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诸位,把0.11吨的体重减到不足85公斤,你们认为需要多久?4个月。这就是现代医学的答案。实话实说,要不是亲眼所见,我压根不会相信还能有这种事:无需手术更不用住院,需要节食但并不痛苦,忌口和运动保持佛系就行,唯一的麻烦,只有“所有药物必须通过正规处方才能开具”而已——不过医保还是可以走的,所以不贵。“不错。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不难想象,这种完全脱离了常规认知的减肥行为,注定要支付不菲的代价:单就结果来看,这种不用跑步撸铁就能掉秤瘦身的“交易”,算是符合预期;但是,“你愿意放弃一项生而为人的乐趣,换取一份并不快乐的支配权吗?”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1中国式减肥,没有奇迹——中国减肥市场,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国内民众对于减肥的热衷程度,人尽皆知。如果加上“不用迈开腿,不必管住嘴就能瘦下来”的前缀,那么这股减肥奇术热潮的起点,基本可以锚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再回想一下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广受追捧的“人体特异功能”潮流,那时候人民群众都在指望靠什么减肥,答案已经昭然若是:没错,气功。由于实在是没有靠谱的数据统计,减肥气功到底有没有让中国人瘦下来,委实不好说得太细;不过,这种“心诚则灵”的手段对于人类到底管不管用,现成例子还是有的:按照知网的记载,这篇文摘来自1994年04期的《中华武术》;不过,尽管退役后的马拉多纳确实有过不止一次瘦身成功的经历,但从现有的报道来看,这位“世纪球王”最成功的两次减肥,采用的却是与“封建残余”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方式:缩胃手术。如果气功减肥真有奇效,马拉多纳干嘛要对自己的肠胃动两次刀?事实上,和“气功减肥”类似,带有明显臆想色彩的减肥玄学,向来属于中国减肥市场的保留项目——甚至不仅仅是玄学,打着“科学”名号大肆敛财的忽悠套路,在过去的30年里从未缺席:“减肥”酵素,应该不用更多介绍了吧。严格来说,单就结果而言,“酵素减肥”并非毫无效果:肠道菌群彻底功能失调导致食欲全无外加严重腹泻,脱水严重配合营养摄入不足,想不瘦下去也难——当然,这种对现代发酵工艺以及肠道微生态系统一无所知、公然藐视现代医学的减肥奇术算不算物有所值,咱们心里有数。当然,除了各类奇门偏方,这段时间走红的,还有另一类产品。除了名目繁多的减肥玄学,各类带有传统医学色彩的减肥药、减肥茶乃至针灸拔罐减肥秘术,在过去30年当中层出不穷;不过,诸如此类依靠“传统文化”背书的现代化减肥方案,真的管用吗?至少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哪怕是以最宽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传承古法”的减肥手段,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都维持在“辅助维持”的程度上;诸如反弹、见效慢乃至影响内分泌导致生理机能紊乱一类的副作用,在这些标榜“传统”的“天然”方案上同样不罕见。从已知的案例来看,即便确实存在效果拔群的特例,成功掉秤的主因,赫然是某些副作用极大的处方药添加剂:早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首款保健茶产品、曾经被列入“走向世界100家中国品牌”的宁红减肥茶,在出口转内销货品中检出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伤害的芬氟拉明成分,直接导致品牌声望毁于一旦;而在2008年,包含西布曲明成分的曲美胶囊下架事件,更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显而易见,国内之所以会有“减肥伤身”这种本末倒置的莫名观念,罔顾副作用的减肥产品必定难辞其咎。说到底,既然“不用很累很麻烦就能瘦下来”是中国减肥市场的主旋律,那么,相比于“国人为何如此热衷减肥”这种不着调的话题,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耐人寻味程度显然要更胜一筹:中国人到底是怎么胖起来的?中国式减肥,为什么这么拧巴?2从饥馑到饕餮——仅仅30年,肥胖就从富足的印记蜕变成为放纵的象征;不过,我们对待肥胖的态度,自始至终其实都没有动摇。对于中国人来说,从一开始起,“肥胖”就不是什么令人闻之色变的贬义词。小时候,总想长大了做一个屠夫,杀猪,能顿顿吃大肥肉,嘴上整天油光光的——油光光地在田野上走,在村子里走,在人前走,特别是在那些嘴唇焦干、目光饥饿、瘦骨伶仃的孩子们面前走。——曹文轩,《关于肥肉的历史记忆》在不止一代人的成长印象中,饥饿,属于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背景底色——不管是刘绍棠的《榆钱饭》,阿城的《棋王》还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诸如此类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学作品当中,细致入微且清汤寡水的饮食描写,几乎从来都不会缺席。在这些朴实到近乎白描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无数张消瘦的面孔,正在声嘶力竭地呐喊:我们要过上好日子!我们要吃上饱饭!(图源:《平凡的世界》电视剧截图)事实上,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粮食供给管制就已经逐渐宽松起来,但直到1992年正式取消粮票,“饥饿”才从“时代写照”正式蜕变成“时代回忆”。面对日渐丰盛的餐桌,腰围渐长的中国人,给来之不易的肥胖,冠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富态。“宴会变成了很平常的事物,并且愈加奢靡浪费。肉类和海鲜的消费越来越多,几年前这类食品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消费不起的,而现在已经完全可以负担了。人们也正在充分释放着这种新的购买力,苏格兰三文鱼、澳大利亚龙虾和斯里兰卡软壳蟹等虽然仍然比较昂贵,但在中国也都可以买到,其消费群体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保罗·佛伦齐&马修·格莱博,《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不管怎么说,肥胖,意味着不饿肚子,代表着生活富足。对于亲历过高速时代发展、正式摆脱饥饿阴霾还不到30年的当代中国人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是至理名言,至于守着粮仓吃得肚大腰圆……好吧,是有点不雅观,但和吃不上饭相比,要紧吗?好不容易吃上饱饭,辛辛苦苦贴出一身膘,减什么减?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一系列乍看之下自相矛盾、细想之下情有可原的中国式减肥逻辑,逐渐开始浮出水面:一方面,大腹便便的中国人,日渐增多。根据人民网的报道,1982年,国内超重人口仅占全国居民数量的7%;但到了2005年,根据第一次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超重和肥胖的中国居民已经达到2.8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