的供给、流通环境以及安全保障提出要求,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刘烈宏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提出从制度建设、流通利用、收益分配以及安全治理四个方面深化研究,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刘烈宏指出,从制度建设看,数据领域发展变化快,需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从流通利用方式看,需要建立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流通“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保障数据安全,防范泄漏风险,实现数据可管可控;从收益分配看,数据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需要探索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机制;从安全治理看,数据对治理方式提出新挑战,需要探索适应数据特点的安全治理模式。02国家数据局密集动作传递新动向国家数据局揭牌近3个月以来,调研、演讲、以及政策文件等动作频频,透露出诸多信号:一是数据要素制度建设有望步入新阶段,相关垂直行业后续有望出台数据要素细则或行动计划,落实《“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12个行业和领域的重点行动,后续重点行业将结合自身发展与数据开发需求,出台相关文件。二是数据服务商(数商)的发展将成为焦点,尤其数据乘数相关数商,在数据要素市场将发挥主导作用。国家数据局将数商分为三类:服务型数商、应用型数商以及技术型数商,将从数据流通、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价值释放等多方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三是数据基础设施将成为社会、乃至市场主体运行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数据要素发展新基座,各地将加快数据基础设施部署与落地,具备国资背景的厂商或成主力军。国家数据局专门提出“数据基础设施”这个词,并明确下一步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方向,而拥有国资背景的基础设施厂商将凭借社会信任度和技术实力具有明显优势。[参考文献]【1】《最新全文!刘烈宏履新国家数据局局长首次公开谈数据要素制度建设》新京报,2023年11月12日【2】《国家数据局刘烈宏:加快数据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要素发挥乘数效应》文汇报,2023年11月30日【3】《国家数据局:让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中国发展网,2023年12月12日【4】《17部门联合印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1月5日【5】《刘烈宏:从四方面入手研究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中国新闻网,2024年1月7日【6】《周观点:“数据要素×”打响国家数据局第一枪》华福证券,2023年12月17日【7】《首次提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其他
中国移动研究院黄宇红:2024年通信产业的十个技术趋势
摘要技术是通信产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理解技术、洞察技术,一直是做好产业发展、企业进取的关键因素。那么,2024年什么技术影响我们商业?什么技术又会改变市场格局?在业界资深专家、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看来,“2024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提名”分别是:6G与AI融合、通感一体化、大众手机直连卫星、算网一体、新型智算中心、行业大模型、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以及新型工业化。一6G与AI融合6G内生AI实现AI赋能网络、网络使能AI助力“万物智联,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通信一体化是ITU对6G场景需求达成的共识之一。网络内生AI是未来6G移动系统的核心特征之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利用AI技术进行6G网络端到端的自我赋能增强优化(AI赋能网络)、向终端用户提供AI业务服务和应用(网络使能AI)。AI赋能网络方面,业界普遍认为:AI与空口融合是通信的发展趋势。6G系统的带宽、速率和容量等KPI的提升需要通过内生AI技术来实现。AI可以赋能网络提升网络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增强用户体验。网络使能AI方面,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AI泛在普惠的基础平台,从实时性、移动性、边端协同、隐私性等6G特色优势出发,让6G网络使能AI的高价值场景、用例和业务,使能AI成为泛在化的社会级服务。业界认为:6G与AI融合是新机遇,网络内生AI助力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6G总体愿景。二通感一体化构建高质量通感网赋能一网多能新业态6G新技术、新业务驱动传统通信网络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加速转型。感知与通信融合是未来网络的重要特征,通过“一网两用”,可充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性能优势,高效助力万物智联。然而,在一张网中实现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能力面临着通感融合设计以及通感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三角冲突。