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方日记接力之16:我和方方老师的四次遇见

窦昆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0-08-24
来自专辑
方方读者日记




题图:2020年4月8日,作者和女儿摄于北京西站。
正是这段话,让我鼓起勇气,要写下此文,也算是完成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个体表达。


我和方方老师不得不说的遇见


文/窦昆


初见


第一次见到方方老师,是在1994年的7月。一晃二十六年了。

我是湖北省化工学校的在读中专生,刚上完三年级。当时文学正热,将近20岁的我,从文学少年渐渐长大为文学青年,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几百篇作品,写作劲头十足。

武汉有一本杂志,叫做《中专生》,有公开刊号,我经常投稿,在上面发表了一些作品,被评为了“优秀通讯员”。那年暑假,杂志社发来一个通知,邀请参加优秀通讯员培训班,免收学费,食宿费用自理。我家里穷,没钱去,厚着脸皮到行政楼给学校领导报告,潘副校长大笔一挥,同意公派我参加,报销交通食宿费。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公费外出培训待遇,一直都记着。

培训班在湖北省物质学校举行。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方方老师,上了她的课。方方老师今年65岁了,我倒推了一下,那年她应该是39岁。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有点严肃,但也不能说是端架子,看起来很朴实,就像武汉街头一抓一大把的嫂子,不像个作家。讲课的内容,说实话我一点都记不得了。不过,喜欢她的课是一定的。因为课一结束,我就掏钱买了她带去的两本小说集,还请她签名来着。

这是我作为文学青年第一次面见作家,而且是我第一次买没有打折的书籍。要知道,我那会儿家里穷到都拿不出生活费的地步,完全靠着报社杂志社时不时寄到的五元、十元的稿费养活着,非常节俭。但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方方老师的书,然后,如饥似渴地读着,读了好几遍。方方老师的小说集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风景》。

那一次短暂的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有多深远呢?好像也说不上。只是,从那以后,方方的书,我只要看到就买了,《小说月报》上只要有她的小说我也会买。从那以后,我更加执着地开始走写作的路,完全放弃了化工专业,也发表了更多的作品。靠着这些作品,我以一纸化工中专文凭,进了报社当上正式的记者,无论在县报、市报还是省报,也还都算得上是业务骨干,也称得上是奇迹。

后来,湖北省化工学校的母校不在了,《中专生》也不在了,但是方方老师时不时都在。

我后来工作的报社,和方方所在的省文联算一墙之隔。我在那里干了六年,但从来没有想过再见方方老师。多年来我从事新闻采编,基本告别了文学创作,我跑的线是党政线,不是文化口,跟她也没有交集。但是对于她的作品,关于她的新闻报道,我都还会看。

你说,方方老师对我的职业乃至人生引领,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可以说没有,但是又不敢说没有。我知道,文学这东西,不像新闻报道那样,能够直接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有根子上的滋养作用的。


再见


2013年,我下海第六年。我创办的教育品牌,已经开始面向全国发展连锁推广。那年7月,我带着团队成员,到华东地区举办“晋级中国行”活动。夜晚开车,白天讲课,从温州一路北上到青岛,21天开了9场会,都是我一个人开车,一个人讲课。团队成员都年轻,我还要时不时要哄他们开心。

7月25日,我们到了无锡,深夜入住酒店。我一人住一间房,明明很困却睡不着,打开电视,正好在放电影《万箭穿心》。这是根据方方老师同名小说改编的,之前我看到过这部小说,有印象,就是方方老师那种熟悉的作品味道。没想到还拍成电影了!睡不着,那我就看吧。

只看了半小时不到,就出问题了。我的眼泪涌出来了,根本停不住。越往后看,越是受不了。反正是一个人在房间,我干脆放纵地哭出声来,一直哭到影片结束。

在周围人眼里,我应该还算是个强硬、强悍的人,很少会哭。但是,正所谓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就在那个夜晚,我体验到了“万箭穿心”的滋味,主人公的故事,触发了我的联想,童年的贫苦经历、艰难的创业经历、一路的奔波经历,半生尝到的酸甜苦辣,一股脑涌了出来。看完、哭完,关灯、睡觉,我咬牙切齿地说:方方老师,你真是太厉害了!

