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融合实验室

其他

《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首版发布 | 一起来CityRide吧!

2023年10月以来,城市象限联合残障融合实验室开展了《北京低碳出行公正转型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的课题,并于今年1月开始收集北京市范围内的轮椅友好目的地,筹备编制《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组织了一系列mapping工作坊、议事会、分享会和沙龙活动,收集了20个轮椅友好目的地,编制成首版《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还为大家测试出了一条无障碍玩遍京城的轮椅友好CityRide路线。《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插画:翠绿的草坪上,有轮椅使用者、非轮椅使用者、老年人、推婴儿车的人穿梭在不同场景中,道路延伸成汉字“友好”的形状。插画设计师:唐敏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图:《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地图》
2024年5月19日
其他

联想未来中心加入「北京市轮椅友好目的地」

联想中国区战略部战略项目总监王卓现场分享联想中国区战略部战略项目和技术战略总监王卓,为来访伙伴分享了AI发展历程和AI的学习模式,以及联想现阶段的AI前沿科技与AI
2024年4月24日
其他

《吹梦无踪》纪录片映后回顾:穷极一生追求的生活,需要被认可吗?

《吹梦无踪》海报:黑色简笔描绘着高楼上的洋洋伸出大手邀请在另一栋楼上的导演一起来玩,导演坐在另一座比较矮的楼的边缘很害怕,头上在冒汗。对应影片里洋洋带着导演去爬楼一直鼓励她要勇敢的画面。(图片描述来源于影片导演袁楠茜)《吹梦无踪》Girl
2024年3月30日
其他

女性主题派对回顾:为获得广阔的自由而相聚

女性不一定非得是朵花,也可以是
2024年3月26日
其他

《吹梦无踪》纪录片观影邀请 | 是谁在屋顶上开垦一片天地

​海报:黑色简笔描绘着高楼上的洋洋伸出大手邀请在另一栋楼上的导演一起来玩,导演坐在另一座比较矮的楼的边缘很害怕,头上在冒汗。对应影片里洋洋带着导演去爬楼一直鼓励她要勇敢的画面。(图片描述来源于影片导演袁楠茜)《吹梦无踪》剧照,主人公坐在高楼林立的天台《吹梦无踪》Girl
2024年3月21日
其他

女性主题派对邀请 | 对美的自定义,当然要敢想敢说敢做啊!

活动海报,主题色为粉色与蓝色渐变,展现女性的温柔与坚毅我们庆祝国际妇女节的到来,庆祝女性的成就。同样,作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残障女性,我们冲破桎梏,不受世俗的规训,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我们的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是习习春风,烂漫自由;我们可以是高山峡谷,坚韧不拔。我们有胆识,也有思想;有天赋,也有毅力。凡事亲力亲为,未来尽在我们的手上。想象一个性别平等的世界。一个没有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的世界。一个多样化、公平和包容的世界。一个能看到和赞美差异的世界。我们可以共同推动妇女平等,我们可以一起
2024年3月8日
其他

北京轮椅友好目的地征集 | 今日宜出行

,敬请关注后续活动!走出去的人先享受世界!期待我们一起用脚步、用车辙走遍城市的友好空间!联合共创城市象限三里屯街道残疾人联合会插画:敏
2024年2月4日
其他

乐平基金会图文交通指南(内附无障碍线路)

2023年9月,我国颁发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目的是为了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充分、平等、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为此,我们制作了乐平基金会・残障融合实验室的路线交通指南,希望让每一位伙伴在到来时都能拥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路线指南乐平基金会位于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板桥南巷7号人民美术园区内,距离该地最近的地铁站是5号线「北新桥」C
2024年1月31日
其他

出票成功!回家过年,请先收藏这份无障碍乘机指南

升降平台车:如遇到远机位航班也不用担心,航空公司会提前准备升降平台,辅助特殊旅客顺利登上飞机,不用担心被背或者抬的社死画面。
2024年1月25日
其他

轮椅友好目的地征集|轮椅上的城市生活,真的很难吗?

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城市象限正在进行《北京低碳出行公正转型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的课题,并联合残障融合实验室筹备编制《北京无障碍轮椅友好目的地手册》。
2024年1月1日
其他

在吵闹的世界开启降噪模式,拥抱你喜欢的人生

临近年末,Loop律谱与残障融合实验室开展了一场关于「声音」与「噪音」的线下活动,邀请大家一起来聊聊怎么在吵闹的世界里实现降噪,把专注力重新放回自己身上。很多时候,「噪音」不只来源于物理环境,也来自于他人在言语上、观念上的刻板和偏见。本次活动,我们不仅邀请到了「野生旁白」项目内容共创者
2024年1月1日
其他

活动报名 | 一起唠唠在这个吵闹的世界,如何开启降噪模式

室友出来进去的关门声、地铁车厢的人群喧闹声、办公室里打印机运作的声音......好似从起床开始,生活的BGM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无处不在的噪音之外,还有来自同事、家人、朋友们七嘴八舌的人生建议,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声音所干扰着,从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导致常常陷入一种焦虑不安,找不到方向的状态。Loop律谱作为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专业降噪耳塞品牌,不仅持续致力于听力保护,更希望以「恣意生活,音量由你」的品牌态度赋能用户,从物理降噪到心理降噪,让每个人重获对生活的自由掌控。今年,Loop律谱与残障融合实验室展开了一系列合作——通过优化产品包装设计,帮助视障人士获取产品信息;并与「野生旁白」项目的创作者们进行内容共创,采用视频与文字等形式普及听力保护知识,链接残障社群,赋能多元用户。12月23日(星期六),残障融合实验室将继续联动Loop律谱开展一场关于「声音」的线下活动与圆桌对谈,邀请大家一起来聊聊在这个吵闹的世界里,如何开启降噪模式,把专注力重新放回自己的身上。在活动现场,不仅能体验到多款Loop律谱降噪耳塞,实体感受“耳塞一戴,别来沾边!”的优雅;听「野生旁白」项目创作者们的共创成果分享;和圆桌嘉宾们唠唠关于“噪音”与“声音”的那点事儿;还能够抢先体验实验室即将推出的卡牌游戏「你怎么想?」,聊聊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请大家大胆开麦,真实表达,友善沟通。名额有限,快扫描下方海报的二维码或跳转阅读原文进行报名!图:律谱Loopx残障融合实验室,Loop律谱耳塞的形状,四周散发出荧光绿色的层层声波;「在这个吵闹世界,如何开启降噪模式」搭配着静音状的图案,下方写有:卡牌游戏&共创分享&声音唠嗑,欢迎长按图片扫码报名活动时间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Loop×野生旁白|阳光:我听到的声音,由我自己掌控

封面:律谱Loop✕野生旁白,阳光手比“耶”的坐在电动轮椅上,背后是开得纷纷扬扬的樱花树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每一种声音都不容错过吗?Loop降噪耳塞给出的答案是,用什么样的音量、什么样的距离面对喧嚷的人群,选择在自己手中。退后一步,并不代表闭目塞听;屏蔽噪音,并不代表错过一切。多元的音量选择意味着多元的态度,意味着更坚定地听清自我内在的声音。对于残障者而言,围绕四周的种种偏见、歧视、污名就像无处不在的噪音,过滤掉才能听到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线性的主流人生之外开辟新的维度。属于残障者的「野生旁白」就生长在甩开嘈杂的空隙之中。音量可以选择,人生也不止有一种答案;一切都始于这份心无旁骛的自由。围绕着这一主题,我们邀请「野生旁白」的参与者阳光,聊聊她是如何屏蔽噪音,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心声。
2023年11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Loop×野生旁白|肆生:听,去听见心之所向

封面:律谱Loop✕野生旁白,穿着红裙子的肆生坐在电动轮椅上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每一种声音都不容错过吗?Loop降噪耳塞给出的答案是,用什么样的音量、什么样的距离面对喧嚷的人群,选择在自己手中。退后一步,并不代表闭目塞听;屏蔽噪音,并不代表错过一切。多元的音量选择意味着多元的态度,意味着更坚定地听清自我内在的声音。对于残障者而言,围绕四周的种种偏见、歧视、污名就像无处不在的噪音,过滤掉才能听到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线性的主流人生之外开辟新的维度。属于残障者的「野生旁白」就生长在甩开嘈杂的空隙之中。音量可以选择,人生也不止有一种答案;一切都始于这份心无旁骛的自由。围绕着这一主题,我们邀请「野生旁白」的参与者肆生,用诗歌和散文讲述她面对噪音和偏见时,走过的心路历程。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Loop×野生旁白|倾听自我内心,人生不止一种答案

