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思哲韵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30.“正当”不能定义么?

于是乎,这种古往今来,有点普适性的一筹莫展,就给俺老汉留下了,另一块小小的原创空间,能够前无古人地,通过分析论证,严格定义一下,据说是没法定义,也很少被定义的“正当”概念。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30.“正当”不能定义么?“好与对”的关系问题,文言又叫“善与正当”,是近几百年,西方学界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来的。英国的罗斯爵士,就写过一本《正当与善》的专著,相当有名。更有名的呢,自然是美国罗尔斯的《正义论》,其中特别强调了,“正当比好优先”的洞见,并且引发了一大波讨论。说到浅人,是在批儒家的过程中,想从应然的角度论证,为什么把血缘亲情这种“好”,当成至高无上是“不正当”的,才以半路出家的方式,转了过来,从二者的关系开始,研究西方道德和政治哲学,最终形成了本系列的看法。友情提醒一句:当年俺老汉批咱儒家的“父子相隐”,也是因为研究中国美学史,拜读孔孟文本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才以半路出家的方式,转了过来。可见三心二意,不务正业,转来转去,不求甚解,构成了浅人做学问,免不了浅薄,甚至带坏了国内学风的一大原因,幸好尚未影响到国外,嗯哼。想当初,刚转过来的时候,最挠头的一件事,就是找不到“right”的定义了。查了许多辞典论著教科书,还求助于互联网,依然一无所获,让喜欢从概念入手的俺老汉深感困惑,一度准备真心相信,它没法界定的无稽之谈啦。不好意思哟,亲,私下透露一个,从没对别人说过的小秘密:当年浅人甚至严肃地打算,隆重推出一个结论:既然我们永远找不到,“正当”能用其它字词,加以表述的确切语义,那就只有诉诸生动活泼的手势表情,上下腾挪的行为动作,才能把它高深莫测的晦涩意思,勉为其难地传达出来了……第6篇帖子提到,若干西哲的大咖英雄,声称“好”没法定义。其实吧,里面有几位这样子宣布的时候,还顺带着主张,“正当”同样没法定义。最有黑色幽默意味的,就是罗斯了,因为他接着摩尔的话头,进一步声称:既然“好”和“对”都是“简单的属性”,不像马那样子复杂,既长了四条腿,跑得也不算慢,它俩就统统不能界定了,俗话或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是?说句老实话哈,这也是俺老汉最佩服他的地方了,居然围绕两个不知道啥意思的概念,动笔写了本专著,长篇大论地告诉各位,它俩的关系,究竟是个神马样子,并且还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不免让人暗暗怀疑,他以及西方学界,是不是忘了维特根斯坦给出的那个,虽然没说清楚,可还是反复被人引用的金句:对于说不清楚的东西,理应闭嘴不谈,英文或曰“shut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3. 功过也没法抵消

