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世界

其他

“新南洋”启示录

01“溢出”的逻辑还成立吗?2018年夏天中美之间开始贸易战,之后的五年多来,世界进入急剧变化期。从疫情到战争,叠加上各种观念冲突,一系列之前难以想象的黑天鹅腾空而起,世界已是肉眼可见地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会是何种走向?中国经济此前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力来自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它衔接起上游的资源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与下游的消费国(主要是西方国家)。在这一系列黑天鹅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否已岌岌可危?如果这一地位即将不保,可能会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全球秩序因此可能会向何种方向演化?这些都是与当下中国人息息相关的问题。2019年,我与几位朋友一同到越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这里号称可能会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的中国制造业向越南的“转移”,并非“转移”,而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之后我也出版了题为《溢出》的著作,详细解释了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机理。然而,2019年各国间的冲突仍停留在浅层的利益冲突上,之后的各种黑天鹅,已经让冲突进入到更复杂更深层,人们的考虑肯定已经不仅是利益问题了,这种情况下,“溢出”的说法是否还成立?或者,是否会有一些更复杂的国际政治学机理演化出来?这是我非常想要搞清楚的问题。两个多月前(2023年秋),我去印尼调研,重点调研内容之一是印尼市场上的OPPO,它进入印尼市场十年,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达20%,排名第一,值得认真关注。这次调研与此前一年来我在国内做的一些调研相结合,差不多验证了我的一些假想,并且还提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图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香帅年度财富展望2023(演讲全文)

今年,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过去中国式的创富叙事已经接近尾声,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互联网信息化的四股浪潮或衰竭,或转向,或进入峡谷地带,冲击到两岸的峭壁之上,碎成万千片碎浪。只有告别旧叙事,才能翻篇展开新叙事。2023年7月29日,第二届“共潮生·香帅年度财富展望2023”如约而至,为您带来“一场关于中国社会财富创造的全新叙事”。以下为演讲全文,与你分享。2023告别,转身01预期从哪里开始呢?从“预期”这个词开始吧。这是我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学院院长,苏珊·克里斯多夫森。2006年我刚到她门下,抱怨学金融太苦,会折寿。我老板安慰我,“金融学通了,豁达,容易婚姻幸福,还活得久。”为啥?Because
2023年7月31日
历史

乱纪元时代 | 第一幕

1、瓦格纳的小P反水了,大P陷入难解的困境。能打的军队都在前线,不撤回来就平不了叛,撤回来则前线有可能全崩。就算能临时拼凑出军队干掉小P,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拼凑出的军队没有小P狠就干不过他,小P再战而胜之一场,大P就更危险了;拼凑出的军队比小P还狠的话,大P有可能更更危险,谁知道军队的头儿会不会是个小小P呢?大P这就陷入没人能用,没人能信任的困境。2、小P已经把顿河畔罗斯托夫拿下了,在乌南线俄军的后勤就已掌握在他的手里,就凭这,他就已经掌握了俄乌战场上最关键的一个砝码,这个砝码怎么放,会决定战场的走向;沃罗涅日也拿下了,去往老莫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关键大戏可能就这一两天里,但谁会获胜还在未定。3、小P就算能拿下老莫,以他的能力是不足以接收帝国的,接收帝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能够运转复杂社会的能力,小P的队伍没这能力,所以他获胜的话,帝国境内可能会军阀迭起。小P能否拿下老莫,就在72小时之内(已经过去十几个小时了);大P在这个时间窗口里也还有机会干掉小P,但即便他干掉了小P,经此一变,也无法再信任部下大将了,会以各种彼此制衡的方式来控制诸位大将。这种情况下,军事行动的能力会大大弱化,前线的战争能力也会被削弱。4、无论小P还是大P谁获胜,对于大彼、老莫影响圈以外的边疆控制能力都会极大削弱,边地军阀迭起是个不小概率的事件。这种情况下,二次解体就是个现实的风险;此外,中亚也面临可能会陷入动荡的风险。5、中亚的政治生态仍有部落联盟的某种映射性特征,部落间的均衡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大P在中亚诸国内部政治的部落间均衡里,肯定是个重要变量。一旦这个变量不再,之前能够维系稳定的均衡就会被打破。哈国的老托也许还可以,他已经重建了一种排除大P的均衡,但其他中亚国家的未来秩序难以令人乐观。6、中亚一旦开始动荡,则会基于政治、能源、religion等等各种渠道,而向各个方向有各种溢出效应,欧亚大陆上很多其他国家都难独善其身。7、周边可能遭遇动荡的地方,有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产区,重要的能源产区,还有重要的供应链区域,有些地方可能陷入紊乱,有些地方会遭遇到各种不确定性。8、正在遭遇通胀的国家,因此可能会陷入更加痛苦的处境。它们有可能进一步加息,对于正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后发国家,便会遭遇到更加困窘的资本倒流困境。所有的这些痛苦,都意味着对现实的内外秩序的挑战,能独善其身的国家少之又少。9、还有个更可怕的问题,这一波动荡的背后,核武器扩散与恐怖主义扩散的风险弄不好会重叠在一块。这是对全人类的挑战。10、之前几年还是乱纪元的序曲,现在第一幕已经正式拉开了。乱纪元时代到来,国际秩序可能几年内天翻地覆,之前的很多规划可能都无效了。
2023年6月24日
其他

