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周落幕,新格局开启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全回顾

D&I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22-08-28


2021环同济设计周

新格局 A New Landscape

2021.11.27- 2022.1.6


“新格局 A New Landscape”为主题的环同济设计周于2022年1月6日圆满落幕,主要活动历时41天,有超过30场主题活动在杨浦滨江、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NICE2035等地举行。本届设计周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并得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杨浦区人民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尼冰出席了2021环同济设计周开幕式,他在致辞中指出,环同济正向着打造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世界创意产业核心区的目标不断进发。“新格局”这一主题高度契合杨浦当前的发展阶段、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信未来杨浦和同济大学将继续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为上海设计驱动型城市典范创建和设计之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表示,同济大学的学科发展和杨浦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一直是相互耦合的关系,环同济接下来的使命是进一步打开学院、打开学科和打开大学,不仅仅在设计学院里面发展设计学科,也不仅仅在设计圈里面讨论设计,而是要运用创新设计为社会创造新经济,新生活,新文化和各种新可能,成为环同济核心区总产出从500亿走向1000亿的坚实支撑。

在严格执行当前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本届环同济设计周一共举行了16场论坛和会议,14场展览和5个工作坊,演讲嘉宾近200人,展览面积超过2000平米,线下参会人数超过1200人,图片、视频直播浏览量超过25万人次。在主会场毛麻仓库举办的第十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EPC 2021)以“共同进化 Co- Evolution”为主题,重点探讨了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应该如何在面向未来的研究、产业和教育之间超越差异,互鉴互学和交叉融通

今年,同济设计周迎来十周年纪念。自2019年升级为“环同济设计周”(Pan-Tongji Design Week)以来,这项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市最受瞩目的设计事件之一。本届设计周是贯彻落实同济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部署要求的重要事项,是同济大学全面启动设计学一流学科和“创新设计和智能制造”学科群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区校协同促进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积极成果,有力地推进了设计创新生态圈、设计驱动型城市和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建设



+ 2021环同济设计周精彩回放




+ 论坛&会议

以下内容可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回顾

第四届日常生活与设计史研究论坛

2021年11月27日,第四届日常生活与设计史研究论坛在我院暗房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办,设计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芬兰阿尔托大学、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日常生活设计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个案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线观看直播的观众达7000多人。论坛主席杭间教授阐述了日常生活研究在设计史中的深层意涵和可能的方法论途径。他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有助于推动设计史从书斋式研究转变为实践性写作,特别是体现出了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史学者的眼光。

交叉 · 汇聚——CDD&I启动暨CDI成立10周年庆

2021环同济设计周期间,在同济大学数字创新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Innovation, CDI)成立十周年,同济-MIT国际数字设计与创新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Design & Innovation,CDD&I)即将建设之际,交叉 · 汇聚——CDD&I启动仪式暨CDI成立10周年庆活动于毛麻仓库顺利举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孙捷教授主持,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庆CDD&I的成立,共议跨学科研究与未来创新的发展方向,共望CDI依托CDD&I平台的下一个十年。

EPC

2021

CO- 

EVOLUTION

第十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EPC2021)
2021年12月19日,以“共同进化 Co-Evolution”为主题的第十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EPC2021)在毛麻仓库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国内外设计院校的十余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设计研究与实践,从多个方面做了分享,其中包括设计学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互动联动,开拓新的知识生产、交叉和融合的路径;设计创新如何与科学技术创新、文化艺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合力,为创新赋予意义;设计产业如何在帮助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催生新兴产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如何形塑未来的创新人才,并在教学相长中自我完善……等议题。大会提出了“面向未来、共同进化(Co-Evolution)”的新倡议。


第三届艺术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研讨会

在手工艺时代,我们将手视为创造的符号,将灵感、顿悟、甚至走神的瞬间视为人类独有的智慧,也由此产生了神来之笔或上帝之手的说法, 但是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主导的时代,当机器在算法的帮助下也呈现出创造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自省,究竟什么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2021年12月21日,我们通过线上会议和直播的方式举行了第三届艺术文化数字化传承创新研讨会,本届会议的主题依然聚焦数字创新与当代设计,主要探讨科技飞速发展环境下的文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邀请来自日本、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及中国本土的数字艺术家与跨领域学者们分享了各自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对中国书法的新媒体衍生设计研究与数字活化、虚拟现实考古、结合生物学的人工智能创作、日常与跨界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新媒体演出以及数字首饰等话题。我们发现,在数字技术拉近人与人之间时空距离的同时,并未抹平其文化上的高度差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差异。而在不同国家,看待新兴技术的视角和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一直认为文化和科技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推动的关系,正如欧洲文艺复兴不仅仅是文化的复兴,也是科技的觉醒,将人类的创造力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今天我们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数字运动和摆弄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在被其改变。我们将在后期的帖子里详细整理和回顾艺术家们的研究和探索,敬请期待。

