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邓韵
邓韵,著名歌唱家、歌剧艺术表演家,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歌剧中心的首位中国学生,首位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的中国歌唱家,在世界各地多个大歌剧院演过几十部经典歌剧。2003年从美国归国,在广州越秀发起创办了“广州歌剧学会”,一直从事歌剧艺术的推广。2010年9月,她创建了华南地区第一个歌剧艺术专业团体——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
作为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歌剧中心的首位中国留学生、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位签约的中国歌唱家,邓韵人生道路早在成长时期已见端倪。
歌剧记忆的积累还是在战士歌舞团当学员时,有一位老师悄悄给她开放资料室,里面有国外的歌剧唱片,邓韵第一次听到了歌剧《蝴蝶夫人》。她还不懂外语,但歌声的美好超越了语言,让她惊呆了。当学员的那段时间,她听了不少黑胶唱片,歌剧在她心里播下了种子。
当年的种子在美国发了芽,开了花,她在一部又一部经典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她甚至出演了《蝴蝶夫人》——当年在黑胶唱片中美好声音由自己来诠释。
但邓韵不愿意止步于此。
邓韵深深地热爱着歌剧。她想回国传播歌剧艺术,引领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我不喜欢打个专家的牌子回来,我想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2003年,邓韵决定从老家广东开始做起,创立歌剧学会,组织演出、培训和歌剧讲座等活动推广歌剧。
目前,邓韵创立的鳟鱼歌剧团已进行了多场演出,邓韵将歌剧“引进来”的道路还在继续。她说自己仿佛就是一条洄游中的鳟鱼(鲑鳟鱼),“鳟鱼的一生都在奋斗,长大的鱼会顺着大河奔入海洋,在海洋中生活大概两年之后,它们回到当年的出生地繁衍后代。洄游历经千辛万苦,但再艰难,它也要游回去,似乎想告诉这个世界什么叫壮志未泯。”
出国前,邓韵已经在战士歌舞团演唱15年。作为一名拥有独特的演唱风格的独唱演员,她首唱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帕米尔高原,我的家乡多么美》《红色话务兵》《珍珠河》《黑牡丹》等许多作品都深受国内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1980年初,邓韵跟随中国音乐家小组奔赴欧洲进行首次商业巡演。“当时演唱曲目中有《阳关三叠》古诗词歌曲,受到西方各界的好评与欢迎。”邓韵回忆,在维也纳她第一次现场观看普契尼的歌剧《波西尼亚人》,令她感到“痴迷和震撼”。
从欧洲归来,邓韵按计划准备赴美探亲。1981年,她顺利考入闻名全球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歌剧中心,成为这座世界著名音乐学院里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得以专心钻研歌剧艺术。
刚开始,邓韵拿的是半额奖学金,直到纽约第一个圣诞节前,学校给了她一个机会,如果能在15天内把贝利尼的歌剧《蒙泰基与卡佩利奥》中的罗密欧学下来,担任B角,她就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邓韵努力背了下来,学业得到保障,接下来四年获得全额奖学金。
到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第二年,邓韵被时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指导乔安·多勒曼看中,收为门下弟子,在课外教授邓韵丰富的歌剧修养和演唱技巧。两年后,乔安想带她去参加大都会歌剧院的面试。面对这个是很多音乐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邓韵却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老师告诉她,你永远都没法做好万全的准备,因为学无止境。她通过了大都会歌剧院的层层选拔,成为了首位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的中国歌唱家。
自此,邓韵开始了在大都会的演出,她在《弄臣》《蝴蝶夫人》《卡门》《阿依达》《叶甫根尼·奥涅金》等多部经典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歌声回响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与媒体的赞誉。
1994年,邓韵在美国纽约获“杰出妇女明星奖”,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出席了颁奖仪式。对于邓韵来说,她在艺术上的梦想一个一个地相继实现了。
1993年,华盛顿歌剧院首部中国歌剧《原野》正式演出,邓韵在其中担任焦母一角。《原野》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连演11场,场场爆满,被《纽约时报》称为“普契尼的回响”。谢幕时,邓韵回忆起当年在欧洲巡演唱《阳关三叠》的情景,这是她第一次在美国用母语演出歌剧,给了她极强烈的自豪感。
“从那时候起,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歌剧和真正体现我们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登上世界的舞台。”2003年,邓韵从美国归来,旨在培养青年歌剧演员和推广歌剧事业。
