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奇迹“无氧攀登8000米级雪山”的何静,我能问你“究竟为啥”吗?|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3-08-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2022年5月14日,何静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留影
创造奇迹“无氧攀登8000米级雪山”的何静,我能问你“究竟为啥”吗?
文/阿达


认识这位“创造奇迹‘无氧攀登8000米级雪山’的传奇女子”何静,缘于一次西安文化人的小型聚会。当她出现在以中老年文化大咖为主体的聚会场所时,我一时间竟没有回过神来,因为这个形象与现场氛围有点违和——这位年轻姑娘一脸的“高原红”,被晒伤的两颊突兀地闯入视线,若穿上藏服,活脱脱就是位藏族女子。


不过一开始她只是坐在不起眼角落里的小陪客,大咖们说着久违的过往,畅叙着友情,共同缅怀一位前不久在疫情中离世的美女兼才女好友郄海燕,似乎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


直到酒过三巡,话题岔开,大伙才不经意间将目光落在这位“违和女子”身上。坐上首的摄影大咖惠京鹏此时用郑重而诚恳的语气向我们介绍:这位何静姑娘可是了不起的奇女子,她是华人女性无氧登山第一人,填补了中国人在无氧8000米这个领域的空白。她的攀登故事惊心动魄,有一次登山中,她差点有去无回,眼看一根保险绳出事,要不是她采取了双保险措施,就魂归雪山了……


席间聊天的何静(刘挺摄)


哇,登山女豪杰?潘多第二?我一时有点懵圈。


或许大众型的运动项目,其明星容易家喻户晓,特别是观赏性强又赛事连连的球类项目。而登山运动显然是小众型的,运动员都打破记录创造奇迹了,却在媒体上悄无声息。即便偶有不起眼的零星报道,也难引起广泛关注,遑论成为头条或热搜。


我悄悄用手机百度了一下何静。果不其然,虽然有几条消息,但都是“主流媒体腔”的流水账报道,让人了解的仅仅是她的身份和部分成就,看不到她背后的心路历程和传奇的攀登故事。


比如身份介绍:何静,女,1988年12月28日出生,硕士,国家运动健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女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比如成就介绍:2016年10月4日,成功登上人生第一座海拔8201米的雪山——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2017年9月10日,在营地经过无氧攀登前的艰苦拉练和适应,于9月25日11时,成功无氧登顶世界第八高峰玛纳斯鲁峰,创造了华人女性无氧攀登8000米级雪山的空白。2021年10月1日,成功登顶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此次登顶填补了国内无氧攀登道拉吉里峰的空白。2022年5月14日,成功登顶珠峰,成为第一位不借助辅助氧气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女性。


报道虽然不生动,不过有一个标识很清晰:何静这个名字,和“无氧攀登”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9年4月23日,何静和队友攀登安纳普尔纳峰


咱们这些门外汉,对有氧无氧并无特别的概念,只是本能地觉得,即便你让咱吸足氧气,派人背上珠峰,也是望而生畏,知难而退。记得多年前去西藏旅游,前几天根本动弹不得,只能乖乖躺在床上吸氧,不断吃着导游力荐的红景天,然后才勉强昏头昏脑地慢步(不是漫步)布达拉宫、夏宫、大昭寺……


人家何静姑娘竟然数次登上珠峰和其它世界级高峰,而且还无氧攀登,额滴神嗳!


何静无氧登顶珠峰留影


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止不住要问“十万个为什么”。


主流媒体的几百字报道里,唯一离开流水账的文字是——“何静说,任何一个女性,都可以去尝试现在以为不可能的事,正是因为有坚毅、勇敢、付出、执着,才能通过自己洒下的汗水,去见证一切的美好。”


这些话很励志,豪气干云,但我似不满足,我很想探究一下“究竟为啥”的答案。比如第一个追问是,为啥要“无氧攀登”?在缺氧的山峰攀登,这不是明显给自己制造危险吗?


朴素大方的何静姑娘淡然笑道,这或许是“无奈选择”和“无意插柳”的故事。


她介绍说,很久以来,“攀登”都和“中产阶级”“精英运动”相挂钩,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有媒体报道过珠峰的商业攀登费用:从西藏一侧登山约为 45 万元/人,从尼泊尔登山约为 30 万元/人。这还不包括交通、住宿、装备费等。为了省钱,她选择在尼迫尔和巴基斯坦一侧攀登。而省下几瓶氧气,就能省下万把块,这是让她能继续尝试攀登的“无奈选择”之一。


毋庸讳言,何静选择“烧钱”的攀登事业可谓“不自量力”——不但在体力耐力上,也在经济条件上。她的家境很普通,而上班工作所攒的钱也是捉襟见肘,勉强可以负担一两次登山的费用。可她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不会轻易放弃,况且这种冒险的乐趣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她一次次成功地挑战了自我,然后才尝试向“省钱的无氧攀登”进发。


以上三张照片系于2017年第一次无氧登玛纳斯鲁峰时所摄


当然她并不是冲动型蛮干。在冲顶前,她用蛮长的时间来准备,上到高海拔,再下来,再上去,以适应无氧状态。直到觉得有较大把握了,才开始正式冲顶。她一步一步,调整呼吸,渐渐迈过缺氧这道槛,脚步变得扎实和稳健。说到底,“省钱”的初衷在攀登大业前只是个调侃,如果命都省没了,还省个鸟钱?