设计科学知识图谱2021研究报告会

2021年12月22日,徐江教授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学界同行共同探讨了设计科学知识图谱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在《2018设计科学研究前沿报告》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和阐释了典型设计知识元特征、设计交叉研究图景及设计研究哲学进路。设计科学知识谱系探寻纷繁的学科知识结构,为设计元研究新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设计研究进路洞察设计研究的底层逻辑,为发掘设计学术“宝藏”开辟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


数字创造力论坛

2021年12月22日下午,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办,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承办的“数字创造力”论坛在毛麻仓库举行,线上线下多平台同步。作为2021环同济设计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围绕“数字创造力”、“机器是否能思考”的主题展开,演讲嘉宾从科技、艺术、设计、教育、哲学各个角度出发讨论了这一当下重要的议题。在个人演讲结束后,嘉宾参与圆桌讨论环节,就“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设计教育的发展”以及“智能技术中数据的意义”等问题与其他嘉宾和观众进行交流。


同济大学首届创新设计智造高峰论坛(IDIM)

2021年12月23日同济大学“首届创新设计智造高峰论坛“在逸夫楼举行,标志着同济大学“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正式成立,同时也意味着同济大学设计学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同济大设计时代正式开启。该学科群汇聚了设计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力学、电气工程、信息通讯工程、控制科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等6个学院的11个一级学科,将共同面向“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业大趋势下,以“设计驱动创新”为引领,聚焦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

第二届上海设计暨第二届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高端论坛

2021年12月24日,“第二届上海设计暨第二届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高端论坛”以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举行。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室承办。与会嘉宾围绕“上海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两个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论坛线上线下有4500余人参会。

“新·营造”——中英社区更新主题论坛

2021年12月25日,牛顿科研基金(NEWTON FUND)及绿色联界Green Connections的共同支持下,来自中英设计院校、设计业界、及相关研究机构的设计力量,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齐聚一堂、同台对话,共同探讨了:内容设计如何在老旧社区的重建和改造中发挥力量?新技术如何帮助我们营造更智慧的社区?设计思维怎样在社区营造中发挥创新力量?可持续思维如何介入社区营造?除了在场的参与者外,近4千人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演讲结束后,嘉宾们在圆桌讨论环节与在场及线上的参与者们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新的知识观念、设计及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设计师的新角色等等相关问题。

流动的舞台

8组学生设计路演畅想未来出行“流动的舞台”;10位主题演讲嘉宾带来精彩分享与对话;30多位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行业嘉宾来到现场;网络在线参会人数峰值超过3000……2021年12月29日,首届同济-广汽创新设计策源营“流动的舞台”最终路演和主题论坛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落下帷幕。作为2021年环同济设计周的压轴活动之一,这是一次由学生设计项目路演牵引议题,由来自不同领域嘉宾的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进行回应与对话的别开生面的论坛。现场汇聚了来自科学、艺术、学术、产业、商业、金融、网络等各路前沿玩家,多角度“窥探”未来出行,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元宇宙、策展零售、生命科幻、智慧声光等热门议题。


第二届体验的提升——敏感设计及智能交互环境设计论坛

2021年12月26日,我们以线上会议和直播的形式举办了第二届体验的提升——敏感设计及智能交互环境设计论坛。论坛探讨强化人与空间的亲密关系及可持续空间再造、智能互动体验的环境空间设计等内容,内容精彩纷呈,气氛热烈。本论坛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范圣玺书记做开幕致辞,汪滋淞老师主持,著名设计师郑忠、胡伟坚先生讨论酒店多元体验及挖掘文化的设计理念,著名设计师庞嵚先生以浦东前滩设计等介绍重视人与建筑的对话和新旧板块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家覃万富讨论关注人在多元环境下情绪的变化及放大感官艺术探索的经历。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Maria Chiara Torricelli、副教授Nicoletta Setola、建筑师Eletta Naldi讨论意大利经验中以个人和社区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系统空间的设计路径。著名设计师陈铮女士讨论通过强有力空间创造设计提升舒适度及体验感。汪懿女士介绍超大城市资源集约化发展的上海TODTOWN天荟TOD典型代表。王刚先生探讨强化空间情境设计提升使用者的价值体验。白鑫先生做校园空间即教材,场景即教育的研讨。论坛旨在共同研讨在体验设计语境下设计的新属性、新作用和新文化。


