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18年第11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1-09-22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8年第10期

1958年创刊/总第306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设计学科的快速发展,既显示了实践的旺盛需求,也表露出某种程度上理论建设的滞后,设计研究的范式问题因此必然被提上日程。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界对设计期刊的需求、期望也日益增大,因为无论在哪个学科当中,专业的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期刊是学术成果的发表平台,更是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发表与交流,期刊能够树立并明晰学科建设的相关标准,并使得这些标准潜移默化地介入学科范式的建立当中。由于中国设计学科建立时间相对较短、发展速度却很快,国内的设计期刊一方面面临需求大增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拥有国际视野,在学术平台的建设上学习和提高。


一个学科要想健康地发展,国际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设计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时中国设计学界也在以专栏译介或集结出版的形式不断引进国外设计期刊的优秀成果。国际设计期刊也在积极地同中国学界进行合作与交流,邀请中国学者担任期刊编委或撰写通讯及评论等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设计期刊与国际设计期刊之间仍缺乏一种紧密的长效合作机制和沟通机制,这也是在《装饰》创刊60 周年之际,本刊主办“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活动的背景和用意所在。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将国际设计期刊向国内的学者进行引介。一方面能够让国内学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国际设计期刊的学术水准与办刊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期刊的引介,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期刊之间的差异性与各自鲜明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不同期刊之间的差异性其实也代表着各自所倡导的研究范式,不同的设计刊物也为我们呈现了设计学多元并存的范式类型。这也响应了我们最近一直在探讨的设计学科如何确立自己研究范式的话题。


本期《特别策划》即向读者呈现了此次论坛邀请的四本国际设计期刊的主编或编委的精彩发言,以及会后接受本刊专访的内容。理查德·布坎南教授长期担任《设计问题》期刊编委,他着重强调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所在,以及如何在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日本设计杂志《AXIS》是一本商业杂志,其主编上條昌宏阐述他们的运营理念为BTC,即商业(Business)、技术(Technology)与创造性(Creativity)的结合;《莱奥纳多》期刊执行主编罗杰·马利纳教授与中国渊源颇深,一直致力于连接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设计史期刊》编委丹尼尔·胡帕茨,则对设计史传统的线性叙事与欧洲中心主义写法发出不同声音,为设计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提示了新的可能性。同时,本刊编辑还精心遴选介绍了其他十余本设计期刊,以使读者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当代设计期刊的资讯。


临近岁末,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举办各类活动的高峰期,其中引人注目的有2018 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类院校联盟Cumulus 国际会议在江南大学举办,这一组织近年来不断壮大,显示了院校在设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本期《纸上展览》栏目选登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简单图像奥秘”系列展作品,三次展览以丰富多元的展品形式讨论了摄影由技术驱动到人文驱动的转变,图像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重意义,以及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如何探寻新的可能性。




特别策划:设计期刊栏目主持:周志

主持人语


作为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读物,期刊诞生于17 世纪的 欧洲,可以说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与报纸和书籍等媒体不同,期刊自产生之时起,便既注重出版周期的时效性,又兼顾内容的详细与深刻。因此,期刊很快便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知识传播的主要平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作为现代社会重要活动的设计登上人类历史舞台,期刊很快便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宣传自己思想主张的重要阵地,《青年》《风格》等刊物甚至成为艺术设计运动的代名词。从此,各种类型的设计期刊便成为传播设计思想、观念和成果的核心平台,也成为记录和反映设计发展变化的重要载体。20 世纪30 年代之后,商业主义设计的兴起与消费时代的来临,大批商业性杂志纷纷涌现,在服装、广告、室内等领域引导着时尚潮流。到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设计学科的逐渐成熟和独立,学术性的设计研究期刊也纷纷创办,加入到由学位教育、学术组织、学术会议等共同组成的整个设计研究网络之中。自此之后,商业型、专业型和学术型的设计期刊逐渐走上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9 月底为纪念《装饰》创刊60 周年而举办的“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上,共有五位来自海外的设计期刊主编或编委出席并发言。本期《特别策划》即以四篇文章完整呈现了这五位演讲者的发言内容,并配合以会后本刊编辑对他们进一步采访的笔录。除此之外,本刊还精心搜集整理出其他十几本重要的学术与专业设计期刊的出版信息,呈现给读者。设计期刊,不仅只是学术发表的工具与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一扇打开读者与作者之间隔阂的窗户,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希望本期内容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国际设计领域最前沿的动态,以及最新的学科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扩展国内设计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周志)



