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即有其六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12-02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这段开始进入玄义分七门料简中的第六门讨论。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即和融会通《观经》和《净土论》(即《往生论》,天亲著)及《摄论》(即《摄大乘论》,真谛译)的真实义,消释其看似矛盾之处,并广为施设种种问答,释去大众的疑情。这一门主要针对陈隋时期流传于教内的种种观点,加以拨正。
就此门中又分六个层次加以展开。第一,首先陈述诸法师(伊时注释《观经》的大德法师)对九品往生者身份判位的观点。第二,针对他们九品判位过高,如上、中六品悉是大、小乘圣人往生之观点,即引大、小乘教理加以破斥。第三,重举《观经》九品往生文句之真实义,加以破斥。第四,直接援引《观经》文句来证明:九品往生者决定是为凡夫施设而不是为圣人。第五,针对“摄论派”认为下品下生十声念佛不是当生往生,而是作未来往生之因的“别时意”观点加以破斥。第六,融会贯通“二乘种不生”之真实义,建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报佛报土的观念,破斥当时将阿弥陀佛净土指为化佛化土的谬见。
第六门料简乃玄义分中,着墨最多的部分,集中地体现出导祖护教之真情,楷定古今之弘毅,阐述净土真义之睿智,启发净业行人的信根信力,厥功甚伟。
在第六门中,导祖所要拨正的诸法师观点,主要是指净影慧远、天台智顗、三论宗的吉藏,及摄论派的慧光,这些悉是陈隋时期佛门泰斗级的人物。其中主要以净影慧远为代表。
净影寺慧远法师博通经藏,是当时的义学高祖,著述甚丰,尤其对《十地论》造诣精深,称为地论派的代表人物。伊时正逢北周武帝灭佛之际,北周武帝为从理论上证明灭佛的正确性,召集儒、道、释三家共五百位大德到皇宫。当时周武帝陈述灭佛的两个理由:第一是真佛无相,没有必要建寺院佛像,虚糜民财,是故宜应拆毁;第二是说舍俗出家不讲孝道、破坏伦常。周武帝盛气凌人,与会大众不敢抗辩,连当时的僧统法上和尚也沉默。唯慧远法师站出来,就真佛无相与佛教孝道问题与周武帝进行辩论。慧远法师以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辩,将周武帝驳得哑口无言。
最后慧远法师正义凛然掷地有声地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周武帝闻言勃然大怒,说:“但令百姓得乐,朕何辞地狱诸苦。”慧远法师针锋相对地说:“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百姓当共陛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可得!”周武帝理屈词穷,只好对大众说:“你们先退回去,以后再集议吧。”最终周武帝还是下定灭佛的决心,慧远法师随即入山隐居潜修。以后隋文帝复兴佛教,恭请慧远法师回京,敕建净影寺,供其专门讲经说法。慧远法师圆寂的时候,皇帝慨叹失去国宝,辍朝三日。
慧远法师对《观经》和《无量寿经》均为注疏,并撰《大乘义章》,在当时及日后,悉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这位通达教观的法师注解《观经》,尚有谬舛,足证净土法门全体乃不可思议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是故导祖虔恭祈祷佛力加持,得感应与印证后,方对诸法师不正确的观点加以厘正,这绝对不是意气之争,乃是高悬祖印、续佛慧命之使然。由此,吾人对导祖的理论和勇气油然而生景仰。而慧远诸法师或大权示现对净土真义认知不足,彰显净宗之大不可思议,并以此作后来师心自用者诫。

——节选自《观经四帖疏·玄义分》讲记


何为“如来”?

释尊为罪浊乱想凡夫,无问自开出离生死之捷径

何为“大佛顶”?
入正定聚,速疾成佛
体、宗、用与“涅槃三德”的关系
乘托佛愿,九界齐入
定善与散善二门义趣
定善与散善二门经文的出处何在?
“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四)
“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三)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