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背后的印度,是什么样子?
近期,随着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大热,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家再次走到了我们面前。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2,高评分的背后,是一系列对于现实印度的争议与反思。
女性地位、国家意识、男权问题,还有,中国为什么拍不出这样一部电影。
众说纷纭之下,不禁让人好奇,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度?一方面,像《摔跤吧!爸爸》这样口碑极佳的电影不断刷新我们对于所谓“印度歌舞剧”的认识。另一方面,严酷的种姓制度、印度女性艰难的生存境况却一次又一次地将印度推到了负面舆论的顶端。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之一,印度文明曾使这片南亚次大陆盛极一时。但为什么如今当我们提到印度都会以“阿三”来打趣?为什么印度国内还存在着匪夷所思的种姓制度?印度庞杂而多样的饮食文化是否暗示了这个国家的某些特征?文化传统的另一边,现代印度经济的发展到底在全球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书评君下面推荐的这些书,或许能够帮你更深地了解电影背后那个纷繁复杂的印度。
整理 | 沈蜜
《咖喱传奇:风味酱料与社会变迁》
作者:莉齐·克林汉姆 (Lizzie Collingham)
译者:邵文实
版本:三辉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年8月
来到一处新地方,认识一个新环境,我们和陌生之地最先达成的相互理解往往来自于味蕾上的深层接触和探索。
说到印度,即使对它一无所知,但是只要提到咖喱,你一定会在舌尖上产生对于这个国家的无限联想。咖喱,作为一种酱料,包括了生姜、肉豆蔻、桂皮、丁香、小豆蔻、胡荽、辣椒、洋葱、大蒜、姜黄等在内的香料混合物,将这些原料用杵和臼将其碾碎或碾为粉末,用酥油调成糊状,就成了咖喱。书评君介绍的这第一本书可不仅仅停留在咖喱奇异的味觉层面,而是以咖喱为引线,讲述古老印度的美食、文化与历史,帮你从一个有意思的侧面了解印度——这个古老、庞杂、有趣,还带点儿混乱的地方。
平凡的酱料之中,或许隐藏着不平凡的印度。
《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作者:蚁垤;毗耶娑
译者:季羡林;黄宝生等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0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舌尖上的美食固然能够让你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要进一步地了解印度就必然涉及这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理解印度文化最好的材料,就是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印度传统将《摩诃婆罗多》称为“历史传说”,而将《罗摩衍那》称为“最初的诗”,并将传说中的作者蚁垤称为“最初的诗人”。它们被誉为印度国宝级文化遗产,是印度文化的源头,甚至对整个东方文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恢弘的战斗场面和极具特色的自然之景的背后是对古代印度英雄的精神颂歌。
《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部史诗巨著中,女性的身份特征、社会地位以及命运遭遇都耐人寻味。虽然在现今印度,法律规定人人平等,但是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许我们能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找到可供解释的文化线索。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作者:马克斯·韦伯
译者:康乐/简惠美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印度的古老、庞杂和混乱,往往还来自于它宗教上的古老、庞杂和混乱。印度有三亿三千万位神明。从不坚决地拒绝任何宗教,但印度有自己的方式让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等相互影响并存。
作为一本学术研究的著作,韦伯就以印度教和佛教为切入点,精辟透彻地分析了宗教对于整个印度社会的深刻意义: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印度宗教的性格是否构成了妨碍西方意义下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起源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到底给印度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我们都可以在韦伯的书中找到答案。
《窥视印度》
作者:妹尾河童
译者:姜淑玲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10月
除了宏大的史诗叙述,专业的学术研究,我们对于印度的了解往往来自于游客身份的窥视。但是,游客归游客,书评君介绍的这本书却不同于一般游客对于印度的认识:印度纸钞上的十四种语言,路边的运水车,德里火车站里的乱象,细致入微的观察,配上精致的手绘解说,就成了妹尾河童带给我们的印度。
妹尾河童是日本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舞台设计家,活跃于戏剧、歌剧、音乐剧、电视等表演艺术领域。在游走印度的途中,妹尾河童以别样的好奇和深究底里的脾性边走边看边绘,展现了一个另类日本人眼中的印度建筑、宗教、历史和文化,而其独特细致的文字和素描更会让你身临其境。
“印度这样的国家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的确,但是通过妹尾河童的“窥视”,我们也能收获一个别样的印度。
《微物之神》
作者:阿兰达蒂·洛伊
译者:吴美真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妹尾河童的游客之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独特的印度,那么印度本土作家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笔下的印度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印度人眼中,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又有着怎样复杂的感情呢?