在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残障人口数量总数为8502万,占总人口数量的6.34%。然而,在生活中,他们仍是不被看见的“少数伙伴”,鲜少有企业专注于提供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产品。据商业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BSDC)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商业模式可在每年释放更多的经济价值,并创造多达3.8亿个工作岗位。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关注ESG以及自身商业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我们希望有更多品牌可以开始思考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可以支持所有用户的需求。Loop律谱作为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专业降噪耳塞品牌,不仅持续致力于听力保护,更希望不同身体能力的伙伴都可以自如地使用Loop律谱的产品,引领属于自己的多元生活态度。因此,Loop律谱与残障融合实验室合作,通过优化产品包装支持视障人士获取产品信息、与残障融合实验室「野生旁白」项目的创作者们联合共创、普及听力保护知识,链接残障社群,赋能多元用户。多维人生,多元音量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每一种声音都不容错过吗?Loop降噪耳塞给出的答案是,用什么样的音量、什么样的距离面对喧嚷的人群,选择在自己手中。退后一步,并不代表闭目塞听;屏蔽噪音,并不代表错过一切。多元的音量选择意味着多元的态度,意味着更坚定地听清自我内在的声音。对于残障者而言,围绕四周的种种偏见、歧视、污名就像无处不在的噪音,过滤掉才能听到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线性的主流人生之外开辟新的维度。属于残障者的「野生旁白」就生长在甩开嘈杂的空隙之中。音量可以选择,人生也不止有一种答案;一切都始于这份心无旁骛的自由。心无旁骛的自由要怎么才能实现,来看看作为自媒体创作者的潘美好怎么说:共创视频:《开心的秘诀:屏蔽掉让自己不开心的声音》围绕着这一主题,我们邀请「野生旁白」的两位参与者,设计师阿泽和梦醒为Loop耳塞设计了新款组合包装,并在包装上使用了盲文贴纸配合使用说明二维码,让视障伙伴也能轻松解锁Loop耳塞的佩戴方式。产品的形状由两个主要图形构成:一个大圆环和一个小圆环,周围则环绕着不同振幅的声波纹。声波纹被限制在大圆环之外,以强调产品隔音或过滤外部声音的功能;同时,声波纹的不同振幅则展示了主题理念中多元化概念。包装上的UV凸印工艺: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无论是否有视觉障碍,都能感受到这款设计的美感。所以我们使用了UV凸印工艺,使得视障群体通过触感,也能与设计图案产生连接。包装上的融合的细节:包装盒侧边设置了盲文贴纸和二维码,确保每个用户都能无障碍地接触和体验这款产品。盲文贴纸内容:请扫二维码。统一的主题色与说明卡: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一个说明卡片,其色调与包装外观相呼应,再次强调了LOOP与残障融合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和主题。这是一次我们对“多元共融”理念的致敬,也是对每位用户的贴心关怀。希望通过这款设计,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和多样性的价值。礼盒内含1套Loop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联合传播 | 让车辙到达更远方:一份轮椅出行障碍观察报告

上午10时44分,叶子在小区里被一辆车挡住,她的轮椅不能继续前进,只能等到前车开走。出了小区,因为去地铁的路上没有非机动车道,她穿行到机动车道一侧的过程中有些心惊胆战。这是一个周六,地铁站的无障碍直梯坡道难得的畅通,工作日时这个位置经常被停满了车。叶子是一位需要轮椅出行的肢体残障人士,这样的出行体验是她的日常。这个场景记录的讲述来自城市象限联合残障融合实验室联合发起的「感知障碍,理解障碍——轮椅出行志愿者出行记录mapping工作坊与成果分享会」。在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城市象限正在进行《北京低碳出行公正转型视角下的轮椅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以接触到更多肢体残障人士,以量化方式感知他们的出行障碍。我们总是提起“障碍”或者“无障碍”,可究竟什么样的障碍是障碍,又有谁被这样的障碍拦住了去路?肢体残障,占比最大的残障群体在所有残疾人中,肢体残障群体数量最多。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在2010年末的8502万残疾人中,肢体残障人数为2472万人,占比29.08%,是所有残障类型中最多的一种。而轮椅,就是肢体残障人士的出行首选。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关注的轮椅类型包括手动轮椅,电动轮椅,以及“轮椅+电动牵引车头”的组合方式(下称“电动车头轮椅”)。商业生态工作室在《包容的低碳出行未来——北上广残障群体和老年群体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出行调研》报告中通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共12位肢体残障人士进行访谈,其中11位肢体残障人士使用轮椅作为出行工具,其中42%肢体残障人士选择轮椅加电动牵引头的方式。电动车头轮椅这样的出行辅具搭配方式正在成为更多轮椅出行人士的选择。车辙到过的地方:轮椅出行行为分析通过前期线上招募,我们召集了10位使用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作为志愿者分别进行为期2-3天(包含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出行日志记录。通过出行记录,我们获得了9261条全景照片数据,对于这些照片的要素信息与时间、空间信息进行关联。同时,部分志愿者还在记录过程中用手机录下了自己对当下状态的语音描述。于是,我们得以获得了更多的观察志愿者主观意愿的视角。志愿者中,50%在日常通勤中使用电动车头轮椅,20%使用电动轮椅,30%使用手动轮椅。他们的出行目的地十分多样,包含菜市场、超市、餐馆、公园、商场、教堂、底商店铺、写字楼、园区、小区等。在工作日,他们的通勤距离平均达到8.5公里,最长到达32.8公里,最短则为483米。80%通勤距离在10km以内,40%居住在工作地附近,通勤距离在700米以内,而三位手动轮椅使用者则都住在工作地附近。到了周末,他们不约而同地出门去了更远的地方。周末出行距离平均35.4公里,出行距离普遍高于工作日,最远出行距离可达95.8公里,从阳坊镇沙阳路一路向南到了珠市口。发现障碍:轮椅出行中的具象障碍目之所及,我们是否已经充分感知到了轮椅出行中的障碍,又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障碍算是障碍?这是我们最想回答的问题。从日志记录上看,志愿者在轮椅出行过程中61.7%会选择非机动车道,选择更安全的步行道的比例只有23.2%。比起步行道,尽管非机动车道相对更危险,但步行道的砖面铺装、破损严重、未平整化的树池、占道导致通行宽度受限和颠簸所带来的侧翻风险,以及部分步行道存在无缘石坡道的情况。在另一些情况下,由于非机动车道行驶过程中会遇到更多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占道,轮椅出行者会被迫选择更加危险的机动车道。在对所有出行照片进行了要素识别与数据分析后,我们终于逐步接近了“什么样的障碍对于轮椅出行者来说是出行障碍”的答案。从出单元门开始,需要别人帮忙开门、不合规的无障碍坡道、人车混行的小区内部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被占用的非机动车道和坡道、非机动车道上的逆行者、旁人的异样目光、被占用的无障碍车厢、出入口台阶高差、回字型车阻...障碍的出现方式非常多样。从出行日志来看,设计施工类的障碍数量最高,占比54.1%,其中城市支路机非混行问题场景最多(42.2%),其次为各类城市空间中的接驳处高差和坡道不达标等问题。管理运营类障碍占比为40.4%,其中主要为机动车路侧停车占用非机动车道(35.2%),其次是共享单车占人行道(3.9%)。公众行为类障碍占比为9.8%,其中主要为非机动车逆行(9%),其次则是行人占用非机动车道,以及占用无障碍车厢轮椅停放位置。为了增加更多不同障别的需求视角,我们也邀请了视障朋友参与工作坊加入讨论。他们提到不止是轮椅出行者需要用到坡道,坡道对他们来说也会比台阶更加安全。并且,地铁车厢与站台的高差对于他们来说也需要无障碍踏板。关于过街设施,视障群体不会选择天桥,因为没有方向导航会迷失。针对无障碍信息导航,他们提到希望有更多的信息化与实体空间的结合,增加更为精准的地图点位信息,并且电梯播报语音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感知障碍:用科技与数据手段量化捕捉问题节点本次志愿者调研过程中使用的调研感知工具,是由城市象限自主研发的IoT一体巡检设备,由全景拍摄设备、路面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以及志愿者的出行轮椅构成的。通过传感器控制全景相机每间隔10秒拍一张全景照片,同时记录轮椅所在的空间地理位置。利用支架将传感器和全景相机加装在轮椅后部,能够很好的记录出行过程中的空间环境情况。从志愿者后方头顶的角度进行拍摄也在确保隐私的基础上,能够记录轮椅所处的位置,为后期传播过程凸显轮椅出行者的主体角色也起到了非常有力的视觉表达。而IoT一体巡检车也可以用于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场景的调研,可以识别人、车、绿地、天空、道路、路面颠簸、异味、噪音、空气质量等数十项环境要素,辅助城市体检、社区体检与无障碍专项评估等诸多场景的调研工作。