应对该挑战,需要网络化通感一体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实现通感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的三角均衡。为实现网络化通感一体,需要点簇网多维协同设计,实现“可感知”到“高质量通感网”的跃升。“点协同”是通感一体的关键基石,需重点攻关一体化空口、一体化硬件难题,实现资源高效协同、通信与感知能力融合内生。“簇协同”是提升性能的必由之路,具有更高直射径概率、更强接收能量,更优协作增益,将赋能感知精度成倍提升。为实现“簇”协同,仍需攻关高精度同步、动态簇构建、多层联合处理三大关键技术。“网协同”是增强质量的核心要务,通过全局节点间高效协同,包括干扰识别与定位、干扰消除与智控以及统一的干扰管控架构,重点解决网络内的干扰问题。基于点簇网多维协同系统设计,网络化通感一体将低成本赋能网络泛在、高精度感知能力,助力高质量通感网构建。三大众手机直连卫星容量、速率、时延相对高轨卫星优势明显支持更丰富的业务场景天地一体将实现卫星和地面在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的全方位融合,大众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基于统一终端,用户规模大、产业链复用程度高,是卫星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天地融合一体。随着技术、产业发展,2023年已经实现大众手机直连高轨卫星,提供短消息与语音通话服务,但存在容量小(几十万户)、速率低(2Kbps)、时延长(500ms)等缺点,无法支持更高速率、更低时延业务类型,限制了手机直连卫星的广泛应用。大众手机直连卫星在业务速率、时延等性能指标与轨道高度密切相关,低轨卫星在容量、速率、时延等方面优势明显,可提供Mbps级别连接速度,时延低至十几ms,是未来手机直连卫星的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随着低轨技术发展与3GPP
其他
《5G-Advanced “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行动计划年鉴(2023年版)》
摘要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伙伴,在5G-A全球统一标准的指引下,针对5G-A十大关键技术,持续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融合,不断降低实现5G-A新技术的技术门槛和产业门槛;规划组织了5G-A新技术试验验证,推进技术逐步成熟——从技术可行性原型验证,到样机关键技术功能性能验证,再到具有一定组网规模的试验验证,目前已联合产业完成第一期技术可行性验证。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移动将继续携手产业伙伴,以近期、远期两阶段为目标,继续分步实施“面向5G-Advanced新技术试验”,力争2025年部分关键技术能够具备预商用或商用条件。中国移动将持续致力于深耕“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螺旋式良性融合推进,成为驱动5G-A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持续扎实快速推进5G-A技术产业进程,助力数智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往期精彩关于我们:中移智库以中国移动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广泛汇聚数字经济研究力量,着力提升政策性课题研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并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其他
AI构建智能无线网络技术与标准
摘要5G组网灵活,拓扑复杂,需要优化的KPI指标多样,网络运维的复杂度显著提高。传统网优成本高、建模难,不再适用。人工智能等跨域技术为5G网络复杂问题解决打开了“一扇窗”,有效解决千行百业需求导致的网络部署和运维复杂等问题,并为5G网络波束测量开销大、NLOS场景室内工厂定位难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可显著提升5G网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01AI构建智能无线网络技术概述AI构建智能无线网络通过在移动通信架构和空口中引入AI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方式易出错、复杂度高、无法针对复杂问题进行建模等问题,还能降低网络建设运营成本、提升网络性能。3GPP
其他
面向5G-A的移动算力网络需求及关键技术展望白皮书
摘要近年来,5G网络商用正在全球加速推进,5G已经进入千行百业。新的业务场景对移动网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G网络演进(5G-Advanced)网络架构与主要技术随之逐步确定。在5G-A网络进一步深入行业应用之后,整体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已经呈现出云网协同的趋势。同时,算力网络作为国家、社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算力和移动网络的结合已成为业界共识。移动通信网络和算力的融合将赋予移动网络在传统连接之外的计算能力;以算助网,提供高品质算网协同的移动联接能力。本白皮书对移动算力网络(Mobile
其他
基于数字孪生的5G网络安全推演
摘要为了对5G网络可能遭受的攻击及缓解攻击的措施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5G网络的安全推演模型。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网络映射至孪生网络中,并依据模型构建虚实结合的网络推演环境;依据设计的推演场景在孪生网络中进行攻防推演并将推演结果应用于物理网络中。结果表明利用孪生技术进行推演可减少对物理网络的影响,其得到的推演结果也可以无差别地应用于物理网络中,且具有一致的防御效果。作者:安全技术研究所(安全管理中心)|
其他
面向5G海域覆盖的无线创新解决方案——海舟宝
