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

其他

仅需「坚持8周耐力锻炼」,就能由内而外的改变!Nature多组学研究:运动从基因表达到蛋白质功能重塑我们的身体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健康已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而运动作为不打针不吃药、且终生受益的良方,一直被广为推崇。以往研究已分别从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平台证实,运动几乎可以影响人体内所有的器官系统[1],其强大的功效包括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降低全因死亡以及癌症风险、减少心脏代谢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等。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通常仅在某个特定时刻覆盖一两个组学领域,并且倾向于侧重单一性别和组织,例如运动对男性或女性骨骼肌、心脏或血液的影响,这也导致我们仍缺乏能全面理解运动训练诱导的适应性分子变化。为满足这一需求,近期,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就深入探索了「耐力训练」对身体多层面的影响,揭示了运动带来的不仅仅是体形的变化,更是一场细胞级的革命!本研究发表于Nature杂志,题为“Temporal
8月13日 下午 7:58
其他

晨跑还是夜跑好,看你想吃豆腐脑还是小烧烤?Nature子刊揭秘:HON神经元在抵抗美食诱惑、维持自愿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有诸多益处,但是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坚持运动有太多拦路虎了,天气不好、体力不佳、运动无趣…除了这些,「管不住自己的嘴」简直是最大的阻碍啊!正如网友们调侃的“千万别夜跑,人少的地方不安全,人多的地方有烧烤摊”。近日,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8月12日 下午 7:59
其他

「并非所有蔬果都有益」这几种可以提高代谢,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哈佛大学超4万人研究:摄入高代谢质量食物的比例越高,慢性疾病风险越低

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新鲜蔬菜水果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每日摄入蔬菜不少于300克、水果200—350克。但是,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8),2018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水果平均摄入量接近50克/天,与推荐摄入量的下限200克相差甚远,不同年龄组蔬菜水果每日消费量不足100克的人群比例均在80%以上。除了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外,还有一个问题:市场上这么多种蔬菜水果,究竟哪些健康价值更高?如何吃才能事半功倍,吃得健康、活得长寿?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了一份“蔬果排行榜”,并提出了“高代谢质量蔬果”的概念[1]。这项研究确定了19种高代谢质量的蔬菜水果,摄入更多的高代谢质量蔬果可降低患慢性病风险。然而,如果摄入的多为中等或低代谢质量蔬菜水果,则慢性病的风险并不会降低,甚至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8月11日 下午 7:58
其他

「女大男小」可以生出更健康的宝宝?多项研究显示:母体年龄大能防止有害线粒体DNA突变的传播,而父龄大则会增加遗传给后代的基因突变

近几十年来,女性的生育年龄持续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多重交织带来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在高龄时怀孕生子,而这背后隐藏的生育风险和遗传问题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遗传学领域,线粒体DNA(mtDNA)的稳定性对后代的健康至关重要。2024
8月10日 下午 7:59
其他

失眠时该「逼自己睡or干脆起床」?多项研究:睡不着已经够难熬了,不必逼自己在床上苟着,思路打开!对付失眠的方法有很多

不知这个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明明身体很累,脑子却在“蹦迪”,一直辗转反侧,闭着眼睛硬睡。这时候,你是不是心里就开始挣扎:是继续硬撑着紧闭双眼,还是干脆起床?在当今社会中,失眠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据估计,全球有约30%的成年人经历过短暂或慢性失眠,其中有10%的人遭受着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的失眠症状。失眠不仅会影响你的情绪、认知、身体状态,其还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联,比如抑郁症、心脏病、肥胖症、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不过,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厌了失眠的危害,接下来,我们整理了一些经科学证实,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快来一起看看!01.
8月9日 下午 7:59
其他

「过5不食」再添新用途!国人最新研究:每天下午5点之后禁食14个小时,有效改善这一常见病!但要注意,轻断食有“弊端”

hathewayi灌胃小鼠后,结果更为明显。前一个组中,MASLD相关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肝脏脂滴也有所减少,但后一个组里却没有出现任何变化。相反,当研究者剔除了R.
8月8日 下午 7:58
其他

关于热议「延迟退休至65岁」行不行?最新Nat Med科学解读:我国50岁后的健康工作寿命期望值为6.87年,且具有明显个体差异

近期,“延迟退休”、“65岁或成延迟退休调整后的最终结果”成了无数新闻和视频号的热点,有不少网友幽默地演绎了65岁还在赶地铁打卡、跑客户、努力搬砖上班的场景。然而,除了极具反差感的搞笑,这背后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延迟退休这一消息的担忧与无奈。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且愈发严重的问题。许多国家都纷纷采取行动,通过推迟退休年龄来抵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例如,英国、德国和法国,已经规划在2023年至2029年期间,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提高至67岁。而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中低收入国家(LMIC),也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急速冲击。统计数据显示,自本世纪初以来,短短二十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攀升,从7%激增至14%[1]。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于2021年发布《“十四五”时期全国养老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将阶段性提高法定退休年龄[2]。这一决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尤其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何时退休、何时领取养老金,以及统一延迟退休年龄是否真正公平,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近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8月7日 下午 7:58
其他

择偶高富帅白富美就行?Ta的学历也影响着你的健康!数十年纵向研究:伴侣受教育程度影响另一半健康,女性更为明显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了找到和自己相互契合、互相尊重及支持的伴侣,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很多人会多方考量——相貌、性格、收入、家庭...这其中,当然还有学历。那么,到底要不要看学历?学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光环,可能还影响你的健康哦。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在Journal
8月6日 下午 7:59
其他

血压保持在什么范围内更健康?《柳叶刀》等多项研究证实:收缩压维持在110-120mmHg能显著降低严重血管事件风险!