出行障碍,不只在于残障群体,更关乎所有人在城市象限与残障融合实验室联合发起的这次工作坊中,志愿者、城市规划设计者、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和公众对于出行障碍的理解,利用全景照片、日志语音记录、志愿者也是记录者的回忆讲述,分小组一起讨论并拼贴照片共创mapping(地图图绘)每一位志愿者的出行线路。通过志愿者与大家的合作分享mapping成果,将出行路线作为引导,我们在工作坊活动中看到每位志愿者的一次出行路线中的所有无障碍环境细节,包含物理空间、公众行为和反馈解决经验的具体细节。工作坊志愿者mapping成果举例参与本次活动的十位志愿者中,有从业30年非著名建筑师,爱好古建与交响乐;有80后景观设计师,游泳、骑马、射箭、陶艺、露营齐头并进,立志高山草原都要到达;有刚刚来到北京的谷歌软件工程师,喜欢旅游、游戏和打乒乓球;有社恐小怂,却爱好美妆甚至睡觉会涂口红等等。除了轮椅出行者这个身份之外,他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同时,这次工作坊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轮椅出行者所遇到的障碍,也是普通步行者、老年人或者小孩、婴儿车使用者每次出行会面临的同样的障碍。建筑出入口的问题常常包括,商场旋转门、单元楼单元门、无障碍坡道缺失或不合规,以及坡道末端的减速带、门槛高差、刷脸门禁高度;公共空间的问题更多是车阻限制宽度、回字行铁栅栏阻碍、路面平整度、小区或园区人车混行;步行道的问题则集中在树池、占道、宽度、铺装和盲道颠簸问题。非机动车道上,机非混行、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停放占道、逆行骑行行为、过街天桥坡道减速带、电动车骑行速度过快......轮椅出行者所遇到的障碍也是每一个骑行者的障碍。乘坐公共交通过程中,地铁无障碍电梯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占道、站内无障碍宽闸机没有全覆盖、地铁车厢与站台以及公交车与站台的缝隙问题......轮椅出行者所遇到的障碍也是带着行李箱、婴儿车、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所遇到的障碍。而志愿者们也能提到了无障碍服务友好之处,其中被高频提到的就是北京地铁的无障碍服务,部分人非共板的塑胶跑道,以及部分公园的无障碍建设。同时,无障碍不仅仅是空间环境,更多是人情。在出行过程中,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帮助志愿者的地铁服务人员、门卫保安、商铺店员和路人。更多讨论“障碍”不止来自于城市的物理空间,软性的管理环境也同样会带来“障碍”。第一个问题就是各类轮椅上路后的路权问题。我们通过轮椅出行记录发现,出于舒适度、畅通度等方面的考虑,轮椅出行者58%的情况会选择非机动车道。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对于非机动车道使用权的界定仅包含传统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这与现在大部分残障群体日常使用的手动轮椅、电动轮椅以及电动牵引头轮椅等出行工具有很大的差别,这意味着当肢体残障人士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时是缺乏相关法律条例保障的。我们的志愿者也曾分享过自己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当中,由于缺乏路权保障而面临诸多困境。从各类新闻报道当中也了解到,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明确表示“电动轮椅是残疾人的代步工具,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非机动车范畴,也就是说不属于道路车辆,不能上路行驶。”这之间存在交通系统从司法到管理层面对轮椅出行的安全顾虑与禁止,和新型交通工具满足肢体残障群体出行需求的现实矛盾。尽快弥合出行需求与制度层面之间的差异,给到轮椅使用者最根本出行保障,是实现无障碍出行的重要前提。同时,双碳政策的提出对于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城市绿色出行比例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城市规划领域的呼声也是鼓励慢行系统的发展和绿色出行。我们可以看到鼓励绿色出行势必会增加步行、骑行自行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车、甚至新型代步工具例如轮椅加电动车头这样的出行方式,但是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是否满足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与需求仍然面临挑战。而这,也涉及到我们在推行双碳政策落地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公众转型,顾及到了全体群体的利益与需求。通过mapping共创,我们也能看到在无障碍管理条例落地执行、无障碍设施规范导则、设计施工、管理运营和公众行为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尽管宏观政策背景、各类建设导则已经相对完善,但是现实当中的出行困境仍然非常巨大。而且目前除了拨打12345进行反馈监督,没有更直接有效的途径。一位志愿者提到向12345反馈单元门外的坡道不合规,他在1个月后等到的回复是,只能在不合规的坡道上增加一个扶手,没有对坡道进行实质性的改造。也有志愿者向相关事权单位提出改造需求,由于资金等问题而被一直搁置。为了尽可能厘清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本项目组后续将邀请到规划院从业者、无障碍领域研究学者、景观设计教师、城市设计从业者、残疾人联合协会工作者、残障群体社会组织、出行记录志愿者等一起参与专家议事讨论工作坊,针对前期汇总的无障碍环境出行问题,探究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和思路,并分享大家正在行动中的努力和经验。最终,共创无障碍环境从设计、落地、运营服务、到维护优化整体路径的解决方案路线图。同时,我们也将邀请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一起组织关于无障碍环境改造的工作坊,希望选择针对微观层面的车阻形式和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设计思考,同时也希望能促成以一定区域的公共空间以车阻改造和出行交通动线优化设计形成自下而上面向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设计改造提案。回程的夕阳周二的下午6点33分,叶子出门寄送完闲置的眼影,带着三根排骨从超市出门准备回家。超市门口的坡道很滑,轮椅很难控制速度。来到行车道上,正好碰上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车已经多了起来,在路边急停急走的车让她的行驶有些反应不及。高峰期的道路对叶子来说还是有些凶险,在录音里记录下当时的路况后,她说,“后面的夕阳真的很漂亮,不知道拍到了没有。”IoT一体化巡检设备试用说明目前城市象限的IoT一体化巡检设备已全面申请软著与专利保护。如需试用,请联系郝女士,15330239207,haozhihui@urbanxyz.com志愿者叶子的出行日志关于城市象限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城市象限)于2016年孵化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司致力于新城市科学研究和其引领下的城市实践,并发起成立了面向社区治理的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社区研究中心。公司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重大城市大数据、城市大脑和城市规划治理项目,并承担了双井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项目,获得了中国首个社区级试点认证。城市象限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北京市智库机构,2017年来已有十余篇报告通过北京信息、舆情专报、督查专报等渠道获得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并对政府的多项工作起到了改进和推动作用。公司在城市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城市物联感知,城市体检技术,城市仿真模拟,公众参与技术等方面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并于2017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自成立以来公司获得了多项奖项。成立于2010年11月的乐平公益基金会,由中国著名的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创新人士共同发起,致力于共建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增加弱势群体的福利,让人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残障融合实验室由乐平公益基金会于2021年发起成立,致力与优化提升残障人士福祉的利益相关方携手,作为知识、经验和资源的枢纽在行动者之间建立网络,通过虚拟实验室与实体实验室,围绕残障人士的就业、社交和出行三个方向,来探求共益的解决方案,并以专业化服务推动残障人士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野生旁白 | 探访笔记1.4:要走多远才能听见「野生旁白」?

