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训诂学研究会

其他

虞万里:章句起源与初期形态蠡测——以安大简、阜阳简、海昏简《诗经》为中心

内容提要:章句是两汉经学标志性的解经形式,前哲时贤颇多论述。由于东西汉之交的繁琐章句著作不存于世,大多只能根据汉代文献的叙述和已经删减的东汉中后期《楚辞》《孟子》章句论其得失,难窥全豹。追溯章句在西周的含义和形态,以出土实物为据,考察安大、阜阳、海昏《诗》简所用章句符号的发展,结合武威《仪礼》简的章句符号,提出解经形式的章句经历了初期以符号划分经文的章句形态学,即狭义章句学,到逐渐增加训诂注释、史事引证和概括章旨的章句诠释学,即广义章句学的发展历程。介于狭义与广义,亦即章句形态学和章句诠释学之间,还曾经存在过各种繁简、详略不同的章句文本。关键词:章句起源
1月24日 上午 10:34
其他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新会员名单

华河南师范大学36杨继光闽南师范大学37杨氏检南宁师范大学38杨薇薇四川师范大学39应燕平海南热带海洋学院40于潇怡山东工商学院41岳拯士韩山师范学院42周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中青年训诂学者访谈录 | 洪帅教授访谈录

洪帅,1978年12月生,河南夏邑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辞书学会会员。河南大学硕士(2007),四川大学博士(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2014-2017),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半年刊,商务印书馆)集刊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语词汇史和简牍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辞书研究》《当代修辞学》《历史语言学研究》《汉语史学报》《汉语史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敦煌诗歌词汇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入选全国高校社科文库),校订《温庭筠诗》(商务印书馆,2022),参编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四卷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等。曾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中国驻美使(领)馆与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举办的“跨越太平洋的记忆”征文比赛一等奖(2019)等。入选西北师范大学第二届、第三届“双星计划”,获评“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2016/2018)、新疆实习支教优秀指导教师(2012)、西北师范大学第九届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2021)、甘肃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22)、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23)等荣誉称号。创办了“语言学”“简牍学”“讲座与学术”三个学术公众号。我是个很普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能够受到学会垂青接受访谈,实在是出乎意外。我主要是作词汇学研究,词汇学与训诂学密切相关,词汇学可以说是从训诂学发展而来的。王力先生言“训诂学研究要向词汇学方面发展”,邢公畹先生提出训诂学“向词汇学发展才有前途”(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498页)。当然“训诂学”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只是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不管如何,从渊源来说,我的一些研究也属于训诂学的范围,本着对自己二十年学术生涯回顾的精神,姑且谈一下浅薄的感受吧。1.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书讯 |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29辑出版

冯和一(28)孔壁古文《尚书》文字考/赵朝阳(44)汉代章句之学与朱熹《楚辞集注》分章/刘浩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书讯丨张涌泉、张小艳、郜同麟主编:《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审核:真大成投稿邮箱:xunguxuehui@126.com踵武前贤硕儒,续开训诂新章。
2023年6月18日
文化

书讯|季忠平《仪顾集—古汉语与古文献研究》出版

审核:真大成投稿邮箱:xunguxuehui@126.com踵武前贤硕儒,续开训诂新章。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學仁則近仁——我與許學仁教授交往記事

审核:真大成投稿邮箱:xunguxuehui@126.com踵武前贤硕儒,续开训诂新章。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中国训诂学报》(第六辑)出版

内容简介《中国训诂学报》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刊载海内外有关训诂、训诂学、训诂学者与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评论、相关重要史料文献研究等。本辑共29篇文章,分“文献语言考释”“语言专题专论”“语言工具书研究”“重大课题专栏”“中古佛经词语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六个专辑。编辑委员会简介主编:王云路执行主编:王华宝编辑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列):白中林
其他

汪维辉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当代语感干扰”问题(上)

因为这是“况”在宋代(至少是书面语体里)的常用义。实际上这个误解至迟始于晋人郭象和李颐,后来被很多学者所接受。除此之外,“况”还被误解为“意况”“饶益”“喻晓、显明”等,详参戴文。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书讯|《周祖谟文集》出版

2022年12月,《周祖谟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精装16开,共九卷,目前已出版八卷。《周祖谟文集》涵盖周先生古籍整理作品六种、学术著作三种、论文结集两种。总结、梳理周先生所创造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系统、科学反映周先生在多个领域的学术造诣;为学界提供最为精善、可靠的周先生著作版本。☆重排、校订文字所收文集和专著保持周祖谟先生生前编订成书的原貌。铅版久远模糊者全部改为电脑录排。细校文字、精核注引,修改了原书中的文字性讹误,施加新式标点,统一了体例。原则上不做内容方面的改动。☆制作索引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王彦坤 《路史校注》出版

