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花天使吴世春:创投圈奇葩人事甚多,何止一个“就差天使轮了”

2017-08-31 孙静 财经天下周刊

A 、B 、C 轮都找好了,就差您的天使轮了。这不是玩笑,是吴世春真实遇到的严肃融资案例。荒诞而又有其理据,此类故事如今所在多有。

                 

         

全文约6100字,阅读大概需要11分钟。


财经天下(ID:cjtxzk) 口述 | 吴世

采访整理|孙静

编辑|齐介仑

 摄影|艾克斯



梅花天使创投创始人吴世春简介:


互联网连续创业者,国内知名投资人。1977年出生于江西大余,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曾先后供职于华为和百度,任软件技术工程师。2004年5月离开百度,与孙志强共同创办商之讯,主做企业IM。2006年与陈华一起成立酷讯网。2014年5月,创立梅花天使创投基金,专注TMT领域早期投资。投资风格快、准、稳。曾投资现象级手游《大掌门》,获1500 倍回报。其他代表案例还有趣店、唱吧、蜜牙、小牛电动、车和家、好车无忧、趣学车、阿凡题等。



靠谱创业者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我们最近把“就差天使轮了”注册成了商标。你看我的手机壳背面,印的就是这句话。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互联网段子,但这确实是我在面试创业者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事情。对方当时跟我说:“我已经找好了经纬的A轮,红杉的B轮,BAT的C轮,就差您的天使轮了。”我们很尊重创业者的努力,但那名创业者本身不靠谱。他的话比较夸张,与事实不符,我们没办法投。

 

但细品“就差天使轮了”这句话,很有意思。它不仅带一丝戏谑的成分,还有几分真实的味道,话语之外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创业者必经的几个融资阶段中,天使轮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背后站着最早给创业者开第一张支票的机构,也是机构更愿意手把手帮助创业者的阶段。

 

▲吴世春透露,最近梅花天使创投把“就差天使轮了”注册成了商标。图为吴世春参与团队活动。

 

很多项目可能真的离IPO就差一个天使轮了。比如有的创业者跟我说:“我那边有一个好项目,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可行化产品)快打磨出来了,就差您的天使轮了。”很多项目我们考察过后,发现还真是那么回事。因为通常走完MVP打磨阶段,创业者便有很大概率拿到A轮。

 

创业说起来复杂,但在我们看来还是有规律可循。人要靠谱、踏实,最后才能走得远。所以在投资时,我们更看重的是人,人是第一要素。

 

梅花天使创投投的都是轻资产公司,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才是主要增值的部分。我们的slogan是,帮助聪明的年轻人成为伟大的企业家。我看人,希望对方格局大、心态开放、眼界开阔,他对产品、市场、资本都要有眼界,同时还要具备谦卑的心态,不会因为取得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这些要靠投资人去聊,优秀的人给你的感觉会是似曾相识的。

 

我曾经说过,有几类人不投:不投大学生创业,不投资源依赖型,不投45岁以上的创业者,不投夫妻档创业。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年纪太大的,易趋于保守。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还不懂人情世故,有的甚至不懂感恩。我见过很多投资人投大学生,最后落得一地鸡毛。投资人过早拔苗助长,会让他们觉得钱来得很容易,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大手大脚,不把投资人的钱当钱。而我们要投的,是那种会在意投资人的信任的创业者。

 

在我们的办公室里,高峰时期每20分钟就要面试一名创业者。目前我看走眼的很少。对自己喜欢的项目,我的风格是快、准,最快谈个15分钟到半小时,会敲定一起投资。梅花天使创投成立3年多,至今已投出近200个项目,其中超过70%已经进入下一轮融资。


我投资过的创业者各有所长。趣分期(2016年7月已更名为趣店)的罗敏眼界特别开阔,他格局比较大,能随机应变。大掌门的叶凯则是产品思维很强,特别擅长把控用户需求。我当时是40万元投资的大掌门,后来收益6亿元,回报1500倍。罗敏的趣分期正准备上市,我现在不便多说。

 

蜜芽宝贝(2015年7月已更名为蜜芽)创始人刘楠是一名女性创业者。在我看来,她就是个女汉子。我们第一次接触时,刘楠还是个淘宝卖家。决定投资前,我曾去看她的淘宝店,几百条评论及互动,我一条一条挨个翻过去。看完这些评论,我当时就得出一个判断:卖家能把客服做得如此细致,这个项目很有希望成功。所以当时我就给刘楠出了TS(Term Sheet,即投资意向书)。刘楠组建团队时非常霸气,曾把京东、好乐买、乐淘的人都挖了一遍。

 

