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6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8年第3期

1958年创刊/总第299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match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艺术与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太相干的两类事物,艺术求美,科学求真。人类真正建立科学的观念和相应体系是较为晚近的事情,早期仅有不少具备科学观念的实践和片段理论。而艺术的实践和观念成熟则要早得多。文艺复兴是个重要节点,从命名即可知,这一时期是艺术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无独有偶,这一时期也是近代科学的萌芽期,科学的力量开始引起世人的瞩目,甚至艺术的进步也离不开科学手段的应用,比如透视法、人体解剖。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批令后世敬仰的通才巨匠,兼具艺术与科学两方面的才能,并达成很高成就,最著名者就是莱奥纳多·达·芬奇。

 

艺术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少变化。柏拉图有著名的模仿论来评价艺术,认为艺术是对自然世界的模仿,而自然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理念的双重模仿,即所谓影子的影子。在这种认识下,柏拉图既否认了艺术的真实性,也抹杀了艺术的创造性。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承认艺术有模仿的成分,但不否定其中所包含的创造力,创造力来自创作者而不是创作对象。不管哲学家们如何看待艺术,艺术自有其发展的逻辑,支撑其发展的力量其实是多元并存的。再现论、表现论,不同的理解导致艺术的呈现方式也是多元的。理性与感性的交织,造就了艺术丰富多彩的面貌,对美的定义也早已超越了视觉的范畴,而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至今仍记得读中学时,物理老师感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至美时的表情,而我当时一脸懵懂,无法理解这种美的判断来自何处。及至年长一些,才能体会这个公式所焕发的光彩,如此简明,又如此有力。审美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判断,依赖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形式背后的内容。美无处不在,不仅在平常生活中显现,也在抽象的科学世界中存身。科学之美在今天早已得到充分的讨论,无需赘言。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艺术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这两种思维的终点都是对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思维各擅胜场,互为补充,两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激发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 2001 年成功举办首届艺术与科学大展以来,一直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作为学院发展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本刊也与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莱奥纳多》杂志建立了合作关系。《莱奥纳多》的创刊人弗兰克·马利纳是一位科学家,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共事。他早在半个世纪前即开始关注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问题,创办刊物就是为了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今年适逢《莱奥纳多》创刊 50 周年,为表敬意和祝贺,特组织“《莱奥纳多》50 年”专题,经授权发表一批《莱奥纳多》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中文版。相信这批高质量的论文,将有助于启发中国在艺科融合方面的探索。

 

春暖花开,气象日新。继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相继召开,新时代的图卷已徐徐开启。本期《特别关注》刊发了全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先生的宏文《以传世之心而为传世之作》,反映了国家上下对新时代的期许。不负时代,是所有国人的一种责任。

 

特别策划:《莱奥纳多》50 年

栏目主持:王小茉

主持人语

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为契机,从2012年至今,《装饰》与《莱奥纳多》杂志一直密切联系。今年恰逢《装饰》创刊60 周年和《莱奥纳多》创刊50 周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两家刊物共同组织起本期专题。以每10 年为阶段,遴选过去50 年来《莱奥纳多》杂志发表的文章。一方面,回顾了一本期刊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意在进一步推动国内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本期《特别策划》刊载的文章主题分别围绕数字技术与观看方式、3D打印与手工艺、新媒体学术标准、艺术设计与格式塔理论、左右脑学习与视觉研究、城市设计与空间观念,以及计算美学展开,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心理学、语言学、数字制造技术、脑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家创作灵感与探究现象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而艺术家的人文思考与艺术作品则为科学介入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艺科融合的创新活力与成果着实让人振奋。


《莱奥纳多》的创始人弗兰克·马利纳认为,变化与兼容是通向一个更好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关于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探索始终位于时代及学科前沿。与此同时,本期专题还想讨论和试图呈现的,是学术期刊在学科交流、知识传播、成果记录和研究导向中所应该发挥的平台作用,以及它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王小茉)

  

科学本体的再设计:庆祝《莱奥纳多》创刊50周年暨将艺术和设计与科学、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新兴职业的出现