「野生旁白」以“探访”的形式呈现出来,源于我非常朴素直接的疑问:“残障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与已经被书写下的那些“身残志坚”故事有多接近、又有多不同?作为一个非残障的大多数,想要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由我自己向残障者发问、聆听他们的回答。但这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除了“探访者”这个只在「野生旁白」中生效的身份,我带着许多更为持久的身份接近受访者们:我是一位非残障者、公益行业从业者、设计学硕士、年轻女性、热爱绘画的人,等等;同样地,每一位受访者也带着各自独特的身份组合来到我面前,不仅回答我的问题,也向我提问。我与不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因为这些身份的差异产生了微妙的不同。如何处理这些潜在的身份差异、尽可能诚实地去聆听和回应,也许是值得借鉴的经验。毕竟,看见他者,就是看见自身。01“你有这个权力,就要把它用好”从许多角度来说,去倾听边缘群体的人生故事并传播出来,都是充满风险的事情。这风险不是指人身安全的风险,而是我的行为是否会变成消费残障者、重复陈词滥调、对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或是营造猎奇的噱头?其中任何一种都是我绝对无法接受的,但我怎么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导致这些后果呢?在筹备开展「野生旁白」的最初一段时间,我无法停止这样的焦虑,不断问自己:说到底,为什么由我来做这个“探访者”?我能给出一些真诚的回答。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公益行业、残障融合领域的新人,我清楚地知道要“抛开对残障者的刻板印象”,但事实上除了工作接触以外,我并不曾真正了解过某一位残障者的具体生活。于是,我对残障者的无知变成了双重的:既在理论上无知,又在事实上无知,只是模糊地知道,关于残障者的叙事应该要“去伪存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我是无名的。我没有什么响亮的身份头衔,也不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捍卫任何一种视角、自证任何一种假设。因为我无知又无名,所以我的“探访”,只需要为我自己的好奇心和残障者的真实生活服务,它应当是无害的。可是,哪怕动机是无害的,我又凭什么拥有发起探访、进入他人的生活的权力呢?我的好奇心似乎有着“多管闲事”的背面——一个非残障者,究竟为什么想听残障者的故事?事实上,在一次电话访谈的过程中,当我说起「野生旁白」是我作为一名非残障者靠近残障者真实生活的尝试时,受访者惊讶地问我“你刚才说你是非残障者?”确认之后才知道,原来是ta在阅读我的工具包时,下意识地把我当成了一位肢体障碍者。意外之余,ta说,那么「野生旁白」这件事会带来更多的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探访者的我会在各种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背景之间来回切换,产生更多的碰撞。除了“多管闲事”之外,身为非残障者的“幸运”也是让我对自己的行动感到迟疑的因素。在我成长途中,我从未因为资源匮乏或者突然的灾祸而失去获得基本的教育的机会,度过了算是顺利的学生时代,获得了更多控制自己人生的自由。尽管是看似普通的标准,我也明白,有太多人因为残障、贫穷或是其他结构性的原因,无法走到我所在的位置。现在,我是一名公益机构从业者;如果把「野生旁白」看做类似学术研究的项目,那我也是一名研究者。相比大多数受访者,我要么因为工作背景拥有更多的资源,要么因为学历背景拥有更多的知识;因为我的幸运,相比受访者而言,我拥有更多掌控这场探访的能力。这让我们的对话显得不那么平等了。从选定方向到招募受访者,再到完成第一期探访阶段的过程中,这些对于我的身份、我的权力的正当性的疑问,一直在我心中惴惴不安。我的共创伙伴,一位友邻媒体的编辑在看了我第一篇探访笔记的初稿之后对我说,在这个文本中,“探访者”的形象是缺失的。我没有把我的动机、我的信念书写下来,这使得受访者虽然在文中不停表达,但读者却并不知道他们在向谁诉说,为什么会如此诉说。我写下的文字显得不那么真诚,又让人迷惑。我对这样的反馈感到困惑。尽管「野生旁白」的主题、形式、受访者都由我来选择,它们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书写之初却不觉得有必要让读者们看到这些联系。我后来想,也许是因为我害怕在叙事中加入我的在场会暴露这种权力不对等,于是我为了回避这个问题,下意识地让自己从文本中隐身了。面对我的疑惑,友邻说:“既然你现在有这个权力,你就要把它用好。”追问不平等的来源、反思自己的幸运当然是必要的,但与其为自己的幸运感到愧怍而踌躇不前,不如把这份幸运视作责任,并且承担好这份责任。既然任何一种叙述都无法脱离叙述者的视角,那么更坦诚地剖析我在探访中的角色,也是“用好我的权力”的重要一环。02“你最里面的套娃是什么样的?”不仅是读者需要我的在场来完善这场探访的情境,受访者们也想要了解我这个个体。一开始,在设计探访过程时,我希望我和受访者能以创作者的身份平等对谈,所以除了受访者填写工具包、回答我的问题之外,我也填写了关于我自己的创作工具包发给受访者们阅读,邀请受访者向我提问。有受访者在我邀请提问的时候才意识到,我的工具包并不是作为示例,而是作为我的回答呈现给他们的。很幸运地,受访者们向作为创作者的我提出了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探访成为了双向的。向上滑动阅览「探访工具包问题」创作者自画像请你用你擅长的创作方式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你是一个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是什么样的?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2.你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感知障碍,理解障碍」共创交流会回顾:轮椅出行为何这么难?

