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口秀的中国式生存|封面

2017-04-20 叶丽丽 财经天下周刊

失去了讽刺感的脱口秀不再锋利,收入和渠道也暂时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全文约9000字,阅读大概需要18分钟。


财经天下(ID:cjtxzk)  文|叶丽丽

编辑|唐晓园


今天(4月20日),喜剧文化公司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笑果文化”)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1.2亿,黎瑞刚领导的华人文化领投,南山资本和上轮投资机构游素资本、普思资本等跟投。


笑果文化近来最火爆的产品当属网综《吐槽大会》。数据显示,该节目第一季收官播放量总和超过14.5亿次,其中单期播放量最高达2.1亿,微博同名话题#吐槽大会#阅读量近11.5亿。


脱口秀进入中国至今,一直是小众的存在,以笑果文化为代表的行业公司,试图打造脱口秀爆款来推动行业发展,过亿资本涌入,美式脱口秀在中国离春天还有多远?




破旧的椅子,狭窄的过道,门的边缘有腐朽的痕迹,房间里除了椅子外,一块大幕布盖住了杂物。张绍刚、李诞和池子正大口吃着蛋挞和奶茶。他们的经纪人一边催着他们吃这些点心,一边跟他们对着当晚见面会的流程。


▲李诞


这里是上海一所大学的礼堂后台。三个人很快将和大学生观众见面。池子的脸上还冒着几颗青春痘,主持人张绍刚刚从北京飞来上海,上身穿着棉衣外套,下装是一条鲜绿色的裤子。一切看上去很接地气。直到他们上了台。


来自大学生的欢呼声和舞台的灯光,给他们加上了光环。他们开口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得到台下热烈的回应。这一切,是《吐槽大会》给他们的。


《吐槽大会》是目前当红的喜剧脱口秀节目,它为人熟知的版本是美国喜剧中心《吐槽大会》,这档美国喜剧中心有线电视网络2003年推出的吐槽系列节目,平均每年一场,每场100分钟左右。形式是一个主咖和一群吐槽嘉宾,先由嘉宾团对主咖进行吐槽,最后主咖上台反击。由笑果文化公司出品、制作的国内版《吐槽大会》自今年1月正式开播至今,已经成为一个网综爆款,同时也让李诞、池子两位常驻的脱口秀表演者,短短几个月内收获大量粉丝。


生于1995年的池子,是从2015年3月开始上台说脱口秀的。2015年他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北京脱口秀俱乐部(以下简称北脱)创始人西江月的演出视频,形式与他在电视上看到的美国脱口秀节目相似。他第一次知道,国内有这么一群人在进行脱口秀表演,看到当时北脱正在招募新演员,他就去参加了北脱的“开放麦”——一个鼓励观众上台进行脱口秀表演的环节。


▲池子


此时,脱口秀表演这种形式,在中国生根发芽,已经将近6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脱口秀表演,是指一个演员拿着一个麦克风,站在舞台上以讲段子的形式进行表演,源于欧美的“Stand-up comedy” (单口喜剧),与主持人和嘉宾访谈的脱口秀形式有所区别。


池子的第一次表演全凭感觉,并无技巧和章法。他太过紧张以至于语速很快,看上去“暴躁”,但这却成了他的表演风格,《吐槽大会》上用“暴躁95后”来介绍他。


池子是幸运的,第一次上台就收获了笑声,这让他很快爱上了“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每个星期两场开放麦,他连续去了一个月。每次回家路上还在想着自己下一次的段子怎么写。


池子很快崭露头角。2015年5月,距离他在北脱第一次表演两月有余,北脱举办了首届中国脱口秀艺术节。池子在最后一场演出中上台表演,他发挥了自己“炸”的风格,收获了很多掌声。