高血压,这个“沉默的杀手”,在现代生活中悄然威胁着无数人的健康。它悄无声息地逐渐侵蚀着我们的血管壁,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动脉硬化,甚至引发心脏病、中风等致命疾病。在我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图片来源自:摄图网然而,与高血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适度的低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健康有益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低血压并非病理性的低血压,而是指在正常范围内的偏低水平。适度的低血压意味着心脏在每次跳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较小,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脏的休息和恢复。同时,较低的血压水平也意味着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小,有助于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保护血管健康。基于《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成年人的正常血压通常定义为收缩压(高压)<120mmHg,且舒张压(低压)<80mmHg,这个范围内的血压被视为理想血压或正常血压。值得注意的是,血压值在120-139mmHg
8月5日 下午 7:59
其他

一胖就「胖手臂和肚子」的要注意了!两项研究表明:中心性肥胖和上臂肥胖与更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相关,而睡得少更易腿粗、胳膊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健康成为了大家越来越重视的话题。从“马甲线”到“八块腹肌”,从“轻断食”到“低碳水饮食”,各种健康理念层出不穷,大家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更加紧致、结实的身体;还是提升生活质量,增强身体机能,减少患疾病风险!但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组成(比如脂肪、骨骼和肌肉)不仅仅是关乎外表形象那么简单,它还与我们的大脑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新研究揭示了身体成分模式、心血管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之间的紧密关联!01.
8月4日 下午 7:59
其他

俗话讲“人如其名”,名字竟真能决定颜值?PNAS最新研究:名字作为一种长期社会标签,通过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逐渐影响面部外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听到一个名字时(陌生人),脑海里好像自动会浮现一个形象,比如名字带婷的人,出现的大多都亭亭玉立的形象,叫静的人,出现的形象都比较文静。或者你想想身边认识的人,名字中带有福、宝、圆等字的人,是不是长得圆润的概率更大?而那些名字中有乐、欣、悦等字的人,是不是更爱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如其名”。乔治·奥威尔也有一句名言曾说:50岁时,每个人都有他应得的面孔"。可见,人名字与长相之间好像存在某种天生的联系。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我们或许能理解名字能影响一个人的穿衣风格或者发型,但是名字与长相之间的存在某种关联,这听着都匪夷所思。但是,科学家们认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人的面部外貌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与其名字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相符,并且相同名字的人面部相似度更高。该成果由Yonat
8月3日 下午 7:58
其他

警惕!千万别把酒和这种饮品混合喝!最新研究:酒精+它,长期改变大脑,影响认知功能

“上班的困交给咖啡,下班的累交给酒杯”,对于不少打工“牛马”来说,早C晚A已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不能太疲惫,而且有时候单喝酒已经满足不了“酒鬼们”,需要整点强劲的调酒。不知道大家是否尝试过“某牛”+利口酒的搭配,真的是劲凉又提神,上头又清醒。因此,这种酒精+能量饮料的喝法,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追捧。然而,正是把酒精和能量饮料混在一起喝的方式,很可能会给大脑带来长期的伤害!近日,Neuropharmacology上最新刊登的研究通过行为学、电生理学和分子方法,评估了乙醇(EtOH)、能量饮料(EDs)以及混合了能量饮料的酒精(AMED)对海马可塑性的长期影响,发现:青少年期间混合饮用酒精和功能饮料,会永久影响大脑海马,导致认知功能的长期问题。看来,“深水炸弹”会直接“炸”到大脑,还是尽量避免这种“上头”的喝法吧!https://doi.org/10.1016/j.neuropharm.2024.109993研究者选用了断奶后(出生后第21天)的青少年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将其随机分到4个实验组,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分别为:①对照组(CO)—研究者给大鼠灌胃自来水;②乙醇组(EtOH)—该组的大鼠被灌胃了每公斤3.2g的20%乙醇溶液,相当于70kg体重的人饮用1.5-2杯内含12g乙醇溶液的酒;③能量饮料组(ED)—采用市售的能量饮料“某牛”,每kg灌胃2CanEq,即体重70公斤的人喝两罐;④混合组(AMED)—混合了20%乙醇溶液和“某牛”,每公斤体重灌胃10ml。在产后(PND)的28-37天,研究者间歇性地给受试动物进行灌胃,每4天为一个周期,即2天灌胃2天轮空。实验终止后的第3天(PND40)、第23天(PND60)和第53天(PND90),对大鼠进行行为、电生理、生化和分子分析,从而评估认知功能。实验流程和结果结果显示,能量饮料组(ED)大鼠的自发运动活动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组,即使到了PND90依然很高。这意味着,青少年期间大量饮用能量饮料,不仅会在短期内导致活动亢进,在成年之后还依然存在持久的影响。有意思的是,当能量饮料与酒精混合时,ED诱导的“多动性”看似抵消了EtOH带来的抑制作用。真实情况是,酒精中毒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但摄入功能饮料后会降低酒精中毒的主观感受,让人误以为自己“能无终止地喝”,从而增加了乙醇相关的高风险情况。此外,大量饮用功能饮料还会影响大鼠对新物体的识别能力。与其他三个组相比,实验终止后的第3天(PND40)时,能量饮料组(ED)大鼠的认知指数和辨别指数都明显更低。不同组对自发运动活动的影响不同组对新物体识别能力的影响为了解大量饮用功能饮料和酒精对大脑的影响,研究者进一步开展了电生理实验,以探讨酒精、功能饮料以及两者混合是否会改变CA1椎体神经元中海马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的功能和长期可塑性。结果很有意思。实验终止后的第3天(PND40)时,能量饮料组(ED)和混合组(AMED)处理后大鼠的海马长时程增强(LTP)明显上升;但到了第23天(PND60)和第53天(PND90),乙醇组(EtOH)、ED和AMED组大鼠的LTP却出现了显著下降。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功能饮料和酒精,看似增强了大脑的某些指标和功能;但这些好处并不会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认知能力实际上出现了下降。EtOH、ED和AMED治疗对CA1锥体神经元中海马谷氨酸能突触的功能和可塑性的影响这一结果,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测量结果一致。与对照组和酒精组相比,PND40时,单独暴露于ED组或AMED组的BDNF相对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相反,到了PND60之后,ED组和AMED组的BDNF蛋白明显下降。事实上,BDNF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营养因子能够促进海马的突触可塑性和LTP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学习和记忆过程。而咖啡因可能会诱导BDNF的下调,进而破坏海马神经元网络的突触可塑性。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其他的可能性。在最初阶段,能量饮料中所含的咖啡因会增加CA1区谷氨酸的释放,进而产生突触前LTP;但是长时间的大量摄入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为补偿咖啡因对腺苷的阻断作用,腺苷受体上调,反而会导致大鼠海马LTP水平的降低。不仅如此,咖啡因的摄入还有可能会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升高,而这会反作用于海马的LTP。EtOH、ED和AMED治疗对BDNF水平的影响总结来说,青年时期大量、混合饮用酒精和功能饮料,会影响海马的长期突触可塑性以及损害学习和记忆相关的区域,导致实验动物的学习和记忆力出现持久的变化,且这种程度的大脑正常功能受损会持续到成年期。不过,该结果能否直接套用到人类身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确认。值得注意的是,性激素及其神经活性代谢产物也会调节对乙醇反应的各种神经传递系统,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虽然目前还不能推“鼠”及人,但也给青少年和爱喝酒的人提了个醒儿!把酒和功能饮料或咖啡混在一起喝,简直是伤脑伤身的双buff叠加,可别让“上头水”变成“伤脑水”。参考资料:Biggio
8月2日 下午 7:58
其他