作者:罗杰·马利纳《莱奥纳多》杂志执行编辑
翻译:李拓  中国装饰杂志社

内容摘要

《莱奥纳多》杂志执行编辑罗杰·马利纳叙述了他的父亲弗兰克·马利纳创办《莱奥纳多》杂志的初衷。同时,他在文章中阐述了在新时代下,科学本体的再设计以及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新趋势 :科学的社会嵌入型、大数据、用“模拟”理解诠释复杂现象。最后作者强调,学术刊物是记录这些理念、现象和成果的重要载体。

1. 罗杰·马利纳,《莱奥纳多》期刊执行编辑  2. 1968 年《莱奥纳多》创刊号封面


作为结构隐喻的算法
——关于数字文化反馈环路的反思 
作者:罗米·阿契托夫 韩国弘益大学

翻译:中央编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笔者认为,将数字算法结构应用到模拟媒体,也许会揭示出数字技术本身的隐藏价值和内在认知。本文阐述了当代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理解,即隐喻被认为是一个通过跨领域映射——一个概念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部分映射(投射)——创造意义的概念工具。虽然被投射的领域意在阐明目标领域,但笔者认为,隐喻本身就具有自我反射性——将注意力引到被投射领域的特征上来。

凯莉·格勒,《倾流像素》,艺术装置,2008 年(© Kelly Goeller)

 

混合重组:工艺、数字制造与工艺品独特性探索 
作者:阿米特·佐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利娅·比希勒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翻译:中央编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数字制造,尤其是 3D 打印,为工艺、艺术和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这一工序有很强的局限性。具体而言,数字化设计的工艺品,其本质上具有可复制性。与之相反,传统制作的工艺品,每一件单品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本文作者在涉及物品破坏与还原的相关工作中,通过被故意打破的精致工艺品和3D 打印还原,将数字化制造与工艺制作结合在一起。展现它的目的不是将原作品还原,而是将其转变成破坏和还原均可见的新物品,同时赋予再组装物品以纪念性功能。

 

新媒体,新准则

作者:乔恩·伊波利托  缅因大学
乔林·布莱斯  缅因大学
欧文·F·史密斯  缅因大学
史蒂夫·埃万斯  美国诗歌基金会
纳森·斯托默  缅因大学
翻译:焦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审校:向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本文主张重新制定新媒体研究领域的教师评价标准,并对美国大学中教师的晋升和终身教职评审委员会提出了具体建议。



艺术、设计和格式塔理论

作者:罗伊·R·贝伦斯  美国北艾奥瓦大学

翻译:中央编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1910 年,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韦特海默、库尔特·考夫卡和沃尔夫冈·柯勒共同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本文作者讨论了格式塔理论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阐述了受日本启发的美学理论及其相似性,并探寻格式塔心理学家与某些艺术家的共性。

 

教育的半脑理念
——视觉文化下左右脑兼用的思维和学习 
作者:劳伦斯·E·穆尔 美国俄勒冈研究中心
詹姆斯·B·威廉姆斯 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中心

翻译:中央编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审校:张丹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内容摘要

几个世纪以来,教育者们都着力于通过书面语和口语传递知识。也就是说,人类负责处理语言的左脑在强调文本和话语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连接右脑的空间推理、符号分析和图形解读能力被极大地忽视了。随着电视、电脑的发展,纸质文本不再垄断我们的符号环境。对文本的强调有必要通过关注图形格式和视觉艺术达到平衡,我们应该提高对符号的敏感意识,在语言网络中将文本与图像联系起来,进而与视觉文化融合。

 

城市设计、建筑和艺术中的空间观念 
作者:N·N·帕特里西奥 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
翻译:李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内容摘要

随着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学者对传统空间概念的修订,作者认为,在城市设计、建筑和艺术领域也需要一种新的思路。这些修订成果表明,空间应区分出两个基本范畴:物质的和精神的。受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精神空间并非与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空间一一对应。或许可以这样说,空间观念是产生于观察者的头脑,并强加于物质世界的一种结构。作者论述了空间观念是如何因文化基础的不同而各异,并给出了一些它们在不同文化中对城市设计、建筑和艺术产生影响的案例。为方便进一步分析,还将精神空间细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生物型、符号型和数学型,并列举了一些在城镇布局、建筑设计和绘画上的实例。

 

计算美学中的生成技术与美学度量 
作者:张康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樊桢宝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计算美学和美的计算这两个新交叉领域,概述计算美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计算机生成艺术和美学度量,列举了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特别关注

