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李树峰:好的摄影节靠的不是张灯结彩,而是深刻的交流

蒋得好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07-12

今年是“中国长安摄影周”走过的第4个年头,作为一个镇,能坚持4年举办摄影活动,并且不断从中吸取经验努力前行,实属不易。经过前几届的实践和探索,广东省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志良和他的团队在今年确立了长安摄影周之后的方向与定位,以“风景摄影”为主题,以学术研讨为主要形式。今年的摄影周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一场探索与过度。

 

与长安镇有着深厚缘分的李树峰,和往年一样参与了今年在长安摄影周的学术研讨,对于今年长安摄影周确立的新主题——“新时代·新风景”,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摄影周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中国网编辑蒋得好从本届长安摄影周出发,与李树峰一起讨论了中国现阶段的“风景”摄影、摄影周的核心所在以及当下的热点话题。

 

李树峰

1966年生于河北省沽源县。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摄影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摄影新理念丛书》执行主编;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国内和国际“ 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学科》(第二次修订)副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等书,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4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和全国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物。 


李树峰(中)在长安摄影周研讨会上发言。


蒋得好:据我了解,您和广东长安镇已经有十多年的联系了。

李树峰:早在2004年,我就和长安有了联系。后来在长安举办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之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与长安签了10年召开5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的协议,一直进行到现在,明年可能是最后一届理论研讨会,在这期间一直合作得非常好。

 

蒋得好:一路走来,您对长安摄影周有什么样的感受?

李树峰:长安摄影队伍的基础非常好,大家特别团结用心。他们的创作一直持续向前发展,中间没有出现停滞、断裂。在这期间冒出不少优秀摄影师,而且他们确立的摄影主题,有很多都是独有的。


尤其是他们一直关注的“长安制造”的主题——关于工匠精神,关于在长安的务工人员与他们的生存状态。长安的摄影师非常主动地去设立一些主题,组织大家分工拍摄,并且很有毅力地一直坚持。他们拍摄的在网络上传播特别广。

 

蒋得好:怎么解读今年的论坛主题“新时代·新风景”?

李树峰:这次关于风景摄影的论坛,和上一届在这里举办的摄影理论研讨会是一脉相承的。风光摄影是中国摄影人的最爱,而且拍的人最多,实际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也特别多。如果在这一块能够进行梳理,推进观念上的转变,那么对于大家的摄影创作会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现在很多人都在一窝蜂地拍风景,大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时间、金钱。如果在这方面能够转变观念,找到路径,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这将是对中国影像市场的一大推动。所以这次的摄影周这么策划,也着意于努力找到一个推进创作的契机和路径。

 

风光摄影这么多年,一方面挖掘了祖国山水当中最美最极致的一面,另外通过这些影像,也宣传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培育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现在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里,在新时代,我们要对自然有一种新的认识,要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加深切的体验我们摄影人在自然当中的位置,也要思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该如何面对自然。尤其是近年来,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发现人类和我们原来认识的自然体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实际上21世纪以来天文学、物理学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我们人类好多原来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风景也好,拍风光也好,应该有新的方式和看法。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研究已经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拍风光不能只停留在以前的阶段,而要有新时代的新意识。

 

中国长安摄影周展览《像·不像》。


蒋得好:这次的风景摄影概念我以前其实没有听说过,您觉得这个风景摄影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李树峰:风景摄影本身是很大的概念。


第一种解释是地理风景摄影。伴随着近代历史中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全球普查,美国国家地理曾经做了很多年的地理风景拍摄,聘请了一批摄影师到一个地方做学术性考察和系列化的拍摄,以此来综合立体呈现一个地方。在这其中就呈现出了艺术和记录两个方面的优秀摄影作品。在这之后,中国的一些出版社就把其中很美的一部分拿出来做了画册,在国内传播,但这只是美国地理风景摄影中的一小部分,这些东西是整个地理学摄影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全部数据的原样。这就导致国内很多年间,很多人都认为地理摄影就是在追求美,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所以风景摄影可以说是地理学上的一种普查探求的方式,她可以不断延伸我们的视角和认知。

 

还有一个理解是中国说的风光摄影,完全就是文人情怀下的摄影观看,带着浓重的中国文化人的诗情画意,带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下的认知,把中国古典诗词结合进来。风光摄影中的风光二字,本身就是一种定位,和文人绘画和作诗一样的行为。世界文化的大范畴里边,中国人对自然的爱是深入到骨子里面的。所以无论谁试图去批判他们,让他们改都是无效的、徒劳的。而且没有必要这么做,应该发扬,不应该去贬斥,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看自然的时候是心里的自然,和“我”是分不开的。

 

在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和明确我们的方向,不论是做探求式的地理风景摄影,还是追求情怀的风光摄影,还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景观摄影,还是一些创新的摄影类型,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走的路径有很多。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创新和努力,在之前的路径上做出了很多新的成绩。

 

蒋得好:所以其实大家想往哪个方向走都是可以的,只要走到极致就可以了。

李树峰:是的,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拍摄把自己提炼出来,找自己的道路和风格,就丰富了我们的摄影界。老是重复别人没有意义,重复不是丰富,重复只是一种数量的增加。我们理解艺术的时候,不要理解得特别机械,艺术品很多时候特别像生命。

 

蒋得好:刚才您提到那些将国外摄影作品带入国内的杂志,或多或少对国内的摄影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长安摄影周这样的活动,一定也会对摄影人有所影响,长安摄影周该如何做好引导工作?

