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

其他

报告精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影响的量化分析

中国和欧盟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伙伴,在环境和气候方面保持了积极、全面的双边合作。作为欧盟推动国际气候贸易政策的变革性措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5月16日完成立法程序,5月17日正式生效,2023年10月1日开始试运行。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CBAM的实施及其潜在的政策影响将对中欧未来的贸易格局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开展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影响的量化分析”课题。2023年欧盟自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¹金额占欧盟进口钢铁产品进口总金额的20.2%²,在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各类CBAM产品中排名第一。2023年,中国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6%左右³,其绿色低碳发展是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本课题选择以钢铁行业为例,在深入研究CBAM相关法律文本及实施条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量化分析模型。此前关于CBAM对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的影响研究大多数限于CBAM确定的影响因素,且多根据现有数据进行短期评估。本课题侧重于对CBAM多重因素在多种场景下进行模拟分析,从而探索其对中国出口钢铁产品的长期影响趋势。研究结果将为中欧双方开展CBAM对话和进一步规则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为中国钢铁出口企业评估和制定自身的长期减排策略提供依据。1
7月4日 下午 7:26
其他

交通项目专员

transformation;4. Next-generation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观点|协同措施深度治理 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

近期,全国范围发生了多次区域性中、重度污染,3月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连续污染过程¹,其中,北京、保定、唐山、廊坊等地受通道城市传输影响叠加本地排放,出现严重的短时重污染。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凸显出我国当前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重污染天气』我国因颗粒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一般分两种,沙尘型和静稳逆温型。前者主要是受气象影响,多发生在北纬40度区域,多受干旱、大风等自然条件叠加沙源地地区人为影响,比如3月21日以来的严重沙尘,即源于蒙古国南部受畜牧业影响地表植被严重破坏的结果。而静稳逆温型重污染,根本原因还在于排放。事实上,据官方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京津冀、汾渭和长三角三大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同比反弹。除去因沙尘、暖冬等外部客观气象条件带来的重污染天气,因煤炭消费增长带来的PM2.5升高是重要原因。为推动经济复苏和保障能源供应,全国加大煤炭生产和电力投资,煤炭产量和消费量一路走高,同比分别增长9%和4.3%²,³。2023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38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其中2月份用电量同比增幅达11%。持续走高的化石能源消费给采暖季空气质量改善带来明显压力,需要配套更加完备的政策措施助力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和深度治理。2022年11月14日,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各项任务要求,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委共同发布《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其中的《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特别针对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感受的重污染天气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治理要求和目标。这一方案体现了“两新一严”的特点:健康驱动优化新目标、措施协同适应新形势、评估考核确保严落实。研究表明,重污染天气发生时极高的PM2.5浓度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包括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的肺功能缺陷,引发肺癌、心脑血管疾病等导致过早死亡,重污染天气还会显著增加急性死亡风险。降低秋冬季因重污染天气带来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可带来显著的健康收益。《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的目标,将“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这意味着到2025年,全国重污染及以上天数需平均削减15%左右。此外,《方案》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重点区域提出“人为因素影响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应较2020年减少30%以上”。上述区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比例仍超3%,要实现污染天数削减30%以上的目标,挑战十分艰巨。而这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深化大气污染治理的坚定决心。《方案》部署了五大攻坚行动,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强调源头防控、系统治理,以结构布局优化激发行业、区域深度减排,着重精准施策。针对工业领域,聚焦涉及化石能源消费的重点行业,包括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一是通过“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业目录等准入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改造。二是针对陶瓷、玻璃、石灰、耐火材料、有色、无机化工、矿物棉、铸造等行业炉窑实施清洁能源改造。针对能源领域,《方案》坚持清洁低碳转型策略,一是对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二是着力整合供热资源,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充分释放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三是继续加大农村散煤替代,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需在2025年采暖季前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城区、县城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并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针对重污染天气常常因区域整体发生、相互传输加剧而增加了治理难度的现状,《方案》提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行动”,要求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加严重点区域预警启动标准等,并首次将中度污染纳入预警标准。为落实“精准治污”,《方案》强调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要求将特殊时段禁止或限制污染物排放要求依法纳入排污许可证,强化了以达标排放为目标的固定源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根本目标之间的有机衔接。为支持《方案》的落地实施、特别是在重点区域的切实执行,结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实际情况,为两个区域实现重污染天气消除目标提出了以下一系列建议⁵: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观点|健康驱动 欧盟、美国拟进一步加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ttps://www.epa.gov/pm-pollution/national-ambient-air-quality-standards-naaqs-pm2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聚力COP27 | 共探气候传播 讲好能源转型故事