摘要“海舟宝”无线创新解决方案面向5G海域延伸覆盖,为海域船只、海上建筑等场景用户快速解决弱覆盖问题,助力智慧海洋畅享5G。01海域的5G需求与挑战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0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400千米,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海洋资源丰富。2023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经济潜力巨大。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山东、福建、广东、海南、江苏、浙江、广西等沿海省份均将海洋经济写入本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本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海洋产业中,产值最高的依次为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渔业,均对信息化程度有很高要求。随着智慧海洋概念的提出,海洋信息化建设需求迫切。相对于卫星通信的有限带宽和昂贵资费,5G无疑是更具性价比的近中海通信覆盖方案。但雨雾天气、终端高度、海水介质、海浪高度、小区间干扰等复杂因素会导致海面5G信号及其不稳定,给网络质量带来恶劣影响。海域用户通信集中在船舱内,而普通渔船舱体信号屏蔽已达到10dB以上,大型船只的情况则更差,因此海域室内用户或终端往往处于弱覆盖区。当前业界主要通过海岸基站配合大功率直放站进行大型船只的信号延伸覆盖,缺乏满足大众需求的普适性方案,因此面对海域场景开发船载覆盖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02“海舟宝”系统架构简介针对上述问题,“海舟宝”提出船载信号增强方案,重点解决近中海区域船舱内5G弱覆盖问题。“海舟宝”选择从船只(终端)侧设计方案首先是用户需求考量,近中海区域主要是C端用户的蜂窝移动通信业务需求,考虑到当前沿海地区5G基站覆盖普遍已满足近中海距离要求,最直接有效的方案既在船只上进行5G信号中继。其次是成本考量,当前海岸基站覆盖能力并非关键制约因素,从基站侧进行方案设计所带来的成本提升相对较大,且并非全网适用,而船载侧方案更为灵活,针对有需求的使用环境可做到精准部署。“海舟宝”方案基于中继通信技术,基本原理是延伸海岸基站的覆盖范围至船舱内部。通过天线将船只甲板覆盖强点处的基站信号接收,经过中继设备放大后由舱内天线提供覆盖。硬件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回传天线负责与海岸通信,接收基站信号、回传终端信号。主机单元负责对接收信号做滤波、放大等处理工作。接入天线安装于弱覆盖区域,完成舱内区域信号覆盖及终端信号的接收。图
其他
全球大国算力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摘要一百四十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电灯,用电力照亮整个世界。现如今,算力成为点亮全球经济发展的那盏“明灯”。世界各国在算力经济领域积极布局、百花齐放,没有任何国家能在所有方面都拔得头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绝学。美国领跑算力经济,以科技优势抢占算力经济竞争制高点,是信息文明时代当之无愧的全球算力经济第一名;欧盟跟跑算力经济,将“数字主权”作为关键“武器”为算力经济保驾护航,向全球输出独属欧盟的数字标准和规则,在算力经济的全球竞争中塑造规范性权力、抢夺话语权;日韩抢跑算力经济,根据自身特色,用“奇”兵取胜,凭借半导体关键细分领域的垄断优势在大国对垒中占据一席之地。01美国领跑全球算力经济发展美国领跑全球算力经济发展,但也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基础设施方面,美国在5G已经明显落在中国身后;生产体系方面,中国拥有齐全的生产门类,欧盟日韩既有世界一流的领军企业,更不乏大量的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消费体系方面,中国和欧盟的消费市场无论规模还是潜力都十分巨大;市场交易和政府治理方面,各国也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唯独科技创新方面,美国始终以国家意志聚合国家力量,在世界范围内长期保持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以科技为支点撬动算力经济全局发展的创新杠杆。基础研究和科技体系是美国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论以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得主的数量、科学论文的数量及引文质量衡量,还是以海外学生到美国留学的数量或者大学创办高技术公司的数量衡量,美国都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两点是对基础研究长期坚定的投入和建设完善现代高效动态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对基础研究长期坚定的投入方面,美国以联邦政府、企业、慈善基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对基础研究持续稳定投入,并通过“决策-执行-研究”1三层架构的严谨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指引基础研究的决策方向,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向科技发展和科技竞争等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领域。在建设完善现代高效动态的科技创新体制方面,美国创建了以大学、国家实验室、企业为核心的高效动态的现代科技体系。