《路史校注》作者:王彦坤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3年1月定价:880元ISBN:9787101159615内容简介《路史》47卷,南宋罗泌撰,是一部记述上古以来传说、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备述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包括《前纪》9卷,述初三皇至阴康、无怀氏之事;《后纪》14卷,述太昊至夏桀之事;《国名纪》8卷,述上古至三代诸国姓氏地理,下及于两汉之末;《发挥》6卷、《余论》10卷,为单篇独立的辨难考证之文。此书征引材料浩繁,涉及文献近900种,保留了四部典籍大量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书中原有罗泌之子罗苹所作注,补充正文史料,训释文意。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沉痛哀悼卢烈红先生

沉痛哀悼卢烈红先生!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卢烈红先生2023年1月13日因病去世,卢烈红教授为中国语言学研究、汉语史研究以及训诂学研究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学界永远铭记。学会公众号特重发卢烈红先生《自述》,以此沉痛哀悼卢烈红先生!卢烈红先生千古!卢烈红教授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沉痛悼念郭锡良先生!

惊闻郭锡良先生于2022年12月30日凌晨去世,享年92岁。郭锡良先1930年出生于湖南衡山。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1953年院系调整到武汉大学;1954年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汉语史方向研究生,师从王力先生。1958年毕业留校,1986年评为教授,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77年至1993年任古代汉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郭先生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中国训诂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音韵学会顾问,《中国语言学》辑刊主编。先后参与或主持编写三部《古代汉语》教材,著有《汉字古音手册》《汉字古音表稿》《汉语史论集》《汉语研究存稿》等著作十多种,论文一百多篇。郭先生知识渊博,率真朴实,治学严谨,在北大内外,学术界内外享有盛誉。郭先生授课不辍、笔耕不辍,培养了大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人才。沉痛悼念郭锡良先生!郭锡良先生千古!图一:2020年郭锡良先生接受北大中文系学字访谈间歇图二:2020年9月20日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庆祝郭锡良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图三:《古代汉语》教材编写组成员及审阅者的合影(第一排左起分别为:萧璋、叶圣陶、王力;第二排左起分别为:吉常宏、赵克勤、马汉麟、祝敏彻;第三排左起分别为:郭锡良、许嘉璐、刘益之)图四:郭锡良先生在湖南大学(三排左九)图五:王力先生与郭锡良先生本文图片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郭锡良先生专访,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转载自公众号“汉语堂”编辑:刘
2022年12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書訊 |《古漢字通解500例》出版

