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翼资本】创新企业如何获得资本的青睐
任何一个伟大的创新企业背后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科技与资本已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拥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创新企业往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天时”即产业政策的支持,“地利”即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人和”即企业的激励机制,“天时”为重要外因,“地利”与“人和”则是内因。
以国内外的医疗机器人企业天智航和达芬奇机器人为例,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公司以其垄断的技术备受资本追捧:其中,国家政策支持、医疗技术更替引发的多方面需求是“天时”;高效率的技术落地能力和产品的研发升级能力,可以做到3-5年升级一代产品以及完整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地利”;开放的文化、创始人团队之间的能力互补、强健的售后服务体系是“人和”,此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创新企业的商业化进程。
以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和上市科技公司英伟达为例,人工智能行业在近几年极其火爆,涌现出一大批AI创新企业,其中能脱颖而出的主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得到国家及政策的支持,包括相关投资、政策优惠等,所谓“天时”;二是企业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水平,能够依托其底层技术构建具备正反馈的商业模式,所谓“地利”;三是企业创始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能够高瞻远瞩,充分吸收接纳新兴技术、高端人才,完善技术演进体系,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所谓“人和”。三者兼备方能吸引资本追捧,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
创新企业的发展有赖于资本力量的推动,在当今市场条件下,一条“以科技吸引资本、资本助力科技、科技创造价值回馈资本”、科技与资本相互成就的清晰路径已然形成。拥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创新企业往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天时”即产业政策的支持,“地利”即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人和”即企业的激励机制,“天时”为重要外因,“地利”与“人和”则是企业自身掌握的“内因”。
1、科技与资本的相互成就
资本,和劳动力、技术一样,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无论是国家兴衰史,还是产业变迁,或是企业成长的历史,都离不开资本的推动。甲午战争中,日本靠战争国债打赢了数倍于自己人力和物力的中国;美国经济崛起的每一个里程碑中,无论是重工业化还是高科技浪潮,都离不开金融的杠杆力量。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到电气化革命,还是信息革命从电报到智能手机时代,除了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推动力外,背后都依赖于资本力量的推动。
每次产业革命都会诞生大量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伟大公司,且大部分此类公司的诞生都集中发生在孕育期和爆发期内,如信息革命的孕育期诞生了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华为等,爆发期诞生了eBay、Amazon、Google、BAT等,渗透期诞生了Facebook、Twitter、Uber等;而这每一家伟大公司的崛起背后,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资本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一条“以科技吸引资本、资本助力科技、科技创造价值回馈资本”、科技与资本相互成就的清晰路径。
资本之所以能够对科技创新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资本市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特点。资本市场的功能是为资本找到最佳用途,以使每单位资本都能投入到生产率最高、投资者收益最高的地方,投资机构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供资金,主要是通过股权投资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资金,以及通过资源配置将资金引导到更有效率的领域。第二,改善公司治理,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实施监督激励。第三,风险定价,使得企业的价值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得到发现。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充满信息不对称,其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同时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和创新成功带来的高收益。这与资本市场独特的资本属性相得益彰,一方面资本市场能够满足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又满足了资金供给方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目的。而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通常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这是大多数创新型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技术创新型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吸引投资机构来获得发展期必要的资金支持。
