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AKASHIO

其他

新冠后,美国打工人“大辞职”

使马之人2021年,躺平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一个热词。但根据许多趋势表明,国内的躺平也许只是“喊喊”,由于疫情反复对经济的影响,创纪录的大学毕业生加入求职市场。内卷,很快又杀了回来。在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小小早餐,难倒打工人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评论尸
2022年5月3日
其他

社交网络里,根本没有社交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腾讯游戏:成为网飞

作者丨使马之人3月23日,腾讯2021年财报出炉。游戏方面仍然延续了近两年的大趋势:去未成年,和出海。随着8月最严新政(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的网络游戏服务)出台,腾讯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比再次自由落体。在第四季度,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同比减少88%,仅占本土市场的0.9%;未成年人总流水同比减少73%,仅占本土市场的1.5%。新政后的首个季度,其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以区区1%的增幅来到296亿元,是否值得庆幸,恐怕相当耐人寻味。但眼光向外,其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则以34%的增幅一举来到132亿元,《PUBG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出来打工的大多数,不是为了听话的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2022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张兴海的这条建议,在社交媒体激起了轩然大波——前前后后不到一周,这个话题就在微博上吸引了5.4亿的阅读量,观点对立更是回味无穷:“明明制造业那么缺人,怎么年轻人一个个宁愿风里来雨里去跑快递,也不愿向他们的父辈学习,光荣进厂成为制造业的螺丝钉?”一方面,父辈完全不能理解“年轻人为啥不能老老实实进厂做工端起铁饭碗”,另一方面,身为号召目标的年轻一代,面对质问,除了哂笑两句“赚得太少”,往往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是我在话题冲上热搜的第二天,跟身边一众北京外来打工人聊了聊,得到的初步反馈。这怪不得我们。毕竟,放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哪怕是在北上广深,不管入职的是BAT还是创业公司,位置是前台还是地下室,职务是内勤还是外勤,“工作”乃至“事业”究竟还有多少意义,“努力”与“奋斗”到底还有多少价值,哪怕是身处职场中心的年轻一代社会人,多半也是云山雾罩,未曾仔细分辨。虽然明白“我从哪里来”,却不知“我是谁”,更不知“要到哪里去”——这份属于时代的困惑,早已彻底浸透了我们的现代生活,最直接的明证,就是那些彻底割裂现实、荒谬到令人哑然失笑的国产电视剧集:根据豆瓣年初的统计,去年一整年有记录开放评分的国产电视剧集,加起来在200部以上;其中,8分以上的出众佳作,总共还不到10部——而就在这大多数让人记不住名字、注定无法留在历史上的国产剧当中,一个瓦釜雷鸣的Tag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让最宽容的影视剪辑UP主当场PTSD发作:“职场奋斗”,没错。比当年的《奋斗》就多了职场俩字,味儿全变了。怪不得石康老师上次跟网友起急,提到自己的主要作品,举例居然是《晃晃悠悠》。无论如何,甭管出品方是网剧大户还是贺岁片老手,也甭管内容主题是创业还是电竞,但凡搭上“职场”和“奋斗”这俩Tag,成为年货水剧的概率如此之高——真不知道为什么还特别爱拍这个。无论从各路偶像派小演员,抑或雷剧剪辑的辛辣调侃,又或者即便真的看了并打分不低的观众的自嘲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国产职场剧,其实没有摆脱校园恋爱喜剧的窠臼——更复杂的不提,2021年居然能在这种剧里看到壮年霸道总裁爱上中年玛丽苏,我真想问问是接了谁的地气。然而现实比这更离谱。在众多热点新闻、营销号等自媒体笔下,当代职场俨然变成了过劳死泛滥的修罗场;而在数十年如一日强调“铁人意志”的宣传口径中,全然无视私生活的忘我劳作,干脆就是不变的主旋律。作为置身其中的个体,我们孜孜不倦地打拼,到底在追求什么;理想中的朝九晚五事业生涯,距离预期中的理想生活到底还有多远?这些问题,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片答案。“工作”可以那么简单地概括吗?1“永远生猛”关键字,“受锤”。就像王小波概括过的那样。这几乎是现如今年轻一代职场人共鸣度最高的真实写照——从销售到行政,从程序员到交易员,再从产品经理到媒体公关,996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彼此心知肚明。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车轮,到底是吃草苟活,还是粉身碎骨,两种“时代的必然”,谁才是最优解?——或者说,除了”选择“,还可以有其它答案吗?“其实,用王小波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也未尝不可能是一条出路。”——媒体人E受锤与否,本质上是个攸关年轻与否的问题。说得更直白一点,在我们念书的时候,甭管一学期要挂科重修多少回,广阔天地和大好前途,始终都摆在我们面前——直到毕业,如果既没吃上公家饭也没端上铁饭碗,甚至连大私企都没混进去,那随着现实的坍缩,阳刻着“毕业即失业”的舆论大棒才会落下来,化作年轻人的第一次生活毒打,或曰,受锤。但无论如何,撞上现实并不意味着未老先衰,既然“考不上就二战”的年龄特权并未失效,受过锤的职场新人当然也能试试卷土重来——起点的高度固然重要,但失败的第一次,未必昭示着这一辈子再无翻身的可能,这就是年轻的资本。2007年,我在老家的电脑城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按照当时印在名片上的说法,这份职务美其名曰“消费级产品售后系统工程师”,但实际的干活内容,就是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跑遍大街小巷,上门解决各种PC系统故障。具体方法很简单,开机报错先插拔内存条,进不去系统就重装,这两步操作至少可以解决90%的问题,至于剩下的10%,打电话给官方客服报修吧。看似平凡,但这份工作实际的“门槛”上限以及离谱程度,远远超过了所有局外人的预期:三年的奔波,我几乎跑遍了老家太原的所有政府机关,包括但不仅限于政府办公楼、电力局、铁路局、省人民医院以及法院,甚至连监狱都不例外。匪夷所思的是,尽管出入场所不乏事业单位核心机关,但每次上门一不用登记二不用核对,一个电话就能畅通无阻;完成维修之后也不会检查随身U盘或者其它存储设备,直接打声招呼就能大摇大摆离去——换言之,这些机关单位的保密规定,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完完全全就是一纸空文。但这依旧不是全部。最离谱的在于,即便以2007年非一线省会城市的薪酬标准来看,这份能够轻松接触事业单位内部数据的工作,实际待遇也算低得离谱:双休是不可能双休的,周末才是上门售后的高峰期,同理,节假日自然是不可能放假的,甚至连调休都不允许。好消息在于,至少在理论上,中午的那顿饭可以去公司食堂解决;坏消息在于,既然工作离不开四处奔波,这顿工作餐一周能吃上三顿就算走运——自己在外面解决午餐是不能报销的,更不可能有饭补。朝九晚七一周六天,节假日全年无休,换来的最终报酬,是三年雷打不动的800元人民币/月——单位和数字你都没看错。而且这还是不签合同、不缴社保给出的酬劳,倘若签下合同成为正式员工,收入还会锐减10%到720元/月——考虑到那时候我老家的法定最低收入也就是这个标准,这轮社会毒打带来的受锤滋味,不言自明。尽管和现如今的外卖骑手相比,那个年代的外勤售后无需担心陷入算法死循环,但只有死工资没有绩效奖金、彻底无缘“多劳多得”的困境也是不遑多让;但即便如此,相比于进厂拧螺丝,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售后依旧惬意太多——至少没那么无聊,去机关单位修电脑时不时就能蹭上饭,且相比于只有土豆白菜管够的工厂食堂,电脑城楼梯口的盒饭还是要香得多。不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并不是职场生活的全部。和当时电脑城里挖空心思从节衣缩食的顾客身上刮钱捞油水的售前售后不同,相比于以次充好故意抬价来赚昧良心的钱,做斜杠青年发挥专长赚第二份收入,更符合我的胃口——在收到第一笔来自副业的稿酬之后,这种看似天真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我个人的职业信条:“6000字,能排四页,一共是856块钱吧。”我清楚记得,当我第一次在邮局递上汇款单(体谅一下那个没有微信转账的2007年吧),换来人生第一笔稿费的时候,薄薄的一小沓人民币,让我看清了受锤背后的现实:一篇稿子的报酬,就抵得上一个月奔波在外的工资;一个月发表两篇,我的实际收入就比最无耻的销售老油条更高——并且在良心上完全没有过不去的坎。与之相比,开机关机插拔内存条的无聊及无意义,都显得次要多了。这还仅仅是兼职。大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确和三线省会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尽管现实并不公平,但除了受锤,我们照样可以有其它选择。就这样,三年后,我跳出老家的电脑城来到北京,以媒体人的身份奋斗至今。即便不敢吹嘘“永远生猛”,但没有束手受锤,也是事实。对于许多一线大城市的外来打工人来说,“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机会”,无疑是促使他们留在北上广深的核心要素;不过,单凭“不在老家受锤”这种单纯的理由,真的可以支撑这些打工人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奋斗那么多年吗?毕竟,在北京有别的锤要受,也不是什么秘密。除了“机会更多,赚得更多”,吸引打工人留在大城市的原动力,还可以是什么?不妨让我们听听“大多数”的看法。2逃离家乡的“大多数”“说到底不就是为了钱?”如果您胆敢当面跟我这么说,我保证不打死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但,逐利并不一定是打工人生活的全部。抛开空洞无物的“奋斗终身的理想主义”不提,对于当事人而言,朝九晚六之外的大城市打工生涯,依旧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毕竟,20来岁的小伙子或许还有二环大平层的梦想;而对于绝大多数迟早有一天认识到这玩意儿确实是梦的人,他们早就明白,或需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了。千金难买我乐意或许是句很天真的话,但现实中没有千金,一点点小钱确实买不到我和我们的乐意。在如今的年纪,我已经不会一味挑选收入丰厚的工作,因为要考虑的其他问题还有很多。真正敢于坚持物质主张的年轻人在减少。大家嘴上都会喊着有钱真好,但具体到昂贵的餐厅,酷炫的跑车,奢华的装潢,许多人在生活中其实是敬谢不敏的——就在不久前,某家名为“头灶”的上海餐厅还被广大群众当智商税一样挂来挂去。在这个年代,会出来吼一句“你们不就是吃不起”的村夫并不多见了。同样是唱反调,诚实与虚荣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大人物悍然以外卖不如工厂的伟论来鼓吹逆水行舟,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他们从这种投机中又得到了什么呢?钱绝对不是全部。“大城市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少麻烦。”——程序员G2016年,刚刚毕业的G在北京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外包程序员的工作;随后,经历过一连串动荡波折,2021年,这位奉行“吃饱不愁”简单生活原则的年轻打工人,在杭州顺利戴上了大厂码农的工牌。不过,尽管对于一线城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并无向往,但说到职场环境,G直言不讳地挑明了家乡与一线大城市的差距:“在我老家齐齐哈尔那边,程序员当然也能找到工作;但那边的老板,都不按规矩办事儿。”按照G的描述,之前有朋友在齐齐哈尔当上了程序员,但入职后并没有签合同,社保只能自己解决;相比之下,在北京打工不仅“性价比”更高,相关手续也更齐全,“不需要复杂的人际交往”更是值得强调的优点。“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老家,那老家也有自己的玩法和规则,适应就好——都是互相恶心嘛。不爽归不爽,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嘴上说归说,但从离家六年依旧丝毫不考虑回家发展的实际行动来看,“少麻烦”的大城市打工生涯到底值不值得,G心里有数。并且,像G一样,只为“少麻烦”的“图一爽”留在大城市的打工人,并不在少数。“来大城市做打工人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清净,清净,图个纯粹的清净。”——媒体人E实际上,在跳出电脑城跑来北京做打工人之前,做兼职写文章赚稿费之余,E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在家乡找份更靠谱的工作;然而,经过一番曲折的考察试探,最终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出路之一,便是下矿。和大多数矿脉尚未掘尽的资源型省份一样,只要胆子够大,想要在E的老家那边找份衣食无忧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不过,能干多久呢,能干一辈子吗?“尘肺病都不是重头戏,这活是真干不了。理由?看看王宝强2003年主演的那部电影就知道。不细说了。”出路之二,便是当吏。根据当事人的说法,当时除了下井做矿工之外,确实有个进入事业单位相关机构的就职机会摆在眼前——虽然并没有正式编制,但至少看上去当得起“安定”二字。可想而知,选择这条路的话,需要背上无比沉重的灰色人情债,逢年过节送出的好礼打点必不可少,期限更是漫长得难以想象。“其实除了这种套路,如果当时放弃‘留在省城’的执念,去地方乡镇当个村官,机会还是不少的。不过,这种到头来注定是一地鸡毛的人情买卖,值得吗?”作为当事人,E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回答。和庸庸碌碌无休无止的大城市生活相比,如今,在许多标榜“非虚构写作”的自媒体笔下,三线以下城市俨然已经是柏拉图和陶渊明都要羡慕的世外桃源典范——大城市拥有的一切,包括但不仅限于优秀的基建设施、完善的行政管理乃至出色的医疗教育资源,三四线城镇“理所应当”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悠闲的生活节奏,低廉的生活成本外加俯拾即是收入稳定的平淡工作,更是引人入胜——除了听起来不太靠谱儿,似乎也没什么缺点了。