都说「雄性易冲动」冲动是魔鬼,这魔鬼从哪儿来?Neuron最新研究揭秘:好斗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攻击性行为在两性中的差异

动物界中,雄性和雌性在攻击行为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为了更好的生存,争夺资源和保护家人,雄性动物通常都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攻击性,而雌性则相对较少。这种行为差异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都有观察到。尽管性别二态性攻击行为在行为学上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其背后的神经回路机制仍不清楚。特别是,哪些神经回路在雄性中促进攻击行为,而在雌性中则抑制或不触发攻击行为,这一点尚未明确。2024年7月16日,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Neuron发表了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段树民教授和虞燕琴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A
8月1日 下午 7:5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每日步数超过这个数」就能抵消久坐带来的危害!最新研究:久坐<10.5小时/天的人,每天走9800步,可降低29%心血管疾病风险

Ahmadi等人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发现,每天走一定数量的步数,不仅能显著降低早逝的风险,还能减少心脏病的威胁,即使对于那些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也是如此。该成果发表在British
7月30日 下午 7:58
其他

问你个悄悄话,你喜欢挖鼻孔嘛?Sci. Rep 研究表明:忍住!「挖鼻孔」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有这样一件事儿:你看别人做时,可能会觉得“恶心”;但自己却时常忍不住想做,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没错,那就是「挖鼻孔」!(有挖鼻孔习惯的点个赞吧,让小编看看有多少老实人)事实上,挖鼻孔可以算是地球人统一的小习惯。无论年龄、性别和国籍,只要你挖鼻孔,我们就能成为好朋友。早在1995年,一对有(wu)趣(liao)的美国研究人员便对“挖鼻孔”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接受调查的254名参与者中,有高达91%的人承认自己有挖鼻孔的习惯(小编深刻怀疑剩下9%是不愿承认),更有甚者平均每小时要挖≧1次鼻子!除了清理鼻腔内的污垢之外,挖鼻孔更大的意义在于——爽(懂的都懂)!不过,虽然挖鼻孔真的很上头,但正是这个众人皆有的习惯,要是“姿势不对”,还真有可能酿成大祸。Scientific
7月29日 下午 7:58
其他

在你的人生中,你习惯当主角还是配角?多项研究表明:成为生活的主角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拥有较强自尊心的人或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

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你是选择当聚光灯下的主角,还是甘愿成为默默无闻的配角?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着个人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有人可能会认同“人生不得已才当主角,能够当配角就尽量当配角”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能避免压力和责任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应当成为自己人生的“大女主”或“大男主”,主动塑造自己的故事,追求更大的幸福和成就感。(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图片来源自:摄图网“建模潦草、生命值很低、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等到0点任务重置,我被确诊为NPC(非玩家角色,也可指配角)”,现在很多人喜欢这么调侃自己,同时也吐槽一下生活单调无趣。什么是NPC的一天?那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圆——早上醒来→配合主角,完成日常任务(上班/上学)→晚上回家→再次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些关于自己是配角的说法,作为玩笑倒也不必太当真,但要是久而久之,真把自己当作一个生活中的配角,那么对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会有影响。01.
7月28日 下午 7:58
其他

你是蚊子吸引体吗?专遭围攻?Cell研究揭秘:蚊子偏爱皮肤表面含更高浓度羧酸类化合物的人!其能通过化学感受器感知这些化合物

入夏已有月余,你有没有数过自己身上多了几个蚊子包了?这些微小但惹人厌的昆虫,是许多人讨厌夏天的原因之一,即使躲在空调房间,蚊帐、电蚊拍、花露水、防蚊贴等等神器齐上阵,仍难逃它们的敏锐嗅觉和精准攻击,特别是在晚上,真是“不仅吸我血,还吵我睡觉”!不过,你发现没有,身边总有一些人如同行走的“蚊子磁铁”,只要他/她在场,蚊子就会盯着他/她咬,让在场的其他人幸免于难;而与此同时,也有那么一小撮幸运儿,他们似乎与生俱来就拥有某种“防蚊天赋”,即便周围同伴已被叮得满身包,他们仍能“全身而退”。长久以来,民间传说与科学研究交织在一起,试图解开「吸蚊体质」这个谜团。从血型、衣服颜色深浅,到体温、胖瘦等等因素都与吸蚊程度扯上了关系,坊间传闻不断,但科学界对此的看法却更为谨慎。图片来源自:摄图网一项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联合发表的研究表明:一些人之所以成为“蚊子磁铁”,是因为他们皮肤表面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羧酸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而这正是蚊子对他们趋之若鹜的信号。该论文发布在顶级学术期刊Cell杂志上1,题为“Differential
7月27日 下午 7:58
其他

「小甜水」的危害能直达肺部?超21万人11.6年跟踪随访:每天饮用≥500 mL含人工甜味剂饮会增加慢性呼吸疾病风险

炎炎夏日,你是否经常拿起一瓶冰镇的含糖饮料,享受那一丝丝的甜蜜和清凉?亦或是在追求健康的同时,选择了标榜零卡路里的人工甜味饮料?又或者,你坚信每天一杯果汁,可以补充满满的维生素,带来健康和活力?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饮品,对我们的健康会有什么影响呢?最近,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些饮料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气流交换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哮喘(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为特征)和哮喘-COPD重叠综合征(ACOS,指同时具有哮喘和COPD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长达十余年的追踪调查,分析了21万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揭示了含糖饮料、人工甜味饮料和天然果汁与这些慢性呼吸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该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7月25日 下午 7:58
其他

「最长寿的碳水摄入量」来了!中南湘雅研究: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达53.7%,最有益抗衰和延寿!