总而言之,从企业成长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伟大企业,从国内阿里巴巴、腾讯等,到国际巨头苹果、谷歌、亚马逊等,概莫能外都是在资本的大力支持之下方能成就霸业。在当今市场条件下,一个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价值绝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所能直接创造的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技术与资本的融合程度是否足够高、足够产生放大效益。如果把技术创新比喻成企业崛起的基因或种子的话,那么资本就是企业崛起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前提,再好的基因或种子都难以茁壮成长。
2、创新企业融资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基因是“种子”,资本是“土壤”,政策是“太阳”,文化是“空气”,只有在适宜的阳光和肥沃的土壤以及开放包容、锐意进取和敢冒风险的创新“空气”的前提下,创新基因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创新企业获取融资的三大条件:“天时”,即产业政策的支持,“地利”即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人和”即企业的激励机制,在“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满足后,创新企业将有较大几率获得资本青睐。
在这三项条件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地利”)和开放包容的激励机制(“人和”)是创新企业可以自我掌握的“内因”。企业的“地利”凝聚了创新企业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是原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是大是小、落地难度如何、市场空间大小等因素决定了企业所占据的“地利”是高是低,创新企业所掌握的“地利”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基础竞争力。
除了获取尽可能高价值的“地利”外,创新企业的另一重要工作是提高企业的“人和”程度。“人和”的核心是激励机制,更加引申的含义是开放型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大胸怀和兼容并收的大格局来搭建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股权激励、管理权分化、引进专业人才进行技术传承和迭代等,通过权力开放、利益共享的方式完成企业与外部资源的对接。开放是串联的基础,激励是凝聚力的来源, 激励机制的本质是利益分配,只有建立开放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企业管理层、企业员工、公司股东等相关利益方的紧密团结,不断吸引有利的社会资源进入企业自身的利益链条,企业才能具备“人和”的条件,具备不断滚雪球做大的可能性。
相比于企业自身的“地利”与“人和”,作为“天时”的产业政策则是创新企业能否顺利获得资本青睐的重要外因。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天时”,主要是判断企业的技术应用领域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植方向、未来是否能与国家科技战略保持一致性发展,只有顺应局势、符合政策的产业才在能更有利的“天时”条件下取得较快成长;只有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度,这一领域的技术应用才能真正迎来商业化爆发。此外,由于创新企业往往肩负着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在发展中前期能否获得国资力量的支持甚至成为可以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因此“天时”是影响创新企业能否立足发展、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资本的流入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之间呈现出因果关系,如果创新企业同时具备了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开放包容的激励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无异于拥有了“天时”、“地利”与“人和”,这样的企业无疑将作为优质投资标的而广受资本的青睐。资本的作用在于帮助创新企业补充发展过程中不足的燃料,而资本的补足作用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所处产业的不同阶段也会有所不同:在创新企业发展初期,资本方除了为企业提供短缺的资金外,投资的侧重点还包括帮助企业弥补在团队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不足,并协助对接相关领域的社会资源;而在企业发展后期,企业结构与发展规划相对完整,资本的作用方式主要以资金投入为主。如果创新企业所处的细分领域仍处于产业萌芽期,那么企业前期引入资本的作用就更为凸显,因为等待产业成长、或培育一个新市场的成本极高,创新企业需要与资本达成高度配合,以控制企业在市场培育期的成本,加速激活市场资源,共同等待与迎接产业爆发期的到来。
1、天智航公司受资本追捧
的案例分析
结论:天智航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取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是中国机器人TOP10 成员企业,自公司成立一直备受资本追捧。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疗机器人的落地和推广是公司的“天时”;过硬的技术、高效率的技术落地能力,紧接着获取骨科机器人医疗机械注册证,以及独具特色的“产学严医”紧密结合的商业模式,是公司的“地利”;开放的文化,积极拥抱各方面资源,且创始人团队之间的能力互补和资源共享,汇聚了来自技术、市场、资本、财务和运营方向的人才,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资本化运作能力是公司的“人和”。