書名:古漢字通解500例叢書名:山東大學中文專刊作者:徐超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22年7月ISBN:978-7-101-15625-6定價:78元前言《前言》要説三個問題,一是寫作目的,二是我的做法,三是編寫體例。一、寫作目的本書是我學習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副産品,起初並没有寫書計劃,後來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萌生了寫一本小書的想法,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我數十年來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認爲漢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性文化,基礎性文化。古漢字是漢字文化的源頭,其中的甲骨文和金文更是開創了中華文明新時代的最初記憶,是中華古老文獻的載體,是遠古文化的化石,是我中華祖先留給子孫後代和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産。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甲骨文應該得到的禮遇,是中華文化和中華兒女的驕傲,同時更提醒我們應該肩負起普及古漢字教育的責任。二是,有感於古文字研究現狀。1997年,我參加全國高校漢字學高級研討班學習,有幸聆聽周有光、啟功、裘錫圭、李學勤、高明、趙誠、何九盈、王寧、鄒曉麗、蘇培成等一流學者多輪次的學術報告。日前我再次翻檢當時筆記,感到二十年前他們提出的學術難題,至今依然存在,古文字研究領域尚待開發和深度挖掘者正多。單就甲骨文識字而言,至少有超過總數二分之一、接近三分之二,即將近三千個字,至今仍然不能準確識別,而一些已有的結論也未必是最後的結論。存世的一萬六千多篇青銅器銘文雖已初步識讀,但深藏器中、文中的文化秘密遠未揭明。這一方面是因爲古文字文獻研究確實具有頂尖級的難度,有能力參與其事的人本來有限,同時因爲古文字著作大多是鴻篇巨制,其結論又往往各執一詞,客觀上也削弱了學科的吸引力和學科知識的傳播力,影響了研究隊伍的壯大。可喜的是,近些年來,由於國家高度重視挖掘傳統經典文化,古文字研究隊伍迅速擴大,大批專業研究者迅速開往這塊文化寶地,出現了一批杰出的學者和大量研究成果,古文字學居然魚躍翻身,成爲“顯學”,令人深受鼓舞。第三,我雖然不在古文字專業的“圈子”裏面,但從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專業來看,古文字研究也應該看成是與本專業關係密切的一種基礎性研究,很希望看到古文字學那邊撥雲見日的一片天地,因而就不免常常想:古文字學的出路在哪裏?這就自然想起我國乒乓球與足球的盛衰兩重天,究其原因,應該與群眾基礎大有關係。一個行業要想全面突破,必賴總體水平的提升,所以我覺得,適當普及古文字教育可能是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出路,但一些“戲説”或“演義”式的普及性讀物又不免令人心生憂慮,因而想到做一件專業學者不想或没有精力去做的事,而對於傳統語言文字學工作者來説,也是一件題内之事,於是就不揣淺陋,決定寫這本小書。希望通過這本小書,讓讀者看到以甲骨文、金文爲主體的一批古漢字的真實面目,並通過本書簡短的解説,了解深藏其中的文化秘密,感受鮮活的造字智慧和文明記憶。更希望這本小書能够給古文字初學者起個激發興趣乃至領到門口的作用。有興趣就很容易走到大門口,走到大門口就很可能又想進去一看究竟。時間一長,説不定後面就會出現一個長長的隊伍,而其中的一些人或許又會成爲古文字研究的後備軍。如果真是這樣,那也算是對古文字學科作了一點微薄的貢獻,就像戰時後方推小車送軍糧的民工一樣,我也會自感歡欣。二、我的做法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讀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給我的一個强烈印象是“構形不明”,作者在大量詞條下一開始就寫這四個字,而《前言》裏又這樣説——“本書開始編寫於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夏完稿。在這八年之間,有不少問題曾先後向于省吾、唐蘭、張政烺等先生請教過,也和姚孝遂、李學勤、裘錫圭等先生討論過,從而使得一些麻煩的問題得以比較妥當地解決。尤其是于省吾先生……對本書原稿進行審讀,並提出了許多相當中肯的意見。……本書完成之後,承劉宗漢同志審讀一過,提了不少寶貴意見。”一部簡明讀本,八年研究功夫,一流學者參與討論,結果還是無數個“構形不明”,這可能是古文字研究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因爲研究古文字必須從甲骨文字形分析開始,而甲骨文衹是在一百多年前才被發現,才開始研究。考察它的構形意義,必須從當時的語言事實和社會事實出發,必須結合更遠更寬闊的文化背景加以考察,而這些相關信息大多湮没無聞,可資參照對比的文獻資料極爲有限,所以甲骨文研究困難重重實是在所難免。所幸甲骨文研究已經積累了一百多年的成果,特別是近數十年來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結論已接近統一。但如前所説,疑難問題還有很多。於是我要説到我的想法和做法。我的一個基本想法是,構形不能簡單地認爲就是“象”的什麽形,“會”的什麽意等等——至少不能局限於這些研究,因爲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其原始字形查明它們與後世文字的淵源關係,並考察其在文獻中的意義。我們即使一時不能弄清其構形意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研究古文字的進程。這個時候,我想到兩位前輩學者,一位是馮友蘭先生,一位是沈從文先生。馮友蘭把自己的讀書方法概括爲十二個字:“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馮友蘭:《馮友蘭讀書與做人》,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3頁)沈從文的古代文物研究,有人稱之爲“抒情考古學”,他研究的是物,但“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聰明,人的創造,人的藝術愛美心和堅持不懈的勞動”。(汪曾祺:《沈從文的寂寞》,《讀書》1984年第8期,第69頁)两位前輩的做法對古文字、古文獻的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值得我們學習,甚至也可以看成是我寫作本書的基本思路和出發點。所以,本書力求做到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在此基礎上,更力求引導讀者在古文字知識點以外尋求更爲廣闊的意義,就是在通過閱讀本書,借以了解一點古文字知識之外,更要通過這些知識點,能够看到活着的先民,看到先民的智慧和創造,看到先民的藝術愛美之心和堅持不懈的勞動,從而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化的感情和興趣,激發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所以我想請讀者留意,全書固然是無數個具體知識點的連綴,但每個個案其實也昭示着一種現象,甚至暗含着一條規律。我視古漢字文化爲智慧的淵藪,因而也就認爲,學習古漢字文化不僅可以學到古漢字的具體知識,更要汲取深藏其中的智慧——總之是要留意“知識”以外的知識。此外我還注意力求做到兩點。第一,我是想儘量化深奧爲平易,化繁雜爲簡明。第二是鼓勵存疑、質疑和探索。有人把未知世界畫成一個黑球,而已知部分不過是劃過其中的一條細細的白綫。就是説,誰能突破這根細細的白綫一點點,誰就是突破未知世界的功臣。這固然是説突破之難,但同時也等於是説人人可以挑戰不可能。前輩有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這是真正的學習態度。記得啟功先生常常告誡我們,説王國維先生回答別人的提問往往就是“弗曉得”“弗的確”“弗見得”三句話,他還坦言,他對《詩經》《尚書》也衹能明其二三(大意如此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王華寶 | 《俞樾全集》後記