北京的炸酱面、甘肃的兰州拉面、陕西的肉夹馍、河南的烩面等等,基本上每一个北方城市都有独属自己、朗朗上口的面食;而南方人更偏爱米饭,餐桌上往往是以白米饭或炒饭作为主食,搭配三菜一汤,共同构成一餐。无论是南米还是北面,水稻还是小麦,其本质都是碳水化合物,不得不说中国真的是“碳水大国”。然而,在这个崇尚减肥的时代,碳水化合物似乎常常被“打入冷宫”,甚至在聚餐时也经常听到有人说“Sorry我最近在断碳就不吃主食了”。图源:摄图网为什么碳水化合物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难到“吃碳水”=“毁健康”吗?但事实上,碳水化合物还真不是“万恶之源”,适当摄入甚至还有延寿的功效!此前,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最“长寿”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当每日膳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总能量的53.7%时,血清中的长寿相关蛋白Klotho达到最高值,能有效对抗衰老并延长寿命;而过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则会相反地“折寿”。https://doi.org/10.3390/nu15183956血清Klotho水平是一种衰老的生物标志物,与长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Klotho基因的发现还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Klotho基因的小鼠表现出更早的衰老和更短的寿命,而Klotho基因的过度表达则会延长小鼠寿命。于是,研究者推测,Klotho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深挖Klotho蛋白及其作用。Klotho蛋白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功能,包括调节磷代谢、缓解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和调节能量代谢等。而在人类体内,Klotho蛋白水平在40岁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与衰老相关的病理状况(如阿尔茨海默症、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则会加剧这一趋势。Klotho基因位于人类第13条染色体上考虑到该蛋白在衰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者试图探索Klotho蛋白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延缓衰老的策略。鉴于饮食干预与衰老、预期寿命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比如:高碳水饮食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部分与年龄有关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热量限制、限制性禁食等)与延长寿命和改善健康有关,因此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碳水化合物。研究者从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中收集到10,669名受试者,并记录下血清Klotho水平以及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后者的测量采用了24小时膳食回顾法,其中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膳食密度计算方法如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7月24日 下午 7:58
其他

想睡个好觉?新秘方是睡前四小时进行抗阻运动!BMJ子刊:睡前进行规律的3分钟抗阻运动可以显著延长自由生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夜色降临,当忙碌的一天结束时,我们都会渴望一个宁静的夜晚和一晚好眠,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简单。「睡得着、睡得好、睡得香」成为了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在与失眠的持久战中,人们各显神通,尝试着各种对策:有的到点了就闭上眼睛强行逼自己睡觉;有的则索性放弃抵抗,玩手机、看剧到困;还有的实在撑不住了,选择吃一点助眠的药物......其实,睡个好觉的秘籍就在入睡前的那4-5个小时里!那睡前的4-5个小时你都在干什么呢?是窝在沙发上、躺在床上休息、还是在抽时间运动?尽管以往的研究表明,更高水平的日间身体活动可以促进更好的睡眠,但目前的主流观点都不推荐在睡前进行高强度运动,因为运动引起的体温和心率升高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但真的是这样嘛?近日,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MJ
7月23日 下午 7:59
其他

关于热搜「XYY超雄综合征是“天生坏种”」?科学解读:超雄基因并非犯罪基因,也没有反社会倾向,多一条Y染色体却会让患者自己很受伤

最近一条关于“天生坏种”的新闻上了热搜,其热度源于孕妇陈女士(化名)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接受的一次产前检查。惊闻其胎儿Y染色体异常增多,疑似携带XYY嵌合现象,即公众口中的“超雄综合征”。7月14日,她在社交平台分享此遭遇,不料触发网络风暴,逾18万条评论汹涌而至,多数声音竟倾向于“劝弃”,甚至有言:“超雄基因就是犯罪基因,诞下无异于埋下定时炸弹。”图片来源自网络面对如此舆论重压,陈女士于7月20日通过视频回应,宣布了终止妊娠的决定,并入住医院。她言辞间透露无奈:“恳请网友停止对‘超雄’的偏见与妖魔化,若存疑,何不亲自探访医院以求真知?”同日晚间,陈女士家属在视频平台粉丝群内通报,手术顺利完成,陈女士已安然度过难关。对于把超雄综合征污名化为“天生坏种”的这一做法,医学界已经有专家出来辟谣澄清:“天生坏种”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所谓“犯罪染色体”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图片来源自:https://szb.qzwb.com/dnzb/pc/cons/202407/22/content_91980.html不过这里我们还是要来谈谈这种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染色体异常。什么是超雄综合征?超雄综合征的特点是男性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虽然这种情况大约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但由于它通常不会引起身体或认知上的明显障碍,所以经常被漏诊。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最显著的特点往往是身材较高大和体格更强壮,表面上看来,这样其实倒也还不错。现在一般认为最早是1966年在《柳叶刀》上的一份研究,把超雄综合征和犯罪联系起来的。该研究针对315名男性患者的基因检测研究显示,其中9名男性被确认为XYY综合征患者,且这9人均有精神障碍背景并涉及犯罪行为。于是这些研究人员便提出了一个观点:相较于一般男性,携带XYY染色体的男性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成为罪犯。然而,这一结论很快便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与反驳,尽管如此,它依然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遗传、行为及法律伦理的热烈讨论。在该研发发表了将近50年之后,2015年,一份名为“The
7月22日 下午 7:58
其他

你是不是已经不敢吃「猪油」很久了?研究反转:富含Omega-3的猪油好处多多,如改善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护肠道健康!

在当今社会,健康饮食已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从“轻食”到“植物基”,从“无糖”到“全谷物”,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物对身体的影响。而这其中,有一个我们可能从小很爱吃,但是长大后因害怕引发肥胖、三高而逐渐忍住不吃的美味——猪油!现在,我们可能需要对它进行重新评估。传说中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的装猪油搪瓷碗,图片源自:摄图网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脂症,即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的异常升高,正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前的研究已证实,控制饮食中的脂肪类型和量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而猪油——其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吃猪油不仅会诱发肥胖,还会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一篇由来自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卜蜂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等研究人员撰写的,发布于International
7月20日 下午 7:59
其他

吃饭别赶时间,细嚼慢咽才是真!多项研究表明:吃饭太快不仅容易胖,还更容易抑郁、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句“吃饭要细嚼慢咽”,但现实往往让我们与之背道而驰。赶时间的早晨,匆匆忙忙地在上班、上学路上解决早餐;午餐时间被各种原因压缩至短短十分钟,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也只能草草吞下;晚餐也常常在电视或手机的陪伴下,快速结束。这种“快餐式”的饮食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常态。然而,快速进食不仅剥夺了我们享受美食的乐趣,更对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它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导致过量摄入,进而引发肥胖问题。但你知道吗?吃饭太快带来的困扰远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甚至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大家吃早午晚饭平均要多久?欢迎评论区讨论!)吃饭速度快易致郁?此前,在《男性健康期刊》上的一篇名为“Association
7月18日 下午 7:58
其他