那天,当时《今晚80后脱口秀》的总策划李诞和幽默小区创始人Tony Chou都注意到了他。


Tony Chou本名周广超,但他更愿意用Tony Chou这个“更国际化”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他创办的幽默小区是一个在北京的脱口秀表演俱乐部,没有固定成员。Tony Chou很快邀请池子来幽默小区演出;李诞则邀请池子加入电视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


▲Tony Chou


池子选择加入《今晚80后脱口秀》。之后,在《吐槽大会》筹备阶段,他被选为常驻嘉宾。从线下剧场到脱口秀节目,池子走得很顺,而这条路,他的先行者们,则花费了数倍的时间。


观众期待的是郭德纲和赵本山


2007年,台湾出现了卡米地喜剧俱乐部,香港出现了Take-Out Comedy 俱乐部。2009年,深圳“外卖脱口秀俱乐部”成立,成为大陆最早的脱口秀俱乐部。


程璐是早期“外卖”的成员之一,他和一些脱口秀爱好者凭借着自己对脱口秀的理解,模仿着外国的脱口秀节目,进行了“中国山寨版”演出。


程璐 


程璐的太太王思文向《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回忆,她第一次去看先生的演出时,觉得一点也不好笑。 “他们实在说得太差了,我当时就在嘉宾环节把每个人吐槽了一遍,结果我成了讲得最好笑的人。”


当时的“外卖”实行会员制,不断有人给王思文打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入会,半年500元左右的会费,听上去就像健身会所拉会员。这让王思文觉得这个地方有些“LOW”。


但程璐交了会费,结果大半年也去不了一次,原因就在于表演没有吸引力。


2010年在北京建立北京脱口秀俱乐部的西江月,也对吸引不到观众这件事感触颇深。最开始,他选择和美国同行一样,在酒吧演出。但不同的是,美国几十年的脱口秀文化催生了很多单口喜剧俱乐部,俱乐部演员到酒吧去表演是有酬劳的。而在当时的中国,脱口秀是一个新生事物,酒吧管理者并不认为这能带来客人,西江月需要交场地费,以获得登台表演的机会。


“观众看你觉得很奇怪,不像相声,也不是评书,一个人站在上面,不穿大褂也不拿快板,说的段子也不好笑。”西江月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台,预先准备了2小时的草稿,结果太紧张45分钟就说完了。虽然台下只有5位观众。


一开始,中国脱口秀在内容上的摸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西江月对观众表示自己将演出一出喜剧时,观众对他的期待是郭德纲和赵本山。


而西江月还想靠自己看美国脱口秀节目学到的东西来表演。他讲的内容很杂,从时事到日常生活,段子之间并没有关联。一个段子讲完了,观众没反应,他又急着抛出下一个,缺乏技巧和节奏。


实际上,脱口秀与相声小品等国内传统的喜剧形式截然不同,它的节奏更快,段子更短,平均15秒左右就有一个包袱,同时要求演员和观众互动。西江月记得,早期这种互动常常是失败的,观众总是没反应。


尴尬持续到第三个月,西江月开始摸到门道,他发现观众开始对他的表演有反应了,有人开始常来看他的表演。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北脱的几名成员开始做推广,方式是上街发传单,以及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活动信息。渐渐地吸引了一些脱口秀爱好者加入,也拥有了观众群,但依然是极其小众的存在。


西江月


转机出现在2013年黄西回国。


这一年,也被Tony Chou称为脱口秀在中国成气候的一年。


2013年,留学美国的黄西回国,这是一个通过努力,最终在美国白宫记者会进行脱口秀表演的中国演员。黄西在白宫的表演视频2010年在国内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多人通过这段视频了解脱口秀的概念。因此黄西对于国内脱口秀圈子来说,是一个标杆般的存在,也给了不少国内脱口秀表演者继续站在舞台上的动力。


