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理热爱生活

其他

勿大惊小怪、莫恐慌:聊聊WHO要求中国提供儿童肺炎情况的看法

昨天有人炒作WHO要求中国提供北方儿童肺炎的情况数据。甚至有人在传中国可能出现未知肺炎。先刊登一下WHO的原文:其实内容很常规化,就是WHO发现最近中国北方儿童肺炎病情较之往年增加,但不确定是什么造成的,希望中国能提供相关数据和跟踪,及时保持沟通联系并更新相关情况。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四点,WHO更新了最新看法,内容就更平和了:WHO大体认为还是取消了疫情管控后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反弹,会和中国相关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及时跟进。我看了下这波外媒炒作的源头,外媒很多引用的是台湾台独绿媒的报道。这帮台媒真是唯恐中国不乱,有啥异动就大肆宣扬,在外网带节奏,妄图制造新肺炎病毒的节奏。希望朋友们引起警惕,不要被带节奏。本文标题之所以说勿大惊小怪、莫恐慌。意思是现今的局面在疫情放开之初公众号及老粉们就料到会是这样: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群体免疫力下降后,其他呼吸道疾病会趁虚而入,在特定月份和季节肆虐导致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而免疫力更低的老人孩子会是需要重点关注保护的人群。所以今天这一切的情况没啥意外的,也就别大惊小怪更别恐慌了。当然,我对“免疫债”这个解释持怀疑态度。毕竟从疫情放开前后的放开不怎么S人、没有后遗症、不就是流感、不会重复感染等等乐观的预期引导一个个破灭之后,再不引起点重视实在不应该了。今年还能用免疫债说理由,如果明年还这样咋办?最后附上WHO的诚恳建议,希望大家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广而告之——中文翻译大概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和生病的人保持距离、生病后居家、做好检测筛选、戴好口罩、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我个人认为戴好口罩是最简单有效的防范策略。希望各位朋友做好防护,祝大家这个冬天身体健康、百毒不侵。推荐阅读:再聊疫情:今冬如何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某些畸形的销售消费模式需要改改了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某些畸形的销售消费模式需要改改了

之前的帖子《再聊疫情:今冬如何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里写过,我每年冬天都要帮赣南果农公益带带货,自己不收一分钱,甚至还自掏腰包买一些送人。最近收到自己自掏腰包网购下单的这批橙子品尝。说实话,我是很纳闷这么新鲜可口、不打蜡、不催熟好吃的橙子,为啥就不好卖?而且更可笑的是为啥我自己平时在超市却也买不到?同时超市里那些打蜡难吃不新鲜的橙子却大行其道?想了下明白了:还是渠道和中间商把控的问题。果农想要迅速销售橙子不坏在地里,那就得便宜卖给中间商,受中间商盘剥。一年几乎等同于白干!反过来,要想卖上价,赚点钱。那就得自己建渠道,问题是作为农民的果农哪有这个水平?好在基层公务员以及果农自己受了教育的亲朋好友会想着办法帮帮忙,抖音啊、拼多多等通过网络直销帮忙带带货,否则真的太难了。中国的果农以及更广大的中国农民真的太不容易了。有时候想想,国内某些畸形的销售消费模式真的需要改改了。我举几个例子:延边的人参低价被韩国人收购,韩国人再贴个高丽参的牌子溢价几十倍卖给国内消费者,国内消费者乐呵呵买单。还有什么新西兰奇异果,这玩意原产地就是中国的猕猴桃,贴个新西兰的标立马高大上,一盒七斤多点两百三百的卖。话说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我本人非常非常排斥购买奢侈品。这和有没有钱没关系,就算我有钱都不买!那玩意,明明成本价几十上百的,贴个标几百倍溢价收割智商税面子税。某些高端大品牌奢侈品店卖不出去的货几乎不会打折销售,为了保持稀缺性,卖不出去也要集中销毁。这玩意收的就是面子税、智商税。我15年前就经常嘲讽这个极为不正常的商业循环模式:一边是中国农民工累死累活、流汗甚至流血(工伤)为国赚了点贸易顺差,另一边是收割农民工的少部分人群以超高溢价购买外国奢侈品,然后被外国人反向收割。这个商业循环模式玩得溜。我是真心看不惯。没辙……我自己的消费习惯是:宁可溢价购买农民工的商品和服务,也不愿意超高溢价购买什么奢侈品。不买奢侈品省下来的钱购买中国人的商品和服务不好吗?当然,偷奸耍滑可不行,该批评批评该发脾气发脾气,但只要干活好,服务到位,商品质量好,该好评好评,该给钱不含糊,甚至事后奖励还加钱!宁可给中国人、农民工赚钱,也不高溢价购买外国人的商品和服务。当然,以合理价格的购买外国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除外。每代人每个年龄层都有属于自身的思想钢印。期待充满朝气的90后、00后能改变这样的局面。最后,再良心推荐给大家赣南橙子,不打蜡不催熟,味道比超市的好很多,主打一个新鲜可口。老粉们去年和上个月都买过了,好不好吃自有公论。需要的自行下单,替果农谢谢大家了:推荐阅读:再聊疫情:今冬如何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再聊疫情:今冬如何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

长期关注公众号的朋友应该知道:本号去年聊的最多的还是新冠疫情。自从去年底放开疫情管控后,今年我很少谈及疫情。少谈及不是因为没有疫情,而是因为该说的都说过了,现在的情况不外乎是把国外三年前已经走的路再走一遍罢了。就我长期关注资本市场的发现:人的认知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虽然客观世界是唯物的,但多数人的主观认知很容易被扭曲。我经常教育孩子:珍惜你的K12时光吧,至少K12学校里教你的东西高度标准化、几乎都是真实有效且经历长时间客观检验的。等你到了大学后会发现大学知识尤其社科类的个性化程度高,个性化程度取决于你遇到怎样的教授导师以及不一样的校风学风。部分大学老师自己都没搞明白或者干脆夹带私货灌输你知识并强迫你按他的观点记忆作答(比如,金融学教授下场投资股票结局不会太好;经济学教授对宏观政策指点江山)。不过,这还不算最糟糕的,更糟的是等你出了社会会发现,很多真实有效的知识不仅没人传授你,对你藏着掖着不说,相反扭曲你认知PUA你的东西一堆一堆的塞给你。这时候个人的知识储备、辨析能力、家庭支持就极为重要了,否者辛劳一辈子只够交智商税财商税了。再比如,举个例子,现在和三年前比到底有没有疫情?不少人把动态清零的三年称为疫情三年,把放开后的时期叫没有疫情的后疫情时代。事实上,动态清零三年,全国从总数上看感染新冠的累积数占比不到总人口的1%。而现在呢?别说一阳了,二阳三阳的人比比皆是。就这能叫没有疫情?人的认知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之前说过,现在再强调一次:相当多的人低估了新冠的危害,这玩意就是个打头阵的病毒,得过之后免疫力下降感染其他细菌和病毒的概率也就大幅提高了。别说老人孩子,就是正常成年人过去一年才感冒发烧几次,现在的频率是不是高于过往了?当然,我说的只是一个概况,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人不做任何防护依然金刚不坏,有人做了防护依然不断感染呼吸道疾病。但我自己不愿意带着家人去赌,就做好自己的事情,降低感染概率吧。至于有些人说要带着孩子刷病毒库的,我只能说每个人的价值观认知不一样,祝你们好运。我比较弱鸡,我不敢这么玩。动态清零三年国家已经为大家扛了三年,争取了三年时光。国家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们要知足感恩。现在放开了,大家就得各自找寻共存之道了。说些具体的对策吧,如何在这个冬天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1、人员密集的地方戴好口罩。戴口罩是防范呼吸道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最近支原体感染导致儿童医院就诊人数爆满。支原体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和飞沫,戴口罩就能预防。支原体比新冠可好防多了。2、建议朋友们尽快接种今冬的流感疫苗。家里所有年龄层都建议接种流感疫苗。今冬不排除多种病毒在某些地区出现多重流行的局面。新冠流感病毒和支原体等可以让人同时感染,如果体内没有预存免疫,可以想象多重打击下多考验人体免疫力?3、推荐成人去接种肺炎疫苗。注意,是成人肺炎疫苗,不是新冠疫苗,这是两种不同的疫苗。儿童小时候接种过肺炎疫苗,所以我不再强调,但成人很多人是没有接种过肺炎疫苗的。4、勤洗手、漱口洗鼻。勤洗手不多说了。漱口我用的是李施德林含酒精的漱口水,也可以用盐水调制漱口。洗鼻的话,我没用阿东,就用普通洗鼻喷雾,一则消杀鼻腔内病毒;二则清洗鼻腔防鼻炎。推荐大家使用。类似下图这种,物美价廉:5、日常补充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日常生活中适当补充维生素C,日常食用即可。另外冬天到了,推荐大家日常直接食用橙子补充维生素C。老粉应该知道,我去年冬天也给大家公益推荐过赣南的橙子,相当多的老粉及朋友们买过,买完还想买后来没货了。过去四年,我每年入冬后都要对口公益帮扶赣南橙农找销路。我很奇怪,这么新鲜可口的橙子,不打蜡不催熟、现摘现发货的橙子怎么就不好卖会滞销了?后来思考应该还是渠道和中间商的问题。果农真的不容易。我纯粹公益推荐好东西,橙子比超市卖的好吃多了,新鲜可口不打蜡,价格也公道。唯一注意的是因为不打蜡,到货后最多两周内要吃完。去年吃过还想要的老粉不要错过,免得到12月中下旬卖光了还问我有没有。需要的朋友自行扫码联系果农家属即可,和去年一样,同一家,品质不变。今天先聊这些,祝大家身体健康、今冬百毒不侵。
2023年11月11日
政治新闻

美国政府没停摆成,但问题依旧

昨天文章《中国国庆日,美国政府停摆日》说到今天美国政府大概率要停摆。结果昨晚距离美国政府关门仅剩三小时,美国国会完成“极限操作”。当地时间9月30日21点,美国参议院终于在“最后时刻”通过了一项避免政府关门的短期支出法案,并将其交给拜登签署。众议院也获得了三分之二的投票支持。该法案将联邦政府资金支出延长45天至11月中旬。反正矛盾依旧,问题依旧,只是延迟到了11月中旬。另外,因为支持本次短期支出法案,众议院共和党强硬派和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出现裂痕,有共和党强硬派要求罢免麦卡锡。继续看戏吧。就美国现在失控的财政赤字和财政纪律,叠加不受控的通胀,后续无论美联储也好,美国财政部也罢,政策腾挪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继而,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冲击会在明年陆续暴露。且行且珍惜。参考阅读:中国国庆日,美国政府停摆日至暗之时?怎么看“相信国运、定投纳指”?(一):就事论事聊纳指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一)——中国篇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二)——美国篇
2023年10月1日
其他