不开心了?那跳个舞吧!BMJ最新研究:舞蹈抗抑郁的效果最佳,力量训练对女性的抗抑郁效果最为明显,瑜伽对男性效果更佳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日益加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状态更是如过山车般参差不齐(你上次情绪上头想要“发疯”是什么时候?欢迎评论区讨论哦~)。《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统计显示,我国仅有36%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虽然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干预中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耐药性、副作用和治疗成本限制了其治疗范围。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对于改善身体认知和减轻抑郁程度具有良好的效果,全球许多国家的临床实践指南中都建议将运动作为抗抑郁治疗的一部分。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具有最好的抗抑郁效果?这个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图1:标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来自澳大利亚的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British
7月17日 下午 7:58
其他

关于咖啡的那些误解:多喝咖啡能减肥?早上喝咖啡效果最好?多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综述:答疑解惑+辟谣,提供饮用咖啡的真实效果

咖啡,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喝咖啡具有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从提神醒脑,到促进代谢、帮助减肥,甚至可以降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CVD)的死亡率(咖啡的好处不止提神!历经10年研究:喝咖啡能抵消每天久坐>6小时带来的“慢性自杀”问题)。图片来源自:摄图网当你在网上使用关键词“咖啡”或“咖啡因”搜索,就会发现有超过20万条搜索结果,其中充满着正面、负面的观点、答案。你是不是也曾搜索过咖啡相关的问题,并困惑于两极分化的结果?这“被捧上天的”咖啡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关于咖啡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咖啡因是否会促进骨矿物质的流失?咖啡因的作用有性别差异吗?怀孕的女性应该避免摄入咖啡因吗?咖啡因是否会引起心脏问题?延迟摄入咖啡因是否有助于避免午后疲劳?......近期,一篇发布于JOURNAL
7月16日 下午 7:59
其他

一箭三雕实现「带薪+减肥+控制血糖」?Cell 子刊:工作场所实施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体重、心肺功能等

在当今社会,健康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控制血糖、定期锻炼、维持理想体重,这些早已不再是中老年群体或是年轻姑娘们的专属追求,而是跨越年龄界限,成为每个人珍视生活质量、拥抱健康生活的共同向往。然而,现实的阴霾亦不容忽视。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依赖于药物治疗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例如均衡膳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心理调适等等)也对病情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传统的生活方式干预途径,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与执行不便的双重困境,并且干预过程往往缺乏有效监督,这对于自制力较弱或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正当我们为此苦恼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悄然浮现:工作场所+生活方式干预,这一看似「被迫无奈」的组合,却意外成为了突破局限的绝佳途径!一项由美国华盛顿人类营养中心研究团队主导,发布于Cell
7月15日 下午 7:58
其他

为什么一天一包烟的“老烟枪”反而不患肺癌?Nature子刊:重度吸烟者进化出“特异功能”,能复原积累的突变,保护自己免受肺癌侵害

在人们通常的认知中,吸烟往往与多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十宗罪”似乎都列不完吸烟对人体的伤害。尤其是各种烟草制品对肺的不可逆性损伤更是深入人心——从正常健康的淡红色肺部发展为被烟染黑的“黑肺”,再进一步转变为毫无弹性的慢阻肺(COPD),甚至更严重的肺癌。不过,在世界烟民界,有著名的“四大瘾君子”——毛泽东、邓小平、丘吉尔、斯大林。虽然来自不同国家,抽的烟也略有差异,但相同的是,这四位领袖都有很大的烟瘾,而且非常之长寿。你是否和小编产生了相同的疑惑:为什么“老烟枪”反而不易得肺癌?来自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在Nature
7月14日 下午 7:58
其他

为什么恋爱会让人「变傻」?两项研究表明:多巴胺神经元能调节记忆的可检索性,导致记忆的短暂遗忘,并且会影响提取引发遗忘过程

“多巴胺”——这个听起来就像某种超能力的名字,它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是被幸福包围的信号,还是热烈明亮的配色?是耳边轻快的旋律,还是舌尖甜蜜的味道?事实上,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大脑中,具有引导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在恋爱中,多巴胺就像一位热情的导演,引领着一段段浪漫剧情的上演。尤其是在恋爱初期,当两颗心开始相互吸引,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就会急剧飙升,促进热恋中的双方更加积极地进行社交互动,在旁人眼中变成了“黏在一起”、“恋爱脑上头”。那么,我们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到底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大脑呢?当多巴胺的热浪褪去,这种影响可逆吗?这两篇分别来自阿根廷与美国的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多巴胺神经元会介导「短暂失忆」2021年,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自然》杂志发文,探讨了在果蝇中,多巴胺神经元如何通过独特的机制调控记忆的短暂遗忘。研究团队发现,特定的多巴胺神经元(DAN)在果蝇大脑中的功能为:调节记忆的可检索性,从而导致记忆的短暂遗忘。在实验中,研究者通过特定的神经生物学技术激活了多巴胺神经元,并观察到这种激活并没有完全抹除长期记忆,而是暂时抑制了记忆的检索。这种记忆抑制是可逆的,表明记忆内容没有被删除,只是暂时无法通过正常的神经路径被检索。进一步的实验揭示了这种短暂遗忘背后的分子机制,即多巴胺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多巴胺受体DAMB,这种受体局限于蘑菇体神经元的特定轴突隔室内。图1.
7月13日 下午 7:58
其他

你觉得「懂得感恩」重要吗?最新JAMA子刊:感恩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越感恩,越长寿

当前,在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愈加激烈的竞争下,“焦虑”、“不安”似乎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底色。网络上,“键盘侠们”的指责随处可见,负面情绪在每日滚动的新闻和热门搜索中蔓延;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场所的紧张氛围、家庭关系的微妙平衡、个人成长的压力,都在无形中加剧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人们似乎已经习惯用“抱怨”作为应对生活压力的出口,将不满和挫折感倾泻在网上、发泄在陌生人,甚至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身上。诚然,抱怨可能能够在短期内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让人感觉好受一些,但长期来看,它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图片来源自:摄图网然而,正向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在追求健康老龄化的道路上,除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手段和公共卫生策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那些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在诸多百岁老人的采访视频中,我们常常听到他们分享长寿的秘诀,其中不乏提及保持乐观、感恩生活、知足常乐的重要性。那些更频繁地注意到积极的经历并为之心存感激的人是否真的倾向于活得更长?近日,一项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的研究就深入探讨了感恩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论文发布于
7月12日 下午 7:58
其他