“很多演员是受到黄西的影响才加入这个行业。”TonyChou说。


程璐也记得,这一年,他和几位同伴,离开了“外卖”,重新组建了“逗伴脱口秀俱乐部”,想要认认真真将脱口秀作为事业来经营。


黄西的回国对于北脱产生了更为直观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知名度的上升和团队的壮大。黄西偶尔出现在北脱的演出现场,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一定程度上,他成为北脱为人所知的媒介。


另一方面,微博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脱口秀的流行。2011年开始,深夜脱口秀粉丝谷大白话开始在微博上听译美国深夜脱口秀节目,并在微博上发布,成为很多人接触脱口秀节目的窗口。加上黄西在微博上的宣传,脱口秀这个概念开始普及。


2013年10月,西江月觉得,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员的水平,都达到了可以开始商演的程度。


北脱开始在北京宣武门的繁星戏剧村尝试第一次商业演出。连续三天的商演,效果比在酒吧火爆。


西江月觉得,这是因为,买票来看商演的观众,是热爱脱口秀表演的核心观众,与酒吧的观众群体不同,他们对于这种表演的回应更投入和热烈。而2013年7月在深圳成立的“逗伴”脱口秀俱乐部,也开始每月举行一场脱口秀的剧场表演。


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好兆头——脱口秀表演者能够走进剧场,而不再局限于酒吧和咖啡馆。但它离成熟还很远。比如,表演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和渠道


北脱的成员宋启瑜记得,一次演出后,西江月给团队的每个人包了红包,一人几百元。这种情况至今也没有很大的改善。


深圳“逗伴”的情形也没有太好。程璐记得,刚开始商演时,票房时好时坏,卖不出票的时候他们就自己贴钱请朋友来看。商演的收入杯水车薪,仅能覆盖场地费。


虽然北上广三地的脱口秀俱乐部每周都有固定的商演,但这类演出一直局限于小俱乐部,没有能力走进大剧场,票价也一直在百元左右徘徊。


线下脱口秀有了相对固定的团队和观众,但它依然小众。


《吐槽大会》的出品、制作方笑果文化CEO贺晓曦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表示,线下的剧场模式,之所以从诞生至今依然没有大众化,是因为缺少大众化的通路,这条路,从美国的发展来看,应该是脱口秀节目。而线下的脱口秀爱好者们无法自己搭建这样的通路。


贺晓曦


“我们将线下表演比喻成根,而线上节目则是开花,只生根不开花是无法令人注意到这个行业的,长期的剧场演出并不是解决大众化的方案。线下演出一定要跟线上相通才能得到关注和资源。”贺晓曦说。


《今晚80后脱口秀》算是通路之一。这档节目在2012年开播后很快火了,其主持人王自健也因此走红。节目被证明是有市场的。


它给了脱口秀演员们参与节目制作的机会。《今晚80后脱口秀》以几百元的价格收集段子。“逗伴”的成员从一开始就给这个节目投稿,由于段子被选中的概率越来越高,他们成为节目的核心写手。


这档节目令程璐感到惊喜,这是在中国电视上出现的最接近美式脱口秀的节目。“我们当时觉得挺神奇,我们十几个人在玩的东西,突然电视上出现了一个节目和我们几乎是一样的,段子和我们感觉也很像。”程璐说。


但更多的人参与的是各种冠以“脱口秀”名号但实则与单口喜剧相差甚远的节目。


西江月回忆,2014年左右,北脱的成员开始参与到脱口秀节目的幕后制作中。“那时候很多节目称自己是脱口秀,但其实做得不太像。就算我们当编剧写稿子,也没有什么用。”西江月记得自己参与过一个节目,当他看到女主持穿着套装端庄地坐在台上的时候,他就知道节目组对脱口秀的理解完全偏差了。 “整个电视节目制作产业,也没多少人懂脱口秀节目怎么做,出来的效果非常拧巴,所以很多节目都消失了。”


