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我们险些错过的遗珠之书致敬 | 2015阅读回声

2016-02-21 书评周刊编辑部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与502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2015年春季,书评周刊推出了一个专题,“慢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慢慢地阅读。历史学者谢泳为我们的专题撰写了封面文章,他认为现如今获取一般通行的知识已不需要“书”,有网足够了。只有具备深度和复杂的知识,个人思考体悟相关的知识,才需要“书”,故而推测今后读书的特点,不是快,而是慢。

  

所以,这个初春时节,我们愿意与大家分享另一种阅读经验,迟缓而安静的、带着私人体悟与问题意识的阅读,这些书也许在2015年一些好书榜单上短暂居留,也许从未出现在榜单上,我们的书评作者,愿意以坦诚的姿态分享他们不愿错过的理由。专题书单部分,由历史学者马勇、政治学者高全喜、青年译者戴潍娜、法律学者胡晓进、文化史学者毕苑、书评人伊敏志等推荐构成,他们以独立的价值判断与文化诠释,挑选了更为专业的好书,供大家在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时参考取读。专题精读部分,则都指向一些更加普遍的问题与思考。

  

书评周刊编辑部


2015年底熙熙攘攘的好书榜活动已然过去,空气安静下来之后,阅读仍要继续。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哪些“落榜”图书堪称遗珠,不容你错过呢?让我们一同倾听来自2015年的阅读回声。


家国天下与药方


- 政治法学 -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作为《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积三年之力的最新力作。上承前卷《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探讨自前人类时代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现代政治的发生史,福山在本卷《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则承接上卷遗留故事,探究了由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时期国家、法治和(民主)负责制的成长史,对它们在美国和其他发达民主国家成长中的“衰败病症”进行把脉诊断,并开出了“国家能力建设”的药方。


从《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宣告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终点,到新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对民主制衰败的探究,福山自由民主的理论核心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他对历史走向这一终点的复杂崎岖路径的认识。集敏锐政治分析家和精彩讲故事者于一身的福山,用一种迷人的散文风格传达着复杂的思想,使这部史诗般的政治学大部头著作魄力十足,令人手不释卷。

  


《家国天下》

作者:许章润、翟志勇编

版本:法律出版社 2015年12月

  

《家国天下》是许章润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编写的《历史法学》系列的第十卷本。纵观《历史法学》各卷主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从历史法学到汉语法学的演变之路,虽然这一演变内在地包涵于历史法学的学术范式之中,即赋予法律“时空之维和文化个性”,但是这一演变则代表了许章润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理论深化和本土化的努力,以及强烈的中国问题之关怀,而这卷《家国天下》正是这种学术关怀的鲜明表达。在这本书中,作者们基于“家国天下”这一汉语语言中特有的修辞,对中国人对政治生活的时空想象和政治认知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解读,并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赋予新的意义:“重申并不断重申国家是亿万国民分享的公共家园这一公共理念,而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一人类公理。”

  


《中国宪制转型的政治宪法原理》

作者:田飞龙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9月

  

政治宪法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兴起于2008年,经过八年多的学术对话和研究进展,政治宪法学已经成为国内宪法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研究力量,扩展和推动了宪法学的研究视野和学术水准。《中国宪制转型的政治宪法原理》的作者田飞龙既是这场学术运动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这本书中,作者聚焦于中国宪制转型的宏大理论问题,全面论述了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背景和问题意识,对于这本书的理论定位,作者在后记中谦逊地写道:“本书的基本理论定位是作为政治宪政主义的一个理论导论,其所开拓的问题域和知识域是自身后续学术进取的基本方向,也是学术友人的‘公共财产’,希望获得更多学友的批评、支持与协力,因为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脚踏的是同一片大地。”了解政治宪法学的学术进路和研究现状,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重要著作。

  


《重思国家》

作者:许章润主编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11月

  

一批自称“1962学人”的学术群体举办了第二届学术论坛——“1962年学人的国家观”,《重思国家》便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和研讨会实录。这个同龄人的学术研究团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当下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法律史、思想史以及儒学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在这本书中,学者们就“国家的发生论和本体论、现代国家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价值导向功能、全球格局中的政经博弈,以及近代中国思想对于这一波国家建构浪潮的接应与反思”等诸多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睿见,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代表了这代学人对民族国家问题的整体认知状况和学术研究水准。作为“62学人”之一,本人敝帚自珍,在此推荐。