现实在于,钱多事少的工作不是没有,但100%需要熟人引荐;从看病就医到入托上学,塞红包永远是必经手续;至于五险一金,实际上许多打工人来到北京之后才明白它和“三险一金”的差别——毕竟,这份写入《劳动合同法》的权力,在我们的家乡可是不折不扣的“特权”,至于法律?合同都没有,法什么律?都说大城市的996反人类,但和三线城市的实际就业环境相比,月入过万的996,指不定能羡煞多少离不开老家的打工人呢。时至今日,逃离家乡去大城市当打工人,依旧是不甘平庸的年轻一代,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优解——从十年前一直到现如今,现实从未改变。更别提,除了工作,还有些别的什么,让我们不甘心于插拔内存条以及拧螺丝。3“大多数”的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是受不了一眼就能看到底的生活了。”——硬件系统设计工程师R2015年,经历过毕业考研失利的冲击之后,R强顶着多方压力来到北京,依靠着不屈不挠的毅力,在北京一路奋斗至今。在他看来,这份曲折的经历,属于水到渠成的“平台决定视野”发展结果——“我见到了在老家那边这辈子都见不到的东西,更是觉得以前的思维太局限了;我终于明白,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不仅靠先天,还要靠之后的环境。”“即便是在(北京)这边过得再不舒服,我也觉得挺值的。”开阔了眼界,见证了“天外有天”,身入其境领略了什么叫“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就是一线大城市带给那些不甘庸碌的打工人最直接的印象——不仅仅是和三四线的城市乡镇差距明显,哪怕是在来自准一线城市的打工人看来,北上广深的水准同样和自己的家乡不在一个维度上:“一定要说的话,北京的傻×公司也不少,毕竟都是符合正态分布,(全国范围内)牛逼的公司说实话就那么几个,但确实集中在北上广比较多,最爽的那些都有——在北京你要是从牛逼的公司换成傻×公司,你都会不适应,更何况是在最爽的公司没那么集中的老家呢。”——产品经理Y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师父》火了,让我想起一段《仙剑》往事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我泱泱文化大国,怎么硬是做不出对味的中国游戏来?”——随着《师父》(Sifu)在社交媒体的热议,这个话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一款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法国独立游戏,尽管体量不可与3A大作并论,但在文化呈现方面,《师父》的表现,委实叹为观止: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也没有上蹿下跳的轻功,《师父》的动作设计,可以用一个“利落”来形容——喜欢《精武英雄》的朋友,应该可以在这部游戏当中找回不少熟悉的印象。除了一看就有专业人士参与动作捕捉的拳脚招式,实际的操作体验,更是让街机清版游戏的老玩家,以及从“魂”系列入门的受苦新玩家,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无论是堂堂正正的格挡反击,还是刁钻取巧的“逃课”阴招,在《师父》当中一应俱全,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师父》的基本设计,完整呈现了“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功夫”母题,且并未如预想般充斥着猎奇与偏见——虽然用一串铜钱作为复活道具确实感觉不伦不类(毕竟原型是五帝钱),但联想一下“投币续关”的街机游戏机制,再遵循武德(没错,游戏主题之一)达成真结局,我们多半会有同一个感想:这款法国人学习异国文化搞出来的动作游戏,味儿怎么能那么正?原因并不复杂:承载“靠谱中国味”的基础,是出色的品质——《师父》是个好玩的游戏,毋庸置疑。至于为何一群法国人能越过文化鸿沟做出好玩且对味的游戏,很简单:他们有积累。无论是文化认知还是技术验证,这些国外开发者的积累时长,都要远远胜过中国游戏从业者。凭借充裕的时间反复试错得出最优解,正是这些国外制作组做出“对味”中国游戏的真正原因。不过,和国外同行相比,占据“主场优势”的本土游戏制作团队,理应对中国文化拥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什么反而做不出更有“中国味”的好游戏呢?原因很复杂。先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吧:2011年左右,尚未停刊的《大众软件》杂志社组织了一场活动,计划让“仙剑”系列的制作人姚壮宪,与多年来始终对“仙剑”不离不弃的拥趸在编辑部线下见个面——不收门票费,让姚壮宪在游戏包装上签个名肯定没问题。本是一桩美事,结果事到临头,硬是出了状况:姚壮宪准时登场,然而“仙剑”的粉丝……满打满算只来了不到十个人。按照编辑部当事人的回忆,当时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最终,编辑全体出动冒充读者扮演了一下气氛组,才让当时的见面会现场,以及会后的合影场面没那么冷清。这才是我们的国产游戏行业,经历过的真实局面。所以,这一切究竟是如何成型的?1从武僧到师父:国外也没少扯淡——身经百战的国外游戏人,一开始的表现同样是一塌糊涂。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出令人信服的专业内容,专家指导必不可少。《师父》也不例外,为了呈现“中国功夫”这个主题,游戏的制作方Sloclap工作室找来了一位身份特殊的技术顾问:佛山白眉拳传人,巴黎LWS白眉拳馆馆长,Benjamin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没了“醋都”的老陈醋,还能起飞吗?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要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餐桌老友,醋,铁定榜上有名。不管白醋还是黑醋,米醋还是陈醋,在电商平台的“土特产/调味品”分类下,满足不同菜系的瓶装食用醋应有尽有:从蘸饺子吃螃蟹,到拌黄瓜烧排骨,甚至包括捏寿司配奶酪在内,但凡能有食醋用武之地的料理,十之八九都能找到画龙点睛的最优解——且价格通常并不离谱,30元一小桶的寿司手醋,一百多块钱一小瓶的意大利黑醋,基本就是我们对食醋“讲究”的高端认知了。然而这远远不是全部。实际上,就在现如今电商平台的家常醋旁边,令人咋舌的品类赫然可见:图片来源:淘宝例如号称30年陈酿、不到500克售价就在两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官方声称“不能用于烹饪调味”的醋膏,再例如号称“能吃的文化遗产”、200毫升售价就要9999元人民币的佛手醋——为这些醋专门包顿饺子,不过分吧?当然不过分,对饺子和醋来说都是——尽管价格令人闻之却步,但这些天价商品醋的本质,其实和我们厨房常备的食醋如出一辙:例如,出场自带而立之年光环的醋膏,实际上和饺子伴侣山西老陈醋同出一源;名号震天的佛手醋,基本可以和江浙菜系当中存在感甚高的香醋归于一类——即便少不了兑水稀释泻开(参考涮羊肉时调制芝麻酱)一类操作,且所谓的药用玄学功能也要打个问号,但拿天价醋入菜不仅不算暴殄天物,实际滋味更是绝非浪得虚名。没错,上限极高同时下接地气,这就是食醋的“讲究”。1醋,怎么讲究?“醋有什么好聊的?不就是一个酸吗?”在挺多朋友的印象中,“酸”似乎就是醋唯一的价值——理论上来说是这么回事儿,毕竟,按照我国1993年公布的食醋行业分类标准(SB/T10174—1993)规定,食醋的定义便是“含有一定量醋酸的适合于人类消费的液体”,只要兑水稀释的乙酸(醋酸学名)溶液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称之为醋并不过分——实际上,这正是调配醋(也叫“再制醋”)的合法由来。但只要在化学课上领教过乙酸的滋味,我们都清楚,现实中端上餐桌的酿造食醋(哪怕仅仅是一壶十块钱的廉价品类),提供的风味可远远不是“酸”就能概括的。味蕾灵敏的朋友,想必尝到不少食醋似乎带有一股咸味,没错,这些氯化钠为主的盐分,来自主流酿造醋工艺的“淋醋(提取包括醋酸在内的核心成分)”工序,经过漫长演化,早已变成了经典食醋风味的一环。除了酸味一无是处?那岂不是草酸漂白剂也能入菜?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考虑到高血压的威胁,食盐的摄入量确乎需要多加斟酌;因此,对于获取酸味的醋来说,醋酸含量的多寡,就成了选购食醋的第一标准——倒和嗜酸口味没什么关系,关键在于,更浓的酸味代表更少的食醋使用量,间接意味着摄入更少量的食醋盐分。这与选购酱油时也尽量追求氨基酸态氮一个道理,本质是为了少吃盐。可笑的是,为了照猫画虎抄袭正宗酿造醋的滋味,确实也有不少假醋作坊自作聪明往自家酸水里大掺氯化钠,妄图炮制“此醋有盐”的印象——不过,如此拙劣的模仿并不难鉴别:除了既酸又咸仿佛同时打翻了醋坊和盐挑子之外,这种口感单薄的辛酸咸水,完全没有掌握酿造醋的精髓,“醇”。这大概是醋作为家常调味品,最大的认知盲点所在了——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食客来说,醋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酸”这一隅,进入了“香”的范畴。正所谓“酿醋先酿酒”,在酿造醋的酒化和醋化发酵过程中,除了乙酸之外,更会产生种类繁多的酯类和醇类化合物,诸如带有威士忌香气的乙酸苯乙酯、产生松香气味的乙酸异龙脑酯以及自带玫瑰香的苯乙醇等等,都是这些发酵工序的结果;以山西老陈醋为代表的传统酿造陈醋,还会通过熏醅工序产生美拉德反应生成川芎嗪,给成品带上一股类似咖啡的特殊香味。总之,经过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格的酿造醋通常会包含三十种以上挥发性成分,最终汇聚而成的复杂香气,就是“醇”——这也正是醋的“讲究”根源。简单来说,在有经验会吃醋的老饕眼中,醋是一种与“酱”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带来复杂香气的有趣佐料。尤其是老陈醋和香醋爱好者,在这方面的体验,要比通常的米醋用户更胜一筹。看过调配醋与酿造醋的差异,明白了“醇”的意义,接下来,不妨让我们再来看看“讲究”的内涵:虽然确实存在“四大名醋”的说法,但从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来看,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主流食醋,主要有两个代表——北方的山西陈醋,南方的镇江香醋。依照中国食醋分类标准(SB/T10174—1993)的记载,陈醋的定义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大曲为发酵剂,采用固态醋酸发酵,经陈酿而成的粮谷醋”。其中的“大曲”,是指一种利用微生物对小麦进行培养制成的发酵触媒,在白酒酿造行业亦有广泛使用,代表正是茅台和五粮液。而对于香醋来说,(SB/T10174—1993)标准的定义则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小曲为发酵剂,采用固态分层醋酸发酵,经陈酿而成的粮谷醋”。和陈醋相比,香醋的原材料和工艺细节都有明显区别,利用米粉培养微生物制成的“小曲”,更是直接左右了成品风味——个中差异能有多大,“小曲”酿造的代表则是各路清香白酒,横向对比,一目了然。OK,有关醋的“讲究”理论,到此算是初具形态;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味蕾的证词吧。2醋香也怕巷子深“你这口锅可是有点讲究。”“那必须!不过实话实说,重点不在锅里!”两周前,我的朋友林冲,请我吃了一顿印象深刻的饭:锅,是正宗商用级涮羊肉紫铜电火锅(据说是倒闭涮肉馆的剩余物资),但内容物却是天差地别:垫上笼布提起滚烫的锅盖,蒸腾的锅气扑面而来,只见宽大的锅腹当中,整整齐齐码放着丸子、土豆和切成厚片的烧肉,明黄色的灯光下,卡路里的滋味仿佛触手可及——但是且慢,好看是一方面,这一大锅好菜,怎么一点都不香呢?“莫慌,还差最后一步。”只见我的朋友林冲伸手拎起桌上的醋壶,沿着火锅锅颈徐徐浇下,顿时,一股绵长醇厚的酸香滋味,汇入了翻涌的锅气袅袅升起,舌尖和鼻腔的受体瞬间激活,色香味俱全的通感,彻底激活了蛰伏的食欲——无须任何解释,我们迫不及待地举起了筷子:“山西传统年菜旱火锅,请!”这大概就是点睛之笔的惊艳。作为一道富含碳水、脂肪和蛋白质的高卡路里大菜,旱火锅的第一印象并不算出众,但随着最后一味配料的注入,整道菜的面貌瞬间焕然一新——按照林冲这种老西儿的说法,整口锅的汤底只有盐和清水,全部的滋味,都仰赖于那一勺醋的提点。没错,山西老陈醋的“讲究”,远不仅仅是诱人生津。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除了浓酽的“酸”,山西老陈醋的“醇”,最是让人难以割舍——单论下锅后的香气,正宗山西老陈醋要比同级的镇江香醋更胜一筹,至于祓除邪味的效果,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来了北京我才知道为啥你们都不爱吃鲤鱼——在我老家那边不管红烧清炖还是糖醋,一道老陈醋下去,哪还能有什么土腥气啊。”不过,尽管提味的表现十足惊艳,但老陈醋在国内的实际影响力,显然和“北有山西陈醋”的名号并不相符——好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吃下半口旱火锅之后,答案有了眉目:正宗的山西老陈醋风味绝佳不假,但又有多少正宗的山西本地菜,能有足够的知名度把这种风味推向全国?一道都没有。作为国内八大菜系之外的偏集,在山西省之外还能维持知名度的晋菜,几乎只有一道过油肉——老陈醋在其中又有多少存在感,不言自明。相比之下,占据南方居民餐桌一席之地的镇江香醋,赫然就是另一番境况。作为南派醋代表,镇江香醋在中国饮食界的名望,两个例子就能展示清楚——首先,我们来看西湖醋鱼: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一道曾被古龙写进小说,卖点在于“鲜”,标榜口感细嫩的南方淡水鱼名菜,西湖醋鱼的知名度已经无需强调。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质疑这道菜的实际口味不过尔尔,但从一众美食大V的烹制Vlog播放量依旧动辄数十万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西湖醋鱼的热度依旧不会有太多变动。作为一道工序不算复杂的杭州名菜,西湖醋鱼的口味核心是什么?一目了然:菜名有“醋”,一望便知入口滋味;而这口滋味的源头,正是镇江香醋。然而,尽管西湖醋鱼在中国饮食江湖声名远扬,但作为一道带有鲜明地标背景的地方菜,西湖醋鱼显然不可能直接走进千家万户,一步到位让镇江香醋成为中国主妇和煮夫的座上宾——不要紧,让我们再来换个对象: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笔下的《螃蟹咏》。单凭“泼醋擂姜兴欲狂”一句,已经完整勾勒出了品鉴螃蟹不可或缺的配料——哪怕是锦衣玉食的大户人家,依旧割舍不下姜末兑醋的酣畅滋味。那么,让贾宝玉“兴欲狂”的蘸料,到底是南醋还是北醋?图片来源:《红楼梦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二十年了,孩子还需要断网吗?