从科学的和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她在这之前坚持锻炼流下的汗水以及坚持攀登的坚强决心,都是一种“输氧”。她曾经为了锻炼出更强悍的体质,每周至少三 天会在凌晨五点起床,跑上 10 公里,每周保证参与一场 30 公里的越野赛。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而她做到了,这些都是“无氧攀登”的前提保证。


问何静冲顶成功的感受,她说,冲顶前一晚,有点激动到难以入睡。但站在峰顶那一刻,却特别平静,没哭,没笑,也没大喊大叫。


我沉默以对,内心非常理解她彼时的所思所想。


以上四张照片拍摄于2022年无氧登珠峰


不过,对于“究竟为啥”的好奇并没有停止。我们这些过来人,都很明白,一个与登山完全不沾边的姑娘,一定有什么契机触动了某根神经,于是追问起她的“最初动机”,还信誓旦旦地给她“下套”:你一定遇上了什么槛,不是事业上的,就是感情上的,能披露一下吗?


她倒没有回避,只是对“感情”这道槛没有多说,轻描淡写说了一句“由于不理解我的行为,男友和我渐渐分手了……”


而说到“事业”这道槛时,其叙述就比较“到位”了,大抵可以看到“痛下决心”前后的心路脉络。


她大致描述说,2006年,她在西安石油大学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做实验,发现周围都是硕士生、博士生,感受到差距和压力的她又开始了学习,后来通过自考完成了“双学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尽管她的工作业绩不比别人差,但是在评定职称时,由于她不是“科班出身”,只好一次次“委屈忍让”。虽然她也理解“不重实绩重学历”的现实和领导的苦衷,但也同时启发了她醍醐灌顶的思考——


评上了工程师又怎么样呢,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工程师,可是又有几个被人记住呢?她对自己发誓:何静,你以后要做的事情,全中国只有我一个!这份简单的誓言,何静用了7年时间,做到了。


以上三张照片拍摄于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命名为地狱之路,也是C1-C2最难的一段,平均60°的坡度左右,某些地段的岩石坡度确达到80°-90°左右,大约有200米。


发誓归发誓,“只有我一个”的大事,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好在喜欢户外运动的何静,底子扎实,加之她于偶然的际遇认识了攀登爱好者,他们鼓励她尝试攀登。这对于急于走出精神困境的何静来说,真是一拍即合。旋即,她义无反顾地与雪上杠上了。


想想也是,很多著名的文体明星,他们一开始走上某条道路,往往都非刻意所为,而是机缘巧合。一旦深入其间后便不可自拔,痛并快乐着,终于铸炼成卓然超群的人中豪杰。


某些情形下,因为事业或爱情受挫,一些凡夫俗子突然化身异禀超人,把所谓的本职事业看轻看淡,而把业余爱好做成了不凡事业。这样的例子所在多有,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2023年7月16日拍摄于迦舒布鲁姆2峰


当然何静并没有神奇的天赋异禀,而是步步为营地磨炼意志。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一个女子而言,登山这样的极限运动,尤其是无氧攀登,那样的挑战几乎是“非人”的。可何静竟然沉着应战,而且每次都毫发无伤的回来,有几次简直是死里逃生。真乃奇迹也,似乎冥冥之中有神保佑。


聚会结束时,我有了“写一写何静”的想法,于是临别叮嘱她,能否回家后把攀登经历用一览表发给我,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她遵嘱,很快发给了我——

8000米级雪山攀登经历:

(1)2016.10.4,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8201米),登顶;

(2)2017.9.25,世界第七高峰玛纳斯鲁(8163米),华人女性首位无氧登顶;

(3)2018.5.14,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8463米),无氧登顶;

(4)2019.4.25,世界第十高峰安娜普尔纳(8091米),华人首位无氧登顶;

(5)2019.5.31,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南壁(8516米),新线路开辟最终因天气原因止步于7800米;

(6)2021.10.1,世界第八高峰道拉吉里(8167米),华人首位无氧登顶;

(7)2022.5.14,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华人女性首位无氧登顶;

(8)2022.5.20,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米),华人女性首位无氧登顶;

(9)2022.7.14,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华人首位无氧登顶;

(10)2022.7.20,世界第十二高峰布洛阿特(8051米米),华人首位无氧登顶;

(11)2023.5.25,世界第三高峰 干城章嘉(8586米),中国大陆首位无氧登顶;

(12)2023.7.2,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8125米),中国大陆首位无氧登顶;

(13)2023.7.18,世界第十三高峰迦舒布鲁姆Ⅱ(8035米),中国大陆首位无氧登顶;

(14)2023.7.21,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Ⅰ(8080米),华人首位无氧登顶。

目前正在申请两项世界吉尼斯纪录(一是全世界首位同一季节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和洛子峰;二是74天无氧攀登四座8000米级雪山)。


2023年7月21日拍摄于迦舒布鲁姆1峰


问她攀登何时是个头,她回说,她的目标是完成无氧攀登世界14座8千米以上的山峰,目前已完成12座,最后2座计划明年完成。


然后呢?