无人值守设备,市场规模 10 万亿

 

在投资方向上,我最近关注新零售、智能制造、知识付费比较多,比如我们最近投了一系列无人值守设备。

 

我们判断,未来3年内,国内市场需要5000万~1亿台无人值守设备,这将会是一个10万亿元的市场。很多原有的线下商品销售终端或者服务,都会由无人值守设备提供,比如咖啡、茶饮、健身、K歌等。

 

我们预计,无人值守设备未来会重构很多消费场景,比如在办公室、楼道、小区以及一些你可能从未想到过的地方,会出现货架。无人值守设备还会扩展出很多增量的市场。此外,成本结构、用户体验、交付模式等都将会被重构。

 

在该领域,我们投过自助咖啡机项目——“莱杯咖啡”。莱杯咖啡在9个月内完成了3轮融资,我们投了其中两轮。它是一个互联网+咖啡+智能硬件的类型。创业团队把现磨咖啡调成中性的味道,把售卖场景搬离咖啡店,搬到办公室等环境中。

 

我们的团队曾去考察该咖啡机在清华大学教学楼的表现,看到的数据非常好。即使夏天,一台机器一天仍能卖出30杯左右的咖啡。传统咖啡店经营成本中,租金占很大比重。除了星巴克这种标配店能享受到购物中心较低的租金以外,其他咖啡店的开店成本是相当高昂的,此外还要考虑人力成本。但无人自助咖啡,把这些都省掉了。原来你喝一杯咖啡,可能2/3喝的是租金。如果一杯咖啡中,70%的成本来自原材料本身,用户就能喝到高性价比的咖啡。

 

我们考察此类无人值守设备时有两个维度:放置场景以及设备瞄准的需求。比如场景是否更加贴近用户;相比原有的解决方案,设备对用户的满足度是不是更高,是不是更便宜、更便利,或者体验更好。

 

前不久,街头出现了健身仓。最近有一名年轻创业者来我们办公室,也是打算做类似的项目。我比较担心目前健身仓对用户的满足度不够高。

 

想喝咖啡,你可以进店拿杯咖啡就走;想唱歌,你可以去购物中心的迷你KTV随便点歌。但健身仓的场景过于单一,现在大多是一台跑步机,加一台电视。其实跑步这项运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而且人们往往更喜欢比如公园这种环境优美的地方。从性价比上衡量,健身仓也没有比其他场景更便宜。况且,现在运动的定义是开放的,不一定是跑步,比如户外骑自行车也算健身。以前不是有个段子嘛,说最终打败健身房的是摩拜——因为它的第一代产品骑起来特别费力。

 

我认为,相关健身设备还需要迭代和改进,提高用户满足度。现在是好奇的人多,尝试的人少。

 

相比之下,无人零售机的前景就明朗得多。这方面我们投过“怪兽家”,一台机器里面有400多个SKU,也就是有400多种商品,从矿泉水、食品到生活用品,样样俱全。它基本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大部分日常需求。这种设备用屏幕选货,机器手抓取商品,然后可以快速交付到消费者手上。

 

同便利店零售相比,无人零售机的经营成本更低。因为一家便利店至少要占地10平方米,但一台售卖设备,体积小的只有1平方米,大的也就三四平方米。在租金上,后者明显会节省很多。而且便利店一般固定在底商,但无人值守设备可以有很多放置场景,比如楼道转角、广场、地库等。

 

我们看好这种既能快速铺货,又可以多SKU、大容量,且没有消防潜在问题,注册便利的无人值守项目。通过联网获取大数据,了解到该区域用户消费喜好,可以帮助运营者决定什么样的货品、SKU放在什么位置。

 

我们还投了自助按摩椅,预计到8月底,投放量会超过5000台。根据测算,自助按摩椅的回本周期为6~12个月,平均下来要8~9个月,位置好的商场、电影院,6个月便可回本。我们观察,该设备的复购率非常高,给用户带来的体验也比较好。该项目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化盈利,并完成了两轮融资。

 

我们在新零售领域还有一个判断——未来很多传统的线下服务会被新零售赋能。比如我们投了“趣学车”,它其实就是改造传统驾校,使传统驾校变得更智能,体验更好。目前趣学车已经完成4轮融资,进入了3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北京一家驾校企业“东方时尚”,在A股市值超过100亿元,我相信趣学车未来的市场潜力将是巨大的。

 

基于相似的逻辑,我们还投了为线下钢琴店和音乐早教机构赋能的“趣陪练”,为“金夫人”那种连锁婚纱店赋能的“哪拍网”。

 

碎片化或为知识付费新趋势

 

