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业信用展望

王一峰 宋歌等 中证鹏元评级 2022-11-18


"主要内容


中证鹏元给予2022-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信用展望为稳定。


202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业监管环境持续趋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行业重要监管政策,监管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化公司治理监管,行业整体治理水平稳定向好,但部分村镇银行积聚的风险集中爆发、治理水平亟待提升;贷款集中度等房地产相关监管政策发布对房地产行业贷款产生较大影响,2022年以来稳定楼市政策陆续出台,有利于房地产金融规范有序发展;互联网贷款监管进一步升级,部分地方中小银行面临整改压力;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发布,TLAC[1]非资本债券发行在即;强化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激励约束机制,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风险处置持续推进,省联社改革成为新一轮农信改革重点,有助于完善农信管理体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以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导、城商行及农商行占有一定比例的行业竞争格局保持稳定,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在全行业占比接近80%,占据重要地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基本完成,随着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产品设计管理以及营销服务方面均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贷款监管政策的升级或给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布局零售信贷业务带来更多业务发展机会;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人才储备方面具备较明显优势,或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2021年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进入平稳增长期,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速降幅最大;为支持实体经济和践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普惠贷款和绿色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贷款余额占比总体持续提升,但受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房企三道红线等调控政策以及民营房企风险集中爆发影响,上市银行房地产业对公和个人按揭贷款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零售贷款转型持续推进,股份制银行成效较为显著;投资资产在银行资产配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对银行投资管理能力提出考验,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风格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投资业务开展力度更大、配置更为多元。


受减费让利等政策影响,行业净息差水平继续收窄,叠加拨备计提压力加大,行业资产回报水平下降;随着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未来行业息差水平有望得到支撑,仍需关注未来息差走势和拨备计提压力对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受益于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的加大和手段的丰富,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表现总体向好,拨备覆盖率处于较充足水平,风险缓冲能力有所增强;但在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增长压力下,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或加大城、农商行相关个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行业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升、结构优化,部分系统重要性银行未来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合格资本工具发行审批要求简化,进一步利好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度仍较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了重要帮助,未来需完善长效帮扶和相关退出机制。行业流动性管理总体稳健,大型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和付息成本均表现优秀,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对同业资金依赖程度更高。

"




一、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



(                                



2021年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国内疫情总体上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2022年以来国内疫情反弹等因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核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


2021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1万亿元,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万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97万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1.2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GDP增速逐季度放缓,自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工业、消费、投资、信贷、房地产等多项指标出现下行;进入四季度,随着保供稳价取得成效,信贷、融资等政策纠偏后的边际放松,制造业PMI重回景气区间,外贸虽有所下滑但仍保持高速增长,但在投资、消费疲软之下,叠加疫情的反复干扰,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国内疫情反弹、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陡然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实施,下半年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复苏态势。生产端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由底部逐渐实现企稳回升,需求端出口显现强大韧性,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底部徘徊,消费市场承压。宏观政策方面,货币政策稳健宽松,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有所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受疫情、退税减税降费、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总体来看,内外部环境仍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持续,我国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疫情仍有反弹可能,房地产市场回暖压力大,消费复苏存在不确定性,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021年货币政策在稳定的基调下更为注重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


2021年7月和12月,央行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分别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和1.2万亿元。2021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0%,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年央行累计开展MLF操作45,500亿元,期限均为1年,利率均为2.95%;全年LPR保持平稳,12月1年期LPR下降0.05个百分点至3.80%,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2021年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同比下降27个bp,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多年来历史最低水平。2021年初央行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扩大贷款投放,2021年9月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2021年12月央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助于引导中小银行降低“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增量累计为31.35万亿元,同比减少3.44万亿元,其中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超过去年新增规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3.6%,较去年同期高6个百分点;政府债券占比22.4%,较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0.5%,较去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均减少。2021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0%;狭义货币(M1)余额64.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流通中货币(M0)余额9.08万亿元,同比增长7.7%。



