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億方公益沙龙第十三期
★ 时间:2018年7月28日
★ 坐标: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
★ 主题: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 主讲:梁自存 [菁莪二期伙伴,清华大学]
★ 嘉宾:方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刘云波 [北京师范大学成人与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王雅静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博 [北京百年职校校长]、欧阳艳琴 [科蚪实务学堂创始人]
—— 本期沙龙主讲:梁自存 ——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截止2016年,全国一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其中中职学校是1.09万所,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是中职这个层次,过去几年政府推动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1比1,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学生比例大概是40.25%。
这么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或者从干预的角度来看,这个基线是什么?一些基线调查发现,中职生比普高学生有更多的不安全感,缺少接纳和支持,更少体会到鼓励自主与合作的学校氛围,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等情况。总的来看可以概括为:首先,中职学生是被严重污名化的,社会给这个群体贴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标签导致ta们普遍的自我否定,甚至连老师也被污名化或被轻视;其次,这个群体大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家庭能够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家庭对男生的期待高因而中职男生压力较大,对女生期望低但也可能会限制她们更高的教育追求;再次,这个群体正在实现向成年、向社会人的转变,走向劳动力市场,ta们深受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最后,这个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深受互联网为载体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是虚实交织的。
【二、中职学校的育人机制】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地区差异巨大,以及不同类型学校办学差异大。不过,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省级以上的学校就读,学校硬件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软件”方面——师资、软环境、德育教育——距离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教育体制的制约,比如整个职业教育招生都是在普通教育之后,单就成绩而言,学生的层次必然弱于普通教育,这是一个制度性安排。
其次,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论述集中在它的经济价值——如何为产业、经济服务,培养了多少劳动力,多少技术工人。谈的很功利,培养方式也比较单一。一般的职业院校培养方案都是讲专业技能,除了语数外,通用的课程是很少的。职业教育像培训班一样,有种让你马上学会一个技能、马上毕业、马上送到相应岗位的感觉。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技能过于窄化。
再次,从职业教育治理来看,学校的动力在于升级为更高学历的学校,这个动力机制严重制约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学校领导的晋升体制和项目制的财政拨款方式(包括生均款、项目制等)决定了他必须走这样的升级道路;很多学校从领导层到教师,再到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孩子拿到高的学历。90年代末,中国的技工学校、国企的技能培训中心特别多,那时职业教育的层次就是中职,但现在很多中职都升为高职,而高职则希望升到本科,这代表了中国学历教育本位的发展趋势。
与这些宏观制度背景相应的是,微观上中职学校的育人机制:
第一,从成长渠道看,一部分同学参加技能竞赛学技能,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升大学,剩下的学生按部就班学习、实习、就业。第三类占了大多数,也最容易被忽视;
第二,承担育人重任的德育,由于身兼管理职责往往是不堪重负,而且德育活动容易行政化、形式化、重规训、脱离学生生活经验而效果不佳;
第三,技能教育方面,校企合作有难度,企业动力不足,更严重的是,很多技术面临淘汰,学生到底学什么?
近些年,国家层面越来越强调从“制器”转向“育人”,中华职教社副总干事杨农先生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上提出要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发展全人教育;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老师在《职业教育要义》中也提出,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大旗。
应该说,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有一定共识的。很多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长期来看,接受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占比较高的人竞争力更强一些。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职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很过雇主也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反思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实际上,这里的职业能力是一个行业内通用的能力,而非很窄的某一个具体岗位的能力。
相比于德国较强的行业协会力量,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政府强烈主导的,70-80%是公立学校。想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全人发展,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具有这样的发展理念;其次,可能需要一些行支委(因为我们没有行业协会),或者在整个行业占主导的大型企业,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 三、中职教育全人发展与公益干预策略 】
从社会干预的角度来看,目前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干预更多的是100%就业这个方面,而在促进学生全人发展会或者非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公益实践者又发展出了什么样的策略呢?不同的行动者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
第一种:社工机构的干预策略
梁自存 [菁莪二期伙伴]
