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兆信,杜金宸∣“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

黄兆信,杜金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4-13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2期目录

特稿

程天君丨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中断与损失(1949—1979)——基于“历史的天空”之比较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眭依凡∣关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框架性思考

摘要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关于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分析工具对12269份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见:不同创业意识的学生群体对创业教育满意度不尽相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上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学生对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满意度方面还有待提升。要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必须对接学生课程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选择机制;丰富双创课程内容,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并增加与之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比重;创新课程教学考核,优化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成效;发挥双创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度保障学生的双创活动。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课程质量满意度, 创新创业教育, 实证研究

黄兆信,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关系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提升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问题反映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满意度。学生教学满意度的相关理论最初来源于营销学中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两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有着最为关键的发言权。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做出适应学习需求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开展较早,美国于1994年已在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学生满意度调查(韩玉志,2006)。A. Martensen等在1999年基于欧洲顾客满意度模型构建了一个高校顾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认为评价学生满意度是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的根本要求(Martensen,Gronholdt,& Eskildsen,2000)。Gremler等于2002年设计了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用以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满意度(Gremler,McCollough,2002)。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学生满意度的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并检验了高校实践教学满意度结构模型,为高校提高实践教学满意度提供了参考建议(孙友然,杨淼,江歌,2016)。通过从学生满意等6个结构变量建立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李玉倩,2017)。赵可基于河南教育学院的484个样本,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四个维度对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教学满意度两个变量的关系(赵可,2016)。


    通过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的满意度研究,摸清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迫切需求,有助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本研究将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这一重要主体的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尝试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质量。刘帆基于全国93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或教学机构的教师数据,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做出了系统性的评价(刘帆,2019)。黄兆信和黄扬杰通过对全国1231所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总结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黄兆信,黄扬杰,2019)。可以看到,不管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群体入手,大部分的研究都将关注的层面放在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评价之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各个要素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献则相对较少。与国际相比,国内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时间较短,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呈现推进快,普及广,多样化等三个特点(姚荣,2018)。但课程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远远跟不上学生和社会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在课程定位、课程实施,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师资上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

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和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在课程定位上,既非专业必修课,又不是普通选修课。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但高校在具体落实与学生的意识转变上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这种新颖又尚未明确定位的课程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课程实施上,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细分不充分、专业教师缺乏讲授技巧等问题(李伟铭,黎春燕,& 杜晓华,2013)。课程构成的不合理是令学生不满的重要原因。当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达近百门,但创业课程只有2 门左右,只能辅以创业讲座、创业交流等方式来充实教学,现行稀罕的创业课程又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实际上能接触到的创新创业实践更是少之又少(陈璐,赵頔,2015)。创新创业课程能否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创业意愿,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的需求相关(王红雨,闫广芬,2014)。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偏重实践和开放教学,例如模拟创业过程的授课方式;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则更倾向于课堂授课,但也同样重视创业实践教学。因此,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考虑各方需求的差异,可结合直接教学、师生互动、实践操作三因素构建创业课程教学模型(Esmi K,Marzoughi R,and Torkzadeh J,2015)。


(二)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缺乏有效结合


    课程内容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来制定,既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此外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现实中两者结合并不理想(陈璐,赵頔,2015)。对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基于某一类专业或者某一个高校进行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探索(黄东升,刘武军,2018)。但是这些探索只是某一个专业或者高校所作的尝试,并未能涵盖到所有的专业和高校,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分离相当严重。例如,Azila-Gbettor等(Azila-Gbettor E M and Harrison A P,2013)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了理工学院的创业课程与创建企业的实际准备工作之间存在较弱的联系,这表明了专业知识教学、校内创业教育与校外创业资源三者之间的对接脱节。


(三)