天智航成立于 2005 年,专业从事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取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是中国机器人TOP10 成员企业,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公司自成立到新三板挂牌,共经历了7次增资和3次股权转让,其中有2次是由资本公积转增,其他5次是增发,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加至15814.8万元,截止2017年8月,公司估值为投后25亿元。仔细分析公司受资本追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司骨科机器人高新技术的落地获取了资本的高度关注
天智航的核心产品是骨科手术机器人,这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机器人产品,是继美国ISI公司、美国ISS公司、瑞典 Medical Robotics 公司、以色列 Mazor公司之后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公司,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骨科机器人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这一技术主要依托于863项目的研发结果,在此基础上积极研发,2012年推出了第二代机器人产品,2016年已取得了第三代骨科机器人的医疗注册资格证,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且市场规模庞大,空间达千亿,比较容易吸引优质资本的关注。
截止2017年,全国18省累计装机40多台,手术案例4000多例,培训上千人次,目前进入市场加速推广期。对比国外其他产品,公司的骨科机器人主要适用于脊柱、创伤和神经外科手术、支持2D或者3D手术规划、手术切口较小、且对患者的骨质无特殊要求。
骨科机器人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属于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技术范畴。对比国外同类产品,在价格和适用范围上具有优势,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是创新技术的引领者,未来国内市场巨大,比较容易吸引到优质资本的关注。
二、开放的态度和政府支持是公司强大的后盾
天智航自成立以来都一直秉承着开放的态度,积极引进各方资源,为公司增添了新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公司第一次和第二次增资均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投资方是中发展,分别以投后1.28亿元和1.43亿元的估值,投资500万和1500万元;第三次增资的投资者是水木启程;第四次增资的投资人是润信鼎泰、美锦投资和泓成投资;第五次增资也是公司挂牌前最大规模的一次增资,投资人多达14人,合计认购股份492.31万股。2017年8月,公司定增3012.34万股,募资不超过4亿元,总股本1.58亿股,估值21亿元。认购方: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分别认购2亿元。
在公司的历次融资中,都有政府支持。如:中发展全称中关村发展集团,是北京市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体平台;启迪创业孵化器是启迪科技服务的子公司,控股人包括:清华控股、紫光股份、中发展、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国有独资企业);北京水木华研是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的举办单位,有直接的财政补助。北京润信鼎泰是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孙公司;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先进产业制造基金均由由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中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公司不能称之为成功,但是纵观公司的融资历程,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一直以来都备受资本追捧,资金流充裕,引进政府资源,增强投资人信心。
三、创始团队自带优异资源,助力公司资本化进程
一个项目的人员配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融资的结果,天智航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股权分配比较均衡,其创始团队成员包括了来自:技术、市场、财务、资本、运营5大方面的人才,并都有较长的高管管理经验,拥有较为优异的业内资源,互补性较强,在各方面助力公司的资本化进程。天智航在人员配备方面来说比较恰当,公司创始人都是来源于关键行业具有优质资源的人士,也是同时具备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T”字型人才。
公司设立初期有9个股东,其中3个法人和6个自然人,大股东张松根持股比例为39%,第二大股东张瑞君和汪丽慧分别持股12%。董事长张送根主攻无线电技术,曾获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称誉,对第三代机器人的光电导航技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且张送根曾任北京天慧华总经理6年,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朱德权主攻化学工程,曾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所副所长,具有高校的科研资源,在加入天智航前,同样具有6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郑刚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具有10年的药企高管履历,在业内具备较强的市场资源和市场推广能力。沈正宁是公司的股东兼董事,在科技部担任过项目官员,此外,还是涌金集团的发起人之一,一直是金融行业的高管,在资本市场具有较多的优质资源。张瑞君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先后参与创办孵化了博创兴盛科技、博创联动、天智航等5家公司,并参与公司的VC、PE战略融资业务,以及财务风险管控,可为公司的上市筹划等提供解决方案和意见。
