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书房

其他

王德威评《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齐邦媛教授是台湾文学和教育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弟子门生多恭称为"齐先生"。邦媛先生的自传《巨流河》今夏出版,既叫好又叫座,成为台湾文坛一桩盛事。在这本二十五万字的传记里,齐先生回顾她波折重重的大半生,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西南,又从大陆流亡到台湾。她个人的成长和家国的丧乱如影随形,而她六十多年的台湾经验则见证了一代"大陆人"如何从漂流到落地生根的历程。类似《巨流河》的回忆录近年在海峡两岸并不少见,比齐先生的经历更传奇者也大有人在,但何以这本书如此受到瞩目?我以为《巨流河》之所以可读,是因为齐先生不仅写下一本自传而已。透过个人遭遇,她更触及了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东北与台湾--齐先生的两个故乡--剧烈的嬗变;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和他们无时或已的忧患意识;还有女性献身学术的挫折和勇气。更重要的,作为一位文学播种者,齐先生不断叩问:在如此充满缺憾的历史里,为什么文学才是必要的坚持?而《巨流河》本身不也可以是一本文学作品?不少读者深为书中的篇章所动容。齐先生笔下的人和事当然有其感人因素,但她的叙述风格可能也是关键所在。《巨流河》涵盖的那个时代,实在说来,真是"欢乐苦短,忧愁实多",齐先生也不讳言她是在哭泣中长大的孩子。然而多少年后,她竟是以最内敛的方式处理那些原该催泪的材料。这里所蕴藏的深情和所显现的节制,不是过来人不能如此。《巨流河》从东北的巨流河写起,以台湾的哑口海结束,从波澜壮阔到波澜不惊,我们的前辈是以她大半生的历练体现了她的文学情怀。东北与台湾《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惆怅,与其说齐先生个人的感怀,更不如说她和她那个世代总体情绪的投射。以家世教育和成就而言,齐先生其实可以说是幸运的。然而表象之下,她写出一代人的追求与遗憾,希望与怅惘。齐先生出身辽宁铁岭,六岁离开家乡,以后十七年辗转大江南北。一九四七年在极偶然的机会下,齐先生到台湾担任台大外文系助教,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从东北到台湾,从六年到六十年,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她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她安身立命的所在,都是她的故乡。而这两个地方所产生的微妙互动,和所蕴藉的巨大历史忧伤,我以为是《巨流河》全书力量的来源。东北与台湾距离遥远,幅员地理大不相同,却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经历类似命运,甚至形成互为倒影的关系。东北原为满清龙兴之地,地广人稀,直到一八七○年代才开放汉人屯垦定居。台湾孤悬海外,也迟至十九世纪才有大宗闽南移民入住。这两个地方在二十世纪之交都成为东西帝国主义势力觊觎的目标。一八九五年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辽东半岛同时被割让给日本。之后辽东半岛的归属引起帝俄、法国和德国的干涉,几经转圜,方才由中国以"赎辽费"换回。列强势力一旦介入,两地从此多事。以后五十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而东北历经日俄战争(一九○五)、九一八事变(一九三一),终于由日本一手导演建立满洲国(一九三二~一九四五)。不论在文化或政治上,东北和台湾历来与"关内"或"内地"有着紧张关系。两地都是移民之乡,草莽桀骜的气息一向让中央人士见外。两地也都曾经是不同形式的殖民地,面对宗主国的漠视和殖民者的压迫,从来隐忍着一种悲情和不平。《巨流河》对东北和台湾的历史着墨不多,但读者如果不能领会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复杂情感,就难以理解字里行间的心声。而书中串联东北和台湾历史、政治的重要线索,是邦媛先生的父亲齐世英先生(一八九九~一九八七)。齐世英是民初东北的精英分子。早年受到张作霖的提拔,曾经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在东北当时闭塞的情况下,这是何等的资历。然而青年齐世英另有抱负。一九二五年他自德国回到沈阳,结识张大帅的部将、新军领袖郭松龄(一八八三~一九二五)。郭愤于日俄侵犯东北而军阀犹自内战不已,策动倒戈反张,齐世英以一介文人身份慨然加入。但郭松龄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未几兵败巨流河,并以身殉。齐世英从此流亡。"渡不过的巨流河"成为《巨流河》回顾忧患重重的东北和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意象。假使郭松龄渡过巨流河,倒张成功,是否东北就能够及早现代化,也就避免"九一八"、西安事变的发生?假使东北能够得到中央重视,是否满洲国就无法建立,也就没日后的抗战甚至国共内战?但历史不是假设,更无从改写,齐世英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进入关内,加入国民党,负责东北党务,与此同时又创立中山中学,收容东北流亡学生。