澎湃专访|施展:数字空间的崛起与人类的未来

在《枢纽》增补版的“未来秩序导论”一章中,我对近几年来数字空间的崛起做了分析。今天转发一篇澎湃新闻记者黄晓峰先生对我的专访,和大家继续探讨一下数字空间与未来秩序的可能性。您在书中有一个概念一直贯穿其中,无论经济空间、数字空间都出现对政治空间的脱离或穿透的趋势。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在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边界相对清晰的政治空间,这种穿透或者脱离对这种政治空间一定是个挑战,削弱了单一层级主权。作为传统的政治空间,一定会维护自己的单一主权,您觉得会怎么做呢?施展: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分别澄清。首先,这种单一主权、单一层级的主权架构,并不是历史上一直如此,只是最近这几百年的事。在欧洲,这是1648年之后的事,东亚甚至更晚,差不多到了20世纪的时候。在此之前,历史上一直都是多层级主权,只不过那时的主权概念跟今天的主权概念不一样。今天的主权有特定的法律意涵,之前的主权指的就是一种自主能力,更多的是指自主、自治而不受其他的力量所决定。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才从法理上构造出单一主权,但这只是在法理上实现了,在现实政治状态中落实,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大革命之后,各国都开始推行国民教育体系,来打造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国民教育体系不断通过一种叙事来塑造、灌输其理念,这种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让人觉得仿佛这种单一层级的主权秩序是一直存在的,并且是理所当然、天然正当的。这是在国民教育体系叙事中被塑造出来的。展望未来,它也未必一直会存续。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经济空间跟政治空间日益脱离的这些特征,都表明这种单一层级主权秩序离被颠覆掉已经不是特别远了。而且,在事实上已经被部分颠覆掉了,比如Facebook、推特,它们不是国际法主体,但是对国家的影响远远大过一般的国际法主体,只是这种新的秩序还没有足够好的法理安排。我觉得这种新的现实一定会找到它的规范形态,也许咱们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单一主权一定会应对这种挑战,因为这将剥夺它的存在感,它一定会反对这个趋势。反对这个趋势的能力来自于财政。如果与政治空间不重合的那种经济空间、数字空间,运动得越来越越活跃,甚至数字空间完全脱离了过往的那种财政征收范围,比如比特币、web3.0,你没有办法收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一半的经济活动都在那些空间里面发生,就意味着国家的财政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反制,在这种反制达到它的财政能力边界之前,仍然会持续地去对抗这种现实,等超过它财政能力极限了,这些规范形态就能够落地了。非国家的这些主体,会努力去推动那种规范的出现,到国家的财政能力跟不上的那一刻,一定意味着大部分的经济活动是在国家所主导的政治空间之外在展开,或者说它的活动空间跟政治空间完全不重合了,那时候国家的财政能力就跟不上了,变化就真的会开始落地。您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基于公有链-隐私计算-DAO三位一体的数字空间的理想形态,但是如果放在现实的层面考虑,您觉得实现起来最大的困难在哪里?价值观的共识、规则的认同,还是其他什么?施展:要说最大的困难,这可能对应着一个很残酷的事情。这种革命性的技术跃迁,它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跃迁,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过很多次,但是最终能够推动一种全方位的秩序变化,依赖于在这种新秩序当中获益的人。他们的能量、人数超过了在传统秩序当中获益的人,也就意味着传统秩序当中的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秩序变化就会上来了。而在淡出之前,权力还在传统秩序的保卫者和受益者手里。传统秩序的受益者的人数、力量逐渐弱于新秩序受益者,新秩序才会到来。所以还需要时间来让这个东西更进一步地孕育出来,现在时间还不够。即使时间够了,并不是意味着一定就会出来,还是需要有高手出来设计、推动,在时间没够之前,有高手也会被窒息掉的。在我们一般人看来,目前,无论区块链和元宇宙的概念和实践都是一地鸡毛,即使如您所说,现在就像大航海时代海盗横行一样,但正当秩序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我们所处的海盗横行的时代,岂非注定要成为将来的代价?施展:这也是一个很残酷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回看历史的话,“一天会比一天更好”,这不过是一种偶然,只不过我们过去三十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一种期待、感受当中。但这不是历史的常态,历史更多的常态是乱世。而且比较残酷的是,历史从来也不承诺给任何一代人以盛世。历史对谁也不承诺,这都是看你的运气。凭什么当年那些碰到海盗横行的人,他们就得忍受,我们就不能忍受海盗。而且海盗横行,你就去做海盗吧。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命运以这种方式到来了,你没办法,只能去调整自己的预期,勇敢的人就去做海盗。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海盗,那就调整预期。您在书中用弥漫的、无形的气形容主权个人,而且主权个人是形成正义标准的基础,这让我想到《庄子》中混沌被凿七窍的神话,混沌被凿出七窍后,面目清晰了,世界诞生了,可混沌也死了。数字空间财产秩序的建立,是否也会导致主权个人某种意义上的“死亡”?原来混沌的时候也许是一种很自在的状态。可是最后如果政治空间、数字空间重合的话,人性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变化,我很难想象。施展:我明白你说的死亡的意思,但我可以用另外一个比喻。比如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有着无限可能性,但它没有办法实现具体的功能,因为干细胞唯一的功能就是分化。一旦它分化成某个细胞,开始履行具体功能,比如分化成肝脏细胞,代价就是它原来的那些可能性就全都被收缩到这一个点上。在这个意义上,你也可以说干细胞死亡了,但这种死亡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生。所以我觉得死亡与否,要看你在追求什么。让干细胞有着丰富的可能性,但没有办法完成具体功能;要完成具体功能,一定得放弃那些丰富的可能性。放弃丰富可能性意味着未来如果情况出现新的变化,那就只能锁死在一种可能性上,无法应对变化;但如果不放弃丰富可能性,当下处境中也就做不成什么具体的事情。一旦你把时空尺度格局拉到很大,事先没有办法去判断它是好是坏,这些都是命运把它送到你面前。在演化论中有个比喻,有两种兔子,一种兔子胆子很小,一种兔子胆子很大。胆子小的偶尔出去吃一点,然后长时间都躲在洞里;胆子很大的经常在外面到处乱跑,哪种兔子活下来的概率更大?实际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它们在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如果水草特别丰沛,出去转一会就能吃饱,那么肯定是胆小的兔子活下来的概率更大,因为它遇到狐狸的机会少嘛。如果环境比较差,外面草很少,胆小的兔子不敢出去找吃的,它在洞里就饿死了。胆大的兔子在外面确实有碰到狐狸的风险,但还有逃开的机会,同时在外面转的时间长,找到草的机会更大。所以谁活下去的概率更大,取决于面临什么样的环境,而环境不是你能选的。所以你说的是否实现了就“死”了,在我看来,实现了等于完成分化了,完成分化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更好的处境还是更坏的处境,这需要等到命运把那个环境送到你面前,所以没有办法抽象地讨论。您在书中简单描述了数字空间暗黑的一面,我想大部分人对于这一面其实充满了恐惧,您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吗?或者说,暗黑来临时,普通人该如何应对?还是沦为提供数据苟活的分布式油田,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只是给机器提供能量?施展:我对这个倒不是那么担心,因为我在书里也提到,在当代,密码学越来越具有一种政治哲学属性,用密码来守住一些你希望守住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秩序是通过信息驱动建构起来的。你是否拥有信息主权,信息主权到底怎么分布,是分布在每一个个体的手里,还是只集中垄断在某个组织或暴力机构的手里?不同的分布结构就意味着秩序的不同构成逻辑、演化逻辑,以及意味着个人的权利边界。信息主权的分布,是通过一系列密码学技术来实现的结构,密码学如果能够帮助个人守护住他的信息主权,个人就不是一个分布式的油田。因为我们现在说“油田”什么的,其实都预设了一点,仿佛那些大公司从个人身上提取数据赚钱,是大公司对个人的单向掠夺。实际上这么看是不完整的,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没有大公司、平台的存在,数据在你自己身上是没用的,是大公司、平台的存在,使得这些数据获得了市场,有了市场它才有价格,所以那些平台的存在,让你的数据获得了价值。没有数据的话,算法是没用的;没有算法,数据根本无法变现,所以是平台跟个人共同推动这种信息秩序、数字秩序的建立,不是算法决定,也不是个人的数据决定,而是计算在决定。计算是算法加数据。当然再细分的话还有算力,但如果把算力作为一个常量,算法就是平台,数据是个人。谁在这个秩序里起结构性的作用,谁就应该获得收益。目前算法平台获得了收益,个人当然也获得了一些收益,但是收益肯定跟他所做出的贡献不成正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人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守护自己的数字主权,而密码学可以把主权个人的信息主权确立起来。到了那一步,个人就有了跟平台之间进行议价的可能性,一种新的分配机制就会出现,个人因为自己提供数据,不仅仅生活更便利,还可以获得分红。这些都要通过密码学来实现。所以在未来,个人是分布式油田,同时他也从这个油田的开采中获得分红;更进一步,未来也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分布式的平台,没有控制者,所有人在里面都是平等的。当然在里面会有一些人更有力量的、更有重大影响力,但从法律身份来说他们都是平等的。基于我前面所说的公有链加隐私计算,再加上DAO三位一体之后,刚才我说的逻辑都会浮现出来。我在新加的这章里提到公有链在理想型当中,是靠价值观驱动的,而这个价值观需要是足够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人,从而这条链上所发行的币的价值才更大,在这里,正义和利益是同构的。只要正义跟利益同构,就意味着如果现在大公司不给提供数据的个人分红,那么一定有人有动力去开发一套系统,能够给个人以分红。当然并不排除仍然会有邪恶的类似于互联网上的暗网。人性当中是有暗黑的一面,这是不可改造的,如果妄想改造人性,只会带来更加暗黑的东西。但人是不断地朝着暴力越来越收敛,自由平等越来越实现的方向演化、发展。密码学的政治哲学属性更有机会实现这个演化、发展方向,人就不再是一个个体,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苟活的分布式油田。我们可以期待那些更加光明的东西,它占比会越来越大,但永远不可能把暗黑彻底消除,只要光明占比越来越大,这就是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世界。值得期待的世界是可以达到正义跟利益重构的。最近非常热的ChatGPT的发展,对于您描述的数字空间的秩序会造成怎样的冲击,当他们产生自主意识时,我们是否无法用人性、价值观等来评估、预测?施展:我对这事是个乐观派,我不认为它能够出现自主意识。我是用笛卡尔的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里面的两个“我”是在不同位阶上的。笛卡尔说,但凡某个说法是可质疑的,我就不判断它的真假,暂时悬置起来,再去找更深层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你在不断地质疑,到最后会发现有一个正在进行怀疑的“我”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否则就没有一个在怀疑的主体了。但又是谁观察到有一个正在进行怀疑的“我”的存在呢?实际上是一个更底层的“我”,观察到有一个次底层的“我”正在怀疑,而那更底层的“我”去观察而不被观察,它才是一切驱动的来源,那是真正的自我意识。更底层的“我”是不被观察的,一旦被观察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个更更底层的“我”在观察,而更更底层的“我”又是去观察而不被观察的。也就是说,每当你观察“我”的时候,它就变成次底层的了,是一个更底层的“我”在驱动,那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其他的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的外观表象。最底层的“我”无法被观察,这就意味着没法用算法来模拟它,算法可以模拟的都是自我的外观,而不是自我的本体,它无法被模拟。所以我不认为这种人工智能能够真的产生自我意识。所有说人工智能发展出自我意识的,都是我们观察到的事情,是它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的一些外观而已,根本不是底层的东西。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GPT是回答问题比人好。但更底层的问题是,是谁在提问?总得有一个提问的人,GPT才能动起来。提问的主体来自观察而不被观察的自我,GPT是没有办法自主提问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从而能够替代人,是不认同的。但相应的GPT确实会产生大量的替代,GPT替代的不是人而是岗位,那些岗位不需要人了。GPT动起来之后,不懂得怎么提问的人,他们的工作会沦为貌似脑力活的体力活,会被GPT所替代。只有真正会提问的人,才能够让GPT为他所用,而不是他被GPT所用,才不会被替代。那么紧跟着问题就又来了,怎么才能够获得好的提问能力?好的提问能力意味着你对世界的足够深刻、足够敏锐的观察力,而这又来自于一种健全人格。如果你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世界在你眼中一定是褊狭的,那么你无法提出真正的好问题,就无法真正地让GPT为你所用。追溯到这儿,就发现健全的人格反倒是未来最需要的,而健全的人格刚好是现代分科教育不重视的。现代分科教育是在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在普鲁士发展起来的,对普鲁士来说,需要大规模、成批量地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可以把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效地驱动起来。为了培养这种工程师,就得大规模地进行分科教育,让一个人对特定专业领域获得非常深的知识,从而把工业运转起来。这有点像一个人在一块土地上挖井,他挖得特别深的时候,对这块地的理解超过了所有人,这就是专科教育要达到的效果。但代价是他挖得越深,离井口就越远,他通过井口所能看到的天也就越小。也就是说,会丧失对整全性的理解。而对整全性的理解,是健全人格能够被培养出来的一个前提,所以分科教育实际上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怎么才能够培养健全人格?你只能去读古典、读经典。因为在古典时代,高度分化的社会还没有出现,当时的思想家所关注的都是整全性的问题,他们的著作也都是对整全性的一种回应。通过读这些古典,能够建立起一种健全人格,然后才能够懂得怎样去用GPT,而不是被GPT所用或被它所替代。但真正进入到对于古典学的阅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古典很难读,首先需要非常好的老师,但这样的老师就不多,而且这种教学很难做到批量化的教育培养,所以它就会导致一方面能够接触到这种教育资源的人不是特别多,另一方面,即便接触到了,未必你的天性适合读。所以GPT有可能会带来社会非常严重的分化,有可能1%的人在GPT上面,但99%的人在GPT下面。这种分化肯定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状态,意味着不正义,所以今天又必须认真思考一种新的分配正义、新的伦理观。因为GPT所带来的那种分化,有可能十几年之内就会成为现实。如果一种新的分配正义、社会伦理价值观不能够被构造出来,那么十几年之后社会会陷入上下交争利的状态,人和人之间的共识会彻底破碎。新的分配正义、伦理观等等,也意味着财产权可能会被重新定义。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财产权的形态,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在近代以前,财富总量有限,分配极度不均,贵族拥有大量财富,穷人一文不名;但是贵族的财产上面附着有很多社会责任,他们对于领地上穷人的生老病死有着照料的责任。财产上还附着有社会责任,意味着产权边界是很不清晰的,而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产权边界的不清晰,会影响交易效率。法国大革命之后,便把那些社会责任从产权上剥除掉,产权边界变得非常清晰,交易效率极大提升,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前提之一。但是到了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分配是如此之不均衡,那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财产权要被重新定义,所有的重新定义都要满足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新的分配、正义观、秩序观,是否能够给人们保障更大的自由、更大的平等、更大的正义,如果这些保障不了的话,任何新定义一定会失败。今天人类很紧迫,历史上没有任何技术的演化和扩展速度达到了GPT这种速度,在过往人类可能有相对从容的时间,去完成这些过渡、适应、调整、转型。在今天时间不那么从容了。相对于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我们面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不是冲击最大的?施展:可能每一次我们都会说这是冲击最大的。我们看之前那些工业革命,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历程: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差不多隔了五千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相隔一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半个世纪。每一次都在加速发展、加速演化。只要是加速度,就意味着每次革命都会带来秩序的重组,这过程当中一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从来都不是均衡的。一定都会带来冲突,带来动荡,而且留给我们消化动荡的时间不多了。每一次我们都会感觉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它也确实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因为此前没见过这么快的时间节奏,但未来很有可能还会有更快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全新增订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枢纽》再版序:历史哲学写作在今天如何成为可能

拙著《枢纽》初版已逾五年。该书面市后,引发了不少争议。从一个角度来说,这实现了最初的写作意图,该书本就是要突破既有问题域,呼吁人们进入范式反思,重新定义问题,这种努力引起争议,毫不意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并未实现写作意图,因为争议虽多,进入到范式反思层面的探讨却比我期待的少很多。另一方面,该书问世后不久,世界仿佛按了加速键,进入迅猛的变迁节奏,各种冲突连绵不断愈演愈烈,短短几年时间,很多领域已经面目全非。由于《枢纽》的下篇有较多关于现实的论述,已然面目大变的世界,对书中的相关论述也提出挑战。我已在再版的末尾增补了一章,将这几年的新思考整合总结了一下。在这篇再版序言中,我想就本书的写作意图再做个简单阐述。实际上,范式反思与现实的疾变,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下面先从现实的疾变谈起。一、现实的疾变2018
2023年4月7日
其他