《俞樾全集》汪少華、王華寶主編鳳凰出版社2020—2021年出版《俞樾全集》後記王華寶三十二冊、近千萬字的《俞樾全集》,諸君勉力而爲,歷時八載,即將告竣。由復旦大學與杭州市臨平區主辦、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協辦的“俞樾誕辰二百周年紀念研討會暨《俞樾全集》新書發佈會”,擬在俞先生誕辰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召開,主編汪少華教授安排,我們二人一頭一尾,讓我“照應壓軸”。“壓軸”固不敢當,而全集付梓之際,感謝之情和諸種感慨係之,姑以感謝、緣分、值得三個關鍵詞略表寸心。首先是真摯的感謝!一要感謝所有對《俞樾全集》給予關心、指導和幫助的各方師友!像華東師範大學劉永翔先生賜予大序,爲本書增色不少,是最爲直接的幫助。二要感謝會議舉辦方和鳳凰出版社,感謝所有與會嘉賓的指導幫助!在此特殊時期,克服各種困難,投入時間精力和財力,來共同紀念先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要感謝全國高校古委會安平秋先生、楊忠先生以及各位項目評委!正是各位先生的青睞,讓汪少華主持申報的“《俞樾全集》整理校點”列爲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重點項目;正是復旦大學社科處、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東南大學社科處、人文學院等眾多高校科研單位的支持和幫助,《全集》才得以順利展開。四要感謝汪少華兄!汪兄是實際負責人、第一主編,爲此書付出極大,親自審讀全集三分之二的內容。他的嚴謹執著,求真求實,埋頭苦幹,體現出復旦大學優良的學風。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力求以“後出轉精的《俞樾全集》優質整理本”奉獻給社會。還有他的信任與情誼,我銘感於心!最後特別感謝全集二十餘位合作者,像傅傑教授、張燕嬰編審、田松青編審、顏春峰教授、王其和教授、喬秋穎教授、倪永明教授、謝超凡教授等,都是學有專長的學者,並在俞樾研究方面卓有貢獻,大家爲了心中的學術追求相互配合、共襄盛舉。感謝鳳凰出版社副總編林日波、韓鳳冉編審,室主任李向東、郭馨馨、樊昕、汪允普編審,資深編審陳曉清女史,骨幹編輯許勇博士等十二位責任編輯,誠如鳳凰出版社總編輯吳葆勤編審所言,出版社組織了強大的編輯團隊,保障全集順利且高質量的出版。做俞樾這一類學術大師的全集,無論是整理者,還是出版者,真的非常辛苦。其二是美妙的緣分。在段玉裁誕辰二百八十周年紀念暨段學、清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發言上,我曾說過“成大事,必有緣”。《段玉裁全書》如此,《俞樾全集》仍然如此。一是學術之緣。我曾策劃影印出版了光緒末增訂重刊的五百卷本《春在堂全書》,精裝七冊。然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標點本《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九九銷夏錄》《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等數種書以來,俞氏的大多數論著未獲再版。有關俞樾的研究長期受到忽視,九十年代中期以後,俞樾研究成果才逐漸增多。俞潤民、陳煦《德清俞氏:俞樾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陈壁生 | 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得与失

清华大学哲学系《国际儒学》2021年第4期END*文章来源:公众号“燕园礼学”编辑:刘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中国训诂学报》第四辑出版

《中国训诂学报》第四辑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辑收入文章25篇,主要遴选自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和2017年理事会论文,也有为本辑特撰的专稿。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训诂学所专长的字句训释如《〈论语•里仁篇〉“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训释问题》《说“条脱”》等,也有参合其他方向的视角,结合训诂学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如经学角度的《章太炎对三体石经认识过程与〈尚书〉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角度的《制定现代汉字规范也需倚重传统训诂学——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异体字整理工作说起》,语体和文化分层角度的《论文白转型与雅俗合璧》,语文教学实践角度的《〈说文〉在深化古代汉语文选课教学中的作用》等。目录俞樾的学术成就、经学研究风格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其他

书讯 | 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出版

2019年美国威斯康辛的麦迪逊大学留影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学者风采 | 刘钊教授学术传略

刘钊先生,1959年7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及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侧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兼及古代汉语、先秦秦汉史、商周考古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