 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 

[ 美] 理查德·布坎南

整理:赵毅平



内容摘要:《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创刊于1983 年,是一本颇具影响的国际性设计学术期刊。理查德·布坎南教授担任该期刊的编委多年,同时也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泽赫德商学院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实践与创业首席教授。他根据在学术期刊工作的经验,介绍了他与同仁们审阅评估稿件、培养作者的方式,探讨了编辑人员的价值,以及在网络出版的新环境下设计学术期刊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根据理查德·布坎南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整理。




◆ 设计研究与设计教育——《设计问题》编委理查德·布坎南访谈

采访:王小茉、赵毅平

整理:赵毅平



内容摘要:理查德·布坎南教授不仅是《设计问题》期刊的资深编委,也在美国与中国的高校担任多年教职,是设计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他对于全球设计学界的前沿与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也对欧美及中国的设计教育颇有见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之后,本刊对理查德·布坎南教授进行了采访,进一步了解他对设计学前沿问题的观察,对不同领域中的设计学的理解,以及对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从《AXIS》看未来设计趋向

[ 日] 上條昌宏

翻译:刘晶晶

整理:周志



内容摘要:当今,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高速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设计的意义和设计师的作用也迎来了重要转折。设计不仅是改善或解决问题的手段,还要依靠设计师的力量来引起社会共鸣,并避免表面化的课题设定。另外,设计的作用已经扩展到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新的服务开发领域,要想解决这样复杂的主题,就必须对相互关联的各个领域均有所了解,并整合相关知识。设计杂志《AXIS》即旨在成为正确传播设计价值的“轴”,也就是作为联结不同领域知识与创造的“连接点(结节点)”,为那些具有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的设计师们做出积极贡献。本文根据上條昌宏“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上现场发言时的口头翻译记录整理。



◆ 携手共进,协同设计——《AXIS》主编上條昌宏先生访谈

采访:王小茉

翻译:刘晶晶

整理:周志



内容摘要:1981 年创刊的日本综合性设计杂志《AXIS》,内容涵盖商业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数码设计等领域,在设计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本刊创刊60 周年之际,《AXIS》主编上條昌宏先生应邀参加了系列纪念活动,并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上发表了演讲。值此良机,为进一步了解《AXIS》的办刊理念与运营方,认识日本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本刊编辑又对上條主编进行了深度采访。本文即根据采访视频整理而成。



◆ 我们已经重新设计了艺术,让我们重新设计科学吧!

[ 美] 罗杰·马利纳

[ 美] 大卫·罗森伯姆

整理:李拓



内容摘要:在20 世纪50 年代,艺术界与科学界泾渭分明,几乎没有艺术家将借助望远镜、显微镜、脑成像技术这些新仪器观察到的新图景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但50 年后,我们对这些新图景都十分熟悉:从月球表面的图像到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的X 光片。如今,我们已进入一个驱使我们重新设计科学的新时代,包括科学条理自身与科学的社会介入性。同时,随着有关大数据的科学成果与作品的出现,许多科学工程与科学探索仍然需要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参与。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方式来描绘通过数据形式观察到的世界。50 年来,《莱奥纳多》一直主张艺术家参与到科技工作中,以及科学家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一方面,那些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的科学家比那些没有业余艺术爱好的科学家能够探索出更多的科学发现,我们的期刊记录下了这些科学家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发表的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也涉及全息摄影、虚拟现实,以及近期的生物学与遗传等。




◆ 寻找共同梦想 实现共同目标——《莱奥纳多》执行编辑罗杰·马利纳访谈

采访:赵毅平、王小茉

整理:李拓



内容摘要:1968 年创刊的《莱奥纳多》杂志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自创刊伊始便始终关注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问题,今年适逢杂志创刊50 周年。《装饰》杂志自2012 年起与《莱奥纳多》密切联系,并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今年第3 期在《装饰》上共同组织了相关专题,授权发表了一批《莱奥纳多》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中文版,取得了良好的学界反响。值本刊创刊60 周年之际,《莱奥纳多》创刊人弗兰克·马利纳之子、现任执行编辑罗杰·马利纳教授应邀出席系列活动,并接受了本刊编辑的专访。本文即根据采访视频整理而成。




◆ 设计史:多样性与全球化 

[ 澳] 丹尼尔·胡帕茨

整理:王小茉



内容摘要:《设计史期刊》刚刚庆祝了它30 周年的学术成就。自1987 年创刊以来,《设计史期刊》一直是学者探索设计历史,并以此更好地了解其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此期间,设计史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将基于实践的学科——设计,与人文基础学科——历史,两者相结合,为我们的物质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设计史期刊》从最初以英格兰为基础,日益国际化,反映了设计历史学术的全球化,以及对于多种研究路径的关注。丹尼尔·胡帕茨的演讲,调查了过去三十年中设计期刊研究的多样性,并提出设计历史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突破线性叙事与欧洲中心的设计史研究