乱纪元时代没有规律,只有惯性 | 施展札记54

1、这篇札记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回应上一篇札记“中国经济的冰火两重天”发出后,后台提出的一些问题,二是对世界正步入的乱纪元时代的初步讨论。2、我在上一篇札记中提出,网络上关于供应链转移的很多说法,都是将数据剥离于参照系之后的有误判断。还原到参照系后会看到,最近几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和萎缩,实际上与其他生产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是同步变化的,生产国的出口增减首先是因为消费国(主要是西方国家)需求的增减,数据显示两者也是同步变化的;而消费国需求的增减又是与其自身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货币政策的变动会传导到通胀率上面,通胀率的溢出效应会传导到其财政成本(国债收益率)上,而美、欧的国债与GDP的比例关系皆已接近甚至达到政策规定的上限,财政成本的压力会迫使它们保持高利率以打压通胀率,从而全球需求在未来几年大概率萎缩,生产国也大概率会普遍承压,不容乐观。在经济增长的绝对值上,我对中国经济并不乐观,因为中国的出口高度依赖于全球需求;在与同态竞争的国家(其他生产国)相比的相对值上,我对中国经济并不悲观,因为全球需求萎缩导致的生产国承压中,体量大的生产国脂肪厚,更容易在严冬中存活下来。上篇札记发出后,有些朋友提出不同的意见,因还有其他数据似乎不支持我的判断,比如海运价格的下降,比如港口堆积的集装箱,比如身边可见的工厂转移,等等,下面简单回应一下这些问题。3、先说海运价格下降的事,下图是2017年1月以来全球集装箱海运价格指数的变化曲线图。数据来源:https://fbx.freightos.com由图中可见,仅仅对比从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的海运价格,确实是脚踝斩,但把参照系略放长一点,疫情前直到疫情初期,海运价格稳定,2021年下半年的海运价格开始坐火箭,以至于现在脚踝斩的价格仍然高于疫情前的价格。与上一篇札记里的数据对比一下可知,海运价格的暴涨与西方国家的通胀,在时间周期上是有着联动关系的。其背后的机理大约是,2020年疫情爆发,消费国开始向民众发钱,但疫情初期民众有避险情绪,消费意愿保守;到2021年,随着消费国政府发钱到一定程度,民众也走出对疫情的恐慌,消费意愿开始迅速上涨,但是生产国供应链受阻,物流也严重不畅,导致供给严重不足,于是通胀在2021年4月份开始起飞。通胀会拉动商品供给,对海运的需求也会持续攀升,但物流却不畅,相当于海运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海运价格也就通胀了,一路飞升;但2022下半年物流通畅之后,海运价格自然也就下降。4、由此又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何现在中国港口的空集装箱堆积如山。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21年美国加州的港口大堵船的事情,原因在于美国内部的物流出了问题,导致无法及时从船上卸货。由此产生的连带效应是,集装箱无法及时从美国运回中国,所以当时中国的出口商遭遇到严重的“集装箱荒”。全球集装箱的生产能力绝大部分都在中国,中国厂家加班加点,2021年的集装箱生产几乎是前几年年产量的三倍;到2022年下半年,一方面是消费国的进口需求开始萎缩(上一篇札记里有具体数据的分析),一方面是物流终于理顺,集装箱能够迅速周转起来,“集装箱荒”便度过去了,所以2022年的集装箱生产开始大幅下降,但仍然高于以前的所有年份。由此带来的结果则是,已生产出的集装箱开始严重过剩,从美国运回来之后也就堆在中国港口难以消化。因此,码头堆积空箱并不能表明订单转移了,而是两原因:(1)全球需求萎缩,订单全面下降,(2)集装箱不正常的供需关系过去了。下图是集装箱产量曲线图。数据来源:https://www.yte1.com/datas/metal-cnt-ou6、关于身边可见的工厂转移问题,路透社2023年2月21日的一条新闻可以提供另一个视角。新闻中提到,耐克、阿迪在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之一,越南胡志明市的宝成集团,因为全球需求萎缩,计划在2月份裁掉3000名工人,另有3000工人在今年合同到期后不会再续约,也就是说今年要在其合计50500名工人中裁掉6000人,约占总人数的12%;新闻中还提到,越南出口在2023年1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6%,进口同比下降24%。这些数据也都能支持我在上一篇札记中提出的判断。宝成集团是个在台湾地区起家的鞋厂,早年在东莞发展壮大后来迁到越南,我在2019年去越南调研的时候,专门梳理过这个集团的演化过程,得出中国供应链“溢出”的假说,目前看,这个假说仍然是站得住的。前述新闻链接如下: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asia/nike-adidas-shoe-supplier-pou-chen-slash-6000-jobs-vietnam-sources-2023-02-21/7、这一系列数据,补充了上一篇札记当中的讨论,进一步表明,供应链从中国的转移并不是网上说的那种已经“不可逆转”的状态。中国出口的低迷,是全球需求(首先是消费国的需求)低迷的结果,这种低迷不会很快过去,所以近几年里,中国经济在绝对值上无法令人乐观;但从相对值上来说,其他生产国将与中国同样承压,全球经济严冬中,超大规模的国家更容易熬过去。中国经济不乐观,与供应链是否会转移,这是两条不同的逻辑线,不能混淆来讨论,网上很多说法里,恰恰把这两个不同的逻辑线给混淆在一起了。8、全球经济严冬的背后,实际上世界正在步入乱纪元的事实。乱纪元时代,没有规律,只有惯性。当然,你可以说,惯性本身也是一种规律,但要注意,这种“规律”只在两只黑天鹅之间起作用,你无法把它扩展出去;一旦新的黑天鹅起飞,则你由那个“规律”做出的推论就都作废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乱纪元时代的“规律”只在微观尺度上存在,宏观尺度上则无所谓规律。9、步入乱纪元有一系列原因,我最关注的,是一个底层原因,和两大黑天鹅。底层原因是,201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分化为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这三种类型,所导致的全球经贸结构的高度不均衡。在这一结构里,全球经济繁荣高度依赖于美国货币宽松所提供的消费能力,美国提供世界货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拉动其他国家的经济,促成全球经济增长;这一结构需要中美两国有足够好的政治互信,形成一种超国家的机制,经贸结构的不均衡才不会导向冲突。但恰恰两国在今天在政治上高度不互信,就让那个不均衡导向了不可测的乱纪元方向。当下,中国的产能过剩不是相对于自身需求的过剩,而是相对于全球需求的过剩,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则中国经济会很困难;美国的通胀也需要价格便宜的制成品来对冲,但与中国的不互信,导致其控制通胀的难度也会变大,倘通胀控制不住,则其财政成本高涨,国债已到上限,内政上也会很困难。未来何向,现在看不清。10、两大黑天鹅分别是疫情和俄乌战争。疫情的问题不多说了,俄乌战争已经是过去一年的大黑天鹅,而它对未来所蕴含的风险更值得展开说一下,它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黑天鹅。且不讨论战争伦理的问题,只从组织技术的层面来看,俄罗斯陷入了与整个西方世界比拼国力的消耗战中,最终是难以获胜的,现在不确定的是它会怎样收场。俄国目前为了防止大城市的反弹,兵源主要来自各种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状态颇为类似东汉后期或者罗马晚期甚至唐玄宗时期,主体族群享受生活,军队主要依靠非主体族群;但非主体族群可能会有其他想法,一旦启动了,则帝国无力应对,遂天下大乱。11、俄罗斯会不会陷入大乱的困境,第一看其是否会让军队中的主体族群占多数,但这可能意味着大城市对战争态度开始发生反弹,目前看这条路不容易走得通;第二就是要看在其财政耗竭前,是否能够找到办法体面终结战争了。如果第二条路也做不到,那么最大的黑天鹅就会起飞,俄罗斯可能会轰然倒地;一旦它倒地了,则中亚世界的安全秩序有可能会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极端主义势力可能会向东、西两个方向蔓延。要应对这种威胁全球秩序的大问题(更理想的是,预防这种问题),在今天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找到让俄国体面结束战争的路径,但再一次地,因为中美两国的不互信,这条路也不容易走通。12、综合前面的分析,中美不互信的现状,如果不能找到突破口,则世界秩序会不断坠入愈加不可测的乱纪元中,无人能独善其身。未来若干年内,过去的经验不再是做判断的依据,乱纪元时代,没有规律,只有惯性。
2023年3月4日
其他

中国经济的冰火两重天 | 施展札记53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种说法,“数据不会骗人,数据分析师会。”这是因为,数据本身并不自带意义,意义是解读出来的;对数据意义的解读则依赖于参照系,如果把数据剥离于参照系,或者放在不合适的参照系中,解读便是没有意义的。最近在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中国外贸困境的文章,便是落入这种误区。其中的数据多半是真实的,但是它们被剥离了参照系。比如,有些文章中说2022上半年东盟出口上涨多少,2022下半年中国出口下降多少,却不去观察同期其他国家的状况分别如何,这样给出的没有参照系的数据就丧失了意义。今天的中国经济面临非常严峻挑战,但并不是自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而是来自另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01两级参照系在用数据具体解释冰火两重天的问题之前,先得对参照系做个大致解释。对外贸数据的解读至少要建立在两级参照系基础上。一级参照系是全球经济分工,全球各国在2010年代以来,日益分化为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三种类型,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处不同生态位。不同生态位间首先是互补关系,同生态位间首先是竞争关系。二级参照系是同生态位国家间的竞争关系。消费国是西方国家,从商品贸易角度来看,消费国是全球逆差的主要提供国,尤其是美国,它在近些年提供了全球逆差的一半以上。生产国是东亚国家以及德国和部分东欧国家,生产国是全球顺差的主要来源国,但细分起来,德、日、韩等是高端制造业,与其他主营中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国也处不同生态位。资源国是俄、澳、加、中东、中亚等国,资源国的顺逆差受制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在全球经济上行期,多数时间也是顺差国。印度很特殊,它在很多年里都是全球第二大逆差国,但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消费国,看其具体经济数据,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国,印度可能自成一个类型,需要单独讨论。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就是转口港,新加坡、香港、荷兰都是规模巨大的贸易体,但主要是其他国家利用这里的税收政策进行转口贸易,把利润发生在这里,所以它们是代表其他国家实现顺差。简单总结就是,从商品贸易角度看,消费国提供需求,拉动生产国的出口,并拉动资源国的大宗商品价格,从而带来全球经济的活力;反向来说,消费国需求不振,全球经济就萎靡,起码最近这些年来大致是如此。由于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美元又具有世界货币地位,因此,美元宽松,美国消费力就上扬,生产国就被拉动出口上涨,资源国的大宗商品价格也上涨,全球经济繁荣;美元收紧,美国消费力就下降,生产国就会出口萎靡,大宗商品价格也不振,全球经济低迷。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发动机,如果再考虑到美国的创新能力,则其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还有一种升维效应,可以开辟出全新的经济空间。而美元宽松还是收紧,对外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利率、汇率等一系列问题,对内则受制于美国的通胀、财政成本、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的共振等一系列考量。02谁是顺差国?谁是逆差国?基于前述参照系,来看下2014-2021以来的全球前十大顺差国和前十大逆差国的数据走势,排名依据的是2021年各国的贸易盈余,未必所有年份的排名都完全一样,但相差不远。数据来源:https://www.theglobaleconomy.com/rankings/trade_balance_dollars/▼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今天的社会?

