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境产业8090后创业者的小天地与大理想

绿茵陈 E20水网固废网 2022-05-27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现在,环境产业里有一定规模的成功企业,大都已经有了二十年左右的历史,尤其是那些上市的民营企业,其创始人以60后为主,70后在其中都属凤毛麟角。与他们相比,8090后环境产业创业者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


这届年轻人创业还有机会吗?他们如何在雄心、野望和现实的落差中找到落脚点并影响产业未来?


【本文16000字,有小节概要方便读者阅读;篇幅很长,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信息没有放进这个主题下,请大家继续关注后续文章】


来源:绿谷工作室         

作者:绿茵陈

阅读


踏浪而来,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环保创业之路?
环境上市公司的少帅们:小鲜肉已变成实力派一个表格引发的关注与思考纪录 | 宜兴的一代环保创业家


目录


01关于采访对象


【按照采访时间:涞澈科技陈方鑫、华夏青山张伟、亚德环境朱振鑫、博泰环保朱陈银、创臻环境陈健、尼科环境纪宝铜、中源创能阎中、力鼎环保何海周、盖亚环保柴喜林、雷茨智能吴炎光、苏科环保宋灿辉,另,金控数据杨斌、博汇特潘建相关信息引用近期中国水网采访内容】


02他们的创业契机


【本节概要:13位创业者全部有环境专业背景(通过读书或工作),其中10位有“打工人”工作经历,两位有科研工作经历;有三位受到老师的启发或直接帮助;有两位曾就职于同一家环境公司;有三位连续创业者;绝大部分有大学以上学历,部分有博士学位】


03创业启动资金与资本


【本节概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钱确实是个问题;另外,在如何看待资本的问题上,13位创始人的看法较为一致,目前至少有五家公司已引入外部投资】


04创业领域选择:做细分领域老大


【本节概要: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们殊途同归,都选择了细分领域,并精选合适自己的赛道】


05他们如何看所在细分领域及环境产业未来


【本节概要:心力充沛,自然生长。“我只止步于我不懂的地方”】


06关于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本节概要:要有技术,还要证明自己的技术符合未来趋势;同时,环境领域的创业都是To B业务,技术和产品不是万能的】


07关于60后:学习前辈好榜样

【本节概要:易经的乾卦,说君子自强不息,干事业,从下到上6个层次,依次是潜龙勿用,现龙在田,惕龙无咎,跃龙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8090后现在更多是潜龙勿用,低调修行的时候,若想一上来就试试飞龙在天,就怕失重的时候下面正好是北冰洋】


08从小天地走向大理想


【本节概要:养活自己,再求发展,日子会慢慢好起来;找到自己的真实价值所在,并为之努力,而不是为一个别人眼中的或者各路媒体鼓吹的漂浮的价值】


以下为正文


现在,环境产业里有一定规模的成功企业,大都已经有了二十年左右的历史,尤其是那些上市的民营企业,其创始人以60后为主,70后在其中都属凤毛麟角。与他们相比,8090后环境产业创业者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


在几年前,政策、业界和资本三个的叠加,就已经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环境产业时代到来了。我们同时也看到,央企、国企的进入如何冲刷、重塑产业格局,在时代的浪潮下,连成名已久的大佬们都显得弱不禁风,那这届年轻人创业还有机会吗?他们如何在雄心、野望和现实的落差中找到落脚点并影响产业未来?


那些成功企业辉煌的今天其实都取决于二十年前的判断,那么对于8090后创业者来说,他们今天的眼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他们的企业会是什么样。


01关于采访对象


【本节概要:按照采访时间,本次采访对象为:涞澈科技陈方鑫、华夏青山张伟、亚德环境朱振鑫、博泰环保朱陈银、创臻环境陈健、尼科环境纪宝铜、中源创能阎中、力鼎环保何海周、盖亚环保柴喜林、雷茨智能吴炎光、苏科环保宋灿辉,金控数据杨斌、博汇特潘建通未能及时约到采访,文中信息依据近期中国水网采访内容】


我最初整理的8090后创始人及其企业资料有二十余家,经过与E20对外合作中心沟通,选择了圈层更为熟悉的13家企业。


为了方便各位读者阅读,还是把表格放上。


本文中8090后创业者基本信息表(以出生年份排序)


(资料整理:本文作者及E20对外合作中心,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13位环境人初次创业年龄平均约28岁,与“中共一大”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相同。可见,不管100年前还是100年后,不管是革命还是创业,年轻人的火样激情总要迸发出来。


最成功创业者


02他们的创业契机


【本节概要:13位创业者全部有环境专业背景(通过读书或工作),其中10位有“打工人”工作经历,两位有科研工作经历;有三位受到老师的启发或直接帮助;有两位曾就职于同一家环境公司;有三位连续创业者;绝大部分有大学以上学历,部分有博士学位】


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13位创始人的创业契机各不相同,而常规创业准备方面,找团队、找赛道、找融资等等,也各有各的招数。比较共性的部分是,除了涞澈科技创始人、CEO陈方鑫是博士在读期间即创业外,其他创始人都有工作经历,他们的工作经历有的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阎中、潘建通),有的来自环境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培博士陈方鑫正式创办涞澈科技。


陈方鑫


读博期间,他对国家环保政策、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国际上环保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再加上良师影响,他觉得自己在环境工程读了将近十几年的书,一定要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社会价值,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中源创能创始人、执行董事阎中也在读研、读博期间遇到了自己的良师。2004年他去北京环科院读硕士,导师是王凯军老师(行业著名专家,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2008年,王老师工作调动去了清华大学,阎中继续跟着王老师做一些相关的项目,其中一个课题是科技部委托王老师负责的有机废弃物生物处理。