作者丨使马之人有的家长对我说:
2022年1月11日
其他

料理包,比料理包外卖好吃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评论尸意料之外的展开出现了,朋友们!2022年上班第一天,“中午吃啥”这个困扰所有当代上班族的头号难题,被我们的评论尸老师,也就是尸酱,找出了一枚全新的解决方案:“开袋往下倒的那个场景我没拍,像是在倒【哔】——但加热完了,就比外卖还好。”似乎是意犹未尽,也像是强调观点,描述之后,尸酱来了一句总结:“料理包,真的是比想象的好吃很多。”然而这还远远不是全部。根据尸酱的介绍,和每天中午划拉美团饿了么的App觅食相比,一包一顿的料理包,额外具备以下优势:方案性价比甚高,营养成分配比清晰,自带选择困难症阻断机能,不向味蕾撒谎的风味,以及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那么,区区料理包到底有何魅力,居然能引诱堂堂原教旨代餐主义者见异思迁?来吧,今天咱们就和尸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1不仅仅是性价比——比起外卖平台上品质可疑的苍蝇馆子,料理包实在靠谱太多了在不少朋友的印象中,料理包这种典型的工业化大生产商品,注定只是象征“烟火气息”的堂食和外卖家常菜的下位替代品,营养、口味还有添加剂都是大问题——然而,这次在尸酱这边,我们听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个反而是我买料理包的原因——因为料理包是有营养成分表的。”不出所料。和所有看着配料表才能入口为安的代餐爱好者一样,相比于全无营养参考值可言的外卖点餐,清晰呈现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料理包,吸引力显然更胜一筹;至于添加剂,仅仅是“营养成分尽在掌握”的合理代价而已——相比于到底摄入多少钠离子、其中又有多少来自亚硝酸钠都是未知数的外卖,这点报价完全在可接受的范畴之内。如果你真的“挑选”过料理包,而不只是在媒体的刻板印象中了解过料理包,就会发现普通零售的料理包还分两种,一种是可以常温保存的,另外一种则要冷藏保存。前者往往菜品更咸且加入了规定剂量的防腐剂,而后者则鲜有防腐剂。料理包属于预包装食品,国家相关的生产标准和对厂商的日常检查其实比街边摊——或者说外卖店——要严格得多,吃坏肚子也更有可能找到索赔的对象。这几年料理包行业成熟之后,有名有姓的几家料理包品牌实际上比街边非连锁的小餐饮店或外卖平台上3个月换名一次的商家更值得信赖。不过,工业化生产造就的数值化营养仅仅是一方面,一道料理到底是不是“中午吃啥”的最优解,归根结底还是凭口味说话——那么,这个维度上,料理包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换成堂食标准的话,属于食堂菜的水平,而且不是那种很好的食堂,硬要说的话就和焦耳那类差不多。它的重点在于有‘锅气’,比外卖,比食堂都有锅气。价位的话,如果是在食堂,这样一份土豆炖牛肉大约我愿意付出15元。实际上如果是这个量在老乡鸡和焦耳,都要20元以上。”嗯,这就是尸酱的体验感受。居然能出现“锅气”这种评判小炒醍醐风味的表述,未免让人有点意外——但事实上,从尸酱自己即刻动态下的评论反馈来看,这种体验并不是偶发事件:图源:评论尸即刻动态2短板换来的最优解——矜持的消费主义,不敌料理包的真香必须强调一点,选择用料理包解决正餐并不是小众行为——就在现如今的小红书上,料理包测评并不罕见,人气更是不容小觑:图源:小红书从实际体验来看,料理包的便捷性有口皆碑,但依旧不是接近“完美”的最优解——不过客观来说,料理包本身存在的短板,往往又能正好满足上班族午餐这种应用场景,虽属偶得,但确实巧合得十分有趣。为了维持“锅气”,同时确保在有限的加热条件下最终呈现的菜品不会在风味上欠缺太多,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料理包,在品种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富——然而,这种“选项有限”的格局,恰巧让另一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选择困难症。图源&说明:小红书ID_安浅浅“台式卤肉饭、鱼香肉丝、肉末茄子、梅菜扣肉、宫保鸡丁、咖喱土豆鸡、红烧肉。“十分钟搞定一顿饭、还是热气腾腾的那种。”面对“中午吃啥”这个难题,我们每天都要在外卖App上东挑西选,就这样最终结果依旧很可能不尽如人意——因为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办公楼密集的城市街区,外卖App里的选择,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幻象。不同的外卖商家只决定了你选用谁家的微波炉来加热料理包。相比之下,自己用料理包这边就简单多了:“锅气”维持了基础风味,数量有限的种类,更是直接节约了挑选的时间——压根就没什么好选的。说到底,消费者自己用零售料理包解决正餐,正是料理包外卖的替代品,并非“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妥协中的优选”。并且和“集成度”更高的方便盖浇饭套装相比,只有浇头没有米饭的零售料理包,至少把挑选主食的权力还给了我们:图源&说明:小红书ID_Neluuu“吃了一整个暑假的料理包,超级省时省力,放进电饭煲蒸层,跟米饭一锅出30min就可(我只需要【放水、放米、放料理包】不到五分钟搞定”另外:作为一个偷懒的减脂人,我一般会选择米饭掺杂粮饭并减半,并且如图加一小份蔬菜(洗干净,切小段,米饭还剩五分钟好的时候放进蒸层,太早放蔬菜就没那么绿啦)”蒸米饭配青菜也好,蒸包子煮面条也罢,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兴趣和实际条件来DIY主食(以及配菜)——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严格控制碳水摄入量的朋友来说,更可以一步到位,利用营养成分清晰可辨的料理包,拯救一下昂贵且难吃的低GI主粮:如果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最不差”的也许就是最好的——公共问题如此,某些众口难调但大方向清晰可辨的私人问题,同样如此。并且,如果把目标扩大到“省时省心吃上一顿称心好饭”,那么实际解决方案,并不仅仅如此。3时代变了?——料理包改变了外卖行业,现在,轮到我们的厨房变天了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年初,我在北京过了一个不回家的春节。不过,这个年的滋味并不寡淡——提前屯好的白菜土豆自然不必多说,朴实刚健的北戴河红烧肉罐头,更是一步到位解决了所有攸关美味的麻烦:不管是白菜粉条炖豆腐,还是“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都可以通过这种内容净重178g的绿色铁罐头,得到堪比A杖的全面升华。不仅仅是美味,便捷卫生以及恰到好处的份量,同样是这类预制配方料理的魅力所在。既然如此,如果进一步提升“预制”的范围,把制作一道料理的所有前期准备——食材挑拣清理,调味料称量搭配——全部量化打包交给专业团队负责,只把最纯粹的“烹饪的乐趣”留给我们自己,个中滋味,又会如何?料理包的繁荣,源于外卖行业的快速增长;但当料理包的购买方开始由外卖店转向消费者,料理包外卖何去何从?我们的厨房,又会迎来哪些变化?这些正在悄无声息改变现实的变局,我们会在日后详细探讨,敬请期待。往期阅读直把洋节作春节我们减肥,是为了肥回来广西三大粉,凭什么螺蛳粉能单飞?
2022年1月4日
其他