中国国庆日,美国政府停摆日

明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先祝伟大祖国生日快乐。最近内外事情多、分身乏术,公众号没怎么更新,请大家多谅解。今天说个事:挺凑巧的,明天美国政府大概率要暂时关门停摆了。我在之前文章《统计美国最新税收数据检验美国经济形势》写过:美国政府的财政年度是上一年四季度到次年三季度。所以,美国新财年开始于10月1日,恰好对应中国的国庆日。而目前美国新一年财政预算案在美国众议院难产,将直接导致明天10月1日开始美国政府暂时停摆。财政预算难产,表面上看是美国两党的纷争及借财政预算案提前开启总统大选热身。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纪律败坏及财政赤字失控。美国财政部自己公布的联邦债务总额已经突破33万亿,看着扶摇直上加速的架势是奔着35万亿加速去了:我在《至暗之时?》和《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二)——美国篇》里提到过,美国经济过去2、3年看上去还不错的根源其实是联邦政府在替美国全民和企业背负债,希望通过自己加杠杆背负债的方式扛过这轮经济危机:最近油价又暴涨了,美国后续的通胀控制预期不容乐观。最新已经有人预测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要上5%甚至6%了。现在回头看我一年前2022年10月写的文章《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联储的加息空间》,很多事情在一步步兑现。美联储也好,美国财政部也罢。接下去会越来越难,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腾挪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则在慢慢切换,不断去地产化、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拭目以待。最后祝大家假期愉快。参考阅读:至暗之时?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一)——中国篇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二)——美国篇统计美国最新税收数据检验美国经济形势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联储的加息空间
2023年9月30日
其他

至暗之时?

今天A股继续下跌。自从8月4日写上一篇付费文章《期待中的牛市会来吗?》到现在,A股跌了快300点了。8月4日正好是这波市场的阶段性高点,《期待中的牛市会来吗?》文章的最后我建议大家: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且执行的朋友应该可以多少减少些这波下跌的损失。今天随便说几句。我这人嘛,大家都乐观的时候我往往谨慎,大家悲观的时候我也不至于跟着悲观。无论投资也好,研究也罢,完全按自己的节奏来,当然一切节奏都基于客观的外部环境和自我认知的转化变现。一直关注我的朋友知道,年初人们普遍乐观喊牛市来了的时候,我就劝大家冷静,牛市不会来的。参阅:《关于A股的最新思考和观点汇总》当下,各种悲观的言论四起,别说外媒在唱空,美国总统都亲自下场点评炒作中国经济悲观前景了。大有至暗之时的味道。果真如此吗?今天直接说结论干货供大家参考。因为内容比较敏感,开启付费模式限流。所收到的付费本人将全部用于公益。【开启正文】先说我对A股的看法: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怎么看“相信国运、定投纳指”?(一):就事论事聊纳指

最近A股持续调整,如果看过公众号8月4日文章《期待中的牛市会来吗?》就不会觉得奇怪。话说8月4日那会市场正好是阶段性高点,看完适当减仓或者调仓的这波下跌也能减少损失。言归正传,A股归A股,美股归美股。今天聊聊美股。最近投资圈里流行一句口号“相信国运、定投纳指”。如果是调侃那就算了,关键是还真有不少人信。今天聊聊我的看法。美股今年确实走得不错,尤其是纳指。纳指年初至今涨幅超过30%了,今年各路跟踪纳指的QDII指数型基金收益自然丰厚。不过纳指今年高收益也是建立在去年掉坑里基础上的,去年全年纳指跌了33.1%,今年的涨幅依然没有吃掉去年的跌幅。现价需要上涨19%才能回到21年的纳指高点。当然,再往前看纳指总体上确实挺强,新冠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至今总体上涨了52%。2020年以来算总体年化收益的话13%左右,这个收益水平到底算高还是算低,就仁者见仁了。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收益率回溯算法并不科学保险。因为其年化收益率严重依赖于当下最近1、2年的收益水平。举个例子,2018年到2021年A股赛道股牛市,站在2021年的时间点去回溯A股投资人的复合收益会算出一堆的年化20%+甚至30%+收益的基金经理,但同样的人你放在A股当下时点去回溯,年化收益率立马下降到10%+甚至10%不到,更有甚者还可能是复合负收益率……我个人的看法,回溯年化收益率这种事在牛市或者熊市做都不太靠谱,最好在市场估值比较合理的平衡市的时候去做,获得的结果会比较具有参考性。或者极端点,索性拉长时间看,拉得时间越长越靠谱。麻烦的是A股总体投资人的投资年限还不够长,所以这招没啥用。如何定义平衡市呢?我的做法是以全市场加权或者算术平均的PE\PB\PS水平大概在历史估值水平的50%上下来看。大概这样。接着聊纳指,我在之前的文章《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二)——美国篇》写过,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总体这个水平了,全线上4%,长期看对资产价格的压制会表现出威力:有人预期很快美联储会降息,我依然维持原来的看法:欧美的通胀粘性一定会超预期且会长期维持,就算接下去美联储加息只有1、2次,但高利率维持的时间会超出大家预期。这一切的根源是欧美的通胀会继续超预期。参考阅读《预判下美联储后续的加息前景》及《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联储的加息空间》。最后看看纳指当下的估值情况:纳指现在无论是PE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期待中的牛市会来吗?

7月24日以来,A股上证指数上涨了近150点,市场上有人喊牛市来了。今天发改委开新闻发布会,大家翘首以盼期待有利好出台。今天聊聊我对A股牛市是否会来的最新看法,开启付费模式限流,特别说明:收到的所有费用我将全部用于公益。【开启正文】1、衡量是否有牛市的一个简单粗暴指标。
2023年8月4日
其他

统计美国最新税收数据检验美国经济形势

公众号之前发文《一项检验GDP成色的高效指标》里面提到过:财税收入是检验经济基本面的高效指标。今年以来美股涨幅不小,各项经济数据也不错,很多人认为美国经济蒸蒸日上。今天我就从美国的税收数据验证下美国经济情况。之所以等现在发文,是一直在等7月份的税收数据最后上报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的税收数据已经更新到8月1日了,那这样就可以对7月份之前的税收数据按月度汇总了:这里特别说明一点:美国的完整财年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财年是自然年,美国是前一年的四季度和次年的前三个季度放在一起做一个完整财年,即上一年10月1日到次年9月30日是美国一个完整财年。因为考虑数据实时性,本文摘取的美国税收数据是当下的即时数据,截取从上年8月1日到次年7月31日。这个并非完整的美国财政年份,但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已经完全具备同比往年同期的数据价值了。这里特别说明下。接下去按月份导出过往11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月度税收数据,如下图:选取从今年7月份到上年8月份的数据,以此类推进行每年年化汇总统计后结果如下表。里面加入美国上一年的GDP数据作为分母进行同比计算: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一般谈的GDP增长是要扣除通胀因素的,表中统计的名义GDP是没有扣除通胀因素的,另外税收数据也没有扣除通胀因素。结合表格的统计数据,说下我个人的一些结论和思考:1、美国2023年最新同期税收数据较之2022年是负增长;2、美国在2020年疫情之前的年份里,无论是名义GDP增速还是税收增速都比较平稳,属于低增长平稳模式;3、疫情后的2021年、2022年,无论是名义GDP也好还是税收数据也好,美国均出现了远超往年的大幅增长;4、名义GDP和税收大幅增长的主要贡献源于通胀;5、美国联邦政府自2020年疫情后的债务扩张相当恐怖。看看美国财政部关于联邦总债务的曲线图,曲线图里有两个重要的斜率拐点:下面的红色坐标是08年,上面的是20年。6、其实吧,我认为美国经济现在应该还不错。不错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还有经济主体愿意去扩表背负债。这个经济主体就是美国联邦政府。至于这个背负债能持续多久且会否影响美元信用?我们下次再聊。敬请关注。参考阅读:一项检验GDP成色的高效指标
2023年8月3日
其他

