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百花 | 谷好好:用烈火般的热爱擦干汗水泪水,只为戏曲“好好”的!
谷好好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推出“艺苑百花”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艺术报》共同策划推出,并在《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三十二期,我们推出的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敬请关注。
视频│谷好好:用烈火般的热爱擦干汗水泪水,
只为戏曲“好好”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
回想每一滴泪水和汗水,乃至所有的苦难和坎坷,不知不觉中反而是增加了我们对昆曲的挚爱,再也难以割舍。像珍惜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次机会那样,我们更懂得了爱昆曲、爱舞台、爱生活。
谷好好在《红泥关》中饰演东方秀
一寸光阴不可轻
谷好好在《扈家庄》中饰演扈三娘
◎谷好好:我学了6年的闺门旦,后来才改的刀马旦,我是从杜丽娘“叛变”成扈三娘的。对于我来说,既是个性使然,也是机缘巧合。你看“谷好好”,“好”字拆开来,就是女子。我的个性,从小就是豪爽仗义,男儿天性。到了戏校,我也不懂什么闺门旦、刀马旦,只想着哪个是我喜欢的,而闺门旦这行擅长“恋爱”这事儿,我觉得我不适合。同时,我是学跳舞考过来的,基本功好,我一看到刀马旦、武旦,心里就想,嘿,这活像是我干的事儿。舞台上锣鼓铛铛一响,我就兴奋,就按捺不住,特别是看到我的老师王芝泉先生在舞台上刀枪剑戟样样都会,我就特别崇拜。从小我就有一个“英雄梦”,我要唱刀马旦,因为我喜欢。
在戏曲行里,转行当是一件大事。坐科8年中专毕业,我是到了第6年才转的。按理说,第二年转行当还行,但8年学戏、6年改行,是很冒险的。当时许多人都不看好,我暗自决定挑战一回自己的命运。那时候王老师有5个学生,都很优秀。但因为没有一个学生可以继承她脚掏翎子的绝活,当时的我左右腿都能掏翎子。有一天,我耍了个小机灵,偷偷跑到练功房,等王老师一来就拦住她,跟她说,王老师,我叫谷好好,我是唱闺门旦的,我听说您想找个学生,要能脚掏翎子的,我会。王老师一下子愣住了,觉得这小孩挺有趣的,跟她小时候挺像。就是这样的质朴和真诚感动了老师,于是乎,在1992年,我被借到武旦组学戏,从此一去不复返,我的艺术命运也正式改变了。我向王老师学的第一出戏是《挡马》,今天回头来看,我走的每一步就像珍珠,一颗颗经历,最终串起了我的梦想,而梦想是需要勇气和积累才能实现的!
一花独放,不如春色满园
●中国艺术报:除了学戏改了行当,你从一名演员到成为剧团管理者、上海昆剧团负责人的身份变化,相对于你个人的艺术追求,你有没有面临过从演员到管理者这种变化的选择纠结?
◎谷好好:作为一个昆曲的刀马旦武旦演员,我很幸运能在舞台上获得这么多的肯定,能有这么多的专家、老师和观众喜欢你、认可你,我是幸运的!目前全国昆曲界里,有三分之二的国宝级老艺术家都在上海昆剧团,在每个老师身上,我们都能学到一种精神。他们坚持不懈练功,对角色的细腻琢磨、对事业的忘我追求让我很感动。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唱戏的道理。我很感恩!我最爱的还是演员这个身份,因为没有昆曲、没有刀马旦、没有我的团队,就没有今天的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艺术报:接手上海昆剧团之后,你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谷好好:刚刚接手上海昆剧团的时候,情况是不乐观的,一年也就五六十场演出。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共同努力,在演出、创作、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这四个方面狠下功夫,这几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市场上从门可罗雀到一票难求,生存上从举步维艰逐渐变得欣欣向荣。习近平总书记说,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觉得还是要抓住我们的根本,培养人。要保护好剧团的老艺术家们。他们现在大多是“80后”,但他们都有激情,能掏心窝子传。要做好人才规划,为老艺术家代际传承、授课带教提供途径,为青年拔尖人才度身定制培养计划。要普遍培养,也要突出重点;要借助各节赛平台,把各个行当的中青年一代推向全国的舞台。我们要有好的角儿,才能打造好的剧目。观众追捧的不就是好角好戏吗?这几年我们先后给黎安、吴双、沈昳丽量身打造了剧目,助推他们拿下了梅花奖、白玉兰奖。比如黎安的《景阳钟》、吴双的《川上吟》、沈昳丽的《紫钗记》等,通过以戏推人、以戏育人,让各行当的演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今天他们站在舞台中央,明天他们就是这个团的老艺术家,传承的火炬也紧握在他们手上。2015年,上海出台了“一团一策”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我们在全国首推用学馆制的模式来培养年轻人。他们进团的5年来,100出折子戏和10台大戏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基本功。这是昆曲的新生命、新活力、新希望。
上海昆剧团作品:《景阳钟》剧照
●中国艺术报:这些年来,上海昆剧团先后推出了“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以及《长生殿》等剧目,不仅在国内演出,也到全球去巡演,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口碑、票房都非常好。
上海昆剧团作品:《邯郸记》剧照
◎谷好好:过去我们全年演出也就五六十场,收入只有30万元左右,现在全年演出数量已经达到了300场左右,到如今连续 3 年演出收入突破1000万元。从2013年到2019年,上昆演出场次提升236%,演出收入提升 600%,这个变化让我们很振奋。我们很感谢上海对文艺院团实施的“一团一策”。在政策的保障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精品剧目巡演来拓展戏曲市场。2016年,上海昆剧团以逾10年积累、集五班三代人才优势,将“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 《南柯梦记》)完整搬上舞台,并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昆明、天津、武汉等国内数十个城市掀起“昆曲旋风”,足迹遍及欧美主要国家的主流剧场和重要艺术节,现全球巡演已逾70场。可喜的是,青年观众比例每年都在增加,他们自觉买票进剧场,大大改善了戏曲的生态结构,增强了戏曲从业者的自信心。我觉得,对于昆曲而言,我们不能因为国家有政策扶持,就有一种优越感,一味指望国家养着。昆曲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但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让古老的剧种走得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戏曲要靠演出来激发活力,而市场是检验人才、剧目的战场。“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和《长生殿》确实激活了市场、带动了昆曲的繁荣发展,也反映出了传统经典的永久魅力,活力在市场!