2022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和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等因素冲击,央行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支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稳住经济大盘。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约为21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192亿元。社融增速在2月和4月跌入10.2%的低谷,6月达到了半年高点10.8%。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1.4%,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自2月以来连续5个月上升。上半年,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10个BP和20个BP。2022年8月,LPR利率出现年内第三次下调,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5个BP和15个BP至3.65%和4.30%。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出台了四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加之去年四季度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上述货币政策工具结合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等长期性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监管环境



(                                


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业监管环境持续趋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行业重要监管政策,监管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1年以来,监管部门基本延续了近年来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思路,继续出台多项延期还本付息等旨在支持小微企业经营、促进经济复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同时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出台了多项监管政策,进一步控制行业重要风险、强化合规管理和稳健经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行业重点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管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根据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公示的处罚信息,2021年被罚机构数量、罚没金额、百万罚单数量及千万罚单数量均较上年有所增长,预计未来中短期内监管部门仍将持续加大政策执行检查力度。


深化公司治理监管,行业整体治理水平稳定向好,但部分村镇银行积聚的风险集中爆发、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按照《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办法》、《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等政策,银行公司治理纲领性制度和实际操作规程规制进一步完善,监管维度进一步深化。2021年银保监会持续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了资本造假、股权代持等突出问题。从评估结果来看,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被评为E级(差)的机构138家,较2020年减少44家。同时我们也关注到,2022年4月以来河南、安徽地区村镇银行发生的“取款难”事件,暴露了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存在的股权管理、关联交易等公司治理漏洞和风险,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政策、房企三道红线对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产生较大影响;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稳定楼市政策,有利于房地产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为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该政策结合2020年8月房企融资“三线四档”政策及土地供给端的集中供地政策,对房地产行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是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在政策组合拳实施的影响下,我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由2020年第四季度的11.70%大幅回落至2022年二季度的4.20%,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由6.10%降至负增长0.20%,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速由14.60%下降至6.20%,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速为负。而近年来民营房地产企业“高杠杆、高周转”的扩张模式,也在行业政策收紧及疫情等多重影响下难以为继,2021年以来一批民营房地产企业风险陆续暴露,使得银行房地产行业相关贷款资产质量承压,且2022年以来部分城市出现的房贷违约断供事件也暴露了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风险。


2022年2月8日,央行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其中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剔除出房贷“两条红线”,扶持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更加精细化的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2022年以来,全国各地包括银行业监管机构在内的多方位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支持的相关政策,供给端政策包括拓宽REITs试点范围、调降土拍门槛、调整预售资金监管等,需求端政策包括信贷首付降低、公积金政策宽松、房贷利率优惠、人才购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体现了监管部门稳定地价和房价、保证房地产金融有序发展的双重目标,但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预期下,相关政策的效果有待观察。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进一步升级,部分地方中小银行面临整改压力,或给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布局零售信贷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银保监会继2020年7月份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之后,于2021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在自主风控、出资比例、限额管理、区域限制、集中度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进行再次细化和补充。该通知明确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并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设置了三项定量监管指标:(1)出资比例,即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单笔贷款中合作方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2)集中度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单一合作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3)限额指标,即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上述监管政策的出台,对于对互联网平台贷款业务依赖度较高的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和民营银行具有直接影响,未来资产增速可能明显放缓、业务模式面临较大调整;对于全国性经营、零售贷款具有较强自主风控能力的大中型银行,可能获得更多互联网贷款发展机会。2022年7月16日,银保监会再次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履行贷款管理主体责任、强化信息数据管理、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制度;同时延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至2023年6月30日,过渡期内不符合监管规定的存量业务,应当在控制整体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有序压降,超出存量规模的新增业务应当符合相关要求。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及非资本债券通知出台,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在即


2021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水平、杠杆率等方面提出了附加监管要求,将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2021年10月和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了2021年和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将自2023年初开始需满足相应附加资本要求。


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框架下,2021年10月监管部门出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TLAC办法》”),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且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要求其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TLAC办法》有利于完善G-SIBs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制度框架,增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但目前G-SIBs距离TLAC达标的缺口较大。


2022年4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TLAC非资本债券通知》”),提出G-SIBs可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该债券在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如果触发约定条件即可被强制进行债务减记或转换成股权,从而帮助银行吸收损失。《TLAC非资本债券通知》还从偿付顺序、损失吸收方式、信息披露、发行定价、登记托管等方面明确了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核心要素和发行管理规定,为G-SIBs开展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发行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G-SIBs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提上日程。


