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林物语 | 桂花——天香月中落 秋色为伊忙

灵隐寺 2024-03-19



桂月

天香



一叶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







▲点击视频:云林天香 满峰多桂


往期回顾
云林物语 | 彼岸花——解义离生灭 即云到彼岸


世间群葩均开已,最忆云林桂花香;

此芳疑似广寒有,胜比蟾宫金粟光。

——庚子桂月题记


国庆遇上中秋,桂月里的两大节日,国人同庆,万家同贺。国庆期间,游人一踏进杭州灵隐景区,即闻到一股桂香。仔细闻闻,又没有了。刚一转身,那桂香又来了。那桂香似有若无,时浓时淡。如果有人将“国色”送给雍容华贵的牡丹,那么“天香”一定属于这香满人间的桂花。


来到飞来峰前,桂香更为真切。循香味来到灵隐寺的天王殿前,那香味越发浓郁了。宋代云林诗僧释慈永有诗证曰:


月桂峰

释慈永

丹桂生瑶实,千年会一时。

偏从天竺路,祗向月宫知。

出海光轮满,当轩月树欹。

婵娟含素影,凌乱下宫墀。



桂花的香味与众不同,时有时无,不经意间您翕动鼻翼,深深吸入。这一吸,顿时满腹馨香,心旷神怡。


灵隐寺天王殿前有两棵大桂花树,树不高,但树冠硕大。树冠上密密麻麻地盛开着黄色的小花。清晨,那一丛丛黄花,迎着朝阳,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香气一直飘到冷泉亭前。有文赞曰:


冷泉亭下,泉响淙淙;

桂子月中,天香冉冉。

仰殿阁之宏制,不信人间;

礼金像之慈容,俨然天上。


灵隐寺天王殿前的桂花树


据史料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早在《山海经·南山经》中就有桂花的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汉代,桂花已开始用于园林造景。西汉刘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的记载。


桂花系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灵隐景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


谈到桂花,人们常将其和月亮联系在一起,编织出了不少令人向往的神话。最有名的就是吴刚伐桂的传说。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相传月亮上的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树随砍随合,永无休止。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所以,古人常以“蟾宫”、“桂华”、“蟾桂”等代指月亮


折桂,就是要到月宫折取桂枝。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云:“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桂”又谐音“贵”,“蟾官折桂”借寓仕途通达,桂花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所以,在古代中国,不管是文人墨客或官宦之家都竞相种植桂花。


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大量歌咏桂花,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诗人骆宾王夜宿灵隐寺留下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诗人邓肃的《岩桂》:“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诗人以极为珍贵的龙涎香作为类比之物,就连它都不敢香于桂花之前,由此可见桂花之香了。


灵隐寺的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品茶赏桂,暗香扑鼻,神清气爽。历代诗人咏灵隐桂花之作,数量颇为可观,可谓:


白猿拱笔,好赓骆丞风雅之音;

岩桂雨华,再续理公燕寂之说。


灵隐寺济公殿前高大伟岸的桂花树

历代咏灵隐桂花诗


游灵隐寺

唐·骆宾王

鹫岭郁岧嶤,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灵隐寺唐·白居易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灵隐寺北宋·梅询千峰凌紫烟,中有梵王阙。灵盻树幽栖,尘心自超越。松篁发春霭,桂实坠秋月。争得谢人世,兹焉老华发。



中秋分桂赠杨元素北宋·苏轼月缺霜浓细蘂干,此花元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灵鹫山元·张翥西湖之西天竺深,天香满峰多桂林。老猿引子下高树,流水兴云来远岑。



赠僧住灵隐明·虞淳熙象工来石室,宝迹系金绳。六度初行忍,三皈始见僧。松云空宿障,鹫日望朝升。桂子秋风里,披衣拜骆丞。


灵隐寺与桂花


云林流月,多闻落桂之声;

古洞沉云,不绝呼猿之响。


历代诗人咏灵隐桂花诗作,都提及一件传奇之事——灵隐多次发生“天降桂子”。据《云林寺志》记载:


南唐天宝尝雨桂子,有一子成树。慈云忏主居此十二年。


灵峰八九月,每夜霁月皎,

则天雨桂实,状如梧桐子。


宋天圣中,丁卯秋七、八月两望夜,殿堂左右天降若雨,其大若豆、其圆若珠,有黄白黑三种色,带殻、味辛,此月中桂子也。因取播种林下,浃旬而甲坼,弥月盈寸,绿叶可玩。明年春,移植白猿峰下回轩亭,凡二十有五株。其它桂树甚多,而今无存者,以花时多得烦恼,不去培植,渐至彫尽。


熙五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八月十三日早起,载堂禅师闻屋上历落有声,出而视之,其状圆而长,大踰萆麻子,壳有文,亦相类。大殿、法堂、方丈前后都有。拈取呈具德和尚,曰:“此月中桂子,吾已见过二次。


载公,秦川人,今为晦山和尚法嗣;曾住持石门虎啸寺,曩在具和尚位下。因收贮二合许,将移至秦中种之。时有好事者闻之,咸索观,辄取四五枚去。才至扬州而桂子已尽。


骆宾王有句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其语不虚,则唐初已落过。然落必有瑞应,具德和尚重兴灵隐寺,十有七年间凡三见矣。



灵隐“天降桂子”奇异之事,是在一定的环境、际遇和缘分所产生的。北宋仁宗天圣六年,灵隐寺附近两次天降桂子,应遵式大师天竺大设法席,讲经修忏之瑞。清康熙五年,灵隐附近三次天降桂子,应灵隐寺重兴之瑞。《灵隐寺志》如此评解:“月中桂子,唐初已落,然落必有祥瑞。”




灵隐飞来峰下有“青林洞”和“香林洞”,亦为“天降桂子”之佐证。青林,又名“香林”。香林由“天降桂子”而成,占地十余亩,今仍可寻见。


《云林寺志》记载:青林岩,即理公岩,有唐杨遵篆书三大字见石隙,乃理公燕寂之处,又名燕寂岩。其下四极三门,鳌撑而立;其上丰额险足,龟壳犹存。外视则洞可容百数人,内视则岩可树百椽屋。藤萝联络,峰石纵横,无愧署书“八面玲珑”四字者也。内小石有“金光洞”字,侧有周伯琦篆书《理公岩记》一碑。山多槠桂,木叶常青,凌冬不彫,故曰青林、香林。香林亦名香桂林,宋黄初庵有《香林洞》诗证曰:


日射岩扉晓雾开,杖藜挂石破苍苔。

一双蛱蝶随人去,知是香林洞里来。




宋代慈云遵式撰《月桂诗序》对“月落桂子”描述更加详细:“天竺桂子之说,起自唐时。天圣丁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浓华,云无纤迹,灵隐寺殿堂左右,天降灵实,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拾以封呈。好事者余播种林下,越数月,移植白猿峰,凡二十五株,遂改回轩亭为月桂亭。”


宋遵式大师《天竺别集》


五峰合涧诗·月桂峰

宋·释遵式

嫦娥戏仙桂,掷子落人寰。

秀颖发矫林,芳馨胜远山。

兔边甘百上,鸟外谁一攀。

月里催人老,云根伴余闲。

余霞照海甸,高翠暖湖关。

康乐不在哉,猿来空庭间。


遵式大师在诗中对民间传说嫦娥月中撒桂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赋予“天降桂子”更浪漫的色彩。诗中“猿来空庭间”一句,证明当年飞来峰下白猿洞附近确实多有桂树生长。



桂花的品格


灵隐僧人爱种桂花,殿堂取名也与桂花有关。旧时灵隐寺有双桂室、双桂庵。双桂,是双桂联芳的意思。“双”谓多倍,“桂”谐音为“贵”。双桂,特指灵隐寺高僧辈出,受人敬仰。



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浸泡去尘,风干腌渍,入坛密封,一月后取出食用,味道香甜醇厚,让人久久回味。灵隐寺的每年腊月熬制的腊八粥、斋堂制作的甜品,也均加桂花糖。