王凯军,在2020(第十八届)水业战略论坛上


当时王老师还是政协委员,在环保方面,给北京市和国家提了很多建议,他提出,环保领域有两个很重要的点被忽视了。一个是北京市大量的餐馆、饭店、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没有进行单独处理,而其性质跟生活垃圾不一样。还有一类是以北京的新发地为代表的果蔬市场和农贸市场产生的垃圾也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实现单独处理。这两部分垃圾都是很好的生物质资源。


所以王老师非常早就提出来,需要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得到科技部的重视。科技部让王老师牵头做这项工作。阎中全力支持王老师的工作,全面参与到课题中来,越来越觉得这确确实实是值得去做的事。


等到2010年项目结题,相关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又碰上舆论关注地沟油事件,餐厨细分领域已经有起飞之势,国家发改委当时又提出来要建100个试点城市(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农业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阎中彼时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觉得科研院所不是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再结合自己之前的研究和政策方向,他觉得去做一个企业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一个真正的契机是,为了答复政府高层提出的一个环保问题,王老师拉着阎中和他的课题组同事以及其他一帮专家,到某地封闭了两周时间。


阎中,在2019有机固废资源化论坛上


正好阎中和这位同事分在一个房间里,他们俩每天除了完成工作,就是讨论都感兴趣的点,以及想做的事,最后不约而同地认可了创业选项。封闭结束后,俩人立刻着手创立了中源创能。一边创业,阎中一边又去清华大学读了工程博士,他的研究方向正和自己的创业领域吻合。


博汇特创始人、董事长潘建通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帮助下以人才引进方式留校,不过大学工作难以抑制躁动青春,德国技术浸染近三载后,他踏上了创业征程。


有趣的是,毕业之前,他曾经短暂地在当时任职通用技术集团的薛涛(现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所管理的部门里实习过几个月,然后匆匆辞职了。我尝试问过薛涛原因,他含笑不语,给我留下了无尽遐想。


潘建通,在2020(第十二届)水业热点论坛上


迟金宝、陈凯华是潘建通的大学同窗,后来分别读了博士,三人于2009年创立了博汇特。


谈到博汇特的创立故事,不得不从它的名字起源说起,博汇特创立之初,定位主攻生化高效技术,博汇特的LOGO由此产生。三位创始人,迟金宝、陈凯华和潘建通的名字尾字声母碰巧也是BHT。又以BHT翻寻贴切的中文名字,立名博汇特,意在博取众家之长,汇集天下英才,以创新技术行特立独行之事。


苏科环保创始人、总裁宋灿辉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环境工程学士,生态学硕士)。


宋灿辉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任职,一年后来到杭州锦江集团,负责垃圾焚烧电厂渗滤液处理的设计、项目建设、调试和运行管理。2013年创业,经过十年实践与积累,在宋灿辉带领下,苏科环保从环保新兵,成长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型新兴企业。联合世界五百强住友电工,成为住友电工环境事业部在中国地区唯一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引进先进材料,共同开发领先的五大应用技术,推动水处理的节能及系统稳定。


大学期间,宋灿辉着迷于厌氧技术,觉得它能把污水转换成清洁能源,一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工作后,他对环卫行业渗滤液处理痴迷,关注的是固体废弃物处置(填埋和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如何低耗高效稳定地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问题,是宋灿辉在2007年至2011年一直专注研究的课题。


宋灿辉后来选择创业,也是因为想要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更好地解决渗滤液问题。他认为,水处理的本质就是“高效反应器+高效分离”。“膜分离”是一种高效分离技术,大部分人对膜技术的诟病在于膜材料,膜的本质就是材料问题,材料问题解决了,就能从本质上解决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问题。


2008年左右,在实践过程中他发现了来自住友电工的POREFLON材料:15年使用寿命,可以耐受强酸强碱,超强的亲水和耐污染性能……“太优秀了!”他说,当时的心情就像“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豁然开朗,又妙不可言。这也正是苏科当年成立并携手住友电工的原因,双方秉承着“为水环境治理提供节能降耗的可持续管理方案”的共同使命。


13位创始人中还有两位曾就职于主营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的老牌公司中自控,一位是金控数据创始人、董事长杨斌,另一位是创臻环境创始人、董事长陈健。


不过俩人同事时间并不长,2008年陈健加入中自控,杨斌同年离开。后来都创业也只能说是环境领域一个不算罕见的巧合。


杨斌,在2015(第九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


杨斌2008年创立金控数据,业务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业务和工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业务。13年间,金控数据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见证了我国智慧水务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在2013年云概念诞生后,杨斌的思维也进一步开阔,在此后,他决定从之前宽泛的从事“智慧环保”领域,聚焦智慧水务领域,并开始尝试用SAAS模式开展智慧水务业务,平台名称叫“数矿”。


而因家庭遭遇变故重新思考人生的陈健于2013年初次创业,创立卓控,顾名思义,这也是一家以自动控制为主业的公司。这家公司依然存续,但已不是陈健的主要创业目标,他说:把这个行业摸透之后,就发现它的门槛不高。因为系统集成这些东西,仪器仪表、plc软件、电缆、大屏,价格都非常透明,行业利润就很薄了。他在做得非常专业的情况下也只能是比同行略好一些。


陈健


2015年后,陈健加入中科博联,“泥水不分家”,客户群体一样,从污水到污泥显得顺理成章。因为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他选择离开中科博联,于2018年12月创立创臻环境。他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了中自控和中科博联的青睐,但他不愿止步于此,更渴望自由地决定奋斗的方向。


与陈健一样,尼科控股创始人、总经理纪宝铜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而且他创立的公司跨界幅度更大。


他在做业务获取第一桶金后,即开始创业历程,先后创立河北世源管道、沧州集亿电子商务、沧州莱奥科技、云司图、沃特仕等公司,这些公司都还在运营。


纪宝铜(他给自己的微信头像设计了LOGO)