“社会学是一种解放的工具,并因此是一种慈悲的工具。”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关于数字货币的一场讨论 | 施展札记49

我和几位朋友关于数字货币的聊天,一直聊到对于货币本身的认知,聊得还挺有意思,经几位授权把部分讨论贴出来。下文中的S是我,其余友人各以字母代替。X:我来说说我对比特币的感觉吧:前面W兄是从它作为一种信仰的角度聊的,我不从这角度谈,我谈价值。W说人的需求就是价值,诚哉斯言。比特币的价值是什么?先说互联网的价值。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没有价值。互联网做的事情,电话电报电视电台报纸邮购目录全能做,只有一个问题,效率不高。比特币对于金钱传输的意义,犹如互联网对于信息传输所做的事情一样,革命性地提高了传输效率。存钱、取钱、转钱、所有一切交易都可以通过比特币来进行。虽然今天的金融系统能够解决这一切需求,但比起比特币,它的效率犹如互联网之前的信息传播体系一样古老陈旧。一旦用过比特币,传统金融就像书店之于Kindle、今日头条之于电视新闻、飞机之于客船,就变得难以容忍。这种传输价值的效率,只有用过才知道它的力量。L:对洗钱这类非法行为也很有用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看懂美国的百年崛起之路

五年前,《帝国定型》首版,获得学界和读者极高的口碑评价:这本讲述美国1890—1900年的小书,微言大义、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霸权国家,美国,走向崛起的开端。五年后的今天,这本书迎来了再版,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重看这本书的我们,不仅惊叹于其内容毫不过时,而且还能读出别样的意蕴。唯一不变的是,“对美国的认识决定了对当今世界的认识程度”。徐弃郁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火鸡”梦回奥斯曼 | 列国志

我和“东腔西调”的主播何必合作了一档栏目——列国志,在这个栏目中我会分享过去十多年来的旅行经历、参会记忆与考察收获。本系列以亚洲为起点,今天这期和大家聊聊土耳其。点击下方图片可以收听播客音频,播客内容以清单体的形式整理如下。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政治社会学是韦伯牌屠龙刀上的刀刃

咱们这一期来聊一下韦伯的政治社会学。在韦伯那本厚厚的集子《经济与社会》里面,关于政治学的一部分后来被人给拆出来,成了一个单行本,叫做《支配社会学》。在我看来,这是韦伯的整个方法论当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伊朗之于欧亚,如同山西之于中国︱列国志

我和“东腔西调”的主播何必合作了一档栏目——列国志,在这个栏目中我会分享过去十多年来的旅行经历、参会记忆与考察收获。本系列以亚洲为起点,今天这期和大家聊聊伊朗。点击下方图片可以收听播客音频,播客内容以清单体的形式整理如下。
2022年9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读了韦伯的方法论,我就像找到屠龙刀︱我书架上的神明

欢迎来到“我书架上的神明”,在这个栏目中,我会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我不会系统地解读这些书,而是会以清单体的方式谈谈它们对我的启发。之前和大家聊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今天这期咱们再来聊聊另一位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
2022年9月5日
其他

来自秋天的盲盒,请查收︱“一本书的奇幻漂流”第三季

不断增添的阅读思考今天“一本书的奇幻漂流”第三季将正式开启这一次我们在盲盒中放入了一份独特的明信片希望为共读者们搭建起一座桥梁让阅读成为一种流动的光景这个秋天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2年9月5日
其他

施展×张新刚×梁文道:说了好几年的逆全球化真的来了?

8月13日周六晚,我和两位好朋友梁文道、张新刚在喜马拉雅的直播间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对谈。围绕着这几年大家关于全球化、现代化的一些讨论和反思,聊了聊各自的感受和看法。下文整理编辑自这次直播对谈,完整的内容可点击下方图片收听音频。(点击图片可收听音频)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沙特:内敛与狂放的集合体︱列国志

我和“东腔西调”的主播何必合作了一档栏目——列国志,在这个栏目中我会分享过去十多年来的旅行经历、参会记忆与考察收获。本系列以亚洲为起点,今天这期和大家聊聊沙特阿拉伯。点击下方图片可以收听播客音频,播客内容以清单体的形式整理如下。1、我去沙特之前,问一个熟悉当地的朋友到那边要注意什么,他提醒我要注意的事情之一就是在马路边一定要小心。到了那儿,我才知道他说的要小心是什么概念。哪怕是在市中心的马路上,那车速也都飙到100迈以上。而且当地也没有什么公共交通,因为都太有钱了,都有自己的豪车,飙车的劲儿那是超级的狂放。实际上沙特的瓦哈比教派本身很基要主义,对于任意地释放欲望什么的管控很严。所以城市本身光看外观相对内敛,但是城市里面人的各种行为表现又有特别狂野的一面。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说,人性都是一样的,你总有想要释放的东西,被一个特别严苛的教义给压抑住之后,那些情绪并不因此就没了,而是会以另外某种扭曲的方式重新释放出来。所以,在教义上越严苛,在现实当中他们的表现有可能越加狂放。另一方面,沙特的土地上,除了沿红海和波斯湾的地方历史上是贸易绿洲城邦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游牧。游牧天然地就带有某种狂放、奔放的东西。图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俞敏洪×施展:中国到底如何变成今天的状态?

前段时间,我同俞敏洪老师在抖音进行了一场连麦直播,一块儿聊了聊我在《枢纽》《溢出》《破茧》中关于中国历史和未来发展的主要观点,以及最近的写作计划。下面是这次对谈的部分内容,转载分享给大家。“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古代驼道上的那些故事

这是我的朋友,甘肃张掖河西学院的音乐学院院长王文仁教授的文章。四年前,河西学院的蔺海鲲、王文仁两位教授曾经带我去拜访河西走廊上仅存的骆驼客——沙漠中的骆驼客就像大海上的水手——听到很多动人的故事;在我们离开一个月之后,拜访到的一位老骆驼客溘然仙逝,又是一段活的历史从此长眠于地下。王文仁教授此文记述了我们共同的考察经历,特此转发。骆驼——一个集鼠耳、牛蹄、虎牙、兔唇、龙峰、蛇眼、马颈、羊脸、猴毛、鸡腿、狗腹、猪尾“十二相”却又“十二不像”的牲灵。骆驼客——赶牲灵的使者。他们与骆驼相伴,毅力坚忍,不忘初心,背负着生存的压力,穿行在广袤的戈壁沙漠,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浓浓的历史记忆!
2022年7月8日
其他

托克维尔“论法国的民主”︱我书架上的神明

欢迎来到“我书架上的神明”,在这个栏目中,我会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我不会系统地解读这些书,而是会以清单体的方式谈谈它们对我的启发。今天这期想和大家聊一聊托克维尔。1、很多人知道我是通过《枢纽》,于是会以为我是学中国史出身。实际上我读博士时是学法国大革命史的,托克维尔的著作是我们师门的必读书。托克维尔的理论开启了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在此之前的人研究政治,他们的思考首先是从一个理想的政治秩序或者说一种政治上的应然角度出发的。而托克维尔把那些很高远的大词概念都放在一边,他先观察现实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跟理想当中的那些概念、那些理念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样的张力,这些区别和张力又是怎么来的。他想要去具体地观察那些美好的理念在现实运行当中,是否会产生各种冲突、各种事与愿违。这种研究就不像过去的思想家那样仅仅关注应然了,它进入到了对于实然的分析、观察和思考。这种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向就被称作政治思想上的社会学转向,也就是从哲学转向社会学。严格说来,这个转向从孟德斯鸠就开始了,《论法的精神》里面颇有一些这个意思,所以孟德斯鸠跟他同时代的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气质和套路都有非常大的区别。2、咱们继续说回到托克维尔。托克维尔的著作给我的启发非常之大,因为我刚读的时候,对于社会学转向什么的还完全没有概念,只是本能地觉得跟我读卢梭的感觉很不一样。在卢梭那里,你会见到气势磅礴的概念推导和理想陈述,而在托克维尔这里,是细致入微地观察、提炼、总结、分析,然后在此过程当中又会时不时地有他自己的一些判断。当然,那些判断在表达的时候也是文采飞扬、气势浩大的,但是在这种文采和气势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观察和细致的刻画。图︱托克维尔(1805-1859)3、托克维尔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说过,自己这个人因为出身,从本性上来说更接近贵族气质。在托克维尔看来,所谓的贵族气质,最核心、最有价值和最可宝贵的东西就是对于一种独立人格的毫不妥协的坚持。在他的讨论当中,能够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才叫自由。所以自由在他这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一种很具体的存在,就在具体的活动、具体的日常当中。4、托克维尔又注意到,随着现代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展开,平等正在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任何人都阻挡不住。越来越平等的话,就意味着政治的决策和各种法律的出台在政治过程当中越来越靠数人头来决定了。也就是说,民主是大势所趋。但托克维尔非常之忧虑一点,就是民主有可能会带来一种多数的暴政。暴君的暴政是暴政,多数的暴政同样也是暴政。暴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就是对于个体的独立人格、个体的自主性有一种压制。甭管是来自于暴君的还是来自于多数人的,只要它是压制就都是一种暴政。暴君的暴政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一个暴君他很糟糕,人们很容易看出来;但多数的暴政往往会披着一种正当的外衣,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因此,多数的暴政有可能更加危险。5、这种多数的暴政首先危害的就是自由。托克维尔注意到,在民主跟自由之间有着一种很强的张力,民主很有可能会伤害自由,使得社会当中那些真正高贵的、独立的以及真正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东西被庸众所压制,这对于社会和个体心灵的独立自主都是一种伤害。6、但是托克维尔又分明地意识到平等是大势所趋,民主也一定是大势所趋和不可抗拒。于是他就特别想去了解,为什么美国的民主没有伤害自由?这也就是《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他跟他的一个好朋友博蒙到美国去做了半年多的调研,从南到北整个走了一遍,调研出来的结论是,美国的民主之所以没有伤害到自由,就在于美国社会有着强大的自我组织能力。在农村,他称之为乡镇精神,他说,“是人建立君主制或共和制,而乡镇却像直接出自上帝之手”。所谓“出自上帝之手”就是说,它不是任何人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发演化的,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状态。乡镇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种机制,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自身演化出来的一个有机体。只要是有机体的话,它就有着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单个个体面对庞大的民主社会,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但如果你属于一个自组织的小群体,那么这个小群体是可以作为你的避风港的。因此托克维尔注意到,乡镇自治精神的存在,使得美国的民主与自由之间保持着一种较为健康的关系。这是《论美国的民主》上卷里面所观察到的东西。图︱19世纪美国乡镇选举投票场面,George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直播预告︱施展×香帅:从历史到未来