斯卡利亚、原旨主义与英美宪政



《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

作者:侯学宾

版本:法律出版社 2015年7月


2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突然去世,作为最高法院的旗手性资深大法官,斯卡利亚去世所留下的大法官席位空缺,在美国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选年,引发了空前热烈的争论与猜想。盖棺定论,回顾斯卡利亚的司法生涯,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位司法原旨主义者,习惯于从宪法文本的历史语境和初始含义来解释宪法、判决案件。这一点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2015年,侯学宾出版的博士论文《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就有专门论述,作者在书中为原旨主义绘制了一副理论“地图”,展现了原旨主义理论演变过程中观点、立场和论证的转变,以及转变背后的理论与现实原因,并为现有的纷繁复杂的原旨主义理论“家族”寻找共识性特质。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作者:任东来 / 陈伟 / 白雪峰 

版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5年6月


关于美国宪法解释的方法问题,国内早已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比如范进学、崔雪丽),并有成果问世,毋须赘言。美国宪法解释之所以如此多元化,斯卡利亚大法官之死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与美国最高法院掌握的巨大司法审查权密不可分。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也成就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重大案件。在重大案例研究方面,任东来等人十余年前出版的《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可谓经典著作。2015年,这部脍炙人口的佳构,推出了全新精装版。正如任教授在前言中所言,“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它的司法判决影响着美国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一旦决定作出,这些决定不仅对现实,而且也会对未来产生影响”。“每个决定以及它所想要解决的纠纷,都讲述着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折射出美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希望、失望与成功。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美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主题、基本事实和主导的法律理论”。



《司法审查的起源》

[美] 爱德华・S.考文著,徐爽译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



《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美] 爱德华・S.考文著,强世功译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大法官与总统的对决:马伯里诉国务卿麦迪逊案》

 [美]克利夫·斯隆 / 戴维·麦基恩 著 王之洲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对于美国最高法院这种杀手锏式司法审查权的性质与来源,美国和中国国内学界一直存在激烈争论。2015年,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宪法学者爱德华·考文的几篇重要论文,也被国内学者翻译出版了(《司法审查的起源》,徐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让我们得以重温一个世纪前美国主流学者对司法审查权问题的看法。与此同时,考文教授身后的另一部短小精悍的名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的中文译本,也在2015年重印出版了(强世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正是因为美国宪法具有普通法和自然法这样的“高级法”背景,司法审查才能如此水到渠成。考文认为,司法审查理念是美国制宪时期的普遍共识,近似乎公理,没必要多此一举地诉诸宪法文字。因此,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的“马伯里案”并非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逻辑起点。但是,考文却强调说,该案确系司法审查权的法律依据。正因如此,对于“马伯里案”的各种解读,一直是史不绝书,2015年,国内也翻译出版了一部相关译著,名字就叫《大法官与总统的对决:马伯里诉国务卿麦迪逊案》(王之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宪政史论》

作者:程汉大

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程教授此书,从英美法德四国的不同宪政道路,上溯中世纪的宪政碎片和古典宪政的源起,精彩论断俯拾皆是。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开篇便提出了宪政的三个维度:宪理、宪法和宪制。其中,宪理属于理念范畴,存在于意识形态中;宪法属于规范范畴,书写在法典规章中;宪制属于制度范畴,运行于社会实践。


挖井,遥远星辰,未竟的篇章

- 文学 -



《公寓的塔——1920年代文学与青年》

作者:姜涛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姜涛关注的是1920年代鲁迅、沈从文、丁玲、许钦文等北漂们的生活,当我们看他们如何为时代风潮裹挟的生活时,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了一面镜子,我们会反观此刻,也反观自身。在我看来,《公寓的塔——1920年代文学与青年》是一部既可以照亮历史,也能反观现实的著作,深具启发性。

  


《丁玲传》

作者:李向东、王增如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5年5月

  