其中,大学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起主导地位,主要承担创新成果转化和科研人才培养两方面任务;国家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负责周期长、多学科交叉、“基础一技术一工程实现”全链条贯通式的研究;企业是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硅谷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领导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作为生产、政府治理、消费、基础设施、交换等五大体系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美国依托科技优势,确保芯片制造的话语权,力图加强全球产业链掌控力,并以政府介入施加技术封锁限制他国算力经济发展,以技术赋能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升级。同时,重视大科学装置等基础设施的做法和完善的交易体制,都为其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美国六大体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运行、使得美国算力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使当前世界其他国家在某一方面有实力可与美国一较高下,但难以实现全面超越。在可预见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仍将凭借科技创新实力确保算力经济世界第一的位置。02欧盟围绕“数字主权”全面战略发力欧盟以“数字主权”在全球竞争中塑造规范性权力。在算力经济发展浪潮下,美国领先、中国崛起,欧盟算力经济发展趋于保守,尚无力在技术上与中美抗衡,只能借助制定国际数字规则来制衡中美,提出“数字主权”系列概念2。“数字主权”战略既是欧盟在现实态势下的无奈之举,也彰显了欧盟谋求成为全球算力经济版图中的规则制定者与监管领导者的野心。欧盟希望凭借其巨大的市场力量,加强监管,向全球输出算力经济的数字标准和规则,从而自主控制算力技术和产业战略性价值链,形成异于中美技术与市场主导的竞争优势。在“数字主权”的指引下,科技创新、生产、政府治理、消费、基础设施、交换等六大维度各司其职,全面发展。欧盟将政府数据治理、基建安全连接、科学技术主权作为突破口,提升算力经济竞争力。由于成员国众多且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利益分歧导致较难形成合力,因此统筹“数字主权”发展,整合成员国力量,通过数据治理提升各成员国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欧盟的“超国家”权力的作用,成为欧盟提升算力经济竞争力的第一步。同时,为应对对中国5G基础设施和美国云服务的过度依赖,把握关键技术的独立性,确保欧盟安全、推动欧盟算力经济发展,欧盟着力构造安全有弹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并通过量子计算和AI科研攻关重塑欧盟“技术主权”。欧盟以市场监管、消费者保护、工业生产标准和责任规则等法律框架作为防御工具,保障算力经济健康发展。欧盟市场容量大且接纳性强,一直是全球算力服务的重要消费方,但与中美对手相比,欧洲大陆市场过于碎片化,使产品、服务难以标准化,限制了算力经济发挥规模效应,对外尤其是美国依赖程度极高。欧盟一方面通过打造单一数字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建立地区标准体系与市场监管框架,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平与安全,另一方面,强调“民生为本”,持续强化对外来企业的监管,保护本土个人和企业消费者的“消费主权”,释放消费潜力。此外,欧盟以自身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为抓手,加强半导体制造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升级工业5.0,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和工业发展方向,将欧盟制造业高标准“出口”全球,增强欧盟在算力经济的话语权。03日韩着力强化细分领域领先优势日本、韩国的算力经济发展之路是中小国生存之道的典型代表。日韩本土资源少、人口少、市场小,在算力经济竞赛中无法全向发力,只能集中力量朝单项冠军发展。选择发展方向时,日韩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信息文明时代是算力的天下,谁掌握了核心科学技术,尤其是算力的核心芯片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日韩不走重规模、重资源的大国道路,而是将细分领域优势作为破阵长矛,以期在大国竞争中搏杀出一条以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带动算力经济全局发展的特色之路。日韩虽主攻半导体方向一致,但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竞争与合作中逐步确立了自身的独特优势。日本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由政府牵头形成聚合多方资源的产业合力,一度站到了全球半导体之巅,在经历波折后虽有低迷,但近年来持续发力,同时善于取舍、精准定位自身所长,通过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在原材料和设备等关键上游环节重拾信心。韩国则以财团力量为核心,财团在政府支持下迸发出敢于突破、灵活高效的企业力量,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以及国产化,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快速吸纳先进技术并构建起自己的产业生态系统,攀至半导体制造尤其是存储芯片领域的顶峰。值得注意的是,日韩的发展看似是两方的博弈,其实有第三方参与—美国。对于美国,日韩既离不开其支持,也不想完全依赖,又畏惧于遭其限制打压,因此瞄准了与美国有所差异的细分领域实现深度发展,同时互相制约,试图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半导体产业的引领下,日韩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动算力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日韩以新兴技术产业为引领,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与传统产业两手抓,为算力经济齿轮运转的提供不竭能量。生产动力虽强,但两国本土消费需求较为薄弱,因此转向拓展元宇宙等新型消费与海外市场。此外,日韩也积极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布局、数据资金流通体系构建及政府数智化转型,为算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ONE书籍介绍中移智库倾力打造《算力经济
