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人节来我们聊一聊:如何通过吵架来让彼此成长

2018-02-14 季菁&钟涛 童书妈妈三川玲

今天是情人节。我们很想跟大家聊一聊夫妻吵架这件事。

吵架,在有些家庭里,也许是件司空见惯的事,可往往只是情绪的宣泄,不解决任何问题,就要这样吵吵闹闹过一辈子吗?有很多人确实就是这样理解父母辈的感情和关系的。

据说,还有一些夫妻,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架都不敢吵了,不怕憋出内伤吗?

今天的这对小夫妻,他们不怕吵架,吵架还吵出了四个层次,吵完架还各自写千字文,自我检讨。

他俩在童书妈妈读书会年会的演讲,特别适合在今天分享给大家。此外今天的视频非常温馨有趣,比文章好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41umdt2z&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童书妈妈年度精华分享大会精彩视频,由一刻talks拍摄并剪辑


文中,J代表妻子季菁;T代表先生钟涛。


吵架的四个层次


T:提起吵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觉得这是不好的。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这很可能说明:你和伴侣之间的吵架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T:吵架其实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逃离、控制和妥协、整合一致、结构性改善。


T:第一个层次是“逃离”,这个层次的吵架多出现在还没有结婚的恋人身上,比方说前一阵热播的电影《前任3》,两个男主角都因为一点小事跟女友吵架就分手了,这就是一种逃离的方式。


J:一对恋人结婚后,因为分离的成本变高了,面对问题,就没那么容易完全脱身了。这时的吵架往往就会进入到第二阶段——控制和妥协。我的爸妈就是这个层次的高手,一个是控制高手,一个是妥协高手。



所有孩子对父母都是

绝对忠诚的


J:小时候我老爸对我们可是绝对的支配,成家后的我一度以为我逃离了老爸,然而这种绝对控制的风格,已经深入骨髓般烙印在我的内心了。


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回我爸妈家吃饭,十次有八九次我老爸都会嫌弃老妈打扫卫生不够严谨。老妈总是跟我学:“每次我在拖地,你老爸就背着手弯着腰在后面跟着。”


我问为什么?老妈说:“检查工作呗,看我有没有拖漏什么呗。”拖地要一丝不苟,物品要放得最好像豆腐块一样规规整整。


我老爸说:“生活就是要保持这样的品质。”我常常安慰我老妈:“你做好自己就好,要是不满意就让他自己动手干好了。”


可是每次回到我们自己家,当我看到那一片狼藉、一片混乱、不堪入目的桌子,到处都是钟涛随手放的东西,内心的怒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你怎么到处乱放啊?这样乱糟糟的,你过得下去吗?” 并义正言辞地提出:生活品质就是要保持整齐有序。


我还替他找到很多为什么现在会没有养成秩序感的原因,希望他能从根源理解问题,从而做出改变。然而一片狼藉、一片混乱、不堪入目的现象依然经常出现,我的怒火也从未停歇。


T:季菁简直就是她老爸的翻版。 因为几乎所有孩子对父母都是绝对忠诚的,不是吗?


就如季菁爱她的老爸,所以她大部分的信念与行为模式都是一比一地复制下来。当她长大成人,即使洞悉问题所在,内在的信念与行为模式固化得难以改变。


一个大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发展还没健全的孩子呢?小孩经常要面对大人的各种明说和暗示,在他们心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孩子就早已学会隐藏自己内心的需求去满足大人,成为大人控制欲的牺牲者了。


J:幸运的是,我们意识到了这点。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互相控制与压抑中的牺牲者——成为了我们要突破这个阶段的最重要动力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是,我们也不愿意继续成为控制与妥协的牺牲者了。



孩子就是共同的目标


T:吵架的第三个层次叫整合一致,意思大概就是:两人朝着一致的目标,调整彼此进行合作。这和公司团队协作原则差不多,不过在亲密的关系中,执行起来要困难得多。



T:去年9月的时候,2岁半的儿子有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俩因此吵了一场八年以来最激烈的架。


那段时间,我俩都经常加班,早出晚归,大概是因为陪伴的缺失,儿子经常在半夜会起来大哭,而且一定要抱才肯入睡。每次他一哭,我就会抱起他,不过季菁认为不应该抱,要坚定让他自己入睡,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听到他嚎啕大哭。


矛盾终于在一天夜里爆发了,那天半夜三点多,儿子又醒来要抱,我抱起他走了几圈,他依然不愿睡下来,一放下来就哭。但这是我已经困得不行了,走路都有点飘,所以我把季菁拍醒了,希望她可以帮忙抱一下。没想到她起来就发了一通脾气,甩下一句:


J:“谁让你总是他一哭就抱起来!都是因为你,儿子才会这样。”我当时看到他又抱起儿子就开始烦躁,心想着就让他自己搞掂。


T:看到季菁这样,我也很生气,所以我选择不负责任地倒头就睡,心想:看你怎么办。儿子看我没有反应,就转移目标到季菁身上,然后她只能无奈地抱起他,慢慢开导他。


后来儿子要求喝奶,季菁很粗鲁地叫我去冲,这种命令式的口气让我很不舒服,所以我一口回绝了,认为她一个人就能搞掂。


没想到她也赌气,也不愿意去冲奶,两个人就这样僵持着,儿子就在一旁大哭。这也成了当晚的引爆点,我甚至忍不住对季菁说“你还配做妈妈吗?”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最气愤的一次争吵。如果没有儿子,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和好,但因为儿子,我们意识到那个晚上,两个幼稚鬼的行为已经把孩子深深地伤害。


不能让儿子成为我们矛盾的牺牲者——这是我们首先达成共识的目标,有了一致的目标,我们本身还有的别扭、不爽的感受,也因为这个目标而渐渐消退。


于是我们开始“各自调整”:在第二天各自写了近千字的检讨,从各自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季菁认为要有一定的规则让儿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而我则希望通过满足儿子的需求,给予儿子足够的安全感。


▲ 钟涛&季菁的吵架心得交流二人群


当我们能站在对方立场去看问题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都没有错,错就错在大家都想证明自己才是对的,企图让对方先妥协。


通过养育方式和态度的不同,我们还发现: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其实都源自于各自的原生家庭。在我的检讨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你我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深深烙印,我的家庭骄纵,你的家庭控制,你可以讲点点这样是我纵的,但我也觉得他发脾气的时候和你赌气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这两种育儿方式都不好,但孩子是无辜的,要他不断在这两种极端的模式下切换是反人类的,我想应该给予他温和地过度。


那天晚上,我们俩分别对儿子进行郑重道歉,请他原谅两个还不成熟的父母。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彼此“合作”,通过各自的方式,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找了一些书和公号文章。


J:我咨询了一些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我们把各自了解到信息互相分享交流,通过协商,确定彼此都认同的方式:我们开始调整工作时间,保证每天晚上陪伴儿子的时间,慢慢过渡到建立和执行规则,很快,儿子的睡眠习惯和质量都正常了。



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

就不是真的爱他们


故事还没结束,吵架大概也永不终结。这个问题好不容易达到整合一致,又会有新的问题重新考验我们,要不断地通过考验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情况就是吵架的最高层次——结构性改善



T:有本书叫《亲密关系》,作者表示真爱往往是来自于人对童年未满足需求的追求,双方都不是为了简单地爱一个人去谈恋爱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而找的对象。


而吵架往往源自于我们对对方有期待,而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这方面的需求。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当我们学会放弃期望,吵架的时候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需求当做最优先的选择,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那么我们就来到吵架的最高层次——结构性改善,也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



J:然而,知道这么多道理,也不能马上过好这一生啊。就在我们在筹备这次年会演讲稿的过程,这简直就是专门设给我们的成长课题。


期待是一件可怕的事


J:我们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都以争执不下而告终。记得13号那天晚上,演讲指导老师安乐给我们提出了调整意见,我们信心满满的,下班后决定美美地撸个串,回去再调整内容。


心情好了,“真情”就流露了,我很自然地给钟涛提出各种建议、谆谆教诲、肺腑之言,看到他爱听不听的样子,我渐渐声音变大,开始有生气的情绪。


钟涛早已过了“妥协”的阶段,他直指我的问题:“你没发现你一直试图在控制我吗?难道你要我完全按你说的去做吗?”


听了之后,我马上闭嘴,心里一愣。过了许久,我说:“我一直想控制你,可能是因为我把我的人生交付给你了。我看你不顺眼,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是因为想你按照我希望的去改变,成为那个足够完美,足够好到照顾我一生的人。我把自己幸福的期望放到了你身上,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控制与愤怒。”


大家沉默了一会。钟涛突然问我:“为什么我就不会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从来都不对我抱有期望吧。


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晚上的对话。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把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希望,都托付到另一个人身上了。这才是自己焦虑的真相啊。期望是一件可怕的事,不是吗?