抗战结束,齐世英奉命整合东北人事,重建家乡,却发现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贪腐无能,听任俄国人蹂躏东三省。中共崛起,东北是首先失守的地区,国民党从这里一败涂地,齐世英再度流亡。齐世英晚年有口述历史问世,说明他与国民党中央的半生龃龉,但是语多含蓄,而他的回忆基本止于一九四九年。《巨流河》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出于一个女儿对父亲的追忆,视角自然不同,下文另议。更值得注意的是《巨流河》叙述了齐世英来到台湾以后的遭遇。一九五四年齐世英因为反对增加电费以筹措军饷的政策触怒蒋介石,竟被开除党籍;一九六○年更因与雷震及台籍人士吴三连、许世贤、郭雨新等人筹组新党,几乎系狱。齐为台湾的民生和民主付出了他后半生的代价,但骨子里他的反蒋也出于东北人的憾恨。不论是东北,还是台湾,不过都是蒋政权的棋子罢了。渡不过的巨流河--多少壮怀激烈都已付诸流水。晚年的齐世英在充满孤愤的日子里郁郁以终。但正如唐君毅先生论中国人文精神所谓,从"惊天动地"到"寂天寞地",求仁得仁,又何憾之有?而这位东北"汉子"与台湾的因缘是要由他的女儿来承续。齐邦媛应是台湾光复后最早来台的大陆知识分子之一。彼时的台湾仍受日本战败影响,二二八事件刚过去不久,国共内战方殷,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年轻的东北女子在台湾开始了人生的另一页。齐先生对台湾的一往情深,不必等到九十年代政治正确的风潮。她是最早重视台湾文学的学者,也是译介台湾文学的推手。她所交往的作家文人有不少站在国民党甚至"大陆人"的对立面,但不论政治风云如何变换,他们的友情始终不渝。齐先生这样的包容仿佛来自于一种奇妙的,同仇敌忾的义气:她"懂得"一辈台湾人的心中,何尝不也有一道过不去的巨流河?现代中国史上,台湾错过了太多,也被辜负了太多。像《亚细亚的孤儿》和《寒夜三部曲》这类作品写的是台湾之命运,却有了一位东北人做知音。巨流河那场战役早就灰飞烟灭,照片里当年那目光熠熠的热血青年历尽颠仆,已经安息。而他那六岁背井离乡的女儿因缘际会,成为白先勇口中守护台湾"文学的天使"。蓦然回首,邦媛先生感叹拥抱台湾之余,"她又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而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巨流河》因此是本迟来的书。它是一场女儿与父亲跨越生命巨流的对话,也是邦媛先生为不能回归的东北、不再离开的台湾所作的告白。四种"洁净"典型《巨流河》见证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和台湾史,有十足可歌可泣的素材,但齐邦媛先生却选择了不同的回忆形式。她的叙述平白和缓,即使处理至痛时刻,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不少读者指出这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但我们更有不妨思考这样的风格之下,蕴含了怎样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又是什么样人和事促成了这样的风格?在《巨流河》所述及的众多人物里,我以为有四位最足以决定邦媛先生的态度:齐世英、张大飞、朱光潜、钱穆。如上所述,齐世英先生的一生是此书的"潜文本"。政治上齐从巨流河一役到国民党撤离大陆,不折不扣的是个台面上的人物,来台之后却因为见罪领袖,过早结束事业。齐邦媛眼中的父亲一身傲骨,从来不能跻身权力核心。但她认为父亲的特色不在于他的择善固执;更重要的,他是个"温和洁净"的性情中人。正因如此,南京大屠杀后的齐世英在武汉与家人重逢,他"那一条洁白的手帕上都是灰黄的尘土……被眼泪湿得透透地。他说:'我们真是国破家亡了。'"重庆大轰炸后一夜大雨滂沱,"妈妈又在生病……全家挤在还有一半屋顶的屋内……他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雨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的等着天亮"……晚年的齐世英郁郁寡欢,每提东北沦陷始末,即泪流不能自已。这是失落愧疚的眼泪,也是洁身自爱的眼泪。齐世英的一生大起大落,齐邦媛却谓从父亲学到"温和"与"洁净",很是耐人寻味。乱世出英雄,但成败之外,又有几人终其一生能保有"温和"与"洁净"?这是《巨流河》反思历史与生命的基调。怀抱着这样的标准,齐邦媛写下她和张大飞(一九一八~一九四五)的因缘。张大飞是东北子弟,父亲在满洲国成立时任沈阳县警察局长,因为协助抗日,被日本人公开浇油漆烧死。张大飞逃入关内,进入中山中学而与齐家相识;七七事变他加入空军,胜利前夕在河南一场空战中殉国。张大飞的故事悲惨壮烈,他对少年齐邦媛的呵护成为两人最深刻的默契,当他宿命式地迎向死亡,他为生者留下永远的遗憾。齐邦媛笔下的张大飞英姿飒飒,亲爱精诚,应该是《巨流河》里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他雨中伫立在齐邦媛校园里的身影,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他幽幽的诀别信,无不充满青春加死亡的浪漫色彩。但这正是邦媛先生所要厘清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容如此轻易归类,因为那是一种至诚的信托,最洁净的情操。我们今天的抗战想象早已被《色•戒》这类故事所垄断。当学者文人口沫横飞的分析又分析爱玲式的复杂情事,张大飞这样的生,这样的死,反而要让人无言以对。面对逝者,这岂不是一种更艰难的纪念?