其他
6GHz频率最新进展
摘要为了同时兼顾覆盖、移动性、带宽、时延等需求,目前移动网络普遍采用高低频协同的网络部署方式。但随着移动通信发展,速率越来越高、带宽越来越大、频段越来越高,负责基础覆盖的频段和负责速率承载的频段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业务速率体验不连续、落差大等。因此急需在中频中找到一个兼备宽带、覆盖和容量的频段。6GHz频谱作为拥有1.2GHz连续大带宽的中频段频谱,是公认的后5G以及6G时代黄金频谱。本文重点从6GHz频率使用情况、全球标准化进展以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观点三个方面介绍6GHz频谱最新进展。016GHz频率使用情况6GHz包含的最大频率范围为5925-7125MHz(1.2GHz),该频段现有业务使用较为复杂。2023年6月27日工信部发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1],将其中的700MHz也即6425-7125MHz全部或者部分划分用于IMT(国际移动通信,含5.5G/6G)应用。根据无线电频谱使用规则,该频段后续还需要等待频谱规划、分配后,才可正式用于IMT系统。已经完成频率划分的6425-7125MHz同频系统包括卫星上行业务、微波业务、卫星下行业务,邻频系统包括空间研究业务。其中7025-7125MHz较为明确,现存业务部署相对较少。6725-7025MHz主要现存业务为与4500-4800MHz卫星下行链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据悉至少有1颗在用卫星。而6425-6725MHz频段主要现存业务为与3400-3700MHz已经退网的卫星下行链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据悉至少有10颗在用卫星。尚未完成频率划分的5925-6425MHz频段主要业务为与3700-4200MHz尚未退网的卫星下行链路相对应的上行链路,据悉至少有15颗在用卫星。026GHz全球标准化进展(一)3GPP标准进展2020年9月,3GPP在RAN#89次会议成功完成6GHz授权频段立项,频段范围涵盖高端6425-7125MHz以及全频段5925-7125MHz。立项初期,由于缺乏IMT技术应用的国家和地区,项目一直处于暂停状态,直到2021年12月份,3GPP在收到来自RCC(Regional
其他
电信运营商区块链基础设施白皮书
往期精彩关于我们:中移智库以中国移动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广泛汇聚数字经济研究力量,着力提升政策性课题研究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并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其他
卫星通信发展趋势与展望
摘要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强化天基、空基、陆基协同,推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本文主要关注重要的天基系统,即卫星通信的发展,介绍国内外卫星通信领域政策规划和布局建设情况,分析重点关注方面,并对我国发展卫星通信提出建议。关键词: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近年来,低轨卫星发展迅速,卫星带宽供给呈爆发式增长。全球多个国家开始组建卫星星座,加大投入布局卫星通信赛道。2015年以后,随着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启动“星链”计划,并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卫星通信发展迈入卫星互联网时代,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01卫星通信简介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的特点,一是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范围内,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二是可靠性高,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三是较为经济灵活,能实现广播服务、多址通信,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区间联接。基于卫星通信,逐步发展出了卫星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卫星互联网是卫星通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可实现全球、全域、全天候互联网服务。02各国卫星通信发展概况2.1
其他
绿色天线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绿色天线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为实现低损耗高效率所采用的选材和设计方法,以及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生产工艺等;指出了绿色天线在指标和评价方法上的变化,分析了采用绿色技术后对天线制造成本及产线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绿色天线产业发展趋势和挑战。01背景及价值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工信部出台了《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
其他
