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19年第10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1-09-22

       

艺术设计月刊 

--

2019年第10期


1958年创刊/总第318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2019年是一个适于回顾的年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纪念,以及在现代设计史上地位独特的包豪斯建校100周年纪念等重要活动。伴随着这些纪念性的活动,少不了对以往的历史进行追溯,回望来路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判断前进的方向和路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越是近距离的事物,人们往往越不容易判断或识别,如同在山中行路。其原因并不在于所见非事实,而是无法有效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关联,缺乏宏观逻辑的建构和支撑,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而失之偏颇。70年、100年这样的时间尺度确实能让我们看清很多问题。


设计作为一种实践形式的历史,可以说是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步,但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足200年。如果进一步审视设计研究的历史,则更为短暂。近年来,设计研究的相关讨论日益引发广泛的关注,学科的建构离不开研究的支撑,研究的方向、路径和定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设计实践和设计的社会生存。设计的学科特点使得设计研究的相关争议纷杂而喧嚷,实践界与理论界的隔阂、学科边界的划定和扩展、研究范式的构建,甚至对“研究”属性的认定都分歧不断。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实践(源于社会现实需求的实践)的持续推进,使许多争议逐渐消弭,设计实践的研究性得到广泛的认同,设计学也日益明晰自己独特的知识生产体系。


设计学的广度和综合性,使得对设计研究的某些讨论难以取得大范围的共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往往只能基于自己的立场、能力范围开展研究。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在思维层面强化综合性的思考,并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拼图”,同时也要求研究者秉持朴素的求真务实精神,先不急于宏大叙事,把局部认知的可靠性有效提升,为未来的研究做铺垫和准备。回顾设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较为强烈地感受到设计学的活力,在并不长的时间里,伴随着纷扰和争议,仍能茁壮成长,并较为开放地与众多其他学科合作,不落后于时代,适时响应现实问题,并不断拓展发挥效用的社会空间,呈现出有些不可思议的成长性。通过这样的事实,不难看出设计研究的朴素立场仍是围绕“好设计”展开的,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科的本体疆域,兴盛活跃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设计学科的发展。


回到中国的设计研究发展历程,“民族性”作为一个核心议题自始至终备受关注,由此也使得我们的设计研究确立了明晰的文化立场。这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关系密切,在经历了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成为一种自觉,在各个方面发挥出积极而有特色的作用。以“环境设计”学科的数度更名而言,既是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作用,更有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回应现实问题的因素。设计研究的切入,也成为文化建设的一股特殊力量,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效支撑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为题,正是希望从实处推进学科建设,理清思路,奋力前行。

 



特别策划  

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
栏目主持:周 志

  

如果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国内的工艺美术学/ 设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已经有了70年的发展历史;而如果把研究的概念扩展到思想与观念,这个时间段还要延长至上百年。但是,截止到目前,相较于风生水起的行业实践活动与颇具规模的教育培养体系,国内设计研究的对象、方法、范式、导向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去年9月,在创刊60周年之际,本刊推出了“设计研究”专题,诚邀方晓风、杭间、许平、辛向阳、何人可等在本领域有着长期思考并卓有成就的资深学者就设计研究的范式、方法与体系等话题发表议论,在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本期《特别策划》栏目拟就此话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意图从研究历史,或者说研究综述的形式对设计学各个门类研究状况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并且反思,进而思考未来设计研究的趋势与走向。


本期专题中的7 篇文章,分别由郑曙旸、何洁、赵江洪、卞向阳、陈彦姝、沈榆、徐江等专家执笔,从设计理论、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设计史、工艺美术史以及国外设计研究趋势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设计研究的历史。撰写专题的作者,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国内设计学科的一流高校,专题文章的选题则尽量涉及几个主要的学科门类,并重点关注国内设计学界,但同时也有对国际上设计研究趋势及热点问题的探讨。回顾历史,既是为了认清当下,更是为了展望未来。希望本专题的推出,有助于设计学界在寻找设计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周志)

 



 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

郑曙旸


 

内容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全新的姿态起步,到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其中,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在60年的历史大背景下力争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同步,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走过了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环境设计5个学科术语作为专业称谓的关键词排序,成为环境设计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关注的重点。设计学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能够代表人类文明先进发展方向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否适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相关专业和行业存亡的关键。

 

 




形意媒传·艺科融合——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的新视域

何 洁、王玥然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方式与环境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关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和研究范畴,也逐渐实现了由二维表达到多维呈现、由实体现实至虚拟现实、由闭环思维到开放创新的转变,走向愈来愈广阔的视域。与此同时,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的内容也在“形、意”的基础上,向“媒、传”扩展,并被作为一个整体与社会关联,逐步形成了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研究理念与范式。

 

  



