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是一座艺术宝库 | 黄可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纪念张乐平先生(1910-1992)诞辰110周年,于2020年11月10日联袂举办“回眸——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
与此同时,北京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连环画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套《张乐平》十二册系列图书。笔者既参观了张乐平纪念特展,又看了十二册《张乐平》系列图书。两者相比,张乐平纪念特展,可大致概览张乐平的艺术人生;而十二册《张乐平》系列图书,则可贵地把目前能都搜索到的张乐平数千幅各类画作集中起来,又分门别类作介绍,使后人可以深入细致、全面地品味张乐平作品,了解这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大师的人生脉络。因此,这套《张乐平》系列图书,对全面研究张乐平来说,既是一个小结,也是新的起点。
张乐平1941年初夏的自写
《张乐平》十二册系列图书的第一册《都市风情》,集中介绍张乐平创造“三毛”艺术形象之外的早期漫画作品,包括独幅漫画、组画漫画插画(应约为描写上海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和连环漫画。这册《都市风情》形象鲜明地显示着,张乐平自15岁离开家乡(浙江海盐)来到上海东部南汇万祥镇一家木行当学徒,以及后来融入上海市区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中西文化交融、贫富差距极大、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市,经他敏锐的观察而有种种感受,然后创作一系列带有都市风俗画情趣的漫画作品,借助描绘上海的社会百态,揭示旧中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发人深思的种种问题,并且触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流浪儿童问题,这就是张乐平孕育创作流浪儿童艺术形象“三毛”的都市社会生活基础。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艺术形象,从第二册《弄堂里的三毛》即早期的三毛,到第三册《抗战烽火》中的三毛,第四册《三毛从军记》和第五册《三毛流浪记》等后来的三毛来看,显然是不一样的。三毛艺术形象的塑造有一个发展、探索、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也是张乐平的漫画艺术发展、探索、深化、成熟的过程。
早期的三毛·小人大志气(1935年)
创造于1935年7月的早期三毛艺术形象,造型定位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脑袋很大,光头,只长三根头发,身体不胖不瘦,聪明,顽皮,好动,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看到什么新的物件,都要去摆弄,搞个明白;看到别人的种种动作姿态,都要去模仿表演,于是闹出种种哭笑不得的笑话。说白了,早期的三毛艺术形象,就总体而言,是上海弄堂里和街头活动的一个聪明、顽皮、好动的小男孩。不过,可贵之处在于,早期的三毛,也显示了胸怀大志的可爱一面。例如《小人大志气》一画,描绘三毛胸怀要当“大将军”保卫国家的大志,骑在一只高大的黄狗背上把它当作军马,挥鞭奔腾前进,着实可爱。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抗日战争中,三毛虽然小小年纪,却在参军征兵处争着一定要报名参军上前线杀敌(参见《三毛的大刀》漫画组画)。可见,在抗日烽火的历史进程中,三毛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成长。
到了第四册《三毛从军记》,三毛已参军上前线,发挥聪明才智,以妙计杀死日本侵略者,缴获枪支,立功受奖。同时,借助三毛的从军经历,暴露了国民党政府军中官兵不平等、长官虐待士兵等一系列问题。
尤其在第五册《三毛流浪记》中,三毛作为旧中国流浪儿童的典型形象,已是塑造得相当完整和成熟。三毛的造型,除了头部特征基本与早期的三毛相似外,则突出了三毛因为长期流浪不得温饱而营养不良,所以体格特别瘦骨嶙峋。而对于三毛精神气质的刻绘,则特别强调机智勇敢、正义有为、助人为乐,使人一见就感到可爱和亲近。就绘画表现技巧而言,线条已是圆熟伶俐,发挥到几乎可以一笔不多也不少的地步。构图、情节的安排,也都做到了无可挑剔。
三毛与小伙伴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