HOPE学堂(原职青成长计划)是广东木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6年成立的,以社工服务介入到中职教育中的一个公益项目。Hope学堂认为,要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重点是实现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的赋权。首先,职教要回归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面向未来生活;其次,职教培养的目标是陶行知先生讲的“自主、自立、自动”,也就是独立思考、自我负责、自食其力、积极主动;最后,HOPE学堂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可以发生在教室/学校内外的一切实践中。
基于此,HOPE学堂发展出三个层次的干预策略:
第一层次是行动导向的成长小组:Hope学堂和学校合作开设戏剧社、游戏社等社团,以及核心素养提升小组等,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运用民众剧场、项目式学习等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彼此产生共鸣、联结和对话,通过重新梳理自身经验来获得对自己和社会的批判性认识,以增强自信、思考与协作能力;之所以是行动导向,是因为这些小组/社团还会在课下组织开展面向更多学生的活动;
第二个层次是实践平台:社工与小组的成员一起策划有趣且能回应学生需求的活动,比如性教育、校园欺凌、人工智能等主题活动;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戏剧演出、社区服务等,学生通过集体的策划、执行、总结提升综合能力;
第三层次文化共创,一方面,以公众号为载体和学生一起开发能表达这个群体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以性别、戏剧工作坊,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联结职校德育老师一起探索适合的理念与方法。
这个干预策略的特点是以民众戏剧及其他参与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信心、自我管理、沟通与协作、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也通过实践平台形成了以一个共学社群;另外,他们在探索民众戏剧与教学的结合,为老师们提供理念和方法上的支持;
以社工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干预,优势是可以发挥专业力量解决一些专门的问题,但其成效和运作本身也很受制于学校的管理。
第二种:教育体制内自上而下的干预
方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中职教育赢未来”计划受托于教育部职成司。其干预的思路是,以干预实验与研究为基础,为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中职教育赢未来”计划目前涉及到贵州、四川、广州、河北大宁县共31所职业学校,15万学生,4000名老师,采取的干预措施有:
第一,校长培训,提升校长的认识水平和教育理念;
第二,学生训练营,对学生进行领导力、自信心、社会性方面的培训;
第三,全员德育计划,给学校投放资源,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第四,高级技师进课堂,从世界知名企业引进退休的高级技工到学校任教;
第五,建网站,为学生搭建心理干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交流和发泄渠道;也让学校的教学资源、就业信息能共享。
目前这个计划已经进行了四期的校长培训,其他各种措施也在进行中,基金会正在开展研究以评估干预的成效。相比于社工机构的干预,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能极大地调动起中职学校的积极性,而且推动力大覆盖面广。如果干预策略有效,且能成为国家政策,那么将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种:民间公益职业学校
文博 [北京百年职校校长]
大部分社会干预方式都必须嫁接在参与干预的学校体制上面,干预成效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校体制,民间公益职业学校则试图进行更加彻底的探索。
◆百年职校
百年职校是一家慈善机构,面对的学生90%以上来自于农村家庭,56%是特殊家庭(单亲、孤儿、离异等),20%是少数民族的孩子,43%是女孩。由于学生家庭处于教育资源匮乏的状态,来百年职校读书的学生不用交任何费用。百年职校在育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目标。培养幸福的普通人——身体健康体魄好;明辨事非有正向的价值观;经济独立,通过学校的学习能立足社会。百年职校认为,学生达到这三个目标就意味着培养成功了。
第二,课程体系。百年职校的课程体系分两块:人生技能和职业技能。人生技能占整个课程的六成,包括语言基础、社会认知、实用技能、艺术教育、健康生活和个人发展。学校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所有的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把教育融入生活。百年职校的校园里面没有校工,所有的学校卫生都是学生做,学校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生活。此外,学校认为学生在认知能力上与普高学生差距不大,但是在情绪能力上有较大的差距,所以从2011年开始从美国引进了PTS课程用在学生的情绪控制、时间管理,包括团队协作。
此外,职业技能与人生技能也需要结合起来。举例来说,学校和爱慕合作开设缝纫课,有的学生是学养老护理或幼教的,学会做一些小手工品就觉得不需要继续学了;另一些则想继续从学习打板、做衣服,那是服装设计师的路线,直接送企业培养。虽然缝衣服是生活一部分,但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增加行业认知和体验,发现自己的兴趣,然后去发展自己。
全员德育,即每一位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学校反对和学生空谈道理,而主张以老师自身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老师做不到的事情不能提要求让学生做。学校也不设心理室,而是设辅导员制。辅导员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过去学习经历进行评估,然后制定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另外一点,学校师生之间是同事,学生担任很多校园岗位,以北京百年职校为例,校园有100多个岗位,有的学生一人干好几个岗位。学校强调以能力为本,不管学生考了多少分,只需要老师证明这个学生有这个能力就算作合格。所以学校不断有活动,让学生不断通过活动距离目标近一点,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而且通过展示告诉别人,提升自信。
欧阳艳琴 [科蚪实务学堂创始人]
◆科蚪实务学堂
相较于百年职校,科蚪实务学堂还相当年轻,在北京开展打工子弟教育创新才半年,但也已经积累起了很独特的经验。
首先,学堂目标是培养珍贵的普通人。学堂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涉及四大板块:人文科学、思维习惯(含学习习惯与批判性思维)、身心健康、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学堂从学生出发,比如科学课,不会上理化生,而是上学生作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活着需要的常识;人文也是,完全围绕着学生走向社会这个过程的需要来做。
学堂主张学习和实践不可分开。比如,暑假有一群学生跟着一个校董,接了一个做中秋月饼的单。围绕做中秋月饼,他们要考虑用户调研、找货源、做包装、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再比如,一些学生以前可能是泡网吧的,慢慢地变成了学堂新媒体公众号的编辑。学堂可以给他们办新媒体工作室,他们在校期间可以接很多来自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活。所以,学习与实践是没有界限的,学堂认为就业即毕业。
学堂还在尝试开放能力清单。未来学生可以有多种方式取得一门课的学分。比如,历史课,学生可以通过听老师讲课,看纪录片,或逛博物馆等方式学习。相应地,有很多方式可以给学生做能力认证,这是教学方式上的突破。
【 四、全人发展:必要性、困难与可能性 】
1、为什么要职业教育中的提全人发展