图:「感知障碍,理解障碍」共创交流会大合影我国基于气候政策双碳目标,为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优化交通结构、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和引导低碳出行。北京也提出了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的目标,以及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不低于40%的目标。但是这些工具的定义尚不清晰,例如除了自行车,电动非机动车甚至轮椅等是否能被定义为新能源交通工具并被广泛鼓励使用。图:“双碳目标要求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行低碳交通工具。”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野生旁白| 探访笔记1.3:当残障“局内人”想要突破边界

从确认了长期的残障状态起,残障者的生活似乎就被围在无形的界限中。无障碍设施不到位,出行对于部分残障者来说困难重重;升学、就业时,残障者的选择范围非常局限;隐身在以非残障者为主流的社会里,残障者们很难融入广阔的世界。与此同时,残障者面临的困境却不为非残障者所知,或者说,被非残障者们有意地忽略了。成为一个残障者意味着什么,这对于大多数非残障者而言是很难想象也不敢想象的问题,对失去和死亡的抵触使得他们不愿意辨清残障者们的具体轮廓。残障者与非残障者身处界限的两边,对于双方来说,另一边都是未知的恐惧。有些残障者凭着旺盛的生命力踏出了社会为残障者圈起的小小地盘,这途中,他们意识到,自己想要摆脱这些无形的局限、融入主流社会、被认可为一个平等的“正常人”的愿望,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不对称的矛盾。这种矛盾赋予了他们共同的使命感,让他们想要为了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人们,通过创作声音、文字、手势和举动,突破分割残障者与非残障者的的边界。这些努力的意义远不止为残障者开辟道路,更是在赋予整个社会更多的可能性。01残障局内人的生活,不是一片荒原有些生活经历是几乎只有残障者才知道的,比如长期的就医和康复训练,比如用手语创作诗歌和戏剧。这些“残障者专属”的经历在非残障者的视线之外,构成了不为主流所知的残障生活。因为不为人知,所以主流对残障生活的想象只能停留在“失去健康、身残志坚”的刻板印象。事实上,比起一片荒原来,他们的生活更像离开大陆的一个小岛,拥有自己的水文地貌;正有岛上的人,修筑着通往大陆的桥。阳光:我的所有好故事都是我的生命体验给我的谈起写作,阳光极其热情充沛。她最引以为傲的作品是根据自己在康复中心的经历写作的、由《悲惨世界》衍生出的同人文《前路》。在返回给我的工具包中,她附上了各种体裁、各个时期的作品,和作品的各种附录、她为自己的作品举办分享会的材料、她与朋友们谈论作品的聊天记录,等等。我从这些数万字的材料中读出,她的创作冲动与自己的残障经历融合成一个坚实的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我们的访谈持续了三个小时,结束时似乎还意犹未尽。阳光从小就是长辈眼里“不会走路但会写文章的残障作家预备役”。面对这样的期望,阳光直言,尽管自己确实是“被故事选择了的人”,但认为肢体障碍者就应该去当作家,就像认为视障者就应该去学二胡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刻板印象。她说,尽管都是坐轮椅的写作者,虽然她很喜欢史铁生,但他的文章里那些著名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伤心,避免提及‘跑’、‘跳’等字眼”、“腿受伤后听到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会变得暴躁”的情节,对于出生过程导致了脑性瘫痪的阳光来说,是陌生而无法共情的体验。她还告诉我,尽管人人都知道海伦·凯勒,但她作为社会主义者、残疾人权利倡导者的身份却不被人重视。在主流语境中,残障的标签遮蔽了太多东西,这让阳光觉得很可惜。她旗帜鲜明地指出,这就是健全中心主义。在阳光的文字和话语中,健全中心主义是一个常常出现的词。通过一遍一遍地指出健全中心主义的存在方式,她得以树立起她所反对的靶心,同时扎下自己的锚点。她说,如果不这样做,再多残障者突破重围的故事都会被模糊成“身残志坚文学”的套路。阳光自己就成长于这样的套路中。为了学会走路,中小学时期的阳光常常缺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康复中心接受训练、尝试五花八门的疗法。在康复中心的经历充满酸甜苦辣,许多治疗和训练伴随着剧烈的痛苦,有时候会遇到蛮不讲理的康复师动辄打骂,也有一起治疗的小伙伴们与阳光成了好朋友。但面对学校的老师同学,面对“正常”的那部分世界,那时的阳光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这段“B面生活”。在普通学校,阳光藏起自己的残障;在康复中心,阳光治疗自己的残障。直到2020年,上了大学的阳光参加了一次少数派举办的面向残障学生的夏令营,遇到了许多残障伙伴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在这个夏令营里,残障终于不再是需要被消除的疾病和羞耻,变成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围绕着她。从那开始,阳光模糊的感受找到了方向,原来身为残障者受到的规训、偏见和歧视,本不是自己应该承受的。逐渐建立起对自己残障身份的认同,阳光不再回避自己的B面生活。在康复中心的治疗时光,是她与自己的残障斗争和共处的过程,阳光从高中开始就想要把这段日子写下来。直到今年年初,阳光在英国读研期间,这个故事最终以《悲惨世界》的同人小说——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交叉——的形式诞生了。阳光说,比起自传体的非虚构形式,同人文能够让她除了回顾自己的经历之外,还能够讲述朋友们的故事;与此同时,因为有作品的读者基础,也能够产生更好的传播效应。我问阳光,为什么是《悲惨世界》?她说,首先,《悲惨世界》中“ABC朋友会”中纯粹的友谊让她深受触动;其次,《悲惨世界》陪她度过了痛苦的肉毒素治疗。那段时间她正好在读《悲惨世界》,在最难过的时候,为了转移注意力,她会把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逐个默念一遍。《前路》(点击跳转阅读原文)就是这样一个以《悲惨世界》中的ABC朋友会为原型,将其中的人物架空到一个康复中心的平行宇宙,以阳光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描写角色们在康复中心的治疗经历和友情故事。小说开篇便是主角安祺的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疾病证明(也是阳光自己的);文中常出现大段大段的注释,内容是疾病和各种疗法的名词解释,夹杂着阳光对这些不恰当命名和不科学治疗的反对意见。阳光笑称,从抄写自己的疾病证明开始,《前路》就是她的“魂器”文学。《前路》不是客观中立的记录,阅读它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主角一起来到了康复中心,亲历不同种类的康复治疗的每一个细节,与不同年龄、不同病症的朋友相处,偶尔还会梦到与家人的激烈冲突。阳光在工笔细描的文字中融入了细密的情绪和鲜明的观点,向读者接连抛出尖锐的问题:思维清晰、能说会道的“脑瘫”孩子,为什么无法参加中考?带来无尽痛苦的“治疗”只是为了学会行走,真的必要吗?孩子们早早学会了忍受痛苦、完全配合,这样的坚强是一种“优秀”品质吗?我说,主角安祺总是压抑自己的痛苦感受,让我觉得心疼。阳光却觉得,疼痛是伴随她和像她一样的孩子的事物,无论喊不喊痛,疼痛都不会停止。这个时候说心疼,反而显得像个“局外人”。虽然阳光对同为脑瘫患者的安祺从不手软,但面对另一个脊髓损伤者角色若安、描写那些自己并未亲身体验过的疗法的时候,阳光却也会感到心疼。她笑说,虽然同为肢体障碍者,自己面对脊髓损伤者时也像一个“局外人”了。局内人(Insider)和局外人(Outsider)是阳光告诉我的概念。她从自己目前就读硕士的性别研究专业课上学到这对概念,将它们沿用到了残障者与非残障者的语境中。对于局外人来说,局内人的体验是陌生的、难以触及的,所以哪怕局外人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和接近的意愿,在接近局内人时,依然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来学习。在《前路》中,阳光把白飞塑造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康复师的角色,他抱着细致的温柔安抚康复中心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学着了解、治愈他们的伤口。阳光说,这个角色,以及他和主角安祺的关系,寄托了她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图景。我想,作为一个想要为局内人做些什么的局外人,这个角色也是我的理想图景。在《前路》中,阳光的关怀不止于讨论残障身份,还延伸到了性别和流动人口的议题。她在文中加入了一个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角色,十二岁的心智障碍女孩晶晶。她的父母在她之后生了一个弟弟。阳光写道:晶晶现在十二岁,她也会永远停在十二岁。她永远拥有居住在永无岛上的权利,但她的家长想要一个会长大的孩子。他们会为这个孩子规划未来,把他带到外面的世界里去,然后把十二岁的晶晶留在永无岛上,这样她就不会向往她未曾听说过的一切。如果她从不知道这些,她是否还会问起?还有“随迁子女政策”。阳光是上海人,小时候有一个举家从外地搬来上海的玩伴。从玩伴的经历中,她慢慢知道,原来从外地来到上海的劳动者的孩子叫作随迁子女,随迁子女没有权利考上海的高中,哪怕天资再优异,他们也只能考中专,或者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她把玩伴的经历也写进了《前路》中,附带着详细的关于随迁子女政策的注释。在小说中,她借这个“随迁子女”之口说,解决这种种问题的方法,就是“讲故事”。她相信,讲故事可以让他人看到标签背后的、真实的个体。在她笔下,康复中心的故事,她的“生命体验不可剥离的一半”,以笑泪参半的样子向我这个局外人徐徐展开了;那些隐匿在残障、病患、外地人等等边缘标签背后的个体,一个一个走出来,在我面前显形。这是阳光向世界发出的坚定的声音。阳光说,“我的所有好故事都是我的生命体验给我的。”中考的时候因为合理便利的不足,阳光只能去家附近的一所专科学校;现在,她已经在利兹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偶尔拍摄视频评估英国的无障碍体验。在自画像中,阳光把自己比作一只小鸽子,它肩负着前人传递来的使命,不停不停地往前飞着,“我当然会讲下去,讲未来的事……讲我们都希望看到的事。”王琦:手语文学是聋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王琦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以手语为母语的人。不会手语的我与王琦的文字交流很少,多半都是我发送的长句中间夹杂着他发送的短句,我不确定自己尽可能写得直白的句子能让王琦看懂多少,而他发过来的短句的含义我也需要连蒙带猜地理解。我为自己不会手语而感到沮丧。所幸我们联系到了王琦熟悉的手语翻译程立雪老师,她是一位年轻的听人手语翻译,手语名字帅帅。我请帅帅把文字版的工具包问题录制成手语视频发送给王琦,访谈也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我们三人分处三地,我说话的同时帅帅将我的口语翻译成手语传达给王琦,王琦打手语时帅帅同步翻译成口语传达给我。帅帅和王琦偶尔会就某句话的意思进行重复确认,这时候帅帅也会把他们的对话内容告知我。视频里的王琦顶着一头自然卷,打起手语来,手势和表情利落又生动。王琦是一位手语文学创作者,加入龙极手语文学团队已经四年了。他说,之前看到野生旁白招募参与者的推送,他觉得非常适合自己;生怕自己没看懂文章的意思,他还专门找了懂书面语的朋友帮他确认,然后才报名。我想,真高兴他能找到我!可惜我无法一下子逾越听人与聋人之间语言不通的高墙:尽管我和帅帅做了手语版工具包,从王琦的反馈来看,许多问题的意思都没能完整地传递给他。王琦填写的工具包很简短,帅帅在翻译回答时打了几处备注,猜测他可能把问题理解成了其他意思,以及某段回答中他实际想要表达另外的意思;工具包的一部分问题,王琦并没有返还给我答案。也许是我习惯的书写方式太过抽象冗长,与手语的表达方式大不相同,所以哪怕字面意思都由帅帅翻译成了手语,对于王琦来说也难以完全会意吧。图:王琦与猫咪抱着迟疑、局促和遗憾,我硬着头皮推进着访谈。王琦说,他在2018年第一次接触到手语VV。手语VV是Visual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野生旁白| 探访笔记1.2:“身残志坚”的神话背后,用创作打磨生命的珍珠