李树峰:影响肯定是有的。我仔细看了这次的展览,虽然没有把国内的风景摄影作品都找来,但在这里展出的作品都是值得思考和认真分析的作品。而且李志良和蔡焕松的策划非常用心思。他们把一些作品放在一起做着对比,在这种对比的观看中,让读者自己领悟摄影的乐趣,而不是直接去告诉大家应该去拍什么。


现场展览作品。(图片来自图猫微刊)


蒋得好:您觉得做摄影周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李树峰:做摄影周也好,摄影节也好,它的核心就是交流。要想达成交流,让值得交流的人和作品到场,这个是前提,这个工作量特别的大。第二个,确定交流的方式,展览、开会和网络传播都是很好的方式。长安摄影周可以研究一种更好的交流方式,首先让当地老百姓都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让大家能够更加便捷和强烈地感受影像。长安要探索一种超越于所有摄影周的新方式,让人们更加强烈,更加本质的感受影像,更加有效的交流,形成一种自己交流的方式的创新

 

蒋得好:您对长安摄影周有什么期望?

李树峰:首先国际化的水平要提高。我们的摄影要有更多的外界学者融合进来,别局限在我们自己的摄影圈里。让那些有视觉素养和对视觉艺术有深入研究的人来长安,而且不能仅仅局限在摄影上面,只要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都可以请来,雕塑、建筑、绘画,等等。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做事情应该要有全球意识。应该把最优秀、最有造诣的人聚集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去谈问题,然后才能带来更加丰富和多角度的观看。


我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但是另外一个人来了专门说我们后脑勺的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互补。把该请来的人和作品都请过来,我想长安摄影周就能够实实在在地做好了。这种做好不是吃得好、人多、敲锣打鼓热闹,红红绿绿的挂彩旗,是一种内在的实质的好,是精良、节约、实在。


长安镇本身不大,所以不能图大,要实实在在,有内在的思想力来影响大家,也摄影界提供动力,提供思想能力。

 

展览现场。(图片来自图猫微刊)


蒋得好:最近有人在网上说很多展览影友们都看不懂,长安这次的主打之一是学术,如果说到学术的话,明白的人应该就更少了。那么在讨论学术的过程中得出来的一些结论,该如何有效地传达给影友呢? 

李树峰:学术并不难懂,“真僧话家常”。如果一个人说的话谁都听不懂,说明他自己没有想透,如果他想透了,那么大白话就可以说出来,用不着用生僻字词。翻译也是这样的,一部好的著作翻译过来大家都看不懂,说明翻译者本身没有理解透,而是硬翻译。我们要建设好的学术,培育一种好的学风,我想长安摄影周应该培育和保持这种学风。


第二,一些当代影像艺术让人理解不了,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着的。其实理解当代艺术,需要相应的知识谱系,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样我们才能看懂作者做了什么探索,他在哪一个点动脑筋了。如果没有这个知识谱系,我们就搞不懂他们在做什么,做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会觉得人家是吃饱了撑的。


当代艺术本身就不是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作品里说的都是心里的想法,不是大家本来就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东西,有时你理解是什么它便是什么。当然,作者也别指望人人可以接受,那些作品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感受。社会是有共识的,有普遍的追求,有共同的愿望的,是有一致的认知点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开个小窗口,让大家知道有这样的人做着这样的探索,让大家知道还有这样的探索和价值方向。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主流,也有旁支的,所以我们说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往期采访


濑户正人:相机不会撒谎,他会拍下我们的悲哀和无奈

李泛:我的愿望不是获奖,而是能让历史记住我

若你在平遥见到张国田,那他一定是匆忙的样子

肖全:我重庆女人的缘分,从三毛一出生时就开始了

张立洁:要拍得有价值、有效果,才对得起被拍摄者

杨文彬:是作品帮助我画清了自己的轮廓

赵亢:打上自己的标签,让作品更有风格

罗韶颖:“艺盲”实业家与她的艺术翻译器“重庆眼”

黑克:一个始终坚守在报道一线的摄影记者

平遥大展策展人奖黎光波:我不是幸运儿

 平遥大展新人奖吴为:接受自己,成为自己

白杉:离职之后,“自由”摄影之路上的得与失

程亚楠:教你如何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的合作摄影师

萨尔加多的九条摄影秘笈

严明又出了一本图文作品集——《大国志》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