6月21号(周二)晚20:00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不稳定之源,中东地区的历史与宿命

二三月份的时候,我和东腔西调的主播何必在列国志系列直播“中东三国演义”中同大家聊了聊伊朗、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这三大伊斯兰国家的过往与现状。这回,我们同北京大学历史系专门研究中东问题的昝涛老师,从历史、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能源政治等多个角度,一起继续聊了聊中东国家的现代转型问题。点击下方图片可收听对谈音频。本期主要观点如下:06:41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人类简史》的脑洞,涂尔干100年前就提过︱我书架上的神明

欢迎来到“我书架上的神明”,在这个栏目中,我会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我不会系统地解读这些书,而是会以清单体的方式谈谈它们对我的启发。之前聊的都是政治思想家、哲学家(点击回顾),今天这一期我想和你聊一聊社会学家涂尔干。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第一场元宇宙战争 | 施展札记47

1、俄乌战争同时在线上线下展开,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相互塑造,并且都呈现出高度的分布式特征,简直就是一场充满隐喻的元宇宙战争。2、我在前面几篇札记(表演即战争、每人讲脱口秀、打明牌的时代)里反复谈到,社交媒体时代的分布式参与,正在把战争从一种集体性事物还原为个体性事物,从而在重新定义战争;也在重新定义政治,政治需要讲出好故事,还需要能表演好这个故事,在社交媒体上,Zelenskiy的双向互动小剧场式表演,比Putin单向传播的集中式大银幕表演更有优势。Zelenskiy基于社交媒体,以全球为舞台进行着小剧场表演,把战争变成粉丝追剧的过程,这仿佛就是元宇宙的一种隐喻。3、在这种场景下,价值观的力量变得前所未有地大。初看上去,价值观就是言辞而已,仿佛飘忽不定的一团气,但正是指向分布式秩序的价值观,能把线下永远没有机会见面的个体,在线上给分布式地动员起来,形成集体行动,变成一种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力量,不断地迭代型塑着当事各方的行为边界(打明牌的时代一文中通过各种案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这是前所未见的。而很多人感觉元宇宙就是个噱头,觉得那就是一团缥缈的气,岂不知分布式时代,这种“气”的力量是超出传统时代的想象的。元宇宙就是属于气的时代,它会反向塑造传统时代的水、土、火。4、乌克兰的90后副总理兼数据转型部长Fedorov,在从政之前是个互联网营销公司的老板,十分熟悉网络传播技巧。Zelenskiy这个初看上去很不靠谱的人事任命,却成了元宇宙战争中的妙笔。Fedorov极有想象力,懂得在社交媒体上如何把悲情表现得戏剧化,把正事变得游戏化,这些当属元宇宙中的基本传播逻辑。下面用两个案例来看看。图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表象即本质,表演即战争 | 施展札记43

1、俄乌战争的进程大概出乎大部分人意料。这场仍在进行中的战争,很可能预示着政治和战争都会被重新定义。泽连斯基的演员出身,让很多人在一开始根本不看好他,但他至今的表现让人们大跌眼镜,其奥秘很可能正在于他作为演员的一系列职业直觉中,这种直觉匹配了正被重新定义的政治与战争。2、这次的战争是在社交媒体的全球围观下打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场战争背后的政治斡旋也是在社交媒体的全球围观下展开的。我们不需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深层的博弈过程,只要看到社交媒体上所呈现的各种表象就够了,在社交媒体时代,表象即本质。泽连斯基的直觉正是在“表象即本质”这个事情上大有用武之地。3、微观层面来看,社交媒体上,有着各种分布式的、实时的战场分享,各种具体个人、无论是哪一方阵营的生死、悲欢,都呈现在全世界的眼睛下。宏观层面来看,各国的政治态度实时地在网络上传播、不断更新,北京时间2月27号凌晨,俄国被禁止使用SWIFT,但此前的两天里社交媒体上人们不停地在围观与讨论,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分别会怎么决策,各国政府就像在拳台上被全世界围观着读秒,面对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过往的外交博弈所需要的从容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了。4、国家层面的这种处境变化,有些类似于像一战爆发前的状态。在一战前的几百年里,各国外交的终极手段之一是宣布本国进行军事动员,以向对手做出最大强度的威胁;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很差,军事动员得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几个月来得及完成外交斡旋,所以军事动员更经常是做个样子。一战爆发前各国还是用这办法,但这会儿有了电报和铁路,军事动员很快就完成了,外交斡旋来不及完成,但没人敢让已经动员起来的军队再回去,结果就在各方都感觉莫名其妙的情况下打了起来,世界也再回不到过去了。过去可用的行为模式,今天不可行了,因为技术已经让环境不可逆地变化了,于是必须得发展出新的行为模式,政治决策的逻辑和机制都得变化。5、社交媒体彻底穿透国界,各国政府不仅被本国选民读秒,也被全球公众读秒,全球公众的反应还会和本国选民形成不断互动、互塑的过程。政治家们要考虑的要素,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6、社交媒体围观,又让这场战争给普通人的观感,跟以往战争相比出现一个颠倒性变化。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以往的战争中,国家是一个很具体的存在,因为人们总能在各种媒体宣传中看到它;战场是一个很抽象的存在,战场上具体一个战士的生死、具体一个平民的遭遇,极难被人们看到,难以共情。但是这次在社交媒体围观当中,战场变成了很具体的存在,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具体的平民、双方的战士的微观状态,可以很直接地共情;对比之下,国家则反倒像是个抽象的存在,因为媒体宣传不再是过去那样集中式、单向度、时间节奏可控地传播的,而是分布式、多向度、实时性传播的,各种大词很容易在分布式传播中被消解掉,难有过去的效果。7、在传统时代,国家作为具体存在、战场作为抽象存在,国家领导人的形象被单向传播与塑造,领导人越是有某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性,这种塑造就越容易达成效果;哪怕是要塑造出领导人的在场感,也得是一种抽象的在场感,因为具体的在场感会消解神秘性(黑格尔说过,仆人眼中无英雄,因为仆人太多见到英雄吃喝拉撒的常人一面),对国家的敬畏可能会被连带消解。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战场作为具体存在,国家逐渐被对比成抽象存在,人们看到的越来越多是微观个体的生死情仇,这种场景下,领导人越是有个体性的在场感,越少神秘性,就越是能获得人们的共情与欢呼。8、领导人的这种在场感,说穿了就是一种表演。政治上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需要能讲出好故事,还需要能够表演好这个故事。但是传统时代的表演,是影院大银幕,观众只能单向地观看演员;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是小舞台话剧,观众和演员在无缝互动。普金对于大银幕表演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小舞台话剧明显找不到感觉。泽连斯基的演员本能,尤其是作为情景剧的演员,则让他在小舞台话剧上如鱼得水。9、这几天来,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是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更新几条,通过简短的几句话,让人们看到他的努力,再通过几十秒的小视频,回应各种对他不利的消息。小视频很粗糙,但正因为粗糙,反倒让普通人更有亲近感,人们愿意传播,其表演的影响力就有了巨大的倍增效应。泽连斯基的表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他最大的优势。10、泽连斯基发的小视频基本上都是自拍视角,哪怕是带着政府高官一起出镜,也是他手持设备自拍的视角。这个视角选得非常有想象力,自拍视角,是第一人称视角,有交流性;而大银幕的精美背景,则都是第三人称视角,有说教性。第一人称视角跟观众交流的姿态,正适合于小舞台话剧的效果,适合于社交媒体上的互动需求。泽连斯基发布的与政府官员在一起的视频11、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与粉丝的各种互动过程,形成了小舞台上下的联动效应。这就类似于在天桥听相声、在老的戏园子里听京戏,观众实际上是表演的一部分,观众的叫好声(包括喝倒彩)会参与到演员的表演状态当中。社交媒体让泽连斯基获得机会,以全球为剧场进行表演,全球的粉丝都在围观叫好(或倒彩),并且每隔一个小时都会期待着泽连斯基的下一条帖子;泽连斯基也知道这一点,这些互动过程会让他更加进入状态,不断努力演绎得更加精彩。他生生地把一场战争,变成了一个粉丝追剧的过程。这是开战前任何人都想不到的。12、能够做到这一点,大概真的是依赖于泽连斯基的演员直觉。再往前联想,实际上特朗普也是类似的,他主持综艺的经历,也让他熟谙了小剧场跟观众互动的技巧,所以所谓的“推特治国”,同样差不多是他的某种演员直觉的结果,他也很享受这种表演的过程。进一步地,社交媒体时代,政治大概很难改变如此演化的逻辑。13、泽连斯基的部长们在这种想象力上也不遑多让。乌克兰国防部开通了一条热线,让俄国士兵的父母们可以打电话过来咨询自己的孩子是否还活着;被俘的俄军士兵也可以给父母打电话保平安。这条热线的实际作用可能没多大,但是就政治表演而言,有着巨大的加分效应,社交媒体上的粉丝们一片叫好,这反过来会激发乌克兰政府再去构想新的戏码。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政治表演,但这不重要。社交媒体时代,表象即本质,表演即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战争伦理、政治伦理都会发生深度的变化,不可能再是过去的样子了,而伦理逻辑构成了行为逻辑的约束和指引。14、社交媒体让战场变得前所未有地具体,在人们可以极为直观地看到具体士兵的生死痛苦时,传统式的大规模正面战争,很可能在新的战争伦理中越来越难以获得支持,战争需要变得越来越像警察行为。警察行为与战争行为有两个重要区别,一、原则上来说,警察行为要对平民零误伤,战争行为则没那么强的要求;要想做到原则上零误伤,这需要一种空天战的系统性能力,需要多重技术的整合能力,绝不是几件尖端武器的事情。二、警察行为是执行公认的规则,战争行为则不以公认规则为前提;战争行为警察化,则意味着对于公认规则的制定能力/对于战争伦理的建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制定公共规则/建构战争伦理,只能在分布式的环境下展开,政治家的表演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泽连斯基这次的表现是个重要的历史隐喻。15、社交媒体穿透各种边界,形成了平行于传统政治空间之外的新空间。正是这个平行空间的存在,使得泽连斯基的全球舞台成为可能。这个全球舞台又因为技术进步而难以被斩断,俄罗斯已经不可能通过在乌克兰进行物理断网,来夺走泽连斯基的舞台。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本文的思考颇多受惠于与刘擎、张笑宇、李永晶、昝涛、周林刚等若干位师友的讨论)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170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 | 施展札记46