强化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激励约束机制,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风险处置工作持续推进;预计未来省联社改革将成为新一轮农信改革重点,有助于完善农信管理体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近年村镇银行风险事件频发,暴露了其股东良莠不齐、公司治理能力低下、内部控制不力等问题。截至2021年末,全国村镇银行数量达一千六百余家,其中122家为高风险机构,占比为7.39%。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强化对主发起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协助村镇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支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帮助收购和增资,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省联社的改革工作也在有序推进。2021年底至2022年初,深圳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珠海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和普宁农商行的管理权先后由广东省联社移交至当地政府,基于省内农合机构发展不平衡,广东省政府采取多家脱离省联社系统的头部农商行分别管理一部分、省联社继续管理一部分的多银行集团并存模式;2022年4月,浙江银保监局批复同意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标志着全国首个以农商联合银行的模式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方案落地;此外另有多个省份将省联社改革列入“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之中。预计省联社改革将成新一轮农信改革重点,此举将有助于完善农商行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推进运用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三、商业银行行业经营情况



(                                



截至2022年6月末,商业银行合计资产规模310.47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全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8.77%和21.23%,合计达到近70%;城商行、农商行占比分别为15.47%和15.84%。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以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导、城商行及农商行占有一定比例的竞争格局保持稳定。


2021年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进入平稳增长期,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速降幅最大;为支持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仍保持较快增长,贷款余额占比持续提升


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经历了2020年的较快增长后,2021年进入了平稳增长期。截至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88.59万亿元,同比增长8.60%,增速较2020年下降2.5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速7.50%,较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降幅最大。截至2022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40%,增速有所反弹回升。



尽管受疫情影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需求减弱,叠加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力度加大,为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仍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64.8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3%,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同比增长24.94%;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35.66%,贷款规模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持续提升,达到56.85%,同比提高2.09个百分点。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随着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理财业务的竞争既体现在产品设计管理方面,也体现在服务和营销方面,均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居民投资意识增强,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日益迫切,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但也面临打破刚兑、规范发展等诸多问题。资管新规的发布、执行过渡期和正式实施,标志着资产管理业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作为资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发布实施,截至2021年末,已有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城商行以及1家农商行,2021年末共有18家理财子公司已处于开业运营阶段。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63万只,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名。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余额分别为11.04万亿元和10.87万亿元,合计占期末银行理财市场总规模的75.55%。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基本完成银行理财业务整改转型。


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来看,截至2021年末,理财产品大类资产配置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占比为68.39%;权益类资产占比3.27%,同比下降1.48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较大,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下“破净”现象频出。据Wind统计,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场处于破净状态的产品达856只,占比为3.28%[3]。在资管全行业同台竞争的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人才储备、激励机制和管理水平均提出挑战,其投研及管理能力或将分化。


资管新规的实施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理财业务定位和服务理念方面,大中型商业银行获客能力强,科技投入大,理财平台产品丰富,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理财子公司专注于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大类资产投资范围得到拓宽,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通过独立法人经营与母行实现风险隔离,母行则利用网点渠道优势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业务服务。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定位于服务客户的辅助手段,服务精细化程度和客户粘性均较高。尽管大中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理财业务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重要业务板块。未来理财业务的竞争,既体现在产品设计管理方面,也体现在服务和营销方面,均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减费让利等政策影响,商业银行业净息差水平继续收窄,叠加拨备计提压力加大,行业资产回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随着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未来行业息差水平有望得到支撑


2021年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有较明显下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12月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同比下降27个BP。企业贷款利率下降对实体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帮助,但同时也使得2021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同比小幅收窄2个bp至2.08%,对商业银行营收实现形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其中,受市场利率整体下行、普惠金融进一步下沉影响,农商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压力加大,净息差较2020年显著收窄16个bp至2.33%,仍高于其他类型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保持平稳,股份制银行受益于零售贷款转型净息差提高6个bp至2.13%,城商行净息差在2020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至1.91%。2022年以来,贷款利率下降对商业银行息差水平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2022年二季度行业净息差为1.94%,较2021年四季度下降14个bp。2022年3季度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息差水平或得到一定支撑。


