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蹊迳12 | 胡浩森:在德国半工半读的日子

胡浩森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2022-03-24


《蹊迳》专辑设立的初衷,源于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建筑院的孩子们固然以标新立异为职业,但在长期奉行集体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社会里,对于幸福与成功的定义仍然单一乏味。我们的环境矢志于将所有人捶打成一个模样,而平庸的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也甘愿忍受着这种捶打。到了最后,我们失去了情趣和快乐,也失去了愤怒和忧伤,成为了成功学标准的登山者。然而在我们短短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注定无法被囚禁,面对人生的这般逻辑即便没有给他们带来光鲜的羽毛,也足以活得有滋有味。

 

那么,设计师到底可以怎样生活?《蹊迳》专辑是一群热爱设计并且有着独特经历的建筑留学生/设计师的故事集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呈现出另外一种生活可能性。希望不同的观点、经验、设计思考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蹊迳》第12期专访 胡浩森




他 是 

 /




胡浩森





在德国半工半读的日子




我是胡浩森, 201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曾在德国建筑事务所gmp北京分部实习,目前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 2018年10月至今全职实习于慕尼黑Florian Nagler Architekten。在SA担任作品集一对一辅导老师,关注城市关系与材料构造,擅长物理模型表达。


现在的生活是怎样


目前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Florian Nagler主持的建筑事务所全职实习,工作内容既涉及与学院合作的研究性项目,也有事务所独立运营的商业项目。在德国高校很多学生会选择半工半读或者拿出一个甚至多个完整的学期来全收集工作经验,因为大部分德国大学不收学费,不会因为延长在校时间多交学费,所以学生会选择这些方式一方面来赚些生活费,同时也增加实践经验,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做铺垫。因为德国的建筑事务所一般都是从竞赛投标一直做到施工图的,所以在公司里会有机会接触到一个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这和在学校里做设计课的体验是很不同的。另外这边的项目周期也是和国内有很大差别,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有二十个员工左右,在德国算是中型规模了,一年签下合同的新项目一般也就5到6个,所以每个项目的周期是很长的,经常会遇到正在做的某个项目在近期是没有deadline的,这样的节奏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但的确给予了建筑师们很多细化和反复推敲的时间,这些工作量都会在最后项目的完成度上体现出来。


▲ Florian Nagler Architekten 工作室项目照片

 

留学给你带来最大的变化


首先是对做建筑的方式有了一些思考和更新。国内的建筑学设计题目规模比较大,时间相对较短,很难做细化设计,当然也是因为受到行业现状的影响,我本科时候的设计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功能,流线,容量等等这些问题,等到这些问题处理的差不多了,整个设计就已经接近尾声了,换句话说,其实做出来的房子是类似于毛坯房的深度,有结构有维护,而至于材料构造、室内设计、气氛营造等这些问题基本是没有时间探讨的,而在德国的设计课往往是从一开始就要同时考虑城市关系和室内效果,像是整个一条线的两端,之后的深化设计就是不断使两端靠近,最后连成一条线,形成整个贯彻的设计逻辑,这也是我认为更加完整和有条理的设计方式。


此外,在德国学习和工作的这段时间让我认识到了建筑行业中先进工业系统的优越性。包豪斯刚好一百年,这一百年也是建筑工业化的一百年,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让盖房子这件事变得简单和高效,德国既是包豪斯的发源地,也是建筑工业化的佼佼者。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参观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慕尼黑建构博览会,发现当下的建材和技术更新主要体现在提升材料本身的性能和对工业化材料的加工方式上,而节点和构造却越来越趋向简单和透明,整个工业系统都也确实在越来越扁平和标准化,这种高性能低门槛的趋势其实就是工业化的成果。


▲ Baumesse München 2019


学校有哪些教学风格或特色


我本人是学建筑学的,最近这些年其实建筑学的概念在逐渐泛化,它的范畴在不断和动画,交互,游戏等众多领域相互渗透,相比之下慕尼黑工大,或者说德国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还是相对保守的,教育的指向还是建造,开设的studio的题目也大部分是传统建筑学的领域范畴,本科阶段就要求绘制大比例构造详图,他们对材质,比例,气氛等等这些传统建筑学的要素是非常敏感的,关注比较多的新技术也是BIM、3D打印、数字建造这一类,就像前面说的,最终的指向还是建造,能落地的建筑才有意义讨论,这应该是这个民族的建筑哲学了。同时空间的形式也相对简单和清晰,空间质量更多是通过细节勾勒出来,所以时常会觉得studio刚刚开始时大家拿出的概念方案平平无奇,缺乏亮点,但到最终答辩的时候就会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细化,这些空间已经充满了考究的细节和思考。另外慕尼黑工大的师生重视模型表达,相反像过去在本科阶段绞尽脑汁画的分析图是基本不会在这里看到的,最终答辩的图纸一般只有两部分:技术图和透视图,透视图可能是渲染,也可能是模型照片,后者更加受大家青睐,德国人的手工也确实很厉害。我在德国目前为止的几个课程作业也都没有电脑三维模型,全部是手工模型来推敲方案和展示透视效果。这里模型制作被当作一种技术对待,有很完整的从工具到材料到摄影的系统来支撑,学校有专门制作模型的作坊,各种工具也提供外借。


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部分可外借工具列表

▲ 课程设计部分

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模型照片


目前最喜欢的作品


是一个在实习公司参与的研究型实际项目,这个项目是公司和慕尼黑工大建筑学院以及业主共同合作的,建造三栋平面完全一致的学生宿舍,只是材料分别用气泡混凝土,实木和砌块砖,这个项目希望研究不同材料对构造,施工,热环境以及空间品质的影响,试图将整个建造流程标准化,从而提出一种针对多层学生宿舍的可复制的建造逻辑。这个项目对我触动比较深的一是对细节的把控,针对这个方案工作室做了三个不同材料的1:1实体模型以及若干大比例的室内模型,力求能模拟出项目建设和使用中的每个重要节点,以此来保证设计的精准度。第二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项目的工作模式,在这个项目中业主出资立项,事务所负责主导建筑设计,学院提供平台,由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小组协同合作,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很快就可以组织起来并且高效的推进一个项目,这种跨专业合作的素养和能力确实是令人称赞的。


▲ 大比例室内材料对比图

▲ 1:1真实材料对比模型


对未来的畅想


还是做设计,毕业后会先在欧洲工作,长期规划回国实践。




 图文|胡浩森



THE END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留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你所提交的信息将会严格保密。



留学评估二维码



20-21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Studio Alpha 大巧筑人 | 2019 资费及服务




推荐阅读




卢睿轩 |跳入资本圈的设计师



赖冠廷 | 玩机械臂的建筑师



林心叶 |跃动的灵魂

多面的创作者


陈凌亚 | 破而后立

黄绮琪 | 设计是件感性的事儿

郁彦宸 | 从听者到行者

吴雷蕾 | 走出设计的象牙塔

李策 | CyberMonk

Amber Sun | 游走在建筑与交互间

王冠仪 | party hard,work hard


朱雨曦 | 我在霓虹国读建筑




Evan Tsai

微信:mysudea

电话:15601923989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长按二维码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留学评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