到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东人数已扩展33名,包括7名自然人股东、9家公司法人股东和17家有限合伙企业股东。各大股东的股份均有稀释,成立初期的9大股东合计持股由初始的100%稀释到54.4%,其中大股东张送根的股份稀释的最为严重,持股比例由39%稀释到23.92%,稀释了15%。天智航以股权换资源,虽然股权有所稀释,但为公司引入了全国各地的资源,其中国家资源尤为瞩目,为公司在全国各省市的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商业模式逻辑清晰,人员配备紧跟公司发展步伐
一家公司的商业逻辑是否清晰直接决定该公司能走多远,所以清晰和无瑕疵的商业模式是吸引投资人的一大亮点。医疗行业的商业逻辑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专业性,行业进入门槛更多在于技术的实用性和医院的高度认可,推广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天智航在公司发展的初期主要将精力放在研发,待公司产品相对成熟之后,将公司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销售,具有非常清晰的商业逻辑,并且探索出了一套 “产学严医”紧密结合的商业模式。
“产学严医”主要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3大环节。研发方面,公司通过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形成了工程技术支撑和临床技术支撑的研发平台,先后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863 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等课题研究任务,公司的“骨科导航机器人”曾荣获2010 年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奖。生产方面:公司核心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采用公司设计、 委托加工、 公司总装和测试的生产模式。在产品产销方面,实行以学术牵引、渠道分销的销售模式。通过在各区域建立示范中心逐步建立起其公司品牌和声誉,形成以研发带动技术,以实际应用精进产品性能,以学术活动带动销售的“产学研医”的经营模式。
从公司的人员配备角度来看,作为一个高科技型的企业,2016年之前公司的大部分人员归属于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2016年底两者合计占比公司总人数的71.6%。在公司第三代骨科机器人拿到注册证之后,公司的战略有所调整,2017公司共计新增了8人,其中工程人员减少了15人、研发人员增加了5人、销售人员增加了7人,公司重心逐渐向销售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司目前的产品研发趋于成熟,市场推广逐渐成为公司的主要任务。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具有科技含量的创新企业来讲,公司创始人对于技术的理解比不可少,但从商业化进程来说,技术之外,还需要创始人团队有足够的胸怀和远见,去挖掘和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主要包括:政策支持、资本市场、产品推广、公司运营、资本运作5大核心资源,其中政府支持是重中之重,可以在融资、产品落地、产品的市场推广,以及商业化进程方面给予诸多帮助。
2、直觉外科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1995年成立到2000年上市只用了5年的时间,在购买了军方技术的基础上,耗时2年推出了第一代机器人,又耗时2年半拿到了美国FDA认证,上市后,股价一路高升,从2001年的5.67美元上升至2018年9月13日550美元,涨了接近90倍,是高科技产品资本化的成功典范。总结达芬奇机器人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战争需求,以及医疗行业对于开放性手术的升级换代,共同催生了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产品的落地,是推动公司发展的“天时”;垄断的产品技术,并获取FDA认证,多年积累的实际手术案例,以及“剃须刀+刀片”的销售模式是公司的“地利”;专业的销售技术团队和强健的售后服务体系是公司的“人和”。
直觉外科公司(达芬奇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全球领先的微创辅助手术机器人公司,最具颠覆性的产品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是为外科医生手术操作中的直观的控制运动、精细组织操作和三维高清晰度视觉能力而设计。外科手术医生通过控制台进行仪器控制,透过微小的切口,对病人实施腹腔手术,早在就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可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成人、儿童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
2000年,达芬奇机器人在纳斯达克上市,首发价格9美元,首发股份500万股,融资4500万美元,总股本约3400万股,估值约3亿美元。达芬奇公司自上市以来,其股价从2001年的5.67美元上升至2018年9月13日550美元,涨了接近90倍,深受资本青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战争需求叠加民用需求,产品应用空间大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源于美国官方背景的斯坦福研究院(SRI),在20世纪80年代末,SRI主要为军方研制适合战地手术的机器人,当时几个早期的远程机器人手术项目资金均来源于军用基金,SRI的团队开始是内部自筹经费,然后从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得到资金,后来开始从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提供基金)获取资金支持。远程手术的目的是让前线战场受伤的士兵立刻的到救助,而医生可以在安全的后方,在伊拉克战争中,这种前线外科手术的方式变成了在前线稳定伤员并且迅速撤离伤员的方法。