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要么有益,要么有害,都在那里,共存并立,无论量大,还是量小,既不会对冲,也无从抵消。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3.
2022年9月7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0.任何自游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按照严丝合缝的语义逻辑,哪怕“我躺故我在”这种最彻底的“消极自游”,下面的意思上,也首先是一种“积极自游”:只有在你“想要”躺平的时候,它才会成为你,“啥都不想做,就啥都不做”的“真正”自游。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0.任何自由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凭借好坏的语义对应,我们还能澄清另一个绵延已久的模糊说法,就是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里,区分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了。由于涉及西方自由主义的某些难题,这个区分引起了全球学界的热烈讨论,今天还在延续,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政治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争议之一,其势头甚至盖过了他同样高度关注,意义也更重要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伯林开篇就坦白说,由于“自由是个意思含混不清的术语,怎么解释都成”,他不准备探讨,这个神秘字眼的悠久历史,也不打算深究,它被先后赋予的两百多种含意,只想和前辈思想家一个样,在“政治含意”上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你看啊,就连西方的大牌哲学家,都被众说纷纭绕得懒散了,把祖师爷苏格拉底的哼哼教诲,也忘到九霄云外啦:讨论随便哪个问题,你都得先搞搞明白,你用的概念术语,是怎么个意思,不然就会落入鸡同鸭讲,不知所云的地步。接下来他的徒孙亚里士多德,拼命鼓吹逻辑同一律,也是想告诫各位,同一个语境里,同一个概念,只有一种语义,不可随意任性地改来变去,从心所欲地混淆偷换,借此毫不留情地一举剥夺了,在学术话语中胡咧八扯的言说自由。这样子看,就算面前摆着一堆含意,各说各的,你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要先花点功夫,解释一下你自己是怎么理解“自由”的,再把“消极”和“积极”的限定词加上去,然后阐发你的深刻洞见。不然的话,还没从实然性的语义视角,厘清自由概念呢,你就直接从应然性的政治视角,区分两种不同的自由,除了像两千年来儒生们高谈仁义道德那样子,满嘴跑火车,能有啥结果呀?其实哈,《两种自由概念》的最初版本里,伯林还是在“最通常含意”上,把自由解释成了“不存在阻碍人的意欲得以实现的障碍”“不受阻碍地做自己意欲的事情”,等于承认了,随意任性,从心所欲,就是自由的“最通常含意”,嗯哼。让人纳闷的是,一顿批评猛如虎后,他就扛不住了,在《自由论·导论》里改口说,这两个“最通常含意”上的解释,是个“实实在在的错误”,因为“自由的基本意思是,如果人们被囚禁,或者严格意思上说被奴役,他们就失去了自由”。更让人纳闷的是,即便在这样子的事后反思中,大师好像也没察觉到,一个秃羊秃神婆的逻辑事实:这些个定义之间,非但不彼此冲突,后来指认的“基本意思”,还是从先前的“最通常含意”中推出来的,因而与其说是“基本”的,倒不如说是“派生”的:当某人由于别人的阻碍,包括但不限于被囚禁被奴役,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就失去了人伦关系,或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不是?既然伯林对自由概念的理解,已经这样子稀里糊涂了,他进一步区分两种自由的时候,陷入了更严重的稀里糊涂,也就不再出人意料了。问题在于,只要承认了自由的“最通常含意”,把它看成是人们“不受阻碍”的“随意任性”,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倘若在伯林自己强调的“免于(free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9.为什么自游总在枷锁中?