虽然以幕后形式参与形态各异的脱口秀节目,并不是西江月们热衷的事,但它却能让俱乐部生存下来。


西江月发现,靠着参与脱口秀节目的幕后制作,北脱可以实现盈利。目前他一手创立的北脱传媒,5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参与幕后节目制作。


近两年电视上出现的各式喜剧节目,让更多的脱口秀表演者,从兼职的爱好者,开始成为全职的脱口秀演员和编剧。


上海“茄子脱口秀俱乐部”的成员,一部分加入了恒顿传媒,他们制作了综艺节目《食在囧途》。而2014年成立的笑果文化,则签下了《今晚80后脱口秀》的核心写手,程璐等人都加入了。


从爱好者到全职演员和编剧,脱口秀演员终于能够以此为生,这种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美式脱口秀节目这块蓝海,开始有专业的制作公司进入掘金。行业急需一个引爆点。


爆款的诞生


《吐槽大会》的出品、制作方笑果文化,是《今晚80后脱口秀》的原班策划编剧班底组成的,它在成立之初创建了“噗哧脱口秀”—— 一个致力于线下的脱口秀俱乐部。目的是创建一个喜剧脱口秀平台,孵化脱口秀演员和编剧,同时在线下对不同的脱口秀形式进行尝试。


利用《今晚80后脱口秀》的影响进行导流,“噗哧脱口秀”的微信公号有过百万的粉丝,这些人中有很多人将会成为线下脱口秀表演的观众。


“我们在线下做脱口秀表演,对这个行业研究了一年多,我们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有一个头部的爆品,才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才有机会反哺到线下做更好的表演。而不能像美国那样发展一百年等待行业自然开花结果,我们反过来。”贺晓曦说。


在线下演出了大概一百场后,笑果文化选择了最适合的脱口秀形式和上电视节目的人选——最后的选择是《吐槽大会》,上台的演员选择了李诞和池子。


“我们为什么敢在《吐槽大会》里这么捧池子,是因为我们在线下做了很多演出,看了很多他的演出数据,他的表演稳定性,受观众的欢迎程度,都是被验证过的。”贺晓曦对《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说。


“吐槽大会”这种形式,早在2013年6月,在“逗伴脱口秀俱乐部”就已经有人尝试。当时程璐王思文夫妇结婚,作为结婚礼物, “逗伴”俱乐部决定举办一场“吐槽大会”。


脱口秀表演者梁海源是这场大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他制作的海报,名字叫做《致我们终将失去的节操》。刚开始他有些担心。 “我们互相之间不知道吐槽的内容,怕有些刻薄重口的内容会激怒别人。因此我们一直互相强调,都是玩笑不能生气。”梁海源说。


于是,这个吐槽大会上演了段子式的吐槽大战。肥胖、土气、屌丝、戴绿帽……槽点除了外貌的调侃,还有不少无中生有的段子。 “有些段子就是硬编出来的,我除了身高以外没有什么槽点,所以所有上台的男演员都说和我有暧昧关系。”当晚的女主角王思文说。


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每个人看上去都很欢乐。这次吐槽大会的视频被梁海源配上字幕放到了网上。而这段视频成为了笑果文化决定制作喜剧节目《吐槽大会》的导线。


和梁海源一样,笑果文化也有过担心。担心惹恼圈内人,更何况,这个节目要请的是明星互相吐槽。


笑果文化先做了一期样片,吐槽的主角是王自健,吐槽的嘉宾是自己公司的编剧和一些节目主持人。最终样片得到了一些行内人的肯定。


贺晓曦觉得,选择这个时机制作《吐槽大会》,是因为娱乐文化大环境也已经开始改变。明星不再被包装成完人,自黑自嘲,有时候反而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但节目的边界探索依然经历了一些波折。线下的吐槽大会的内容,很难直接搬上荧幕。如何让节目搞笑又安全,这是笑果文化担心的问题。 “线下小范围开玩笑怎么说都可以,但是既然我们想做一个爆款,就要考虑到广泛传播后各个年龄层的适应度,这是一个大众化节目必然要探索的一个过程。”贺晓曦说。