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二)——美国篇

昨天发文《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一)——中国篇》聊了中国,今天聊聊美国。今年以来美股主要指数气势如虹:很多人依此认为:美国依然伟大、美国不可战胜。事实果然如此吗?今天聊聊我的看法。昨天的文章《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一)——中国篇》提到过:那么就此来衡量当下美国,美国有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改革吗?在我看来是没有,老问题一大堆,能拖则拖。有啥错不反思自己不说,还怪是别人的错,美国自己永远对,错在中俄等国。处理方法:美国生病,逼着其他国家吃药……目前看美国面对困难正在做的事:对存量问题小修小补,能拖则拖。对自身问题做了错误的外部归因。当然,办正事也有,主要放在创造增量上,期待用发展解决问题,用科技创造生机。今年以来美国引领了全球AI的投资研发浪潮,美股能大涨主要也是因为AI及相关科技龙头公司的引领贡献。如果后续AI的发展能大幅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那么美国用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依然有效。但如果AI对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很有限,那么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遇到瓶颈。提醒大家一点:二战后,人类社会基础科学的提升依然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依然在吃二战前后以爱因斯坦为首相对论那批科学家的科学红利,基础科学已经70多年没有大的进步了。二战后,人类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应用科学领域。在基础科学没有大的突破、摩尔定律到了快失效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往后究竟依然是增量时代,还是进入总体上的存量时代?我们只能边走边看了。美国引领的AI浪潮能否带领人类走向新的增量时代?目前看,我心存怀疑。只能继续观察了。接着聊聊美国的综合国力较之十年前、二十年前究竟是更强大了还是衰弱了?按理说,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发展的,各国实力正常情况看也是不断增强的。不过国与国之间也讲究一个相对力量的比较。过去三十年,中美两国的发展把除中美外的国家都抛在身后。中美两国绝对的国力都在持续增强中,但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却大有门道。衡量美国相对其他国家变得更强更弱标准很简单:从外交领域看,话还好使不?即,美国憎恨或者看不顺眼的国家(及相应国家领导人)结局如何?回想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全球唯一超级大国那会,意气风发,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看不顺眼谁,国际孤立、分裂肢解、相关国家领导人杀之后快挫骨扬灰:南联盟、伊拉克、利比亚惨遭毒手。但转折点始于2011年的叙利亚战争。十二年过去了,美国看不顺眼想挫骨扬灰的小阿萨德越活越精神,最近还被阿盟重新接纳;同期伊朗打造了中东的什叶派之弧;美军在阿富汗认输止损撤军;半岛80后的炮仗越玩越大,最近说是可以打到美国的超音速都出来了;沙特越来越不听管教,在石油增减产议题上居然和俄罗斯勾结,沙特伊朗甚至世纪大和解准备联手对付以色列;俄罗斯也不惯着北约东扩了,直接掀桌子开打,打了快一年半,开战之初拜登预言俄罗斯要成国际贱民从此分崩离析,目前看影子都没有……你说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治下狼烟四起倒还不至于,但说危机四伏、二心者蠢蠢欲动倒也贴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从这一系列的外交结果看:美国自身的内政、实力投射应该出了问题。简单说来就是话越来越不好使,效果越来越差了。这可不是强国之兆啊。说回美国的内政。中短期先看加息,我对美联储的加息预判一路被验证。我老早就说美联储是个PUA惯犯老渣男了,去年10月公众号还说美联储的嘴骗人的鬼:我对联储的加息路径的判断一贯清晰:在去年市场一致预期普遍认为加到4.5%就差不多且2023年年内转为降息的时候,我就旗帜鲜明发文美联储会继续加息,加到5%甚至更高且维持时间会远超市场预期。今年3月15日发文《市场期待美联储放缓加息是一厢情愿》今年3月8日发文《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去年10月发文《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联储的加息空间》6月美国CPI数据低于预期源于高基数效应,联储暂停加息,市场却好了伤疤忘了疼在预期加息接近尾声。其实就目前油价反弹的状况,后续美国超预期的通胀还会卷土重来。很多人可能就没想过一个事:就目前美国这样商品供需和财税环境,就算明年6月后开始降息,但通胀的粘性会伴随这降息重新反弹。到时候可咋整?重演上世纪70年代长期滞涨的悲剧?中美现在这关系,要把供需矛盾重新理顺且需要时间呢。美国打击了自己最大的供货方,供给减少导致自己陷入通胀。中国则因为事实上最大外贸的需求方(考虑转口贸易)作死,需求减少,自己陷入了通缩。买家卖家成了冤家,重新各自找买家卖家,都需要时间。混乱会维持一阵子,到时候看看谁家能尽早抽身?美联储要么维持高利率压通胀,但高利率对资产价格和负债端的不良影响一定会量变到质变,现在乐观的美股到时候还得还债。要么降低利率保资产价格,那到时候牺牲的是美元信用,继而汇率下跌,输入性通胀再次抬头。无论怎么做都两难。所以那些动辄对美国未来前景无脑看好的小伙伴们,也不知道对这些想清楚没?再说回内政,长期问题看人口。很多人看到美国人口不断增加,而中国新生人口减少觉得国运危矣。其实大可不必。中美人口结构现在走的路都有前车之鉴。美国人口增加靠移民,前车之鉴是法国;中国新生儿减少、人口老龄化负增长,前车之鉴是日本。究竟是为了保持人口增长不断引入移民好?还是宁可人口老龄化负增长,也要维持主体民族的核心价值传统好?法国和日本算是各自领域的前车之鉴,美国也好,中国也罢,都得自己走一遍这条路了。孰好孰坏,读者们自己思考。顺便说一下,美国建国后直到十年前,其民众的中流砥柱是WASP,即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清教徒。这类人目前已经已沦落到了成为川普的铁杆支持者MAGA,被美国占主导的左派媒体口诛笔伐的地步……WASP的核心思想大体是:勤劳、勇敢、努力、上进、忠贞。瞧瞧这些核心理念,妥妥和中国人的基石价值观高度契合。我有时会认为中美双方的社会骨干人群也就是大洋彼岸换了个种族皮囊罢了,骨子里其实是一类人。所以会有老中跑美国,虽然身子在蓝州蓝营,心之所向却是MAGA的奇观也就不足为奇了。WASP他们是真心为自己的美国精神和传承感到骄傲自豪的。站在一个同龄的40出头的WASP视角看美国历史和自家传承大概是这样的:他的曾祖父参与并打赢了一战、他的祖父参与并打赢了二战、他的父亲参与并打赢了冷战、他自己参与了美国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扩张。然后到了他儿子这辈……不知道被学校那些左派老师教育成什么鬼样了?甚至,可能都不确定现在是不是儿子(变性)了……很多人有个疑问,说美国这么擅长对其他国家搞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怎么就没有人对美国搞这一套?事实上,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心态已经发生了剧变。WASP那套美国自独立战争立国两百多年的核心思想已经被偷家了。美国事实上已经被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了!最后经常听到有人说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对此我有所保留。美国的确很强大,但目前看是否伟大还需要时间考验。我定义的伟大:不在于强大的时候有多强,而在于衰弱落败的时候能否有足够的韧性重新爬起来。假如有一天美国衰弱,究竟是四分五裂从此一蹶不振,像历史上众多曾经璀璨过的帝国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还是能在羸弱中重新崛起,将其文明的火种一直传承下去,那样才够得上伟大。人类有史以来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国做到了。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参考阅读: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一)——中国篇
2023年7月23日
其他

聊聊最近中美的政经大势(一)——中国篇

最近家里事情多,故公众号更新少,写公众号纯粹是兴趣爱好,遇到事多只能牺牲爱好了,请大家理解见谅。这会北京暴雨,无法外出,待家里更新一篇吧。最近明显感觉到一股氛围:小伙伴们因为国内楼市股市不振继而催生出悲观情绪。先说楼市。楼市别说广大二三四线城市了,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房价都出现了房价一定幅度的下跌。其中深圳楼市更是普跌超过20%,二手房成交量也萎缩到每月3000套不到。我之前公众号写过对北京楼市的月度跟踪,我认为北京楼市可以视为全国楼市的风向标,故发文提醒。参阅:从数据上看北京最近的二手房市场
2023年7月22日
其他

楼市看北京:更新点评北京四月份楼市数据

全国楼市最佳风向标北京算一个,北京的住宅二手房均价全国最高,没有之一。今天更新点评下北京四月份的二手房数据。之所以重视二手房数据,是因为目前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是一手房的3倍以上,多的时候到5倍。一线城市楼市风向得看二手房。北京四月份二手房成交13928套,处于近五年来比较低的水平,不及动态清零期间的2021年和2022年:4月21日发文提醒《北京楼市的小阳春可能快结束了》,目前看四月份的整月统计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个看法。目前北京二手房挂牌量创出历史新高:明面上显示北京链家的二手房挂牌量超过11.5万套:实则传闻后台未挂出来的已经超过15万套房源了。我在《不惧疫情反弹:迎接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五一假期?》说过,消费的大头是房子、车子、家电、烟酒这些可选消费。现在人们尤其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之后开始及时行乐活在当下了。今天大概说这些,祝大家假期快乐,做好防护。参考阅读:数据说话:房产税到底会不会开征?不惧疫情反弹:迎接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五一假期?一项检验GDP成色的高效指标北京楼市的小阳春可能快结束了
2023年5月1日
其他

数据说话:房产税到底会不会开征?

这几天比较忙,说下当下热点吧,前天出来一则信息:我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新闻内容如下图:有人解读为这是为房产税开征奠定了客观基础,也有人认为房产税中短期难以开征。是否开征房产税有一定的争论,支持者认为事所必然,反对者反对的核心原因有两点:1、较之土地出让金,房产税一旦执行其实收不到多少钱,和土地出让金比起来九牛一毛。如果因为房产税把土地市场搞坏了,最后得不偿失;2、房产税开征成本高,有点当初收农业税的味道,最后变成征收成本高于征收收入;以上两点因素真实情况如何?房产税到底会不会开征?今天以数据说话,说下我的看法,说完大家应该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话说能把这个问题说透看透的人也不多,大家要珍惜本公众号。老规矩,内容有点敏感,开启付费限流,希望大家理解。【本文2200字,开启正文】
2023年4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不惧疫情反弹:迎接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五一假期?

今年五一放假加调休有五天时长,从目前各大平台统计的机票、高铁票、酒店订单看,预订火爆。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酒店价格普遍翻番且很难预订到。大家要做好准备,迎接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五一假期。围绕五一假期的时长,也是有几次修改:2000年开始五一黄金周7天假期;2008年取消五一7天假期,改为三天,该设定一直持续到了疫情前的2019年;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到现在,五一假期调整为五天。动态清零三年里,出行需求客观上被压制了,今年管控措施放开后,出行需求井喷。如果以可比价格算,2023年的五一假期的火爆程度大概率会创出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如果剔除通胀要素,只考虑绝对价格要素,今年五一假期五天的数据甚至可能超过2009年之前所有的7天五一黄金周数据,到时候看统计数据即可。即将来临的火爆五一假期数据能否代表经济复苏?对经济的预期能否更为乐观?疫情是否真的已经消失?五一假期对疫情会有怎样的影响?最后再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汇总和建议。今天聊这些,开启付费模式限流,可以多说点。【本文2100字,开启正文】如何正确看待现在餐饮、旅游、酒店火爆?是经济复苏了吗?经济预期可以更乐观些吗?我说一句话你就懂了: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北京楼市的小阳春可能快结束了

北京楼市对全国楼市而言是个不错的风向标。目前4月已经过了三分之二,本月北京二手房网签量不到9000套。之前文章说过,北京楼市火爆与否的一个量化指标是工作日网签均值在800套以上,上个月北京二手房成交火爆的时候,工作日网签一度持续突破1000套。进入四月后大多数工作日网签也就在600多套的样子。与此同时,北京二手房的挂牌量却创出历史新高,贝壳上审核通过、符合挂牌条件的二手房源已经接近11.4万套:传闻北京链家后台的真实二手房待售数量已经超过了14万套。无论如何,卖盘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提醒下:北京楼市的小阳春可能快结束了。北京楼市尚且如此,全国各地楼市未来的情况可想而知……参考阅读:一项检验GDP成色的高效指标楼市看北京:更新点评北京三月份楼市数据再聊几句当下北京楼市再聊A股的中特估行情今天聊聊北京的沙尘暴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一项检验GDP成色的高效指标

前天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中国经济在2022年一季度高基数的基础上依然实现了4.5%的增长,显然超市场预期了:考虑到2022年2季度因为上海疫情影响的低基数效应,2023年2季度GDP同比数据几乎铁定超5%。不少人看到这个数据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前景乐观。但有些人看看自己所处的行业,好像又没那么乐观。今天说说我的看法:GDP季度同比数据我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主要看增长趋势,不会太在意。经济好不好,有其他更好的指标可供检验。我在之前文章《纯数据:从发电量数据看经济》说过,发电数据是一个检验经济成色的数据。今天分享一个更有效的数据。这个数据有点扒底裤把问题聊透的味道了,稍稍有点敏感。敏感话题我比较犯愁流量一上去就被处理,还是开启付费阅读模式限流吧。文中数据我会提供汇总,方便大家阅读参考,也是我平时做的一些统计笔记,今天分享出来。研究有价值,大家随意。【开启正文】本文2300字关于中国的GDP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争议很大。持高估观点的人说各地的GDP冲动导致的春秋笔法、数据zaojia,持低估观点的人说中国不少领域是现金交易,隐藏了不少真实的经济活动。有部分人认为中国实际GDP已经超过了美国。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其实有个高效指标可以明显且真实反应中美GDP到底谁高谁低的问题,基本上可以终止此类话题分歧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检验GDP的高效指标,即——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再聊A股的中特估行情

