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化市容局齐玉梅: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回顾与展望
2019年7月1日上海领衔全国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经历过上半年的疫情,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至今已满一周年。8月10日,在“2020(第八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以“垃圾分类引发“垃圾革命”——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回顾与展望”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来源:中国固废网 整理:赵利伟
相关阅读
齐玉梅:三大路径与三种“不适应”,上海垃圾分类是看似简单的复杂事
2019年7月1日上海领衔全国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经历过上半年的疫情,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至今已满一周年。8月10日,在“2020(第八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以“垃圾分类引发“垃圾革命”——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回顾与展望”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齐玉梅
在齐玉梅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这个概念自2000年起就已经出现,但是在上海市级层面从事顶层设计的人当中,最终把垃圾分类认作 “垃圾革命”还是在2016年以后逐步深入的。
一、上海垃圾分类历程
上海垃圾分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1928年1月28日的《申报》就刊登了当局讨论垃圾分类一事,提到了垃圾分类、焚烧、灰烬处理等。上海现代意义的垃圾分类可以从1995年开始算起,至今经历了9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是2000年之前,上海做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废玻璃、废电池的专项分类。
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上海被列为8个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此后的11年间,上海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在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垃圾分类从属性出发还是从末端出发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当时,普遍形成的共识是,垃圾分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社会性、系统性的工作,相当于在全社会掀起一场“垃圾革命”。
第三阶段,是上海世博会之后,时间跨度为2011年-2016年,这个期间,上海放大世博会效应,继续探索垃圾分类,建立了绿色账户模式。这个阶段的工作,确定了垃圾分类大分流、小分类模式,也初步确定了分类标准,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也就是2016年至今,可以归纳为总体推进阶段,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一阶段,垃圾分类模式、机制、政策等各个方面更加完善,制度普遍建立,全社会开始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特别是从习总书记2020年新年致辞受到了更大的鼓舞,在上海,垃圾分类已走进社会大众。
二、上海垃圾分类成效
上海垃圾分类正是经过以上历程,才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在上海2019年垃圾分类推进期间,时任市委书记应勇多次给上海市民点赞,这正是全民参与带来的垃圾分类的效果。齐玉梅随后从五个方面向与会者汇报了上海垃圾分类的成效。
第一,全程体系基本建成。从源头投放到末端处理,包括中间的收运,投放点的全面规范,收运系统全面配套、处置系统显现成效,四类垃圾都有相应去处,能分尽分,能用尽用,能处则处,按照这样的原则,全程体系全面建立。
第二,分类实现全域覆盖。上海从2018年开始按照地毯式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现在在每一个居住区、单位都推行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达标和全面参与,无论在城乡、市区还是单位,垃圾分类的全域覆盖和全面行动基本实现。
第三,垃圾分类末端效果,尤其在干湿垃圾方面分类比例基本稳定。条例实施一年后,特别是7月份以来,干湿垃圾比例基本稳定,可回收物也稳定在一定水平,今年在体系和成效上面需要继续深入进行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管理的细化。
第四,社会公众普遍参与。齐玉梅表示,上海垃圾分类如今已全面覆盖,如果说二十年前大家所说的覆盖是政府大力推进体系建设,老百姓依然我行我素,那么今天最大的不同就是市民普遍参与,即便是疫情之中,2月份上海各级管理部门在为疫情垃圾建立新的管理秩序,在3月份疫情稍缓时,再深入社区看上海的垃圾分类,即使没有志愿者值守,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依然守住成效,仅三分之一的社区,部分人分类自觉性有所降低,但仍有多数居民依然像疫情之前一样非常自律的做好垃圾分类。