当时适逢开放性手术与微创手术的技术迭代时期,传统的外科手术方式是开放性手术(Open Surgery),缺点很明显,切口大、手术过程失血多、并发症概率大、术后住院时间较长(10天左右)。后来发展到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但医生通过腹腔镜查看患者体内器官时,视野较为模糊,且在操作上“反直觉”。而达芬奇机器人相比于普通的微创手术,在影像和操作上都有质的飞跃,它可以做到:比人手更灵活,可以完成人手无法实现的动作,触及范围更广;清晰的3D成像,提供真实的16:9比例的全景三维图像,比人眼可普通的微创手术都清晰;主控台的设计充分考虑人机交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医生的舒适感,最低的缓解医生的疲劳。
1994年,SRI主任手下的Frederic Moll博士看到了“Lenny”(早期达芬奇机器人)商业价值,后Frederic Moll经过与SRI的多次谈判,成功地购买了关于Lenny机器人的知识产权,紧接着1995年成立了Intuitive Surgical,历经3年研发,于1997年向美国FDA递交了达芬奇系统的申请。在等待FDA批准的时候,Intuitive Surgical开始在欧洲市场销售达芬奇手术系统。
战争需求叠加民用需求,达芬奇手术系统有着诸多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WinterGreenRearch报告,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到2021年可达200亿美金,目前北美为最大的市场,随着政府医疗投入加大,医疗系统重组和人们对微创手术意识加强,未来市场重心将逐渐转移到亚洲市场。
2005年到2017年,Intuitive Surgical的主营业务收入由2亿美元增长至3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25.66%,净利润由0.94亿美元增长至6.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24.44%,增速尚可,其收入主要来自于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耗材以及相关服务。
二、获取美国FDA认证 + 紧握专利权 + 产品持续更新换代,助力公司商业化步伐
公司推进医疗器械应用商业化时,监管程序是一道高门槛。Intuitive surgical在1997年将达芬奇手术系统提交给美国FDA,被定义为3类医疗器械,2000年7月,达芬奇系统终于获得了FDA准许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许可,紧接着2001年FDA准许da Vinci手术系统应用与胸腔手术适应症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适应症。1998-2009年,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独立研究和撰写的临床手术文章多达2000篇。至此,达芬奇机器人终于突破了监管,迈出了商业化进程第一步。与此同时,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也开始了进入了公众视野,于200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但2000年在da Vinci手术系统公开销售之前,Intuitive Surgical被竞争对手Computer Motion起诉专利侵权,Computer Motion在1997年发布了Zues手术系统,且是一个首次获得FDA批准的声控手术机器人内窥镜控制系统,Intuitive Surgical也开始了反诉讼,为了停止无休止的诉讼,历时6年,两家公司终于在2003年达成了合并共识,结束了诉讼,从此,达芬奇系统奠定了自己的专利地位,逐渐构建了专属于直觉外科的包括械臂设计技术、微小手术器械设计、主从控制策略、三维立体视觉、人体功效学等覆盖外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技术保护点的700多项专利。
Intuitive Surgical从1996年开始推出的第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历经10年于2006年推出了第二代机器人,扩大了机械臂的活动范围;2009年推出了第三代,增加了双控制台、模拟控制器等功能,进而推出了达芬奇SI系统;2014年推出了第四代,还开发了远程观察和指导系统。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使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越来越适合医生的操作,性价比也逐渐提升,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
三、垄断的产品技术、专利、累积的实际手术案例是公司的护城河
在医疗行业,培养公司自身的竞争壁垒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首先要研发出比现有产品更加有效的产品,接着进行大量临床试验,最后在实际治疗中不断积累病例,直到成为公认的解决方案和形成良好的口碑。
达芬奇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最高水平,它有3个关键核心技术: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EndoWrist、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技术,拥有直觉外科的700多项专利。截至2017年12月31日,直觉外科手术公司已经安装了4409套达芬奇手术系统,其中,美国2862套、欧洲742套、亚洲579、世界其他地区有226家。估计2017年,达芬奇机器人在世界各地的医院完成了大约87.7万种不同类型的外科手术。在过去的十几年的积累中,达芬奇机器人公司累计了超过350万实际手术案例,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超过80万的数字增长,铸就了公司较高的竞争壁垒,给予投资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剃须刀+刀片”的销售模式,助力公司的持续增长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是通过直销来进行的,剩下的国家是通过代理商分销进行。就全球范围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安装量并不是很高,到2018年初才完成安装了4409台,每年全球新增350-450台,其原因在于每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售价根据型号、结构、销售地域的不同,价格在50万美金-250万美金之间,售价较高,不是一般的医院可以消费。但在机器的使用过程中,手术中使用的机械臂是一种高价耗材,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每条机械臂使用10次后便不能使用,机械臂的价格约3500美元,还有后续的服务费。所以,机械臂等其他耗材成为达芬奇机器人的另一项主要收入。从2006年到2018年上半年,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收入占比总营业收入由50%下降到27.78%,而耗材+服务的收入由50%上升至72.22%,达芬奇机器人的盈利成长模式正在逐渐发生改变,随着达芬奇手术实施的手术越来越多,手术类型也逐渐从泌尿科、妇科逐步向普通手术扩展,耗材和服务的收入占比也将会越来越多,这是典型的“剃须刀+刀片”的销售模式,提高了公司相关产品的消费频次,为公司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从销售渠道的建立来讲,公司近些年的市场、销售及管理费用合计占比主营业务收入25%左右,在产品推广的背后,公司有一批专业的销售团队,来教育不同外科专业的外科医生和医院工作人员,