上个世纪末,七十五岁的邦媛先生访问南京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千百牺牲者中找到张大飞的名字。五十五年的谜底揭开,尘归尘,土归土,历史在这里的启示非关英雄,更无关男女。俱往矣--诚如邦媛先生所说,张大飞的一生短暂如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如此而已,却是"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那般灿烂洁净"。朱光潜先生(一八九七~一九八六)是中国现代最知名的美学家,抗战时期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因为赏识齐邦媛的才华,亲自促请她从哲学系转到外文系。一般对于朱光潜的认识止于他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或是《悲剧心理学》,事实上朱也是三十年代"京派"文学的关键人物,和沈从文等共同标举出一种敬谨真诚的写作观。但这成为朱日后在大陆学界争议性的起源。一九三五年鲁迅为文批评朱对文学"静穆"的观点,一时沸沸扬扬。的确,在充满"呐喊"和"彷徨"的时代谈美、谈静穆,宁非不识时务?齐邦媛对朱光潜抗战教学的描述揭露了朱较少被提及的一面。朱在战火中一字一句吟哦、教导雪莱、济慈的诗歌,与其说是与时代脱节,不如说开启了另一种响应现实的境界--正所谓"言不及己,若不堪忧"。某日朱在讲华兹华斯的长诗之际,突有所感而哽咽不能止,他"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就此令人注意的不是朱光潜的眼泪,而是他的快步走出教室。这是种矜持的态度了。朱的美学其实有忧患为底色,他谈"静穆"哪里是无感于现实?那正是痛定思痛后的豁然与自尊,中国式的"悲剧"精神。然而狂飙的时代里,朱光潜注定要被误解。五十年代当他的女弟子在台湾回味浪漫主义诗歌课时,他正一步一步走向美学大辩论的风暴里。钱穆先生(一八九五~一九九○)与齐邦媛的忘年交是《巨流河》的另一高潮。两人初识时齐任职"国立编译馆",钱已隐居台北外双溪素书楼,为了一本新编《中国通史》是否亵渎武圣岳飞,一同卷入一场是非;国学大师竟被指为为"动摇国本"的学术著作背书。极端年代的历史被极端政治化,此又一例。但钱穆不为所动。此无他,经过多少风浪,他对传承文化的信念唯"诚明"而已。此时的钱穆已经渐渐失去视力,心境反而益发澄澈。然而大陆经过"文革"摧残,台湾的本土运动山雨欲来,"一生为故国招魂"的老人恐怕也有了时不我予的忧愁。有十六年,齐邦媛定时往访钱穆,谈人生、谈文人在乱世的生存之道。深秋时节的台湾四顾萧瑟,唯有先生居处阶前积满红叶,依然那样祥和灿烂。然后一九九○年在"立法委员"陈水扁的鼓噪、"总统"李登辉的坐视下,钱被迫迁出素书楼,两个月之后去世。钱穆的《国史大纲》开宗明义,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但国家机器所操作的历史何尝顾及于此?是在个人的记录里,出于对典型在宿昔的温情与敬意,历史的意义才浮现出来。二十世纪的风暴吹得中国满目疮痍,但无论如何,"世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过去如此,未来也应如此。这正是邦媛先生受教于钱先生最深之处。知识的天梯由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齐邦媛厕身学校一甲子,或读书求学,或为人师表,在见证知识和知识以外因素的复杂互动。她尝谓一生仿佛"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的往上攀登"。但到头来她发现这石梯其实是个天梯,而且在她"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这知识的天梯之所以过早撤掉不仅和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动荡有关,尤其凸显了性别身份的局限。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关内。齐世英有感于他们的失学,多方奔走,在一九三四年成立国立中山中学,首批学生即达两千人。这是齐邦媛第一次目睹教育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联。中山中学的学生泰半无家可归,学校是他们唯一的托命所在,师生之间自然有了如亲人般的关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为他们共勉的目标。抗战爆发,这群半大的孩子由老师率领从南京到武汉、经湖南、广西、再到四川。一路炮火威胁不断,死伤随时发生,但中山的学生犹能弦歌不辍,堪称抗战教育史的一页传奇。中山中学因为战争而建立,齐邦媛所就读的南开中学、武汉大学则因战争而迁移。南开由张伯苓先生创立于一九○四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校友包括周恩来、温家宝两位国家总理,钱思亮、吴大猷两位"中央研究院"院长,和无数文化名人如曹禺、穆旦、端木蕻良等。武汉大学是华中学术重镇,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一九二八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抗战爆发,南开迁到重庆沙坪坝,武大迁到乐山。邦媛先生何其有幸,在战时仍然能够按部就班接受教育。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南开依然保持了一贯对教学的质的坚持。南开六年赋予齐邦媛深切的自我期许,一如其校歌所谓,智勇纯真、文质彬彬。