全球数制工坊第六次亚洲年会(FAN6)

Fab Lab Asia Network全球Fab Lab亚洲网络第六次年会(FAN6 )于2022年1月6-7日召开,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Fablab O主办,于同济设计周期间在同济大学设创学院举行。会议通过圆桌讨论、讲座、工作坊和上海城市风貌展示,产出了优质且尖端的内容成果。本次会议邀请印度、希腊、德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芬兰、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线上参会,就遍布亚洲各地的16个数制工坊针对STEAM教育在中国“双减”政策下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后疫情时代如何创造具有社会和工业价值的产品;推动传统手工艺与数字制造、大数据与物联网(IOT)、Metaverse、合成生物学与艺术的跨境融合进行了多元化的讨论。Fab Lab在同济的安家落户和茁壮成长及全球网络的交流,与设计创意学院兼容并包、充满活力的风格交相辉映,为设创学院注入了新鲜血液。



+ 展览&竞赛

以下内容可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回顾

《觉——看见声音》展

这是一个偏好多维感官体验的时代,借由一些新兴的技术手段,同一事物在不同领域的多样性被逐渐挖掘,在打破原有认知后,全新的体验接踵而至。2021第三届艺术与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上,院推出由声音实验室领衔的艺术展《觉——看见声音》,展现了与声音为主题的一系列跨媒介教学与创作思考。展览空间的主体光影装置《感官拓扑器》融合了学院 “声音之形”课题的集体产出和 “音画装置”课题,并以教博会展览为契机量身定制了沉浸式体验空间。次还展出了由几位青年老师及其研究生带来的以“声音”为主题的作品,包括:艺术装置——涟漪、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装置——数字之都、产品设计——数字果盘以及艺术装置——高山流水等。设计师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见解与技术实践,通过算法设计及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声音频率、声强、音色、情感等数据映射到多维的数据矩阵上结合参数化设计工具制作生成图形、动画、视觉特效及3D打印实物模型。用可视化手段,最终跨越感官界限,听闻变成眼见。

《社区关怀的7个设想》展览

2021年12月10日至12月20日,学生作品展“社区关怀的7个设想”在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举行。该展览分享了由D&I研究生通过 "PSSD方法论和工具 "课程开发的7个服务概念,以更好地关照四平社区的弱势群体,从沪漂老人到智力障碍者等。当地居民,特别是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的日常使用者,他们很多是这些服务概念的目标用户,对展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使用在展览上准备的反馈卡,他们纷纷分享了对这7个服务概念的宝贵意见。


「宅」第12届晒上海主题展

「晒上海」是由多少家具侯正光,牛电科技刘传凯和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丁伟院长创建的设计主题活动,与2019年转交给我院执行运作,今年为第12届。本届「晒上海」由芬欧汇川(UPM)提供Formi材料及相应3D打印设备,协同极致盛放设计开发。芬欧汇川(UPM)的Formi是乳酸(PLA)和纤维素(cellulose fibers)组成的复合塑料、绿色环保的可持续性材料。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供工坊的制作空间及设备,提供小批量注塑加工设备。本届作品于11月11日西岸艺术节首展,并于12月12日转移至成美术馆做长期展览。

《老家新材》展览&工作坊

老家新材 My home My material 工业设计大二学生设计技术1课程成果展。课题要求学生以自己家乡为设计素材,探寻CMF(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设计,并以犀牛玩偶的模具进行实际材料的制作。展览展示了80个材料各异,充满创造力的犀牛玩偶模型,并同时展示它们来源地域,带有共情和感染力。同期与12月26日举办犀牛注塑工作坊,供参观者体验。


《设计 自然 多元世界》&《靛蓝色调》展

2021环同济设计周期间,我们成功举办了《设计、自然与多元世界》和《靛蓝色调》两个展览,受到广泛关注。展览在12月20日以线上线下研讨会的形式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欧洲的演讲者和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线下研讨会约有30人参加,在线观众超过600人。我们欢迎来自设计和艺术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展览开展热烈讨论。设计和生态的话题以及关于如何创造一种不那么消费主义的看待创造力的方式的讨论,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设计学科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并向她学习,这个需要很努力的研究。次展览只是生态与文化创新实验室研究之旅的一小步,更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将随之而来。策展人已经在进行下一个项目和研究。