为了能更好地经营,纪宝铜决定出国去读MBA,在读语言预科时,他的老师张晓春(燕山大学环境系的创始人之一)给他打电话说,“污泥无热干化技术”研发完毕,可以市场化了。


纪宝铜回国之后先调研市场,拿定主意后跟老师一起成立了秦皇岛尼科环境有限公司(尼科控股前身)。在老师的召唤下,他放弃了读MBA,决定投入到环境领域的创业中。


盖亚环保创始人、董事长柴喜林本硕博均毕业自中南大学,先后在中国中铁隧道局任技术总工、项目经理,2015年8月创办了江西盖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中南环保研究院,并兼任江西省有机废水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柴喜林


博泰环保创始人、总经理朱陈银2002年起就职于雪浪环境,历任工程师、项目经理,2007年创立无锡博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在盐城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创办江苏博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朱陈银


他说创业还是因为看到垃圾焚烧领域烟气处理系统及输送设备,有很多产品包括整个工艺系统都是进口的,设备使用和维护服务方面不到位,他和团队认为有机会通过国产化在这个领域创立自己的事业。


力鼎环保创始人、董事长何海周,也两次创业,他说自己选择创业,是顺其自然。


何海周


第一次,他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因为不甘于职场里的朝九晚五,在家人支持下,凭着“这个想法很不错值得好好干”的“创业冲动”一头就扎进了商界,社会给这个懵懂的年轻人好好上了一课。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不甘平凡”,何海周第二次创业堪称“水到渠成”。一直在环境产业专注于分散污水细分领域积累了大量产业资源,当时社会上也有明显需求,可是缺少一个能够跟市场真正有效对接的自主平台,在与合伙人袁金梅的一次短暂交谈中,江苏力鼎环保装备有限公司应际而生。


雷茨智能创始人、总经理吴炎光的创业也是“水到渠成”。


吴炎光,在2021(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上


他本人喜欢理工科,多年钻研流体力学、机电工程、环保科技等领域知识内容,师从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刘亚北先生(刘先生历任沈鼓集团设计室主任、副总经理,骞海风机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西玛风机股份总工程师等职位)。同时他主要研修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流体力学和同济大学的环境相关专业。


吴炎光20岁不到就开始涉及风机行业,历经风机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多个岗位的打磨洗练,对于风机设备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非常熟悉,对于为客户提供综合的节能风机解决方案有专长,得到客户信赖,这让他快速在风机行业成长。


兴趣、热爱、擅长成为21岁创业的基石,吴炎光在2011年创立雷茨智能,钻研探索风机核心技术,攻克风机节能和稳定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国产化,节省成本,提升效能。


和吴炎光一样出生于1990年的华夏青山创始人、CEO张伟,其创业是站在家族企业群峰重工的肩膀上,他同时也是群峰的副总。


张伟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环境工程的研究生,毕业后,在英国的威立雅针对固体分类的子公司实习了不到一年。回国后曾在大众汽车工作了两年,之后进入自家公司。


张伟


他感觉到家里的产业有待升级,因为群峰主要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他觉得国家政策的导向,还有国内环境保护需求,都在不断提升,应该把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理念,跟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模式。


群峰的加工生产基础非常扎实,张伟所要做的是在北京创立一个更高的平台去承接项目和工程,把设备生产制造和后端工程服务串联起来,这样工艺、设备,都会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反馈和提升。


亚德环境总经理朱振鑫的创业属于在一个大平台内部创业,他个人在环境领域工作多年,有其他行业创业经历,但最终选择了更合适自己的一条道路,2018年回到老东家亚德环境(一家源自德国的跨国环境技术公司,在被央企收购前,业务已经覆盖几个大洲,现已由央企国投控股51%)。


朱振鑫,接受中国固废网记者采访


他认为,环境领域的创业如果跟工程相关,订单的持续性是个问题。可能会有项目赚钱,但如果没有品牌,又没有突破性技术,很难拼得过别人,如果沦落到打价格战就不赚钱。另外还有对资金的占用,资金链可能跟不上。诸如此类的东西,让他经历过一次创业之后,就坚定地选择了平台创业。平台创业可能份额很小,可是平台大,一个大蛋糕上的一小块可能比一个小蛋糕的整体量都大。


03创业启动资金与资本




【本节概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钱确实是个问题;另外,在如何看待资本问题上,13位创始人的看法较为一致,目前至少有五家公司已引入外部投资】


有了创业契机,真正要走上创业之路,也绝不是脑袋一热就行了。


张伟和朱振鑫不用说了,背靠大树。陈方鑫创业也得到了同为创业者父母的支持。


纪宝铜、陈健等都是靠以往工作的积累,而且都在前次创业过程中,给自己攒足了底气,不至于捉襟见肘,动作变形。


纪宝铜说自己创业的心态好、状态好,因为他之前创立的公司现在都在运行中,在各自的领域是非常稳定,这是他的现金奶牛。他认为,创业千万不能孤注一掷,不然的话,初创企业前三年真的是熬不起。


陈健说他做了两家公司,就从来没有做过融资,也没做过贷款。最近创臻环境考虑贷款,因为不贷款,没有跟银行有借有还的往来,没法建立企业信用。而且现在贷款利息很低。他在慢慢拓展这方面的思路。


相比之下,阎中十一年前创业时起步资金很少,两个人一共凑了四五万块钱,作为科技创业者,俩人觉得技术很重要,专利很重要,所以还花了一些钱去申请专利,钱很快就花光了。


我2016写过一篇文章观察行业内的创业公司,当时发现种子期的环境创业公司基本上不会有投资者进来,环保领域里天使轮、Pre-A轮、种子期的投资事件极为罕见,或者有,也都是来自3F,即家人Family、朋友Friends和傻瓜Fools。【详见:环保创业公司活法儿之吃VC