今年,整个投资圈里继续在谈共享经济。我相信,这会是一条不断涌现出创新者的赛道,这波共享浪潮里还有好的机会,但是我也想提醒创业者——切忌为共享而共享。现在出现了很多不靠谱的项目,最新曝光的共享马扎肯定是个笑话。它不是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我们的一个投资逻辑是,看用户个人拥有该产品的代价与获得使用权的代价之间有多大差距,差距越大越好,小则放弃。比如像共享雨伞、共享篮球此类模式,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因为用户自己买把伞很方便,况且很多人压根不愿意去撑一把顶着广告的伞。但共享单车不同,用户自己买一辆,停放不方便,还容易丢车。每次缴纳一块钱租金,获取使用权,就很划算。

 

其次,我们还会看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要高,最好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咖啡、单车、按摩椅等。如果使用权的复购率不高,那么一定要做到用户普遍会使用。去年年底,我们也投资过一个共享充电宝项目。后来当资本密集砸向这个领域时,充电宝的进店成本发生了变化,财务模型就算不过来了。因此今年4月我们便及时刹车,让创业者转而去做别的项目了。

 

此前我们去实地蹲点,测算过充电宝的使用数据,还是不行。此外,用户自己拥有充电宝与租用一个充电宝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像女性出门都背包,往包里塞一个充电宝并不困难;而男性在办公室、汽车上往往都有充电线,只有在外面的咖啡店等少数场景才会需要充电宝。

 

当然,很多人调侃说,《王者荣耀》的普及,让手机电量消耗更快,有时用户真的是急需充电。但我看到的是,这一行业的天花板很低,很容易做到头,因为手机的电池容量是在不断扩大的。比如石墨烯电池,容量很大,未来可能的情况是,手机充一次电,能使用一周。

 

如果超级电池出现,那时候还需要共享充电宝干嘛呢?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行业的账算不过来。

 

作为投资人,每天要接触不同领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知乎、搜索等网络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基本概念,当准备深入地了解某一领域时,我会找该领域的KOL(意见领袖),找正战斗在一线的创业者,他们的认知会更加贴近真实的市场状况。对投资人而言,如何最快速度找到该领域最厉害的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比如要研究新零售、比特币,我们就去找该行业内最优秀的人,向他请教甚至投资他,这也成为我们快速学习的一种方式。

 

没有资源链接能力的人,他该怎么办?我认为可以通过知识付费这一桥梁。

 

知识付费是我们看好的另外一个领域,它是一种新的消费内容。我们判断,未来人们在内容上的消费会超过人们在食品或衣服上的消费。

 

我们投过“有书共读”等多个项目。有书共读是一个领读平台,旨在帮助有强烈阅读愿望但又不知道读什么书、不能坚持阅读、阅读效率低的书友开始高效阅读。去年我们投资时,它每月只有5万元的广告收入,今年每月广告收入已经达到1000万元,月盈利超过500万元。它的收入在12个月内增长了200倍,很多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在上面开课。

 

有人说,用户知识付费是伪需求。我不这么认为。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的必备技能,终究有一部分人会先觉醒。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知识远远不够用。不能及时获取新知识的人,一定会落伍。内容消费会慢慢成为一种主流消费,一个人可能不仅会在爱奇艺上看网剧,他还可以去得到、有书共读等App上付费去获取知识。

 

如果知识付费带来的收益超过支付的价值,又或许你刚好有这种需求,你会愿意付费的。比如花1元钱听罗振宇讲60秒的段子,你愿不愿意听?花5元钱听汪峰讲如何写出一首好歌,你愿不愿意听?

 

原来你请一个KOL给你讲课,现在你可能跟几万人一起听一个大神的课,分摊到每个人的付费成本,是很低的。而互联网上的知识或许只是KOL头脑里的百分之一,用付费这台挖掘机就可以把知识的金矿挖掘出来。我们非常看好这个赛道。


吴世春认为,共享经济是一条不断涌现创新者的赛道,目前还有机会,但切忌为共享而共享。


知识付费的盈利预期非常高,因为它不会产生库存,没有重资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当然,有些用户可能订阅某款299元的全年课程,但在获取一段时间后,他觉得没有新鲜感或干货不多,可能不再续订。我自己在得到上也订阅过诸如《5分钟商学院》等课程,听久了确实会需求减少。


所以我有个判断:碎片化会成为知识付费的下一个趋势。因为用户可能不会花199元全年订阅,他只听几堂课,解决当下的知识困惑。长期的知识产品不太符合人性以及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创始人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是核心投资标的

 

有人开玩笑说我是“人脉王”。投资人都从哪里找项目?对于梅花天使创投而言,酷讯系创业者是我们很重要的投资渠道。

 