促进公众参与能源转型“专题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多家专业传播机构、媒体等的专家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对气候传播的思考和实践。本文辑录嘉宾发言如下:开场致辞邹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聚力COP27 | 邹骥:能源转型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的故事

3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后来陆续有了更详细的国际机制和《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30年的国际气候谈判历程为何如此曲折?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角色有怎样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围绕这些问题,eo专访了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邹骥在经济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综合决策相关领域深耕多年。他曾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投身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合作等领域的工作,在国际国内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5年,邹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时,开始关注温室气体和全球气候安全的关系。两年后,他以学者身份前往京都参加第三次缔约方会议的谈判。2000-2009年及2012-2015年,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特别是深度参与《巴黎协定》谈判,对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做出积极贡献。在他看来,中国从强调排放权向发展路径创新转变,在全球气候议程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低碳转型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会有更多的创新技术和基础设施来解决气候问题。👆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招聘 | 清洁电力项目主管虚位以待

🍂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诚聘项目主管一名💡💡期待在领域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你和我们一起探讨创新性的话题凝聚国内外多方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电力行业清洁、低碳发展提供切实的助力诚邀你的加入能源基金会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能源基金会的愿景是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专业基金会,作为再捐资者、协调推进者和战略建议者,高效推进使命的达成。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能源中国 | 加速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现代能源体系,寻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根本出路