直把洋节作春节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要开始喽。遵循历年惯例,花牛国光红富士乃至黄元帅,果生巅峰俨然近在眼前——逐一细细洗净打蜡,塞进尺寸量身定制的红绿相间小盒,然后在12月24日傍晚,整整齐齐出现在地铁门口三五成群的无照小贩手中,以平均一颗十元的价格,完成愿者上钩的商业使命。与此同时,尽管既没有烟花也没有爆竹,但“过节的味道”铁定不会缺席——在那个永远充斥着七大姑八大姨家长里短、二大伯三大爷养生秘闻的老家亲戚群里,果不其然,它出现了:圣诞不把饺子咬……至于借题发挥的催婚唠叨,你照例充耳不闻。不过,对于这个并非公休的节日来说,很显然,这些远远不是全部:时间已经是下午六点三十,美好的周六已经近在咫尺。你抖擞精神,把今天的第四杯不眠海一饮而尽,最后审视一遍Steam购物车里的内容,支付,扣上笔记本,捞起桌上的苹果(人事早上发的)和围巾(下午互换礼物的收获),头也不回地抽身而去——不需要火鸡和蛋糕,更不需要所谓的全家欢聚,接下来的48小时,你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刚刚入手的那些数字版折扣游戏。不过,这依旧远远不是全部。除了自娱自乐独享清静之外,我们当然可以出门到外面看看——即便是在没有公休假日的深冬寒夜,浓郁的节日气息依旧在街头四散弥漫:从KFC到必胜客,再到各种规模不一档次各异的街边小店,年轻的面孔随处可见。不过,尽管全家桶取代了火鸡,撸串取代了拐棍糖,圣诞树、榭寄生乃至圣诞袜一类的劳什子统统被省略不计,交换礼物这个环节依旧绝对不会缺席——而且和今天下午刚刚结束的团建式礼物派送相比,熟人老友之间心照不宣送来的惊喜,绝对可以带给你一整个周末的好心情。尽管近年来并未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特别关注,但在面向年轻世代的消费行业,圣诞节近年来的存在感与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的预期认知——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今年圣诞日程安排如下:“早上出门带一个一年只背几次的巴宝莉,打了一辆快车因为不能弄脏包;下午摸鱼氛围和同事一起点了喜茶圣诞限定款,晚上打专车直奔乐·墨瑞;晚餐后先去逛逛蓝港,然后去VUE酒店,事毕再去逛逛后海,完美。”当然,美好的预期是一方面,实际落地会有什么体验,恐怕还得另算:满心欢喜去淘宝批发了一堆打折礼物准备广撒网送给心仪的异性们,结果要么快递堵在路上,要么买家秀卖家秀落差过大统统打水漂,最可堪一看的结局,赫然变成了白学现场;呼朋引伴叫来大批同学准备圣诞夜逍遥一下,结果远远低估了下班社畜的通勤压力,再加上圣诞夜爆炸的乘客流量,所有人都被死死摁在地铁上动弹不得,好不容易来到提前看中的小店,才发现没有预定的店面早已座无虚席;只好就着汉堡王(KFC和M记都满员,德克士和赛百味也一样)打包的凉薯条,去电影院看个急就章的冷场电影,最后一群人找个廉价商务酒店开个房,七横八竖潦草睡下。漫长且并不美好的圣诞节,就此剧终,后会无期。不过,即便这些看上去狼狈不堪的圣诞体验充满了少不更事的傻气,但对于真正的亲历人来说,这份“一起犯蠢”的经验相比于让人沮丧,开怀大笑的概率明显要高不止一个量级——在这种最适合与生活贴身互相毒打的年纪,和一群朋友一起做傻事闹笑话,这种酣畅淋漓的超脱与自由,才是所有长大成人走进职场的社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至宝。事实上,这份真正的自由催生出的支配感是如此珍贵,以至于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完全把它上升到了信念的高度,通过取悦自我的“买买买”弥撒,让它成为了中国圣诞节的真正主题——没错,如果非要说21世纪中国的年轻人过圣诞节有什么宗教色彩,那崇拜的恐怕也是消费主义之神。是的,这才是属于我们的圣诞节,这才是属于我们的快乐。1“西国冬至”而已,有什么稀罕?堂堂圣诞节变成了购物节,难免会让局外人感觉膈应——不过,这套状似名不副实的演变,从一开始就是“入乡随俗”乃至“本性使然”催生的结果:“谈不上神圣,也无关生辰纪念,但确实算是个节日”。自从19世纪上海开埠,大批西方闲杂人等涌入中国以来,作为外来节日的圣诞节,几乎一直都是上面这个调调——根据1872年12月24日出版的《申报》记载,“Christmas”被翻译为“耶稣诞日”,然而在次年的报道中,这个洋节很快被换上了一个接地气十足的名字:“西国冬至”。在此之后,许多年的时间中,虽然不乏“泰西节期”“耶稣诞辰”乃至“耶诞”一类的称呼,但诸如“西国节期”“西人冬节”乃至“西历冬至令节”一类的译名更是常见报端,到了1882年,“外国冬至”的称谓早已扎根国内舆论;至于原因,在没有置闰的年份,Christmas正好在本土冬至节气之后三天,因此在压根不信教的主流中国民众看来,洋人冬至,理所当然——至于吃不吃饺子,另当别论。实际上,不仅仅是民间舆论,在当时的新闻媒体看来,相比于庄重肃穆的宗教庆典,吃吃喝喝的享乐至上乃至买买买的消费主义,俨然才是“外国冬至”的节日本色:“先期,各西人家俱用冬青、柏叶系作垂花门,室中陈设辉煌,争相炫耀。届时邀宾燕饮,尽日言欢,爇炭以围炉,飞螺觞而醉月,暂抛俗务,藉洗旅愁。各店铺更踵事增华,铺张场面,而尤以福利为耳目一新,入其中,觉十色五光,陆离璀璨。”“凡用物、食物、绫罗、绢帛、锦绣、金银,以及珊瑚木难之瑰奇,锦贝文犀之美丽,如入波斯之域,令人目眩神摇。平时送货至买主家,悉用高大马车载运,兹以五色颜料就车上写吉利语,以表祝忱,更令出店马夫穿五色衣,戴假面具,高坐车上,若演戏然。”这便是《申报》对“西人冬至”节庆场面的纪实报道,主角自然是当时居住在上海的各路洋人。不仅如此,彼时中国国内的教会组织,在推广“圣诞节”译名的同时,也在推动Christmas世俗化的方向上颇有建树——1922年平安夜,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一系列包含新旧戏剧、音乐会乃至滩簧戏和游艺活动的圣诞庆典,地点更是直接选在上海九亩地的新舞台,一来二去,当时的民众可都看懂了:这圣诞节,可不就是洋人过的年嘛!当然这也没什么好意外的。毕竟,哪怕是在近现代西方社会当中,流于世俗化的圣诞节潮流,早就成为了大势所趋——相比于称颂布道,找个放假的由头大吃大喝娱乐一番,让社会民众(尤其是底层)暂且摆脱沉重的劳役获得片刻喘息[4]
2021年12月25日
其他

什么是媚,什么又是宅?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批判的大棒再次砸向游戏。不过,这次的花活又有点不一样:就在上周,《原神》公布了新角色申鹤的人设图,凭借布料覆盖面积十足微妙的造型,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批判的声浪纷沓而至:“低俗!色情!下流!——媚宅!真恶心!”真是声色俱厉,义正词严——不过,事实又如何呢?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事实证明,这句来自19世纪的格言,已经全然不足以概括来自21世纪的恶意:面对来势汹汹的批判大棒,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倒下的,真的是神憎鬼厌一无是处的“宅”吗?被强行架上道德批判火刑架的所谓“媚宅”,相较于常规意义上迎合市场的商业行为,又有什么本质差异?这些疑点,才是整场闹剧值得我们留意的真相。宅究竟是什么?1所谓的“宅”,究竟是什么?想要搞清楚这个基本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抓一个鲜活样本来进行分析——综合知名度以及可信度一类的指标,我相信,下面这位壮士的表率,足以让我们所有人看懂“宅”的定义:《头号玩家》小说原著《玩家一号》的男主角,韦德·沃兹。相较于徒有其表宅气全无的电影版男一号,原版小说当中的韦德·沃兹,简直是完美融合了世俗固有偏见与当事人理想状态的宅人典范——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绿洲”彩蛋寻宝游戏之后,凭借赢得的奖金以及名望暴涨换来的商业代言佣金,这个衰人二话不说搬进一间旧公寓,毫不犹豫地做出一个新决定:“我要彻底放弃现实生活,绝不离开这个房间一步。”说干就干。这位搬进公寓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住所的房门换成了气密装甲真空闭锁防弹的双层型号,安全性极大提升仅仅是一方面,更关键的重点在于,利用双层门的门廊隔间结构,足不出户且无需照面就能顺利接收快递员送货上门的包裹,大大提升了网购体验——至少对于当事人而言,这才是理想的生活。不难想象,以正常人类的标准来看,韦德·沃兹的“理想生活”,用“乏善可陈”来形容都属于美化过度:这间防弹房门背后的公寓,基本是个10×10米的正方开间,几乎没有任何家居用品,所有的空间都被运行“绿洲”VR游戏(用现在流行的调调来说,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元宇宙)的硬件占据,按照当事衰人的原话,“每一分闲钱几乎都投在这上面,更新、更快、功能更多的组件一上市,立刻就会收入囊中”。至于正常人的衣食住行——“居住”已有介绍不再赘述,既然笃定不踏出大门半步,“出行”需求自然为0,“服装”的需求也被简化为能提供出类拔萃沉浸感的VR触觉体感衣,至于“食物”,想象成能满足基本卡路里和营养需求的“燃料”就行。总之,除了“绿洲”以外,任何商家都别想在韦德·瑞兹身上赚走半毛钱——考虑到这个衰人为了提升“绿洲”设备的接触沉浸感(顺带免于定期打理),直接用脱毛液把头发眉毛一扫而空,你就明白他确实不是在开玩笑。经过这番彻底摧毁马斯洛需求公式的操作之后,韦德·沃兹成功变成了一个“反社会者”,一个“肤色苍白、痴迷流行文化的宅男”,一个“空旷恐惧症患者,内心封闭、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个“悲伤、失落、孤独的灵魂,在电子游戏里虚度生命”——这些都是当事人的自白,关于自己的现实境遇,韦德·沃兹心知肚明。但韦德·沃兹完全不在乎。尽管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个闭门不出的家伙是个货真价实的失败者,但在那个只有当事人知晓的世界中,在与那些志同道合的熟人通过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永远是不折不扣的头号赢家——正所谓“即便我身陷果壳之中,仍自诩无限世界之王”,迥异于世俗常人的价值标准与世界观,这便是宅人行为的精髓所在。在任何时代,宅人都属于小众群体。宅人钻研的境界,确实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就像虚构的韦德·沃兹沉迷“绿洲”一样,现实中的宅人,各自都有倾力投入的“无限世界”:以现实中的游戏领域为例,索尼微软和任天堂三大主机的拥趸互不相让不必多提,旁边还有PC玩家一边摆出事不关己的姿态一边争辩Steam和Epic哪个更有前途;在此维度之上,更有笃信“3A独占大作才能引领行业潮流”的TV平台大厂死忠,对“权威出品”不以为然的独立游戏爱好者,100%认同“充钱变强理所应当”的移动游戏散财宝宝,以及对当今游戏行业不置一词、把全部精力投入“昔日旧时光”的怀旧骨灰迷友;猜猜看,这些各擅专长的游戏玩家,到底谁才算是真正的游戏宅人?别被这题目忽悠了——现实当中所有称得上“宅人”的游戏玩家,各自都有独一无二只属于自我的探索之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高下关系。至于游戏圈“宅人”的判断标准,很简单:面对世俗生活的诱惑和“无限世界”的感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宅人”标准的分界线,自然是水落石出。另一方面,对于现实中的宅人圈子来说,哪怕是在看似归属同一区间的领域中,形态相差无几的不同宅人投入钻研的路径,依旧可以是天差地别——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范例,无疑就是“铁道迷”当中的宅人一族:顾名思义,所谓“铁道迷”,就是一群热衷于列车、路轨乃至轨道运输的铁道爱好者;其中除了停留在一般爱好程度的票友之外,自然也不乏达到沉迷境界的宅人;而在这些“术业有专攻”的爱好者当中,各自专精的路径,更是五花八门。首先,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充裕的铁道宅,钟情于精工细作的等比例缩小列车模型;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全部业余时间消耗在制作微缩铁路沙盘上,并通过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来构建自己理想中的微型火车运行场景——《生活大爆炸》当中的谢尔顿·库珀,就是这个领域的宅人代表之一:其次,另有一部分精力充沛的铁道宅,相比于在自家起居室里铺上铁轨看小火车兜圈子,现实中的轨道运输系统才是他们的心头好:除了去火车站和铁轨旁拍摄列车照片并整理归档之外,车组运营期间的广播和实际测速记录,这些攸关实际体验的资料,同样是他们的收集重点。对于这些铁道宅来说,列车的价值远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坐火车”的意义更不是仅仅“通勤”就能概括的——为了体验特定的车组与线路而去专门购票进行搭乘,这种“为了坐火车而去坐火车”的举动,对于他们来说完全属于合情合理的爱好;在这些实践派铁道宅的小圈子当中,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作“铁路运转”:完全超越常人认知的爱好,铁道迷当中的宅人境界,就是如此神奇。不过,这依旧不是他们的全部——更有一些铁道宅,既不会一掷千金购买等比微缩小火车,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运转,但在他们的网购列表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东西:没错,面向轨道运输从业者的铁路时刻表。相比于列车这种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作为交通系统的“铁道”概念本身,才是这些数据派铁道宅的关注核心。即便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铁路运输相差甚远,在这种热爱的驱动下,一丝不苟地整理研究不同车次的运行路径,在自己的房间中通过想象搭上列车去往远方,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无限世界”带给他们的乐趣——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至少从1991年开始,这类铁道宅就已经脱离小众亚文化的行列,开始在铁道迷的圈子里大放异彩了。综上所述,回到“媚宅”,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概念本身,在逻辑上几乎就不能成立:其一,和普通的消费者用户相比,想要讨好真正的宅人用户,需要投入的成本精力绝对不容小觑——能满足一般人需求的程度绝对糊弄不了他们,并且对于专注领域之外的东西,他们压根就没有多少消费积极性可言。再加上和大众群体相比,宅人终归是少数派,尽管在专属领域当中能提供惊人的消费能力,但如果从总量收益的角度出发,投其所好进行的产品研发,性价比真不见得划算。其二,即便不惜代价进行钻研投入,让实际产品达到让宅满意的水准程度,考虑到不同轨道上的宅人关注重点天差地别,“众口难调”的结局几乎属于必然——如果像《原神》那样,指望用衣料甚少的插画角色来媚一下前面提到的铁道宅,结果不外乎如此:“画得挺好,不过又放不到沙盘上,与我何干?”“画得不错,不过我还要去赶车组,不奉陪了。”“走开,别耽误我研究时刻表!”一言以蔽之,顾虑成本投入、徒有其表的“媚宅”,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吃力不讨好”的下场,几乎属于必然。但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又发现了新的矛盾点:既然宅人的营收潜力远远不及大众消费者,这种理应不受市场欢迎的群体,为什么还会发展壮大成为文化现象?为什么依旧会有名符其实的“宅人挚爱”作品堂而皇之地发售,辐射效应甚至还吸引来名不副实的商业产品把“媚宅”当作卖点,甚至引来污名依旧在所不辞?很明显,以上的所有疑点,都指向一个共通的问题:对于商业,对于市场来说,宅,究竟意味着什么?2宅,价值何在?让我们开门见山地说吧:从整体的消费能力来看,身为少数派的宅人究竟是个什么规模?能对市场造成多少影响?还真别说,这个话题确实曾经被当作学术课题认真研究过——早在2005年的时候,日本著名产业情报咨询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就对当时日本国内的宅人群体展开过详尽调查,根据兴趣将其划分为12个类别,具体人数规模与相关市值明细如下:铁道宅(2万人,市场值4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当前汇率,下同)2.25亿元):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轨道交通狂热爱好者;时尚宅(4万人,市场值13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32亿元):乍看之下难以置信,举个例子就明白了——Lolita狂热者,好懂吧;相机宅(5万人,市场值18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0.14亿元):作为二战之后日本消费级精密制造业的代表,名目繁多的相机市场孕育出沉湎其间的宅人,毫不意外;影音设备宅(6万人,市场值12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76亿元):这个更不用说了,有雅马哈和索尼过去半个世纪的耕耘,这种宅人的诞生实属理所当然;手机设备宅(7万人,市场值8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51亿元):了解日本移动网络市场的朋友,都清楚手机对日本网民的重要性有多高——不过这个群体的相关市值确实比较低,了解21世纪日本手机市场的朋友都明白是咋回事;动画宅(11万人,市场值2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1.27亿元):基本上“宅”的近代定义,就是从这帮人衍生出来的,详情可见后文;汽车宅(14万人,市场值54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0.42亿元):GT,头文字D,首都高,湾岸……哪怕是不学无术的暴走族小混混,照样对改装车的那一套门清路熟,这种环境下能培养出汽车宅,毫无悬念;电玩游戏宅(16万人,市场值21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1.83亿元):应该不用多说了吧?电脑宅(19万人,市场值36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0.28亿元):尽管日本游戏的主力平台始终是主机(以及手机),但对于那些擅长折腾的宅人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PC-98才是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这就是日本本土的电脑宅和游戏宅不归一码事的缘由;旅游宅(25万人,市场值81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5.63亿元):又一个不可思议?还记得泡沫经济全盛期那些在全球买买买的日本游客不?旅游宅的根源就是这股潮流;偶像宅(28万人,市场值61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4.36亿元):又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领域——基本是派系最多元化的宅人群体之一,至今都能找到山口百惠的核心拥趸,问你怕未;漫画宅(35万人,市场值83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67.59亿元):相关市值就是有这么高——想想Cool
2021年12月3日
其他

