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刊·回顾】黄虹《从一直不动,到一直动》(2023年版,第15期)
作者:94贸法_黄虹
------------------------------------------------------------
2018年之前,我不是一个爱运动的人,一年中偶尔的徒步就是我所谓的运动了。身边很多运动大神,骑行的,跑马的,撸铁的,都想带我一起玩,可我岿然不动,完全不受诱惑。
直到2017年,身体出现一些情况,持续失眠,心悸,呼吸急促等,且不断发胖。我知道,身体在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抗议。
2018年3月,在一位健身大神的鞭策下,通过远程视频监督,每晚盯着我做半小时的垫上运动,例如卷腹、臀桥、平板支撑等,重启身体的技能。3个月之后,健身大神跟我说:“你现在可以自己动了!”说巧不巧,家附近有了24小时的健身房,冲着便宜且便利,我开始一周2-3次自己折腾,跑步机,力量训练,打打沙包。又过了三个月,健身房倒闭,朋友推荐了她常去的团课健身房,单次买课,种类繁多,当然,最重要的是,教练够帅(颜狗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我毫不犹豫跟着她入坑,第一节课便是莱美的bodycombat-搏击操。搏击操里有很多模拟拳击空击的动作,节奏感极强,加上一群人在教练富有激情的带动下,1小时课程消耗超过600大卡是常有的事情。
一年的时间,我体验了杠铃、尊巴、芭蕾、搏击操、瑜伽、拳击、战绳、动感单车等近十种课程,结合教练的专业性,课程的体验感,自己的适应度三方面,我最终选择了杠铃课-增强小肌群力量,芭蕾-改善体态,以及拳击-增强心肺功能。运动的频率也逐渐固定,一周3-4次,三种课程轮番上。
这些课程里,拳击是唯一需要搭子的课程,套路中有很多需要对练的环节,互相当靶手,遇到一位身高、力量,训练水平都很合拍的搭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很幸运,遇到一位还在大一的姑娘,第一次搭档之后,就看对了眼,从此,跟拳搭子每周一次的约会,变成了我待办清单里的固定事项。
近3年来,惊讶发现自己基本上保持了一周至少2次运动的频率,即使是2022年封闭在家期间,也会跟着教练直播进行训练。一年超过100小时的运动,带来的变化是:失眠没了,体力增加了,呼吸变长、变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长,肌肉量也增加了。
这些年规律运动,让我尝到了甜头。也意识到身体的稳定性、协调性,核心的力量都需要增强。拳击,恰好能全面锻炼这些方面。原健身房一周一次拳击课不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开始体验其他健身房的拳击课。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看着都是带拳套,但其实健身房的团课跟专业拳馆的训练套路差异非常大,强度也完全不同,当然,价格也是差2-3倍。
即使都是健身房团课,由于教练的资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套路也完全不一样,更出乎我意外的是,细节上有的居然是完全相反的教法,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体验超过五家的课程,且咨询了身边的拳击老司机之后,我决定,找专业拳击教练进行系统学习。私教,咱不想,实在太贵了,400一节课起步,一买起码就是20节。专业的拳馆,即使是团课,也需要办年卡,或者季卡,这种消费模式,我始终觉得风险很大。能在健身房的团课里,遇到专业的泰拳教练,实属运气,万幸,我一直有好运相伴。
有意思的是,自开始上拳击团课以来,我被多次问到这些问题:
“你为啥不选择瑜伽,要选择拳击?”(提问者大多对女性运动有刻板印象)
“你是不是有暴力倾向?”(这种问题大多是陌生男性询问)
“你打完拳之后,是不是觉得开心了很多?”(提问者觉得我肯定有啥事想不开,需要通过拳击发泄)
“拳击是不是减肥效果特别好?”(提问者认为这才是最合理的选择理由)
但其实,这些,既不是事实,也不是我选择拳击的目的。诚如上述所言,选择拳击,并非头脑发热,一时兴起,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身体准备,体验比较,因为适合,所以选择。
现在的我,继续保持了一周3-4次的运动频率,如果遇到频繁出差,身体疲惫的时候,也会至少运动2次,每次1小时。当身体适应了运动的节奏,长时间不动,就会浑身难受,坐立不安。
实话说,开始运动,一点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看看身边的健身老司机,哪一个不是坚持了超过十年?用他们的话来说,没有五年以上的坚持,别说自己爱运动!那么,选择真正你有兴趣,且适合你的,是让你坚持的重要因素,至少,我是这样的!
--------------------------------------------------------------------
作者姓名:黄虹
出生城市:四川省 成都市
在校年份:1994~1998年
院系专业:贸易及法律学院 国际经济
就职单位:上海铭德鼎诚信息咨询工作室
现任职务:咨询顾问
微信账号:shuier1223
作者寄语: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从小听到大。可真正感受到运动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是三年前。只要想做,任何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运动吧!
--------------------------------------------------------------------
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
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
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163.com
.
别担心所谓的文采
这可不是文学杂志,而是联谊性期刊
重点是文章具有【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
❤ 重大人在上海【校友会动态】❤
点 击 下 方 题 目 ▼ 可 阅 相 关 文 章
—【卷首语】—
—【校友足迹】—
—【家有重二代】—
—【那些回忆】—
段森《2班叻些娃》❤
李汪洋《重大你好,难说再见》❤
童渊媛《曾在“建大之声”》❤
—【再续渝缘】—
❤ 张斌《同学相逢是首歌》
❤ 牟晓榆《七月山城的相聚》
—【我与校友会】—
孙翠华《花 草 石 泉 焰》❤
王丹《沪上校友情》❤
施筱青《人在魔都》❤
—【校友职场】—
❤ 周闯《假如上天注定你有一个亿》
—【校友艺文】—
刘飞芳《记忆中的小山村》❤
—【校友杂论】—
❤ 丁松《我的新农村》
—【疫情共渡】—
—【鸣谢赞助】—
—【校友健康】—
—【校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