到了乐山武汉大学阶段,她更在名师指导下专心文学。战争中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但不论是南开"激情孟夫子"孟志荪的中文课还是武大朱光潜的英美文学、吴宓(一八九四~一九七八)的文学与人生、袁昌英(一八九四~一九七三)的莎士比亚,都让学生如沐春风,一生受用不尽。在千百万人流离失所,中国文化基础伤痕累累的年月里,齐邦媛以亲身经验见证知识之重要,教育之重要。然而战时的教育毕竟不能与历史和政治因素脱钩。齐邦媛记得在乐山如何兴冲冲地参加"读书会",首次接触进步文学歌曲;她也曾目睹抗战胜利后的学潮,以及闻一多、张莘夫被暗杀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武汉大学复校之后,校园政治愈演愈烈;在"反内战、反饥饿"的口号中,国民党终于军队开进校园,逮捕左派师生,酿成"六一惨案"。半个世纪后回顾当日校园红潮,齐邦媛毋宁是抱着哀矜勿喜的心情。她曾经因为不够积极而被当众羞辱,但她明白理想和激进、天真和狂热的距离每每只有一线之隔,历史的后见之明难以作判断。她更感慨的是,许多进步同学五十年代即成为被整肃的对象,他们为革命理想所作的奉献和他们日后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成为反比。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之间艰难的抗争了。反讽的是,类似的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拉锯也曾出现在台湾,而邦媛先生竟然身与其役。时间到了一九七○年代,"反攻复国"大业已是强弩之末,但保守的国家栋梁们仍然夙夜匪懈。彼时齐先生任职"国立编译馆",有心重新修订中学国文教科书,未料引来排山倒海的攻击。齐所坚持的是编订六册不以政治挂帅,而能引起阅读兴趣、增进语文知识的教科书,但她的提议却被扣上"动摇国本"的大帽子。齐如何与反对者周旋可想而知,要紧的是她克服重重难关,完成了理想。我们今天对照新旧两版教科书的内容,不能不惊讶当时惊天动地的争议焦点早已成为明日黄花。"政治正确"和"政治不正确"原来不过如此这般。倒是齐先生能够全身而退,还是说明当时台湾政治社会环境与大陆的巨大差距。日后台湾中学师生使用一本文学性和亲和力均强的国文教材时,可曾想象幕后的推手之所以如此热情,或许正因为自己的南开经验:一位好老师,一本好教材,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也能启迪一颗颗敏感的心灵。齐先生记录她求学或教学经验的底线是她作为女性的自觉。一九三○、一九四○年代女性接受教育已经相当普遍,但毕业之后追求事业仍然谈何容易。拿到武汉大学外文系学位后的齐邦媛就曾着实彷徨过。她曾经考虑继续深造,但国共内战的威胁将她送到了台湾,以后为人妻,为人母,从此开始另外一种生涯。但齐先生从来没有放弃她追求学问的梦想。她回忆初到台大外文系担任助教,如何一进门就为办公室堆得老高的书籍所吸引;或在台中一中教书时,如何从"菜场、煤炉、奶瓶、尿布中偷得……几个小时,重谈自己珍爱的知识"的那种"幸福"的感觉。直到大学毕业二十年后,她才有了重拾书本的机会,其时她已近四十五岁。一九六八年,齐邦媛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所,把握每一分钟"偷来的"时间苦读,自认一生是"最劳累也最充实的一年"。然而就在硕士学位垂手可得之际,她必须为了家庭因素放弃一切,而劝她如此决定的包括她的父亲。这,对于邦媛先生而言,是她生命中渡不过的"巨流河"吧?齐先生是惆怅的,因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有机会渡到河的那一岸,却如何可望也不可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果在齐世英先生那里巨流河有着史诗般的波涛汹涌,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可全不是那回事。她的"河"里尽是贤妻良母的守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庭责任。但这样"家常"的生命考验,如此琐碎,如此漫长,艰难处未必亚于一次战役,一场政争。在知识的殿堂里,齐先生那一辈女性有太多事倍功半的无奈。直到多年以后,她才能够坦然面对。千年之泪《巨流河》回顾现代中国史洪流和浮沉其中的人与事,感慨不在话下;以最近流行的话语来说,这似乎也是本向"失败者"致敬的书。邦媛先生对此也许有不同看法。齐世英、张大飞、朱光潜、钱穆等人所受到的伤害和困蹇只是世纪中期千万中国人中的抽样;如果向他们致敬的理由出自他们是"失败者",似乎忽略了命运交错下个人意志升华的力量,和发自其中的"潜德之幽光"。《圣经•提摩太后书》的箴言值得思考:"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而邦媛先生本人是在文学里找到了回应历史暴虐和无常的方法。一般回忆录里我们很难看到像《巨流河》的许多篇章那样,将历史和文学做出如此绵密诚恳的交会。齐邦媛以书写自己的生命来见证文学无所不在的力量。她的文学启蒙始自南开,孟志荪老师的中国诗词课让她"如醉如痴地背诵,欣赏所有作品,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心中"。武汉大学朱光潜教授的英诗课则让她进入浪漫主义以来那撼动英美文化的伟大诗魂。华兹华斯清幽的"露西"组诗,雪莱《云雀之歌》轻快不羁的意象,还有济慈《夜莺颂》对生死神秘递换的抒情,在让一个二十岁不到的中国女学生不能自已。环顾战争中的混乱和死亡,诗以铿锵有致的声音召唤齐邦媛维持生命的秩序和尊严。少年"多识"愁滋味,雪莱的《哀歌》"I
2019年7月11日
其他