创新创业师资评价和培育机制不完善


    高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视不足,影响了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导致优质师资缺乏。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专任双创教育教师队伍存在数量较少、学历较高、职称偏低等特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课题组,2016)。双创师资建设的短频急导致了其在后天质量上的不足,师资基本以兼职为主,专业课程的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教师时常兼任双创教师。加大了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研究指出当前双创教师的专业培训有待提高。教师培训存在时间短、内容质量不高、制度规范不强等问题,更有很多教师还未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庞昊,王丽燕,& 蒋丽凯,2018)。另外,由于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对创新创业的边缘化处理,使得很多编内教师缺乏转型的动力,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和自身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中。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文在近20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梳理借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相关的现有调查问卷,拟定初步的调查问卷。2018年7月,对全国9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关的师生进行试测,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于2018年9月12日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1月18日12时止,通过问卷星形式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31所高校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在校学生及毕业生展开调研,共回收问卷187914份,剔除答卷时长过短、填写无效校名等无效问卷17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70764份,有效问卷占比90.87%(黄兆信,黄扬杰.2019)。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研究主题对数据进行筛选,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样本单独抽离进行分析,得到12269份样本,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1。




(二)

信效度检验


    为了寻找指标来衡量“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不同背景的学生更倾向于哪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量表,该量表包含课程质量评价、能力提升作用评价以及教师指导作用评价等方面共16个题项。通过利用SPSS21.0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该量表的信度系数值(Cronbach Alpha值)为0.957,即量表信度非常好。


    在此基础上,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65,大于0.8,可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卡方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明显小于0.01。自由度为120,Bartlett球体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84867.147,即量表数据效度较好,已达到进行因子分析的效度标准。


    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因子方法是主成份法,转轴的方法是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3个因子,这3个因子共解释了78.406%的方差,表明本研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效度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经过矩阵旋转后,将成份因子得分大于0.6的变量归为一个公因子,则所有变量被重新分类为3个公因子(如表2所示)。根据每个公因子所包含题项的涵义,将公因子1命名为“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满意度”,简称课程质量满意度;公因子2命名为“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师指导作用的满意度”,简称教师指导满意度;公因子3命名为“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对能力提升作用的满意度”,简称能力提升满意度。



(三)

维度定义


    课程质量满意度,是指“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类型、教学技巧、课程内容与自身学习专业的密切性和课程内容与时代的前沿趋势紧密性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内容的时代前沿性和课程内容与专业的紧密联系性的指标。此类题旨在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分值越低,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满意度越低,课程质量改进空间越大。


    教师指导满意度,是衡量创新创业实践中教师指导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前沿的了解、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项目落地这些方面的综合衡量指标,是衡量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力提升情况的指标。此类题旨在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指导作用。评价分值越低,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指导的满意度越低,课程教师指导的改进空间越大。


    能力提升满意度,是指“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能否提升创业能力、创业自信心、拓展人际关系网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是否对真实创业有帮助这些方面综合的衡量指标,是衡量课程对于学生真实创业能力提升的指标。此类题旨在评价本校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评价分值越低,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能力提升作用的满意度越低,课程改进空间越大。


三、研究结果


(一)

不同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满意度存在差异


    在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质量及教师指导满意度的差异检验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不同维度的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课程对学生能力提升满意度上不存在差异(P=0.274),原因可能是各个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能力提升作用要求普遍一致。其中,通过多重比较(LSD)可以得知,大学二年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质量满意度评分(M=2.43,SD=0.84)以及教师指导满意度评分(M=2.01,SD=0.80)较其他年级低,但是随着年级增长,其满意度在上升。结合访谈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由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安排在前两年进行,所以大一大二的学生是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受众,而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的专业学业压力较大,创新创业的问题并非是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而到了大三大四,学生们日渐成熟,对今后的创业问题也有能所思考,所以课程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可能是大三大四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有所提升的原因。


    而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的差异检验中,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LSD)得出,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相比,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质量、能力提升以及教师指导方面的满意度均较低。但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经管类和理工类专业一直是主力。从问卷的数据看,经管类和理工类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分别达到11.5%和11.7%,显著高于文科类专业的7.5%,说明理工类和经管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更强。这可能是他们对目前偏理论、缺实践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低的原因。


(二)

创业意识不同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满意度差异


    针对有无创业实践的学生进行T检验后发现,在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差异性检验中,均有P<0.01。这说明无论是“课程质量满意度”评分(M=2.33,SD=0.87)还是“能力提升满意度”评分(M=2.04,SD=0.83),抑或是“教师指导满意度”评分(M=1.99,SD=0.82),有创业实践经验学生的满意度都要比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学生低。创业实践是最好的创业课程。有创业实践体验的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要求会更高,对学校普适性的创业课程满意度就较低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实践性课程内容更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创业者的首次创业知识来源中,创业实践占53.9%,实习与兼职活动占37.9%、家庭和朋友介绍占32.4%(本题为多选题)(周光礼,2018)。