受净息差下降、拨备计提力度加大以及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减费降息等方式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2021年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基本延续了之前年度持续下降的趋势,未来息差水平走势和拨备计提压力对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仍需要关注。




受益于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和手段丰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表现总体向好;在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信贷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或加大城农商行相关个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


商业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大,2021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连续两年不良资产处置规模超过3万亿元,对抑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上升和守住行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初,监管部门出台新的政策,在银登中心开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进一步丰富。


受益于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85万亿元,同比增长5.39%,增速下降6.5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较2020年末下降0.11和0.26个百分点,为1.73%和2.31%,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向好。截至2022年6月末,行业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1.67%和2.27%,均较2021年末进一步下降。但由于国内疫情反弹,物流和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宏观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预期受到较大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



分机构类型来看,截至202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1.37%,均有下降且处于较低水平;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但仍处于3.63%的较高水平;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同比略有上升为1.90%。由于城农商行整体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差异的影响,城商行及农商行个体之间的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分化,需重点关注相关个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



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处于较充足水平,风险缓冲能力有所增强,农商行拨备覆盖水平有待提升


受商业银行加大对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以及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的影响,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6.91%,同比上升12.44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40%,与上年末持平。截至2022年6月末,行业拨备覆盖率较2021年末继续上升6.87个百分点至203.78%,贷款拨备率较2021年末保持稳定。总体上商业银行贷款拨备对不良贷款的覆盖程度较充足,风险缓冲能力有所增强。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同比提高24.19个百分点达到239.22%,处于领先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高于200%,处于较充足水平;城商行计提力度加大,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农商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且有一定数量的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低于监管要求下限,农商行拨备计提压力未来仍将显著存在。



2022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提高对信用风险的容忍度以支持实体经济,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未来中短期内拨备覆盖率较高的大中型银行拨备覆盖水平或将有所下降。



行业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升,结构优化;简化合格资本工具发行审批要求,进一步利好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地方政府专项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提供重要帮助,未来需完善长效帮扶和退出相关机制


随着盈利累积以及各类合格资本工具的使用,2021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行业整体资本处于较充足水平,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8%、12.35%和15.13%,其他一级资本规模得到进一步补充,行业资本结构持续改善。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遥遥领先,为17.29%;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13.82%。



合格资本工具发行主体进一步下沉,但受限于其市场认可度,中小银行合格资本工具发行难度仍较大。2021年共有56家商业银行在境内合计发行82支二级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合计6,170.73亿元;46家商业银行在境内合计发行63支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合计5,855.00亿元。此外,2022年9月监管部门简化了商业银行合格资本工具的发行审批要求,进一步利好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

 

为了支持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2020年7月,国常会提出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方式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2020年和2021年省级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353亿元和1,594亿元,截至2022年9月末,当年省级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已发行规模为485亿元,对提升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具有显著作用,未来“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还需建立长效帮扶和退出相关机制。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总体稳健,主要流动性指标均处于较好水平


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和流动性覆盖率分别用来衡量商业银行1个月内到期资产与1个月内到期负债匹配程度、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对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覆盖程度,截至2022年6月末,行业流动性比率和流动性覆盖率分别为62.27%和146.30%,均显著高于监管下限要求,流动性管理总体稳健。






四、上市银行[4]经营表现



(                                



数字化转型成效对上市银行战略和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人才储备方面具备较明显优势,或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近年来上市银行持续改造传统商业银行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涵盖战略布局、组织架构、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建设、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受内外部资源禀赋差异影响,各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不尽相同,转型对其战略和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人才储备方面具备较明显优势,2021年5家大型商业银行[5]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合计974.63亿元,占其当期营业收入的2.90%,但受自身庞大的体量和成熟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制约,大型商业银行转型成效仍有待更长周期检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其经营策略和决策机制相对灵活,2021年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合计548.93亿元,占其当期营业收入的3.58%;受制于经营区域、业务体量限制以及相对薄弱的人才储备,城商行及农商行相较前两类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更大压力,仍需持续探索深耕本地经营和金融科技的深入融合。