不过时代不同了,2020年4月23日,涞澈科技就宣布完成千万级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北京安芙兰资本。还有一家是梅花创投。梅花创投在资本市场也比较知名,尤其是在早期市场,投资多是消费品行业,涞澈是其投资的首个环境技术企业。涞澈科技作为初创企业得到了资本充分支持。


时代确实不同了,这些受访的创始人们对融资、资本的态度都很理性。


2016年,中源创能融资过一次,E20环境平台战略投资了它。金控数据也在2016年获得了启明创投、中信建投两家投资机构3000万A轮投资。


同样是2016年,博汇特邂逅宇杉资本,后者随后发起博杉基金参股博汇特。在宇杉推动下,博汇特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除了资金助力,宇杉的投后管理帮助博汇特正式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而博泰环保直到目前都是以自有资金在创业。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十四年了,如果没有更大的野心或者更大的战略目标,继续坚持小步快跑的节奏,那么依靠自有资金完全是可以的。


朱陈银说,资本有两面性,它可以加快企业成长,但是也可以扼杀企业的自主性。关键就在创业者是怎么想的。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加速或者跑过竞争对手,或者在行业内快速迭代,那还是需要资本介入。


目前,博泰环保和一些资本在谈。朱陈银说:“按照现在的节奏,我们可以说活得很自在。但是我们想要成为国内细分领域龙头,而且想参与更多国际竞争,那还是有差距的。国外行业龙头,基本上都是智能化的。”国外公司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产品以及经验,资本实力也更强,有多维度竞争优势,如果只是价格低,服务更好,还不足以跟国外的竞争对手进行全面抗衡,所以还是需要资本助力。


博泰环保基本上放弃了舒适、缓慢发展的路径,它想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发展,进行适度的行业整合(2017年并购中泰环保并成功融合,近期公司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并购事宜),来应对直接的国际化竞争。


即便是不差钱的张伟也说:“当下我们以朝气蓬勃的姿态先去发展,等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如果有资本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对我们的管理和发展方向认同,那我们也是欢迎的。”


何海周的态度也是:“拥抱资本,希望它帮忙不添乱。稳健经营,打铁还要自身硬。”


柴喜林也认为,“资本是可以起到助推发展作用的。引入合适的资本方,利用好资本,可有效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但同时资本对企业来说也是双刃剑,需要企业家有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盲目使用。”


正式成立于2020年的尼科控股引进的资本是上海安若,并有一个高级合伙人加入尼科,投资1000万,占股10%。纪宝铜说他接触过很多资本方,资本可以做朋友,融资融进来的是资源,不过,尼科目前已不再接受股权投资,只接受项目投资。


04创业领域选择:做细分领域老大




【本节概要: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们殊途同归,都选择了细分领域,并精选合适自己的赛道】


从13位创始人的创业契机可以看出,环境领域不缺创业机会,但如何选择自己创业的领域和方向,市场空间够不够大,发展趋势如何,行业竞争者是否强大,都是创业者下场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上面表中可以看出,创始人们都避开了一些显著的问题:即将下滑,或者明显处于下滑趋势的市场,比如一些被淘汰的工业行业的污染治理;以及市场饱和,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的市场,如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


在环境产业,创业机会多,但好的赛道是稀缺的,有潜在机会的赛道,都有很多有力的竞争者,而且巨头们几乎全方位下场跟创业公司打,什么都做,比如你说村镇污水处理市场不错,垃圾分类不错,有机废弃物处理不错,然后再一看,好几个巨头撸着袖子下场了。


所以,在环境产业,能够找到一个空间足够大,而且具有快速成长性的细分领域,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这正是8090后创业者的机会所在,所以这么多位受访创始人的抱负都是做细分领域的龙头、老大。


阎中已创业十一年,他说:“创业时想做一个方向,肯定不是想做一个一般的小企业。我很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细分领域的老大,但是在开始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其实我们都没有找到方向。”


他的合伙人之前的工作内容是农村生物质供气和沼气工程,而阎中之前的研究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消化方面。都是王老师的弟子,相当于一个练的气宗,一个练的剑宗。俩人都认为自己的方向好。但是,也都同意,各自领域的东西可能很难做到全国老大。那时候他们还做了生物质垃圾项目,他们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面对现实,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做合适的事情。


从最近来看,大家都已经接受“有机垃圾分散处理”概念了。国家的十四五管理规划、设施规划也明确提出来,要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用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垃圾处理。


但在十年前,阎中刚开始决定做分散处理的时候,现在结论性的东西在那时候还不成立。分散处理几个字也是他们提出来的,当时有就近处理、源头处理、分散处理等各种说法。


他们自己都不是很确认能否引领出一个行业来,但是他们有一个朴素想法:把收运距离放短,费用降低,把规模放小。他们想做这件事情,而且认为这件事情很科学、合理。


阎中说,集中处理项目不是初创型企业能干的,差距太大了,全是BOT模式,投资都得上亿,对一个手上只有几万块钱,很快就花完了的企业来说,完全不可行。所以他们要从科学、合理的小事做起。


“但是只有我们在想。”他说,等到你真正把这个技术拿到市场上之后,你就会发现那确确实实就是你“自己在想”,根本没有人要这样的产品和技术。


他们去跟一些潜在客户业主去交流,首先要跟人解释什么叫分散处理,为什么要做分散处理,以及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就像做一个科技报告一样,先把这些事情说清楚,然后再去说自己的东西。


他说,好的一点是,一旦客户接受了这种观点和理念,其实行业里面没有人跟你竞争的,因为这东西是你发明创造的,所以你可能花70%让他接受这个理念和观点,剩下的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从分散处理概念提出、技术完善、模式完善,示范工程的建设、推广,到现在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项目数量、规模都占据优势,这一套下来是不容易的,中源创能创业十一年,集中精力做这个细分领域的时间有七八年。