2006年,我跟陈华创立酷讯,后来我俩又先后离开。酷讯是我心里的一个痛,封印着很多遗憾。当时董事会5个席位中,投资人占了3席,到后期,创始人的话语权已经很弱了。

 

其实作为创业者,谁都会犯错。乔布斯再伟大,在苹果早年还是犯了不少错误。关键是在你犯错误后,是否有改正以及成长的机会。如果当时我和陈华背后,有一个像我现在这样的超级天使,或许我们能避免犯很多错误。但当时投资人没有耐心等待我们成长。


当年从酷讯出来的很多人,后来都抱着创业者的心态在做事,我们也彼此保持着联系。比如陈华后来创立了唱吧,我成立了梅花天使创投,张一鸣创建了今日头条,陈驰做了小猪短租,徐峥成为趣分期联合创始人,彭程做了好车无忧……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过,“既往不恋,纵情向前”。现今我不太想聊酷讯本身了,因为我们的认知已经比当年进步太多,早已越过山丘。或许到了60岁以后,可以把时间留给回忆,回味当年的英勇与遗憾。当打之年,还是要多展望未来。

 

对我个人而言,人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已经做到在我这个年龄时比较好的结果了。从1999年入行,我几乎经历过每一波浪潮:从早期的百度,到后来创立酷讯,再到转身做天使投资,赶上国内人民币基金的蓬勃发展。

 

因为我自己是连续创业者出身,所以会比较理解创业者的心理。原先我对投资人的期待是能够帮助我成长,在我做得不好时,能及时纠偏。所以现在我会花很多时间,为创业者解决困惑。像蜜芽宝贝的刘楠,每次碰到问题,她都会第一时间找我。比如要不要拿新的B轮融资,要不要开线下的蜜芽乐园店,选择在哪里上市等,她都有找我聊。

 

我一般都是用碎片化时间做投后,有时可能要同时处理十几件事务。最开始聊项目时,别人看我刷手机,感觉我好像漫不经心,没有认真在听,但其实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天使投资人每天要面对各种繁杂的事务,如果处理速度不够快,根本无法完成工作量。

 

我最近在思考什么是创业的标准动作,不排除未来会开设一门课程,专门为创业者提供此类辅导。我个人认为,一名创业者如果能够把标准或基本动作做完,基本上就能击败90%的创业者。

 

我们总结此前案例发现,很多项目没做成,都是因为创业者总想着出奇招,要一招制胜。其实哪有那么多一招制胜,大部分都是日积月累地改进,把标准动作做完了,比如产品没缺陷,公司的钱省着花,招人时挑选性价比高的,商业模式未验证通过时不要大量去做公关、花无谓的钱等。

 

创始人也要不断提高认知。从流程上看,创业要先打磨好MVP,然后再去融资,将模式复制和扩大。只要把标准动作做好、做完、做透,他肯定会成为市场上的A类创业者。

 

有些创业者,以拿到融资作为创业成功标准,这是不对的。创业还是要一步步来,比如拿到种子轮,就要把模型打磨好;拿到天使轮,就要把MVP数据跑出来;拿到A轮,快速复制模式;到了B轮,就要做出利润来。不是每次融资都可以靠讲故事去完成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特别是我们投早期的机构,一个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投的标的。因为一个企业的价值,90%在团队身上;一个团队的价值,80%在创始人身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计算,用户数据、商业模型、复购率,唯一不能被计算的,就是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

 

我们所投的创业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瑕,他们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化的那批人。如果真有那么完美的,可能他已经融到孙宏斌轮了。


【本文首刊于2017年8月28日出版的第140期《财经天下》周刊】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期杂志 


-End-


点击关键词可查看历史文章

封面报道 阿里CEO解密新零售阿迪达斯的自我救赎|上海迪士尼乐园疯狂的音箱民宿行业进入洗牌期野蛮人入侵便利店?微软靠什么重新崛起?天猫的力量 纳税大户成长记充电宝脱口秀任泉互联网金融陈天桥陈大年


创新创业 影视植入SNH48的制造者易鑫CEO张序安围剿今日头条共享单车第二梯队生死战快方送药湊湊章苏阳陶闯叮咚智能音箱泛生子基因大搜车周洲出门问问我趣旅行郭博智王翌拉卡拉王功权视频审核WeMedia共享单车


创意阶层 皮克斯动画女性网络综艺节目编剧张家鲁中国虚拟偶像B站回应被“误杀”制片人陈伟为《百鸟朝凤》下跪的方励二次元音乐詹仁雄爆款营销郭博智合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