邓韵发现,歌剧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少年轻人学歌剧,连发音都是用中文标注的。她与先生一起编译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的IPA音标系统,这是用于青年演员学习外国经典歌剧与曲目的工具。
2010年4月,广州大剧院落成,邓韵带领歌剧学会成员在剧院举行了首场试演《为了公主图兰朵》。身在海外的热心人李广生先生看完凤凰卫视对邓韵的访谈后联系到她,愿意无偿提供赞助经费支持推广歌剧事业。至此,邓韵终于得以成立一支专业的团队——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鳟鱼歌剧团目前是华南地区第一个专业的歌剧表演团体,拥有20多名全职的专业演员和幕后制作人员。
成立以来,鳟鱼歌剧团已经制作并演出了《费加罗的婚礼》《野火春风斗古城》《乡村骑士》等多部中外经典歌剧。
鳟鱼歌剧团与广州大剧院、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创立了品牌项目《周末歌剧》,推介演出了20多部世界中外的经典歌剧、音乐剧,让歌剧走进市民的生活中。
2012年,邓韵带领歌剧团开始创演《诗经·乐图》,“在《诗经·乐图》中找到了自己向往的艺术,也找到了回国11年来真正要寻的‘根’。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备好珍贵‘食粮’,在这片沃土上等候多年了。”
2012年,邓韵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诗词。她认为,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国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名副其实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邓韵决定将歌剧的演唱手法融入到《诗经》的唱颂中。
同年,广州鳟鱼歌剧团启动了《诗经·乐图》的创作计划,邀请青年作曲家刘天石作曲。邓韵坚持,要唱好《诗经》,传统文化的积累非常重要。她让学员分批参加传统文化学习,增强对诗经的理解。套曲采用中西乐器混合编制的室内乐队组合呈现,在经历长达一年的创作之后,《诗经·乐图》声乐套曲初具规模。邓韵认为,完成制作了这部原创《诗经·乐图》套曲,以新曲演绎,用音乐、表演的形式重温中国古典的诗词礼仪,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塑。2013年中秋节,邓韵带领鳟鱼歌剧团在广州大剧院演绎了诗经《月缘组曲》,受到好评。“好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温馨和快乐,可以净化人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带动整个社会风气,所以歌曲的健康向上能体现出国民的素质。只有好的音乐才称得上善乐。”
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国青年歌唱家音乐会《诗经·乐图》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邓韵希望她的鳟鱼歌剧团能一直唱出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善乐。2016年6月13日《诗经·乐图》走出国门,在纽约的世界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上演,获得各界好评。
邓韵自2003年在广州创办了首个歌剧学会以来,一直坚持推广歌剧艺术,希望让歌剧艺术更好地走向大众。邓韵认为,歌剧是集声乐、表演、音乐和舞台等艺术于一体的最高形式,如果没有人才资源,没有观众,歌剧院也会是形同虚设。推广歌剧艺术,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10多年来,广州歌剧学会举行歌剧音乐普及讲座型演出、歌剧音乐会、小型的歌剧片段轻唱会等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群“歌剧之友”。前不久,邓韵及团队刚在越秀艺术中心完成了一场歌剧的重唱音乐会,参加的都是特别专业的歌迷朋友,越秀区孵化的七个团队也都派代表来参加。“我们越秀区艺术中心有茶喝有歌听,周末还可以到剧场去看我们的剧团演出。越秀艺术中心的小剧场,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只有两三米之内,这么近的距离能够迅速进入演出状态,是非常难的。演员通过这些分享演出锻炼,将来登台,灯光一打,很容易达到无人之境。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一切都很难实现。”
每年越秀区举办的二沙岛户外音乐季都能看到邓韵和鳟鱼歌剧团的身影。去年越秀区举办的羊城首个户外艺术沙龙中,歌剧主题分享也作为首场活动,邓韵和鳟鱼歌剧团给市民分享了歌剧艺术和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以及歌剧经典节选的展示。歌剧专场作为首场羊城艺术沙龙的主题,展现了羊城艺术沙龙在大众化之外的专业性,也展现了越秀区对歌剧艺术的重视和支持。
在邓韵看来,推广歌剧艺术需要好的平台,也需要长期的坚持。接下来,邓韵和鳟鱼歌剧团会继续坚持做原创,用更多原创的内容来吸引歌剧迷的加入,更多地融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继续通过分享、讲座等形式提升大众们对传统文化和歌剧艺术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