做到现在,已经完成了行业推动方面的工作,建立了自己的门槛,技术、市场方面的磨炼,也同时实现了。


创臻环境做的也是有机固废领域,但它有自己的路数。陈健选择的是堆肥一体化集成式智能设备。虽然创臻环境真正创立没几年,但陈健在行业方向上的推动,更早就开始了。


在中科博联时,只有他跟随陈同斌董事长坚持推广用一体化装备代替传统槽式工艺。有些人认为干了十几年都是在做传统的槽式工艺,各种设备非常成熟,为什么非得改去做一体化集成式装备?但陈健觉得这是一个趋势,行业必然是向一体化、装备化、智能化发展的,必须去做。


他觉得这个细分领域能支撑两三家像公司去上市,潜力足够。污泥的市场也许小一些,但畜禽市场还是足够大。根据E20研究院数据,全国年产生含水量80%的污泥5000多万吨(不含工业污泥4000多万吨),而畜禽粪便是40亿到50亿吨,是污泥的百倍。


所以,除了污泥,畜禽粪便,未来餐厨垃圾等其他有机垃圾,都是可以去这样处理。在这个市场上,还没必要刀兵相见。


创臻环境走堆肥路线,力推集成式、一体化设备。陈健认为,任何一个技术、产品出来,哪怕不是发明,哪怕只是创新也是需要很多年行业积累。他们的集成式装备,也是在各种经验基础上,去做系统优化,再花很长时间去项目上做论证。


现在他们主要拓展了两个方向,核心产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市政版,针对污泥处理。还有一个是农牧版,针对畜禽养殖或者秸秆等农业废弃物。


两个都是一体化设备,外形相似,但是里面的机器人、整个的生产工艺都不一样。污泥难处理,需要加辅料,里边有两台机器人,整个的工艺逻辑控制比较复杂。农业废弃物像秸秆比较蓬松,含水率低,基本上就是一台机器人。


创臻的研发团队,同时还在做一些小型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大概一两吨,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自然村落,处理有机固废,枯枝落叶、秸秆之类、厨余垃圾、塑料袋、塑料瓶子等,类似于热解碳化工艺。


和阎中观点相同的是,陈健认为那种动辄需要几个亿去撬动的项目,还是不要不自量力。“我们今年做一个亿,那我们就做一个亿,很难说突破5个亿、10个亿的体量,市场和我们自己的产品都需要孵化。”


陈方鑫创业的领域是污水深度处理环节的脱氮,他称之为,“污水硫自养脱氮技术产业化”。这是比较新的领域,而且符合目前的低碳政策,也是解决温室气体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生产、人类生活,都会产生很多氮污染,政策越来越严,公众要求越来越高,催生出了这个细分领域。


涞澈采用的技术叫自养异养协同。传统脱氮采用异养脱氮技术,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投加碳源,产生二氧化碳,带来温室效应。而这种自养异养结合的方式,在降低处理成本的同时更符合低碳原则。


陈方鑫的追求也蕴含在企业名字里。“涞澈科技”有两层意思:它是顶级科学期刊《Nature》,选择这个名字是告诉公司的伙伴们,要尊重技术,公司定位是技术公司;另外,取“自然”之意,公司很多技术都是以自然的方式去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原料都利用了废弃物,治理过程也更加绿色。


尼科控股成立虽晚,也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纪宝铜他们曾面临选择:第一个方向是既然已经直接研发出设备,卖设备就好了。如果走这条路,也许能更快收回成本。


从技术看,污泥领域有低温热干化、热干化、烟气干化等,都是带热的,尼科是完全不加热,前端用机械方式脱水10分钟,含水率能到50%左右,后端再用强风方式,可以降到40%以下。


纪宝铜认为,如果卖设备,这个设备很快就会被模仿,知识产权这块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就不以卖设备为公司主导方向。就计划自己投资,自己做运营,比如新建项目他们来投资、运营,即BOT模式。


为什么敢这么做?他说,尼科的核心优势就是成本,低温热干化,从65%到40% 、30%,成本在两百三四十元左右,尼科的成本是百元以下,有绝对优势。如果处理费用政府就给二三百块钱,尼科就可以运营,而许多公司的技术是不具备运营潜质的,他们要做运营都得五百以上。


05他们如何看所在细分领域及环境产业未来


【本节概要:心力充沛,自然生长。“我只止步于我不懂的地方”】


通过和许多创业者聊天,我发现了一个规律:选择一开始很容易赚钱的方向很可能走不远。赚一两年的钱后马上会到一个瓶颈,并且可能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得不再赚钱。


这种时候公司都很难维持下去,因为团队一开始聚集的原因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实现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去满足环境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于是在没有钱的时候,就会立刻作鸟兽散。


创业者要问自己,这个事情愿不愿意干10年、20年,甚至50年、100年。一位60后,在创业二十多年后,还在公司年会上豪迈宣布:“为环境再干50年!”