我后悔当初在报社上班时,竟然没有找机会去当面见见方方老师,应该是能见到的。我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再见到方方老师的冲动。

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万箭穿心》如此打动呢?方方老师的作品,擅长描写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难困苦,万般无奈、走投无路,却又无法松手。方方老师早年当过搬运工人,她自己就在底层生活过,她写出的每一句话,都能直接写到这种人的骨子里。而我自己,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从农村的底层、进入上班的底层、再步入创业的底层。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农村里那些叔叔、舅舅,莫不如此。这让我对方方老师笔下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共鸣。

第二天,我继续起大早讲课,没事人似的。会场里一共四个听众。我讲了一整天,他们每人交的听课费是180元。这点收入,连会议室租金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已经是我下海第六年,生计还是那么艰难。

我心里却没计较这个。我给几位年轻的同事,滔滔不绝地分享了电影《万箭穿心》,强烈建议她们观看,还告诉了她们我前一天夜里看电影的状态。后来,她们说,看过了,也就那样,没你说得那么夸张。我又来在网上搜过这部电影,评分确实也就那样。看来,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像我这样被方方老师的作品打动,没有经历过那种最底层艰难困苦的人,可能确实没啥感觉。

可是不管别人怎么看,那一次,我是彻底被方方老师的作品震到了。很少看电影、几乎不进电影院的我,在那个“万箭穿心”的夜晚,做出一个决定:将来我也要拍一部电影,用电影的方式,反映创业历程,表达创业理念。后来,在2016年,我初次见到一位电影导演时,跟他说了这个想法,三天时间,我们双方就签订了拍摄协议,投资拍摄了电影《放学后》。2017年5月20日,《放学后》进入院线上映。但很快又下线了,投资款几乎全亏了进去。很多人都说我冲动,岂不知,我是中了方方老师的毒!

我所谓的“再见方方”,其实只是再次见识了她的作品而已,但是印象太深刻,影响太深远。至今,我对于拍电影都没有后悔过。我甚至还自己做白日梦,想着什么时候她若是愿意,能请她写剧本来拍摄《放学后2》,那该多好啊。


三见


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十四亿中国人带来巨大灾难,并波及了整个世界。

我是湖北人,老家襄阳,户口武汉,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湖北人。疫情爆发的时候我在北京,但是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很多都在湖北,加之我曾经的媒体从业经历,让我对疫情信息格外敏感。一组组数字的攀升回落、一条条信息的扑面而来、一段段视频的场景呈现,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情绪汹涌,很想说又无人可说,很想写又无从下笔。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方方老师的日记。

方方日记,于我个人而言,绝对是减压阀,让我无处释放的压力找到了一点出口,也让我这样处在远方的湖北游子,在疫情中有了一个心灵寄放的处所。我每一篇都想看,熬着夜,第一时间看,看了又看。怕被删,截屏保存下来看。

起初,我只是默默地自己看。我已经不在报社,只是一个商人,人又不在武汉,方方老师所写的文字,跟我没有多大关系。我的朋友圈,有官有商,有老有少,构成也算“复杂”。一开始想转发方方日记的时候,我心中也有犹豫。后来,我忍不住转发了一两篇,有人点赞,但也有不下于五六个人提醒我,“不要管这些,转发这类文章干什么”。这些人,包括一些我的老同学,老朋友,还包括我的亲人。

我感谢他们的好意。忍住了一段日记不转,有时转了,又自己很快删掉。到后来,我忍不住了,好几篇文章实在让我不得不转,不转,睡觉都不安。不仅转了,我还加上了自己的评语转。

就这样过了差不多60天。

说起来我这“三见方方”,只是和老师的日记相见,但确实是连续近60天每天都见。每天晚上,我都要等到凌晨一两点、两三点,看完方方日记,再看看评论区的留言,再搜索看看关于方方老师日记的评论文章。这,成为了我疫情期间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追过星,骨子里有点小清高。在报社当记者,近距离见到过不少明星大腕,从来没有签名合影的想法,跟着领导身边采访,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跟谁套近乎。过去,我没有承认过我是谁的粉丝,但是,根据我疫情期间的一系列心境和表现,我必须承认:方方老师,我被您圈粉了!


四见


我终于又见到了方方老师。

她,真的像个老人了,背已经有些弯,但是面目慈祥,还是那么接地气,就像武汉街头到处可见的普通婆婆。我激动地看着她,莫名有些心疼。

她给了我一把东西,类似于回形针之类的小物件,但又不是回形针,黑色的小金属片。她说,我特意清点了,142枚,也就是说我的日记,还要接着写142篇,但是我不写了,你接着写吧。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142篇?为什么要用这些物品来代表数量?

这些疑问,刹那间,我都来不及想,东西就已经到了我手里。我感到手很烫,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任务。但是,看着眼前的方方老师,面带着微笑,苍老沧桑,我只感到眼泪往外涌,只说出了两个字:“好的!”