随意任性的意志自由,归根结底是被缺失了好的坏逼出来的,驱使人们去追求好,摆脱套在身上的“好之缺失”的枷锁,来达成缺失了坏,无拘无束,从心所欲的自由。一言以蔽之,自由意志想得到好,却是由坏促成的。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9.为什么自由总在枷锁中?进一步考察人性逻辑之前,先把讨论过的各个环节梳理一下,加深印象哈:在内外因果链条的影响下,人生在世,必然会由于自己的缺失,形成相应的需要;进入自觉心理后,又转化成以自由为本性的意志,在认知的引导,和情感的助推下,拿能不能满足需要当标准,赋予事实或好或坏的价值,从而推动人们从事各种行为,遵循趋好避坏的第一元理,采取随意任性的方式,实现从心所欲的自由,以求弥补自己的缺失,维系自己的存在。好像很简单,不是?不过吧,由于好和坏两种相反价值之间,存在复杂纠结的互动关联,至少能够分成语义上的“对应”,现实中的“并存”,悖论里的“交织”三大类,就让接下来的人性逻辑,纠结复杂起来了。加上学界的成见,往往通过扭曲遮蔽,给它们披上了玄妙晦涩的外衣,一些原本不难说明的问题,也变得相当棘手了。考虑到这一点,敬请各位准备好必要的脑汁,以免太过头疼,嘿嘿。先从“语义对应”说起吧,因为它是理解另外两类关联的前提:作为对人有益和有害的两种价值,好和坏在语义上总是彼此对应的,表现在好的反义词是坏,坏的反义词是好,否定了好就是坏,否定了坏就是好,等等。不仅如此。这种语义性的对应关联,还能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是获得了某种好,就意味着他去除了对应的坏;要是经历了某种坏,则意味着他缺少了对应的好,如同达成了富裕之好,就等于摆脱了贫穷之坏,失去了生命之好,则等于陷入了死亡之坏那样子。最早发现这种对应关联的,是首倡柿油意志既能趋好,也能趋坏的奥古斯丁;他把“坏”界定成了“好之缺失”,做出了相当精辟的理论贡献。友情提醒一点,搞学术就应当这样子,贡献是贡献,缺陷是缺陷,一码归一码,不可弄混了,看到有贡献,就说没缺陷,或者反过来,看到有缺陷,就说没贡献,嗯哼。温馨警示一句,这也是大师们有别于追随者的独特之处了:无论他们怎样犯傻,毕竟是有自己的原创洞见滴,不像后世学界的某些大腕粉丝,除了鹦鹉学舌,靠着拿他们的深度理念和浅薄糊涂,搏点名声,混碗饭吃,别的啥都木有啦,不是?当然喽,浅人并不认为,“好之缺失”是“坏”的严格定义,而把它当成了有效的解释,并且赶紧补上一句,“好”也是“坏之缺失”,借此纠正那种单从“好”的角度界定“坏”,甚至看重“好”胜过“坏”的片面倾向。不幸的是,这种剑走偏锋的理论倾向,在西方又是源远流长,至少能够追溯到柏拉图那里,因为他一方面高谈阔论“好(善)的理式”,另一方面避而不提“坏(恶)的理式”,彷佛反面人物就没资格,登台表演一回似的。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虽然提到,“人们往往把快乐当成好来选择,把痛苦当成坏来避免”,肯定了趋好避坏的双重意向,可《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门见山,照旧宣布“一切行为和选择都以好为目的”,也没给“坏”留下一席之地。因此留下的后遗症,那是相当的泛滥,后面还会不断提到,第一个就是奥古斯丁了,不仅只说坏是“好之缺失”,不说好是“坏之缺失”,而且反复强调,好才是主动的动力因,坏则是被动的“不足”或“缺失”,压根成不了动力因……其实吧,事情正相反,因为单凭好自身,恰恰不可能构成行为的动机:要是处在“缺失了坏”的好状态,难道你会设法找到什么坏,来弥补这种缺失么?那不就像奥古斯丁主张的可能趋坏的柿油意志一个样,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么:有病。不如说,只有处在“缺失了好”的坏状态,你才会生出以好为目的的“意欲”,来弥补这种缺失。举例说哈,呼吸通畅的时候,你是不大可能有意趋于空气之好滴;但只要稍微有点憋气了,你立马会形成针对它的“想要”……也是在这个意思上,斯宾诺莎曾宣布:“神不是依据意志自由活动的……意志不属于神的本性”,理由就是神的“无上圆满”“绝对圆满”,文言又叫“圆善”。无论如何,既然神连一丢丢的好都不缺,怎么还会有欲有求呢,嗯哼。当然喽,他这样子讲,和圣经中“神说‘要’有光”等等描述直接抵触。不过哦,从“无缺无失”到“无欲无求”,语义逻辑上,却是无缺无失,严丝合缝,无可挑剔,绝对圆满滴。不信,你倒是试试看,能不能找出什么漏洞来啊?顺便调侃一句,逻辑上看,奥古斯丁大概也只能勉强同意,上帝没有柿油意志,因为他肯定没那个胆量,敢于断言,上帝既可能趋好,也可能趋坏……至于因此产生的说不通,想必所有的花岗岩脑袋加在一起,都是圆不了滴,呵呵。这样子看,就不是“坏之缺失”之好,反倒是“好之缺失”之坏,直接逼着人们,从事行为,追求自由了。换个方式说吧,坏作为“好之缺失”,既不是被动的,也不是静态的;毋宁说,反倒是它的逻辑上在先的前提效应,才让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得以成立:“一切行为和选择都以好为目的。”听起来已经有点绕了,不是?再拉两位大师来背书哈:叔本华曾指出,“一切意欲都来自需求,亦即来自缺失,因而也就是来自痛苦。”同时代的英国法学家约翰·奥斯丁也声称,“每个意欲都是影响人们的一种痛苦,它驱使人们,通过获取所欲的对象,以求解脱。”敬请记住一点:痛苦就是坏哦,嗯哼。所以吧,语义对应地说,好和坏是携手并肩,一同构成了行为动力因的:正因为处在“好之缺失”的坏状态,人们才会基于随意任性的意志自由,把“坏之缺失”的好状态,当成了目的来追求,想要达成从心所欲的现实自由。也因此,前面谈到需要的源头时,提到的“存在之缺失”,严格说,其实是指“好之缺失”;或者说,是指“人们想要维系的好存在之缺失”,从而展示了人性逻辑中,不仅包含了存在论和价值学的合二为一,而且还到处都是同义反复的废话一句,严丝合缝,无缺无失。考虑到这一点,在探究行为动机的起点处,我们就要狠批“重好轻坏”的倾向了:任何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在行为中趋于“好”之有益,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坏”之有害。不抓住这个要害,后面分析人性逻辑其他环节的时候,就难以反驳因此产生的种种理论谬说,揭露因此导致的种种实践恶果了。至于当下,我们就能凭借好坏的语义对应,澄清一个绵延已久的模糊说法,亦即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那个金句:“人人生来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中。”毕竟,撇开激情洋溢的作者自己不谈,后来那么多或者激情洋溢,或者理性冷静的引用者,反复引用之余,有几个认真尝试过,解释这样子说的道理何在呀?说穿了,这实际上是自由意志的内在悖论:人人生来都有自由意志,想要得到各种“好”,让自己从心所欲;可追根寻源会发现,它恰恰是由于“坏”对人的束缚,才会形成,因而可以说,自打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套上了“好之缺失”的沉重枷锁。不管怎样,既然“需要”的使命是弥补“好之缺失”,人们也就只有处在“坏”的桎梏中,才能产生追求自由的“想要—意志”了,不是?换个方式说哈,随意任性的意志自由,归根结底是被缺失了好的坏逼出来的,驱使人们去追求好,摆脱套在身上的“好之缺失”的枷锁,来达成缺失了坏,无拘无束,从心所欲的自由。一言以蔽之,自由意志想得到好,却是由坏促成的。这样子看,重好轻坏的流弊就不容忽视了:只看到好的自由,忽视了坏的枷锁,如同俺老汉的另一个笔名表达的那样,会沦为很薄很薄的浅人哟。不幸的是,这似乎正是西方学界的流行倾向,下面再举几个例子,以资证明。首先吧,人性逻辑的头号元理“趋好避坏”,在西方哲学的语境里,往往被简化成了单向度的“获益原则(principle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7. “必然”和“命运”有什么区别?