基于此,再客观判断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某个环境问题的最优解,它是不是环境行业未来的必然趋势。


可以说,本次采访的13位创始人,都对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业务、自己的团队、自己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充满热情。


关于对自己创业领域的看法这个话题,宋灿辉表示:“我们的膜材料和应用技术代表着MBR技术未来方向。” 对环境产业的看法,他认为,机遇大于竞争,比起互联网行业的快节奏,制造行业的激烈竞争,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的血雨腥风,庆幸这个行业机会多,门槛不高,但又让人有很强的危机感。环境行业管理、人才密度、科技含量和行业的成熟度不高。所以,他认为,需要E20商学院这样的机构对行业布道。


宋灿辉说,虽然已经创业十多年,但是依旧能体会到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接近凌晨回家途中或者上班路上,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血液就像煮开的开水一样在沸腾。


也许正是这种沸腾的感觉让他不觉得创业艰辛,而是遇到问题就去努力改进。


陈健对自己的创业领域也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做)工程装备化,就是要把旧观念彻底给扭转过来”,一两年的时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引导客户用一体化装备,市场教育完成了,到了培育期。不光是他们自己,连带做滚筒和发酵仓的企业都沾光了。


市政污泥处理如果建一个污泥处置厂,要搞土建,要大量的发酵槽,要配各种设备,而现在工程可以做到装备化了。陈健认为,这符合环境领域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追求是为了利润和现金流。工程装备化,可以提高3~5倍的现金流流速。


300吨的项目,一个亿投资中7000万是土建,3000万是设备,环境公司成了给土建方打工的过路财神。工程装备化能把利润往装备里面转移,哪怕总投资再往下压,对环境公司来说也是合算的。


对客户来说,高度集成、功能完善,省地、省时间。一个污泥槽式发酵工程,根据规模大小,建设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北方冬季不能施工,南方雨季不能施工,现在建设周期缩短成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要一年现在只要三个月;同时,设计院相关设计工作量减少90%,不用再画各种构筑物的图了,只用计算好水、电、规模,画平面图就可以。


技术的核心是设备的稳定性。堆肥,本身就会有腐蚀,那么不同情况的冲击,设备能不能承受得住,包括设计是不是合理,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阎中在创业这么多年后,对行业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他说,感觉当年创业就是凭一股猛劲,但现在会更理性的看这个行业,就会发现在某一些地方去做出一些小的成就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把眼光放在整个环保行业上,想做出比较大的成就来,那就必须要选对好的方向,要选择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规模足够大的方向。


什么叫大的成绩?阎中说,就是类似于北控水务、光大环境这样的体量。如果是定位在这儿的话,坦白来讲就很不容易。国内搞这个产业已经几十年了,巨头之下,如何找到新蓝海?


他认为比较大的一个机会就是做垃圾分类。从理性去判断,真正能够做大规模,做大成绩的,一定是跟每一个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领域。跟生活不相关的单个工业企业的处理等,无法做到很大规模。


这在行业里能够看得到,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才能产生出北控水务和光大环境,现在,行业已有巨头,对于创业者来说只能参与一些提标改造的事情,或者说在技术上有一些创新,做一些局部提升。


那为什么垃圾分类可能是一个有做大潜力的方向?因为垃圾分类跟老百姓相关,量比较大。同时垃圾分类会对过去的生活垃圾处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前大家都说垃圾分类有很多问题,问题所在就是机会。


十年前中源创能搞餐厨垃圾的时候,大家都在想,这个领域的好多问题会影响企业发展,一路走来,那些所谓的链条问题等根本不是发展的障碍,放到现在也是一样。垃圾分类产业的规模和逻辑,有可能会形成一个像北控水务和光大这样体量的企业。


张伟也看好垃圾分类带来的市场机会。华夏青山布局的三大重点版块包括可回收物、厨余和建筑垃圾。公司还跟德国、芬兰公司合作,引进经过测试符合我国国情的设备,而且是跟项目绑定。


可回收物领域,他们自主研发了一些新的设备,包括光学系统、人工智能识别系统,智能化产品识别率能够达到95%以上。去年年底,华夏青山在山东德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六七十亩地,专门发展一些高精尖产品。


博泰环保的产品包括锅炉灰渣输送系统、烟气飞灰输送系统、飞灰固化系统、焚烧炉上料系统等,对于自己所在的垃圾焚烧发电末端治理领域,朱陈银认为,行业比较分散,因为前端就不太集中。前端分散以后,给做设备的企业带来一个问题:小企业多,基本上没有大的竞争力。在国内做一些项目还可以,但是如果放到国际环境里面去竞争,很难出得来。


从整个垃圾焚烧行业来讲,现在的资方业主端,国内跟国外比,速度、整体工艺都没有太大差距了;排放标准,我们现在也已经要求达到欧盟2000标准,有些地方像江苏上海还要优于欧盟标准。


但是设备制造方面,质量控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产品能用,但跟国外比,寿命没人家的长,性能没人家的好。这当然跟客户需求也是有关系的。前几年前端低价竞争,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害的,现在拿项目的价格,基本上回归理性。


只有当业主越来越集中,需要从存量市场出效益的时候,才会对后端提出更高要求,包括要求产品能够使用更长年限,要求故障率更低,并会计算性价比和能效比,而不光是考虑价格。只有当慢下来以后,只有当市场集中度提高了以后,对产品和产品系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大家比拼的就是技术以及产品本身。


博泰坚持产品化战略,一方面在新产品研发,在其所熟悉的生活垃圾焚烧领域,进行创新,比如说怎么样使产品更加智能化、更节能。另外在生产这一块,智能化,提高速度和效率,让产品本身更有市场竞争力。


朱陈银说:“技术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有助于服务以后越来越集中的客户市场,那我们就能够占有更大的优势。”


亚德本身则是一个有德国技术基因的公司,主要细分领域是工厂三废,提供废气,废液和固废的整体处理解决方案。朱振鑫说,焚烧处理三废占到业务量的40%左右。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现在国内客户比重大幅上升,之前外企可能占了80%,但现在国内的客户比重已经快到一半了,而且还会继续更高。


亚德选择了央企国投进入,基于对行业这样的判断:工业危废竞争,也一定是会有国家和地方的平台来进行整合。


同时看重国内国外两块市场的央企、国企不多,但国投因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有这样的战略考虑。亚德的业务刚好大都是布局在一带一路国家上面,有很强的海外业务优势,双方都符合对方的战略选择。朱振鑫说,我们不是那种所谓的“走出去”企业,我们确实在当地20年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当地的公司都在赚钱。