这玩意儿不就是皮套人?你说对了

随着“川沙妲己”成为火爆一时的网络现象,许多vtuber爱好者猛然发现,喜欢皮套人,并不是什么哈子卡西的事情,反而已经能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讨论。如今由于国内看虚拟主播主要在B站,vtuber也渐渐演变成了“VUP”。就连赤潮曾经的作者中,以“V皮”(代指VUP的虚拟形象)形象在B站“改头换面”的都已经有两个人,而另外还有一个作者,正在发愁要弄个怎样的V皮才好。啊,不要误会。这几个人都不是唱歌跳舞的博主。今日B站生态中,主流文化阵地也已经充斥大量的“虚拟形象”。比如偶尔会和赤潮互转的,我们的朋友动动枪和韭菲特,就是两个纸片人——他们俩可都是科普博主,聊的事儿贼正经。至于“美少女看西游记”(HiiroVTuber):“美少女讲历史”(奥克塔维娅Channel):“美少女播天气预报”(天气阿准official):也已经不再属于“迷惑行为”,逐渐打破了以往VUP的认知边界。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讲个知识看个剧也要套V皮呢?为什么UP开始需要V皮呢?“不然我只能去整容了。”一位老熟人这样说道。在观众角度,纸片人是美的,也是亲切的——许多VUP爱好者都认为,一个完美的真人主播,会令人产生距离感。在“漂亮又亲民”的问题上,“纸片人”取得了一个巧妙的平衡:视觉层面,主播不会“辣眼睛”;而虚拟角色又不会给屏幕前的观众,带来只属于现实社会的压力。而在作者角度,除了省去整容的亿刀之苦,V皮比起真人,也更容易做运营。举个例子,假如我们离开B站环境,去其他社区联动宣传,在没有主播“影响力”加分的情况下,一个没人认识的大众脸海报,和一个虽然也没人认识但二次元的海报,哪个更鲜明些,更容易留下印象?此外,当主播真的做大,有能力贩卖周边产品的时候,V皮也更适合经营。假如你特别喜欢无穷小亮,那么买个藏狐保温杯,一般来说比买一个主任保温杯还是要好接受一些吧。哪怕买个水猴子保温杯被人问“这是什么”,也比买个印着真人的被人问“这是谁”好一点。一般来说,真人想要和二次元同台竞争,除非老天爷赏饭,不然也得先“设计”一下才算公平。而在商品角度,二次元形象参与工业设计的难度,也比真人要低上不少——出个真人手办那得崩成啥样啊?对于创作者,相比真人,VUP具备一些独到的便利性。那么,VUP被年轻人喜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1打破牢笼,自造牢笼真人直播时代被“陪伴”二字铭记。不管多大多火的主播,其他人夜深了要睡觉,他要播;其他人好天气出去玩,他上播;过年过节其他人回老家了,他还在播。“好看”和“节目效果”是下酒菜,“陪伴”才是直播的酒。对于VUP,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无论真人主播还是VUP,填补的都是工作压力大、社交成本高、普遍孤独的现代社会空隙。看直播便宜吗?不便宜,你当然也可以做个永久免费的观众,但愿意充个千把块钱的老爷还是大有人在。看直播贵吗?不贵。如果你闲得发慌跑出去派对,哪怕就是聚个餐,一个月下来也不老少花钱。如果你胆敢去恋个爱、结个婚……虽然不能这么比,但当个十几回舰长,也比这便宜得多。我们当然可以说年轻人淡漠感情、不负责任,但选取性价比最高的路径是理性之举。找个真人每天唱歌给我听要多少钱?而这就是主播的优势了。这歌就这么好听吗?当然不见得。然而,相比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歌手明星,VUP的“一亩三分地”更有“for
2021年11月22日
其他

海伦司不相信酒精

作者丨司马徒林在灯光昏暗嘈杂不堪的酒吧,静静读一晚上书是什么感觉?确实离谱。但确实也不是做不到:时间是2021年11月19日晚间20点,面前的酒水已经迭代到了第五杯,自带的麻辣花生已经是第三袋,然而,流淌在血管中的酒精,依旧没有对维持神志清醒产生任何实质影响——《搏击俱乐部》的重读进度已经达到85%,今晚一口气看完不在话下。要说意外,倒也不尽然:从看到酒单的那一刻开始,“不为酗酒而来”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现实——所有人对此都是心知肚明,但所有人依旧乐在其中。没错,这就是年轻一代贪杯客的口味心选,不为买醉而存在的酒吧,这就是海伦司。那么,舍弃了让人醉醺醺的杯中物,不喝酒的海伦司,究竟凭什么吸引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慷慨解囊?答案就在现场中。1不寻常“酒馆”初体验用最简单的一个词来定义海伦司的初体验,那就是“安心”。没有舞池,没有灯球,没有震耳欲聋的驻场DJ混音旋律,更没有乌烟瘴气;没有散座、吧台、包厢这些让社交非牛逼人士初来乍到无所适从的位置,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那些四面开放、外型和餐厅卡座无异的软包沙发上找个合适的位子坐下,拿起手机扫开桌角上的二维码,按部就班地点选酒水饮料还有零食就行——基本操作和路边的馄饨包子铺没啥差别,学习成本基本为零。好,让我们看看这里都有啥——第一次造访酒吧的朋友可以放心了,在海伦司,完全不必考虑要点马丁尼还是曼哈顿,更不用顾虑海明威戴克利和血腥玛丽应该如何取舍——这些名声在外的调酒海伦司一概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让所有年轻人找回安全感的备选项:有29块钱一铁皮桶的威士忌可乐,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当然,考虑到这个价格甚至比711里的杰克丹尼可乐威士忌都低,具体能是个什么滋味,大家心里应该都有底——基本就是个图一乐,想要图一爽,还是自己买瓶黑方在宿舍DIY吧,反正配方视频海伦司自己公布过,摆明了就没把它当酒卖:顺带一提,虽然有吃有喝且定价不高,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理,在海伦司这边当然不会失效:例如说,倘若你准备用菜单上的某道小面填填肚子,那可得先掂量掂量当天的油脂摄入定额还有多少余量——这道夜宵基本上就是添油无数的干拌泡面,其含油量之高足以吸引美军前来攻打,一口闷的后果多半是次日粉刺爆炸;再例如说,作为鲜明对比,这边的薯条几乎没有任何油分,寡淡无味犹如干嚼砂锅,甘地吃过都要差评抗议;总之,在无关酒精的口腹之欲方面,海伦司唯一的可取之处,恐怕就是允许乃至鼓励自带外食的自知之明:OK,下单完毕,是时候放松一下好好瞧瞧四周了——很快,你就意识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如果把灯光的流明提升一倍,把桌上的骰盅换成酱油瓶和调料罐,把墙上的东南亚风格招贴画换成红底白字的PVC盖浇饭列表,那么至少在视觉印象上,海伦司和我们平常吃饭的街边小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站在吧台后面的酒保全然没有表演花式调酒的意向,恰恰相反,从他不断端出的鸡翅薯条还有芥末黄瓜小菜当中,你赫然找回了第一次造访快餐厅的感觉——如果这里的BGM能再明快一点,那感觉就更像了。没错,就是BGM——你终于意识到了海伦司和你在电影中看到的酒吧最大的差异之处:单从选曲来看,海伦司的店内背景音质量并不差,部分带有酸性爵士风格的曲目更是和整体的闲适氛围相得益彰,不过,你在这里听不到Emo的颓丧,也找不到Trance营造的迷离,至于夜店夜市俊豪金曲的浑浊鼓点更是全无踪迹。尽管从舒适度来说,海伦司的实际体验确实要远远超过你的预期,但这就是酒吧的真面貌吗?这次的疑问并没有持续太久。作为从傍晚开始营业的小店,在刚刚开门的前两个小时,海伦司的环境基本和咖啡馆差不多——昏黄灯光照耀着上座率寥寥无几的卡座,轻柔的BGM加上窃窃私语的交谈声,此时的海伦司,俨然是个可以静下来读书的好去处;随后,在时钟划过八点,夜生活正式开始之后,店内气氛开始随着上座率的提升而逐渐升温起来,骰盅和酒精终于开始产生化学反应,谈笑的音量开始水涨船高,BGM也在不知不觉中切换成了节奏清爽犹如健身房hit训练的风格(当然,节拍没那么快),预想中的酒吧滋味终于到来了,你满意地端起了刚刚下单送到的酒水——好吧,海伦司的真面貌,在这一杯中毫无保留地展现殆尽:在海伦司,像这样直接点一整瓶烈酒的顾客少之又少。事实上,旁边桌的年轻好汉们,是因为海伦司的酒单实在“太不够味儿”了,才点了一瓶伏特加,掺着喝。一开始,他们喝的是海伦司最常见的调酒——乍看之下仿佛是夜店风格的Shot,实际上喝起来,一个名字像甜水、外观像甜水、口感像甜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大家也都有数儿:这还不算完。如果你看到海伦司那无敌便宜花样又多的各路啤酒,想要尝试一下,那么恭喜——实际价格比菜单上还要便宜,因为服务生经常会多送你几瓶。虽然喝起来与苏打水别无二致,但至少摆上满满一桌,发发朋友圈看上去还不赖:烈酒不烈,鸡尾酒甜,啤酒清淡,那么想在海伦司来点儿刺激的,其实还要数这个:来一壶水烟打发时间吧。综上所述,对于已经可以合法饮酒但依旧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海伦司的实际体验,几乎可以无缝嵌入自己的校园生活——静若咖啡屋动若大学食堂的氛围,低廉的酒水价格和千杯不醉的酒精浓度,再加上简洁的酒单、熟悉的口味、方便快捷的下单操作以及近水楼台紧靠年轻人聚集地(也就是大学校园园区)的区位优势,能吸引那么多年轻用户前来买单,简直是理所当然。——除了酒如君子之交寡淡如水,菜色寥寥且质量平平不好果腹,太黑太吵除了骰子没啥好玩(且骰子本身也丝毫不好玩)以及店里店外每一寸空间都洋溢着无醇啤酒、NEO
2021年11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们减肥,是为了肥回来