最终,正式上线的节目,与美国版本的《吐槽大会》在内容上相差甚远,重口味的段子全部消失——比程璐他们在线下玩的段子“纯洁”很多。


节目组对内容控制得很严格,比如第二期曹云金即兴发挥,开沙宝亮的玩笑,“沙宝亮以前练杂技的,他参加比赛获奖,奖品是一辆自行车,宝哥站着好奇,自行车不会骑啊,最后拆成两个独轮车骑回去了。他喜欢骑那种一根棍的东西。”他还调侃演员周杰鼻子大, “我知道大家是夸我们俩人,大鼻子是好词。”


“一根棍” “大鼻子”,这两个词,在给曹云金的剧本中是不存在的,这种带点“污”的内容,节目组在考虑了很久后,才没有将其剪掉。


用词被不断调整。前期出现在节目中一些词语,在后面的节目中消失不见,或者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想吐槽一个嘉宾不够‘man’,我们不会直接这样说,我们会说‘这是一个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的事情,他看到后会在沉默中流泪。’”梁海源说。


“节目首先要存活下来,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在安全范围内也能够创作出搞笑的段子。”程璐说


这很考验编剧功力。王思文是编剧团队少有的女编剧,《吐槽大会》的女嘉宾几乎都由她来对接。她根据女星的性格来写台词, “见面前我们对明星有判断,但是见面后发现性格并不是原来理解的那样,需要重新调整段子,这样他们说起来才会舒服。”王思文说。


为了保证上台的效果,除了为明星量身定做段子外,更重要的是教这些没有说过脱口秀的明星们,如何说好脱口秀。


负责女嘉宾表演指导的王思文觉得这个“速成培训辅导员”并不好当。 “一个脱口秀演员要经过多次训练,才能掌握好抖包袱的节奏,而明星来上节目只有一次,所以需要前期多次训练。”王思文说。


《吐槽大会》所有的内容、表演方式,都有限定的台本,很少有明星即兴发挥的空间。明星上台后会发现,他们要一个人站在麦克风面前讲段子。一些轻视前期练习的演员会在节目中表演僵硬,不断看提词器。


“我发现,越是对这个舞台有自信,觉得自己不用练习也能够说好的,上台效果越不好。”王思文说。


像曹云金这样什么都愿意被吐槽的嘉宾,段子花样百出,还会频繁提到他和郭德纲的往事,犀利的吐槽和回击听上去也很过瘾。这个舞台上除了曹云金,王刚、唐国强等人的表现也堪称惊艳。


《吐槽大会》如笑果文化期待的那样,成为了一个爆款,无论是播放量还是关注度,在国内综艺节目中都创下新高。“按照美国的发展规律,应该是爱好者在酒吧练习……脱口秀节目做了几十年最后再做出吐槽大会来。这太慢了,我们一开始就要做个爆款,线上节目先出,带动线下演出市场,推进脱口秀产业的发展。”李诞说。


戴着“镣铐”的产业


在《吐槽大会》制片人佐伊看来,中国的脱口秀产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处于刚刚起步的状况。 “我们和美国相比,就像业余球员和职业球员一样,美国的脱口秀表演者,在线下讲了十多年,再写几年剧本才可能上节目。而中国的脱口秀演员四五年就算资深了。”佐伊说。


脱口秀进入中国五六年,真正坚持做脱口秀的演员,仍不过百人左右。几个脱口秀俱乐部的演员数量,也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还有不少人选择了离开。


《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采访了数位脱口秀演员,他们给出了一些解释。


收入是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很多脱口秀爱好者仅通过商演无法取得体面的薪资,这让他们大多选择兼职,而无法成为专职的脱口秀演员。