深耕智慧水务的杨斌则表示,“用20%的投资,创造80%的价值,是我常跟客户强调的智慧水务设计理念,也是我对智慧水务现阶段价值的判断,在充分实现客户价值之后,自然会带来企业收益的提升和发展壮大”。他说,未来,金控数据要实现一定的营收规模和拥有一定体量,最终实现IPO目标,“我们相信,这个细分领域的空间足够我们去成长。”


06关于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本节概要:要有技术,还要证明自己的技术符合未来趋势;同时,环境领域的创业都是To B业务,技术和产品不是万能的】


环境说到底只是个应用科学。原理性的内容确实大同小异,技术创新需要应用场景和支撑材料的大变革,但这种变动是好几年才发生一次。


而且在一些新领域井喷的前夜,年轻的创业者们也很难准备好相应的技能和资源。所以8090后们,无论是十余年前创业的“老人”,还是最近两年入场的“新秀”,他们再一次不约而同选择特定细分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


但无论如何强调自己技术、产品的创新性,在环境产业里,也不可能以绝无仅有的技术独闯一路,毕竟是To B行业,单人夜爬山,你不怕客户都怕。


To B技术、产品必须向客户证明大方向是对的,友商早晚也会这样跟进,自己公司只是领先半步。就像阎中、陈健他们那样向客户证明自己的判断,引领行业,教育、培育市场。


证明自己之后,以技术立身的初创企业还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纪宝铜说,“我们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很谨慎,它最好不要有技术研发的想法。”尼科现在跟山西建投等国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方有市场资源,尼科有技术资源,未来可以共同投资。纪宝铜他们一直屏蔽掉能够做环境技术研发的央企、国企,因为不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被破解。


涞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陈方鑫现在觉得,行业没有想象那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整个行业包容性还是很强的,尤其E20现在做了很多整合工作,让涞澈也经常有机会和龙头企业打交道做交流,这也是磨砺锻炼自己的过程。


关于技术,阎中认为中源创能的优势毫无疑问肯定是技术,其他方面现在还谈不上什么优势。但他们最近刚刚深入讨论过一次,环境技术型企业,其实也要仔细去分析自己的技术和自己公司发展的驱动力。所以在技术产品之外,还有一个是营销力,共同驱动企业发展。


阎中认为不能过于迷信自己的技术,也绝对不能抛开技术去理解市场或者营销能力,技术产品力和营销力应该是双轮驱动。


环境领域的创业都是To B业务,技术和产品不是万能的,还有资源部署、商业模式需要理顺。


初创企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产品形式,针对哪个客户群体,在哪个类别赛道,都是这摊生意的限定词、基本面,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业务属性以及创始人的决策,技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纪宝铜选择做BOT;陈健选择卖一体化设备;宋灿辉十年初心不改,始终致力于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POREFLON膜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的探索”;杨斌围绕“数矿”理念深耕数据云平台,力争在5年内,实现服务超过3000家水厂;潘建通将自己的工艺、产品应用于工业、市政、工业园区、分散点源治理领域节节开花;何海周提出了“面向分散式场景污水处理工艺开发及相关设备产业化”;吴炎光以鼓风机和空压机为核心产品,打造更加坚实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服务双碳时代;朱陈银提升产品性能参与垃圾焚烧发电领域末端治理的国际竞争……


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07关于60后:学习前辈好榜样




【本节概要:易经的乾卦,说君子自强不息,干事业,从下到上6个层次,依次是潜龙勿用,现龙在田,惕龙无咎,跃龙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8090后现在更多是潜龙勿用,低调修行的时候,若想一上来就试试飞龙在天,就怕失重的时候下面正好是北冰洋】


很多60后创业时,将威立雅、苏伊士这样的国际环境领域巨头及其下属公司当做对标。而8090后将目光投向了别处,柴喜林、陈方鑫、吴炎光、阎中等多位创业者都将任正非当做心目中的英雄,视华为为科技创新的标杆。同时,他们对行业前辈怀有敬意,也能看到各自的区别和优势。


柴喜林认为,随着环境产业的高速发展,80、90后环保人正逐渐成为环保行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有一批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高学历、科研型的企业家正在锐变成为一线的商业领袖人物。


他认为,从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来说,现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前景可期。因此,相比60后企业家来说是遇到了好的时机。但相比60后企业家的成熟、管理经验的丰富、人生阅历等,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只有不断持续地努力学习、全方位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实现预期目标。


张伟也认为父辈在创业阶段对正确方向的指引使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何海周说,老一辈创业者是年轻人的榜样与动力。环保行业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探索更早,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与当下会也有所不同。但核心商业理念如创新、坚守,永远值得年轻人们学习。他更希望借鉴老前辈和行业经验结合当下的政策环境做出更多有效比较分析,走出真正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路径。


陈方鑫跟环境领域60后企业家在一起时,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他说:“他们也有过创业的挫折,他们的经验有可能对新创业者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少走弯路。”


“我们现在遇到了好时代,国家重视环境科技,发展环保产业,又有老一辈创业者替我们厘清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和客户群体,我们这一辈要幸福太多”,宋灿辉说:“我们要做的唯有不忘初心,专注技术与创新,共同为推动生态环保建设这一重大工程出一份力!”