三十七岁凭借本书震惊世界文坛的阿兰达蒂·洛伊透过女性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观察了南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宗教、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小说的核心故事,来自于一个乡间传闻:叙利亚的上层基督教离婚女人阿慕与贱民木匠维鲁沙跨越种姓和阶级的悲伤爱情故事。当种姓制度、女性地位落到印度社会中每个个体身上时,生命也就只剩下了些许的苍凉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谑。
笔触优美动人,情节精致热烈。一个看似趣味盎然的故事背后,是作者体味到的最深沉、最细微的个人情感。
《微妙的平衡》
作者:罗因顿•米斯特里
译者:宁芙/王晓东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5年4月
如果不满足于阿兰达蒂·洛伊对于印度的感人描绘,那么这本被誉为印度版《活着》四重奏的作品就能带你更深地体会到印度几代人的欢笑和辛酸,苦难和失去。
本书作者借故事里的校对员——瓦尔米克之口展现了渺小微弱的人们在命运之轮面前的无力和脆弱:“这就是我生活的主题——失去。不过,所有的生活故事不都是如此吗?失去是永恒的主题。失去是生活这场必然之灾的一部分。”
小说以1975年混乱而充满压迫的印度为背景,讲述了聚到同一屋檐之下的四个经历迥异的人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从猜疑,到磨合,他们在令人喘不过气的窘迫困苦下产生了家人般的情感。然而每当生命才刚透出些许光明,错误的选择、无情的命运、可怕的事情一再接踵而来。
有时候能活着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而生命就是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通过这本书,我们或许能对印度人眼中的生与死、家庭与命运产生理解与共鸣。
《全球“猎身”: 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作者:项飚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对于现代印度的认知,我们大多停留在文化宗教层面,但是,经济上,印度信息技术产业(IT)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被认为是印度1992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最大的亮点,而且被看作冷战后全球发展的一个方向。
本书作者基于在印度南部和澳大利亚的实地调查,分析了一个立足于印度但全球运作的、号称“猎身”(body shopping)的IT劳动力管理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高度灵活化、经济的自由化以及政治运作的地方化,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和普及。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IT技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这也直接显示了市场和社会联系的脱离。
《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作者:V.S.奈保尔
译者:李永平;宋念申;黄道琳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7月;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当代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的印度三部曲。不同于以上几本书,印度三部曲分别代表了奈保尔三次印度之旅情感上的波动,以及一次比一次深入的剖析与观察。作者处在印度裔和英国籍的身份交叉点上,以其独特的写作观念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下的印度:古老文明的履迹如何影响了形形色色的印度人和他们的处境?这个国家何以身处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却始终一事无成?
《幽暗国度》写于奈保尔的首次印度之旅。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是他祖辈的家园。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在异乡人与过客的暧昧身份下,奈保尔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其笔下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冷漠旁观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只能令人感到无奈与绝望。
《印度:受伤的文明》作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一本书。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印度之旅感受到的那种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那个失落文明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奈保尔毫不留情地指出: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产垃圾,在废墟中制造废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继前两部的失落愤怒和尖刻焦灼后,奈保尔在第三部中写出了最深沉、最公允的印度。第三次的印度之旅,奈保尔以孟买为中心,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这一次,激昂的笔锋让位于冷静的白描,率意评断让位于原味历史,奈保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一个记录印度心声的人,进而创作出了这部朴素但异常深邃的“口述实录”。
三部作品,叙述冷静真实,基调起伏跌宕。对于印度的探访始于一连串的疑问,但是奈保尔从未试图给出答案,更多时候,他是一个洞若观火的观察者和不动声色的提问人,而这些背后又是奈保尔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实情感表露。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沈蜜;编辑:阿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林奕含 | 女性与饭局 | 钱理群 | 畅销书 | 高考恢复40年 | 周作人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不想工作 | 人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朋友圈 | 黄永玉 |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