半书房·城市文化客厅 | 让孩子的心灵在纸上舞蹈 | 名师课堂①

现为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师,在《课堂内外》杂志开辟“跟我学写话”专栏,编著《学而墨·同步作文本》,课题《指向两写的导图化教材作文教学研究》省级获奖,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样本。
2018年1月23日
其他

“越”读会,需要来一次“越界”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8年1月23日
其他

半席·新学记 | NO.2 天下心:理想的学校 A Universal Dream:The Ideal School

2014年冬,率团队自新教育独立,成立南明教育集团。随后以全人之美课程3.0版本在各地办学。发愿创办中国一流的基础教育私学品牌(南明教育),打造植根本土文化的世界级课程体系(全人之美课程)。
2018年1月15日
其他

半书房·城市文化客厅 | NO.164 如何欣赏一幅油画

你要再知道长胡子的蒙娜丽莎是不是更牛。《L.H.O.O.Q.》是杜尚的作品。
2018年1月10日
其他

姑苏城外读书去 | 2018“初拾”校长越读会邀您一起花山静读度寒假

2018年2月7日至9日,苏州半书房、蒲公英书房将联合举行以“预见”为主题的2018“初拾”迎春校长越读会,与中小学校长、教师书友再次相约姑苏城外禅意山居,共读10本荐读书籍。
2018年1月1日
其他