自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再加上当前国际形势变局下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对国际能源和重要产品供应链稳定可靠性预期的不安程度上升,全球能源价格也随之飙升,全球通胀的压力也在加剧。国内在去年夏秋经历了电力供应紧张,今春重要城市遭受疫情的冲击下。在面临诸多重要问题和选择的当下,就能源安全问题集思广益展开研讨,十分必要。我提出三个观点供讨论。首先,稳定压倒一切。站稳脚跟,稳住大局,应当依据中国当下富煤、少油、缺气、多可再生资源的国情,充分保障能源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其次,为保障能源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应妥善处理能源发展问题中的四个重要关系:短期和长期、存量和增量、局部和总体、向量和标量的关系。一、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短期内,中国面临稳增长保民生的紧急任务,在能源结构上,中国的国情是富煤国家,煤炭在今天依然是能源压舱石;而长期的方向,是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这个千里之行又必须始于足下。那么,正确处理逐步低碳化与当前煤炭消费依赖的矛盾是对我们智慧的重要考验。低碳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有其必经的过渡过程,可能要经历几十年,要达成碳中和的目标,要从今天开始行动。二、存量和增量的关系。短期行动如何与长期目标衔接好,这是存量与增量的问题。要全力以赴保障存量,煤炭开采量、煤电厂火电的发电量要按部就班,从政策、金融、交通运输、仓储等环节须一如既往地稳住。在增量问题上,为了衔接短期和长期关系,应尽最大的可能用非化石能源去保证能源和发电的增量,而不是用煤炭填充增量。当下每年新增的一次能源使用和新增电力需求,我们还做不到完全用非化石能源满足,但是要让它最大化。根据测算,从现在不到一半的非化石能源支撑增量到未来实现完全支撑增量,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这有赖于加速非化石能源装机的安装以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生产,这在未来是可预见的。“十五五”时期应逐渐进一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增量,一方面维持能源增量,另一方面逐步替代现有煤炭存量,这一步骤和思路要明确,先立后破,才能稳住能源安全的根基。三、向量和标量的关系。能源安全工作除了要加大“稳”和“保”的力度与深度,还要注意未来方向,即走向高比例的可再生资源、走向低碳化。比如煤炭的产能释放、煤电厂的装机等问题,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之下,才能更好地预悉未来的存量风险,谨慎提防沉没资产风险。四、局部和总体的关系。一味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建设还不够系统,应做全方位周密考虑。国家已经发布了可再生资源的发展规划、能源体系建设的五年规划,指明了全国整体一盘棋的方向。最后,我们应对能源安全问题充满信心。经济增长目标、能源保供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振兴乡村目标、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等目标,其实是高度重合、可以协同推进的。绿色低碳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和绊脚石,相反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新的投资领域,带来新的需求。特别是国家已经提出要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可再生资源,这完全是同时支撑经济增长、促进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举多得的战略举措。相关测算显示,能源结构相关领域的投资,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化、能源结构转换、低碳城镇化、数字经济、终端用能电气化等领域的投资需求加起来,相当于2021年55万亿社会投资总额的六分之一,而且能带来非常显著的能源安全收益。比如,保守估计,中国电动车领域到2030年能替代13%以上的能源进口,如果发展再加速一些,油气进口替代率达到15%,就能大大缓解油气安全隐忧,同时节省油气价格飙升带来的经济损失。按照110美元一桶油的价格测算,能够节省500亿美元以上的进口油气开支。总而言之,确保能源安全、提高空气质量、振兴乡村、致富增收、应对气侯变化的多重目标完全可以协同统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全国一盘棋,精心施攻布局,定能同步实现。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当今热点话题。去年,中国下半年煤价看涨,煤电企业普遍亏损,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今年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全球能源价格爆涨,欧洲等地区天然气价格飙升。除了受疫情、产业链受损等一些因素影响,主观和客观上的“先破后立”也是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能源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保障能源安全不仅要保障能源供给,还要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和气候安全。我们一直强调,要掌握能源安全发展的主动权,要做到能源独立,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过去“富煤、缺油、少气”一度成为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一种评价,如今我们还可以补充一项“足能”,我国境内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具备极佳的能源前景,有底气把中国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从产业前景来看,我国相关产业也足够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数据显示,全球光伏企业前十中我国占九席,全球风电企业前十中我国占八席,锂电池企业前十中我国占八席,电动车企业前十中我国占八席。