诸位,把0.11吨的体重减到不足85公斤,你们认为需要多久?4个月。这就是现代医学的答案。实话实说,要不是亲眼所见,我压根不会相信还能有这种事:无需手术更不用住院,需要节食但并不痛苦,忌口和运动保持佛系就行,唯一的麻烦,只有“所有药物必须通过正规处方才能开具”而已——不过医保还是可以走的,所以不贵。“不错。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不难想象,这种完全脱离了常规认知的减肥行为,注定要支付不菲的代价:单就结果来看,这种不用跑步撸铁就能掉秤瘦身的“交易”,算是符合预期;但是,“你愿意放弃一项生而为人的乐趣,换取一份并不快乐的支配权吗?”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1中国式减肥,没有奇迹——中国减肥市场,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国内民众对于减肥的热衷程度,人尽皆知。如果加上“不用迈开腿,不必管住嘴就能瘦下来”的前缀,那么这股减肥奇术热潮的起点,基本可以锚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再回想一下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广受追捧的“人体特异功能”潮流,那时候人民群众都在指望靠什么减肥,答案已经昭然若是:没错,气功。由于实在是没有靠谱的数据统计,减肥气功到底有没有让中国人瘦下来,委实不好说得太细;不过,这种“心诚则灵”的手段对于人类到底管不管用,现成例子还是有的:按照知网的记载,这篇文摘来自1994年04期的《中华武术》;不过,尽管退役后的马拉多纳确实有过不止一次瘦身成功的经历,但从现有的报道来看,这位“世纪球王”最成功的两次减肥,采用的却是与“封建残余”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方式:缩胃手术。如果气功减肥真有奇效,马拉多纳干嘛要对自己的肠胃动两次刀?事实上,和“气功减肥”类似,带有明显臆想色彩的减肥玄学,向来属于中国减肥市场的保留项目——甚至不仅仅是玄学,打着“科学”名号大肆敛财的忽悠套路,在过去的30年里从未缺席:“减肥”酵素,应该不用更多介绍了吧。严格来说,单就结果而言,“酵素减肥”并非毫无效果:肠道菌群彻底功能失调导致食欲全无外加严重腹泻,脱水严重配合营养摄入不足,想不瘦下去也难——当然,这种对现代发酵工艺以及肠道微生态系统一无所知、公然藐视现代医学的减肥奇术算不算物有所值,咱们心里有数。当然,除了各类奇门偏方,这段时间走红的,还有另一类产品。除了名目繁多的减肥玄学,各类带有传统医学色彩的减肥药、减肥茶乃至针灸拔罐减肥秘术,在过去30年当中层出不穷;不过,诸如此类依靠“传统文化”背书的现代化减肥方案,真的管用吗?至少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哪怕是以最宽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传承古法”的减肥手段,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都维持在“辅助维持”的程度上;诸如反弹、见效慢乃至影响内分泌导致生理机能紊乱一类的副作用,在这些标榜“传统”的“天然”方案上同样不罕见。从已知的案例来看,即便确实存在效果拔群的特例,成功掉秤的主因,赫然是某些副作用极大的处方药添加剂:早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首款保健茶产品、曾经被列入“走向世界100家中国品牌”的宁红减肥茶,在出口转内销货品中检出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伤害的芬氟拉明成分,直接导致品牌声望毁于一旦;而在2008年,包含西布曲明成分的曲美胶囊下架事件,更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显而易见,国内之所以会有“减肥伤身”这种本末倒置的莫名观念,罔顾副作用的减肥产品必定难辞其咎。说到底,既然“不用很累很麻烦就能瘦下来”是中国减肥市场的主旋律,那么,相比于“国人为何如此热衷减肥”这种不着调的话题,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耐人寻味程度显然要更胜一筹:中国人到底是怎么胖起来的?中国式减肥,为什么这么拧巴?2从饥馑到饕餮——仅仅30年,肥胖就从富足的印记蜕变成为放纵的象征;不过,我们对待肥胖的态度,自始至终其实都没有动摇。对于中国人来说,从一开始起,“肥胖”就不是什么令人闻之色变的贬义词。小时候,总想长大了做一个屠夫,杀猪,能顿顿吃大肥肉,嘴上整天油光光的——油光光地在田野上走,在村子里走,在人前走,特别是在那些嘴唇焦干、目光饥饿、瘦骨伶仃的孩子们面前走。——曹文轩,《关于肥肉的历史记忆》在不止一代人的成长印象中,饥饿,属于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背景底色——不管是刘绍棠的《榆钱饭》,阿城的《棋王》还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诸如此类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学作品当中,细致入微且清汤寡水的饮食描写,几乎从来都不会缺席。在这些朴实到近乎白描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无数张消瘦的面孔,正在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要过上好日子!我们要吃上饱饭!(图源:《平凡的世界》电视剧截图)事实上,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粮食供给管制就已经逐渐宽松起来,但直到1992年正式取消粮票,“饥饿”才从“时代写照”正式蜕变成“时代回忆”。面对日渐丰盛的餐桌,腰围渐长的中国人,给来之不易的肥胖,冠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富态。“宴会变成了很平常的事物,并且愈加奢靡浪费。肉类和海鲜的消费越来越多,几年前这类食品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消费不起的,而现在已经完全可以负担了。人们也正在充分释放着这种新的购买力,苏格兰三文鱼、澳大利亚龙虾和斯里兰卡软壳蟹等虽然仍然比较昂贵,但在中国也都可以买到,其消费群体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保罗·佛伦齐&马修·格莱博,《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不管怎么说,肥胖,意味着不饿肚子,代表着生活富足。对于亲历过高速时代发展、正式摆脱饥饿阴霾还不到30年的当代中国人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是至理名言,至于守着粮仓吃得肚大腰圆……好吧,是有点不雅观,但和吃不上饭相比,要紧吗?好不容易吃上饱饭,辛辛苦苦贴出一身膘,减什么减?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一系列乍看之下自相矛盾、细想之下情有可原的中国式减肥逻辑,逐渐开始浮出水面:一方面,大腹便便的中国人,日渐增多。根据人民网的报道,1982年,国内超重人口仅占全国居民数量的7%;但到了2005年,根据第一次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超重和肥胖的中国居民已经达到2.8亿人,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广西三大粉,凭什么螺蛳粉能单飞?