天赋异禀的「天生瘦子」奥秘是什么?Cell子刊揭示:健康但偏瘦者食物摄入量少、身体活动水平低,但代谢指标好+静息能量消耗高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很瘦,甚至从来都没有胖过;更气人的是,他们看上去好像怎么吃也不会胖,还会时不时和你抱怨“自己想增肥但不成功”。苍天呐,“喝口水都会长胖”的小编流下了羡慕的泪水!他们到底为啥能保持这么瘦呢?难道这群瘦子损友背着我在偷偷地运动?此前,一项发表在Cell
7月11日 下午 7:58
其他

无聊的生活让大脑衰老,适当「找点刺激」才是对的!多项研究证明:充满乐趣和挑战的生活能够延缓大脑衰老,甚至可能逆转其衰退

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感叹自己的生活太过于单调、重复?对那日复一日、似乎被预设程序操控般的生活感到一丝无奈?清晨的闹铃,午间的快餐,傍晚的归途,一切如出一辙,仿佛所有事情都变得机械化。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我们能够通过网络的窗口,观察到别人的世界——他们或是在山间徒步旅行,或是身处其他地区、国度体验着别样的风土人情,或是晒出与朋友们吃饭、看电影的美好时光。这些画面与屏幕前我们周而复始的日常形成鲜明对比。规律、单调的生活除了带来表面的稳定与安全外,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究竟有何种影响?丰富多彩的生活助力大脑运转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缺乏变化和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让人感到心理上的疲惫和厌倦,还可能使大脑“生锈”!
7月10日 下午 7:58
其他

难以戒断高脂饮食?适量补充这个回点血!最新Nat Commun:高脂饮食条件下,补充果寡糖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改善葡萄糖耐受性

炸鸡、薯条、Hamburger、奶茶、可乐、爆米花……是不是件件都是你的心头爱?尽管众所周知,它们对我们的健康不利,会导致长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等。但是!生活中不能没有高脂食物的快乐啊!既舍不得快乐,又不想失去健康,到底有没有两全法呢?答案是,有!Adélaïde
7月8日 下午 7:58
其他

你知道为什么白酒得喝热的,啤酒得喝冰的?中科院研究揭示:乙醇-水团簇决定酒精饮料的临界浓度,即酒的温度,决定了你能尝到多少酒精味

自古以来,酒一直都是让全世界人民欲罢不能的饮品——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酿造工艺殊途同归地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而你有没有发现,人们在饮用不同酒时,对温度也有着不同的偏好?例如,啤酒和白葡萄酒通常被冰镇至低温饮用以增强其清爽感(近期活在“蒸笼”里,一杯冰镇啤酒简直是极致享受!),而红酒则通常在室温下饮用。对于一些陈年佳酿而言,精确的侍酒温度更是关键,它能唤醒酒中深层的韵味,展现其层次分明的魅力。图片来源自:摄图网与冰啤酒相反,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白酒和清酒则有加热饮用的传统。温热的白酒和清酒能够提升酒体的香气,减少酒精的刺鼻味,使其口感更加温和顺滑。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温度差异?如果我们反过来喝热啤酒、冰白酒,又会如何呢?这仅仅是出于传统,还是有所科学依据呢?这不,来自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这个细节,从材料学的角度解开了这个谜团,相关研究于2024年5月1日发表在期刊《Matter》上
7月7日 下午 7:58
其他

5:2轻断食“疗效”超越二甲双胍!中国学者发现,坚持一周饿两天,体重降近10kg,降糖效果超过药物

近20年来,最火爆、最受追捧的减肥方法莫过于「轻断食」——16+8轻断食、5:2轻断食、隔天轻断食法等等,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轻断食的学名为“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7月6日 下午 7:58
其他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项研究表明:并非如此!早年遭遇的逆境会扰乱人体多个系统,负面影响会伴随其一生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类“吃苦哲学”教导我们,就像珍贵的宝石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绽放光彩一样,我们追求的美好事物也往往诞生于艰辛与挑战之中。但现如今,大家好像对这种规训并不怎么买账,更愿意相信“只要你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吃苦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那么,经历苦难、逆境,到底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呢?是否一定意味着成功与荣耀?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欢迎评论区讨论~)童年“吃苦”影响大脑发育近期,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自然》旗下的子刊《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了一篇综述[1],题为“The
7月5日 下午 7:58
其他

女性运动性价比更高!40万人20年调查研究:女性每周14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即可达到与男性300分钟相似的健康效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追逐新的健康秘籍,从超级食物、健康食谱到有氧结合无氧运动,似乎每一种“促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让我们离永葆青春更近一步。这其中,有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始终屹立不倒:生命在于运动!众多周知,运动可以给我们的身心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情绪状态、控制体重等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亦或是根据《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进行大约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等。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目前诸多的指南、建议中并没有区别男性和女性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性别差距"。客观上来说,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生理构造、激素水平以及肌肉骨骼特点决定了两性在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获得的健康效益等方面都应具有一定差异。为针对性别差异优化运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美国Cedars-Sinai医疗中心等的研究人员在J
7月4日 下午 7:58
其他

臭别人香自己的「超级食物」大蒜!研究表明:食用大蒜可以改善血糖和血脂水平,持续7年摄入大蒜与胃癌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在时间的浩瀚长河中,大蒜以其独有的“芬芳”和那一抹辛辣征服了全球的餐桌,它不仅调味了无数的佳肴,更以其非凡的健康益处被誉为“自然抗生素”。一些“蒜”味美食!图片来源自:摄图网“蒜”味历史悠久相传古埃及劳动者在建造金字塔时,每日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大蒜,其被用来增强体力和预防疾病,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大蒜不仅也被认为具有预防疾病的神奇力量,民间传说更是赋予了它对抗恶魔、狼人和吸血鬼的神秘属性,人们常将大蒜悬挂于窗口,用以擦拭烟囱和锁孔,作为辟邪的圣物。这种古老的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葫”,又名“葫蒜”,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欧洲南部和中亚地区。大蒜的种植历史在我们国家跨越了两千多年,传说是由汉代的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在中国,大蒜不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深植于我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四川的蒜泥白肉到海南的蒜蓉粉丝虾,大蒜的辛香一直是中华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种古老食材的健康益处远不止于味蕾的享受。跨越千年,走入新世纪,大蒜的传奇并未就此落幕,现代科学研究详细解读了这一古老食材的益处。大蒜对血糖代谢指标的作用最近,来自东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食用大蒜有助于改善身体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多项健康指标,相关研究以“Effects
7月2日 下午 7:59
其他