关于达芬奇系统的临床应用、实施的手术、治疗费用,以及给病人带来的诸如:减少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外科手术医生招募等其他的潜在好处。
1、创业企业的发展之路
—商汤科技、旷视科技
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都属于人工智能方向的创业企业,商汤科技创立于2014年,发展至今累计融资超过15亿美元,估值超过45亿美元。旷视科技创立于2011年,发展至今累计融资超过10亿美元,估值也达到30亿美元。总结来看,商汤和旷视之所以在创业初期如此顺利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两家公司都选择了人工智能这一风口上的赛道,并且在这一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二是,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积极引进包括科研、资本、政府等多方资源,以期实现互惠共赢。
(1)、人工智能行业处于风口,商汤和旷视的先进技术引起国家和资本关注
首先是在行业和技术层面,自2015年开始,中国陆续出台了“十三五规划”、“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将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未来15-20年的发展重心,人工智能及其下属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细分领域具有国家级战略意义,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突破有助于彰显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主要深耕人工智能中的计算机视觉领域,核心是将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结合,用于训练AI完成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物体追踪等目标。商汤科技的核心团队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教授带领的多媒体实验室,汤晓鸥教授从1992年开始从事人脸识别相关研究,至今已经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拥有接近40项专利,其团队合作开发的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在LFW数据库上准确率达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识别能力,其科研团队之后又发表了DeepID系列算法,将准确率进一步提升到99.55%。旷视科技的核心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均属于清华系,并且都是计算机精英班“姚班”的学员,在2014年全世界最权威的人脸识别评测系统LFW评测中,唐文斌和旷视的另两位联合创始人印奇、杨沐带领团队以人脸识别率0.02%的优势击败社交巨头Facebook摘得桂冠,这一整套评测系统还包括人脸检测FDDB评测、人脸关键点定位300-W评测,旷视科技的创业团队接连拿下了分别针对该三项测评的国际冠军。可以说人工智能这个风口和两家公司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在创业初期为其吸引到了国家和资本的关注,商汤在2014年底以2亿美元的估值拿到了IDG资本2000万美元的融资,旷视科技在2012年8月拿到了联想之星、联想创投数百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
(2)、开放包容的胸怀引领公司发展壮大
赛道和核心技术决定了公司的起点,创始人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则决定了公司的后续发展。商汤科技在人才方面引进了包括同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的徐立、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兼全球合伙人沈徽,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王晓刚等业内大牛担任CEO、工程院院长、研究院院长等核心职务。截至2017年,商汤科技共计拥有800余位技术研发人员,150余名来自世界名校的人工智能博士生,并与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都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旷视科技的发展逻辑与商汤科技类似,在人才方面公司在2016年引进了前微软亚研院首席研究员孙剑博士,担任其首席科学家以及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博士带领团队于2015年获得图像识别国际大赛五项冠军 (ImageNet分类,检测和定位,MS COCO检测和分割)。并且在2017年11月,旷视科技正式成立学术委员会,由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姚班发起人姚期智院士担任首席顾问,同时与西安交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由校内权威院士领导。截至2017年,旷视科技已经拥有600多名员工,其中超过半数都是研发人员,并且很多都出自清华大学的“姚班”。另外,旷视研究院和2017年末成立的学术委员会将不断培养新的科研人才,与其商业化业务结合,形成“产学研”的闭环。
(3)、多场景AI技术输出,数据回流训练再优化,业务模式形成正反馈