然后,继续上班,恋爱,结婚,生子。本来就是平凡人,不是挺好吗?至少在我的生命里,有过这段不凡的经历,够我咀嚼一辈子了。


我情不自禁为她点赞。不愧是高学历知识女子,知性感性兼备,进退自如,心境坦然。


2023.7.21凌晨冲顶迦舒布鲁姆1峰,途中等待修路队的过程,不知不觉进入嗜睡状态,以上两张是队友拍摄。


曾有人问登山家马洛里,你为何要去登山?马洛里想了一会儿,认真地回答道:“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问何静,你对这句话认同不,她说,太认同了。无论当初出于什么动机,一旦爱上攀登,你的心灵就会变得纯粹。当你在皑皑雪山上极目远眺,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时,你会感到灵魂正在复苏,一切尘事都变得渺小,微不足道。况且,挑战自我极限和探索未知陌生世界,这种神秘吸引力是常人无法感知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这就让我想到信仰的神秘力量,当一个凡夫俗子有一天皈依信仰时,他(她)的眼睛突然间变得清澈无比,其言谈举止也变得优雅,让你冥冥之中感到,对方似乎受到神的加持,正变得富有力量。或许,这就是信仰的魅力。



我也暗暗自愧,对于“究竟为啥”的好奇追问,其实还是源于俗人的惯常思维。在某些领域,我们这些所谓的“高雅知识分子”,不过是庸常的凡夫俗子,每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有人经历了超乎凡俗、升华庸常的炼狱后,人生境界已然到了神秘高地,任何对“究竟为啥”的直面回答,都不能穷尽其意。


有的时候,无意插柳柳成荫,“究竟为啥”的初衷动机,在漫漫旅途中,早因精神世界的升华而走样。站在我面前的年轻女子何静,举止投足间,已然有了某种禅意,我愿意把她当做人生的佳友,时时反观发霉的日子……




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一代才女彭小莲,她让不堪的时光染上了诗意
水灾面前,遍地缩卵是怎么炼成的?
《黑炮》成就了刘子枫这匹黑马,开创了貌不惊人也能演一号的先河
聊聊那个英,刀个郎,姜个昆……
阿达:多管闲事的权力,换门匾与拍黄瓜自由
张爱玲的不堪和蒋中正的慈祥,历史缝隙里的幽微
陈独秀的风流和鲁迅的濯足,历史缝隙里的幽微
阿达:以毒攻毒,赞公交车上子虚乌有的沈阳大妈
浩浩荡荡残疾车:心灵残疾乎?社会残疾乎?
底层的人,往往迫害底层比谁都狠

好消息:是鼠头,撒尿留学生开除了;坏消息……

缩卵是缩卵们的通行证,老卵是老卵们的墓志铭

模特向评委扔鞋:潜水艇总要露出水面……

阿乌卵冒充金刚钻


作者简介

阿达: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作家、批评家。著有《家庭启示录》《无所不侃》《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等20种著作。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虫虫是我们的老作者了,向大家推荐虫虫家的荠椒(花椒),虫虫家花椒皮厚肉丰,香味浓郁,品质上乘,经得起检验。我们会做到如下“五不会”:

一、不会把其他品种的花椒掺入到荠椒中去;

二、不会将炸过油的油椒掺入纯货中;

三、不会往荠椒中加植物油用来增重;

四、不会往荠椒中掺入顾客辨别不出的高粱籽;

五、不会使用染色剂;

虫虫家的荠椒尽量保持从树上采摘的完整形状,刚采摘下来的都是一整朵一整朵的,这样的荠椒根本无从做假,你不可能把油炸过的荠椒颗粒重新安装上去。更多信息点击此链接

现在正是花椒采摘晾晒季节,虫虫姐姐每天忙着采摘晾晒,再加上包装好后要送到镇上发快递,所以今天起下单的顾客麻烦您耐心等待一周再为您将快递发出。

更多往期精粹


越狱四十年,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放下启蒙情结,尊重他人抢盐

吁请彻查《好声音》背后内幕,还世人以公道

她被陈丹青称作中国美术史论界的异类,她笔下的西方艺术三万年让人耳目一新

李玟事件和刀郎现象,时代的一粒灰和现实的一座山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