这样的期望会发生在我和你之间,也会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还会发生在自己与自己之间。


期望越高,你就越想要改造他,越想改造他,就会发现这是一项特别艰难和痛苦的任务,而且是错误的选择。


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现在的样子,不让他自由地选择,只是想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内在自私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已,这不是真正的爱。


成长是什么?不去承担别人的那部分,而我们能做并且更需要去努力的可能是自己这部分。


我们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察觉成长,利用每一次争吵去探索自己一次,找到自己要去面对的课题,不断地尝试新的经验,以覆盖旧有的经验,最终得以成长。



T:以上,就是我们的吵架心得。我们从双重的视角来看待吵架的行为:一方面是控制和妥协,另一方面是成长和自我发现。吵架,它对你有什么影响,它对你又意味着什么。


我想,有太多的人花了大量的时间试图避免吵架,我们何不换一种角度去看,如何通过吵架让彼此都得到成长。


J:这个过程或许痛苦又漫长,但是没有关系啊。毕竟,成长,是一辈子一起努力的事嘛。



作者简介:季菁和钟涛,童书妈妈深圳读书会夫妻会员,季菁是设计师,咘咘岛家庭教育空间创始人;钟涛是理工男,新媒体运营老司机,公众号“设计思享”“读点设计”的前联合创始人,参与过这两个公号从0到1的全过程。


备注:本文转载自钟涛的公众号:钟涛说说说,ID:TerryTalks。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会员文章精选

2018年会分享《选择力:如何培养有选择力的孩子》

孩子没主见还不是因为你们管得多?如何培养有选择力的孩子

2018年会分享《发现优势,发现幸福》

清华妈妈的技术贴:发现天赋培养优势不能只靠follow your heart!

2018年会分享《被低估的亲子朗读》

亲子朗读让我们爱读书也更亲密:晓华和Emma的超级脱口秀

2018年会分享《反脆弱》

斜杠青年的育儿经: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阅读《罗恩老师教育奇迹》

矮化儿童大法

阅读《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你是在焦虑孩子的下个星期,还是在规划20年后?

如果可汗学院开设实体学校,你会让孩子去吗?

阅读《爱的教育》

防弹衣讲述爱的教育视频,你会爆笑也会掉泪

阅读《孩子:挑战》

《孩子:挑战》童书妈妈读书分会享会

阅读《教养的迷思》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

阅读《夏山学校》

你是选择让孩子出人头地做精英阶层,还是幸福而平凡地生活?这就是夏山和伊顿的区别

一位清华优等毕业生的反思:我们终将走上自我教育之路

《夏山学校》读书会实录:让孩子自由发展是行得通的

阅读《自然法则》

三年前,一个焦虑的妈妈给孩子停掉了所有的课外班

阅读《富兰克林传》

一亩三分地小日子守不住,孩子必须要有大格局

学习,如何才能化境 

阅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大秘密》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但它的好与竞争无关

阅读《亲密关系》

像爱孩子那样爱伴侣

阅读《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

一只猫教授的24门学科

阅读《朗读手册》

美丽女主播教授读故事的秘密

阅读《坚毅》

为什么我能坚持四年写两百多万字,却无法坚持减肥?

阅读《大学之路》

吴军的这本书,能唤醒中国亿万家长吗?

《大学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名校的六个“潜规则”


会员专栏


女神王晓琳心理学专栏  王美女的名言是:我提倡的每个做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跟孩子聊天比上早教班有用多了

童年很惨的孩子,也可以拥有牛逼的人生

父母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你敢让孩子填这份童年负面经历问卷吗?

 

艾米园长阅读专栏  艾米园长创办了一个热爱阅读的幼儿园:每个孩子每天要听五个以上的故事,孩子们入学的礼物是书,得到的奖励是书,家长会的纪念品也是书。艾米园长发现,有一些绘本,总是以“破书”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小朋友太喜欢太喜欢太喜欢,翻了太多次太多次的缘故。艾米园长把这些小朋友百看不厌的“破书”收集起来,一本一本写给大家。订阅童书妈妈,每周看艾米园长的翻破专栏。

两本翻破级格林童话

不是每个打着缓解入园焦虑的绘本,都能帮助孩子,有效方法看这里

有一本克服恐惧心理的绘本,都被孩子们翻破了!

大米老师青少年成长专栏  文学硕士,曾为杂志撰稿人及摄影师;初三男生的妈妈,也是应试教育观察者,深切经历过从心灵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长期关注心理学与教育学,多年来一直探索青少年结伴成长的模式。

一个没有叛逆期的小孩,是调戏出来的

两个月读书会:从被开除学生到满分青年




三川老师和白老师的新书《通往幸福的教育》已经在京东上架销售。

▼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