桂花的两种可贵品格


世间人爱桂花,因为桂花象征着两种可贵的品格:一是含蓄内敛,二是坚贞隐忍。


  • 含蓄内敛

春天姹紫嫣红,花儿们在春风中争奇斗艳,而桂花却默默伫立,不与百花争艳。桂花是以自己的节奏,静待着丰收的秋天,迎接属于自己的芳华。桂花在秋季百花凋零之时,以自己的清香给人以遐想。桂花的花赢弱细小,隐藏在众人的目光之外,却带给人间是馥郁而弥久的天香。元代杨维祯用“桂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无信而改德易行”之句赞美桂花这种含蓄内敛的品格。


  • 坚贞隐忍

桂花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桂花的这种品格,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被人们喻为隐士、君子。宋代张景修将十二种名花比作“十二客”,其中将桂花视为仙客;曹瑞佰的“十友之说”,将岩桂视为仙友。


桂花古意

唐·王绩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自芳。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正如唐代诗人王绩这首诗所言,桂花在万木萧条、百花凋零的秋季盛开,不畏寒露,不惧秋风,这正是君子坚贞隐忍品格。


禅宗公案:君闻桂香否?

佛教禅宗史上有一个与桂花相关的著名公案:


黄山谷学禅(黄庭坚,字山谷),师从有名的晦堂大师多年,一无所获。有一日,山谷问大师:“有没有什么更好更巧妙的办法可以参禅?”


晦堂大师问他:“居士念过《论语》没有?”晦堂大师问的这句话令他十分尴尬,古时候的功名考取,怎么可以不读四书五经呢?


山谷说:“当然念过”。


晦堂曰:“你既然读过《论语》,可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孔子语:“你们大家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


晦堂大师引用《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随时随地都在教你啊,你还不明白,我有什么办法啊?黄山谷还是茫然。


一年秋天,桂花盛开。二人在寺,大师看山谷在旁边,摆一摆袖子,自己往山门外走去。山谷莫名其妙,只好跟在后面,晦堂不理,故作不知。


大师忽回头,问:“闻桂香否?”


山谷答:“闻。”


晦堂大师瞪起眼睛,说:“二三子,吾无隐乎尔。”


山谷由此恍然而悟,找到心性的本源。


常引烟霞为伴侣,全凭日月记春秋。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散发着淡淡的桂花的香味。修养来源于生活,谁道花香鸟语不是禅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也许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法华经》有则“怀珠求乞”的故事。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觉知,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人本来具足清净如明珠的本性真我,这本性真我有无限的功用能源,而愚痴的我们却不知道观照自性,把内心的能源开采出来,反而一味向外追逐,汲汲营营,终其一生,好比穷人怀抱明珠,却求乞异乡。为此,六祖慧能大师说: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桂花物语


咏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花花朵细小轻柔,不象牡丹那般雍容华贵。可桂花却一样能努力绽放出自己的芬芳。我们学习桂花含蓄内敛、坚贞隐忍的品质,不管身居何处,都要有桂花这种不甘平庸、不畏寂寞、不怕坎坷之努力增上的精进心。


一切美的、善的、向上积极的,皆具庄严。凡此种种,我们皆应随喜!皆应赞叹!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供佛斋僧,广种福田!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天王殿  楹柱联——愿下心低首 普度众生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天王殿  楹柱联——金刚一杵 扫荡群魔

▲天王殿  楹柱联——峰从天外飞来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天王殿  楹柱联——法门不二 大腹能容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云林学处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学处 | 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合集)学处 | 阅读体会佛教尊师传统学处 | 《地藏赞》(梵呗唱诵)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上)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中)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下)

学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常识系列常识 | 为什么汉传佛教寺院大都被称为“丛林”
常识 | 你听说过出家人的“身份证”吗——僧籍 度牒与戒牒常识 | 僧人袈裟为何那么殊胜常识 | 出家师父们还有哪些日常服饰常识 | 寺院的中轴线上都有哪些殿堂?(上篇:山门、天王殿)常识 | 寺院的中轴线上都有哪些殿堂?(下篇: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 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常识 | 佛教中秋拜月仪轨
常识|佛弟子为何要在中秋之夜礼拜月光菩萨


编辑 | 妙莲

摄影 | 一叶等

视频 | 榭融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