商汤科技起家于计算机视觉领域,但是发展目标是更为底层的通用AI技术提供平台,以深度学习为核心,助力拓展AI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所以公司在2015到2017年相继构建起自己的深度学习系统Parrots和8个GPU超算中心,然后将其自研的底层人工智能平台直接对接安监、金融、商业、智能硬件等行业输出诸如人体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无人驾驶等应用级AI技术,为其赋能。这些行业数据回流之后又能用于相关算法的优化迭代,进一步提升价值,这一整套业务逻辑实际上满足了人工智能进化必备的算法、算力、数据三大基本要素,形成正反馈。
旷视科技相对来说更加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进化,公司早在2012年就推出其开发的人脸识别云平台“Face++”,对外输出相关解决方案(API/SDK),在2015年又推出了自研的深度学习引擎MegBrain及深度学习平台Brain++,实现底层数据资源的自动管理和算法的不断优化。由于阿里巴巴、国资背景等各方对接,旷视科技的城市大脑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安监产品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在金融行业覆盖了超过85%的市场,在金融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有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支付宝、小米金融、神州租车、360等,城市大脑方面又和龙湖地产、凯德集团、汇丰银行、SOHO 3Q等大型企业达成了合作,此外在安防、智能硬件等方面也有诸多合作伙伴。除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耕,旷视科技在2018年4月8日宣布全资收购艾瑞思机器人,正式进军智能硬件业务。由于艾瑞思主要做的是智能物流市场,研发AGV仓储机器人,所以对其的收购,意味着旷视科技将软硬件结合,把算法落实到实体机器人,真正开始实现技术变现。
正确的赛道和初始核心技术的积累帮助商汤和旷视吸引到了创业初期的首笔融资,开放包容的企业经营态度和具备正反馈效应的业务发展模式则是其之后受到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商汤科技从2016年4月份的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到2018年5月以估值45亿美元进行的C+轮6.2亿美元的融资,公司引进了包括大型资本、国资背景、地方政府、外国资本、大型企业等超过30家投资机构,主要投资方有老虎基金、深创投、自贸区基金、阿里巴巴、苏宁云商、松禾资本、赛领资本、中金公司、招商证券、万达集团、IDG资本等等,促使商汤在2017年陆续和华为、苏宁、海航科技、高通以及上海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其AI技术在各种场景的落地。
而旷视科技从2013年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到2018年阿里巴巴6亿美元的D轮融资固定每年都有融资披露,投资机构也有接近20家,主要投资方有阿里巴巴、国风投、蚂蚁金服、富士康、中俄投资基金、启明创投等,公司后续的AI业务落地以及能够持续获得多方融资离不开各轮参与的投资机构的资本运作和资源对接,在这其中国有资本和阿里巴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转型
—英伟达
英伟达是一家专注研发图形处理技术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公司,于1999年初在美股上市,初始发行价为12美元,截至2018年9月17日,英伟达股票现价为276.43美元,总股本6.08亿股,总市值1680.69亿美元。回顾英伟达股价的历史走势,直到2015年中旬,英伟达的股价仍在20美元左右波动,之后便开始一路飙升,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360%。英伟达之所以在2015年之后能受到投资者青睐,我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出品的Tesla系列GPU由于其高效的并行运算能力,天然适合用作人工智能加速芯片,自2015年开始火爆的人工智能市场带动了英伟达的产品需求暴增;二是,英伟达GPU精准化的定位使其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游戏、专业视觉设计、高性能运算等领域公司都能实现技术领先,这也离不开英伟达在GPU上数十年的深耕;三是,英伟达在业务开发、人才培养上开放合作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实力吸引了各行各业众多合作伙伴,实现了集智共赢。
(1)、踏上人工智能风口,助力图形处理产品需求暴涨
美国相比中国更早关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早在2013年,美国政府就将22亿美元的国家预算投入先进制造业,其中的重点是国家机器人计划。2015年,美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投资约为11亿美元。2016年5月,白宫成立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委员会,之后又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将人工智能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高度。而早在2006年,英伟达就开始规划GPU在通用高性能运算方面的布局,首先是在同年推出了GPU通用并行运算架构CUDA,使Nvidia GPU不仅可以用于像素、顶点、图形等渲染,还能进一步拓展至通用的单精度浮点处理运算。其后在2007年,英伟达推出了专为高性能计算设计的Tesla GPU。截至2010年底,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前五强中就已经有三台采用了Nvidia Tesla GPU作为加速芯片。2015年初,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在全球兴起,涌现出一大批AI初创公司,Nvidia GPU由于其出色的并行运算能力成为AI首选加速芯片,英伟达也首次在当年年报中将自己的Tesla GPU定位为适用于深度学习。同年,微软研究院用GPU加速的深度神经网络,在ImageNet比赛中获得了多项击败人的辨识准确度,这是第一次计算机视觉的识别率打败了人眼的识别率(错误率5%),可以认为是人工智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近几年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研究和创业的火热引爆了Tesla GPU的需求,也是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十年深耕的回报。