另一原因在于,脱口秀本身的门槛。它并不只是上台讲段子逗笑观众而已,国内的培养机制几近于无。怎么抖包袱,怎么铺垫,都没有系统的课程。即使是一个私下很会讲笑话的人,第一次上台多数时候也会遭遇冷场,从而打消自己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想法。


这也是国内脱口秀产业与美国的差异之一。在黄西的自传里,他写道,他冒出想讲脱口秀想法时,参加了布鲁克林高中的一个单口喜剧成人业余学习班,每周一次课,维持6周,课程结束后会到俱乐部进行演出验证学习效果。


但目前国内能够看到的单口喜剧培训班,只有北脱成员宋启瑜开的一家喜剧培训中心,定期组织为期两天的脱口秀培训班,教授喜剧理论,收费980元/人。


而那些不在意钱,也有天赋自学成才的人,同样可能离开。原因在于,很多人梦想成为西方脱口秀明星,而在中国,这种通往脱口秀节目的通道太少。


西方脱口秀节目遍地开花,给了不少演员露脸的机会,而国内真正能够让脱口秀演员上台表演的节目,比较出名的只有《今晚80后脱口秀》及《吐槽大会》,大多数人还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存在。


即使是黄西,也想过放弃。好在他一路走来,向上的空间对他的推动很重要。


黄西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酒吧表演生涯,他的才华逐渐被人注意到,最终登上了一些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也参与了不少喜剧电影的演出,甚至还接到了广告。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上升机制的激励,令他一直留在这个行业。


而国内这个机制并不完善。在2015年《今晚80后脱口秀》增设“卡司”环节前,国内脱口秀演员几乎没有出现在节目上,更别谈参与电影拍摄或是接广告。


Tony Chou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脱口秀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面临着大众化的困难,产业的完善也需要时间。目前脱口秀演员参与到喜剧节目的幕后制作,不失为一条职业化的道路。但他也担心,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消耗,繁忙的编剧工作会减少他们的线下表演。


“中国的脱口秀产业和美国的一个区别在于,美国是金字塔结构,线下的脱口秀演员人数是很多的,往上是编剧和上节目的脱口秀演员,多数人是经过长时间锻炼再上节目的。但中国是倒金字塔结构,人才储备很少,而现在需求很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最稀缺的,很多人可能才讲了没多久就开始参与节目了。”Tony Chou说。


作为“逗伴”最早的成员,相比于节目,梁海源还是更愿意在线下表演。因为节目受到的限制较多,而在线下,演员们能够表达的空间较大。


在他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情感,是脱口秀演员的乐趣所在。


西方的脱口秀节目,没有什么是不能调侃的,今天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明天在节目中就能够拿来调侃,很多是当下发生的一些社会时事。但是在中国,更多的是在节目中聊聊,谁和谁分手了这样八卦的内容。尽管可能很好笑,但是失去了评论和讽刺的感觉。”梁海源说。


失去了讽刺感的脱口秀,在西江月眼里失去了脱口秀的功能性。只讲笑话会让演员感到疲倦。脱口秀演员需要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就感,而不仅仅只是让观众笑起来。


“别人通过唱歌画画来表达观点,我们通过讲笑话。但我们是最有挫折感的,因为很多人只是想笑笑而已。”西江月说。


Tony Chou认为,关键并不在于表达的内容,而在于表达的自由度。中国和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观众喜欢听的内容也不同。西方也有一些不能够拿来调侃的段子。


在小剧场,演员们依然有空间表达观点,毕竟只是单纯地说段子,不是很多演员的追求。但在线下的剧场里,想要将美国单口喜剧的一些做法移植过来,仍然水土不服。最直观的就是与观众的互动。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几乎没有要与观众互动的喜剧形式,无论小品或者是相声,观众都只要负责坐着笑或鼓掌。但脱口秀常常将观众作为调侃对象,很多脱口秀演员还会将“调侃”升级为“冒犯”。