“身残志坚”是一个由社会制造的、关于残障者的神话,它把“身残”视为一场无可改变的灾厄,需要残障者锤炼自己的意志才能“克服”,实现属于残障者的“成功”。在这种叙事中,残障成为了残障者个人的困难,残障者必须要拥有坚强勇敢的美德,才能通过主流社会的考核;而没能提供足够支持的社会,却隐身了。在现实生活中、在近十分之一的人口中,每位残障者面临的“身残”都是不同的境况,它可能带来剧烈疼痛,可能是缓慢而持续的隐疾;这些状况都连接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充满支持的环境中,它甚至不再是一种困难。而每个人面对“身残”的境况,意志不一定只往坚强这一个方向生长,它还可以温柔、淡然、豁达,也可以愤怒、迷茫、悲伤。创作总是咀嚼这些境况、消化这些意志的过程。一个残障者成为创作者,这是在一次次构思和落笔中反复确认的选择;在不断重复这个选择、或许也有迂回的途中,他们就像脆弱的牡蛎中混入了沙砾,执着地用自己的肉身,把沙砾慢慢打磨成珍珠。01残障境况的轻与重从非残障者的位置上远远地看,残障境况或许是一块沉重的铁板,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残障意味着位于“正常人”的默认设置之外,每天都需要应对无数额外的问题。但当我走近受访者们,欣赏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对话,我却从中辨认出了未曾预料到的、相互交织的轻与重。肆生:创作让我得知我活着,来到这世界上感受人间因为脑性麻痹,肆生无法独立行走,在手推车、滑板车、轮椅这些各种各样的“轮子”上度过了成长岁月。在她的家乡,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全,人们对残障知之甚少,出行自由和合理便利对她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比起非残障的孩子,肆生朋友不多,也无法经常出去玩,更多时候只能和自己相处,凝视着镜中自己的重重倒影。高中的生活对于肆生来说,就像拼命地在虚无缥缈间找寻一星半点的光亮。她努力地学习,却争取不到针对书写障碍的高考合理便利;面对容不下残障者的陈规,家人们却觉得肆生的发声是件太过“敏感”的事,不仅无法给她带来权益,甚至可能对她产生负面的影响。感到绝望的肆生不住地思考,在这个不欢迎残障者的世上,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思来想去,最后她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从小对文字敏感的肆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把自己的思绪情感写成诗歌和散文。因为比起与人交流更喜欢一个人呆着,肆生的作品并没有太多读者;创作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位陪伴许久的老朋友,见证了她的汗水、泪水,和一份接近偏执的赤诚。尽管创作如此重要,她身边的人却觉得,创作是一件“富贵闲人做的事情”,没法赚钱,不是她该做的。我想,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最亲近的人偏偏要认为她不配做自己最喜欢的事。问及对这件事的看法,肆生觉得,也许他们说的没错?她现在还是不确定自己能否靠创作谋生,但是,创作却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某些使命。我问,什么样的使命?她的语速很慢,一字一顿、有些艰难地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感受过这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哪怕是痛苦的感受。”对肆生来说,痛苦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她说,生命是很重的,有太多苦难让人无处可逃,比如她的家庭、她的残障;可是生命又如此可爱,她感觉自己好像对世间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情感链接。过去三年间,每当看到一个个生命在本该活着的年龄死去,她都会觉得特别痛。可是她无法移开双眼,强迫般地要求自己用写作来悼念这些生命。去年,在接连不断的社会事件之间,她写道:今日我不关心女王,不关心公益,不关心...,我只想关心我的家乡与人民看着,听着,那一个个生命来过、走过、看过,将这世间的一切,无论美好或苦痛都咽下。不必,不必,不必缝上已经冰冷的唇。我知道我走不了太远,但我可以看到天上的云。生命太过珍贵,她说,“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灵麻木、死去,更加没有办法不去爱这世间。”说到这里,语音会议里剩下了一段沉默,我听到肆生好像在深呼吸,又像在抽泣。几乎没有其他受访者像肆生这样坦诚地向才认识不久的我剖析自己的痛苦。她表现得如此自然,也许她在与自己的对话中也是这样不留情面、步步紧逼地剖析自己,似乎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承受生命赋予她的痛,就如同弗里达的自画像那样热烈、直接。此刻,我担心自己无法触及、不能与她一起承受她生命中的痛苦,胆怯地止步了。肆生问我,你会在创作的时候非让自己痛并快乐着吗?她不知道应该如何“快乐地”创作。她总是温柔地爱着这个世界,却不知该如何同样地对待自己。似乎只有痛苦的事,是最重要、最值得剖析的,于是创作变成了一种对自己残忍而冷酷的折磨。但折磨不是无意义的,她说,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创作让她成为真正的英雄,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它。我说,虽然我不像你一样追逐着痛苦在创作,但我多少可以理解。在别的方面,比如人际交往中,我好像也会特意追求让我痛苦的东西。痛苦总好过麻木,我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最近,她在朋友圈发了一组朋友拍摄的自己的照片,照片里她穿着红裙子、绑着红色发带,电动轮椅载着她旋转。她笑得很灿烂。和朋友一起创作的时候,她流露出了更多的快乐。她说,最近她的心态改变了不少,她需要在痛苦和快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中间点,恰如其分且真诚地对自己,也恰如其分且真诚地爱他人与这个世界。我暗自祝福,未来的日子里,她的坚韧能够生长得更加茂盛,直到无论悲喜,都能够坦然面对人生。芸凡:像一朵云一样,跟大地、阳光、风和湿度都有关系在本次探访之前,芸凡来过一次实验室的办公地。那天,她带了一束紫色系的花束送给我们,这是我许久以来见过最优雅美丽的花束,像芸凡本人一样,纤细又轻盈,别致又温柔。在工具包中,她将自己描述为“一朵混迹棉花糖中的云,大家称呼为tianna。tianna外表和声音与棉花糖很像,软绵绵、甜糯糯的。与小伙伴们不同的是,tianna没有黏黏的力气依附在棉花糖棍子上,她总是要靠自然环境去不停地修正自己的形态,才能勉强缠抱住棍子。而一阵稍强劲一些的风就能将她的努力吹散,打回原形。”也许是因为格外依赖外力来维持形态,她对自然界的一切保持着亲近感:“她感恩太阳,因为太阳的照射,大地的水蒸气得以升腾;她喜欢世间的微尘,因为水蒸气结合微尘,就有了冰晶构成云。”愿意把人类比作棉花糖,我想,她一定见识过许多许多的美好吧。芸凡成长于一个少见地支持残障孩子的家庭。她说,她最佩服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自己健康积极的教育。小时候,刚刚坐上轮椅的芸凡因为他人异样的眼光而低落,父母就带她去各种地方散心;每逢有人问起芸凡的情况,他们就故意编一些离谱的笑话,比如被雷劈了,又比如练体操摔了,好让芸凡觉得,自己坐轮椅并不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对待女儿展现出的创作才能,芸凡的父母在鼓励支持的同时,也会加以鞭策,提醒她不要陷入自我陶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芸凡一头扎进了书海,一度成为了省图书馆借阅量最高的读者。创作对她来说是像呼吸一般自然的事,在读了许多书、开始系统地理解艺术是什么之后,她的创作开始有了章法。她不限制自己创作的形式、主题和内容,只是乘兴所致,让自己从丰富的世界中获得的感触自然地生长成合适的样貌。慢慢地,芸凡实现了许多小时候的梦想。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美术馆的墙上的时候,芸凡觉得,活着真好。那之后,她和她的作品都去往了更远的地方,她为残障群体创作的手工艺品被韩国和新加坡大使馆收藏,她自己也成为了公益讲师,像小时候憧憬的老师一样为他人讲课。图:芸凡为少数群体创作的手工艺品,将套娃绘制成唇腭裂、孤独症人士的样子芸凡是国内少见的口述影像创作者。因为行动不便,她常常需要通过语言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久而久之锻炼出了精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与视障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视障伙伴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可以倾听的信息源,除了衣食住行以外,他们也需要欣赏文艺作品;而自己的语言能力加上常年的艺术积累,正好能够为视觉艺术作品创作口述影像,从而让视障伙伴也能体会舞蹈、戏剧的意蕴。现在,她已经为舞剧《兔子》、戏剧《狮王》等多部作品创作了口述影像,也开始了口述影像教学,让更多人为视障伙伴与艺术作品之间搭起桥梁。残障是她很重很重的标签,这种“重”既是象征意义上的,也是物理意义上的。她总是长时间静坐着,“坐到屁股痛了还是得坐着”。在这漫长的静坐中,她得以沉下来细细咀嚼自己的感受,察觉内心的想法,用这些思绪滋养自己的创作。而创作让芸凡变得鲜活轻盈,她说,比起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棉花糖,她更愿意做一朵跟大地有关系、跟阳光照射有关系、跟气候有关系、跟风湿度都有关系的,悠然自在的云。她写道:“当某天一阵风带她回天空的时候,她一定很舍不得离开这个棉花糖世界,但她也会很开心,因为那样她可以在晴天为大家遮阴,雨天为大地滋润,循环出更多各式各样的云,装点整个世界。”也许因为同是女性、拥有相似的敏感,肆生和芸凡都唤起了我许多的共鸣。世间万物与我都有联系,于是他们痛,我也会痛;他们爱我,我以更多的爱回馈。这种共鸣让我觉得,身体残障与否,在我与她们之间,只是细枝末节的不同。02如果残障者不只是“勇敢的”上一篇笔记中,佳音说,“我们不是勇敢的残障者”,这为何是一种回击?勇敢似乎是面对逆境最值得歌颂的品质,何以成为一种对残障者的压迫?我想,许多情况下,残障者们的确可以被形容为勇敢,但是除了勇敢之外,他们也会迷茫、不甘、愤怒,即使有可能无限融入非残障者的社会主流,他们也可能回过头拥抱残障者的身份。他们也有除了勇敢以外的种种理由,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这些不同的感受不被看见,就相当于他们的血肉与思想依然被排除在“正常人类”之外。另一方面,一味强调个人的“勇敢”,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系统性障碍就会进一步隐身,反而强化了残障者身陷的困境。星期三:到我走的那一天,世界会留下一个我的信息小时候的星期三是一个幽默外向、引人注意的孩子,常常创作情节搞笑的小说和漫画分享给同学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男主角王大陆身边的小弟,在爸妈面前装乖,在学校被学生会点名批评。初中的时候,星期三自己写了两首说唱歌曲,录制出来之后获得了不小的反响,甚至有专业的说唱歌手向他发出邀约;星期三完全没想到为了搞笑而写的曲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在走红的机会面前,他感到为难和尴尬,最终还是拒绝了。高中的时候,星期三出了事故,他开始了与轮椅为伴的日子,不得不错过高考,掉出同龄人的队伍。他反复质问,为什么自己还活着,为什么手和脑子还好使?老天如此安排,是不是想要让自己留下些什么?除此之外,在与我的对话中,他并未详细提起受伤之后的心境,只是通过他后来刚开始学习数字绘画时候的作品,大约可以想见那时他的迷茫。图:星期三的绘画作品《白色束缚》,灰白的画面上,一个身穿白色衣裤的男子坐在椅子上,脸部和双手都被绷带绑住,头部上方有一团模糊的白色的笔迹;他身后很远的地方有一扇白色的关闭的门在这样反复咀嚼伤口的创作中,星期三找到了出口,他发现世上还有可以证明自己的方式。他选择了自考,最终获得了鲁迅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学位。做设计的星期三延续了一贯的幽默性格,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叛逆。比如,他拍了一条短视频,说“如果成为不了王子,就成为一只聚宝金蟾”;在一个设计比赛中,他把大象粪便画成了旅游城市的吉祥物。戏谑之下,我想他希望表达的是:平凡孤独的事物也有自己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应该被看见。图:星期三以大象粪便为原型设计的吉祥物
2023年7月29日
其他