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在全行业占比接近80%,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入,信贷资产投放占比有所提升,城商行信贷资产占比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零售贷款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合计资产规模226.70万亿元,同比增长7.91%,占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比重为78.56%,占比较2020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上市银行资产构成以信贷资产和投资资产为主,截至2021年末规模合计占资产总额的84.49%,其中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5.89%,同比上升1.74个百分点。城商行整体信贷资产投放能力略显不足,信贷资产占比为47.08%,同比上升1.40个百分点,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而投资资产占比为39.08%,占比较高。



上市银行信贷投放中对公贷款占比呈下降态势,个人贷款占比则保持上升。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对公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为54.25%,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占比为41.52%,同比上升0.22个百分点。随着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持续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效进一步显现,截至2021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信贷资产的比重为44.45%,同比上升0.65个百分点,处于四类银行中的最高。城商行个人贷款占比相对较低,截至2021年末为34.36%。


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进一步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等绿色信贷领域的支持。截至202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8.68万亿元和1.84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8.90%和45.65%,余额占比分别为10.18%和5.49%,同比分别上升1.99个和1.38个百分点。



受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房企三道红线等调控政策以及民营房企风险集中爆发影响,大多数上市银行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占比同比下降,半数上市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同比下降;近期“稳增长”基调下全国楼市调控政策有所放松,房地产行业贷款有望企稳并保持良性发展


为贯彻“房住不炒”的政策思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房企三道红线等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叠加民营房企风险集中爆发,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新增房地产对公信贷投放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收紧态势,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也有一定的调整,有利于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健康规范发展。2021年,42家上市银行中有36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占比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有21家上市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出现下降。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合计规模7.72万亿元,同比上升2.15%,增速较2020年大幅下降8.23个百分点,占期末贷款余额的比重为6.10%,较2020年末下降0.55个百分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计规模34.42万亿元,同比上升10.60%,增速较2020年下降3.48个百分点,占期末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7.17%,较2020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近期,“稳增长”基调下全国楼市调控政策有所放松,房地产行业贷款有望企稳并保持良性发展。




投资资产在上市银行资产配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对银行投资管理能力提出考验;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风格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投资业务开展力度更大、配置更为多元


投资资产在银行的资产配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与银行的流动性、资产负债管理、资产收益性和资产质量密切相关,对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出考验。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投资资产合计规模为64.86万亿元,同比增长8.13%,在上市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为28.61%,其中城商行投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最高,达到39.08%。投资资产的构成中债券占比最高,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以及金融债、高等级企业债等信用债品种;在资管新规及去杠杆政策背景下,同业理财和非标投资规模总体保持下降。其中,截至202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投资资产中利率债配置比重最高,超过75%,体现出较为稳健的投资风格;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投资资产配置较为多元化,基金、资管计划、信托计划以及债权投资计划等配置占比相对较高;农商行以利率债和信用债配置为主,占比达到80%。


上市银行负债规模保持增长,吸收存款占比平均达到75%;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对同业资金依赖度更高;大型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和付息成本均表现优秀


上市银行负债规模保持增长,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合计负债总额207.59万亿元,同比增长7.60%,其中吸收存款总额为155.31万亿元,同比增长7.58%,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为74.81%。大型商业银行吸储能力最强,截至2021年末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达到80.63%,其次为农商行,占比达75.71%;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同业资金的依赖度最高,广义同业负债[7]占比达到30.96%,其次为城商行的29.68%,农商行广义同业负债占比为18.71%。



受资源禀赋和经营定位差异等因素影响,各类上市银行存款业务结构差异较大。总体来看,上市银行储蓄存款占比逐年提升,对公存款增长乏力。存款构成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和农商行以储蓄存款为最主要构成,截至2021年末占比分别为53.25%和59.78%,存款稳定性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吸收存款则以对公存款为主,占比分别为73.02%和65.45%,对公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过半,有利于存款稳定性。从期限结构和付息成本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最高,2021年末为47.92%,平均付息成本最低;农商行定期存款占比最高,为62.09%,平均付息成本较高。