今天A股从指数上看爆发了,指数贡献主要来自于权重的中特估。今天中移动市值甚至一度超过贵州茅台。不过从结构上看沪深两市差异很大,今天深市涨跌家数几乎持平。这波行情,沪市创出了9个月以来的新高,但深市尤其创业板则要弱很多。这背后是中特估局部行情引发的指数差异。之前AI行情正盛的时候,3月21日发帖《注册制大背景下,中特估行情长期化》坚定看好中特估,就如何选择中特估股票,3月20日发帖《注册制大背景下,中特估行情长期化》。今天再聊下中特估行情。想炒短线的不建议付费阅读本文,想长期耐心持有的可以看看:【开启正文】1、先聊下AI和中特估的区别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正确认识新冠疫苗及加强针

4月10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发布《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解读问答》。该文强调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提倡部分特定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加强针。原文链接:http://www.nhc.gov.cn/xcs/fkdt/202304/fbff2b68218f4797801260f760d0c06f.shtml关于新冠疫情未结束的描述为:本《问答》里,国家卫健委还特别单独介绍并强调了两款防护效果较好的新冠疫苗:神州四价这款疫苗,我一直很期待,在3月份公众号还特别提醒过:说起接种疫苗,不少人担心不良反应,担心接种风险继而排斥接种。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新冠疫苗和新冠病毒都存在风险,但风险概率相差巨大。接种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风险是远低于感染新冠引发的重症、长期后遗症风险的。这里存在一个逻辑悖论:如果惧怕新冠疫苗带来的风险,那就更应该惧怕感染病毒后对健康损害的风险;反之,如果不担心新冠病毒,那就更不用操心新冠疫苗的风险了。当然,那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于新冠病毒和疫苗统统无所谓的人排除在外。话说,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要尊重和理解。至于有些人一边说新冠病毒没啥风险,另一边却说新冠疫苗接种会带来不良反应,存在风险。这在逻辑上是相悖的,完全说不通的。从国外的数据看,新冠疫情有第一轮之后,必然有第二轮、第三轮……第N轮,人群中多数人大概率会感染多轮新冠。既然如此,接种疫苗就相当于给自己在病毒的枪林弹雨下穿一件防弹衣保命吧。目前看新冠疫苗无法避免个体感染病毒,但可以有效大幅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我个人是坚决支持接种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的概率会有,但远低于感染病毒但未接种疫苗的风险。最后说下疫苗选择上,我个人觉得选择成熟安全的技术路线总归比较稳妥。mRNA疫苗太新了,累积的历史试验数据不够,不太清楚十年二十年后是否有什么长期不良反应。至少目前有用了几十年的成熟灭活、重组白蛋白路线可供选择,还是选稳妥点好。神州四价是重组蛋白路线,我个人优先推荐。昨天周日,陪同家里老人去北京目前唯二的接种点接种了神州四价疫苗,大概两周后才能起效,正好是五一期间了。推荐符合条件的朋友们也可以去接种。以上仅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参考阅读:今天,聊些关于疫情的心里话(二)——第二波疫情来袭以及疫情下的新常态聊聊新冠第二波疫情这事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聊聊新冠第二波疫情这事

前两天的帖子都被处理了,不开付费阅读流量上去后内容就得严格把控了,有些话题说不深入也说不清楚。昨天被处理的文章修改下,还是开启付费模式限流吧,希望大家理解。限流也可以多说点。之前文章有过深入分析了,大家可以看看这篇《今天,聊些关于疫情的心里话(二)——第二波疫情来袭以及疫情下的新常态》今天聊聊新冠第二波疫情这事。开启付费模式限流。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今天聊聊北京的沙尘暴

今天北京又刮沙尘暴了,大多数地方能见度不足1公里,印象中这是今年入春以来北京第四次比较严重的沙尘暴了,这个频率着实比往年高了。放眼全国看,北京算是天灾比较少的城市。沙尘暴算北京为数不多的天灾,当然部分也有人祸的因素。至于雾霾,全国各地人多的城市基本上都有雾霾,只是大多数人连雾霾是啥如何定义都不清楚罢了,我之前《聊聊全国各地空气质量那些事》这篇文章写过。北京的沙尘暴来源外蒙和内蒙交界的大戈壁沙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外蒙和内蒙之间的戈壁沙漠是全球第五大沙漠,也是维度最靠北的沙漠。这个全球第五大沙漠将蒙古高原分成历史上称呼的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当年汉军北击匈奴,明军驱赶北元,有多次“绝漠”北击远征,这里“绝漠”中绝的就是内蒙外蒙中间的大戈壁沙漠。今年北京沙尘暴天气频率超出往年,说明这片戈壁沙漠的自然环境在恶化。恶化原因不外乎外蒙环境治理能力差,这个国家在环保上摆烂,牧场过度放牧,矿场开发环保配套不足。往后,中国必须说服这个国家一同做好环境治理工作了。说到外蒙,不得不提“蒙古”这个国名的命名是有问题的。大家可以搜下,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的命名并最后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核心理由很简单:马其顿是希腊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北马其顿并不能代表马其顿,所以希腊不接受其用马其顿命名自己的国家。蒙古类似,现今的蒙古共和国只是早先蒙古喀尔喀部落,历史上看这个部落在整个蒙古众部落里面属于地位低、实力弱的部落。而今则由其继承了“蒙古”这个历史名,实在有点小马拉大车、扯虎皮瞎闹的架势。事实上,中国内蒙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科尔沁部远比外蒙的喀尔喀部更有资格继承“蒙古”的正朔头衔。再说回沙尘暴,今年沙尘天超过往年除去外蒙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否有去年煤炭保供导致的三西地区(陕西、山西、蒙西)尤其是蒙西地区过度开采以及环保配套跟进不够有关?开采煤炭没问题,但也要注意环境保护。今天大概说这些,随便聊聊。参考阅读:聊聊全国各地空气质量那些事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今天,聊些关于疫情的心里话(二)——第二波疫情来袭以及疫情下的新常态

之前写过《今天,聊些关于疫情的心里话(一)》,今天继续更新吧。先聊下今早看到的最新信息:今早看到微博大V“江卓尔”的帖子,提示第二波疫情可能已经悄然来袭了。我也顺带查了下中疾控的原始数据验证。在中疾控官网的醒目位置上,依然有每周的全国新冠疫情数据跟踪更新:在没有核酸普筛的情况下,核酸检出阳性率是所剩不多的关键预警数据,该数据直接预示疫情走向。中疾控最早在2023年1月23日那周公布了周检出率数据后每周更新,如下表:水印挡住了4月6日的数据是1.4%,做成曲线图如下:3月下旬全国范围内新冠检出率创出历史新低后,最近开始反弹。大概率新冠疫情的第二波已经悄然来袭了。大家做好防护和准备吧。不过第二波和第一波会有明显的区别。第一波疫情的几大特征:感染过峰快(一个月内)、疫情峰值高(80%以上感染率)、疫情波谷低(全民短暂免疫)、疫情杀伤力大(医疗挤兑)。这些特征在第二波疫情之后会不同程度降低危害,即第二波疫情之后,感染的过峰期会更漫长(至少两个月)、疫情峰值感染率低于上次(约50%)、疫情杀伤力也远低于第一波。今天聊聊疫情下的新常态。内容比较敏感,继续开启付费模式限流,感谢大家理解和支持,本文2600字。【开启正文】疫情下的新常态:
2023年4月9日
其他

楼市看北京:更新点评北京三月份楼市数据

最近上市公司年报密集发布,日常看年报去了。话说作为中年人,与时俱进的一个好办法就是阅读各行各业代表上市公司的年报,结合财务数据分析下,大体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上市公司年报及其他公告里蕴含着无数优质信息,是个巨大的宝藏库。合理有效挖掘、提炼出有效信息并指导投资行为,不说大富大贵吧,至少衣食无忧没问题。有机会再聊这个话题。今天聊聊北京楼市。全国楼市最佳风向标是北京,北京的住宅二手房均价全国最高,没有之一。今天更新点评下北京三月份的二手房数据。之所以重视二手房数据,是因为目前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是一手房的3倍以上,多的时候到5倍。一线城市楼市风向看二手房。三月份北京住宅二手房成交总套数22192套,上次三月份突破两万套大关还是在2021年,各年月度成交数据汇总,如下表:虽然二手房成交量放量,突破两万套。但北京楼市还远谈不上牛市。牛市的基本特征:量价齐升、挂牌库存待售房源下降这些要素里目前只有量增,但价格和库存因素都不乐观。链家北京二手房的挂牌量创出历史新高,突破11万套:参考历史上行情好的19年3月二手房挂牌6.3万套,21年3月二手房挂牌7.6万套。23年3月虽然成交放量,但卖盘更加踊跃,挂牌量突破11万套,显示着急卖房的人远超买房人。链家北京二手房挂牌历史曲线图如下:另外从月度调价数据上看,3月份降价卖的二手房有18159套:同期涨价卖的二手房只有2688套:从成交量、挂牌量、挂牌调价三个要素看,只有成交量数据火爆,但挂牌量、挂牌调价数据看都不支持楼市牛市的结论。特别指出的是北京楼市有着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符合较好居住条件的房源依然是非常稀缺的。比如在贝壳找房的要素里面加入以下要素:三居室(含)以上;剔除纯朝北朝西户型;房龄20年内的次新;有电梯;中高楼层;集中供暖;剔除纯塔楼等要素后。目前11万套挂牌房源仅有4821套符合条件。最后谈谈我的建议:挂牌量大,可选范围也大,刚需、改善需求可以好好选房子找房子了,如果遇到合适心仪的房子就果断下手吧,北京符合良好居住体验的房子不多的,就算买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但早买早享受。至于投资房产,看看这创新高的挂牌量,显然是着急卖房的比着急买房的人多。今天大概说这些,一会继续读年报去。
2023年4月1日
其他