作者丨司马徒林编辑丨使马之人“想要好好嗦个粉,怎么就越来越没得选了呢?”最近,每当“中午吃啥”的千古难题在我脑海中浮现,锁定“嗦粉”检索一番之后,最终的结果十之八九是关上外卖App,拿出乳清蛋白棒和鸡胸肉,就着无糖拿铁再对付一顿。这怪不得我。现如今,美食外卖App当中的“米粉烫捞”分类下,螺蛳粉的存在感堪称一骑绝尘——但凡是包含了“嗦粉”选项的店家,个个都会呈上一碗酸臭的螺蛳粉等待品鉴,从粥铺到包子店再到KFC,概莫能外。照理来说,目前全民嗦粉的这股节奏,基本源自广西;而广西仅看南宁一地,米粉日产量就有50万公斤;以一碗米粉用料3两来算,单凭一个南宁,就足够请全国人民一年嗦粉9亿碗——结果到头来,这9亿碗米粉,一多半就嗦了个酸臭?没人会否认螺蛳粉的推荐价值,但作为嗦粉源头,广西本地明明还有资历更深的“桂林”米粉和老友粉两种粉面小吃台柱,讲究一个“米粉嗦出三大派”——结果到头来,讲究变成了将就,螺蛳粉之外的两大派系,就请全国人民嗦了个寂寞?这没道理呀!广西三大粉,独有螺蛳粉单飞,剩下的怎么办?带着这个疑问,我跟一位广西本地粉面行业的业内人士聊了聊,结果不能说尽在预期,至少也是大受震憾:1谁说柳州人天天拿螺蛳粉当饭?——以柳州人民的标准来看,所有人都搞错了螺蛳粉的打开方式。柳州人天天嗦粉?基本属实。柳州人天天拿螺蛳粉当饭吃?纯属胡扯。作为一种高热量重口味的“图一爽”小吃,螺蛳粉在柳州本地的消费场景,主要集中在夜市大排档,通常会配合鸭掌等卤味一起食用;至于把螺蛳粉当作正餐果腹,实话实说,在出圈柳州之前,哪怕是在广西当地的米粉圈业内,基本也没人相信还能这么搞。那么,备受柳州人厚爱端上饭桌天天嗦的,到底是什么粉?当然是正宗口味的桂林米粉。原料必须是容易吸味的鲜湿粉,不加汤干拌,通过清甜的卤水提味;讲究的是现做现吃的锅边味道,适宜于早午两顿正餐场景;嗦柳州螺蛳粉,目的在于“吃个乐”,嗦桂林米粉,才是为了“吃个饱”——这,才是正宗柳州老饕的嗦粉之选。且不仅如此。《探寻千年味道·桂林兴安米粉文化节宣传片》作为全国闻名的嗦粉大省,米粉被广西大师傅折腾出的花样,丝毫不比山西和陕西厨子手中的面粉逊色多少——根据广西米粉博物馆统计,全省范围内代表地方特色的米粉小吃至少有40种,除却玉林牛杂粉、百色羊肉粉和全州红油米粉这类大排档爱好者不陌生的品类之外,更包括三个广西乃至全国人民声望甚高且好评如潮的米粉小吃代表:知名不具的柳州螺蛳粉;本地最红的南宁老友粉;以及——注意前缀——代表正宗桂林风味的桂林本地米粉。显而易见,以上三者当中,出道最早且走得最远的,就是前缀最长的“桂林”米粉:早在20世纪90年代,凭借“山水甲天下”的响亮宣传,挂着“桂林米粉”招牌的路边小馆,就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乡镇中铺陈开来;随便挑一家稍有规模的小馆,翻开菜单,必有一段长短不一的渊源典故,带货人从乾隆到秦始皇不一而足;至于个中滋味,别说不同店家之间的味道口感乃至做法天差地别,就连同一家小馆每次嗦粉的滋味往往都是不尽相同,颇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学意味。不仅如此,作为一种确实源自广西文化支点的著名地方美食,一碗“桂林”米粉,确实也沾染了不少饮食之外的意味:《探寻千年味道·桂林兴安米粉文化节宣传片》在白先勇1970年发表的小说《花桥荣记》当中,一间开在台北的桂林风味米粉店,成为了一系列广西乡愁故事的背景板;而在2015年CNN评出的《14道最令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思乡菜》当中,“桂林米粉”名列其间,赫然与臭豆腐和大闸蟹齐名,俨然不比水煮牛蛙和麻辣小龙虾逊色。当然,乡愁归乡愁,文化归文化,满大街的“桂林米粉”究竟能吃出个什么味,后面细说不迟。“桂林米粉”之后,广西米粉小吃有过第二次破圈,主角依旧不是螺蛳粉,而是南宁老友粉。纪录片《米粉之城》,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尽管如今在全国知名度一般,但对于广西本地的嗦粉老饕来说,最能代表八桂风土的一碗老味,南宁老友粉绝对是当之无愧:根据微热点在2019年公布的《广西美食热度指数排行》,尽管热度指数与全网信息量要明显逊色于柳州螺蛳粉,但在媒体报道量方面,老友粉在整个排行榜当中位列第一,不仅超越了强势上升的柳州螺蛳粉,更把早已名声在外的“桂林米粉”远远甩在身后;广西嗦粉客的心头好,藉此可见一斑。作为广西“老友味”的代表之一,从配料和工艺来看,普遍认为南宁老友粉发源于“酸笋肉丝汆汤下面”的老友面:主料从面条换成温润的米粉之后,更适合作为早餐爽快吸嗦。尽管口味不似螺蛳粉那么极端,但岭南地区的嗜酸辣口,与西南地区的鲜咸风味,依旧可以从一碗现煮现售的南宁老友粉当中,畅快淋漓地从第一口嗦到最后一滴——正是凭借这种发挥稳定的地方风土滋味,早在2007年,南宁公布的广西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南宁老友粉赫然位列其间。纪录片《米粉之城》,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单从牌面来看,柳州螺蛳粉的底牌,几乎是广西三大粉当中最烂的一张:论口味,螺蛳粉诞生于工业重镇柳州,原本就是典型的厂区夜市路边摊小吃,口味重咸重辣重油,回味一股酸臭,连柳州本地人都不见得天天嗦,拿什么来和正宗桂林米粉和老友粉刚正面?论背景,螺蛳粉能追溯的历史最远只到20世纪80年代,柳州本身曾经属于钢铁机械重工业发达的高污染城镇,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年酸雨率高达98.5%,一度被冠上“酸雨之都”的恶名,既没有名人站台的乡土风味,更没有全国驰名的旅游资源,凭什么去代表"广西三大粉"的招牌?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先嗦一碗:2桂林没有桂林米粉——“桂林米粉”整整骗了我们所有人至少30年。“来碗桂林米粉!”——汤锅加水煮沸,下入鲜湿粉快煮三十秒捞出盛入碗中,加入卤汁与冻干肉菜,加沸水漫过粉面,静泡2~3分钟之后,搅拌均匀即可。三下五除二吸溜完,醇厚且并不肥腻的卤汁流过齿间,温热的高卡路里碳水持续摄入,带来了无比惬意的放松与安心感,不知不觉间,倦意逐渐上涌,堆满杂物的工位格子间,开始散发出来自梦乡的温暖气息。这,便是一碗即食桂林米粉的标准食用体验。好吃吗?还成。吃得下吗?没问题。——很好,能有这种回答,证明诸位显然不是广西老饕。虽然还没到甘肃人遭遇兰州拉面的地步,但广西人在广西省外看到“桂林”米粉的感受,就和山西人在北京遇上“山西”烧饼,重庆人在上海看见“重庆”鸡公煲差不多:不能说是毫无渊源,只能说风马牛不相及——先不追究米线米粉,这一碗阳春米条子,和我们桂林的卤菜拌粉能有什么关系?没错,全国遍地开花的“桂林米粉”,直让广西老饕看了想打人。《探寻千年味道·桂林兴安米粉文化节宣传片》实际上,真正的桂林正宗米粉,以最典型的卤菜粉为例,讲究的是沸水烫熟湿粉装碗,铺上卤肉和锅烧肉,淋上花椒大料罗汉果一类香料熬成的卤水,趁热拌匀几口嗦完,且不留汤汁在碗底——意犹未尽的话,可另舀一勺骨头汤溜溜缝,至于直接满汤泡粉……你确定?所以说,从制作流程来看,正宗桂林米粉显然更适合作为堂食而非速食消费——事实上,早在2014年的时候,根据桂林米粉协会的统计,桂林全市桂林米粉消费人数达4亿人次,桂林米粉年销售额达25亿元,其中米粉门店销量就占了15个亿,剩下10亿则是分给了配料和原料销售量。然而,尽管起步较早换来了不错的先发优势,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桂林米粉行业都没有建立过完整的商业化秩序——星罗棋布的线下门店,多半属于家族店乃至夫妻店,压根就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有影响力的连锁品牌更是难觅其踪,名不副实的“桂林米粉”反倒比比皆是,嗦来嗦去,到头来谁都说不清正宗的桂林米粉该是什么滋味。线下门店如此,预包装的速食“桂林米粉”,发展更是坎坷不断: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广西之外大多数所谓的“桂林米粉”,采用的原材料几乎都是干米粉,至于速食袋装版该用干粉还是湿粉,很长一段时间内压根就没的选择;即便现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预包装鲜湿米粉的袋装“桂林米粉”,推荐的食用方式依旧和泡面差不多——快煮也好,速泡也罢,到头来依旧要加满沸水冲成一碗阳春米线,至于是不是正宗的“桂林米粉”,无人知晓,恐怕也无人在意。既不桂林,也不米粉,更扯不上“八桂风味”——所谓“桂林米粉”的现状,就是如此尴尬。相比之下,同为广西三大粉之一的南宁老友粉,一言以蔽之,十分圈地自萌:诚如其名所示,从诞生开始,市井街头的烟火气息,才是南宁老友粉的神髓所在:和烫煮后淋浇头的桂林米粉与柳州螺蛳粉不同,南宁老友粉必有一道下锅翻炒的工序——炝炒爆香以酸笋为首的配料,放入猪肉猪杂翻炒变色,注入高汤,煮沸后立即投入切粉烫熟,出锅后加葱花即可。纪录片《米粉之城》,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显而易见,核心魅力源自“锅气”的南宁老友粉,压根就没考虑过外省人尝个鲜这种产品需求。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作为一款非常典型的家乡小吃,能够在老友粉中嗦到熟悉的“乡土味道”,才是广西老饕对老友粉念念不忘的真正缘由——不难想象,这种浸渍了太多乡愁气息的地方特产,全然不能指望积极改进配方和做法来适应外省食客的口味;同时,从目前南宁政府的相关文件来看,全国推广不能说没有,但相比于螺蛳粉乃至桂林米粉,基本就是随个缘。OK,领教过了两位表现不佳的前辈,最后,再让我们瞧瞧后起之秀柳州螺蛳粉:早在2010年的时候,柳州政府就曾经推动过“螺蛳粉进京”行动,尝试借鉴“桂林米粉”的宣发模式,通过线下门店对螺蛳粉进行推广;但事实证明,照猫确实画不出虎,且对于尚未习惯酸笋滋味的外省食客来说,螺蛳粉初体验的味道委实过于刺激,很快,门店现煮的堂食螺蛳粉就陷入了困局——直到2014年,预包装技术取得突破,整个螺蛳粉行业才迎来“速食化”的转机。虽然同样是起步于线下门店,但和桂林米粉以及广西老友粉截然相反,从一开始起,柳州螺蛳粉压根就没把“现做现吃”的细腻口感视作卖点——这点看看主料选材是干米粉而非鲜湿粉或者切粉,就能窥见一斑:尽管在堂食风味上落了下乘,但从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保鲜运输的角度来看,不管是酸笋、螺蛳汤还是干米粉,从主料到配料,螺蛳粉的所有成分都不难找到相对成熟的预包装解决方案;换言之,在预包装速食这个赛道上,螺蛳粉的优势,从最开始就写在了起跑线上。至此,扬长避短选择优势主场的柳州螺蛳粉,已经做好了前进四起步的所有准备;随后,2020年的一场黑天鹅事件,更给刚刚跨入上行阶段的柳州螺蛳粉,注入了一股预料之外的助推力:新冠疫情,爆发。之所以2011年的堂食螺蛳粉没能得到外省食客青睐,那股源自酸笋、足以让所有圈外人肉体与精神同步窒息的酸臭,绝对是难咎其责——事实上,不仅仅是烹饪,在外省的螺蛳粉堂食门店最开始DIY酸笋的时候,发酵途中肆意泛滥的酸臭,就不止一次引发过相邻店铺的争端。总之,尽管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节目带过一小波节奏,但堂食螺蛳粉一开始没能在全国市场破圈,也算是预料之中的结果。然而,新冠疫情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一切:人人自危的居家隔离,在给堂食以及外卖行业带来沉重冲击的同时,也给方便速食食品创造了全新的机会;而对于本身定位就是夜市小吃的柳州螺蛳粉来说,那股迥异于家常菜系、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浓重气味,给太多被防疫隔离困在家中的民众,带来了久违的人间烟火刺激——“螺蛳粉还不发货”都能成为那个时期阅读上亿的热搜条目,足以说明一切。纪录片《新青年老手艺·我爱螺蛳粉》,CCTV9综上所述,之所以柳州螺蛳粉能够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国内最热门的速食米粉小吃,既是自身条件使然,同时,也离不开时代背景因素作用。但在另一方面,有实力抓住这种机会取得空前成功的商业范例,背后必然离不开长期投入的坚持奋斗;那么,2014年才搞定首款预包装速食型号的柳州螺蛳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才换来了如今的成就?这一次,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柳州上了。3工业重镇的大力出奇迹——用工业化生产的思路,把第三产业直接搞成第二产业,才是柳州螺蛳粉成功的关键。柳州是个什么地方?对于许多不熟悉南方省市的外乡人来说,在桂林这个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影响下,同属广西的柳州,很容易和西凤酒的原产地柳林(陕西宝鸡下辖镇),以及盛产荞面碗托(一种北方小吃)的柳林(山西吕梁下辖县)混淆起来;而对于熟悉民俗的朋友来说,所谓“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广西柳州最著名的地方特产,无疑就是精工细作的柳州棺材。总而言之,“招牌不如桂林响亮,但一样有吃有喝有奇可猎的边陲旅游城市”,这就是螺蛳粉爆红之前,不少外省人对柳州的直观印象。别傻了,朋友,柳州真不是那种靠不入流地方资源混日子的窝囊模样。纪录片《奋进柳州》,柳州市广播电视台早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借着“赶超列强”的东风,柳州接收了一大波来自东部省份的内迁工业,从此奠定了以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工业化基础;从此往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柳州都是西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工业重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5年,柳州市全市的工业总产值高达31亿元(1980年不变价),在当时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包含的47个城市中排名第一,在中南五省、自治区的80个城市中排名第六;从日化用品到家用电器,当时柳州人民日常生活的一切吃穿用度,几乎都可以由柳州本地工业一力承包,“无所不能的柳州制造”,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回忆缩影。柳州曾经是个神奇的地方。但,柳州也是个历经磨难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局,开始逐步撼动传统重工业这张底牌;面对时代的挑战,柳州曾经尝试过全面开花的试错战略,但最终活到今天的,也只有汽车工业而已。即便如此,作为科研实力并不雄厚的工业重镇,柳州本地车企在转型时,都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来引入技术资源——只要看看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东风柳州汽车这两个企业名称,柳州为产业升级支付过什么代价,一目了然。纪录片《奋进柳州》,柳州市广播电视台因此,尽管拥有深厚的工业化基础,但柳州本身的发展路径,并没有脱离非发达省份地级市的格局——无论行政级别、地理位置还是资源分配,都和周边的南宁乃至桂林不在一个量级上。不过,也正因如此,经历过太多转型阵痛的柳州,才会对“代价”和“机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2012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一段不到10秒的特写镜头,成为了柳州螺蛳粉面向全国曝光的首秀;之所以亮相的不是桂林米粉或者南宁老友粉,核心理由之一,就在于后两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带来的价值。这仅仅是螺蛳粉走向全国的第一步。随后,2013年年初的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提及“2012年度食品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同年举行的“万人同品螺蛳粉”活动,被柳州政府官网作为要闻收录;“将食品立为重点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柳州螺蛳粉,打造品牌”的纲要,更是被直接填入了柳州市商务委的绩效考评列表。事实证明,尽管作为工业重镇早已不复昔日荣光,但根深蒂固的工业化思维,确实对柳州螺蛳粉的崛起,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许多广西地方美食一样,酸笋,是螺蛳粉的精髓之火,诱惑之光,难以自拔的酸臭根源;包括《舌尖上的中国》在内,传统的认知中,这种地方风味配菜,基本属于是“民间秘传手艺”的典范。倘若是DIY自己吃,或者作为个体户经营项目,这种小作坊加工模式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作为百亿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指望手艺人口耳相传的“秘诀”能维持产量并确保品质如一,显然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酸笋,同为配料的酸豆角以及螺蛳汤,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怎么办?柳州政府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点亮了“螺蛳粉工业园”这个技术节点:根据《工人日报》报道,柳州如今日产300万包袋装螺蛳粉,一天就要消耗酸笋150万公斤,至于螺蛳、豆角和木耳等配料,消耗量同样在上百吨。为了保障所有原材料的品质与卫生安全,从2016年公布《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开始,柳州市接连出台多项螺蛳粉生产标准与发展规划,并成立了包括螺蛳粉安全检测中心在内的一系列监管机构。至于产业园,2014年第一版预包装螺蛳粉诞生的时候,柳州市政府就宣布对厂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的企业颁发相关证照;到2016年的时候,柳州市鱼峰区已经成立了建筑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园,现如今,总规划面积2275公顷的螺蛳粉小镇,已经成为了柳州全新的产业增长点——不仅仅是制造业,甚至还衍生出了一部分文旅产业。发展到今天,柳州市基本实现了螺蛳粉原材料与成品的产业链检测,包括主产品、原材料、辅料、有毒有害物质在内的9个类别,包含172个小类、173项产品与2303个项目;具体参数涵盖国家、部门及地方各类标准806个,产业链覆盖率近90%。建立了有据可依的产品标准,扩大生产自然是水到渠成:仅以柳州市为例,2021年酸笋和豆角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0万亩,螺蛳养殖超过4万亩,参与螺蛳粉原材料种养殖的农民已经在20万人以上,实现了超过4500户、2.3万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最后,从2014年10月实现最早的螺蛳粉预包装方案开始,相比于“文化传统”,“技术驱动”才是柳州政府对螺蛳粉产品迭代的一贯要求: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螺蛳粉汤料的猪骨供应产生明显影响,柳州政府直接通过政策引导相关企业用牛骨代替猪骨熬汤,不仅维持了出口份额,更进一步扩大了螺蛳粉的消费群体规模;另一方面,从预包装螺蛳粉诞生开始,柳州螺蛳粉企业就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超过10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经获得了14项科技创新专利——袋装螺蛳粉的保质期能从最初的10天快速提升到6个月,这种根基层面的深度技术合作,无疑是主因。由此可见,之所以柳州速食螺蛳粉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赢得全国嗦粉食客的认可,量大管饱的产量,稳定如一的质量,以及不断迭代革新的产品品质,构成了所有主因。用柳州当地螺蛳粉企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用技术说话,以标准保证质量”,典型的工业化思维导向。相比之下,开局优势很大的南宁老友粉和桂林米粉,在自身奋斗过程中得到的资源,完全是天差地别:尽管背靠了广西省会这棵大树,但老友粉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从来都没有摆脱过“土特产”的身份——早在2005年的时候,南宁东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就出现过“老友粉大胃王”的娱乐项目;直到2019年,老友粉个体户走向小康的故事,依旧被南宁政府当作脱贫榜样进行宣传。至于何时实现标准化产业化,最近一篇提及老友粉的广西政府要闻《广西推进柳州螺蛳粉及优势特色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于2021年8月6日,咱们走着瞧吧。而桂林米粉,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恐怕就是“成也山水,败也山水”:从2007年开始,桂林米粉节就成为了广西旅游行业的保留节目之一,而在2014年公布的《桂林市旅游服务业标准体系》当中,明确提出了桂林本地米粉店等级的评定标准,算是在鞭长可及的范围内规范了一下产品质量;但直到今天,相关部门对于桂林米粉的定位始终是“旅游业的附庸”“民俗文化的一环”,至于何时才能像柳州螺蛳粉一样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招牌产业,前面那篇《广西推进柳州螺蛳粉及优势特色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报道,桂林米粉同样位列其中,咱们且行且观之吧。纪录片《奋进柳州》,柳州市广播电视台归根结底,之所以柳州螺蛳粉能够脱颖而出,从不被看好的夜市小吃变成广西米粉最大的赢家,“饮食文化”发挥的功效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自然环境条件产生的优势也很有限,真正的主要因素,则是彻头彻尾的工业化大生产思路。不可否认,柳州螺蛳粉的成功,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料理包的胜利,以及让人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康师傅凭借红烧牛肉面口味攻下中国方便面市场的往事;这种优势一目了然的胜利究竟可以维持多久,日后会不会出现老坛酸菜一类的全新口味取而代之,现在就下定论依旧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柳州螺蛳粉的成功,至少证明除了“风土文化”这套老戏码,我们确实可以试试另一套符合唯物论规律的Plan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一个人去世后,他的网络账号怎么办?