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收窄,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信贷成本压力有一定缓解;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息差和盈利水平的稳定,但投资净收入表现和拨备计提压力仍对盈利实现提出挑战


2021年,各类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均有收窄,分别为2.01%、2.24%、1.99%和2.22%,其中农商行收窄幅度最大,为0.16个百分点。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3家净息差同比有所上升。2022年1-6月,各类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较2021年进一步下降,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商行收窄幅度最大,分别为0.10和0.09个百分点;但同期净息差上升的银行有所增加,2022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中有10家净息差较2021年有所回升。


2021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6.90%,较2020年上升2.01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最高,为29.95%;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最低,为17.10%。从非息收入构成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非息收入的贡献最大,为54.07%,同比下降5.2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息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6.89%和68.06%;城商行和农商行非息收入中投资净收入占比较高,分别为58.72%和51.08%。


信贷成本方面,受当年突发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力度显著加大,2021年拨备计提压力有一定缓解。2021年,42家上市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合计14,773.00亿元,同比下降4.07%,信用减值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10%,同比下降3.03个百分点。拨备计提压力的缓解有助于2021年上市银行盈利能力的稳定。


受上述因素影响,2021年上市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机构间表现分化。2022年上半年以来,上市银行净息差仍普遍呈下降态势,近期主要存款产品利率的下调有助于息差水平的稳固,或将对2022年全年上市银行盈利表现带来正面影响,但投资净收入表现和拨备计提压力仍对盈利实现提出挑战。



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均有小幅下降,平均拨备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且保持上升态势,风险缓冲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仍然承压


2021年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健。截至202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2%、1.37%、1.24%和1.17%,均较2020年末小幅下降。四类银行平均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均较2020年末小幅下降,位于1.5%-2.0%之间。2022年6月末,四类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均较2021年末进一步下降。总体来看,通过风控、处置、核销等多种手段,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仍然承压。



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且仍保持上升态势。截至2021年末,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300.96%,较2020年末增长30.44个百分点,增幅较为明显,风险缓冲能力进一步增强,但42家上市银行中仍有9家银行拨备覆盖率同比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6月末,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13.38%,较2021年末上升12.42个百分点。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较2020年末略有提升,杠杆水平较为稳健;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指标表现优秀,部分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以保证业务的持续发展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较2020年末略有提升,杠杆水平较为稳健。截至2021年末,42家上市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指标均表现领先,分别为16.63%、13.54%和11.70%,其次为农商行,分别为14.49%、11.90%和11.37%。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表现相当。



目前我国共有19家商业银行被认定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除广发银行外的18家为上市银行。根据系统重要性得分共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截至2021年末,18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正缺口,资本充足率高出相应监管最低要求的比例在1.41-6.52%之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高出相应监管要求的比例在0.85-5.09%之间,资本充足性达标情况明显优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现阶段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要求的下限已较为接近,考虑到过渡期剩余时间较短,上述银行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以保证业务的持续发展。




[1] 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英文缩写。

[2] 银保监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为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

[3] 含银行发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剔除近6个月以来无更新净值的产品。

[4] 本部分针对上市银行的分析仅包含42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

[5] 不含邮储银行。

[6] 不含浙商银行。

[7] 广义同业负债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债券之和。


作者 I 王一峰 宋歌 杨怡然 梁华欣 刘洋

部门 I 中证鹏元 金融机构评级部关注公众号向后台留言可获得更多报告转载请标明出处


欢迎关注#中证鹏元评级#视频号

  

   2022-2023年中国证券行业信用展望

   ●区域研究 | 广东省及广东城投面面观

  河北省及河北省城投面面观

  部分区域官宣城投退出政府融资平台有何影响?

  “财政126号文”严防财政空转,做实城投拿地资金

  区域研究 | 地产行情骤降后的江苏城投房地产业务隐忧

    收购存量商品房拉动成交数据提升,政府“去库存”在行动

    科创债发行盘点及中小型科创民企信用分析要点解析

   钢铁行业中长期需求进入峰值平台值,短期无需过度悲观

   如何看待此轮地产政策“组合拳”?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中证鹏元评级)为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中证鹏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原创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