采访:王小茉、赵毅平

整理:王小茉



内容摘要:隶属于设计史学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的《设计史期刊》于1987 年创刊,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史研究学术刊物。在本刊创刊60 周年之际,《设计史期刊》编委丹尼尔·胡帕茨应邀参加了系列纪念活动,并在“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上发表演讲。为进一步了解《设计史期刊》的办刊理念,以及设计史研究的新变化,本刊编辑对胡帕茨先生进行了采访。从他对《设计史期》及其新书《现代亚洲设计》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设计史研究呈现更加多元化、突破线性叙事等特点。






◆ 设计类期刊纵览

编辑:周志



内容摘要:在近期本刊主办的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上,共有四本期刊的主编或编委亮相并发言。尽管这四本期刊在设计学术界和行业界都具有重大影响力,但仍不足以呈现当代设计期刊发展的整体面貌。为配合本期特别策划专题,编辑部又精心甄选出8 本设计研究的学术期刊与6 本非学术性的专业设计期刊,以飨读者从这十几本期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代设计期刊的几个重要特征:


一、非学术不代表不专业,几本知名的专业期刊大多推出每期热点话题或开设特别专栏,显示出同样深刻的思想性;

二、学术性不代表曲高和寡,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即便是学术研究,也关乎衣食住行,关注日用民生;

三、无论学术期刊还是专业期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办刊定位,专业期刊一般在门类上区分,学术期刊则在研究范畴、对象、方法等方面有明确导向;

四、尽管定位不同,但跨学科、广视野仍是所有设计类期刊的共同特征,这也是设计——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行业——在未来的必然趋势。





特别关注栏目主持:萧 冯


◆ 广泛转型与设计机会——

2018 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类院校联盟Cumulus 国际会议

编辑整理:张 明、张凌浩



内容摘要:2018 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类院校联盟Cumulus 国际会议于10 月31 日至11 月3日在江南大学召开。活动以“广泛转型与设计机会”为主题,通过主旨演讲、主题论坛、工作组研讨会、设计工作坊、设计专题展览等形式,共同探讨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设计学科的现状和走向,发表全球化语境下对共同挑战的当地回应,分享新兴的设计实践、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以及反思设计的新属性、新作用和新文化。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 拓


◆ 远去的身影——纪念尚爱松先生百年诞辰

尚 刚



内容摘要:2018 年11 月27 日是尚爱松(1918-2006)100 周年诞辰。本文作者为尚爱松先生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本刊编委尚刚先生。他在文中回忆了父亲一生的求学、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处世,及对自己的影响。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徐 璐


◆ 简单图像奥秘——摄影图像作为艺术的三个维度的思考

邓 岩、刘 芳、孟 珍



内容摘要:“简单图像奥秘”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以摄影图像为主要线索的系列研究性展览。2015 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展出,项目由学术研讨和展览两部分组成。“简单图像奥秘”策划概念源于福柯在很多评论文章里提到的文学语言的问题。“简单图像奥秘”系列展览自2014 年首展至今共包括“简单图像奥秘”“如果艺术可以重新再来”和“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三个系列主题。展览专注于阐释图像的语言概念;传统摄影艺术在新时代环境的不适应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之际,新科技媒介对于视觉艺术观念的影响。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 由技进道·知行合一:覃大立的当代编织艺术和教育

李 江、周 志



内容摘要:当下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不少研究者投身其中,致力于该领域的保护与开发。然而除了大量理论层面的讨论和不断重复以往的产品,真正用合理的方式设计并投入生产实践,创造出既具有使用功能、为市场所接受,又能够发扬传统工艺文化特征、展现当代审美价值的案例似乎并不多见。在这当中,广州美术学院的覃大立教授的创新活动却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他凭借对篮筐编织技艺的执着探究、开发和由技进道、知行合一的设计教育理念,在复兴中国传统编织手工艺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当代手工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设计·扶贫”

《装饰》杂志2018年第5期“社会创新”

《装饰》杂志2018年第6期“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7期“技术与审美”

《装饰》杂志2018年第8期“现代博物馆”

《装饰》杂志2018年第9期“设计研究”

《装饰》杂志2018年第10期“体验·设计”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