1、1853-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先小胜后惨败告终。这场战争沙俄差不多是本土作战,英法是境外远途作战,但是在消耗战中,由于武器、技术和战争理念的代差,反倒是英法占有优势,沙俄坚持了三年后消耗不下去而告败。这场战争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战地记者,前线的消息可以迅速传回国内被公众看到;这场战争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战地护理制度,南丁格尔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出名的;这场战争中也第一次开始出现现代军事后勤系统。2、沙皇俄国一直对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垂涎欲滴,主要因为两个原因。(1)君士坦丁堡扼守联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海峡最窄处只有700多米,在军事地理意义上,黑海根本不是个海而是个湖,不控制黑海海峡,俄国黑海海军就相当于自娱自乐;(2)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被公认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地位超过其他一切东正教牧首,俄国自视为第三罗马,肩负着以东正教拯救世界的使命,东正教最高大牧首却在土耳其,这个很难说得过去。图︱克里米亚战争示意图(图源:网络)3、1853年2月,沙皇派人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苏丹承认沙皇对土耳其境内的所有东正教徒有特别保护权,并承认沙皇对于土耳其统治下的耶路撒冷圣地有保护权。在英法两国支持下,土耳其拒绝了,沙皇遂派兵在7月进占了土俄边境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公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两国),向君士坦丁堡逼近。10月,土耳其苏丹在英法支持下要求沙皇归还两个公国,沙皇拒绝了,并向土耳其开战。4、英国之所以支持土耳其,在于它不能接受俄国海军能够轻易进入地中海,这会威胁到它通往印度的航线,虽然此时苏伊士运河还没开通。法国之所以支持土耳其,在于它也看上了地中海东岸的土耳其领土,也想要圣地保护权,跟沙皇的野心直接冲突。5、11月,俄罗斯黑海海军大败土耳其海军,双方都是木帆船战舰,这是木帆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因为在战争结束后俄国的黑海舰队就清零了,而西欧列强此时已经是使用蒸汽战船。6、1854年初,英法联军准备向沙俄开战。开战前再来俄国做最后一次外交斡旋,沙皇尼古拉一世警告英国特使,“你们不要用战争威胁我,我可以依靠柏林和维也纳。”沙皇的底气在于,俄普奥三国是有盟约的。但普鲁士对于沙俄在普奥争端中偏袒奥地利不满,所以不打算搅合进来,宣布了中立;奥地利尽管是靠沙俄的帮助才度过1848年革命的威胁,但如果俄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则会影响到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野心,所以奥地利面对俄国的援助要求也是置之不理;不仅不理,奥地利还陈兵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要求俄国从这两个公国撤军,土耳其也跟奥地利签约,同意后者占领两个公国直到战争结束,奥地利的背叛让沙皇急火攻心。图︱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场景(Roger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打明牌的时代 | 施展札记45

12、展望未来,国际秩序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多层次行为主体的时代:分布式个人、公司等非国家组织、主权国家,可能形成一种多元复合型的秩序逻辑,它们各自占据不同生态位,相互制约,共生演化。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俄罗斯的百年孤独

这是篇旧文,但在当下这个局面下,仍可再发一次。人们近期关注俄乌战争,但这场战争不会持续时间太久,可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却是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的。俄罗斯的底层精神结构,包含着一种内在的不安全感、对苦难的审美化以及弥赛亚情结,这些塑造着它的自我意识,也影响着它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影响着它在国际舞台的行动逻辑。俄罗斯似乎总是有着一种说不清的魅力。人们会为它的伟大文学和艺术作品倾倒;会为它的坚韧惊叹;也会为它的专制与暴虐而切齿。这是个既能为大善,亦可为大恶,而绝不会让人无动于衷的国家;这种大善大恶的纠结冲突,在其20世纪的历史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并且与中国的命运不可分割地缠绕在了一起。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曾如此表述这种难以说清的魅力:“无法用理智去认识俄罗斯,无法用普通的尺子去丈量;她有着独特的身材,——你只能去把俄罗斯信仰。”这是一个我们无法以通常用来认识西方世界的观念来理解的国家。01俄罗斯是个帝国这不是对俄罗斯的一种简单的历史描述,而是对其深层次的精神冲动的阐发。所谓帝国,就其根本而言首先是个心理结果——帝国是对一种文明的道德理想的追求与认同,以一个世界历史的使命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与理由。帝国的吸引力不在于其威慑,而在于其文明。帝国之存续的根本理由是其对一种宗教的道德使命的承当,帝国遂行的武力统治从原则上来说不过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外化与手段。这种帝国的精神结构,在古代世界是各大文明圈的常态。无论是西方的罗马帝国,还是东方的中华帝国,它们都是文明的代名词,其兴衰等同于文明本身的兴衰,而不仅仅是特定政权的兴衰。所以才会有明末大儒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辩——前者系乎易姓改号,后者则意味着仁义充塞、率兽食人。所以说宗教-文明与帝国是一种表里关系。这种表里关系的现实存在却是以该宗教-文明圈内有一个独大的强国为前提的,该独大强国便是帝国。倘如西欧中世纪的状况,没有任何独大的强国可以垄断其对宗教的代表权(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遭受到各种挑战,以致启蒙时代的伏尔泰嘲笑它“既不神圣、亦非罗马、更非帝国”),则该宗教圈内便在实际上无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帝国自命,每个特定国家的存续也无法再以宗教使命为基础,国家的存续本身从而成为了该政治体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在近代早期,西方人发展出一套被称作“国家理由”(Raison
2022年3月2日
其他

每个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表演即战争#丨施展札记44

1、社交媒体时代的分布式特征,在俄乌战争中演化出越来越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是如上一篇札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中所说,这会以新的方式定义未来的政治与战争。2、3月1日早上看到一位美籍犹太裔网友Barry在社交媒体上贴了个段子,“媒体采访泽连斯基的母亲。媒体问:‘泽连斯基太太,整个世界都对您儿子弗拉基米尔的勇气和领导力表示钦佩,您一定非常骄傲。’泽连斯基太太撇撇嘴:‘我的另一个儿子可是医生呢。’”(泽连斯基是犹太人,医生这个职业对犹太人来说有着非常高的荣誉)Barry是个小号,只有两千多粉丝,平时发帖的评论转发点赞很难上两位数,但这一条居然有了上万条的转发评论点赞。这简直就是“每个人都能讲五分钟脱口秀”的效果,爆火的流量也会吸引大量人效仿参与。3、上一篇札记里提到,政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表演,但传统媒体时代的表演类似于大银幕,观众只能单向地观看演员;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则像是小舞台话剧,观众和演员在无缝互动。普京在大银幕表演上轻车熟路,但很不适应小舞台;泽连斯基的情景喜剧演员本能,让他在小舞台上如鱼得水。社交媒体虽是小舞台话剧的呈现属性,其传播范围却是穿透国界、全球同时观看的。泽连斯基每小时就在社交媒体上更新几条,让粉丝形成很具体的期待,从而把战争变成了粉丝追剧。在这种情况下,表象即本质、表演即战争。普京的银幕大,但传播范围小;泽连斯基的舞台小,但传播范围大。“大”和“小”的意涵,在社交媒体上完全颠倒了,从而政治也就被重新定义了。4、在小舞台上,观众的叫好声是参与到演员的表演状态当中的,Barry的段子则呈现出更值得注意的一面,那就是,观众直接参与到了创作当中,而且很可能会有更多的网友模仿Barry来创作类似帖子。刚好,泽连斯基曾经的喜剧演员身份,让创作者如此开他玩笑显得顺理成章,网友们读到Barry这条时很容易脑补出他委屈巴巴的样子。观众通过参与分布式创作,构成了一个不断动态演化的场域,泽连斯基的形象与观众的创作在这个场域中动态互构着,他的人格化形象(而非高高在上的神秘莫测形象)也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并随着事态的演化而会不断迭代。图丨泽连斯基曾主演三季电视剧《人民公仆》5、这已经变成一场以全球为舞台、又以全球为创作室的分布式小舞台话剧,观众与编剧、乃至观众与演员的边界都模糊掉了。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分布式参与,每个人讲五分钟脱口秀,泽连斯基的热度就有机会形成更加深度的链式反应爆炸式传播。那些段子中的泽连斯基仅仅是一个脱口秀的内容载体,已经脱离了他这个本尊,但现实中的泽连斯基有可能会非常擅长扮演这个分布式场域中的泽连斯基,利用社交媒体作为效果放大器,成为政治界的摇滚明星。6、这个过程中,这场分布式创作的政治戏剧完全穿透了政治国家这个舞台边界,把政治从一种集体属性的事情给还原为一种个体属性的事情。这样一种变化就使得,未来的政治很可能属于大的小舞台,而不再属于小的大银幕了。因为,只有在那个大的小舞台上,用户才能够有分布式参与的机会,参与机会决定着用户的流向。7、政治一旦被还原为个体属性的事情,政治的意涵就完全变了,相应地,作为“政治的延伸”的战争,其意涵也完全变了。这个时代不一样了。
2022年3月1日
其他

东北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

前一阵我和东北作家贾行家、也是东北人的主播何必博士,在“东腔西调”播客聊了一通“东北文艺复兴”(点击阅读,音频内容比整理出的文字内容多了一半以上,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听音频)。在“小宇宙”平台上看到对这期播客的一条评论,“很奇怪,听完感觉内心泪流满面,感受到甚至获得了未曾设想过的力量,也许就像犹太人,我们需要几代人来重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尊严。谢谢各位。”这条评论让我非常触动。我们几人在录那期播客的时候,听上去聊得欢快,实际上我的内心也是在泪流满面的。那是我们的家乡,大好的白山黑水,曾经那样的充满机遇和激情,如今眼看着它就那么衰颓下去,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小宇宙”上另一条评论说,“每次回黑龙江…那种灰烬般的滞殆感还是让人有想逃走的忧伤;从小养成或被规训出来的做事儿应有的体面和保守的骄傲,在南方城市生活又水土不服,可能是自身的局限和偏狭…迷茫着希望东北在有生之年能够涅槃重生…”(扫码收听互动)要实现“涅槃重生”,东北可能需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开启欧洲近代历史的文艺复兴,就是从让人重新获得精神上的尊严开始,有了这种尊严,人们才会有追求更多可能性的勇气和想象力,才能从灰烬中涅槃出未来,否则就只会疲惰下去,衰败到荒芜。文艺复兴留下了一系列伟大的艺术作品,它们表达出一种历史哲学意涵,重新定位了“人”的历史意义,为“人”的尊严铸下基石,然后才有了近代欧洲的崛起。我说东北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在我看来,它首先也在于,在历史哲学层面上重新定位东北的历史意义。下面贴出我在前一阵写的一篇思考大纲,是我对东北的历史哲学意义所尝试的某种建构,也算我为“东北文艺复兴”做的一点贡献。(作为思考大纲,内容略有跳跃,部分内容在播客中也有涉及。)最近几年,网上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说一系列东北作家的出现,带来了东北的“文艺复兴”。对于东北以外的人来说,这种说法带着调侃,但只有东北人才知道里面有着多少苦涩的无奈。近代的东北在百年间经历了魔幻般的命运跌宕起伏。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它曾被刻意保持了“野性”、“自然”;但进入20世纪后,这里迅速发展为远东的重工业区;之后又作为重工业中心,成为“共和国长子”,并为现代中国奠定了一系列的工业基础;到了今天,却陷入了无比的落寞、困顿,给外人的印象逐渐沦落为“老工业基地进行了转型,当今是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烧烤”。作为一个东北人,看着自己热爱的白山黑水沦入如此的精神委顿的状态,当然是无比痛心。这片土地在这百年中曾经创造了大量的奇迹,在今天它仍然有着庞大的、质量一流的存量工业资产,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东北的精气神却似乎失去了朝气,以至于巨大的存量资产看着像沉重的包袱,而不像发展的基础。东北要想恢复活力,首先需要精神上的重生,可能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
2022年1月30日
其他