半席·新学记 | NO.1 智造:传统与未来的链接

2018年,半席演讲登陆温州。秉持“造一间书房,温暖一座城市”之初心,以“半席·新学记”为名,承继《学记》以降千年传统,革新学习理念,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点燃思想之火,照见未来世界。
2017年12月30日
其他

冬至半书房

书房共三层。一层分阅读区、售书区和展示区。二层和三层是以原来房间为基础分隔的一个一个独立阅读空间。三楼边上有一个小阳台,放置着木桌、木椅,遇上晴好的天气,读者可以走出房间静坐于户外读书。
2017年12月22日
其他

半席·地平线 第四期 | 无边界,照未来

知名特级教师,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设计者与实践者。他征服过多座雪山,热爱阅读、摇滚乐,玩过平面广告设计与市场营销策划,跨界生长的体验,让他与众不同。现任职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
2017年11月3日
其他

半席·地平线 | 第三期:重新定义未来

作家、诗人、民间教育探索者,著有《在藏地——香格里拉支教日记》《瓶中叹息》等作品。创立体制外书院——雁山学堂,推行别具一格的教育,备受关注,曾受邀在新学校年会、WIN、中国南方阅读论坛等演讲。
2017年8月10日
其他

台湾书店之旅

书房里还有一个榻榻米和一张大桌子组成的阅读区域,大桌子的桌面就是一款粗糙品面的大木板,桌脚由书垒成。一落座,就觉得自己置身于书中了,像我们自己家的书房,是一个可以好好读书的地方。
2017年8月8日
其他

现场 | 孩子的“惊诧”他能懂·趣聊少儿哲学启蒙 | 苏州半书房

哲学,事关每个人幸福,它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让生命回归单纯。每个成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个孩子,也有他们特有的哲学。对孩子的哲学影响最大和最为深远的,就是离孩子最近的父母和老师。6月27日晚7点,苏州城隍庙老树下,半书房中,以“孩子的惊诧谁能懂——趣聊少儿哲学启蒙”为主题的讲座如期举办,近30组亲子家庭参与了本次讲座。另外,经由某小学班主任提前推荐,在6月28日晚7点,特追加一场少儿哲学启蒙讲座专场,作为送给孩子们的毕业礼物,现场反响热烈。6月27日晚讲座一瞥6月28日晚讲座一瞥嘉宾:张安仁老师(哲学启蒙教育者)主持人:一丘先生(苏州半书房主要发起人)嘉宾专题分享生活处处皆哲学,能够促成“哲学启蒙”的日常生活场景几乎是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担心孩子看流行剧会损害智商吗?最好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发现流行剧里的深刻问题,提高思想水平与审美品味。安仁老师用《武林外传》的片段说明“哲学是什么”,引起孩子对人性、善恶等大问题的思考,用脱口秀里的“其实我是一个哑巴”这个笑话讲解逻辑学中的“直言推理”,也用《黑客帝国》、《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楚门的世界》这样的经典电影与孩子一起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思考。他抱着开放、平和的态度和学生讨论问题。他和学生开的玩笑、聊天记录都可以成为哲学讨论的材料。当学生说他太自恋时,他就和学生讨论自恋与自信的区别、自恋与爱情的区别。生动的影像资料,真实的课堂实录,妙趣横生的语言,安静仁和的表情,深入浅出的思考,安仁老师带给大家的不仅是开怀一笑,更多的是恍然大悟。他引领着大家走进“少儿哲学启蒙”的殿堂,并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大家,哲学究竟可以怎样改变一个孩子的风貌。嘉宾发言精选
2017年7月11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 | NO.30 名家这么多,请你来问对

著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等。
2017年7月9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 | NO.27 孩子的“惊诧”谁能懂?——趣聊少儿哲学启蒙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哲学产生于惊异”,这种“惊异”源自观察和思考。孩子们,正是在这样一种始于惊异的思考中,展开他们的思绪,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Philosophy
2017年6月22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 | 初拾校长越读会 04·共读之约(课程类第三本)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2017年6月3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初拾越读会03·课程理论框架:基于施良方专著《课程理论》