全人发展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复杂,如何界定还有待探讨。同时,全人发展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独特问题,基础教育也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提职业教育全人发展也有现实的意义:
首先,职校学生更加需要。至少在中职教育阶段,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家庭或者城市底层家庭,本身缺乏素质教育,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富裕家庭有意识也有资源去帮孩子获得素质教育;在大城市,即使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教育,好的学校也提供很多素质教育的机会。有一本书描写美国中下层孩子的书《我们的孩子》也讲到,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孩子的区别,主要地在课外,在于家庭支持,社区活动等的锻炼;
其次,在职业教育阶段做素质教育可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因为学生没有升学压力,更有空间去开展,而且很多实践和研究也都证明了这样的投入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全人发展如何面对社会分化
当然,全人教育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学生就业后会遇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可能被别人看不起,或者没有尊严的问题。
从职业教育角度来讲,是很难解决的。一个可能的思路可能是重塑价值观。比如,学生毕业后作为清洁工会被别人看不起,但是如果ta自己心里面对清洁工有不同的定义,一样可以说我骄傲,那么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或者ta能够反抗流水线固化的东西。但这可能只能是个体上的抗争,因为制度性的东西不是职业教育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3、从青年成长看全人发展
全人发展实际上是在解决专业教育过程中,人越来越分化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生产脱节的问题。法国从小学、初中开始,就鼓励孩子去企业实习、参观,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来帮助孩子建构职业生活和职业途径方面的认知,然后孩子就有了对兴趣的认知,职业兴趣就萌芽了。这样,学生到高考时不至于不知道怎么填志愿,到了大学有自己的方向以后,学习会更有针对性。我觉得教育不能划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而是职前教育,是在中小学穿插大量这样的东西。
现在有了互联网,教育实际上可以更加扁平化。我们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结伴学习。某种意义上,教育变得很简单,可以借信息技术构建开放教育;同时,开放教育要回到青年本身,不分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探索我们需要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证明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不是只有学历,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建立架构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搭建ta的知识圈。然后从学习圈鼓励ta们做自己的电子媒介,再通过这个变成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搭建终身成长的知识系统。反过来,从开放教育或者青年成长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的潜在价值和可能性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探讨。
----- 本期沙龙内容完 -----
传播媒体/平台:
億方公益沙龙往期回顾:
总第一期 [201702] | 公益咨询“从0到1” 点击查看【上】、【下】
总第二期 [201703] | 公益市场的“两个顾客”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三期 [201704] | 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的意义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四期 [201705] | 公益项目评估的两个视角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五期 [201706] | 投资思维下的资助之道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六期 [201708] | 商业向善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七期 [201709] | 基金会与非营利组织项目合作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八期 [201711] | 实践者能生产知识吗?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九期 [201803] | 短平快的互联网筹款时代,公益组织如何计长远?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十期 [201804] | 好评估,大家“烩”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十一期 [201805] | 公益项目中的行动研究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总第十二期 [201806] | 后扶贫时代,农村公益往何处去 点击查看完整版实录
关于億方公益沙龙
億方公益沙龙是億方基金会主办的研究性沙龙活动。秉承億方公益基金会“激发民间智慧行动,创建公平美好社会”的愿景,致力于链接公益研究者与实践者,搭建公益研究输出与落地的畅通渠道。沙龙每月一期,每期由菁莪伙伴主讲、公益研究与实践者参与,分享成果,交流沟通,打造公益思想的交流平台、研究的实践阵地。億方公益沙龙希望凝聚更多有识之士,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与社会发展!
关于菁莪计划
“菁莪计划”是由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发起的支持公益青年行动研究人才项目,该项目倡导“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念,支持具有务实、专业、前瞻、有意愿或正在做行动研究的青年人提高其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公益界的研究水平。研究者通过对某一关键社会问题进行行动研究,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最终推动公益行业发展及社会的积极变革。
菁莪计划目前共有18位伙伴,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专业,大家共同致力于研究推动社会美好改变,共同打造多元化的菁莪伙伴价值共同体。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经验,实现自我提升与突破,成为有积极影响的公益研究者。
「菁莪计划」将助力公益研究伙伴坚定前行!
了解億方:
億方公益基金会官方网站 www.yifangfoundation.org
☆★ ---------------------------- ☆★
欢迎关注億方公益基金会 微信公众号:亿方公益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
☆★ ---------------------------- ☆★
青年公益研究学者网络 菁莪计划 微信公众号:菁莪计划
添加小贴士:手指长按上方二维码图片,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就可以添加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