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

赵江洪、赵丹华、顾方舟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简要回顾和反思设计研究的历史,重点论述近40年的设计研究进展。自设计研究诞生至今,其学术规模、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论文阐述了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的关系、设计知识的合法性以及设计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归纳了设计求真研究、设计求用研究和设计实践研究,提出设计构架研究可能成为设计研究新的领域和范式。最后,论文提出了设计研究的四种范式。


 


中国服装设计研究70 年

卞向阳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最伟大的建设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人民的穿衣问题,并且从“穿得暖”走向了“穿得美”。在此期间,对应于社会和服装行业发展的需求,关于服装设计的理论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型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完成了从引进外来理论到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自己的服装设计理论的转向。本文分别就每个阶段的服装设计研究,从服装史、服装设计方法论、服装美学、服装心理学、服装评论、服装教育、重大项目等角度加以分析和总结,对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和设计成果也有所兼顾,以梳理1949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走向。

 



走向繁荣: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70 年

陈彦姝


    

内容摘要: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很早,但关于它的艺术史研究起步却较晚。金石学、古董学虽经古人不断完善,但作为一门现代理论学科,其发端已在20世纪的40年代。若干门类史的起步稍早,而更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通史研究则晚到了发起于50年代。此后,几代学人耕耘不辍,从通史、断代史到门类史,从器物的定名、功用到演进变化、历史成因,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日渐繁荣。

 

   


设计“外史”构建中“图、文、物互证”方法研究——以中国现代设计史为例

沈 榆


   

内容摘要:中国现代设计史的研究不仅是求真的工作,还是求解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框架下构建设计“外史”,目标是对于过去的设计经验事实进行社会学的分析,通过对设计知识的自治性和随之而来的“内史”优先性假定的批判,寻找“外史”“内史”边界消解的可能。借鉴和拓展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发掘各类文献,并将之与各个历史阶段的设计成果“互证”,进一步解决设计文献“孤岛化”、设计史解读“故事化”的问题,以多维度的叙事促进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产生更多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知识。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设计元研究管窥

徐 江


  

内容摘要:元研究是学术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可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元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启发下,以全球学术文献数据为基础,利用科学计量方法绘制具有“蝶形”结构特征的设计研究知识图谱,探测与管窥分布于不同设计学科领域的知识元。进一步,基于设计学科知识的衍生脉络关系,审视理性问题求解和反思实践情境的两类经典研究范式,提出融合“理性逻辑”“实践情境”及“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基础性设计研究路径,为设计研究及设计学科的本体反思、学理重构等提供创新的方法和有益的借鉴。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盛典华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庆70 周年庆典中的系列设计

编辑:赵华


  

内容摘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大庆典的宏伟场面依然让人记忆犹新,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主创的庆典相关设计,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清华美院集中各学科专业教师,组成师生设计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国庆庆典专项活动的艺术设计任务,包括广场上壮丽、灵动的“红飘带”,游行队伍中的礼宾车以及11辆主题彩车等设计。


此外,清华美院作为牵头单位,与其他4家单位一起设计了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王红卫副教授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的设计;吴冠英教授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项目进行了创作设计;清华美院校友夏鑫率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设计团队完成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设计任务。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发挥设计价值,创建美好人居——筑巢集团董事长张有利讲述“筑巢奖”十年历程


赵毅平


  

内容摘要:“筑巢奖”创办于2009年,经过10年发展,逐步确立了以人居环境为核心、面向民众现实生活问题、不断探索居住空间的可能性、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室内设计师搭建了发展职业生涯、实现设计价值和个人理想的国际平台。“筑巢奖”的创办初衷是什么?10年间,评审机制是怎样逐步完善的?其价值取向如何?通过哪些手段来助力设计人才的培养?日前,本刊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筑巢集团董事长张有利先生。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 拓


《考工记》成书年代研究——兼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

武廷海


  

内容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对《考工记》成书年代这个基本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文章注意到“匠人营国”是“匠人”工作的一部分,匠人属于“百工”,《考工记》实际上是关于“百工”技术与工艺的文献。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双重证据,发现汉文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至武帝元光年间(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29年),“考工”开始替代“工室”并流行于世,认为这可能是《考工记》成书的年代。所谓“考工”就是“巧工”,《考工记》是关于“考工”的“记”,强调的是“工”之“巧”,《考工记》中的文本可能取材于先秦或秦汉不同时代,客观上反映了新时代对“考工”的新要求。匠人一方面反映了工之巧,另一方面匠人建国、营国、为沟洫的知识体系面向整个国土空间、城邑体系与城乡地区,天地人城综合整体思考,具有治地的空间特征,这可能是匠人所在的《考工记》被用来填补《周官·冬官司马》之阙的重要原因。随着《周官》被改为《周礼》,匠人知识体系也从规划建设史料而成为制度规范的组成部分。

 




好书推荐 | 国际知名学者如何做设计研究?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装饰》2019年第1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介绍“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5期介绍“中国设计教育”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7期介绍“城市家具

《装饰》杂志2019年第8期介绍“设计奖项“

《装饰》杂志2019年第9期“清华美院学科建设”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