注册制大背景下,中特估行情长期化

前天看到某民营上市公司的股东减持计划,着实吓了一跳。未来半年减持总股本的13.8%。印象中,这是我见过半年时间最大比例的减持规模了:我在《注册制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这篇文章中统计过IPO、再融资和解禁的历年规模。注册制之后股票充分供应,大量中小上市企业IPO之后限售期一到马上减持,会对市场形成持续负面冲击。那么一个投资生存策略就是拥抱稀缺的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其中,中特估里的优质央企,具备高分红率、国资持股比例高、永续经营、长期业绩稳定至少不负增长、不轻易减持、无再融资需求等以上属性的会确保相关优质公司股票行情的长期化。当然,中特估也不是全都好,里面的优质公司和非优质公司时间拉长看,收益差会越来越大。具体参阅《“中特估”行情下的投资策略》。顺便提醒下:今天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反弹,但成交量是缩量,不是好现象。今天随便聊聊,大概说这些。参考阅读:“中特估”行情下的投资策略注册制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中特估”行情下的投资策略

最近A股总体的赚钱效应比较一般,年初喊大牛市的声音日渐消沉。我对A股市场看法一直很冷静,在年初大家情绪亢奋的时候一直为大家降温。旗帜鲜明认为不太可能有牛市。详情参阅:关于A股的最新思考和观点汇总话说,创业板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创出阶段性高点后就一路走低,最近甚至都走出了股灾的感觉,回吐了自去年底以来的所有涨幅,回到了前期低点附近。如下图,去年9月以来的创业板指数:不过市场的亮点还是有的:数字经济和“中特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数字经济属于今年AI热点爆款,背后投机成分追风口的因素大些。我就不参与讨论了。我不做投机,做的是长期投资,今天就聊聊“中特估”行情下的选股策略。众所周知,宏观经济下三大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细分还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民企、居民。从加杠杆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居民、大多数企业负债率高企、难以大幅加杠杆。目前还具备大幅加杠杆的在于中央政府和优质企业尤其是优质央企。从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上可见一斑。今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5.5%,但细分看国企增速10.5%,民企增速0.8%,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不难看出目前能花钱能加杠杆的主体是国企。所以市场青睐中特估是有深层次客观原因的。另外,因为今年开始国资委对央企改变了考核指标,突出了ROE的考核要素,考核更加强调央企的盈利质量属性,从而使得央企的投资价值更大了。我在今年1月15日还特别发文提醒:今天聊聊中特估的选股策略,提醒下我从不推荐个股,不荐股!但我会分享看法和选股策略,供大家参考。本文在讲选股策略的时候也会谈及一些我的投资理念。开启付费模式限流,大家随意。关于付费文章,稍微聊几句:从事投研工作20年来,我一直有写投研笔记和做数据统计的习惯,最近一年发现通过公众号记录下挺好的,可以督促自己把逻辑理由写的更完整详细些,也作为一个保存观点方便查询的工具。有些投研感悟和数据能公开的,我就顺手放公众号上了。有些内容免费、有些付费,朋友们随意,不强求,我尽可能将事情分析全面透彻深入些,供大家参考,也供自己保存事后验证。感谢大家理解。特别申明:本文的观点基于长期投资,投机的话不具备参考指导意义,不建议付费阅读。【本文3800字,开启正文】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市场期待美联储放缓加息是一厢情愿

前天发文《硅谷银行破产倒逼美联储放缓加息?》。这几天市场很热闹,各种预测都出来了,美国利率掉期市场甚至在交易美联储年内降息50bp的预期。就此,今天随便聊几句:1、美联储对硅谷银行的救助方案总结来说是救储户不救银行股东。影响就是:储户资金最后是安全的,但小银行股东危险了,最严重情况股权价值清零;2、既然储户是安全的,小银行股东是危险的。中小银行股股价下跌再正常不过;3、硅谷银行底层资产无忧叠加美联储提供兑付流动性,其风险扩散成金融系统风险的可能性很小。目前更像是美国资本圈借此事倒逼美联储降息的伎俩;4、正常推理:美联储应该明白核心利益是什么?加息控制通胀的时间窗口就在今年,错过今年明年控不住通胀就麻烦了。关于美联储的核心利益,《硅谷银行破产倒逼美联储放缓加息?》里有阐述分析;5、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明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大选年里控制好通胀再转为降息是多方能接受的最优解。所以控通胀的压力和时间窗口都在今年;6、从几个小时前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上看,核心CPI数据依然强劲,核心CPI同比5.5%的数据算是略超预期的,与人相关的服务要素通胀粘性顽强,美联储控通胀依然任重道远;观点不变,具体参阅《硅谷银行破产倒逼美联储放缓加息?》《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硅谷银行破产倒逼美联储放缓加息?

这几天硅谷银行破产的新闻及分析满天飞。昨天公众号也发文《关于硅谷银行:聊些国内很少报道的信息》谈了下这事。周末盛传一种说法:国内外部分金融人士希望硅谷银行破产冲击能来得更大点,这样可以倒逼美联储放缓加息,甚至年内转为降息。今天说说我对此类观点的看法。本文2000字,除去对联储是否放缓加息的看法外,会谈到美联储的核心利益,还有简单测算下硅谷银行储户可能的损失率,最后谈下这件事的后续走向。关于付费文章,稍微聊几句:从事投研工作20年来,我一直有写投研笔记和做数据统计的习惯,最近一年发现通过公众号记录下挺好的,可以强迫自己把逻辑理由写的更完整详细些,也作为一个保存观点方便查询的工具。有些投研感悟和数据能公开的,我就顺手放公众号上了。有些内容免费、有些付费,朋友们随意,不强求,我尽可能将事情分析全面透彻深入些,供大家参考,也供自己保存事后验证。感谢大家理解。开启正文:先说说我的结论: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关于硅谷银行:聊些国内很少报道的信息

昨天美国硅谷银行正式宣布破产,上周因为硅谷银行危机导致美股银行股暴跌。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报道了,我就不多重复了,简单说说我的浓缩结论:硅谷银行危机源于久期错配、借短买长,同时完全预判错了美联储的加息步伐,在美国利率持续上行阶段彻底被打爆。话说如果能参考我自2021年开始对美联储加息路径的判断也不至于错判,参考阅读《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今天聊些国内关于硅谷银行报道、分析不多的信息,供大家参考:0、(为了突出硅谷特色和自己大学时代的程序员梦想,本文第一条计数从0开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硅谷银行破产前三天的3月7日,硅谷银行连续第五年入选福布斯美国最佳银行,并且还入选福布斯首届金融全明星名单。这下好了,福布斯的名声也……这都什么事?!1、硅谷银行按资产规模排名是美国现有第16大银行。在美国银行过往破产史里,按资产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2008年次贷危机破产的华盛顿互惠银行。我们看看按资产规模排序的美国破产银行排名。如下图:从美国破产银行的历史排名看,前两名的资产规模远超第三名。所以有些人对硅谷银行破产轻描淡写是不对的,至少人家是美国现有银行排名第16、美国银行破产史排名第二的银行。2、从硅谷银行股价走势上看,其在破产一周前并没有太大异动,甚至再往前还有一波小幅反弹。但其CEO、CFO和CMO在硅谷银行破产前两周则合计卖出了440万美元的自持股票。尤其是CEO本人卖出了近358万美元的股票。这里面是否有内幕信息违规减持的行为?还需要追查:CEO就是这伙计:3、硅谷银行破产大概率会冲击全球创投资本。程度目前不好说。从去年四季度公开数据看,硅谷银行里只有2.7%的储户存款低于25万,这说明大多数储户是创投机构或者创业公司。如下图(可点击放大):4、考虑到硅谷银行的储户里有相当多的硅谷地区创新企业,硅谷银行破产必然危及硅谷地区创新企业的后续资本开支,对当地创新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可能工资都发不出了,具体情况还需要继续观察统计;5、硅谷银行破产会危及部分当地码农及其他科技公司工作人员的存款安全。不排除有相当数据在硅谷的华裔朋友这波受损,在该银行存款超过25万的大概率坏账计提了。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保25万美元,超过25万美元储户得自担风险。如上文第三条,目前看有97.3%的机构或个人要面临损失了。另外,这个损失可能不止当地码农,有些身在国内的互联网从业人员、科创新贵的海外美元账户可能也会被波及:6、在美国存钱确实有点头疼,不存在类似中国四大行这种国家信用隐形担保的银行。所以在美国选择哪家银行存钱,存多少钱是需要费点脑筋,做点功课,建立金融知识储备的一件事,不小心的话可能踩坑;7、说到银行的资金安全问题,就顺带想起证券的资金安全问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较之美股、港股,A股证券账户的保证金资金安全性是全球最领先最完善的第三方独立存管制度。而美股、港股的证券账户保证金则还在其券商银行账户里。2008年雷曼倒闭就出现了投资者在雷曼旗下股票账户保证金无法取出的尴尬情况。这方面必须为国内的金融安全设置点赞。今天大概说这些,仅供参考。参考阅读: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关于A股的最新思考和观点汇总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关于A股的最新思考和观点汇总

今天聊聊股市。国内第一轮新冠疫情过峰后,进入2023年,我身边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投资者大多对2023年股市充满期待,到处充斥着大牛市的呼声。对此,我在公众号里也是密集发文,将自己的观点、数据展示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亢奋的情绪降降温,冷静客观看待股市。今年以来关于A股的文章汇总如下:2023年2月26日发文《美国PCE数据超预期,A股悬了》;2023年2月4日发文《普通人在股市赚钱越来越难》;2023年2月2日发文《注册制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2023年1月30日发帖:2023年1月28日发文《2023春节档票房数据整理及兔年经济展望》;2023年1月26日发文《对兔年经济和股市的憧憬》;2023年1月18日发文《当下A股能发动一波牛市吗?》;2023年1月3日发文《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2023年1月1日发文《2023年国内十大预测》里面关于A股的预测截图:今天更新一下对A股的最新思考,本文2800字,总结了自己对宏观经济、股市的最新思考,以及将过去文章观点进行汇总,供大家阅读参考。开启正文:1、先谈宏观经济。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从美国2022年死亡数据看新冠的持久伤害

