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莪计划

其他

菁莪活动一览

菁莪伙伴北京聚会[2019年9月]“湖畔话社”畅谈
2020年6月1日
其他

冬聚億方论文理 漫步京华叹古今——菁莪伙伴北京聚会

秋去冬来,寒暑交替,中秋时节西湖夜话记忆犹新,立冬之际菁莪伙伴又相聚京城,坐而论道,且起而行之。11月16日乃是论道日,当日主题既有今年大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随机对照试验”在扶贫领域的应用,也包括与“程序猿反抗996”密切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工作压力机制及变迁,还讨论了频频引发关注的城乡留守儿童相关研究与问题。“随机干预试验”(Randomized
2019年12月3日
其他

【报名】数字时代的城市正义与参与——億方公益沙龙第二十二期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即超过半数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此后,中国城市化率继续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60%
2019年4月19日
其他

寻长城古道,探生命之光——记菁莪伙伴2019年度聚会

秋去冬来,岁末回首。随着三期伙伴的加入,菁莪家庭又添新成员。2019年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菁莪伙伴暂别紧张的工作和生活,齐聚北京,拉开了年度大聚活动的序幕。小伙伴们在这三天都做些啥,且看小e的剧透~活动大本营——独具特色的乡间小楼夕阳下的古长城村落小伙伴们的居住院落,满树都是丰收果实【
2019年2月15日
其他

“大国小村”的研学与游览——记菁莪伙伴北京聚会

金秋十月,许久不见的菁莪伙伴们再次相聚,相约帝都北京同心公社以研会友,继续共同探讨公益研究领域的发展与问题,“社会创新”议题的讨论、工友之家的活动以及同心农场的游览,短短两日行程收获满满,来看看我们精彩的图文记录吧!【
2018年12月19日
其他

【实录】留守儿童心理项目的一线探索---億方公益沙龙第十六期

希望蓝信封招募大使的时候,针对性招募一些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因为他们能感同身受,并且这些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如果能有一些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会更好些。往期亿方公益沙龙实录:第一期
2018年11月29日
其他

黄埔古村 熔古铸今——记菁莪伙伴广州聚会

继7月底的菁莪伙伴四川聚会后,新一组小伙伴8月相聚羊城。漫步黄埔古巷,见证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感受篇】一块碑石,铭刻着一处繁华;一片瓦砾,掩盖着一个故事;一块青砖,承载着一段辉煌。听本地长大的杨姐讲述古村的前世今生……今天的黄埔村已经看不到昔日黄埔港口码头那种繁荣的景象,但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底蕴……【烧脑篇】大家来到本次聚会的场地“爱吾庐”,开启烧脑模式……许辉:“血汗工厂”的终结?——来自“机器换人”的劳工社会学启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用工荒”、“招工难”的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血汗工厂”式的发展模式走到转折点,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工厂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成为政府倡导、企业实施的战略选择。从劳工社会学的角度看,“机器换人”对劳动过程、劳动技能、劳动结构与组织、劳动安全等问题都会带来影响和改变。许辉从经典劳动过程理论、再技能化、农民工的组织化、劳动安全四个方面解构议题,和大家分享对此议题的研究发现及观点。伙伴感受虽然面对面的聚会交流安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会务安排,远途交通,时间工作冲突等),但我认为这是形成一个共同体的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环节,眼神交流、情感沟通、生命经验分享,价值观碰撞和融合都是网络对话无法达到的效果。如果菁莪伙伴的愿景是形成一个公益实践、学术研究与价值使命有机结合的共同体的话,线下的聚会还是要一直办下去,之前提到的一些困难都是小事。——许辉孙太一:社会资本可以被创造海内外对社会资本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它也是成熟民间社会的根本。有不少学者甚至将社会资本视为民间社会是否存在的表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它可以由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个体间的信任产生,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诸多实证研究已经提供了社会资本可以带来的诸多好处:减少犯罪率、提升健康水平、增加投资提升经济增长率、优化治理、减少腐败、提升社区韧性等等。但社会资本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却鲜有研究。我们又能否主动去创造社会资本呢?孙太一的研究追溯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数次巨灾,这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景象,让我们看到了志愿主义的崛起,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观测社会资本积累的机会。通过对四川省126个村因受地震影响不同而导致社会资本积累差异的观察,以及对36个村在地震前后社会资本变化观察的双重差分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巨灾确实促使了新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伙伴感受菁莪伙伴的聚会和分享让我们看到了学术交流和碰撞的火花。学者们不同领域不同出发点的研究却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启发的内容,为未来更深度的合作打下了基础。两天的交流与相处也让伙伴之间产生了新的“社会资本”。大家开始就一些社会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这种高质量的讨论是民间社会逐渐形成的一个缩影。感谢几位广州当地的嘉宾与伙伴们的交流与分享,也感谢菁莪组织人员幕后的辛勤付出!——孙太一梁萌:公益机构与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如何看待网络社会?如何看待网络社会所面临的工作变迁与挑战?梁萌认为分析的路径首先需要从互联网技术精英开始,从其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反抗、主体性与能动性,资本的策略与技术的文化等关键要素出发,厘清互联网产品生产中的特性,掌握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受互联网技术影响的其他相关工种,在此阶段是互联网+趋势影响下的互联网O2O产业。一方面比较,互联网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影响机制的差异,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析该技术社会影响的路径和趋势。伙伴感受虽然聚会临近的一段时间意外状况频发,但最后仍然有5位伙伴如期而至。人少的好处是可以非常充分的交流,三位伙伴报告的非常过瘾,听众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但是后续的合作估计没有那么快就产生化学反应,需要假以时日慢慢发酵。当然,合作的最重要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充分了解各自议题并且议题之间有交叉,另一个是伙伴之间充分了解,行事风格,研究方法,特别是三观一致,这就要求大家之间有机会聊聊学术以外的话题。第一天晚上的安排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也感谢太一准备的相关讨论材料。——梁萌
2018年11月29日
其他