    针对毕业后是否选择创业的学生进行T检验发现,在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结果显示不论是“课程质量满意度”评分(M=2.38,SD=0.90)还是“能力提升满意度”评分(M=2.04,SD=0.85),抑或是“教师指导满意度”评分(M=2.03,SD=0.84),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其满意度都要比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低。这说明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普适性的创新创业课程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应该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创业课程,配备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教师。


(三)

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的教学考核方式与普通教育大致相同

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方式的重要性排序分析中(见表3),“课堂讲授”得分最高,其他依次为“案例教学”“模拟实践”“网络课程”“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办法的重要性排序中(见表4),“理论考试”得分最高,其他依次为“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模拟实战”“创业项目展示”“创办公司”“创业竞赛获奖”。这一方面说明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课程授课和考核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和期盼与其他课程无二。


(四)

学生对教师指导质量满意度有待提升


    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满意度偏低,创新创业教师短缺,学生参与导师创业项目的比例较低。从表5中可以得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业实践对其创业能力的帮助最大,其次是创业教师的指导,创业课程的重要性排在第三。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目前对于创业实践的作用认识相当突出,但是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满意度偏低。可能是因为一方面高校在课程和师资方面配置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课程和师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师生共创的调查项目中,有6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师生共创当中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另外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主,有3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团队中师生存在共同合作,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他们的团队中不存在师生合作。有62.4%的学生反馈他们并没有参与到任何形式的师生合作或者项目团队当中,而其他参与到师生合作的那一部分学生当中,也仅有26.8%的学生能在大一或者大二加入导师的项目团队之中。更为严峻的是,在对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构成的调查中,创业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对接学生课程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选择机制


    随着创业课程的普及,可以看到当前国内高校创业课程基本能覆盖各个层次的高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有着显著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文科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的需求差异;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对创新创业教育也呈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创业意愿强度的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选择,创业教师的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对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采访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当前创新创业课程过于趋同,自己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选择过少。毋庸置疑,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原先的普适性的课程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升级改造刻不容缓。


    面对多样化的课程需求,首先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该从多元化课程资源做起,纵向上既有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亦有针对高年级学生,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创新创业升级课程,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需求。横向上看,创业教育课程的种类涵盖了社会创业、艺术创业、技术创业、创业财政、创业管理等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类型,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志趣和专业特色,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选择指导,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选择机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避免重复无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

丰富双创课程内容,增加专创融合的实践课程比重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生们青睐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践对于他们的创业能力提升帮助最大。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和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上明显不高。理工类和经管类的学生在创业实践的参与度上高于文科学生,但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满意度上却低于文科学生。在访谈中可以了解到,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课程过于理论化,实践的机会较少,难以得到提升,甚至不如自己在校外的实践更有收获,而文科类学生则对创新创业课程没有明显的不满意。然而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到,创新创业课程过于普适,难以跟自己的专业知识产生联结,而本专业的教师则不太关注创新创业领域,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期望不高,也无法将自身的专业转化成创新创业的优势。


    因此,在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该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相应地增设专创融合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合则双赢,离则两伤。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专业领域的创业前景,引导学生从创业者的角度思考身为创业者在基于专业进行创业时应该掌握哪些创业相关知识,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创业激情,将创业有形化、具体化,而且可以突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化倾向,使学生从专业吸取营养,化专业为专长。同时应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外,还应该开发多形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如创业实战模拟,创业案例研讨,以及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等,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在校园之外,应该建立起“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机制,高校应该把握国家对“双创”大力推动的有利条件,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提升。


(三)

创新课程教学考核,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成效


    作为一项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也应灵活变通。但是从目前的调研情况看,“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双创课程的授课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考核上,也以理论考试为首要方式。这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和教师都方便,但是在学习成效上却一言难尽。从对学生访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都认为虽然课堂授课和理论考试简便操作,但是却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情况,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教师对于当前的考核方式也有着诸多不满,内容单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理论考试往往难以全面测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此一来,难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有针对性的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