“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在指导思想中提出需加快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在排序上,安全高效是首位,其次是清洁低碳,再次是经济智联,同时应考虑经济、考虑智慧化的联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主要任务是什么?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五点要求: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资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其内容包含:尽快取消散烧煤炭,更加高效地利用煤炭,耦合生物质利用煤炭,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减少燃料路径利用,加快拓展原料路径利用,推进相对减碳路径利用,研发碳捕集利用新路径。着力提高能源效能,要切实落实节能优先方针。除了普遍讨论的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还应注重系统节能、文化节能,提升节能提效的意识。在实施可再生资源替代行动方面,应拓展发展领域,加快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应加快储能发展,落实“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等规划方案;应探索发展植物能源,大力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广大宜林宜农荒地和边际性林地,大面积种植抗逆性较强的能源植物,探索出一条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线、提前实现碳中和的降碳新模式。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把握能源系统发展趋势:能源系统电力化,电力系统低碳化,低碳系统多元化,多元系统分布化,分布系统联网化,联网系统智动化。电力体制改革应在需求侧下功夫,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充分调动需求侧积极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以“电源响应、电网响应、负荷响应”三维一体,深化对传统电力系统的体制改革是必然要求。俄乌冲突正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短期内,俄罗斯和周边国家发生地缘政治冲突会推升油价。从中长期趋势看,国际油价回落是必然趋势,能源转型是全球共识,俄乌冲突反而加速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将推进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步伐。国际能源署在2021年发布“净零排放设想”,为达到2030年全球升温1.5度内的目标,全球清洁能源占能源总供应比例将从2020年的三分之一提高到2030年一半,全球14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这些趋势不会因为俄乌冲突的短期事件改变。突发性的地缘政治冲突只能带来短期供需失调,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长远趋势仍未改变。欧盟是经济上的巨人,能源上的矮子,其能源进口高度依赖俄罗斯,欧盟也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贸易伙伴,俄罗斯约有60%的原油出口供应给欧盟国家。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和欧盟针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加剧了俄欧之间的对立,给欧洲地区的能源供应安全带来巨大风险。欧洲多国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通胀,其中能源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力量。美国作为新晋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正在积极谋求填补俄罗斯损失的市场份额。国际能源署发布数据称,6月份,美国对欧盟供应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越俄罗斯通过管道输送到欧盟的天然气。美国希望在经济上利用俄欧矛盾抢占欧洲天然气市场,但是美国的远气难解欧盟的近忧。一方面美国供应难以大幅放量。2月份以来,美国油气公司并没有大幅增产。美国国内的7处液化天然气港都已达到生产极限,而新建液化天然气港的资金和时间成本极高。受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影响,近期美国国内能源价格也出现暴涨。另一方面,欧洲LNG终端建设比较落后。为获得供应,欧洲需重新配置管道路线,将天然气从沿海港口输送到欧洲大陆内陆的需求中心,而陆上LNG进口终端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建成,且建设成本十分高昂。同时,欧盟也在推进新能源转型。2021年欧盟颁布“新能源法案”,将欧盟委员会协调监督与各成员国提交减排路径相结合,以期实现欧盟2050年碳中和目标。德国经济部于2022年3月加快在议会上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法国马克龙政府发布“法国2030“计划,将投资10亿欧元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关注公众号览前沿资讯闻专家观点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邹骥 | 中国存在2025年实现全国碳达峰的可能性