数据要素市场月度观察—2023年12月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用户与市场研究所数据要素项目组1、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创建方案》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管理暂行办法》3、贵州省大数据局印发《贵州省数据要素登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1、河南省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2、阿里健康成为杭州市首家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单位3、深圳数交所正式发布深圳数据交易指数1、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解读数商发展,研究实施“数据要素X”行动2、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论坛举行3、广电运通拟收购中数智汇股权
其他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及启示
公共数据具有范围广、种类多、价值高等特点,不仅是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支点,同时也是全社会数据要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推进数据基础制度落地的“排头兵”,是实现公共数据价值的重要途经,在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背景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01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加速推进,引领市场规范化发展2020年3月,“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并对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进一步作出了解释,“试点授权特定的市场主体,在保障国家秘密、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政府部门掌握的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需求迫切、商业增值潜力显著的数据”。2021年11月网信办发布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首次在政策中对公共数据作出了定义。2022年12月,数据二十条明确指出了两类主体(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与两类过程(依法行政履职、提供公共服务)中产生的数据,属于公共数据范围。此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写入地方法律法规文件,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也各自开展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截至2023年9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省(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四川、贵州)、23市(包括北京、上海等)陆续发布了公共数据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组建国资控股大数据平台公司,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如表1所示。表1:部分地区公共数据运营政策梳理02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总结分析基于前述各地公共数据授权相关政策文件,总结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存在三种模式:综合授权运营加工模式、分散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一)综合授权运营加工模式。该模式由政府公共数据管理部门(一般是大数据局)代表政府整体授权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承担该地区所有公共数据运营加工等相关工作。典型代表有上海、青岛等。如青岛市授权具有国资背景的华通集团及所属华通智研院开展该市全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负责数据安全合规供给,对外提供数据产品或服务。如图1所示。图1:公共数据综合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二)分散授权运营加工模式。该模式依据不同行业/领域/场景,由政府公共数据部门分散授权不同行业属性的运营主体,依据行业特点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典型代表如北京、杭州等。如北京市面向不同行业打造多个公共数据专区。针对金融行业,授权北京金融控股全资子公司北京金融大数据公司为金融专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单位。如图2所示。图2:公共数据分散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三)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该模式采用两级授权形式,完成公共数据运营及加工的授权。首先由市政府整体授权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承担该地区所有公共数据运营(公共数据综合运营方),再由运营方依据不同行业/场景,分散授权给不同行业数据开发方,开发满足场景需求的数据产品。如长沙授权市数据资源局统一管理和组织数据运营实施,负责建设数据运营平台,再引入多主体开展数据产品开发,形成公共数据“运营+加工”相分离的两级授权模式。如图3所示。