“高铁苏州北站”下,先乘坐地铁2号线:“苏州火车站”下(9站,20分钟),转地铁4号线:“察院场站”1a号出口下(2站,5分钟),景德路向前步行200米。
2017年4月27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 | 初拾校长越读会 ·共读之约(课程类第二本)

——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
2017年4月17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初拾越读会02·课程理论溯源:以泰勒的名义

8、2016年度华文领读者、独立教师史金霞第二场公益讲座:阅读无处不在一一与您畅谈读书这么好的事9、诗语深沉,哲语灵动——“文学,孩子,一起去爱”活动侧记
2017年3月31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 | 阅读,从校长开始——初拾校长越读会组织要义

>>>关于“初拾”>关于“越读”>关于“会”>对象>嘉宾>信条>方式>共读之书标准>经费>参与方式
2017年3月7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 | 初拾校长越读会 ·丁酉贰月共读之约

课程领导力理应是校长最核心的专业能力。初拾校长越读会年度主题,将课程作为首选主题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2017年3月7日
其他

现场|读了,再说——“初拾”新春校长越读会|苏州半书房

“读了,再说”,因着苏州半书房这一朴素的理念,因着“初拾”这一特别的词语与特别的日子,近四十位爱读书的校长、书友带上自己心仪的书籍,新春伊始来到苏州花山,度过了近三天的“半隐”读书生活。
2017年2月17日
其他

新史记·特朗普本纪

又谓百姓曰:“美利坚苦墨西哥久矣,当效东帝筑长城以拒之!美利坚苦中国货久矣,当益其税!美利坚苦回回久矣,当尽逐之!”百姓多附之。后又败卢比奥等,象党诸元老虽不愿,亦无他法,遂推之。
2017年1月29日
其他

苍南半书房|NO. 117 苏哲伦:通当代之变,之乎者也话今朝

由于小区车位有限,请参加活动的琴友将您的爱车停在小区外或江滨路,从江滨路的小门进入小区,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2017年1月29日
其他

新年号外|坨坨的半书房

朋友们新年好,我是半书房2017新行走坨坨,就以这个眼神亮相怎样……
2017年1月28日
其他

苍南半书房|NO.116 程纪之:东嘉琴话之闲拨古琴

由于小区车位有限,请参加活动的琴友将您的爱车停在小区外或江滨路,从江滨路的小门进入小区,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2017年1月28日
其他

农历新年吃火锅,谁曰不宜?

说起火锅,还真是一样很有中国特色的吃食,与西方世界的饮食文化截然不同。而第一个发现这种中国特色的,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却是法国人类学大宗师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2017年1月27日
其他

半书房,不止一隅的描述

碰撞,也许是半书房最大的秘密,最合理的主题。与一本书的碰撞,像惊涛拍岸,涤荡心中潜伏的污垢。与一场思想盛宴的碰撞,浓缩一叶智慧之花,呼吸几口彩色空气,珍藏于心里,便是一次惊雷般心跳的落地。
2017年1月25日
其他

特别推送 | 半席·地平线第二期影像志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经济学博士后/《请您放慢生活的脚步》
2017年1月24日
其他

苍南半书房|NO. 114 陈璧玺、黄媛:我的英伦求学之路 & 哈佛大学中美学子领袖峰会亲历记

她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二十多所国外名校的offer。
2017年1月23日
其他

半席•地平线 | 到不了现场,你也可以看!

本次活动将通过半书房与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半书房大学(网络)进行直播,未能到场的朋友可通过手机、ipad或电脑观看(4G或wifi环境下):
2017年1月22日
其他

衢城书房咖啡的邂逅

但是一辈子太长,昨日已成故事,明日还是未知,不如当下与衢州半书房邂逅一杯咖啡的温暖。
2017年1月21日
其他

半席•地平线 | 第二期:向星辰大海启航

爱奇艺首席主持,北京大学艺术硕士。2014年加入爱奇艺,并担任《爱奇艺早班机》主持。2016年转向财经领域,主持《中国新三板》、《直击华尔街》等栏目,并出演中国第一部刑侦犯罪网剧《特异犯罪调查科》。
2017年1月19日
其他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 支持688元,2017与《瓯风》一起走下去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瓯风社出版《瓯风杂志》二十四期,刊发地方文献,一时有“伊洛危微宗未坠,永嘉经制学弥恢”之誉。
2017年1月18日
其他