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五校联合设计实践研究专题3协同创新课程成果汇报研讨暨展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研究生设计实践研究专题3 (Studio3) 协同创新课程作为学院的传统课程,是立体T型人才培养模型的实际应用。学生从本科阶段的竖向本专业学习,逐步过渡到横向跨专业学习;学生可通过课程真实浸入真实市场的真题考验,在校内外资深指导老师引导下,接轨中外国际教学环境,在全球市场真实场景中实践以设计驱动创新;课程兼顾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环境设计等方向,打造跨尺度设计原理,从产品到室内到交互到社区,并深度注入品牌战略投资等商业思维,实现商业设计技术的融合。 

本期课程聚焦淮海路城市更新,以未来生活场景为主要背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研究,联合麻省理工学院、米兰理工学院、阿尔托大学、东伦敦大学、圭亚那大学、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等海外院校联盟及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院校师生,线上线下相结合地开展工作坊、讲座、实地调研、建造打样等复合教学活动。


空间·产品

展览从三个维度呈现了人行桥作为空间“大产品”的设计可能,以“器”、“场”、“力”三个具体板块展开叙述,展现设计原型背后的设计工具和方法,与场地互动共生的设计逻辑和策略,以及挑战“不可能”的结构力学。本次展览也是对2017-2020人行桥设计与建构课程的一次回望和反思,通过展览纳入更多的公共讨论的声音,以外部视角反观人行桥自身的形态、结构、文化内涵等一系列属性。


咖啡渣循环再生板可持续设计展

科思创携手同济共创再生之美,双方于2021环同济设计周期间举办了咖啡渣循环再生板可持续设计展。展览展出工作坊成果10余件,并于12月29日进行设计分享会,参与设计师,材料商及产品销售平台共同就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材料开发应用等话题展开积极讨论。

Design with X-智能设计支持系统展

城市是全球人口增长、财富创造、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载体。下一个20年城市如何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这个时代诸如公众健康、气候变化等的主要挑战。因此,在设计领域急需全新的方法和工具来创造一个高性能的城市系统。然而,当今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策略却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当今的规划决策指导着千万亿的资金投入,但是这些决定着城市发展命运的决策形成过程却缺乏数据和实证的支撑,这些数据和实证是预测城市性能和复杂的人的活动的关键。针对以上痛点,我们将展示2个不同尺度智能设计支持系统,她将一种人工智能辅助的交互的基于实证的新设计策略的探索过程变为现实。


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

2021年12月30日,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颁奖典礼暨闭幕仪式在上海市杨浦区毛麻仓库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李文辉、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莅临现场并发表致辞。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阳礼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同济大学港澳台办主任郑晓蕾出席活动并为获奖团队颁发奖状。本次大赛在原有基础上定向联动了大陆全部三所台商子女学校共同参与与拓展。同时大赛建立线上平台和虚拟元宇宙,一共拥有包括上海、台北、深圳等10多个建模城市,使得观众能在云端欣赏参赛选手的风采,这对于疫情时代两岸的互动交流意义非凡。


+ 工作坊


玩转创意工场新世界

2021年12月10日至12月15日,我们在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里举办了为期6天的玩转创意工场workshop。此次工作坊主要围绕生物材料、新型材料探究、培养造物能力等6个主题开展。置于社区中的工作坊,充分拉近了校内外人们的距离,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呈现。在这六天里,伴随着大家的热情、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各个工作坊都产出了超赞的作品。

「未·见」未来智行学研大会

2021年12月5日,未·见 |“未来智行”学研工作坊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报告厅举办。本次工作坊由蔚迈中国和同济创意设计学院及FABLAB O联合发起,旨在探寻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下的汽车行业价值和生态转型趋势,以设计的视角重新洞见汽车与交通出行的未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丁峻峰、蔚迈中国首席执行官何塞出席大会并致辞。本次工作坊创新性地邀请到来自智行、科技、汽车领域的媒体专家,新型智行企业代表上汽享道,以及设计规划、社会人文、时尚文化行业的专业人士和上海高校各学科的新生力量共同参与,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创合作,探索从实验性的学术研究到终极实践的连接点。未·见“未来智行”主题工作坊以先锋的对话、碰撞的观点、“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撬动激发了学界、业界和其他各领域人士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出行方式和汽车价值的有益思考,并为汽车行业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探索光影的奥秘——胶片摄影创意工作坊