野生旁白| 探访笔记1.1:对于创作者而言,残障意味着什么?

「野生旁白」是由残障融合实验室发起的参与式叙事项目,希望用调研、访谈、共创的方式,向主流社会传播残障伙伴们不同面向的生命故事。「野生旁白」第一期的主题是残障×创作,我召集了十四位残障创作者,以文化探针工具包和半开放式访谈的形式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探讨残障与创作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大多数热爱创作的非残障者一样,残障者们与创作的故事大多发源于早年的教育经历或个人兴趣,而后随着各自的生命缠绕生长。毕竟身体境况的不同并不根本上断绝一个人创作的可能,所以有许多受访者提到,在创作这件事上,他们与非残障者没有什么分别。但残障创作者们面对着出行的障碍、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和污名化的压力,这些外部挑战与身体境况的差异一起,使得残障创作者的创作经历与作品无可避免地与“残障”相互交织。我在成长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梦想着成为一名画家,甚至为此改变了自己的专业,“创作者”是我非常底层的身份认同之一。所以作为「野生旁白」的发起者和探访者,面对“残障创作者”的时候,对我来说,我们首先亲密地同为创作者,而身体能力和面临的社会障碍的不同则是其次的。我希望开展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因此我也填写了文化探针工具包,在访谈中邀请受访者们向我发问。我将第一期探访的工具包和访谈内容整理成了探访笔记,这是其中第一篇,记录了五位受访者的创作故事。01如果创作是必然,那么残障是遗憾还是礼物?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间断地画属于自己的画,创作对于我来说近似本能;所以我猜想,对于残障创作者来说,创作也多半是源自本能的事吧?可是许多残障伙伴告诉我,身边的亲友多少认为“残障”和“创作”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比如视力障碍者应该学音乐,而肢体障碍者适合当作家,等等。这些联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你是个残障者,总得有个糊口的技能”(残障是遗憾),或者“残障者有些过人之处,这让他们更擅长创作”(残障是礼物)。在他们眼中,“残障者”的身份总是盖过了“创作者”,似乎残障创作者们是因为残障才开始创作的。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有料青年」召集令:数字化经济打开残障青年就业新方向

Inclusion),即多元、平等、共融的理解,成为行业内的积极倡导者,推动创新,开拓多元化人才,将残障人士面临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新的商业机会。内容:洛
2023年5月4日
其他

《美好的路》放映会邀请:用影像传递美好,推进残障融合之路(名额有限)

图:「美好的路」放映交流活动邀请函《美好的路》由青年导演周游执导,CNEX支持后期制作。纪录短片讲述了残障女孩潘美好坐着轮椅逃离小镇,开始了北漂生活,使得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漂七年,在成长和独立的同时,美好也面临着来自职场与生活所带来的挑战和迷茫。而她义无反顾的选择迎难而上,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里,更是获得了快乐与自由。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近年来,残障融合的议题受到了来自社会企业、民间组织、还有公众的关注,并做出了相关行动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空间营业中 | 北京胡同里的多元融合大客厅向你开放

当一个『空间』可以兼具功能性、包容性与社交性;当一个『空间』可以让所有人进入、跨领域交流,并让每个人深度参与其中;当一个『空间』可以立体式展现社会创新与共益共融的社区文化,成为一个和你共同成长的地方...你会愿意来吗?残障融合实验室在乐平基金会的实体实验室,是一个兼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我们希望它除了满足日常办公场景以外,还可以实现“多功能营业”,成为那个为到来的每位伙伴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多元融合大客厅」;同时,也希望它可以成为您通往共益共融,获取新知路上的「捷径」,为残障融合领域内的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价值,促发真实行动与改变。在这里,我们将促进人与人真实的连接,搭建实验、赋能、交流的场域,我们将在2023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营,详细信息及空间申请方式见下方,欢迎您的到来。空间平面设计图地理位置与特色……位于北京东城区板桥南巷7号人民美术印刷厂,成立于1958年,承载着上世纪70年代人的童年记忆。园区内餐厅、咖啡厅、live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让游戏中开出玫瑰 | 残障融合实验室情人节限定活动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问卷,如需人工咨询可添加小助手微信(Diversability-Lab)记得备注情人节限定活动哟!我们周二晚,不见不散!排版:洛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新年走近残障融合实验室团队 | 鲍心吟:逃离竞赛,走向八分人生之外的原野

图:元旦前夕,心吟为乐平的大家制作热红酒2022年是心吟人生的转折点,研究生毕业,从南方迁移北方,开启工作,接触新的人......最重要的是,心吟成为了残障融合实验室中的一员。在实验室半年的时间,使心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和这里的每一位同事都建立起了链接,并融入其中。去年11月9日,是心吟在残障融合实验室转正的日子,实验室内部都开玩笑称呼她为“小火同学”。心吟姓「鲍」,是不多见的姓氏,早在高中时期,就出现了抱(鲍)薪(心)救火的谐音梗,甚至有同学直接亲切地叫她“抱抱”(鲍鲍)。这是一个让我成为自己的机会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工程茅以升班,在这个赛道上,心吟一直属于是优等生。大三的时候,她选择跨专业考研,考艺术生学设计。有身边的朋友很不理解,明明已经掌握了未来职业道路上的优质资源,为什么要推倒重来?三年后,当学设计的同学们都纷纷渴求入职互联网大厂时,心吟却对公益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申请博士的研究计划也是与公益宣传相关的。虽然无法阐述自己与主流社会之间的距离,但是心吟一直以来都知道,那种看上去8分的理想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来实验室工作之前的日子,心吟正面临着硕士毕业该何去何从的迷茫,再加上当时南方疫情成灾,一直封控在宿舍里出不去进不来,生活就像陷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让人看不到希望。图:22年春天,宿舍盆栽的生长历程于是,心吟网购了简易的DIY盆栽,在宿舍的窗台上开始修篱种菊起来。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给窗台上的花花草草拍照记录,看着它们在阳光和水分的滋养下,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然生长;她还手工泡了梅子酒,看着梅子酒的颜色由浅变深,这个过程与外界、与自己毫无关联。心吟把植物生长比作进行中的“生”,梅子泡成酒比作进行中的“死”,这种肉眼可见的变化,让她有了强烈的感受和极大的安慰。不擅长出门社交,心吟就通过种花、泡酒、下厨,看书、弹吉他等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中,重新获取能量,让原本一潭死水的生活再次恢复生机。图:刚泡下的梅子酒4月末,心吟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残障融合实验室的招聘,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冥冥之中竟是一场双向奔赴。就像心吟所说的:“来实验室对我来说是当下最合适的选择,因为之前做了很多努力,想要勉强去做别人在做的事情,但是那些尝试是不成功的。最后,我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个让我成为自己的机会。”在心吟看来,与其纠结到底要不要沿着8分人生的轨道走下去,不如干脆不要这个分数。行动微小,也是改变初来乍到实验室时,心吟觉得像是走进了一个乌托邦,她一直以来所排斥的权力关系、虚与委蛇的表面工夫,基本在这里是看不到的,在情绪方面上狠狠的被治愈了。在工作方面,心吟也是第一次走出舒适圈、去和团队配合、做以前从来没做过的事情。特别是在实验室的商务担当,实干派的Sally的带动和影响下,心吟觉得被包容、被看见,甚至在Sally的引领下,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无论是海报设计,还是活动现场,Sally每次都会注重展示心吟的工作成果,Sally的举动让心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真实的,是重要的,而不是一直处在团队当中边缘化、辅助的角色。除了Sally,心吟遇见的第一个同事就是张炜军。炜军是个视力障碍者,因为顾虑到炜军看不到自己的微笑,所以,她二话没说就和炜军以握手的方式,相互打了个招呼。图:实验室开放日,心吟和炜军表演弹唱,背后是心吟设计的海报随着在工作中和炜军有了更多的相处之后,从小心翼翼到现在能够自如相处,两个人相处方式也更加的无障碍,心吟说:“人在思想上是自由的,感官上的差异并不能,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去认识和感受事情的本质。”说起来,心吟第一次对残障人士有所接触,是上小学时,教二胡的老师患有小儿麻痹症,一条腿不是特别方便,需要拄拐。在心吟看来,拉二胡又不用腿,所以那只是老师的一个身体特征,并不是个问题。唯一为“残障”感到不快时,是心吟作为导师的答辩助理,去旁听大四学生的毕业答辩。其中一位听力障碍的学妹,在答辩时吐字不清,在场的一位导师当众询问她的残障情况,甚至问她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再生一个孩子?图:实验室录制视频听到如此离谱的问题,心吟在旁边握紧了拳头,并在心里为学妹打抱不平。事后,她主动的在微信上说了许多鼓励学妹的话。心吟表示,尽管可能自己的话对学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如果不做些什么,自己会过意不去。心吟提到,在高中的课本上,她读到杨绛写的《老王》——老王是一个三轮车夫,后来,他病死了,杨绛作为作者,为“老王”的离开感到非常难过,这种难过是来自“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而心吟觉得自己作为在生活中的“幸运者”,有些事情和责任是必须要背负的。她无法将视线从这些事情移开,所以要行动起来为之改变,哪怕自己的行动是微小的。图:在北京的阳台小花园那些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对于残障话题,心吟会主动去搜寻一些相关的书籍,去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令她疑惑的是,残障领域并没有像女性主义一样,有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样的启蒙读物。唯一有所收获的残障领域的读物,却来自于史铁生,继而让心吟对「残障」与「创作」的关系,产生了思考。同时,她认为,目前整个社会的包容度还是不够,大家对于一些边缘群体的声音,常常不想听或者不理解。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心吟发现,人与人的链接并非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哪怕彼此没有见过面,但是真的就可以通过一场线下活动把很多人聚集起来,有残障、非残障的伙伴,有不同行业的人,也有关注「残障」议题,以及没那么关注这个话题的人。大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当下的快乐全都是真实的、可及的。正是这种感动,让心吟想通过创作的这根脉络,引发出一些残障人士的声音,那些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图:研究生期间,心吟制作的采访工具包心吟联想到自己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做了很多的采访和工作坊,其实与人沟通这件事是复杂的。但是,在所学的设计领域里面,这种方法叫做参与式设计,是自己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心吟解释说:“普通的设计师在设计一个产品时,会假定用户想要什么,但是参与式设计是让用户一起共创设计,让用户来决定自己想要什么。”这种理念在残障领域,就如同“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要做与我们相关的决定。”心吟希望在2023年能够和残障伙伴建立更深的链接,以彼此平等的方式,去聊一聊这个有意思的世界。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田中美咲 演讲回顾:构建多元共融社会中的设计之力 | 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分论坛

you.可爱的,这些话是给你的。如田中女士所说的,她期望与大家共同设计出让所有利益相关者从中获益的解决方案。如果,您的企业希望通过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Betty Siegel 演讲回顾:无障碍前沿趋势和实践 | 斯坦福中国社会创新峰会分论坛