【报名】億方公益沙龙第十七期——中国NGO场域的演进路径

中国NGO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95年世妇会、08年汶川救灾等几个重大节点,发展至今,历经已有三代人。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场域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过去的历史又将对我们从事NGO工作有什么启示?本次沙龙将围绕这一问题,与业内同好展开交流讨论。2018年11月9日下午,由菁莪计划二期伙伴刘韬主持,邀请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崔宏亮、游心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峻伟、蛇口社区基金会秘书长张周韵作为嘉宾,召开主题为中国NGO场域的演进路径沙龙。欢迎报名参加。沙龙议程
2018年11月1日
其他

【实录】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億方公益沙龙第十三期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
2018年9月26日
其他

论公益研究议行业发展  游宽窄巷子访地震遗址——记菁莪伙伴成都聚会

上次菁莪伙伴聚会后,转眼半年过去啦。这次菁莪伙伴们将阵地转移到天府之国,久不见面的伙伴们再次相聚,都聊了些啥呢?来看看小e的图文记录吧~【烧脑篇】李健强:“发现行动者”行动者处于社会问题的中心,致力于解决问题,为弱者提供更好的支持,但自己却时时陷入迷失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个体的行动者深感无力;陷入匆忙琐碎的事务之中,行动亦难见成效;经常遭受专业性的质疑,却难以拿出证据为自己辩护;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发展,不知未来的方向,并要承受诸多的责任与压力。在宏大的改变叙事和评价中,愈发难见对行动者的认可和支持,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行动者”,发现行动者的价值。李健强梳理了行动者在推动改变的过程中,如何在求变中致知,并实现自我的赋权。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首先,是行动者的觉醒,意识到并有信心在行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和反思;其次,是站在问题的中心,从问题出发,这是行动研究的起点;第三,行动者通过主动的行动和探究,来了解和理解问题及背后的系统;第四,在干预与博弈中达成改变,因为任何的改变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第五,对干预或博弈后的结果进行评估,看是否达成了改变,以及改变了什么;第六,开展批判性反思,批判的是不合理的资源分配及权力关系,反思的是自我行动的视框及背后的价值秉持;最后,是书写关于干预和博弈的故事,表述行动的价值,以及蕴含在改变中的经验与路径。刘韬:从“参与式发展”到“公益市场化”——中国NGO场域的范式转移刘韬在他的分享中引入了科恩关于“范式”的概念,回顾中国NGO三十周年的发展简史,认为这三十年并不是一个代际更迭的过程,而是一个范式转移的过程。中国NGO行业历经参与式发展-公民社会-公益慈善三个范式,每一次的范式转移,都与当下的复杂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但是,与很多研究者不同的是,刘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范式转移不仅仅与宏观的社会结构有关,而且与NGO场域中行动者的能动性有关,而这就又反过来构建出一个自反式的复杂关系;其次,刘韬认为参与式发展和公民社会两种范式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中国所谓的公民社会,实际上极大地依赖于中产阶级作为社会基础,有着极强的新自由主义底色,与参与式发展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情况;最后,刘韬认为“公益慈善”有别于前两个范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偶发性范式,因此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单一论述,但是其复杂性没有凌驾其一致性,国家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父权体制和流民文化就是其一致性的基础,无论如何展示其内部的多元,这些一致性基础是无法视而不见的。
2018年7月26日
其他