两位作者大量引用了丁玲的书信、笔记与录音整理等新的史料,描摹了丁玲的处境及其感受、思考,而在涉及具体的人事纠葛时,作者并未简单地站在丁玲的立场上加以臧否,而是力求客观公正,显示出了一种开阔的历史视野和难能可贵的求真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世界,以及她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及其重要价值。

  


《黑糖匣》

作者:纳兰妙殊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8月

  

这是一本信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小说集,由十二个别有气质的短篇小说组成。其中某些篇章,比如《吻瘾者》、《魔术师的女儿》等最初发表时就让人惊艳,纳兰妙殊以这样一系列想象奇崛、气质殊异的作品宣告了一位新异作家的到来。纳兰将“怪人们”聚拢在她的文学世界里,是她的勇气,也基于她对写作的独特理解力,其别有意义处在于通过确认特殊癖好者的存在照亮了我们身在的现实,刺激了我们对世界的领悟能力。



《遥远的星辰》

作者:波拉尼奥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

  

如果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五年要推荐一个作家的话,应该是波拉尼奥,一部《荒野侦探》或是《2666》已经足够了,但还不够,还得一本一本继续推荐。看完《遥远的星辰》只能说,写得真是好,行文节奏真是好。从文学上来说,二十一世纪是个不太吉利的世纪,罗贝托·波拉尼奥和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它最初的十年间,都英年早逝。

  


《美洲豹阳光下》

作者:卡尔维诺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5年5月

  

《美洲豹阳光下》为遗作,没有写完,台湾曾经出版过。对卡尔维诺来说,这也许只是一本小书,然而遗作就是遗作,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那未竟的篇章是什么样的,甚至是否有续写的可能。译林社在全集后补齐《美洲豹阳光下》和《圣约翰之路》两本书,似乎是因为太薄太轻,未见有年度榜单提起,对卡尔维诺迷来说,它们很重要。



《少女哪吒》

作者:绿妖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大约三年前,我看到了其中两个短篇的稿子,认为是力量感很强的写法。2015年绿妖奉上完整的短篇集给读者,并有电影《少女哪吒》上映。一个叫做李小路的曾经的少女,生活在曾经的四线城市宝城,故事在此展开。

  

绿妖是难得的既戏谑又冷酷的女作家,这些故事写得疯狂而哀愁,它们有别于女作家们对于小资生活的向往,确然地回到荒凉荒诞的出生地。读这些小说感到她在挖一口井,挖到最后筋疲力尽,却没有看到一滴水涌出。有时不免会猜测,作为作者,她是留在井中呢,还是拍去尘土远走。她知道在那个没有什么美景和淳朴乡民的鬼地方(中国地图最正中的位置,但仍然偏僻得你们提不起兴趣)她无法把自己打扮成讨人喜欢的无知少女,同时也无法扮酷。作为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未被年度榜单选入,是啊,你们讨厌畅销书女作家,但你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女作家是稀有的。

  


《酉阳杂俎校笺》

作者:段成式撰/许逸民校注

版本:中华书局 2015年7月

  

《酉阳杂俎》的校注本,1981年中华书局曾有过一版校注本,已绝版,此后能买到的基本上都是原文版,薄薄一册。段成式的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中国魔幻小说的母本,其中很多元素都值得采纳,但前提是除了作家有超人的想象力之外还得有一个校笺本以便阐发(这方面较好的书,例如李剑国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将一本薄册子阐发成洋洋四大本,作为酉迷必荐。另外2015年还有刘传鸿所著《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一书出版。


- 思想文化 -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作者:柯嘉豪

版本:中西书局 2015年7月

  

斯坦福教授柯嘉豪由“物”切入,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作者指出,舍利、锡杖等佛教圣物,其起源与流传背后都有争夺香火的利益考量。此书最精彩的部分,则是作者证明今天中国人的很多日常生活习惯,比如喝茶、坐椅子、吃蔗糖等,起源都是唐代佛教。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作者:陆胤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茅海建之前出版过《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选题与“大佬”撞车,本是后学大忌,不过陆博士迎难而上。80后与50后的关注点毕竟不同,作者在此书中虽一字未及福柯,但行文却充分发掘晚清督抚权力与幕府书生,变法维新与知识生产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诗证史是另一特色,充分发挥了中文系的学科优势。


