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绝地逢生?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导读

东北恰恰因地缘、区域格局及国家战略将迎来新一轮重新崛起的机会。




近年来,围绕东北,存在一种普遍的悲观论调:东北没救了?果真如此吗?


1

格局之变


当中国登上世界舞台中央,东北就不能只放在中国版图中,更应放在东北亚的大格局中。而当下东北亚的棋盘正发生格局性转变。


且不说,当初美国在朝鲜半岛埋下的分裂对立,正被韩朝拥抱“一笑泯恩仇”,仅是本来牢固的日韩美同盟就开始出现裂痕。因为特朗普的不管不顾,以美国利益至上四处煽风点火,尤其是对中国打起贸易战,反让日韩吃尽苦头,迫使小弟们纷纷临阵倒戈。


更不用说俄罗斯了,杠上美国,恋上中国,本就内置了中美的此消彼长。日韩虽背靠美国,却谁都无法挣脱中国磁场,不单半岛战争阴云在中国斡旋下被解除,就连关系东北亚的“轴心”中日关系都出现了破冰。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以来,前20年中日交好,后20年吵吵闹闹,到近年中日交恶一度到擦枪走火。可恰恰“物极必反”,日本经济衰退,沦为非正常国家还得怪美国这个始作俑者。


缺乏市场纵深且依靠外向经济的日本,转身发现美国靠不住,中国作为新的经贸发展引擎,才是日本的好伙伴,自然促使中日再续前缘。中国总理8年来首次访日,随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7年来首次访华,都标志着中日关系回暖,从竞争制约走向协调融合的第三个时代。


尤其是中日韩领导人握手言和,在促进区域发展、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等达成共识,无疑是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重要反击。


中国首提“中日韩+W(欧盟/东盟/非洲等)”的创新合作模式,为强化三国全面的经济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尽早创建东亚经济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思维和无限可能,也表达了中国市场更为开放的政治姿态。


毕竟,中日韩一衣带水,文化相通,产业结构互补,人口是全球的1/5,经济总量占比全球的25%、东亚的90%,2017年三国进出口总额是全球贸易总量的近20%。


这就注定,未来20年东北亚将走向一体化,以此看东北振兴,不单战略所需、时间紧迫,更被顶在了杠头上。


2

东北命运起落


东北也曾辉煌过。上世纪20年代,东北是东亚最繁华之地,工业化水平远超长江流域,1945年工业规模更是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


日本战败后,中共明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集中力量控制东北,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爆发朝鲜战争,战时经济又推动东北钢铁、机械制造及军事工业等蓬勃发展。


因此,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享受计划经济毫无余力的倾斜,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率先从战后废墟中苏醒,并成为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极。


仅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就有超过1/3在东三省,1952-1978年东三省长期贡献了逾20%的工业增加值,1960年最辉煌时GDP占比全国19.08%,工业增加值占比30.97%。1978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四个是东北的,但到2000年就一个都挤不进去了。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北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攀越一座座高峰,几乎是计划经济最坚固的堡垒。


可到了改革开放,80年代初设立经济特区,就没有考虑东北,因为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试验”。东北是中国工业支柱,一旦失败出乱子,国家承担不起。


加之,广东、福建等沿海计划成分不高,更容易试验市场经济新模式。


因此,从国家战略看,政策更多倾斜沿海,对东北求稳并拖延改革开放,这恰恰导致东北与市场失之交臂,享受不到制度切换红利,更在计划堡垒中故步自封,产生地区落差也就在所难免。



3

东北的桎梏


如此看东北大起大落,背后自有国家战略下的时代理由。


正因当初国策在东北实行计划经济,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导致东北国企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单一,才让东北在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转型中极其不适。

一方面,东北开放度不够,到2015年东三省外贸依存度只有1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不足,即便东北将国企占比从2000年的2/3以上降至现在的50%,但依然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仅90年末国企员工下岗潮东北就占了1/4,国企改革难、包袱大成了东北绕不过的心病。


于是,一边,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固化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一边,东北不看市场看“关系”,民企活跃不了,市场经济青黄不接,又如何能振兴经济?