施展x贾行家:东北文艺复兴,重金属的摇滚与失落

前不久,我和作家贾行家老师,以及“东腔西调”的主播何必一起聊了我们共同的家乡——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我们从东北文艺复兴开始,聊到东北经济与社会从兴起到衰落的内在机理,聊着我们对家乡现状的各种不甘,最后聊到东北重振精气神的可能性。点击下方图片可收听音频,对谈精编节选文稿整理如下。01.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人的意义感到底从哪来?| 施展札记42

这篇札记记录的是我和一位朋友关于超验、先验、经验之区别的讨论。这三者看上去很抽象,但现在舆论场中太多的混乱讨论,都与对这三者的理解混乱有关。更进一步,对人类意义感的理解,其根本也在这里。下文中的X是那位朋友,S是我。X:我跟一位朋友讨论问题,他把话题扯到超验、先验和经验的区别,我就有点被绕进去了。你能不能给我高度概括讲一下,什么叫超验,什么叫先验,什么叫经验?S:举个例子吧。你先天地就具有语言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先验的;你要基于这个能力来具体地说话,这是经验的;基于语言,你会思考关于上帝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超验的。X:假如说我出生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哑巴世界里,那我会说话吗?我会有语言能力吗?我基于语言思考关于外星人的问题也是超验的吗?只要是我经验世界里头不曾感知到的,我去用语言进行思考,就是超验的,是吗?S:再换个例子。你先天地就有跑步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先验的;但是这个能力需要后天地训练出来,训练过程是经验的。超验是指原则上来说便不可经验的东西,比如彼岸世界。外星人是原则上来说可以经验的东西,只是现在还没经验到。图
2021年12月12日
其他

“帝国之钥”山西:古代中国的秩序发动机

翻开中国地形图,山西几乎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独立地理单元。东界太行,西抵黄河,南达王屋,北屏长城。在这四条边界的两侧,一系列政治和军事重镇迭次展开,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也就在这个空间结构当中发生。山西因此堪称古代中国历史演化的秩序发动机。10月下旬,施展老师将带队进行晋北学术考察,在历史现场还原在这个帝国十字路口发生的一系列历史过程。在本期节目中,施展老师将解析山西何以成为帝国之钥,分享他将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开始这次学术考察。(点击图片即可收听本期音频)丨对谈嘉宾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丨收听指南02:03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主题行走 | 从晋北出发,找寻“帝国之钥”

“走廊”主题行走已经走完了四站,接下来,10月20-25日,我们将继续一起行走晋北,探寻山西作为“帝国之钥”的历史地理学逻辑,在古代的边关重镇感受中国历史多元互构的生成印迹。第一站:政治走廊
2021年9月24日
其他

行走记录丨在热河发现草原帝国的政治密码

从北京出发向东北方向行进,我们就进入了农耕、游牧和渔猎的交界地带,在近代历史上,这里是热河和察哈尔故地,在古代历史上,辽、元和清几个大帝国都曾把控驭草原的首都或副都设在这里。7月14日,在施展老师与邱靖嘉老师的带领下,走廊第四站一行人从承德集结出发,途径内蒙古多伦、锡林郭勒盟、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最终在赤峰结营。本次考察带着“二元帝国的政治智慧”的问题意识,用五天的时间考察了古代中国辽、元、清的首都圈,从历史遗迹中窥探古代帝国的兴衰。01.辽:草原帝国魂脉悠悠辽代最先开始自觉地建设同时容纳草原和中原制度逻辑的二元帝国,这在其都城营建和政治中心的选择中都能看到线索。从高空俯瞰,整个辽上京遗址呈“日”字型,整体宫城建筑方位与我们所熟知的其他古代城池(坐北朝南)不同,采坐西朝东,这与游牧者东向拜日信仰有关。日字型的城池,北边是皇城,南边是汉城。宫城内有十一个县辖司,城市规模宏大。图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中东往事:管窥塔利班的思维范式

我在前两天的推文和札记中,分别从阿富汗的地理特性(原文链接)和二元社会-政治结构(原文链接)的角度,谈了谈阿富汗为什么会成为动荡之源。除此之外,原教旨主义所引出的宗教极端主义也是阿富汗问题绕不开的一面。基要主义(原教旨主义)并不简单地是人们所想象的愚昧落后,它有着更复杂的历史机理。在历史上,它往往是弱者面对强者时所依凭的精神武器,但它也常常会反噬自身。它从来无法给出建设性的方案,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晴雨表,提示着社会中是否存在既有框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基要主义起自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时期,今天推送一篇旧文,文章借由我在沙特的观感,回溯沙特的历史,并上溯至阿拉伯帝国的历史,简要探讨了伊斯兰世界的基要主义派别及其政治想象,以及它与现代秩序的关系。这也许是管窥塔利班的思维范式的一个角度。一直想找机会到中东去实地考察一下,受邀去沙特参加学术会议,无疑是个好机会。一路颠簸,来到沙特首都利雅得。01帝国的循环与原教旨主义的力量沙特人的作息时间和中国人很不一样,第二天的会议要到晚上八点半才开始。白天我们就有时间在利雅得转一转了。陪同的朋友们带我们去参观利雅得的几个重要景点。第一个景点是麦斯马克宫,这是沙特的老王宫,是沙特王国开国国王伊本·沙特在1902年收复利雅得之后的居所。图
2021年8月19日
其他

现代的政治方案,救不了前现代的阿富汗 | 施展札记41

1、我在上一条推文里(原文链接)从地理、历史、政治等若干重角度仔细解释了,为什么阿富汗会成为帝国坟场。这一条我想再说说,阿富汗首先是阿富汗人民的坟场,然后才轮到帝国。2、阿富汗前政府居然仅仅一周的时间就垮掉,失败得如此干净利落彻底,原因在于它是一种悬浮型政治(改造使用一下周飞舟老师使用过的概念)。这里所谓的悬浮型政治,就是说政府外在于本地社会,其统治没有社会基础,一旦支持这个悬浮型政府的力量撤掉,其统治迅速就会瓦解。3、悬浮型政治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常见的二元经济/二元社会状况。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通常是在一些城市中开启,这些城市与世界市场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其社会结构也会发展出某种现代化的样子;但这些城市之外的乡村地区,仍处在传统经济当中,其社会结构也是传统性的。结果,那些口岸性城市就像是资本主义世界在当地的一些经济飞地,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是高度二元撕裂的。这些国家的政治通常是由城市所主导的,但其影响力也就局限于城市当中,悬浮在庞大的传统社会之上。光看这几个城市,会觉得它很现代,很有前途;但只要眼光移出城市,就会看到更加庞大的落后乡村地区,甚至因为城市对乡村传统社会某些要素的吸纳,导致乡村的处境比过去还要糟糕。这有可能导致乡村/传统社会与城市/现代社会之间的强烈敌视。图
2021年8月17日
其他

塔利班接管喀布尔,阿富汗历史上为何总不得安宁?

最近几周,阿富汗的形势急转直下。塔利班仅仅在两周时间里,就几乎占领了整个阿富汗。昨天,塔利班武装人员已进入首都喀布尔市内。前总统加尼辞职,并与副总统一道离开阿富汗前往第三国。美军直升机协助撤离使馆人员的“西贡时刻”在互联网上刷屏。战事虽然即将结束,但阿富汗是否会继续作为地缘政治的动荡之源,现在还不得而知。今天推送一篇旧文,文章主要从阿富汗的地缘位置和地理特征,研究为什么阿富汗这片贫瘠的土地会一次次吸引帝国来此冒险,又一次次让外来势力悻悻而归?古代的阿富汗是一块盛产征服者的土地,近代的阿富汗变为一块重要的缓冲地,到了现代,它又成为一块动荡之地。无论何时,它似乎始终无法成为安宁之地,这近乎是阿富汗的宿命。而这一宿命是与阿富汗的地理紧密相连的。图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一个自由主义者,为什么要替“魔鬼”辩护

在“我书架上的神明”这个栏目中,我会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我不会系统地解读这些书,而是会以清单体的方式谈谈它们对我的启发。今天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霍布斯和他的《利维坦》,亚里士多德(点击查看上期)开始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思考政治,霍布斯把这条路走到了极端。1、很多思想史的书都是从批判的视角出发来讨论霍布斯的,说他的理论是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但也为专制提供了很多辩护。“为专制的辩护”也是我最初读那些书时获得的印象。但是等到后来真的自己去啃霍布斯之后,才意识到霍布斯的深刻和伟大之处。2、霍布斯的理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会把问题给推到极致化,首先不谈什么理想,而是直接给还原到最底层的生存逻辑。你违背什么都可以,但违背不了生存逻辑,否则就死了,所以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底线思维。古典政治哲学的讨论,大多都是先从“什么才是一个理想的秩序”出发来开启讨论,以这个理想秩序为标准,来判断一个具体的政治体是良善的还是败坏的。但霍布斯不接受这种套路,在他看来,一个理想哪怕被描绘得再美好,如果它遇到坏人,根本就没办法落地,这理想也就作废了。所以,从理想出发,这个思路根本就不可行。3、在霍布斯看来,权利之类的话题不能抽象讨论,必须要被落实为一系列的法律形态,而法律要有意义就必须是可以被执行的,如果法律不能够被执行,那就等同于没有。而如果没有法律,也就没有正义或不正义,这是一个无法被正义与否来判断的状态。此时可以有各种残酷,但没有正义和不正义,这是两个领域的事。残酷本身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正义是一个价值判断。你可以说斑鬣狗吃角马的吃法非常之残酷,但是你没有办法指责一个斑鬣狗,说它是不正义的。所以霍布斯说,在自然状态里面就根本没有可被执行的法律,没有法律也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利也就没有对权利的侵犯,从而也就没有不正义和正义,那是一个“非正义”的状态,而不是“不正义”的状态。图
2021年8月12日
其他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秩序 | 年中经济论坛实录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风口很重要,雷军说,风口上的猪都可以飞得起来。但是这个风又是由什么推动的?风到底往哪儿吹?猪往哪儿飞?风口的背后是有N层约束条件的,而其中最大的一层条件,便是国际政治、国际秩序。
2021年7月27日
其他