腰酸背痛且反反复复?柳叶刀最新研究安利最有性价比的缓解方式!有规律的步行运动可有效防止下背痛复发,特别是对于背痛初发者

删除或修改!精彩推荐:1、正所谓「打是亲,骂是爱」研究表明:当情侣吵架时,双方大脑的神经同步性显著增加,使得双方的大脑更加“同频共振”2、男性为什么没有女性长寿?Sci
7月1日 下午 7:58
其他

因为感到孤独,所以爱吃甜食?JAMA子刊:社交孤独感会影响大脑特点区域对食物线索的神经反应,导致不良饮食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近很近,说远又很远。因为网络和很多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多样的方式,但同时,随着生活、工作、情感、学习等各方面竞争压力的增大,我们内心的孤独感却在无限放大。如果你逐渐开始一个人独处,不愿意与人交流,你是否发现在这期间,你的食量比之前大了?近日,一项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社交孤立与特定大脑区域对食物线索的神经反应改变有关,这些区域负责处理与食欲相关的内部状态,并损害了执行控制和对外部食物线索的注意力偏差和动机。这些对特定食物的神经反应与身体脂肪成分增加的风险增加、不良饮食行为恶化和心理健康受损有关。该研究题为“Social
6月29日 下午 7:58
其他

你每天刷几次牙?研究揭示:口腔健康与痴呆症存在惊人双向联系,每天刷牙两次可以有效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牙齿,这个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口说话,到消化系统的第一步,其健康状态可以说是生活质量的直接反映。相信大家都听家中长辈抱怨过“这个东西我吃不了,咬不动”,亦或是告诫你“要保护好牙齿,牙疼不是病,但疼起来要人命”,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对口腔健康的经验认知与深切体会。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逐渐意识到,牙齿的健康远不止于此——它还与我们的认知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牙刷、补牙等牙齿相关广告,可安全阅读)口腔健康与认知能力下降、痴呆症发病之间存在双向联系性每天刷牙2次可以有效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最近日本朝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Longitudinal
6月27日 下午 7:58
其他

偶尔的放纵餐竟是免疫杀手!Nature子刊:短暂的高脂饮食,就能增加对致病菌易感性和抑制免疫力

众所周知,美食能给人带来快乐!并且,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杂食动物(比如小鼠和人类)往往更喜欢富含脂肪的能量密集型食物,而非植物型食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人在连续几天吃清淡的家常菜后,非常想念高油高脂的零食或者外面的大餐!万万没想到的是,难得吃顿大餐的犒劳一下自己,却会悄悄地损害你的身体。此前,一项来自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团队,发布于Nature
6月26日 下午 7:58
其他

男性为什么没有女性长寿?Sci Adv最新研究表明:生殖细胞或是女性比男性活得长的原因,而补充维生素D可起到长寿目的!

女性比男性活得久,是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常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5至7年。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The
6月25日 下午 7:58
其他

正所谓「打是亲,骂是爱」研究表明:当情侣吵架时,双方大脑的神经同步性显著增加,使得双方的大脑更加“同频共振”

你有没有劝过情侣或者小两口吵架?一番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分析、劝解,结果两个人第二天和好如初,你侬我侬,甚至感情更加深厚......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昨晚是否真的参与了一场无谓的“消防演习”。就好像网友在网上抱怨的那样:情侣吵架,男生受的伤害30%,女生70%,冤种闺蜜/兄弟200%。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诸如争吵、冲突等情感的磨合与碰撞,是情侣、夫妻、朋友等任何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我们似乎无法规避这种负面的互动模式。而在情感交流中,一直存在着矛盾与亲密并存的悖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俗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现象也引起了科学家们对人际冲突及其后续影响的深入探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科学系等的研究人员就试图解开人际交往中一个长久以来的谜题:在情感的波动中,尤其是面对冲突时,情侣之间的大脑活动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他们通过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来收集情侣、异性朋友在讨论冲突、中立或支持性话题时的血流动力学信号,结果显示:情侣在争执时,他们大脑的神经同步性显著增加,而这种同步性与情绪的唤醒程度紧密相关,本身激发的强烈情绪会让双方的大脑更加“同频共振”。研究发布于Cerebral
6月24日 下午 7:58
其他

「晚上不睡,白天不起会致癌」多项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不只是影响第二天的状态,更会打乱生物钟、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平衡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熬夜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常态,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后,躺在床上的时间才是真正全面放松、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时段,刷手机、追剧、阅读或是单纯发呆,成为了珍视与享受夜晚时光的途径。正因如此,很多人甘愿牺牲必要的休息,来延长这段独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晚上晚睡或睡不着,白天起不来、没精神。以往的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有关,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
6月23日 下午 7:58
其他

真的假的,双父系后代?!Nature研究解开生殖中的性别限制:雄性小鼠可产生功能性卵细胞,进而繁育产生正常双父系后代

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同性性行为不能产生后代,那为什么在自然选择中同性性行为的基因依然能够留存下来呢?以往的研究表明:双性性行为者的基因可能具有生殖优势,而他们的孩子会携带同性遗传基因,这解释了其遗传持续性(为什么同性恋在进化中没有消失?Science子刊:背后原因出乎预料!)。尽管同性基因可以得以遗传,但不论怎么说,同性之间即使是真爱,想要繁衍后代,还是需要通过异性。但是,传统认知也是可以被现代科学颠覆的!这不,在Nature的一篇报道中,自然生殖中的性别限制被解开,科学家在体外将雄性小鼠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转化为功能性卵细胞,进而通过这些卵细胞产生双父系后代。该研究由Kenta
6月22日 下午 7:59
其他