不少人说美国早就恢复常态了,还说新冠疫情在美国已经结束了,甚至有人认为消失了。但这个世界终究是唯物主义的,保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还是要有的。美国CDC已经初步统计了美国2022年的全因死亡数据。我们先看看之前美国官方机构HHS统计的历年美国全因死亡数据。我在2022年8月29日公众号文章《从超额死亡和年度总死亡数看新冠疫情的冲击》有写过,从2010年到2021年跨度12年的数据,截图如下:数据一目了然,美国新冠疫情前的年度全因死亡随着老龄化有一个缓慢的增加。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年度全因死亡突增了53.5万人,2021年不少人认为美国疫情缓解甚至过去了,事实上2021年在2020年高死亡基数上继续增加了2.78万人全因死亡。现在美国CDC对2022年美国全因死亡的初步数据已经出来了。链接如下: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index.htm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我就截个图啊。这组数据信息量挺大的,解读如下:1、2022年美国全因死亡327.97万人。较之2020年、2021年下降,但较之疫情前的2019年依然增加了42.5万,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因素,较之2019年超额死亡粗算依然超过27.5万。2022年全因死亡较之2020年、2021年下降也谈不上是什么好事,背后的原因是易感人群、体弱人群大幅超额死亡,就是俗称的应S尽S……2、CDC统计死亡时患有新冠病毒的人数为24.5万人,和较之2019年超死27.5万人的数据恰好差不多对应上了。3、全美2022年死亡时患有流感的人数仅为0.855万人,较之新冠24.524万人,仅为新冠的3.5%。从数据上验证流感和新冠的杀伤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说新冠是大号流感倒也没错,只是多大号的问题?按这个逻辑也可以说核弹是大号手雷。4、从全因死亡数据上看,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国全因死亡较之2019年大幅增加且高位运行,超出了老龄化因素的正常增幅。5、新冠疫情在美国并未结束,对普通美国人的杀伤力一直持续存在。只不过,也许人们适应了这种新常态,心态上已经麻木罢了。当人们无法解决客观世界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了。简单说:唯物主义的痛苦,用唯心主义解决。6、无论人们如何心态脱敏、视而不见。但世界毕竟是唯物的,新冠疫情客观存在且持续打击一定会传导给现实世界,比如美国持续超预期的通胀,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和新冠密切相关。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新冠的持续打击会刺激通胀。观点汇总《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今天就写这些,供大家参考。参考阅读:美国新冠病亡患者的平均年龄到底是多少从超额死亡和年度总死亡数看新冠疫情的冲击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从美国电影票房看线下消费的恢复程度
2023年3月9日
其他

过往本人对美国通胀和联储加息观点汇总

昨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出鹰派观点,引发欧美资本市场下跌:全球资本市场再次调整对美联储加息步伐、空间的预期。联储的加息步伐根源在于美国通胀走向。而我对此的看法是一贯且坚定的。最早在2021年8月发文《通胀还是滞涨?美国联邦债务飙升》提醒美国的通胀风险。2022年开始本人反复强调欧美的通胀风险:2022年5月《欧美高通胀暂无解》2022年6月《聊聊美国的通胀和经济》、《躺平共存面临高通胀的魔咒》2022年10月《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联储的加息空间》2022年11月《预判下美联储后续的加息前景》旗帜鲜明提出美联储加息空间和时间跨度都会超市场预期。文中节选:哪怕是进入2023年2月,随着美国通胀数据的阶段性下降,市场预期变为美联储加息空间有限且可能年内降息后,我依然坚定认为美国通胀粘性大,通胀压力依旧:2023年2月15日《美国核心通胀压力依然巨大》。其实站在2022年的时点回头看2021年,就明白美联储已经失去对通胀的控制了。2022年10月我总结过:待2024年回望2023年,也许我们会再次发现联储又玩砸了。为啥美联储会失去对通胀的控制呢?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再次强调下:这个观点仅限于OECD工业化国家,因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就业市场比较充分,处于紧平衡状态。新冠对总人口占比1%到2%人群的边际健康影响会造成内部就业市场供给紧张,继而催生OECD国家的内部通胀率。我一直很诧异:全球金融圈包括国内金融从业人员,很少从新冠疫情常态化长期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打击,继而引发长期通胀压力做出深入分析。其基本态度是不听不看不想、疫情过去了、疫情消失了。蒙上眼睛就当不存在,自欺欺人。可惜新冠是唯物主义的,俗称专业打脸病毒。假装不存在看不见,那么新冠一定会用各种客观存在的方式提醒大家:它一直都在——比如美国的通胀粘性。新冠疫情长期化常态化导致美国就业市场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就没有回到疫情之前:职位空缺依然有1000万左右,远高于疫情前:美国现在就业市场的繁荣,完全是新冠疫情打击下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的的虚假繁荣。更要命的是美国出现了产业降级的趋势:无论面对新冠疫情,还是面对美国通胀、联储加息,请务必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今天做个简单观点汇总,供大家参考。参考阅读:2021年8月《通胀还是滞涨?美国联邦债务飙升》2022年5月《欧美高通胀暂无解》2022年6月《聊聊美国的通胀和经济》、《躺平共存面临高通胀的魔咒》2022年10月《市场很可能低估了美联储的加息空间》2022年11月《预判下美联储后续的加息前景》2023年2月《美国核心通胀压力依然巨大》、《美国PCE数据超预期,A股悬了》
2023年3月8日
其他

纯数据:从发电量数据看经济

发电量作为一个经济硬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成色检验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就上干货、纯数据,从发电量数据看经济以及分析发电量的结构特征。先上一张自己做的统计数据汇总图镇楼,过去20年发电量增长情况和名义GDP、实际GDP及增速的对比:名义GDP蕴含了通胀因素,扣减通胀后的实际GDP增速和发电量增速的匹配度总体上有高度拟合度的。个别年份就算有差异,但时间跨度只要拉长3到5年看,总体增速还是吻合的。那么2023年经济到底怎样,发电量算是一个检验的数据窗口。后续我会密切关注该数据。今天发布另一组数据,即各产业用电数据及发电量结构数据。尤其是发电量结构数据: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火电各类型发电方式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这组数据我之前查过各口径的数据,感觉很乱。比如这张结构图:数据果真如此吗?其实我最好奇的是:光伏太阳能的真实发电量占比究竟是多少?!只能自己去挖掘验证数据,下文会有该数据分类及来源。数据有含金量,貌似市面上公开统计公布的不多且真实度存疑。该数据对投资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结论有些反主流,另外和投研圈买方卖方的直觉数据有出入。故开启付费阅读模式限流。本文1800字,数据汇总多,一看秒懂。开启正文:
2023年3月7日
其他

从数据上看北京最近的二手房市场

北京作为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的成交量早已是期房现房市场的3倍以上。北京楼市早已进入存量二手房交易为主的市场。故,看北京楼市风向标,看二手房市场情况即可。2月已经过去了,统计数据看看以月为单位的最近几年北京二手房成交情况明细:本文聊些干货,也有结论和展望。考虑到比较反主流,开启付费模式限流。本文700字,但数据图表质量高,有参考价值。开启正文:
2023年3月2日
其他

纯数据:新冠在新加坡的真实破坏力统计

新加坡被很多人视为新冠疫情防控、共存的标兵,之前我写过关于新加坡的一些数据分析。参考阅读:纯数据:新加坡疫情下的真实数据聊些新加坡新冠超额死亡数据的看法看新加坡的疫情曲线,整体疫情防控是在2021年9月后破防的:新加坡卫生部门统计的自疫情以来,死于新冠的新加坡人数累计为1722人:我们看看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之前含2021年全因死亡数据,如下图(可放大):不难看出,新加坡疫情2021年9月破防前的全因死亡年增加数一般随着人口老龄化有一个温和的增加。但,2021年9月疫情破防后较之2020年,全因死亡数据有了一个明显的跳增。2022年新加坡统计局的全因死亡数据未出,但移民局去年四季度全因死亡数据出来了:移民局全因死亡数据较之统计局有两位数的稍许出入,但总体吻合,能看出变化趋势。考虑摘取工作量,2018年之前的月度数据,我就不一个个摘取了,直接汇总年度数据,新加坡月度全因死亡数据汇总如下:考虑到新加坡疫情是21年9月份后开始破防即第一波过峰,21年四季度的全因死亡和22年相差不大。但22年全年全因死亡数据较之21年又上了一个台阶。新加坡22年截止三季度的超额死亡数据,较之前多年的数据造型大概是这样:无论如何粉饰太平,如何对疫情脱敏宣扬无害化。最终的统计数据不说谎,依然能看出端倪。从新加坡的全因死亡数据上看,疫情造成的破坏一直都在。迎接新常态吧,保护好家人和自己。参考阅读:纯数据:新加坡疫情下的真实数据聊些新加坡新冠超额死亡数据的看法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美国PCE数据超预期,A股悬了

北京时间周五晚,美国公布2023年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7%(市场预期4.3%,前值4.4%),美国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增长0.6%(市场预期0.4,前值0.3%)。美国1月核心PCE数据大超市场预期,资本市场期待的美联储加息空间有限的预期落空。美股、欧股在周五下跌,A股大概率下周一也不妙。长期关注我观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一直坚定认为美国的通胀粘性会很强,通胀数据长期看会持续超预期。去年11月2日发文《预判下美联储后续的加息前景》里面有详细全面的观点,现在看一点不过时。那会资本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到4.5%左右即可,且2023年年内会转为降息,我在本文中旗帜鲜明认为不可能。今天简单梳理下,为何我对美国未来通胀压不住,甚至只能通过一场衰退才能压下通胀的核心判断。另外,如果美联储加息前景超预期,考虑利率高企,全球资产市场都会承压,A股很难独善其身。本文1500字,希望阅读完后对大家的投资有所帮助和启发。开启正文: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今天,聊些关于疫情的心里话(一)

全国范围疫情过峰快两月了,最近一个多月我没怎么谈疫情。原因不外乎主流舆论引导普通人对此事脱敏,同时正值疫情低谷期,老百姓病后初愈喜迎新春,我就不谈疫情免得有人说制造恐慌。但是,这个世界终究是唯物主义的。心态上脱敏、主观上无视,并不能消灭疫情。新冠病毒引发的局部疫情依然会长期客观存在。今天说些心里话,部分内容可能和主流舆论观点有些不一样,故开启付费阅读限流。内容三部分:一、我思考动态清零转向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有些原因之前没人提到过;二、未来新冠病毒下生活的新常态会怎样?三、新常态下我们如何保护好家人和自己?今天先讲第一部分——我认为动态清零转向的原因。篇幅较长,码了3000多字。有些内容应该没人总结过,个人觉得思考有深度,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开启正文:一、我推测动态清零转向的原因: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普通人在股市赚钱越来越难