图3:公共数据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三种运营模式基本都遵循了“公共数据集约化、安全可控、合规使用,重在价值挖掘”的原则,确保公共数据不出域,数据资源持有权始终掌控在政府手中。此外,三种模式都以数据场景应用为着力点,完善数据运营机制和规则,强化公共数据运营监管和指导,安全合规开发公共数据产品或服务。三种运营模式也各有特点。综合授权运营加工模式将公共数据统一整合授权唯一一家主体,减少了公共数据运营平台运维成本,且利于政府统一监管。但因公共数据运营主体及加工主体单一,可能会导致数据垄断风险增大。另外运营与加工集于一身,除了对授权运营主体的技术能力、场景需求能力、市场推广能力要求极高外,也不利于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公共数据相关技术及产品创新。分散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从场景需求出发,有利于高效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公共数据产品或服务;且可有效避免数据垄断、对构建多主体参与公共数据运营加工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会存在多类主体间数据协同问题,对数据安全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采用综合授权唯一的公共数据运营主体,有利于减少公共数据安全风险,降低公共数据运维成本;此外,结合不同场景授权多个加工主体则有助于扩大公共数据产品供给,促进市场竞争。03相关启示综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间存在较大区别,因此应因地制宜,以公共数据价值释放为基准,鼓励各地创新性地探索适合自身的运营模式。启示一: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利于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促进市场竞争,最大化公共数据价值。首先,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中经统一授权的数据运营主体应通过一定的资质审查、有良好的信誉,利于政府统一监管以及降低数据隐私泄漏风险。其次,在公共数据产品开发时吸引更多理解行业需求,结合业务场景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有利于扩大公共数据产品供给,发挥市场竞争作用。该模式类似于各地的城投公司首先完成土地资源的一级开发——归集土地资源,把生地转化为熟地,然后再进行招拍卖上市交易进入二级开发。公共数据运营主体首先完成各类公共数据的归集汇聚、治理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再通过分散授权给数据加工方进入二级开发。参与公共数据加工开发的市场主体类似于各开发商,基于对场景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各类公共数据产品或服务。(如图4所示)图4:公共数据资源两级开发(类比土地资源)启示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路径: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早期可以先采用分散授权运营加工模式;待市场成熟后,采用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在市场发展期,采取分散授权运营加工模式。公共数据应用场景有限、价值不明时,可先围绕特定场景目标,优先产出成果,增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可行性,增强公共数据持有机构以及市场主体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信心。如北京打造金融数据专区建设,开放金融数据授权运营,再逐步开放其它领域公共数据。在市场成熟期,采用两级授权运营加工模式。针对公共数据运营,综合授权唯一一家公共数据运营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守住公共数据安全红线,为公共数据加工开发方提供合规、高质量数据资源。针对公共数据加工,分散授权多主体加工方,激励数据加工主体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全力开发数据产品或服务,提升公共数据产品开发质量和开发效率。审稿:用户与市场研究所
其他
中移智库月度热文TOP10
热文推荐#算力发展趋势及策略建议#场景化客户运营“五步法”——数字化时代精细运营新思考#中国移动品牌引领行动#5G新通话业务质量测试的思考#“百模大战”后大模型产品化发展趋势#ARM上市影响及启示#大数据发展特征、最新实践与启示建议#中国移动携手国际运营商发布《6G安全愿景白皮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研究系列之一——非均衡性#
其他
中国移动发布《智慧城市数据安全白皮书》(附下载)
智慧城市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进行了专项规划,智慧城市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其数据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得到强调和凸显。2023年8月24日-26日,由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3
其他
做大数据产品供给 繁荣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为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数据要素市场不断壮大,数据产品乏善可陈,已成为制约数据要素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01世界各国出台支持政策,丰富大数据产品供给,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美国先后发布《政府数据开放倡议》、《开放数据政策》等,建立“一站式”政府数据产品开发平台(Data.gov),开放医疗、教育、经济、农业等七大领域数据资源,并创新数据经纪商(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