- 文化 -



《北京,1912》

作者:穆儒丐

编订:陈均

版本:铁葫芦图书 2015年11月

  

小说的故事有作者自传成分,写了清代灭亡以后八旗子弟的落魄生活,也揭示了当时做报纸采编生活的万象,十分有趣;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洋车夫、妓女等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出作者对时政的议论。本书原名《北京》,用纯正的北京话写成,是京语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部分北京话尚未完全注解,值得探讨和研究。作者完全属于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他将是最值得挖掘的京语作家之一。


- 历史 -



《蒙古帝国的兴亡》

作者:衫山正明

版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年12月

  

通常的汉族中心史观认为,蒙古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而明代则是驱除鞑虏,恢复汉室的“光复时代”。但精通蒙语、波斯语、土耳其等多国语言的京都大学教授衫山正明,却质疑这一观点,他广泛利用中国学者所忽视的非汉文材料,指出蒙元其实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帝国,但明代大部分时期却实行海禁。此书新见迭出,且皆有来历。



马勇的私人书单


王赓武先生、叶文心教授的书,都是演讲辞,或由演讲辞整理而来,视野宏大,娓娓道来,非常好读;魏特的这本《汤若望传》,我在大学读书时就仔细读过了,值得收藏。马忠文、侯宜杰都是史料派大家,读他们的书,可以从中获取很多先前并不清晰的新知。徐世昌是清末民初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日记一直被学界关注,但真正见到过的并不多,这次整理出版意义重大,对于清末民初历史研究一定会有很多帮助。影印本24大册,整理本就是后面的四册,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颜滨的日记,属于“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记录”,反映了底层生活及底层视角,很值得一读,这本日记与几年前出版的《北平日记》《苏州日记》等,提供了抗战时期历史研究的新资料。

  


《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

作者:叶文心

版本:三联书店 2015年8月

  


《清末国会请愿风云》

作者:侯宜杰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汤若望传》

作者:魏特

版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年11月

  


《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

作者:颜滨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

作者:王赓武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



胡晓进的私人书单


除了上文提到的若干法律类书籍,中国政法大学讲师胡晓进还向大家推荐了以下诸本。


2015年出版的《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起源与实践》一书呈现了美国学界对于司法审查制度的几次重大争论,在此基础之上,学者白雪峰还详述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确立的历史基础,及其在19-20世纪的具体实践。《民主的宪法》告诉我们美国宪法是如何成为一部民主的宪法的——政府各部门相互制衡,并且又由人民制衡政府,提高了宪法决策的质量。2015年,两位年轻学人在英国宪制史研究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泮伟江的《一个普通法的故事:英格兰政体的奥秘》从普通法宪政入手,分析了英格兰政体的两重性;于明的《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1154-1701)》则以具体的史实和充分的考辩,讲述了普通法何以成为“普通(common)法”,以及在此进程中法庭和法官所发挥的政治治理作用。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起源与实践》

作者:白雪峰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民主的宪法》

[美]尼尔•戴文思 路易斯•费希尔 著 李松锋 译

译林出版社 2015年9月



《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1154-1701)》

作者:于明

版本:法律出版社 2015年9月


本文原载于2月2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4-05版,书单撰稿人:高全喜、胡晓进、张莉、路内、伊敏志、李云雷、戴潍娜、马勇、毕苑,编辑:吴亚顺、方格,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月20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


「本期看点」


2月20日《新京报》B01版~B08版
————————

「主题」B01 |  2015年的阅读回声

「诗歌」B02 |  扎加耶夫斯基:为诗歌辩护

「文学」B03 |  时刻等待一道闪电的人

「书单」B04/B05 |  家国天下与药方

「历史」B06 |  皇权在何处

「思想」B07 |  日本战后的病灶与反思

「社科」B08 |  “文革”时期的婚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浏览今日书评周刊电子报。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年度好书 | 四月好书 | 红镜头 | 聂隐娘 | 同性恋群像 | 马克·吐温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