“初拾”新春校长越读会——邀您一起“读了,再说”

报名以定金支付成功为准,预交定金:500元(微信转账)
2017年1月16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NO.13 黑暗中的光亮——新年·新电影课·IB课程

深入的进入学校课程内部,整合家庭社区的力量,发挥IB课程下电影课的最大教育价值。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电影课也是最终要进入社区的,社区服务是电影课的目的,达到知行合一。
2016年12月24日
其他

现场|诗语深沉,哲语灵动——“文学,孩子,一起去爱”活动侧记|苏州半书房

他特别讲到孔子与弟子坐而论道,还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或坐或走,或者在运动场上,或者在林间小路上,非常闲散的就开启了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主要源流。并说他希望他与学生们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2016年12月21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NO.11 教育困境与蒙学出路—— 《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新书分享会

新教育》核心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书评作者,“亲近母语研究院”特约专家,曾候选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人物,获得2016年第二届华文领读者大奖。现为独立教师,专栏作家。
2016年12月13日
其他

现场|史金霞:阅读无处不在|苏州半书房

在今年三月召开的高三读书报告会,甚至持续了整整一星期——这在许多老师看来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分秒必争的高三下学期,竟然“浪费”一星期的时间来“阅读”而不是考试刷题,简直“不可理喻”!
2016年12月13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NO.10 青少年读写指导名师顾小英、张安仁之专题讲座 ——做青少年读写的陪伴者、点灯人

现为阅伴团队教研负责人。他喜欢读书,喜欢孩子,喜欢一切好玩儿的事,喜欢玩转阅读玩转教育。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小学的中西方哲学课程的研究与教学。用自己经历和气质告诉世人阅读可以怎样改变一个人的风貌。
2016年12月6日
其他

现场|崔卫平:我们今天如何看待鲁迅|苏州半书房

11月21日,著名学者、北影基础部教授崔卫平做客苏州半书房,和众多书友一起畅谈鲁迅。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本次活动。十一月的苏城天气渐冷,但活动现场的气氛却异常热烈。
2016年12月2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NO.9 2016年度华文领读者、独立教师史金霞第二场公益讲座:阅读无处不在一一与您畅谈读书这么好的事

年度华文领读者大奖证书,采取手绘的方式,每一张证书配一副创意作品,加颁奖词和评委亲笔签名,相信这证书必作为一件珍贵的藏品,永远珍藏着美好的回忆。
2016年11月28日
其他

现场|史金霞:阅读改变人生|苏州半书房

晚上7点,史老师开始了她从体制内离职半个月来的首次公开亮相。半书房不甚大的空间满满当当地挤下了一百四十多人,用爆棚一词形容一点不为过。两个小时,史老师娓娓而道,与大家一同领略阅读的美妙。
2016年11月27日
其他

现场|书与远方 · 2016主题游学课程研修营|苏州半书房

第四场讲座结束,部分研修营成员结伴赴临近半书房的怡园进行游学活动,亦游亦学,学思结合。怡园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大家一致感叹,这不就是一本游学课程的好教材么?
2016年11月27日
其他

半书房 | 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信念

走进半书房,你是一位高贵的读者,也是一位自由的作者。你的作品是半书房,也是你自己。在半书房,你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倾听……都可能在塑造书房;你所遇见的每一本书、每一个人……都可能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2016年10月17日
其他

现场|夏中义 · 大先生的背影

九月十日,夏中义教授做客半书房,和众位书友一起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教师节。书友们共聚半书房,在夏教授的讲述中,我们共同瞻仰了民国大先生的背影。
2016年9月12日
其他

苏州半书房|NO.4 夏中义:大先生的背影 |教师节专题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6年9月5日
其他

现场|傅国涌:相遇最美的教育

傅先生认为,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是传递价值。“在追寻价值中传递价值”,临别前,他又以此言寄语苏州半书房。这,却是十分契合半书房“博采众长,文化百里”的“大文化空间”建设愿景。
2016年8月31日
其他

半书房 | 有一波新书在等你

“极简的阅读”系列力求以“最轻松愉悦的经典重读,遇见最值得一读的文字”。29位或幽默风趣的文学大师,或天赋与才情齐飞的奇女子,将日常生活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却又可感可触,特别适合日常阅读。
2016年8月28日
其他

现场 |“VR+教育”沙龙:感受真实的虚拟|苏州半书房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2016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