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表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随着中央高层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和助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以及“十四五”期间,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将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来实现。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招聘 |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人力资源部门虚位以待

历职位申请邮箱:jobs@efchina.org请在邮件标题注明职位名称各部门简介及职位详情请戳下方【阅读原文】查询了解关注公众号览前沿资讯闻专家观点
2021年4月24日
其他

招聘 | 煤控行动!接受挑战的是你吗?

☞综合管理:设计团队架构,选拔、培训、管理团队成员;营造团队合作及内部学习氛围;准备报告及工作计划等;承担项目副总裁所指派的其他工作。
2021年3月8日
其他

加大散煤有效治理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点多面广的散煤污染治理历来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一方面,散煤治理是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的当务之急,其燃烧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对炊事中的妇女、儿童以及在取暖的密闭空间下对人体造成健康损害;另一方面,散煤治理也是改善用能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优化生活方式的必要手段。在散煤治理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在以清洁能源替代散煤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共开展了三批43个试点城市的治理,投入补贴503亿元,完成散煤替代超过2500万户。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经过3年努力,我们切身感受到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明显成效。其中,散煤治理对冬季空气改善作用最为明显。然而,前路依然任重道远。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标需要持续发力,散煤治理也仍然面临用不起、补不起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家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要求“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十四五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散煤治理作为优先领域大有可为。那么,散煤治理还存在哪些难点?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解决?注:本文所述的散煤主要指居民取暖、炊事等生活领域用在没有环保治理设施的炉具或茶炉大灶中燃烧的块状原煤或煤粉。散煤治理三大困境我们可以看到,散煤污染治理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地区累计完成散煤治理2500万余户。北京以南约20万平方公里基本完成散煤替代。然而也会发现,一些完成替代地区又出现散煤复烧问题。例如,生态环境部在2019年初抽查发现,一些已完成清洁化替代的村庄散煤复燃比例高达36%。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困境之一:供热基础设施不完善为了改善秋冬季空气质量,散煤治理被重点关注。但在治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能源系统的短板。比如说,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热管网、天然气管网和配电网等以及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不足。从煤改气看,天然气管网虽然在城市区域的覆盖情况好很多,但是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能力依然很有限,且季节调峰能力非常缺乏,难以应对大量供暖需求加大的季节峰谷差。从煤改电看,农村家庭配电容量较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户均电网线路容量只有2-3千瓦,用电代煤采暖需要达到9-10千瓦以上,远远不能满足冬季供暖需求,电网改造滞后。困境之二: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散煤治理和清洁取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基础数据繁杂,部门间协调工作多且难度大,牵头单位协调难度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无明确牵头部门。如发展改革从支持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发展、能源局从能源安全和资源禀赋的角度均曾经或正在助力型煤生产使用;住建部门主要负责城市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推荐性标准,2013年发布后也未更新;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生产,对农民生活用散煤也较少关注;地方农委从经济型和便捷性角度,多愿意推广适用型煤和相应炉具,对其他清洁能源持谨慎态度;只有环境部门从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和人体健康防护目的出发,希望持续减少散煤使用。众多部门行政管理主体分散、部门分工和责任不明确、政策缺乏系统性,给散煤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困境之三:经济激励机制效率不高,持续性差散煤治理多种问题根源在于民用散煤的各项替代方案与直接燃烧散煤相比没有经济性。以京津冀普通100-150平米左右的农用住宅为例,煤改之前,每户冬季采暖用煤在2-3吨,普遍取暖费用不超过2000元/取暖季,煤改之后,如无供暖补贴,“煤改气”方式取暖成本约为散煤取暖的3倍,而“煤改电”取暖成本约为散煤取暖的4倍。此种情况下,仅有部分富裕农村地区居民会主动接受“煤改气”取暖。此外,在补贴到位之前,大多数省市居民需要“先付费,后报销”,这一方面降低了没有先行垫付能力的贫困居民参与煤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预算制定到补贴发放的时间间隔过长,补贴难以及时发放到位,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积极性。也因此,不少地方出现“返煤”问题。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对重点区域5个省份13个城市共633个已完成散煤清洁化替代的村庄进行抽样调查,发现8个城市的89个村存在燃煤复燃现象,占比14%。其中,“煤改气”燃煤复烧比例远高于“煤改电”,513个已完成“气代煤”改造村庄,有83个村存在燃煤复燃现象,比例为16.1%;120个已完成“电代煤”改造村庄,发现6个村存在燃煤复燃现象,比例为5%。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都明确要求严防散煤复烧。散煤复燃与顶层设计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年度目标不明确、农民的可承受能力有限和缺乏有效经济激励政策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在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在煤改清洁能源的同时不太重视建筑能效提升。农村房屋结构普遍简易,保温效果较差,建筑能效较低,能源浪费严重。由于清洁能源价格普遍高于散煤价格,在绝大多数既有建筑未进行节能改造的情况下,清洁取暖运行成本普遍偏高,极易引起“返煤”等问题。八策破解散煤治理难题破解散煤治理难题要“对症下药”。未来5年,要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加速碳达峰和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战略指引,将农村清洁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紧密结合,完善顶层设计,大力实施实施农村能源革命,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农村地区清洁供暖规划》及《十四五散煤治理工作方案》。在全面分析农村用能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清洁能源技术、政策、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探索农村用能自产、自供、自用一体化解决模式。优先在人口密集、空气质量差、散煤使用量大的京津冀鲁豫、汾渭平原所有地区以及东北、西部等地区推进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替代散煤。将农村清洁能源纳入国家能源行业综合管理体系,健全建设投资、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提高建设水平、运行管理水平以及供应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清洁能源供应不足、价格偏高和政策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网络。
2021年2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专家访谈 | 雷宇:以城市为单元的精细管理助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及协同应对气候变化