    为此有必要创新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首先是改变以理论授课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好网络资源和新鲜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呈现更多创业前沿内容。同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理论与模拟实践的结合度,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以模拟实战的方式开展小组协作,完成课程任务。其次,在教学考核方面,不应该以理论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结果,更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上,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列入考核要点,重视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过程中能力和意识的提升。同时还应设置实践性更强的项目报告考核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四)

发挥双创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度保障学生的双创活动


    从研究数据来看,当前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满意度明显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跟导师开展过创新创业合作,许多学生将教师定位为协助者的角色而不是合作者,创新创业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紧缺,培养停滞不前,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渠道。这就导致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聘用大量兼职人员,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中大部分为一线辅导员和行政教师,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极端缺乏。这样的师资团队,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更难以保障学生的创业需求。许多高校从社会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师资,但是这部分师资的利用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是挂名教师的形式。创业师资缺乏的困境使得高校创新创业的质量一直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因而,培育和建设一支“双导师制”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是当务之急。首先应提升校内导师队伍的质量,通过培训提升现有的创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是通过对创业导师在创业指导工作方面的认定,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辅助学生运营创业项目;再次,注重引进人才,确保引进有水平、有热情、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精英为兼职创业导师。


(杜金宸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陈璐, 赵頔. (2015). 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 创新与创业教育, (03),82—86
黄东升, 刘武军. (2018).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查. 创新与创业教育, (06),1—4
韩玉志. (2006). 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 比较教育研究, (06),60—64
黄兆信, 黄扬杰. (2019).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 (07),91—101
刘帆. (201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况调查及分析—基于全国938所高校样本.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04),67—76
李伟铭, 黎春燕, & 杜晓华. (2013).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 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 教育研究, (06),44—53
李玉倩. (2017).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 高教探索, (02),45—50
庞昊, 王丽燕, & 蒋丽凯. (2018). 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研究—基于辽宁省若干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创新与创业教育, (02),60—65
孙友然, 杨淼, & 江歌. (2016). 基于结构方程的高校实践教学满意度模型构建研究. 高教探索, (01),74—81
王红雨, 闫广芬.(2014). 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效创业课程体系: 问题描述与改进策略. 教育发展研究, (05), 72-79.
姚荣. (2018).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创新与创业教育, (4),115—117
周光礼. (2018). 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 大学课程的挑战与应对.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06),28—36
赵可. (2016). 本科生对专业课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的实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06),339—342
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课题组. (2016). 创新创业教育: 多少瓶颈待突破. 光明日报, 2016-02-04.
Azila-Gbettor E M, & Harrison A P. (2013).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Ghanaian Polytechnic Graduat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3(3), 102—111
Esmi K, Marzoughi R., & Torkzadeh J. (2015). Teaching learning methods of a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 professionalism, 3(4), 172—177
Gremler D D., McCollough M.A. (2002). Student SatisfactionGuarante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ttitude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4(24), 150—160
Martensen A L., Gronholdt I, Eskildsen J K., & Kristensen K. (2000). Measuring student oriented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ECSI methodology. Sinergie Rapporti di Ricerca, 9(18), 371—383    


上期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1期 

【特稿】

尹弘飚丨行为观、心理观与社会文化观: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视域转移——兼论中国高校教学质量改进

【影子教育】

张薇、[英]马克·贝磊(Mark Bray)丨影子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杨钋, 徐颖丨信息资本与家庭教育选择:来自中国的证据

席玮, 李莹丨青少年影子教育参与:学校群体与先赋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高等教育】

崔延强, 卫苗苗丨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架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结构性转向

陆根书, 李丽洁丨大学生课程学习经历:测量工具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基于陕西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教师队伍建设

夏雪梅, 方超群, 刘潇丨教师具有“以学为中心”的专业眼光吗:基于视频俱乐部的分析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严从根 丨道德凸显和伦理隐退的中国德育危机与出路

李一希 丨论价值教育的逻辑

[农村教育]

马红梅, 雷万鹏 丨贫困学生培养成本补偿的理论与方法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61;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微信矩阵

华东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