上海昆剧团作品:《南柯梦记》剧照
深耕易耨寸田中
●中国艺术报:现在你不仅担任着上海昆剧团团长,更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六家院团的当家人,从昆曲出发到观照不同的剧种和院团,肩上的担子和思考的角度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谷好好:2016年,组织上任命我担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负责人,角色的转换带给我新的挑战和思考。中心旗下有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评弹等6家全国知名的国有戏曲院团,还包括在建的戏曲专业大剧场宛平剧场及长江剧场。怎样发挥各院团的亮点、特色,如何看到不足、补齐短板,从而打好京昆越沪淮评组合拳,我深深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课题实际上是探索一条有上海戏曲特色、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提升上海戏曲标识度,不断扩大“上海出品”辐射力,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从4个着力点吹响了各院团的集结号:一是着力深化服务意识,推进上海戏曲院团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心及各院团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着力推动上海戏曲创作生产,努力打造戏曲精品。除推出《廉吏于成龙》《贞观盛事》《成败萧何》《班昭》《长生殿》《景阳钟》《邯郸记》7部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其他众多原创剧目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奖等大奖。当下我们正在紧扣重大节点主题,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精品力作。三是着力优化上海戏曲人才队伍,主要是要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不断夯实人才梯队建设。
上海昆剧团作品:精华版《长生殿》剧照
●中国艺术报:从上海戏曲的品牌创建过程也能够看出来,市场或者说演艺生态成为你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角度。
◎谷好好:2020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单位完成线下演出1532场,演出收入达3497.08万元。我们重点是抓好三个市场。在巩固传统市场方面,通过推“戏·聚精典”品牌演出季、优秀剧目晋京演出、经典剧目全国巡演等形式,拓宽剧种剧目的影响力。在培育青年市场方面,打造推广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戏曲文化品牌,譬如“京昆百场进校园”、昆剧“高雅艺术进校园”、“京昆Follow me”时尚课堂等活动。仅2017年至2019年3年间中心所属戏曲院团,进校园演出708场,进农村、进社区演出15234场,开展艺术普及的公共教育活动 3512 场。在拓展“云端”市场方面,疫情让线下演出按下“暂停键”,我们就号召院团通过“互联网+文艺”平台,推出“云排练”“云课堂”“云演出”等系列直播活动,2020年全年打造了174场云上直播活动,305期在线观赏剧目、162期线上公益课,累计已超过 2760 万人次观看。3个市场的互补驱动发展,极大地成功促进了上海戏曲的影响力和社会传播。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两创”之路,让上海戏曲电影再度走向国际A类电影节,推出了《景阳钟》《西厢记》《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萧何月下追韩信》《雷雨》《双飞翼》《贞观盛事》等一大批戏曲电影,拿下了众多大奖,赢得了广泛赞誉。
上海昆剧团作品:《景阳钟》剧照
●中国艺术报:这些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做了不少布局,包括剧场,包括搞戏剧节庆展演、搞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等,这些布局肯定是跟你的整体构思是相关联的,下一步你还有什么计划?
◎谷好好: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正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精神,使得上海一直被誉为“文化大码头”。进入新时代,上海为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目标,正积极推进打造本土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戏曲必须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助力上海成为戏曲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主要有几点思考: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我们将努力推进重点主题创作进程,推进红色经典复排剧目进程,推出一批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海派戏曲优秀作品。其次,要继续抓好人才队伍,进一步为中青年演员定制培养、发展计划,力促他们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军人才。三是要做活做深演出市场,进一步激活思维,树立为民的导向,以演出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四是加强学习教育,结合实际学新政策、新要求,进一步提升院团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促进院团队伍管理水平。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上海昆剧团作品:《紫钗记》剧照
●中国艺术报:从脱贫攻坚到建党百年,这几年国家大事不断,文艺院团的创演活动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节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6家院团有什么样的规划部署、进展如何?
◎谷好好:2021年,我们迎来建党百年,文艺院团有责任承担起职责。现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各个院团从去年8月份起,就已经陆续进入为迎接建党百年创排剧目的日程了,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推进主题创作,重点打造建党百年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积极推进红色经典戏曲作品复排,打造院团年度重点创作。各院团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把喷薄欲出的干劲和坚定不移的传承恒心凝聚到不断推动戏曲剧目建设纵深发展上来,各剧种齐心协力,百花齐放,这也恰恰展现了上海戏曲深厚蓬勃的生命力和原创力。
往期回顾
岳红:做一个美好的人
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说书讲古劝人方
解海龙:用影像记录历史,让相机具有生命
查明哲:导演要打碎自己融入作品
梁达明: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
潘鲁生:无限风光在民间
山翀:因热爱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