「高温度配上高湿度」伤害值拉满!研究表明:潮湿的34°C就能增加心血管负荷,或影响健康

《清嘉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通常,我们认为“一入三伏,最闷热的时候也就来了”。但今年,还未正式入三伏,全国多地已早早体验了高温模式:“京津翼气象台连发10天高温预警”、“福建人一边发霉一边蒸桑拿”、“江浙沪黄梅天配合白蚁大爆发”......当然,被炙烤的不仅是我国,全球均处于火炉之中。此前,英国气象科学家曾表示:地球正处于12.5万年来最热时期。研究表明,全球变暖趋势可能与全球大量、长期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燃烧有关,这些燃烧会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过去一个世纪里面,这些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到无法用自然变化来解释的水平。要说这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高+湿度大,人们的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即便是静坐不动也会汗如雨下,仿佛置身于无形的“蒸笼”之中,高温潮湿的环境不仅易使人烦躁、也倍感身体不适,例如难以呼吸、胸闷、体力下降等等。那究竟高温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图源:摄图网高温可怕,配上高湿度伤害值更大去年,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潮湿的条件下,即使是34°C的气温就能使人的心率稳步上升,而这种上升意味着心血管负荷的加剧,这也是极端高温天气下“心脏挣扎”的信号之一。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222.2023以往的研究认为,极端高温会导致人体核心温度的上升,进而诱发心血管负荷增加,最终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还是更为“危急”?研究者邀请了51位年轻、健康的参与者在特定的环境室中进行极轻体力活动,以维持在较低的代谢率下。为了确定诱发心脏风险的温度/湿度阈值,环境室内的温度及湿度每5分钟上升一次。与此同时,研究者会监测所有参与者的核心体温(即内脏器官温度)和心率。随着室内温度/湿度的不断上升,监测到的参与者心率不断上升,而这种上升的趋势持续到了试验结束——这意味着,在持续的闷热环境中,心血管负荷也在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潮湿环境会给这种高温危害叠加上一层“buff”。具体来说,当处于潮湿环境时,仅需34°C就能增加“行动缓慢”的参与者的心血管负荷;而当空气干燥时,这一临界值将提高到41°C!更令人惊讶的是,与之前的认知相反,并非“较高的核心体温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而本研究发现,真实情况是,心血管负荷的增加早于核心体温的升高,约提前20分钟左右。换句话说,在核心体温升高之前,高温就已经开始攻击心脏,使心脏“紧张”了。图源: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222.2023因此,研究者认为,心率的增加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酷暑高温之下,当你发现自己的心率开始快速上升时,预示着你的核心体温也将开始升高。这时候应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研究负责人之一Rachel
6月21日 下午 7:58
其他

间歇性生酮饮食有利于大脑?最新研究:即使在生命较晚阶段开始KD饮食「90%脂肪+10%蛋白质」,也能显著提升老年小鼠的记忆能力

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越走越远,衰老这个家伙也悄然而至,它不仅在我们的身体上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悄悄地在我们的大脑里编织着遗忘的网。如何有效应对衰老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能力下降,早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大脑健康和衰老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生酮饮食(KD)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干预手段,已经在一些初步研究中显示出对改善认知功能和促进健康老化的潜力。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其最初是治疗癫痫的一种方法,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它可能对大脑健康有着更广泛的影响。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身体会进入一种代谢状态,称为“生酮状态”,在此状态下,身体会将脂肪转化为酮体作为主要能量来源,酮体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还能为大脑提供能量来源,从而影响大脑功能。然而,KD对大脑的确切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生命晚期开始实施KD时的效果和影响,尚未完全明了。近日,美国巴克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
6月20日 下午 7:59
其他

一周两练,效果不减!JAMA子刊 35万人随访10.4年研究:平时不运动,周末抱佛脚,同样能降低全因死亡和癌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锻炼了,在近期发布的《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中显示:我国7岁以上人群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67.5%;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每周平均健身2.52天,每周累计健身时长99-120分钟。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曾建议成年人每周应累计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运动相结合。这样看来,我们的运动量可能还远未达标。可是白天真的很忙,要工作、要开会,下班后还可能经历长时间的通勤、家务、应酬、学习充电……一个即将狗带(go
6月19日 下午 7:58
其他

空调温度大战,女性天生比男性怕冷?PNAS最新研究:错!女性实则比男性抗冻,这与女性普遍较高的体脂肪比例和较低的基础代谢率有关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这几天走在大街上,空气仿佛都在翻滚,热浪一阵阵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像是被困在一个巨大的烤箱中。在如此炎热的季节里,能够享受空调的凉爽真是一种幸福!外面32℃,室内23℃,这种温差带来的惬意简直无法形容。此刻,让我们回溯至一个常见的场景:在白天的空调办公室中,男同事们穿着轻便的衬衫、短袖,神情自若地敲打着键盘,而一些女同事们却披上了外套,甚至在腿上盖了一条小毛毯;亦或者是网友们在网上晒出的图片:25℃空调房间里老公凉席+大裤衩,老婆长袖长裤+厚被子。面对这些现象你可能早已习以为常,似乎大家都觉得“女性天生比男性更怕冷"。图片来源自:摄图网但如果现在我告诉你,实际上男性比女性更怕冷,你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最近的一项研究就揭示了不同性别在温度感知和能量消耗上的有趣差异,您先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The
6月18日 下午 7:59
其他

多喝咖啡对皮肤不好?!最新研究:较高的咖啡、猪肉摄入量与皮肤老化风险升高密切相关,而油性鱼类摄入量增加有利于降低皮肤老化风险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拥有健康的皮肤不仅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更是社交自信与个人魅力的加分项。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养肤、美白、祛痘的教学、讨论如火如荼,各类美容医美项目亦是层出不穷,只是它们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不禁让人感慨美丽有时似乎真的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相较于专门的皮肤项目、昂贵的护肤品,我们每日的饮食,作为一种更容易获得和改变的因素,对皮肤相关问题的影响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想象一下,吃对了东西,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轻松养肤,岂不是美事一桩!既往研究表明,蔬菜、水果、谷物、橄榄油、酒精等饮食因素对皮肤癌、痤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各种皮肤相关疾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目前,饮食因素和皮肤状况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确切的证据。为此,来自中国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研究人员结合17种饮食因素数据,对超过10万参与者的饮食习惯与皮肤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回答了特定食物摄入量与常见皮肤问题(皮肤老化、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癌变、瘢痕形成和皮肤纤维化等)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因果关系。相关研究发布于Archives
6月17日 下午 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