激活艺术创作者/创造力:创造合作机会,发展从事艺术职业的技能和能力,提升新兴和专业表演者、艺术家、艺术创作者和残障创作者的地位。3.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杭州站报名 | 如何通过游戏感受妙不可言的直觉与默契?

的正向价值。在探索这条路的过程中,我们也结识了很多倡导共益与多元实践的游戏公司、游戏制作人、游戏开发者、游戏研究者、游戏文化传播者,还有将游戏化体验应用在更多场景的跨界伙伴。残障融合实验室Board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一场桌游社交实验 | 到游戏世界里换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2021年3月,乐平基金会成立了SSIR「游戏正向价值」共享共创平台,愿与利益相关者一道,通过游戏来激发围绕社会问题的行动与实践,让更多伙伴可以认识到游戏的正向价值。在探索这条路的过程中,我们也结识了很多倡导共益与多元实践的游戏公司、游戏制作人、游戏开发者、游戏研究者、游戏文化传播者,还有将游戏化体验应用在更多场景的跨界伙伴。这个秋天,残障融合实验室也拾起了“游戏”这颗种子,希望在实体实验室为不同障碍类别的残障伙伴创造一个能够让大家自由加入的无障碍桌面游戏互动空间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99公益日 Vol.3:有你助力,我们才能顶峰相见

“99公益日”是腾讯公益自2015年起联合公益机构、用户、企业和媒体等,由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民政部指导,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图: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海报,画面用明亮的色彩绘出三角形的攀岩墙前面,脊髓损伤伙伴佩戴着攀岩装备,双手攀在岩石上从轮椅上站起。画面文字写有:共同推进脊髓损伤伙伴的适能运动参与!也欢迎大家扫描海报二维码进行助力。如今,体育运动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今年,残障融合实验室携“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项目首次参与99公益日,致力为全国超370万的脊髓损伤伙伴,提供适合他们参与的多样化适能体育运动,达到为其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逐步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社群发展"体育参与"的平等与环境无障碍提升,为脊髓损伤伙伴实现重建生活,重返社会的目标。不仅如此,在公众层面可以达到推进社会大众在残健融合发展方向上的合作意识、促进脊髓损伤伙伴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增进脊髓损伤伙伴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还可以起到推进公共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攀岩适能运动在探索不同适能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参考国外已成熟的运动项目,发现了攀岩也属于脊髓损伤人群的适能运动项目。脊髓损伤伙伴因下肢失去运动能力,日常的所有转移、移动都由上肢力量带动,攀岩既可以让残障朋友起到锻炼上肢力量支撑的作用,又能磨练其不断向上攀爬,不屈不挠的精神。攀岩这项运动激发了脊髓损伤伙伴自身的运动潜力,虽不能用脚发力,但是上肢力量的增强及特有的耐力,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攀登顶峰。该项目为一个季度举办一次,让越来越多的社群伙伴体验攀岩的乐趣,体会运动过后的快乐。有你助力,我们才能顶峰相见,一起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我们郑重邀请大家在99公益日期间,一起助力“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公益项目,让全国超过370万脊髓损伤伙伴的运动需求被看见。您的每30元捐赠将支持一位伤友参与到多样化适能运动中,增进伤友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并推进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提升。感恩有您与我们共同助力伤友的平等参与,共享美好生活。点击下图即可跳转“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支持页面:海报:Portia编辑:
2022年9月9日
其他

99公益日 Vol.2:轮椅上的他们不光乘风还能破浪,你不信来看!

“99公益日”是腾讯公益自2015年起联合公益机构、用户、企业和媒体等,由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民政部指导,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图: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海报,画面用亮丽的色彩绘出轮椅停在岸边,脊髓损伤伙伴在泳池中以蛙泳的姿势向前游去。画面文字写有:共同推进脊髓损伤伙伴的适能运动参与!也欢迎大家扫描海报二维码进行助力。如今,体育运动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今年,残障融合实验室携“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项目首次参与99公益日,致力为全国超370万的脊髓损伤伙伴,提供适合他们参与的多样化适能体育运动,达到为其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逐步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社群发展"体育参与"的平等与环境无障碍提升,为脊髓损伤伙伴实现重建生活,重返社会的目标。不仅如此,在公众层面可以达到推进社会大众在残健融合发展方向上的合作意识、促进脊髓损伤伙伴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增进脊髓损伤伙伴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还可以起到推进公共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视频:【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参与者视频
2022年9月8日
其他

99公益日 Vol.1:让全国超过370万群体的运动需求被看见

“99公益日”是腾讯公益自2015年起联合公益机构、用户、企业和媒体等,由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民政部指导,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图: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海报,上方是由五彩缤纷的颜色绘画成的脊髓损伤伙伴骑乘手摇车的画面,画面文字写有:共同推进脊髓损伤伙伴的适能运动参与!也欢迎大家扫描海报二维码进行助力。如今,体育运动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今年,残障融合实验室携“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项目首次参与99公益日,致力为全国超370万的脊髓损伤伙伴,提供适合他们参与的多样化适能体育运动,达到为其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逐步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社群发展"体育参与"的平等与环境无障碍提升,为脊髓损伤伙伴实现重建生活,重返社会的目标。不仅如此,在公众层面可以达到推进社会大众在残健融合发展方向上的合作意识、促进脊髓损伤伙伴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增进脊髓损伤伙伴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还可以起到推进公共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视频:【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参与者视频
2022年9月7日
其他

实验室开放日邀请│送我一朵小红花,共同推进脊髓损伤伙伴的适能运动参与

“99公益日”是腾讯公益自2015年起联合公益机构、用户、企业和媒体等,由中央网信办和国家民政部指导,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今年,残障融合实验室将携“伤友的手摇中国之旅”项目首次参与99公益日,在9月8日(星期四),我们将全天开放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空间,与手摇中国、Fly
2022年8月27日
其他

「下篇」包容性博物馆 :无障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

分享嘉宾:刘清清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协调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字内容制作人,目前在美国,也是巴尔的摩皮尔博物馆(Peale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上篇」包容性博物馆 :以观众为中心

design):指尽最大可能让所有人可以使用,无需作出调整或特别设计的产品、环境、方案或服务设计,“通用设计”不排除在必要时为某些残障人士提供辅助工具。包容性设计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走近残障融合实验室团队 | 拒绝随波逐流,我成为全国第一位全盲翻译硕士

2019年,视障小伙张炜军辞(táo)掉(lí)了自己本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试图说服自己接受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的命运……但是他失败了。无奈之下,失败小伙张炜军决定去考研……这回成功了。按摩失败、考研成功的视障小伙张炜军又去参加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又成功了。今年,视障翻译官张炜军研究生毕业了,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他又成功地找到了工作,简直是赢麻了。如此凡尔赛的文案,没错,就是赢麻小伙张炜军本军自己写的。前段时间,凡尔赛小伙张炜军接受了灵工星球青年访谈录的采访,以下就是采访的部分实录。张炜军,现任乐平公益基金会残障融合实验室项目协调,《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校译。他也是全国首位就读翻译硕士和首位考取翻译专业资格证书的全盲人士。视频:张炜军采访视频灵工星球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下篇」包容性博物馆 :无障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

分享嘉宾:刘清清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协调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字内容制作人,目前在美国,也是巴尔的摩皮尔博物馆(Peale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上篇」包容性博物馆 :以观众为中心

design):指尽最大可能让所有人可以使用,无需作出调整或特别设计的产品、环境、方案或服务设计,“通用设计”不排除在必要时为某些残障人士提供辅助工具。包容性设计
2022年7月6日
其他

联合发起|B In Action残障融合企业行动联盟

通过寻求并倾听来自残障用户的反馈来改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联盟申请要求❖围绕残障融合与残障人士福祉提升,至少做出一个可以付诸行动的承诺❖至少指派一位企业内部人员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联盟中发挥领导力并深入参与
202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