无论必然之命,还是偶然之运,只要“好”,都会以没法子抗拒的劲头,帮助人们实现意志自由;无论偶然之运,还是必然之命,只要“坏”,都会以门板也挡不住的力道,阻碍人们实现自由意志。
2022年8月7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5. 自由意志必定趋好避坏

任何人的任何自由意志,统统是趋好避坏,一定如此,没有例外,所以有资格叫做“人性逻辑的第一元理”。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3. 里贝特的成功实验和自败解释

千万别低估了,西方哲学的误导效应:哪怕没读过康德的大作,里贝特及其批评者们的脑海里,仍然深层地积淀着,二元架构的扭曲基因。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0. 林子大了的鸟效应

由于“人是万物尺度”的缘故,人们有关好坏对错的价值评判,总是包含丰富的歧异性,彼此不同。
2022年7月2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9. 人是万物的尺度

既然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总是依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各种东西能不能满足这些需要的标准,辨别各种东西的好坏对错,人要不是评判这些东西的价值尺度,世界上还有谁,能有这样子的资格嘛。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8. 情感的“助推”效应

意在知的引导下得到满足,让你快乐了,就会反过来强化意欲,用“助推”的方式,把它变成喜爱,推着你在意志加情感的这种混合中,再去更起劲地追求意的满足,获得更强的快乐。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 如何给“好”下定义?

什么叫给概念下“定义”呢?就是对用来表述某个概念的字词,不管简单还是复杂,都通过严格的限“定”,指出它在某种语境里,有着怎样的核心语“义”——或者说“下定义就是定语义”。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1. 从“实然”角度看“人性”的“逻辑”

所以哈,各位看了本贴,要是还不明白,不必在意,因为后面谈到具体问题时,还会不怕啰嗦,反复通过各种例子,解释它们的关系。一回生两回熟,看得多了,就会慢慢清楚,“实然”和“应然”是怎么回事了。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刘清平随笔 | 正义启明10. 正义的强制性怎么来的?

单纯“趋好避坏”,或者“从好中选更好”,是既无需“应当”,也无需“必须”滴;可要是两难冲突让你在某个方面“趋好避坏”的同时,又在另一个方面“弃好受坏”,你就会体验到“应当”“必须”的强制性压力了。刘清平随笔
2022年4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刘清平 | 墨子“正义”理念的现代意义

governance”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人们指认的规范性“正义”底线之上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所实施的治理能够维系人们认为是值得意欲的规范性“良序”。
2018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