2021年12月9-10日,探索光影的奥秘-胶片摄影创意工作坊在四平路1023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举行。本次工作坊活动,我们结合了讲座和实践,带领广大老师同学,进行一场胶片摄影的“实战演习”。我们邀请了业内知名的摄影师、导演和制作人为大家分享古典胶片摄影技术,结合实际的执行案例,与当下国内国外的审美潮流。活动中我们配置了专业的胶片拍摄器材,由职业摄影团队跟随讲解,和大家一起发现藏在生活中的创意可能,并指点如何使用镜头语言将日常转变为诗意。

创意机械臂——智能制造与人机交互

从加工装配到艺术创作,机器人正革命性的渗透在各个领域,应用场景变的越来越丰富多样。针对跨领域的合作与协同,艺术家,设计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拥抱技术适应未来的多样性。

本次机器臂工作坊延续对于工业4.0的探索,并充分结合设计、艺术等创意思维以2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坊展开。工作坊1:光影交互,机械臂投影与物体之间交互,设计场景以及开发机械臂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应用。工作坊2:3D陶土打印,通过机械臂6个自由度的控制,创造出特殊的打印纹理及制造方式,并结合算法进行艺术创作。



指导单位: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杨浦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

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英国东伦敦大学、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

支持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分委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同济未来需求实验室 NEEDS(深圳)、世界设计组织(WDO)、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牛顿科研基金(NEWTON FUND)、FABLAB全球网络

合作企业:

中国工业设计(上海)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天地创意设计有限公司、TX淮海、美国Genslar(上海)建筑事务所、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芬欧汇川/UPM、阿斯顿马丁(中国)有限公司、阿普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卡奥斯COSMOPlat、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柏丽(中国)厨具有限公司、小红书、极致盛放、Stratasys3d打印公司、Design HIT




2021环同济设计周 更多资讯

回顾丨第四届日常生活与设计史研究论坛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
回顾丨全球FAB LAB第六届亚洲网络年会FAN6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
回顾丨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创客大赛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
回顾丨同济-广汽创新设计策源营“流动的舞台”路演&论坛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
回顾丨第二届上海设计暨第二届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高端论坛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
回顾丨Design with X -智能可持续社区设计支持系统展丨2021环同济设计周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论坛回顾丨从输入输出端看“数字创造力”
2021环同济设计周 | 回顾 | 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五校联合设计实践课程成果展
首届创新设计智造高峰论坛:开启同济学科群交叉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路演&论坛:流动的舞台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社区生活环境使用手册展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展览:空间·产品 Dream Big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咖啡的第二生命:咖啡渣循环再生板可持续设计展
2021环同济设计周 | “新·营造”——中英社区更新主题论坛 | 开放报名2021环同济设计周 | 第二届上海设计暨第二届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高端论坛
面向未来 共同进化:2021环同济设计周开幕
2021环同济设计周|徐江:设计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报告会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同济大学首届创新设计智造高峰论坛(IDIM)
2021环同济设计周|第二届“体验的提升——敏感设计及智能交互环境设计”论坛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Design with X-智能可持续社区设计支持系统展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数字创造力” 论坛丨开放报名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展览:《设计 自然 多元世界》&《靛蓝色调》
开放报名 | 第十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EPC2021)
2021环同济设计周 | 交叉·汇聚:CDD&I启动仪式暨CDI成立10周年庆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老家新材&犀牛制作工作坊
2021环同济设计周开幕式暨第十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 (EPC2021)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五校联合设计实践研究专题3协同创新课程成果汇报研讨暨展览
2021环同济设计周|创意机械臂工作坊:3D陶土打印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创意“宅”的大千世界:第12届晒上海主题展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有温度、有态度:社区关怀的7个设想”学生作品展
PREVIEW | PAN-TONGJI DESIGN WEEK 2021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玩转创意工场新世界:期待每一个创意“爆棚”的你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探索光影的奥秘——胶片摄影创意讲座&工作坊开放报名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创意机械臂投影交互工作坊开放报名
2021环同济设计周丨共创“新格局”,精彩活动上线中…
重磅预告 | 2021环同济设计周:新格局 A NEW LANDSCAP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