(2)、多领域平台战略,多类型处理器精准定位,满足不同需求
英伟达现任CEO、联合创始人黄仁勋祖籍台湾,9岁时前往美国生活,幼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以及曾经的乒乓球运动员生涯铸就了黄仁勋坚强、专注的性格,这也影响到其后他所创立的英伟达公司的企业战略,专注图形处理领域,深耕各个细分场景。所以虽然英伟达的产品粗看只有GPU图形处理器和Tegra移动处理器两款,但其实根据游戏、专业视觉设计、高性能运算等不同需求,GPU被细分为GeForce、Quadro、Tesla、GRID、DGX系列;Tegra被细分为DRIVE、SHIELD、Jetson系列,对应主要有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游戏、专业视觉设计、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五大平台。游戏业是目前GPU最大的客户来源,2017年下载Nvidia GeForce平台的用户人数超过1亿名,随着PC游戏人物、画面趋向拟真,剧情、动作设计趋向复杂,对电脑尤其是GPU的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Nvidia高端游戏GPU的需求量。另一方面,2015年以来,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日趋火爆,BTC、ETH等数字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该行业涌入了大批“挖矿者”,而Nvidia GeForece系列GPU由于其出色的运算能力受到了矿工的青睐,大批09、10系列的Geforce GPU被抢购一空,一度导致相关GPU市场价翻倍。根据英伟达官方披露的数据,2017年GeFroce GPU销售收入为55.13亿美元,在其当年营收占比达到56%,与2016年同比增长36%。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平台属于英伟达近几年的重点布局领域,2017年5月,公司正式发布了全新Volta架构GPU-Nvidia TeslaV100,并附载了深度学习专用的Tensor单元,研发投入超过30亿美元。依托Tesla GPU出色的超算能力以及底层CUDA架构的支持,英伟达和数百家高校以及数千家AI初创公司达成了合作,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在近几年实现收入暴增,从2015年的3.39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9.3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85%,成为公司除游戏外的第二个营收来源。智能机器和自动驾驶则是英伟达的未来战略布局。AI算法、数据是软件,汽车、机器人则是硬件,只有实现软硬结合才能让AI技术真正落地,在这一点上旷视科技和英伟达的战略不谋而合。另外,AI智能机器人包括无人驾驶都是未来发展趋势,英伟达在这方面的提前布局有助于在市场爆发时抢占先机。英伟达多场景精准化的布局满足了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由游戏起家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以及移动端的拓展巩固了其在图形处理器领域的龙头地位。
(3)、社区化开放平台,集智深耕GPU的人工智能应用
Nvidia GPU之所以能迅速占领人工智能市场,成为大部分深度神经网络训练的首选加速芯片,主要归功于其2006年开发的通用计算解决方案CUDA,是专用于GPU上的编程语言,这其中最大的功臣并不是黄仁勋,而是2004年进入英伟达实习,现任GPU 计算软件总经理的Ian Buck。并且,英伟达后续还为开发者提供了包括基础软件库、高性能计算库、性能调优工具等易于开发者开发和使用的平台和工具,进一步优化开发者生态系统。截至2017年,CUDA相关开发人员已经达到了70万名。从2016年开始,英伟达又联合谷歌、Facebook、亚马逊以及相关人工智能科研学者联合设计从入门到进阶的 AI 培训课程,并成立了深度学习学院,此后又与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以及DELL、IBM等大型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旨在培养深度学习相关专业人才。英伟达的这一举措一方面是在为自己培养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在培育整个人工智能市场。得益于CEO黄仁勋的高瞻远瞩,在10年前布局高性能运算,在5年前布局深度学习,在近两年开始布局智能机器和无人驾驶,英伟达始终走在市场前列,由一家图形处理器供应商向人工智能通用平台型公司转型。
综合来说,正是由于英伟达数十年在GPU领域的深耕和提前布局,让公司自2015年开始踏上了人工智能的风口,由于英伟达开放的开发平台以及每年巨额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让其在GPU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由于CEO黄仁勋的专注精神,让其看似单一的GPU产品能够细化到多个场景,精准定位各类需求,最终实现了公司业绩和股价的同时暴涨,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
报
【本翼资本】人工智能是实现人类生物DNA和数字DNA融合的桥梁
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影响的专题研究上篇:云端一体化,开启智能医疗大门
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影响的专题研究下篇:颠覆医疗,中长期腾飞不是梦
蓝宝石专题研究上篇:HEM和泡生法是主流长晶技术及千亿盖板市场
蓝宝石专题研究下篇:HEM机械化程度更高,更具成本优势及投资建议
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之一:互联网金融下一阶段是人工智能+金融
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之二: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总体影响及市场规模估计
人工智能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之三:人工智能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案例及局限性
喜欢记得来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