对人性太乐观,就难读懂亚里士多德

在“我书架上的神明”这个栏目中,我会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我不会系统地解读这些书,而是会以清单体的方式谈谈它们对我的启发。今天这一期我想和你聊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和上一期所谈的柏拉图(点击查看上期)对待政治的态度,恰好形成了某种鲜明的对照。1、也许跟我个人的某种气质倾向有关,我读亚里士多德,读出了他的一种悲观气质。但悲观并不等于消极,悲观只是说你对这个世界整体并不那么乐观,但正因为此,才需要寻找应对一个糟糕的世界的方案,所以悲观者不一定是消极被动的,也有可能是积极行动的。读了亚里士多德你就会发现,他和柏拉图有很大区别。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始终在追问,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什么样,所以他去构建理想国,认为那是政治的理念。柏拉图是完全不屑于研究那些卑劣的、龌龊的手段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面,基本上什么“坏招”都能使得出来。当然亚里士多德本人不是不讲道德的人了,事实上他是伦理学的奠基人。但是他在《政治学》里面把道德水准这事都放一边了。图
2021年7月20日
其他

初读柏拉图的时候,我还以为他在胡说八道

从这周开始,我会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我不会系统地解读这些书,而是会以清单体的方式谈谈它们对我的启发。今天这一期我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这本书是西方古典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算得上是帮我“开过天眼”的书。1、柏拉图的著作经历漫长历史之后,仍被确认为经典,在读这种书的时候,我一直保持着一种态度,就是强迫自己假定书中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如果我觉得书中哪个地方说的不对,我就想尽一切办法替他圆谎。在不断地替柏拉图找理由的过程中,很多我头脑中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东西,都被逐渐地突破掉了。这个过程也是帮助我摆脱自己原来的一系列观念束缚的过程。图
2021年7月5日
其他

主题行走丨重走热河察哈尔,探寻二元帝国的政治智慧

承德承德南邻京津,北接赤峰和锡林郭勒,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优势。清代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用以作为行政副中心,并兼具统合汉满蒙回藏的功能。元上都遗址汇宗寺▲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价值观决定区块链的生死 | 施展札记38

我在上一篇札记“‘区块链’实应译为‘部落城’”中谈到,区块链在本质上是个共识社区,公有链和该链所发行的token(币)是共生关系;有了链才会有币,有了币,链才会有活力。因为有token的激励,才有很多人去记账,分布式记账的存在使得链上的活动都是不可篡改、真实可信的,于是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到这条链上来活动,上来的人越多,token就会越有价值,这样就形成正向循环。这个链-币共生体就是个共识社区,决定这条链/共识社区生死的底层基础,是该链/共识社区的价值观,链上的一系列具体算法,只不过是对其价值观的某种数学化表达而已。01如何进行分布式记账?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简单说一下分布式记账是怎么操作的,因为价值观是在记账过程中被具体表达的。分布式记账行为是和所谓的挖币(挖矿)行为是并行的,对该过程的极粗略勾勒如下。首先,区块链上每个连入的设备都是一个节点,节点分两种,一种是记账的节点(矿工),一种是想要让人记账的节点(普通节点);之所以会有普通节点,就在于这些人希望有第三方帮助记一份不可篡改的账,以便让交易的对手方可以信任自己。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选择想要做什么节点,也可以随意转换,还可以同时选择自己做两个身份,只要你愿意。普通节点完成一笔交易后,想要把交易记录上链,或者他想要把自己的一个随便什么东西储存到区块链上,就会把那个记录或文档对应的哈希值发到链上。所谓哈希值,是指通过哈希算法,可以给任意一个电子文档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字符串,如果有人对文档内容作了一丁点改动,再算出来的哈希值就会不一样了;如果有人复制了某电子文档,新文档与原文档哪怕内容完全一样,但是由于文档特征值(比如创建日期、创建地址之类)不一样,算出来的哈希值也不一样了。所以哈希值是确保电子文档真实性、唯一性的可靠凭证。图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区块链”实应译为“部落城”| 施展札记37

最近这大半年来互联网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似乎又一次航行在通往未来的船上,没有人知道前方究竟是什么,但它很可能是一片新大陆,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很可能即将进入一次空间大发现。回顾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我们知道,新空间的发现,会直接取消过去的很多问题,同时又会浮现出很多此前根本想不到的新问题。新空间的基础是数字秩序,先来看两个案例。2021年初推特删除了川普的账号,Facebook封禁了澳大利亚政府,这些事情放在物理世界当中都是难以想象的,居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总统、主权国家政府,面对一个私人公司会无可奈何。这几个公司用自己在物理世界获得的法律权利rights,获得在经营权上的自由,再把它兑换成在数字世界不受限制的power,让最有权势的人也在数字世界毫无还手之力甚至社会性死亡。这些都以很极端的方式提示着我们,数字世界的秩序绝对不是物理世界的简单映射,如果仍然以物理世界的法律逻辑去想象数字世界,是不会成功的。但是在推特和Facebook之外,在我看来另一个东西更加值得关注,那就是比特币。进入2020年底比特币开始暴涨,从10月底勉强刚过1万美元,一路飙升到现在约6万美元。很多人觉得这个事情难以理解,觉得这是疯狂的、无理性的炒作,包括投资界大神巴菲特、芒格都在痛斥比特币。在他们看来,比特币没什么物理性的基础,所以是沙上建塔,终究会在热闹过后沦落为一地鸡毛。出现这样的认知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们真的已经航行进入了一片陌生的海域。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再展开来说一说比特币更底层的逻辑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比特币实际上是一种副产品,产生比特币的是记账活动,而比特币的记账活动所依赖的是区块链技术。人们都熟悉中本聪这个名字,他被称为比特币之父,尽管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谁;但还有两个美国人没有中本聪那么出名,却开发出更基础的技术,他们是区块链之父,分别叫做斯托内塔(Scott
2021年5月7日
其他

谁是BCI? | 施展札记34

谁是BCI?2021年3月24日之前,这个问题拿出来问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是一脸蒙圈的。除非业内人士,极少有人会知道这么一个组织。到了3月24日,这个极为小众的组织在中国突然之间变得极为知名,虽然知道其名字的绝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图
2021年3月25日
其他

主题行走丨考察滇西,探寻商贸密码

户外专家崔欣雷:户外星球户外导师。首都体育学院教育学学士,贝尔生存训练营(中国)领队教官&教官训练官。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高级急救员,民政部山岳救援队队员。
2020年10月28日
其他

行走记录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定义“中国”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夹处在祁连山脉与北部的群山之间,是唯一能同时衔接中原、草原、西域和高原的走廊地带。这里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同时,也因各方向文化的交融而成为“文化走廊”。组图丨2020年9月17-20日,我们共同完成“走廊”主题行走第二站,共同踏上祁连山冰川,寻访了河西走廊上的历史现场。01.征战-王朝更替的悲欢离合儒教在西汉时期成为帝国的官方思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当中,中原大地陷入一片血海。彼此争权夺利、精疲力竭的司马家王爷们引入胡人以为外援,终至天下大事不可收拾,长安洛阳两京荡为丘墟,作为帝国精神内核的儒家伦理也在一阵阵杀戮声中遭遇重创。传承儒家学脉的大家族四处流散,他们除了南迁逃难以外,相对来说隔离于中原、秩序安定的河西走廊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逃亡方向。当时诸多儒学世家带领家人和弟子逃亡河西走廊,其中重要的一个汇聚区是张掖,河西诸郡逐步形成几个著名的大族,被称作“河西望族”。他们的到来使河西走廊儒学之风盛行,很多河西子弟慕名前来求学。即使接下来的时间河西走廊政权更迭频繁,但在历代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下,河西儒学异常繁荣,文化得以保全发展,凉州地区逐步成为当时的儒学文化中心。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立即着手把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迁到帝都平城(今大同),这些熟悉儒家礼仪律令的河西学者在北魏后续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的隋唐承袭这套政权系统,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最终,河西学脉融入大唐之魂,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在隋唐盛世落幕之后,河西走廊仿佛就逐步淡出中原统治者的视野。例如,霍去病开创的山丹军马场是任何据有河西走廊的政权都要重视的要地,北魏经营山丹军马场的数十年间,光是出产马匹就高达200多万匹,到了唐代,极盛时期的军马场出产优质军马7万匹以上,而到了晚清时期,仅有数百匹马养在这片草原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帝国首都在长安的时候,河西的安危直接关乎帝国生死,而帝国定都北京的时候,河西地位大大下降,只关乎西部的拓展。关乎生死的时候打仗肯定是大仗,而仅仅关乎拓展的时候,战争的投入产出比就会成为统治者优先考虑的问题,所以战争规模和烈度就会下降。迁都后,河西走廊重要性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自然就没有之前引人注目。另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叙述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的河西让人血脉贲张的历史,通常是霍去病的故事,这实际上是一种中原中心论的叙述视角。在这种视角下,更多的东西就被遮蔽了。我们需要突破中原中心论的视角,在新的史观下彰显出那些被遮蔽的部分。
2020年10月20日
其他

八百壮士,从棋子到旗帜 | 施展札记26

网络上有一些评论说《八佰》对于真实的历史有所背离。我倒不是很在意这件事,毕竟我们看的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不是一部严谨考证的历史纪录片。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八佰》拍摄得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相比于过去实际发生的历史(对《八佰》背后的历史事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大观天下志的推文“《八佰》背后,山河巨变的1937”),我更有兴趣探究我们在如何讲述这些历史。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实的哈姆雷特是什么,是无法探究的,能探究的就是不同的哈姆雷特在如何表达着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八佰》就是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八佰》实际上很好地呈现出了一点,就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谢晋元团长带领属下知其不可而为之地浴血奋战了几天之后,特派员来告知,“这场战斗本来就是表演,战争背后都是政治。”图
2020年8月24日
其他

行走记录丨太行山脉隐藏的中国历史密码

中国并不仅仅是中原,它是由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等若干板块构成的体系,所谓的中国史,就是这个体系的演化史。前述诸板块之间的互动界面,就是对中国历史至关重要的“走廊地带”,这里不仅仅将几大板块衔接了起来,还是中国古代众多新制度的创生地。只有以走廊地带作为中心切入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我们才能收获对“何为中国”的完整认识。图丨中国山脉塑造的「走廊地带」2020年8月开始,施展及其他几位学者各自带队出发,计划踏入塑造中国的六条走廊,开启六场“走廊”主题的户外学术之旅。他们将回到历史现场,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还原走廊间人们的日常生活,理解历史中的人如何生存,历史中的社会如何构成,历史中的中国如何走到现在。「走廊」主题行走
202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