情绪一时间波动剧烈。

我醒了,原来刚才的情景只是一个梦。我揉一揉眼睛,双眼一圈都是湿的。

时间是2020年3月25日凌晨5点,三个小时前,我刚看完日记终篇。

真没想到,这一次见到方方老师,竟然是在梦里。

您,真是太厉害了!26年前的培训课堂邂逅,7年前的被《万箭穿心》征服,这些天的每夜守候日记,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感动和力量。然而,我怎么会走入这样的梦境呢?方方老师的日记,别说接棒写下去了,我就是连写一篇评论文章的勇气都没有。

但是,那天凌晨,我读到方方日记的最后一篇,看到文末放的一段小视频,方方老师讲了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我把方方老师短视频中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了下来,一边敲的时候,它们再次激发了我的强烈共鸣:

“我是中国作家方方,我现在在湖北作家协会工作,至今写作已经有40年历史了。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都富有魅力。它更开阔地表达了一种情怀,它经常和落伍者、寂寞者和边缘人为伍,它关心和鼓舞那些被前进的社会所冷落的人。我想文学它从本质上说,是和弱者息息相通的,所以我会觉得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照顾人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同伴,找到参照,找到力量。

同样文学是一种个人表达,一个人的声音只能代表自己。但是无数个个人的声音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她就代表一个时代。我们能够从每一个个体文学作品的表达中间,看到一个时代的全貌。我愿意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我愿意尽可能地尽兴地做一种个人的表达。”


正是这段话,让我鼓起勇气,要写下此文,也算完成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个体表达。

距离2020年3月25日有些时日了。142这个数字仍然常在我脑海盘旋。连写142篇文章吗?不大现实。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我工作繁忙,尤其是疫情回落逐渐复工后。学校推迟开学,我们分布全国各地的上千家学生托管机构不能开业,面对困难,我们没有丝毫松懈,全体员工在家办公,线上帮助孩子辅导作业,线上培训老师,每天组织老师们上课、考试。我们宣布,直到本学期结束,对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都会提供全免费的放学后托管教育服务。我本人从2月1日到3月31日,每晚直播“父母如何陪孩子”,一天没有间断,虽然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直播。公司总部没有辞退一名员工,2月份人均近5千元工资按时发放到位,3月份的工资会更多一点。

我知道,我只能尽力做好自己手头能做的事,把其他一切交给时间。

离开家乡三个多月,我一直就住在北京西站旁边,经常来看看车次,怀念以前随着人流赶车的日子。昨日武汉解封了,我带着女儿到车站买票准备回湖北的家,拍下了题图的这张照片。

北京西站南广场依然冷清。我想回家了。

【作者简介】窦昆,湖北人,现居北京。当过13年记者,后下海创业,从事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教育。方方日记读者。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方方日记接力之15: 生命中的摆渡人
硅谷一线医生战疫日记(8) 纽约!纽约!口罩!口罩!
菊子:美国东北部疫情日记(10):灵丹妙药 (4月6日)
饶蕾:纽约疫情日记(6):希望的羽毛(4月2日)
方方日记接力:再见了,武汉日记   爱这烟火的人世  让我缺角的一天继续完整  守住自己的良知   在汉口祭武汉的你们   物是,人非    中心医院家属的心路历程 母亲,留在了2020年立春这一天  清明节,13岁的我想给天上的白衣天使唱首歌    方方说的真话,他们不爱听    为一切平凡而善良的人说话    请派个神枪手来开炮,好不好? 2020,我的大江大海

方方武汉日记:1月25日 1月27日 1月28日 1月29日 1月30日 2月8日    2月10日  2月11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8日  2月19日  2月20日   2月21日   2月22日  2月23日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8日   2月29日  3月4日   3月8日   3月10日  3月11日  3月12日   3月13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19日  3月20日  3月21日  3月22日  3月23日 3月24日 二湘手记


世界疫情: 美国  德国  法国  加拿大  纽约   方丽娜:欧洲

硅谷医生战役系列:战疫开始  美国的春天何时到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乍暖还寒时最难息

菊子美东北疫情系列:疫情河东河西  美国开始建方舱   缝口罩  留守校园的小留 守护我们的守护人 民以食为天

饶蕾纽约疫情系列:  按下暂停键  疫情在升级  哈佛校长确诊  拐点何时到来 纽约的硬仗

关注二湘空间收看更多好文


   八维在发送早期方方武汉日记,欢迎收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