栏目主持:萧冯

以传世之心而为传世之作

作者:冯远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内容摘要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文艺家应努力创作能够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拉开距离,与现代西方艺术保持距离,与现实生活和人民零距离,与时代贴近距离,与高峰目标努力缩小距离,能够折射历史与人民辉光的当世作品。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中国设计红星奖(2006-2017)
编辑:刘晶晶   中国装饰杂志社

资料提供:中国设计红星奖委员会 

编者按

中国设计红星奖,于 2006 年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发起创立,是北京市科委支持的专业设计奖项。自创立起,它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秉持“公平、公正、公益、高水平、国际化”的办奖原则,已经走过了 12 个年头。2012 年,北京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作为北京“设计之都”建设的标志性活动,红星奖为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的红星奖共收到2313 家企业的 10044 件产品参评,比上年增长 40%,数量创纪录地突破 1 万件,且连续四年成为全球参评数量最多的工业设计奖项,显示出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截止到2017 年,累计收到来自33 个国家和地区7267 家企业的 58841 件产品参评,国内参评地域涵盖全部 34 个省、市、区。参评企业包括德国奥迪、瑞典沃尔沃、韩国三星、美国戴尔、中车、商飞、联想等数千家中外企业。参评产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高精尖技术。组委会前后邀请到来自近20 个国家的 200 位设计、科技、经济、传媒等各领域专家担任评委,结合世界著名设计奖项和中国国情制定评审标准,遵循严格的评审程序展开评选认定工作。红星奖还与德国红点奖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国际设计奖和韩国好设计奖达成标准互认,致力于成为被国际设计界所认可的中国设计标准。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国内最权威、影响力最大、参评数量最多,以及最具中国代表性与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奖项。

 

如今,红星奖已获得了中国20 余家设计协会的支持与协助和设计领域的广泛认可,也收获了来自全球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12年来,它在巴黎、米兰、内罗毕、北京、上海、深圳等36个城市举办162 场巡展,观众超过330 万人次,深受社会媒体、专业媒体关注。优秀奖又与阿里巴巴、京东、视觉中国、苏州图书馆等电商、传媒、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商家开展合作,秉承设计专业精神;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建立全产业链服务企业,2017年更提出了“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颁奖活动主题。世界设计组织主席穆根迪·瑞塔这样评价:“无论是参评数量还是极高的设计水平。我们看到高水平的中国设计正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世界设计正关注着中国的领导力,而红星奖所代表的中国设计令人瞩目,这也将带动世界其他地区关注创新、设计和创意,提升生活品质。”

2006/ 至尊金奖 / 海尔全球 U-HOME 成套家电 /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空间的精神,生活的智慧 

——谢柯的设计探索

作者:赵毅平  中国装饰杂志社

内容摘要

谢柯是生活工作在重庆的知名室内设计师。他是重庆尚壹扬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与设计总监,壹集生活美学主理人。作为一名颇具人文关怀的设计师,他在设计中重视空间与人的关系,强调空间中人的体验与感受,追求单纯的、从本质出发的设计。他的商业项目、民宿与住宅设计作品不仅在业界获得广泛认可,也因为参与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而被大众亲切地称为“暖男设计师”。谢柯的设计历程如何?他对空间与人的关系有着怎样的思考?本刊在重庆对谢柯进行了专访,进一步解读他所理解的设计与生活。

 

书评

栏目主持:莫筱

以经典致敬未来

——再读埃米尔·鲁德的《文字设计》

作者:易祖强   中央美术学院
郎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文字设计》(中文版)的读析,对该书作者——瑞士著名文字设计师埃米尔·鲁德颇具实验色彩的实践方法、设计哲学作概要描绘。重点论及了瑞士文字设计里极具代表性、基于系统方法论的“整体设计”概念,以及在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经典法则基础上追求功能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之间动态平衡的“有机设计”理念,以今人视角评析了《文字设计》一书超越时代的价值所在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介绍“阅读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介绍“ 江南物化”

《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介绍 “信息视觉”

《装饰》杂志2017年第5期介绍 “ 历史街区复兴”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 “德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  “毕业设计·环境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介"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欲知2018装饰学术年会参与方式,请点击以下链接: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