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艳国:科学用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重要方法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精神和我省“两清单一安排”要求,营造抓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推动我省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织开展了“教育评价改革大家谈”,邀请各地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就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谈认识、谈进展、谈打算。


今天小编带来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艳国的见解,一起来看↓↓↓

科学用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重要方法

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艳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社会选人用人规律,用好分类评价方法,以分类评价促进高校特色发展、专业内涵发展、人才个性发展,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认识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的紧迫性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的价值判定,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对教育事业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好分类评价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育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目标决定方向,评价激活动向。为适应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多样化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兴盛的标志。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居世界首位,如何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分类评价体系事关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绕不开的关口、避不过的堡垒。202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作为指导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三个层面对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向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利器。和而不同,教育因差异而精彩。分类评价是教育改革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师和学生成长规律、社会选人用人规律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不同类型的大学有着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专业体现着不同的职业导向。个体差异性是人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基本遵循。大学生既存在着普遍的个体差异性,也有着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群体差异性,这是学生分类评价的学理依据。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因专业、学科、岗位不同而存在差异,用好分类评价才能有效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教师分类评价的现实依据。社会选人用人既有着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有着差异化、职业化的素质需求,实施专业分类评价就能促使学生在职业方向上分流,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教师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由此可见,分类评价理应成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有利武器。


高校分类评价重在“建”,用好“评”,目标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评”是标杆,是手段;“建”是要求,是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既要评,更要建,根本的出路是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点在“建”上做足做好文章。高校分类评价改革重在“建”,即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即从源头上保障丈量学校、学生、教师、人才的尺子可信、可靠,从而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要用好“评”,即规范合理地实施评价行动,发挥好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同时,保证评价行为客观、公正。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着眼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最终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突出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的问题意识


我国现有高校三千多所,在办学区域、层次、类型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做好分类评价改革要聚焦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对症施治、精准施治,克服教育评价各种顽疾,扭转不正确的评价导向。


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高校分类评价的理念是量体裁衣,即根据评价客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性质量标准体系,避免评价主体用一把尺子丈量“高矮不一”的评价对象,避免评价对象根据统一标准削足适履,不顾自身发展实际情况。


切忌一刀切。教育系统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多样性,这一特征在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在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学科、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因素,评价结果就会失去效度,无法真实反映评价客体实际情况,起不到评价促进发展的真实目的。


确保全覆盖。高校分类评价的客观依据就是高校是分类发展的。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已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从这点可以看出,分类评价的方式是生成性的,即先有分类发展,再有分类评价。因此,高等教育分类评价能够更好地兼顾不同高校的办学实际、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做到全面覆盖。


克服“五唯”顽疾。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管理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对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演变,这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五唯”顽瘴痼疾。分类评价就是要以内涵发展为目标,回归教育规律,回归育人初心,避免“教育”不见“人”,“评价”不见“人”问题。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高质量发展落脚点是内涵、质量,载点是专业、学科,关键点是师资队伍、协同育人。把分类评价纳入到内涵式发展中,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是对高校实施精准评价、充分评价的重要前提,将有助于实现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抓住高校分类评价改革的目标导向


多样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显著特征。抓好高校分类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高校分类发展、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


站稳立足点,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做到术业有专攻。高校分类发展是高校分类评价的基础。通过分类、多元、科学的育人模式,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始了有益探索。如上海在全国较早启动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学科专业布局这两个维度将上海的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种类型,“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根据“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原则对上海的62所高校进行分类,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上海高校发展的劲头更足、目标更准、内部治理能力更强。


掌握平衡点,把握评价标准的共性与个性,评价标准之间不能落差太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标准是实施高校分类评价的灵魂。评价标准本质上是评价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评价客体在属性要求上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是造成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价实践来看,高校分类评价有必要以“育人为本”价值取向为核心,充分吸收其他价值取向,形成既能反映育人普遍规律,又能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差异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吃透关键点,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搞好分类评价。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实施高校分类评价的参照依据。如果说评价标准是分类评价的灵魂,指标体系就是分类评价的血肉,它把评价标准具化成客观、可见、可操作的观测点。相关研究表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财力数量、财力资源配置、产学研和领导水平这6个二级指标是决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在制定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点围绕着这几个指标展开,同时也要结合各类高校实际,做好指标体系分类编制工作。


抓住核心点,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现评优劣汰。促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分类评价的目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导向、特色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分类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高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依据评价结果对高校实施评优劣汰是强化高校分类评价指挥棒作用的重要方法,只有合理的运用评价结果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把高校导入快速发展、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


关注聚焦点,满足社会多方合理诉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实施分类评价的重要原则。教育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声誉和政府对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高校分类评价过程中要倾听多方诉求,做好评价信息公开,严肃评价纪律,开展“阳光评价”,广泛接受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评价工作公平公正。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阶段,但离教育强国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运用好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这一重要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打好教育改革领域的“龙头一战”“最硬一仗”,迈出教育强国的坚实步伐。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


周创兵:聚焦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探索建立特色教育评价体系

黄路生: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龙和南:解放思想 凝心聚力 推动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大格局

邓辉:坚持破立并举  扎实推进高校教育评价改革

刘朝阳:做好教育评价改革文章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孙占学: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务求实效

聂晓葵: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回归立德树人本位 全力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温和瑞:以教师评价改革为抓手 在回归育人初心中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李瑞峰:认真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精神 深入推进新余教育高质量发展

罗嗣海: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黄金龙: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左和平:回归教育初心使命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潘熙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梅仕灿:回归育人本位 推进特色高校教育评价改革

徐长节:高校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三个辩证关系——兼谈华东交通大学的改革实践

张小康: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詹世友:聚焦师范主业,切实培养师范生师德师识师能师艺

幸珍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教育评价改革

赵伟: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  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

胡春晓: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进学校在更高层次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李高兴: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开创抚州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曾晓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细  加快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方艳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黄恩华:推进三大评价改革  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邱向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上饶教育高质量发展

卢超: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推动地方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

王大胜: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