前天的付费文章《注册制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旗帜鲜明说了注册制对二级市场而言是利空。文中有详细的定量数据分析以及我的总结看法。今天再聊聊一些关于股市的定性看法。普通人希望通过股市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大背景源于宏观经济降速。GDP增速从过去10%以上,下降到8%,再下降到5%,去年是3%,今年乐观点估计4%到5%之间。我记得20年前刚入行那会,找上市公司投资标,在估值合理前提下,未来三年年化净利润增速低于35%的,即三年不能利润翻番的直接不看,隐含的意思就是买股票三年赚一倍是基本的机会成本。现在呢?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复合增速能有15%的都很了不起。至于增速更高点的,估值直接没法看了。经济增速下降,投资机会减少,另一个直观参照物是市场利率水平。十年前,正儿八经的闽浙民间利率20%到30%甚至更高,现在利率水平一降再降,银行的经营贷消费贷都跌破3.3%了。别以为利率低是好事,这充分说明市面上没啥机会了,盈利导向的正经人不贷款了。至于借钱就没想还的不正经人,一堆清偿不了的历史负债,信用破产或接近破产,也贷不了款了。听说最近有些人动起了心思,消费贷信用贷经营贷3.3%左右,直接从银行贷出金额不等的钱来,想通过投资点啥赚点息差。我个人的看法:这么背负债加杠杆可不好,哪有那么多机会?很简单的道理:过去二十年都没赚到大钱,凭啥认为现在能?以上道理,无论是做实业搞投资还是玩股票,都通用。A股最近十年的博弈水平迅速提高,镰刀割完韭菜,剩下镰刀互砍。基本面研究的玩一阶导、二阶导、预判你的预判的预判,晕了都。量化一开始下场收割很欢、现在也慌,引入AI后相互割,卷的一塌糊涂。说实话,现在这市场,徐教主不进去照样玩不转,大概率教主也会亏得七荤八素。全流通之前是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全流通之后尤其2015年之后大股东亲自下场,一级市场暴打二级市场,懂的自然懂。市场博弈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市场容错率越来越低,自然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注册制显然将进一步加速以上过程。当然,虽说盈利空间被压缩,但生存空间一直都在。个人认为用长期的确定性烫平市场的短期波动和博弈。有机会再聊。至于普通人,一个忠告:别轻易举债加杠杆,别乱投资。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好好打份工,踏实过日子。推荐阅读:注册制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
2023年2月4日
其他

注册制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

2月1日收盘后,证监会官宣A股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启动。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经过4年试点后,股票发行注册制将正式在全市场推开。注册制喊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全面铺开了。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后,2023年肯定要回到经济发展的主线上。如何盘活居民在2022年增加的超额储蓄是关键。通过资本市场盘活,进而支持实体经济是个不错的方法。现在用注册制盘活资本市场,那我们作为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我在之前付费文章《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谈过中国资本市场的本质。这篇文章时效性不强,什么时候阅读都可以,建议没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今晚干脆再做了几个数据统计,一起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数据是:从2011年到2022年每年A股的总融资规模(含IPO、增发、配股、优先股),以及每年A股的解禁市值规模(含2023年将解禁的市值规模)。方便大家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最后还会再谈谈我的看法及投资应对建议。我先说说注册制是利好还是利空?
2023年2月2日
其他

2023春节档票房数据整理及兔年经济展望

先解释下电影春节档的时间概念。春节法定假期是从除夕到年初六合计七天时间。春节档的时间跨度是从大年初一到年初六,共六天时间。每年如此,所以具备比较意义。春节档票房也是大家关注消费复苏力度的一个有效窗口。因为这个数据带量也带价,不同有些数据只带量不带价。比如景区客流数据,只有量没价。景区只需要减免门票,量就能起来,所以客观性不如票房数据。有些媒体报道的什么景区人山人海,这样的信息含金量是不够的。恰好文旅部的数据也出来了,大家看看:“经文旅部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很多媒体在找寻并宣传突出烟火气。既然接下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本人是支持媒体多正面报道经济发展主题的。但报道归报道,作为专业投资人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做到客观理性。比如最近媒体常用的词“同比2022年春节期间增长多少多少”。这个同比用的对也不对。2023年春节档的数据,比什么时候的数据会比较合理些?按理说2023年比上年2022年是常理。但需要考虑疫情因素,恰恰2022年春节期间是有疫情扰动因素的。介于之前中国严格执行动态清零,数据上有极高的真实性。我选取武汉第一波疫情的峰值后直到2022年3月上海疫情前的中国每日新冠确诊曲线。2021年2月11日为春节,彼时全国日均感染人数仅28人。如下图,不难看出2021年的春节后很长时间几乎为中国疫情爆发以来的疫情最低谷期:而2022年的春节是2月1日,全国日均感染人数到了90人。这个日均感染数在我选取的时段区间内处于中偏高区域,更惨的是自2022年春节后接下去的正月期间疫情大幅反弹:不难看出2022年的春节档受到了疫情扰动影响,自然无论是春节档电影票房,还是各种旅游消费数据都会受到负面冲击。那么2023年春节档不存在疫情扰动影响,数据直接对比2022年有失公允,比较合理的是对比2021年数据。当然,有人会提出疑问:动态清零下的2021年、2022年有相当多的人无法返乡过年,被动待在大城市,而2023年很多城市人返乡过年,也会导致电影票房数据失去同比意义。对此我的看法:很简单,直接引入2019、2018年数据对比即可。因为疫情前的2019、2018年不存在这个问题。综上小结:2023年的春节档票房数据对比2021年、2019年、2018年同期数据比较科学合理。在接下去的数据整理中,我将选取2018年到2023年的同期数据,至于2020年春节档,考虑到那会全国范围静默,数据直接剔除。除去票房原始数据整理及点评外,我将重点分析消费及宏观经济的前景展望。先直接上数据,如下表: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对兔年经济和股市的憧憬

最近对经济乐观的人多了,喊2023年股市大牛市的人也多了。这几天春节假期不少朋友私信我,想让我聊聊春节后股市怎么看?恰巧今天港股要复盘了,就顺带聊聊对兔年经济和股市的憧憬。股市方面:之前的两篇付费文章《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以及《当下A股能发动一波牛市吗?》表达了我对股市的清晰看法。这两篇文章的时效性不强,啥时候看都不晚,有利于大家了解A股的本质以及判断未来A股的长期走向。今天重点聊聊宏观经济。2022年中国GDP增速是不及预期的,扰动因素在疫情上。4月上海一波疫情,11、12月全国第一波疫情高峰过峰。2022年的GDP增速是30年来仅次于疫情爆发2020年的新低了。聊聊经济展望,我的结论: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当下A股能发动一波牛市吗?

最近A股走得不错,上证从去年10月31日的阶段性低点位置2885.09,上涨到今天的3224.24,涨幅11.76%。话说春节前的历史经验看,市场流动性都比较充裕,市场容易有一波吃饭行情,之前也发文提醒:最近市场一好,叠加疫情管控措施放开以及预期2023年的经济刺激计划,有些人喊出了2023年大牛市的口号。当前A股点位能否有一轮牛市,之前的文章《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从一个数据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这篇文章的时效要求不高,啥时候看都不过时。从这篇文章数据角度剖析的人不多,看完能帮助大家深刻理解A股的本质。今天从另一个数据指标看看A股当下点位是否有可能发动一轮大牛市?开启正文: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百年一遇:美国众议院议长悬而未决

1月3日,美国第118届众议院议员正式就职。就职后选举众议院议长,选完议长后新一届众议院才能正式开张。考虑到众议院435个席位,共和党拿下222个席位,超过218过半数四票。往常这些都是一个简单流程,走个程序就好。这次好玩了,乖乖,选了六轮,共和党众议院领袖麦卡锡都没过简单半数的218票,更有甚者六轮下来他的得票比民主党众议院领袖杰弗里斯的得票212票还低……选不出议长就得继续选,如果众议院议长一直选不出来,那众议院也就没法开始工作。美国历史上出现过14次选不出众议院议长的情况,但时间都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根源不外乎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分裂对立严重。最近一次选了9次才选出众议院议长还得追溯到1923年,差不多百年了,现在出这档事,确实有点不正常。过去是民共两党撕咬,现在是共和党内部都不团结了……我在之前的帖子《紧急预告:美国即将爆发一场危机》写过:美国的联邦债务总额马上要到31.4万亿的债务上限了,一旦到这个数,就得由分管立法和预算的众议院批准个新上限。否则,美国联邦政府面临关门危机。原本想看看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如何通过债务上限刁难民主党掌控的白宫。现在好了,共和党自己在众议院里玩起了内斗。美国联邦政府还没关门,主管立法和预算的众议院先关门了……这乐子整得有点大……目前看麦卡锡获得众议院议长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共和党内最保守最挺川的Freedom
其他

A股新年第一帖:深刻理解A股本质及对策

今天是A股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元旦假期在家做了一组数据统计。该统计有利于大家深刻理解A股市场。2022年上证指数跌幅超过15%,个股跌幅中位数接近20%。不少朋友认为去年A股跌多了,今年摩拳擦掌准备赚回来。我在过去的文章《今天聊聊股市与投资(1)——乌比冈湖效应》写过,尽管每个人自信满满,但长期看A股能赚钱的人不多。既然在A股生存搏杀且还想盈利,那么对A股这个市场的本质要有充分且深刻的理解。建立认识后再确立自己的生存策略。本文言简意赅,干货满满,数据说话,希望对大家有用。开启正文:
2023年1月3日
其他

2023年国内十大预测

值此元旦之际,祝各位朋友2023年新年快乐,兔年万事如意。今天做个2023年的国内十大预测,预测覆盖经济、股市、疫情,供各位朋友参考。2023年国内十大预测:
2023年1月1日
其他

聊聊最新的股市投资思考

昨天国家卫健委宣布对新冠病毒从“乙类甲管”降为“乙类乙管”,同时将“新冠肺炎”改名为“新冠病毒感染”。结合最近一个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明显:政策出发点就希望大家尽快翻篇,回到发展经济的这条主线上来。2023年大概率会有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对股市有什么影响,以及后续的操作策略,这里谈谈个人最近的一些思考。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疫情之下务必重点关注家里老年人!