后扶贫时代,农村公益往何处去?——億方公益沙龙第十二期【实录】

因此,未来进入农村的公益机构之间亟需合作,比如有人在一个点做服务,有人在另一个点做经济,还有的可以通过文化的推动,对其它工作产生一些辐射作用。最后,就可以达到一个整体的、由点及面的村庄发展效果。
2018年7月18日
其他

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菁莪计划」二期伙伴名单 [2017年]

「菁莪计划」是億方公益基金会2016年发起的公益青年研究人才支持项目,倡导“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理念,支持人本、专业、务实、前瞻的青年人才,通过提高伙伴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共同探索社会的创新与改变。菁莪二期伙伴10人,来自国内外多个地区,研究涉及农村发展、社会创新、儿童心理和公益评估等多个议题。在未来的三年中,我们将继续深化菁莪伙伴与行业的交流,引入导师和外部专家机制,搭建菁莪研究共同体,期待更多伙伴加入菁莪大家庭!2017年菁莪项目伙伴名单如下:座右铭:研究助实践,实践促研究。研究方向:公益项目评估、扶贫、普惠金融、儿童营养和发展教育经历。教育经历:2009-2014年
2018年7月4日
其他

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菁莪计划」一期伙伴名单 [2016年]

「菁莪计划」是億方公益基金会2016年发起的公益青年研究人才支持项目,倡导“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理念,支持人本、专业、务实、前瞻的青年人才,通过提高伙伴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共同探索社会的创新与改变。
2018年7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公益项目中的行动研究——億方公益沙龙第十一期【实录】

吴丹:会延伸另外一个问题,这背后本身是对于每个普通人智慧或者知识的尊重。但是我自己做了一个历史项目之后,其实历史大多数由精英创造,我看到是有一个平民跟精英团队的冲撞,背后的状态是您对平民主义的思考。
2018年6月8日
其他

公益项目评估:请为受益群体代言

在公益项目评估中,“评估方受资方委托,代表资方来评估项目”是一种常见的场景。但是在当下的实践中,资方和项目方的诉求有时并不相同。例如,资方觉得目标A最重要,但是项目方觉得目标B才是。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资方和项目方能就项目目标充分沟通,先达成一致,然后评估才介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限于种种条件这并不一定会发生。第二种情况则是“资方和项目方对于项目的目标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评估方应该如何做(代表资方还是项目方;亦或如何确定评估指标),这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个人认为“评估代表资方”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资方是服务购买方,当然对服务可以有要求;好比你给自己买东西,对于东西的好坏自然有要求有判断。在公益场景中,因为资方往往不是服务的消费者或者不是唯一的消费者,所以需要有第三方评估来“告诉”TA:项目是不是达到了资方的要求,即项目目标。不过,悖论也在于此,正因为资方不是消费者,所以资方的需求往往不能完美的代表消费者(公益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要求资方清楚准确地给出项目的目标,也是很难的;项目方同理。这好比你给人送礼物,你不是礼物接受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需求,也就无法完美地选择礼物或者评价礼物的效果,这就需要礼物接受人自己或者有可以代表礼物接受人的第三方(例如礼物接受人的挚友、监护人等)给你有关礼物的需求或者反馈。以上的分析也回应了第一段中提出问题时的第二种情况,即“资方和项目方对于项目的目标也没有那么明确,还在摸索和的过程中”。由此,以下的讨论中我不再区分这两种情况。按照这样的分析,评估方的角色应该是项目受益人的代表,告诉项目的买方(资方)和卖方(项目方),项目是不是满足了受益人的需求。可是,项目受益人需要被代表么?自己说不行么?很多情况下,需要,因为:第一,公益项目的受益人往往很多,以效率计,需要有代表;第二,受益人或者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需求或者项目对自己的影响”有时无法做出真实或者完整的判断,那么增加一个评估方,可以帮助减少这样的影响。那么,评估方如何更好地为项目受益人代言呢?我觉得有方法和伦理两个层面。先说方法。首先,抽样。受益人很多,需要被代表,但是评估方也没法一一去和所有的受益人沟通,那么就需要有一个代表性的样本。是不是可以得到代表性的样本,是需要一定的运气的,但是以下两条增加“运势”。第一,随机抽样,保证了受益人群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几率(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几率)被抽中,通俗的讲就是人人都有可能是代表,这样的样本有代表性的概率就高。第二,样本量,光有随机抽样也不行,一万个人随机抽几个,这代表性不会好到哪里去,得有一定的量才行;具体是多少,一得考虑受益群体的差异性,差异性越大,样本量就得越大;二得考虑采集什么样的数据和后面用的分析方法,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有多少变量,用的什么样的统计方法等。其次,测量和数据收集。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受益人对于项目目标的判断,是很重要的维度,但是也会受到情绪、记忆、权力关系、社会/集体偏好甚至访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评估中,评估方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根据这些可能影响数据的因素来判定:什么样的指标适合用结构化问卷,应该是当面一对一,还是当面一对多,还是利用微信或者邮件等网络工具收集;什么样的指标适合用观察;什么样的指标适合用深度访谈;什么样的指标适合使用二手数据(例如档案、日志、图片等等)。或者换个分类方式说,是定性测量和数据,还是定量测量和数据,还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最后,实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虽然这个不直接涉及代表受益群体的问题,但是它是验证项目和效果因果关系中很关键的一步。不管是随机试验(真实验设计)还是准实验设计,都可以通过在样本中制造两组(或者更多组)条件类似的双胞胎(或者多胞胎),一组给干预,其他组不给干预(或者给其他类型的干预),来验证项目是否和观测到的“效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相关的阐释和例子,我在“影响力评估中的测量和因果验证:从KickStart案例说起”一文中也有涉及,感兴趣的伙伴也可以看看那个文章。说完方法,再说说伦理。“代言”这个词,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暗示了“评估方”和“受益方”的不同,那么在评估中,评估方需要和受益方建立信任,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受益方考虑,需要和受益方共情,等等等等。这些说起来是大白话,但是做的很是不易。例如,数据收集和受益方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如何解决/甚至取舍?在面对受益方有紧急需求的时候,你作为评估方,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对评估方实实在在的考验,需要评估方在这样的经历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守好伦理。以上是只是做好评估的一个方面,与之相关的还有很多。不过,最终,作为跨越和连接研究和实践的评估,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论的进步,也离不开公益实践“质”和“量”的提升。后
2018年5月25日
其他