今年6月8日的WWDC大会,苹果公司再度把“数字遗产”这个问题摆在了世界面前。互联网诞生的时间并不久。对于一些幸运的网民来说,他们经历了互联网这个概念发展到今天的每时每刻。每天也有网民在离开人间,相应的,他们也永远离开了网络,留下一个空无一人的数字账户。在互联网早期,这个账户就像个银行账户一样:平台把余钱结给亲友,然后永久关闭账号,一个“数字死亡”也就实现了。但在今天,这样做就行不通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更多可能性,通过全方位的采样和人工智能,生者已逝后,我们甚至可以用数字账户重现音容笑貌。而在存放着大量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的社交媒体中,一个死亡账号沉淀的不只是用户个人的创作,也是其余用户与他的互动、与他的情感连结。现实中的亲人可以留下遗物聊表纪念,网友为什么只能接受“回归到无”的账号死亡呢?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应该带给我们比冰冷现实更多的美好。1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做?6月8日,随着iOS宣布一系列更新,苹果处理“数字遗产”的新做法也引来了思考和学习:
2021年7月8日
其他

放弃独家版权,优爱腾才有救

上周的网络视听大会着实出圈。先有优酷总裁樊路远点名B站创作者对版权的破坏,后有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称短视频是“猪食”,还有爱奇艺CEO龚宇直言二创内容就是把未经授权的内容和自己的内容结合起来的“软盗版”。微博上一片哗然,一场行业大会直接开成了阴阳怪气大会,优爱腾在台上阴阳怪气,网民在台下阴阳怪气。千播大战之后,市场上最终只剩下爱优腾三家视频网站,因此很多人认为优爱腾已经形成了对长视频赛道的寡头垄断。但爱优腾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烧钱至今未能盈利,长视频赛道的三个玩家长期处于一种对用户提价就流失用户,对上游压价就抢不到剧的尴尬状态。对于优爱腾一直在亏损的现象,业内一般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采购影视成本太高,视频网站垄断不足导致的,网站应该采购更多的独播剧才有可能不亏损。实际上,如果三家视频网站合并,提高垄断力,提高视频网站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并不是最好的方案。因为视频平台只是一个播放器,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如果三家网络视频平台合并,并盈利,市场上又会出现新的视频平台,与老视频平台竞争,游戏回到初始竞争状态,平台间相互竞争,抬高片价。但经过分析后,我们发现视频平台不应该合并,也不应该采购和制作更多独播影视作品。恰恰相反,视频网站应该放弃独家播放权,才有可能盈利。1为什么优爱腾亏损?优爱腾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为什么不能盈利?业界公认的主要原因是影视版权太贵。首先介绍一下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可以把视频网站看成是一家零售商店,只不过视频网站销售的是电视剧,而商店销售的商品是百货。视频网站销售的电视剧可以是自己制作,也可以是跟零售商店一样从上游拿货,放在自己的平台,分拆加价零售给顾客。这样来看的话,视频平台能不能盈利,只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商品成本,(即影视版权费用),一个是销售金额(付费人数×会员金额)。接着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会员收入,会员收入=会员人数×会员价格,优爱腾讯的会员够不够,会员金额贵不贵?可以简单用Netflix对比一下。Netflix近5年里一直保持账面盈利状态,净利润率在12%左右,付费用户数2.1亿,会员价格8.99-13.99美元/月,Netflix会员价格约占美国人平均月薪0.28%左右(美国人平均月薪3500美元/月)。优爱腾付费总用户数为2.2亿,跟Netflix相差不多,会员价格15-25元/月,这个价格约占中国平均月薪0.39%左右(中国人平均月薪4467元/月),比Netflix还贵。即便是这样,爱奇艺和腾讯还是一直亏损。优爱腾不盈利,排除会员收入的因素外,就只跟影视版权贵,有关系了。那么,中国电视剧版权有多贵?不过,电视剧是个非标品,版权贵不贵并不好对比,但我们可以通过出品方的利润,来衡量版权价格的贵贱。以
2021年6月8日
其他

Metaverse,谁要我们跑步进入环形监狱?

年代,一本“武侠小说”能让孩子废寝忘食一周,但一个没有防沉迷系统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沉迷数年。互联网大幅压缩了信息灰度传播的可能,你不可能构造一个让成年人获得少量成人内容的网络环境,这一点与上文谈到的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垄断的困境

一个直观但所有人都刻意忽略的问题: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的互联网垄断业务,真的获得了高额利润吗?当平台垄断输出了巨大的资本负外部性,却连自身的商业成功都未能自证。无效垄断正在对社会透支,这甚至是戕害垄断者自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本文大约
2021年5月6日
其他

中国三线网剧,正在海外大杀特杀

Smile),在国内爱奇艺热播榜前20名里,都找不到它的身影。甚至你在国内都没有听说过有《扑通扑通喜欢你》这部剧。在Google趋势中,用老干妈(黄色)和国内最近热播的大宋宫词(Poetry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谁也成为不了中国的 YouTube

年优酷成立了,它总部在北京,联通的地盘。我们假设它最初的机房只接入了联通的带宽,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呢?优酷的发展很迅速,观看视频的用户越来越多。电信会发现,联通每天给自己的用于访问联通网上资源的配额
2020年7月13日
其他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两种行车路线中作出选择。在问卷中,有许多的控制变量,比如你需要判断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是选择撞男人还是女人、人类还是宠物、白人还是有色人种、年长者还是年轻者、有钱人还是穷人等等……最终搜集到了来自
2020年4月16日
其他

凭什么不在舒适区里做一条咸鱼?

首发于<u>@赤潮AKASHIO</u>
2017年6月9日
其他

YC:一个投机犯的自我修养

的时候都在夸大「一系列运作」(孵化)和「几百倍价格卖出去」之间的联系。但是其实重要的是恰当的时间点、恰当的收购价和稍后的一段时间。而这个过程,我们一般称之为投机。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想能够拿到早期
201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