第五,城市文明素质得到提升,上海垃圾分类得到全国城市的支持,更是得到市民的支持,这是一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践的生动体现,人在垃圾分类中得到文明程度的提升,城市文明也得到提升。
三、垃圾分类引发“垃圾革命”
随着上海垃圾分类推进的深入,从业者对“垃圾革命”的认识从人的行为革命和体系建设革命有了延伸,大家逐步认识到这场“垃圾革命”更深远的影响:
(一)垃圾处理技术随之改变
从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技术方面来看,原来的做法是一个桶、一辆车、一把火、一个坑,完全从便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但实际上垃圾是有去无回,去向是一个线性的路程。如今垃圾四分类以后,湿垃圾和再生资源完成了两个循环的构建,垃圾去向实现了从线性到循环,而整个处理系统也变成了今天多元化的处理,不同垃圾有不同的处理技术,从整个管理来讲,更加关注全程。
(二)由此带来产业革命
垃圾处理从线性到循环,带来的革命首先还是产业革命。
(1) 垃圾收集方面
上海垃圾分类进行到当下阶段以后,湿垃圾收集容器的容量开始变得需要商榷,现在湿垃圾通用240升容量的桶,桶装满了就没有办法移动,桶上面的四个轮子也难以承受,还有垃圾桶需要密封的问题。齐玉梅表示,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今年在上海找了一些团队研究垃圾桶的改变,这个改变会有一个连锁反应,如垃圾收运车该如何改,怎么样过渡等等。
以前民众因为不愿意靠近垃圾房,往往以“三米篮”的方式把垃圾扔过去,齐玉梅介绍,如何把垃圾房做成类似于公交站一样的城市家居装备,让人愿意靠近垃圾房,将是政府和市民都期待的变革。上海垃圾分类虽然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但垃圾源头投放的设施,还没有达到上海打造世界会客厅的水平。按照定位的要求,垃圾房要做成一体化设施,利用充分的内循环完成臭气的处理,而现在的垃圾房的除臭现状,就是拿一把喷壶对垃圾桶喷几下,好一点的在垃圾房悬挂各种除臭的小设备,上海现在主要以补补丁的方式推进垃圾房设施的改变。但更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将垃圾投放点采用集成化技术按照城市家居要求进行集成化改进。
垃圾驳运车辆也需要做出改变。现在道路上的废物箱分类效果不够理想,道路废物箱收集的推车也要做一些变革,要能够适应道路废物箱两类回收的要求,这是小型器具需要做出的改变,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也提出过要求,包括整个技术规范方面都有要求。
(2)垃圾运输方面
垃圾运输方面,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收集运输车都出现了新的问题,干垃圾运输车面临的问题是吃不饱,因为垃圾更轻了,原来2.75吨、3吨的运输车,现在已经没有这么多垃圾可装了,这是干垃圾压缩带来的问题。湿垃圾不用压,还没有装满已经超重,这是湿垃圾运输车面临的超载问题。上海市湿垃圾收运,2019年几乎所有的车辆在运输过程中都存在超载,部分超载率达到160%。
上海去年拥有1300多辆垃圾车辆,去年又购置了一些新型车辆,从使用角度来讲,这些湿垃圾车辆仍然需要做出提升;另外还有可回收物运输车辆现在使用的都是箱式货车,进城要受管制,不是所有时间都畅行无阻,所以如何运用特种车辆为分类出来的不同垃圾进行有效收运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害垃圾目前没有专用的运输车辆,但有害垃圾从灯管等易碎品到药品,都是不一样的,这会带来清运的问题。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今年做了有害垃圾整个体系的重构,从原来更多关注干湿垃圾,到要求16个区41个暂存点,每一个暂存点在暂存环节实现有害垃圾的分类存放,由此带来的有害垃圾整个收运系统的改变也将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3)后端处理焚烧发电方面
后续处理方面,垃圾分类带来焚烧系统热值提高,含水率降低,原有的炉排如何运转,如何和湿垃圾残渣,渗滤液的浓缩液协同处理,以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转也是眼下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
(4)生化处理方面
生化处理厂,逐步有了机遇,首先是从零实现了有,这几年,全国一大批厨余垃圾处理厂开始建设,这也带动一种技术和产业,接下来需要从成本、资金、稳定性等方面继续推进产业发展。另外,上海制订了全国第一个餐厨垃圾制备有机介质土的标准,为各种分类达标的湿垃圾、厨余垃圾制作有机介质提供了方向。还希望企业能为厌氧产沼的更高程度资源化利用加大技术研发。
(5)循环利用方面
产业革命最大的变革,还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方面,高技术、高环保标准的材料识别、分选、材料清洗、材料再循环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实际上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讲,需要做一体化的设计,让老百姓更愿意参加垃圾分类,让后端处理设施更适合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这需要产业的变革,最终也会推动垃圾分类的成效。要完成垃圾分类这个大命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推动,使得这项工作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三)垃圾管理革命正在发生
