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家长比孩子玩的好,也要切记:家长的角色是玩伴,不是老师。因为孩子可能需要家长的指点,但绝不是“指指点点”。作为游戏玩家,孩子想要的是一个可以共同商量作战对策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我们想象一下,孩子喜欢玩一款赛车游戏,而父母总像教练一样与你交流:“这个赛道,你怎么比上次慢了三秒!”
“你这样不认真,怎么可能得第一呢?一点都不上进!”
“隔壁家小明,人家都打到第十二关了,你连第九关都打不过!”
“我出门都不好意思跟小明他妈打招呼!”
“妈妈,牛肉切的太小了,吃起来很不爽。”
“爸爸,小明爸爸能一目十行,你读的可真慢!”
还有很多家长扮演的角色不是玩伴,而是“马仔”,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总像“抱大腿”或是“陪太子读书”一样。这样做很容易沦为“猪队友”。因为分工与合作是一般游戏的核心属性。所以,比起和这样的队友一起玩,孩子甚至更想自己一个人玩游戏。想要扮好玩伴的角色,回归游戏最本真的样子,就要坚持游戏的初衷:孩子玩得开心,家长玩得也开心。如果你开心,孩子不开心,也许是你表现得太强势了;如果孩子开心,你不开心,也许是你没有得到你所期待的重视;如果你们都不开心,那可能是因为你想要的跟孩子想玩的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虽然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讲到,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各种成长机会,但游戏带来的最纯粹的好处依然是:作为一名儿童教育讲师、资深游戏玩家,我家里有许多游戏设备,如掌上多人游戏机、搭载VR设备的大型模拟游戏机,还有可以玩各种游戏的电脑。但我认为,这些设备上的游戏,都应该服务于三个场景:在很多中国家庭里,父母其实并不太了解孩子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因为白天父母要工作,下课孩子们由爷爷奶奶接回家,晚上加班又堵车,到家没多久,全家人又要就寝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没什么事情是孩子可以跟父母一起做的,亲子之间可供沟通和交流的素材也少之又少。所以父母往往会因此产生焦虑,自然而然地就喜欢过问孩子的学习或者生活。过问之后,家长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于是少不了数落和埋怨。但因为缺少实质性的指导和建议,最终家长不满意、孩子不高兴——不欢而散,一地鸡毛。你如果跟孩子没交集,自然也就没得聊;如果你跟孩子关系不好,你对他的影响力自然也就很低。而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就能轻松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孩子有了更多跟家长可交流的内容;另一方面,家长跟孩子通过游戏培养起来的坚实感情,也能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观点和态度。好的父母,好的游戏,好的体验——怎么可能没有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健康的亲子关系,就成为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不过,在实践中依然会碰到不少问题。接下来,我就给家长朋友们支支招。家长可以直接通过设置电脑、游戏机、手机甚至某些路由器来打开这个功能,限制这些硬件可以运行的游戏级别与展现内容。操作的具体方法,可以在硬件的说明书里找到。第二个工具,则是国内正规的线上游戏运营公司,都已经纳入的“防沉迷”系统。有些时候,甚至还有“未成年内容锁”的功能系统,如果需要的话,家长也可以多加利用。与此同时,家长需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冒用家里大人的身份证或者信用卡信息,来绕过这些系统的审查。利用外部的工具是一方面,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也是亲子共游的重要议题。叶壮老师非常建议,家长要让孩子提前参与到对玩游戏的相关规则的制定中来。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从小到大玩游戏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让孩子自己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我的儿子每天玩游戏,玩什么游戏、玩多长时间,这些规则都是由孩子参与制定的——如果你的规则不让游戏玩家本身去参与制定,游戏玩家当然不愿意去接受你的管理了。所以,在管理孩子玩游戏这件事上,请终止“一言堂”思维,让孩子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他们自然就会更愿意遵守之前的约定。相信孩子会对家长们态度的转变感到吃惊,也希望在叶壮老师的帮助下,各位家长有一天也会说,“游戏为亲子关系带来的新的体验,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