億方公益沙龙第十期【实录】

专业评估方代表: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王彩霞老师、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的卢玮静老师、德力社会组织评估与服务中心的陈薇老师。★精彩内容,请阅读沙龙实录:★——
2018年5月8日
其他

“短平快”的互联网筹款时代,公益组织如何计长远?

2017年的99公益日已结束数月,而公益领域内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却仍然如火如荼。总结起来,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在这个一期一会的公益嘉年华中,草根组织、小众项目所能筹到钱越来越有限;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捐款,特别配捐,有机构以刷单、拆单的方式“套捐”,甚至涉嫌机构财务造假,由此而引发了对99公益日激励规则、配捐规则等相应规则的讨论和质疑。坦率地说,NGO筹款问题和组织间资源分化问题一直都存在,而引发大规模的反思和讨论则与近年来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互联网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资本、市场等要素的引入,导致了公益筹款的分配问题由隐性化向显性化和扩大化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互联网+公益最先带来的是网络化的筹款活动,依托于我国智能手机和某社交软件的极高人均使用率,互联网筹款在短时间内引爆了潜在公众筹款资源,让人们看到公众参与所能带来的巨大利好效应,看到另一条促进公益发展的路径。然而这也是一条鲜花与荆棘共生之路。第二个方面,
2018年4月13日
其他

億方公益沙龙第九期【实录】

——一、短平快的互联网筹款时代,我们公益组织要如何计长远?在互联网筹款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潮里,各位都是弄潮儿。网络筹款是一项新媒体综合工程。
2018年4月3日
其他

吃着烤串唱着歌,泡着温泉唠着嗑 — 菁莪伙伴2018年首次聚会

吃着烤串唱着歌,泡着温泉唠着嗑——菁莪2018号专列小火车在小年夜启程啦!菁莪计划是神马?小e来给你科普下:菁莪计划是由億方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公益研究人才支持项目,该项目倡导“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念,支持具有务实、专业、前瞻的青年研究人员,以提高其研究能力,促进公益行业研究水平提升并推动社会关键议题的有效解决。一、二期的菁莪小伙伴可都是从百余位报名者层层选拔出来的呐,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2018年2月14日
其他

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菁莪计划」一期伙伴名单 [2016年]

「菁莪计划」倡导“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念,支持具有务实、专业、前瞻的有意愿或正在做研究的青年人对某一关键社会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以提高其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公益界整体研究水平,最终促进社会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
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