第六册《盼望曙光》和第七册《三毛新生记》,三毛在流浪中因见义勇为,触及旧社会的所谓法规而被捕坐牢房,在监狱中遇见被捕的革命者,受到革命者指点而追求光明。上海解放,三毛也获得了新生,成为人见人爱的少先队优秀队员。1950年,张乐平用热烈的色彩,创作了一对新年画《三毛解放了》(由《大公报》印制,下图),借助三毛在欢腾打腰鼓和扭秧歌来欢庆新中国诞生。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张乐平又创作彩绘宣传画《祖国万岁》,借助描绘满怀喜悦的三毛,乘坐气球吊着的花篮腾空翱翔,来欢庆新中国诞生十周年。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成为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半个多世纪,影响感染几代人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改编拍摄成故事影片、美术电影,以及编制成木偶剧,翻译出版各种外文版三毛连环漫画,在世界各国也甚有影响。由此形成与比利时漫画大师埃尔热(1907-1983)媲美,共享盛誉的一双世界级漫画大师——埃尔热比张乐平年长3岁,他们是同时代人,同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坚持集中塑造一个漫画艺术形象:埃尔热数十部连环漫画《丁丁历险记》中的十多岁少年丁丁和张乐平数十部连环漫画中的三毛,都是影响了几代人、令人难忘、家喻户晓的漫画艺术形象。
其实,张乐平的连环漫画,除三毛为主角形象之外,还有多部连环漫画,如《二娃子》《我们的故事》《小萝卜头》等,创造了多种类型、各有智慧性格的儿童主角形象。这次的《张乐平》系列图书把他们都收了进来。由此也让人更充分地意识到,张乐平是塑造儿童主角形象的高手。
抗战烽火中的三毛(1938年)
张乐平在抗日烽火中,是始终坚持运用漫画为武器,向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坚强战士——看了《张乐平》系列图书,这方面令我肃然起敬。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张乐平投入组织“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办《救亡漫画》五日刊,接着又成立抗日漫画宣传队,叶浅予任领队,张乐平任副领队,胡考、特伟、梁白波(女)、陶今也、席与群等为队员,当年9月从上海出发,一路西行,途经南京、镇江等城市,举办大型抗日漫画展览,在街头进行流动抗日漫画宣传。后又到武汉,创办《抗战漫画》半月刊,创作武昌黄鹤楼头巨型壁画《抗战到底》,并创作系列抗日漫画传单散发到日军阵地,还由中国空军十四队队长徐焕昇上尉、副队长佟彦博上尉驾驶两架美制马丁B-10轰炸机勇敢起飞,前往日本领空,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久留米、福冈、九州、熊本等地散发宣传。在此前后,又有漫画家张仃、陆志庠、廖冰兄、陶谋基、周令钊、黄茅、叶冈、麦非、宣文杰等加入漫画宣传队,扩大了力量,于是成立抗日漫画宣传分队,由张乐平率领漫画分队,赴江西上饶一带战区开展抗日漫画宣传活动,出版油印随时散发宣传抗日的《漫画旬刊》,并与官方的《前线日报》合作,编辑宣传抗日的《星期漫画》副刊。后又赴浙江金华,与文学界、学术界合作创办综合性宣传抗日的《刀与笔》杂志,此时又吸引章西厓加入漫画分队。接着又深入到安徽战区进行抗日漫画宣传。直至1942年,前后达五年之久。其间,张乐平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漫画,除了著名的《敌寇脸谱》漫画组画外,还有在前线现场写生的《日寇投降》,以及12位抗日英雄肖像等,这些都值得载入我们的美术史。
前线写生《日寇投降》(1941年)
《张乐平》系列图书还让很多人惊讶地看到,三毛之外,张乐平是艺术修养深广并善于创新的多面手。他童年在母亲那里学得的表现民间风俗吉庆题材的剪纸技艺,到他手里被创新、发展成构图和造型灵活多样,表现新的现实生活风俗人情的艺术样式。
卖长锭(剪纸,1936)
张乐平在日常生活中是速写本和画笔不离身,见到值得记录下来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就用铅笔、炭笔或水墨笔、水彩笔,随时以速写画的手法描绘下来,这既是日常绘画技巧的一种磨练,更是绘画创作素材的积累。他历年积累了许多生活气息浓重又可独立欣赏的速写画,其中有不少张乐平在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下即兴创作的自画漫画肖像,折射了他的机智、幽默和艺术功底与修养。
这套书还收录了张乐平于1934年设计的六款女式大衣时装(上图),以及后来创作的多姿多彩的新年画、宣传画、装饰画、书籍插图、书刊封面画、各种题材的水墨画等。这数千幅作品汇聚在一起,让人由衷地感叹:张乐平是海派文化的儿子,而他又以自己丰厚的创作,为他深爱的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笔笔有形的、无形的宝贵财富。
除夕的城隍庙九曲桥(剪纸,1935年)
张乐平先生的多彩人生实在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值得我们反复观赏、细细品味。
本文配图均选自《张乐平》系列图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19笔会文粹《这无畏的行旅》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