在西方,冒犯观众是脱口秀演员很爱做的事情,西方观众多数也默认,去听脱口秀难免被调侃和冒犯。在BBC关于单口喜剧艺术的纪录片中,喜剧演员Scott Capurro表示,“我觉得观众应该觉得被冒犯,或者觉得不舒服。喜剧演员的任务,就是让观众重新考虑一些事情。如果一场表演结束了,你没觉得被冒犯的话,那么你的钱白花了。”


Tony Chou曾经做了一次演讲,主题是“如果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冒犯了你,别着急,这可能是个好笑话”,他认为在这种调侃和冒犯中,会激发出不少精彩的笑话,让现场气氛更活跃。但在中国,观众常常不适应,曾经有观众因为觉得被冒犯而愤怒地想要挥拳上台。


西江月觉得很多观众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欣赏这种形式的表演,也不知道怎么做出反应。 “他们更想安静地坐着看,不想参与,一、二线城市的观众稍微好一点,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几乎不给反应。”Tony Chou则觉得,这与城市无关,关键在于时间, “不是说中国的观众就不接受这种方式,而是需要给他们时间来适应,慢慢地他们会开始欣赏。”他说。


“国内的观众对脱口秀演员说什么(内容)期待不大,他们只关注你能不能把他们逗笑,这导致很多演员上台就想迎合观众。”Tony Chou说。他不喜欢这种迎合。在他看来,用技巧,或者说一些观众喜欢听的,这些既不能够让演员们享受自己的表演,也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脱口秀的乐趣。


Tony Chou有段时间在美国讲了一个月的脱口秀,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令他印象深刻。而当他回国表演时,他觉得“好像倒退了几十年”——台下观众坐等被“逗乐”。


看上去这些脱口秀表演者,总是希望能够将美国脱口秀的一些特点带到自己的表演中。


但博采众长看上去更容易被接受。一个例子是曾经的周立波,虽然他从来不承认自己说的是脱口秀,而称之为“海派清口”,但其形式同样是一个人在舞台上,以语言笑话为主。周立波当年的剧场演出颇为成功,他从680人的兰心剧院到9000人的上海大舞台,其“笑侃三十年”系列演出创造了票房奇迹。虽然“海派清口”几乎消失了,但它的火爆依然有其可借鉴之处。


令Tony Chou感到惊讶的是,当年周立波的观众群以中老年居多。 “如果说脱口秀的本土化,我觉得周立波算做得好的,他抓住了老上海的共同回忆,另外,他不追求快节奏高频率的笑话,而是有唱有演,也有笑话,很对上海观众的胃口。”Tony Chou说。


目前在中国落地的脱口秀节目,也在寻找更合适的本土化路径。


西江月觉得,一个行业大众化的标志在于出现一个家喻户晓的人,如郭德纲之于相声,赵本山之于小品。脱口秀演员中尚未有这样的人出现。


现在池子已经有了知名度,更多的演员还在等待机会。他们什么时候能够站到台前,取决于产业的发展速度。在采访中,一位脱口秀演员感慨,等脱口秀产业繁荣的时候,也许他已经老了,已经失去了成名的机会,真希望这一天可以快点来临。


贺晓曦觉得,节目和演员,都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从美国的脱口秀产业看,这是一个很大的商业市场。在中国,这还是一片蓝海。


-End-


点击关键词可查看历史文章

封面报道  任泉互联网金融陈天桥陈大年互联网十年创业记微博的二次崛起|VC寒潮陌陌OS'Car|解密网红古永锵贾跃亭姚劲波枭雄张旭豪


创新创业  拉卡拉 王功权视频审核 WeMedia共享单车网吧重生短视频快手知识分子科大讯飞罗永浩摩拜新车跨境电商


创意阶层  杨丽萍曹保平张译导演李杨《我在故宫修文物》 |青山周平贾玲|田沁鑫高晓攀冯小刚郑钧黄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