东北问题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1/3乃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导致,那么另外的两个1/3,一在东北特殊地缘,二在东北人自身因素。


前者,正如上篇所言,东北地缘决定其乃兵家必争之地,从日本入侵到苏联抢夺资源,都让东北身不由己。


不单环境恶劣、基础建设等远不如南方宜居宜业,就连本引以为傲的资源优势和工业支柱,也成了去产能的重灾区,摆脱不了资源诅咒而节节败退。


后者,正因东北本就内置移民与闯荡的不安因子,导致东北人往往走极端,要么当顺民,要么当土匪,要么闯关东,要么飞海南。


东北人既有豪爽、打架胆大、好面子、喜欢抱团这样很鲜明的特征,又有内心却又想远离纷争、做生意胆小、讲关系、擅长忽悠的一面。


有网媒总结,东北人的性格就是“三拍”:一拍脑门,想起来了;一拍胸脯,交给我了;一拍屁股,走人了。


虽然这并不是东北的全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东北营商环境不佳、商业信誉严重缺失的境况,经济又岂能蓬勃发展?


  

4

转机


于是,很多人眼中,东北已成坚硬而僵死的犄角。却殊不知,东北恰恰因地缘、区域格局及国家战略将迎来新一轮重新崛起的机会。


且不说,东北作为中国四大战略敏感区之一,是当下可抓的现实突破口(详见),仅置于东北亚一体化的棋盘上,东北的位置也决定中国需要东北崛起来引领中日韩自贸区。


再加上,中国经历了沿海大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到如今进入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发展的新阶段。


从京津冀到粤港澳,二次城市化的关键是在区域一体化中寻找各自定位,东三省自然概不例外。


而且,从国策角度看,东北之弱,已成中国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典型,因而,国策的再调整势必将东北的位置从后队变成前队。


前所未有的城市国家队帮扶,已现国家之急。东北已成中国地缘战略的突破口(东北亚),也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凤凰涅槃”之地。


因为不管是“大庆油田打个喷嚏、黑龙江就要感冒”,还是辽宁几乎所有经济命脉都在央企手上,都让东北沉浸于老经济,在去产能中苦苦挣扎,并因缺乏创新土壤,新经济替代不足。


加之,东北产业严重偏态,只有大树(国企)却少有灌木丛(中小民企),以致没有形成生态,想讲故事怕吹牛过头,想玩资本却被严控金融风险,这也难怪东北的问题需要系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刮骨疗伤”。


虽然中央将新旧动能切换的试验田给了山东,但东三省作为一个整体将是新旧动能切换最激烈、最颠覆的主战场。


更进一步,说白了,东北当下最缺的不是钱、也不是政策,而是真正思想上的松绑与战略上的有所作为。


虽说当年东北资源支持全国,现在举全国之力帮扶振兴东北是无可厚非,但帮扶只能锦上添花,关键还在东北自身。


若东北换个角度看,问题恰恰是机会,那么当下的“落后”,反而让东北成为一个扩大改革开放的新洼地。


正因东北的计划惯性,东北不单有政府改革的现实空间,还有巨大的充分市场化空间。


正如习主席所言,中国今天发展在开放,未来更将扩大开放。而东北将成为开放新高地。一旦俄罗斯开发远东,朝鲜若改革开放,仅弥补双方板块的落差就将让东北从产业、贸易到商业注入外在的新动力和新发展。


当然,抓住转机,首要条件就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于此,东北面临的发展红利才能充分兑现。


年度最后一波粉丝福利:做测试赢大奖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做测试。


做完测试,把下面图片分享到朋友圈,并在“福卡智库”公众号对话框留言:抽奖+姓名+手机号,你将有机会获得以下大奖哦:

做测试赢大奖奖项:
      

  • 一等奖:“1214”大论坛双人票,3名

  • 二等奖:“1214”大论坛单人票 ,4名

  • 三等奖 :收听德培会员免费1年,5名

  • 四等奖 :楼市专题,10名


PS:“1214”大论坛票价是980元哦


“1214”大论坛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精彩推荐

长三角一体化重蹈覆辙?还是······

被同龄人抛弃、被小朋友抛弃、还要被非人类抛弃——何以解忧?

不服?凭什么科创板落户上海?

为什么搞了几十年的“新农村”反而成了“扫黑除恶”的大战场

按下“快进键”!高层很重视,舆论还没反应过来?

为什么振兴东北这么重要?

教育让资本走开?

“我是为你好”、“我是我自己”但我还是要啃老——中国式代际冲突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