一是随着分类推进,原本纳入社区卫生管理的传统一个桶的管理方式,演变成为既需要对投放实行法治管理也需要鼓励性管理,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引导市民习惯养成,如何管,这是一个管理环节的革命,上海提出了科技赋能管理,在第一阶段采用志愿者值守,逐步过渡到一网统管对垃圾分类的赋能管理(智能摄像提醒、数据比对智能发现等);
二是存储,分类后,湿垃圾需要加大收运频率、干垃圾不需要每日清运,其他垃圾可根据社区条件、服务条件调节收运频率,还有收集过程中污染控制技术策略的变化等等,因此也是一场管理革命;
三是随着分类推进,需要更好地监控混装混运问题、资源管理问题,因此需要全程监控不同类型垃圾的精细化管理,这就存在湿垃圾与干垃圾厂的精细化监管问题;
四是在新形势下的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干垃圾设施建设和运行较好的情况下,干垃圾量降下来了,就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国有200亿吨的历史存量垃圾,上海也碰到这样的问题,也在考虑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五是引起行业重大变化的可回收物问题,上海从两网协同发展到两网融合,实际最终就是两网合一,对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末端处理管理到资源加工,甚至需要更多的延伸。
因此,总体来看,垃圾分类导致原来仅需要末端监管,实际需要延伸到全过程监管。
(四)社会管理也要跟上
垃圾分类引发的垃圾革命,对管理者来说,依然需要从岗位角色上去适应这场管理革命。但实际上,管理者似乎不能从纯技术、纯行业的角度去思考,垃圾分类推进实际是需要我们从社会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其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垃圾分类在源头上更是基层治理过程,需要从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做好社会行为引导工作:需要一小区一方案,让人亲近垃圾房,构建良好的社会邻里关系,通过荣辱榜、楼组长、党建引领等方式,打破封闭式的小社会,实现法治引领,利用好熟人社会的邻里关系等等;
二是要发挥环境伦理作用,要从法律、经济、道德等层面引导不同的人群;
三是从环境经济专业角度,给基层支撑,这些需要全社会经济专家的参与,算好垃圾分类经济账,给政府以参考,但更重要的也要算好总账,也就是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总账,要让全社会、全体市民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发展、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发展的综合效果,才能让社会各界真正认识到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业的深远意义,才能取得更彻底的支撑。
由此,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才能不断推动了新时尚。
(五)垃圾分类的未来发展
最后,我们回到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垃圾分类的未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未来发展其实还有很多领域:无害化没有尽头,标准需要不断提高;资源化的技术水平、环保标准、经济成本都需要不断进步。特别是要着手生产领域的变革,减少垃圾的产生;提供消费环节意识,促进生产变革、减少垃圾产生,不断提高城市生产、消费、流通等所有环节变革,最终让城市更宜居。
相关链接
小彩蛋▼
2020(第八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开场视频
七月热文,欢迎点击阅读
不合理!河南新郑污水厂排放达地表III水质标准遭专家质疑(25256)
371.21亿!华润资本联手KKR收购英国垃圾处理公司Viridor(12254)
终审 | 北京高院驳回环境局上诉:一次取样结果不能作为超标处罚依据!(11241)发改住建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9254)
薛涛:断面水质和进水浓度双重压力下的“十四五”之机会与风险(8131)
长江生态环保、北控水务等5家预中标20.67亿南京市六合区农村污水PPP项目(7600)
1.5亿!光大环保、中联环境分获苏州、长沙垃圾分类项目(5998)
光大、国投两大巨头牵手,拓展垃圾发电、污水处理等领域合作!(5922)
13亿万载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项目用特许经营合规否?(5737)
长江生态、葛洲坝都来了!重庆40亿水环境项目资审(5605)
南大环境成功过会,首家环境咨询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即将诞生(5380)
高速!”深高速“高速挺进大环保,买完蓝德又携深资本(5257)
总投资超30亿,贵州三个水务一体化项目招标!(5064)
备注:括号内为点击量,统计时间截至8月3日10:10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汪女士微信:zp234268。
编辑 |汪茵、赵凡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