“双达”项目组:针对“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达峰、一中和”的新气候目标之后,我国城市“双达”工作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11月9日
其他

能源中国 | 汽车电动化:新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的机遇和挑战

我从遥远的西宁,带去能源基金会对这次能源中国论坛的祝贺,这也是我们第三次合作举办能源中国论坛。经过前两次宏观角度的讨论交流,这次非常可喜的是,我们进入一个具体的、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来论述能源中国。
2020年10月1日
其他

专家访谈 | 深圳市推动“蓝天、低碳和经济”协同“三达”的经验与挑战

“双达”项目组:深圳市提出通过实施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到2020年将PM2.5年均浓度削减至25微克/立方米,并在2020年左右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各位专家认为现在的实际进展如何?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能源中国 | 如何构建中长期现代能源体系的要点及启示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使高耗能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制订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和行业达峰行动计划,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达峰。
2020年9月4日
其他

能源大咖支招零碳未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

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0年8月3日
其他

招聘 | 炎夏抵挡不住的绿色召唤 低碳转型项目招新!

本科及以上学历,优先考虑金融、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能源、公共政策等相关专业。对气候变化战略、金融、低碳和绿色转型以及基于经济和市场的政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认知;
2020年7月15日
其他

国合会2018年会主题论坛:创新发展路径 应对气候变化

国合会会议速递2018年11月2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2018年年会期间,能源基金会携手儿童投资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同承办了“创新发展路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论坛。本主题论坛围绕“低碳发展路径创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两大主题展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作为国合会副主席联合主持了该分论坛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贺克斌,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总裁邹骥,儿童投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韩佩东,原美国国务院气候变化特使、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潘兴,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洛朗斯•图比亚纳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与会并参与讨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一系列紧迫问题,过去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本、资源和环境等外部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角色也愈加重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如何推进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和低碳发展战略与全球气候治理有机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我们应加大现有政策实施的力度,并在科技创新、碳市场、绿色金融、气候立法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南南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南南合作当中,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百分之百地兑现中国对外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说,我们看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这样的新概念在中国涌现,中国也正切实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在转型期当中,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我们需要构筑一个去碳化的全球经济,而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及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中国目前的发展,亟需将效率、质量等提升到新的高度,开拓创新低碳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中国低碳发展的必需,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贡献。这需要在经济增长模式、低碳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多领域开展创新。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总裁邹骥表示,中国发展路径创新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中国具有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和决策机制,中国在考虑2035、2050这样宏伟的目标;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煤炭结构为中国治理空气污染、带动“脱碳”提供了机会;此外,国内逐渐崛起的中等收入家庭对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支付意愿,也利于政府将节能减排意愿转变为市场的实际需求。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认为,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又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其所需的发展路径的转变和创新是非常紧迫的,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发展和从容的科技进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国必须加强合作,要瞄准一些未来有可能突破的重大技术,集中全球优势的团队开展研究,既要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也要实现全球性的制度创新。今年,中国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开启了生态环境“大部制”时代,将气候变化管理职能转移至生态环境部,既为中国政府协同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中国贡献和引领多边进程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如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创新,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如何创新等,成为另一个关键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说,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后,建议利用现有的中国“十四五”规划、“美丽中国2035规划”以及世纪中叶战略,构建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建立例会制度,加强频度;并加强地方气候变化组织的能力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洛朗斯•图比亚纳认为,《巴黎协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创新的典范,可以让我们了解用怎样的融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治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巴黎协定》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确保该协定顺利执行。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有更多更好的创新,才能促进更多的发展。此外,代表们还讨论了中国世纪中叶战略、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建设绿色低碳的“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合作等议题。关注公众号览前沿资讯闻专家观点
201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