08从小天地走向大理想


【本节概要:养活自己,再求发展,日子会慢慢好起来;找到自己的真实价值所在,并为之努力,而不是为一个别人眼中的或者各路媒体鼓吹的漂浮的价值】


创业成功的案例实际上很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创业本身存在很多未知,客户、市场竞争、团队……做成了或者栽大了都有可能。本文采访对象选择范围也有限,并不能说非常全面地展现了8090后环境产业创业者的状态。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创始人们确实是在创业。startup和business是两回事,很多人就是做个business,而不是创业。创业这个事是革命精神和科学管理的结合,这是13位环境产业8090后创始人在做的事。


他们都选择新的细分领域,甚至细分再细分,这是共性,也是必然,因为这些细分领域是相对空白的市场,有机会做成第一,并且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规则制定者。在成熟的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领域,他们已经没有机会。


60后在他们的黄金年龄赶上了中国环境产业的萌芽以及经商下海潮,比如1963现象【详见:《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而无论1980年后出生的人里有没有更聪明更热情的,他们已经不可能冲破老一代二十年建立的门槛。


按照我以往的认知,8090后的创业者只能从环境产业的边边角角,看哪儿还有需求没被满足就做一做,怀抱一个大理想,苟且于一片小天地。


但通过对这批创业者的采访,我觉得中国的环境领域不仅有着积极而又独特的优势,也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机会。或许在环境需求更高、政府管理者相对更成熟的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期待,环境产业新的创业群体会带来不同的景象。相比没有下场做过事的人来说,他们将具备不一样的视野与体验。


8090后创业者和6070后创业者之间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种激情,他们也都有专业背景。


这种激情是来源于对环境领域的喜爱和自身的能力,而且这个能力是随着业务逐步滚大的。他们未来也能逐步积累起大规模、高层次的运营和管理经历。比如,这些创业公司里,最近两年创立的,员工一般在二三十人,而十年前创立的,员工已经有四五百人,业务量也比较可观。如果遇到特殊的政策、市场机遇,8090后的创业公司,假以时日,也许也能进入特别一线的阵营。


他们已经知道事情本身是怎么样的,没有盲目的冲动和幻想,抱着脚踏实地的信念和一种对风险足够多的把控和预期,尽最大努力而为之,去换取一个尽可能好的结果。这对于8090后环境产业创业者来讲,起码是一种比较好的心理状态。


一些创始人明确表达了IPO目标,也有一些较为含蓄地提及。但是否应该放弃IPO信仰,把寻求与同行合并或被巨头收购作为主攻方向,也是摆在每个创始人/CEO面前的题目,尤其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公司。


一位创始人就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到了再次选择方向的时候,向左走,进一步去扩大自己的营收规模和利润——本来也是这么做的,然后去资本市场;向右走,那就是及早和一些大的国企央企进行合作。


这两种路径都有可能,但是纯粹的技术驱动,或者用原有创业团队驱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感觉现在需要赋能。


“再过8个月,他将满45岁,作为一个男人,这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是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 IX》中描写即将登上罗马皇帝位的马尔库斯·图拉真的话,送给还有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到45岁的8090后创业者们,也送给有抱负、在创业路上闯荡的年轻人们。


环境产业创业者们,真的了不起。


参考资料:

1、E20环境产业圈层企业介绍

2、《潘建通:博汇特之治水华年》,2020,中国水网

3、金控数据杨斌:做时间的朋友,始终为客户创造价值》,2021,中国水网




彩蛋时间到!


绿谷工作室作品


踏浪而来,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环保创业之路?

首创环保集团降临:曾经沧海再击水

央企在环境产业:江湖路远 山高水长

宜兴环二代崛起

清华大学与环境产业相关的联合研究机构有多少?

一个表格引发的关注与思考

宜兴“环保教父”王洪春的“大情怀”与“小生活”

《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补遗与勘误

宜兴环保这几年

用大道理解决小问题,想象环境+农业的未来

接班记——专访现象级环二代王鹏鹞

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

纪录 | 宜兴的一代环保创业家
【国产工匠】陈良刚:超滤膜是一生的事业 一生最感恩两个人
再见,金源经开污水处理厂!再见,BOT时代?
从高碑店看污水处理厂进化之路
一位宜兴“环二代”的心声:一直在努力,不想被误解另一个角度看环保企业:装修设计中的美与关怀
往事并不如烟:刘晓光和张虹海、首创和北控的擦肩与握手“污水厂”改名“”净水厂”!?你身边的污水厂改名了吗?进击的环境商界女性
从“春都火腿”到“黄河环境”:城发环境的破局之路
风流云散青山在——细数环境产业的黄埔军校们环二代正在走上历史舞台,他们与一代有什么不同?环二代:接班,还是不接班,这是个问题






近期热文    





污水处理实现“碳中和”技术路径在哪里?
发改委下达75亿预算 用于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
踏浪而来,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环保创业之路?从3家上市地方水务环保企业业绩,看供水行业破局之路
【热点】村镇污水厂安装进水在线监测设施,有无必要?又一起!干扰国控水质监测数据案频发,环境部重拳出击

六月热文,欢迎点击阅读




高考结束第一天:满分作文《我爸爸是做环保的》来了!(12553)

央企在环境产业:江湖路远 山高水长(11009)

再见,最低价中标!(8473)

首创环保集团降临:曾经沧海再击水(7960)

环保督察揭露:29位“专家”为水质造假工程项目背书(6830)

江苏环保集团拿下土壤修复大标,打开环保市场突破口(6393)

注册资本100亿!中国石油涉环保业务新公司正式揭牌(6354)

安徽省环保产业集团要来啦!(6100)

三部委发文:农村供水、污水、垃圾分类给出指导意见(5727)

踏浪而来,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环保创业之路?(5694)

长江环保集团首推“水管家”模式,共抓长江大保护(5632)

宜兴环二代崛起(5305)

污水处理厂长必看,运维问题总结,非常实用!(5220)

凯叔热评:新标准禁用污泥做有机肥,污泥何去何从?(5019)


备注:括号内为阅读人数,统计时间截至7月1日15:44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汪女士微信:zp234268。


编辑 | 汪茵、刘彤

统筹 | 李晓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