疫情发展到现在,专家们奥密克戎90%无症状的说法已经被证伪了。现在正在破产的一个说法是奥密克戎不走肺……最近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大白肺的案例越来越多。今天写一篇老年人防范新冠肺炎的文章,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不是开玩笑的。本文直接谈干货。各国新冠重症较之确诊的数据存在两到三周的滞后期,之所以确诊领先重症2、3周是因为确诊发展到重症有一个病程,这个病程恰恰是大多数感染新冠老年人的发病过程。一般说来,感染新冠出症状后,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五天的症状差不多,不管是无症状还是轻症还是感冒咳嗽,大伙的表征都差不多。但第五天开始分化,中青年人抵抗力好的第五天开始逐步自愈。但部分老年人第五天开始有可能感染肺部,继而肺部炎症扩大肺部逐步受损。老年人一般都嘴硬固执,就是感觉不舒服也会硬挺着。如果第五天开始肺部出现炎症,表征就是嗜睡、没精神、不想动、不想吃,因为之前的病程,老年人会误以为是正常表现,依然会硬挺着。如果这时候不介入治疗,一般再过3到5天会发展到突然晕倒,那时候再进医院检查治疗,恐怕肺部的感染已经很严重了,救治难度加大。正确的做法是:家里一定要备血氧仪!没有血氧仪就赶紧下单买,买不到就找邻居物业社区借!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务必每天定期检测血氧和心率。血氧一般不能低于94,但高于94的时候,如果脉搏过高也不是好事情,说明出现了器官代偿。如果发现老年人血氧一旦低于94,家里有制氧机的可以开到3L的流量吸氧,如果能一直维持在95血氧以上还好,维持不住,就需要带着老人家直接冲三甲急诊。120估计没戏,自己开车送吧。看到有些案例,老人家晕倒后去测血氧发现才86,这时候再送医院救治真的很凶险了。大家一定要关注家里老人,血氧仪每天监测。血氧仪监测的正确方法是:老人做好坐稳,手不乱动,戴上血氧仪开机后30秒的稳定数值才是最终数值。照顾好家里老人,最后祝大家携手成功过关!参考阅读:实用贴:普通人如何控制新冠症状、减少疼痛指数实用贴:假如共存普通人该准备些什么?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实用贴:普通人如何控制新冠症状、减少疼痛指数

本文是继一个多月前11月3日《实用贴:假如共存普通人该准备些什么?》的又一实用贴。《实用贴:假如共存普通人该准备些什么?》发出来后,起初阅读量一般,随着全国各地疫情反弹阅读量飙升。文中提醒大家要做好物资准备,这张清单被四处转载:一个多月前看了此文并照做的朋友们至少不愁准备药物物资了。今天这个帖子希望大家也别错过。当下的疫情,从“发烧”这个词百度搜索的热度看,全国各城市都将开启一轮感染高峰:北京粗算感染率60%左右了,目前看感染人群中至少有三成以上体会到以下症状的至少一种:我把这些症状(酷刑)发在朋友圈后,北京的朋友纷纷点赞附议,外地的朋友围观表示怀疑。不急、很快,北京以外的朋友们中有相当部分也会感同身受了。不少北京朋友感染新冠后的症状比较明显,甚至破口大骂这是哪门子的小感冒?当然,大伙的症状有轻有重,看上去像开盲盒。但这背后是否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有什么规律可循?是否存在有效的办法降低症状表现和疼痛指数?本文的方法是很多医生朋友粉丝的经验总结,在北京这轮疫情爆发的两周多来,我也与很多北京朋友分享这些方法,自己也严格执行,亲测有效。新冠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力逆天,社会面扩散开后家庭个人想防住不感染太难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阳是必然的,阳是迟早的。但我们能做的,则是减少症状,降低疼痛指数,平安渡劫!长期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以及在群里有和我交流的朋友应该多少知道一些方法,回看公众号历史发文即可或者在群里和我沟通。本文开启付费模式,付费是象征性的,通过付费,朋友们才会珍惜并践行我的有效信息分享。开启正文:人在北京,先说说我家这轮疫情的情况。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对共存后的社会要有思想准备(二)之劳动力篇

欧美过去三年的教训看,新冠疫情会冲击劳动力市场,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和紧张继而发生通胀。目前一个有效的观察窗口就是看快递和外卖小哥。北京已经持续了两周快递积压了,各快递配送的时效性大打折扣:早先大家归因为封控,很快政策引导下减少封控甚至不封控了,又归因为快递小哥阳了。按理说现在已经过去三周多了,快递小哥阳的也应该快康复了。那么接着看,北京快递收发的时效性啥时候能恢复?有乐观人士认为一周后北京的快递即可恢复如常,我对此表示怀疑。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客观认识,或者说有点反常识。快递小哥阳了后返岗的时间周期到底是几天?最短是他病程的天数?大概7天吗?再长呢?是他病程的天数再加转阴后额外需要休息身体完全康复的时间?还有可能缺岗周期比大家想的更长。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家里最后一个成员康复的时间节点算。这点很少人考虑到,我们假设一家三口夫妻俩带一个娃,发病不是同步,本身有先后之分,前后6天陆续发病,直到最后一个家庭成员康复后成年劳动力才能重返就业市场。这个缺岗周期最少会拉长到两周。甚至有可能新冠转阴后还需要再额外休息康复一段时间,那返岗周期将更长。最近北京快递和外卖的时效性,只要在北京的朋友都有体会。这也许会是将来劳动力市场面临长期缺口的一个提前缩影表现。公众号一直以来的观点没有变化,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了:明年通胀会起来,但起来到什么程度?我们拭目以待。推荐阅读:对共存后的社会要有思想准备(一)之医护篇疫情防控放开后聊聊股市和操作思路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对共存后的社会要有思想准备(一)之医护篇

之前的文章说过,新冠总体来说是“对个体低风险、对社会中高风险、对基础病人群高风险”的疾病。很多人认为面对新冠,普通人群98%不会有什么严重症状,所以新冠无害,只是个流感,甚至是小感冒。犯得着大张旗鼓去搞什么动态清零?这样的想法还是缺乏思想准备的。特意写个系列,倒不是贩卖焦虑,只是让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别遇到困难就叫苦连天。之前的文章《实用贴:假如共存普通人该准备些什么?》说过,共存下的社会,就得有头铁的心态。今天聊聊医院的医护人员。我在之前文章《坚持动态清零依然是中国现今最优解》说过:对医护人员来说动态清零相当于战线前置。如果不动态清零了,战争将转入医院。而且这场战争会连绵不绝、无休无止。之前防疫大白在前线挡住病毒扩散,现在大白们撤了,医院里就成为疫情和病患矛盾集中的地方。有些医生之前反对动态清零,觉得动态清零影响他们门诊量手术量了,影响异地做飞刀了。现在好了,门诊量手术量比动态清零前是多了还是少了?很现实的具体问题有:疫情扩散,到底要不要给阳性病人就诊权?如果阳性病人随意出入医院,医院如何防止院感?医护如何确保不被感染?医护感染后,是休息还是继续上岗?休息的话,相当于医疗供给减少,增加医疗挤兑的可能;不休息的话,阳性医护照顾阴性病人,阴性病人不怕感染?患病的医生给阴性病人做手术可行吗?院感从门诊部扩散到住院部,脆弱的化疗病人、透析病人、ICU病人怎么办?新冠病毒会否加速其病情恶化?第一轮院感,医护被感染后为了维持医院运行,可以让医护坚持带病上岗。我们已知新冠自然感染无法形成长效免疫机制,那么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以及后面第N轮院感,每次都要求医护带病上岗?这个具备可行性吗?医院里充斥新冠病毒,对阴性患者来说还适合就诊手术吗?这里引发的次生灾害怎么办?既然要共存了,以上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想好应对方案。至少要有思想准备。现实点,共存后所有人面临的困难和麻烦只是换个地方继续进行罢了。未完待续……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疫情防控放开后聊聊股市和操作思路

这几天各地纷纷放松疫情防控政策,资本市场的朋友们普遍很乐观,预期社会消费经历一个季度的萎缩后将修复甚至同比大涨。某多年前提倡年轻人洗洗睡首席甚至大喊明年中国经济增长5%。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相对看好港股,在港股破15000的时候加仓,具体参阅《大跌后再聊中国股市》。现在港股涨破19000了。今天聊聊股市和后续操作思路。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面对疫情,心存希望

最近国内疫情确诊走势图:日新增过4万,考虑检测不充分因素,实际感染人数远超公布数。看北京、广州、重庆三地的疫情扩散,现在清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支持动态清零,不想感染病毒的朋友们心情沮丧。我是做投资的,职业习惯是倾向于把问题考虑的多些严峻些,料敌从宽,做好预案。所以在过往文章中,我往往会突出困难。今天我写一些积极乐观点的因素供大家参考。既然清零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大家就要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说些乐观积极且可预期可兑现的事情。这个世界是唯物的。靠自己骗自己,靠蒙上眼睛,搞唯心主义那一套,疫情并不会结束。过去,我们靠政府资源靠千万防疫人员顶在一线让大多数人远离病毒远离疫情的侵害。今天看到一个段子,写得特别好:今天开会的时候,有同事开玩笑说,“抗疫三年,疫情终于过去了”,圆方回答“抗疫三年,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疫情才刚刚开始。”就像开篇所说:“新冠感染的数量,就像一个因为地震引发的海啸,正在向我们每个城市,每个人袭来。而今天的我们,大概已经可以远远地看到浪头了。”未来,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要直面病毒。但我们依然要心存希望,相信人类终有一天能战胜病毒,我们的生活也会回归疫情前的常态。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未来结束疫情最大的希望在于——蒙上眼睛?不做核酸就没有确诊,没有确诊就没有疫情?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我们就成懂王了?唯心主义那套不靠谱。特效药?不太可能。传染病的核心矛盾不是“病”,而是“传染”。一旦传染形成,社会负担就形成了,大量的就医开药本身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何况药物也不是乱开乱吃的,这得考虑副作用,考虑耐药性产生新的耐药毒株。所以哪怕是被吹上天的辉瑞神药Paxlovi目前也只针对65岁以上患者,且给的药物只够吃5天。病毒毒性减弱放过人类?目前看也不太可能,新冠自奥密克戎之后变异和重组都在持续,目前看变异的方向是随机的,并不存在放过人类,毒性明显下降一说。比如最近美国因新冠入院的数据,接近刷出10个月来的新高,逼近4万住院大关。病毒看着并没有明显减弱。目前看人类最现实最有可能的希望在于——研制新一代的新冠疫苗。目前人类已有的疫苗都是针对初代版新冠毒株的疫苗,但三年来新冠病毒持续变异,人类的疫苗也需要与时俱进。辉瑞已获批二代mRNA疫苗。国内据说也有10条技术路线研发新的二代疫苗。就在刚刚,北京神州细胞生物公司公告其研发的二价蛋白疫苗被国家有关部门紧急批准使用:特别注明:本人不推荐以上公司股票也未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仅阐述一个基本事实。这款二代新冠疫苗连王年爽也赞不绝口:就我所知,国产二代新冠疫苗的技术路线除去这个外还存在8、9条技术路线和产品储备。就我而言,新冠疫苗不仅要考虑有效性还要考虑安全性。安全性的话,灭活无疑是最好的,其次是重组蛋白疫苗,无论如何mRNA疫苗安全性在我心里是存疑的。那么真正终结疫情最大希望就在疫苗。每年或者每半年更新一款广谱疫苗,大幅压低因感染新冠的重症率死亡率。大多数人距离第三针新冠疫苗接种已经过去一年左右时间了,希望尽快启动有效的第二代新冠疫苗接种,让老百姓广泛接种第四针疫苗吧!祈祷第二代疫苗有效,祈祷疫情尽快结束!
202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