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 探索AVM病因 宣武医院张鸿祺与阜外医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KRAS/BRAF通路突变在AVM中的核心作用

神外前沿 2022-04-16

学术前沿

第24期 

神外前沿讯,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张鸿祺教授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汪一波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肿瘤相关通路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中的核心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本月发表于神经系统疾病顶级学术期刊《Brain》上(影响因子10.848)。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洪韬副主任医师、阜外医院博士生闫宇鹏和宣武医院博士生李静伟同学为共同第一作者,汪一波教授张鸿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下载链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作为一种先天性疾病,且存在类肿瘤性的生长行为的脑动静脉畸形和脊髓动静脉畸形(AVM)是导致青少年脑和脊髓出血的主要病因,但其遗传学研究,目前却一直处于瓶颈期。


近年来虽然介入技术和复合手术技术的应用,使AVM(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了明显进步,但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无法得到安全的治愈。治疗的棘手源于对AVM机制研究的不充分。


据悉,该研究发现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脑脊髓血管畸形中高达87.1%,这一结果高于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KRAS 63%突变率;这项研究不仅开拓了中枢神经系统AVM遗传学研究的新思路,也对药物靶向治疗AVM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未来找到针对该突变基因通路且安全的靶向药物来抑制病变的生长、复发提供了基础,而近90%的突变率意味着未来药物靶向治疗时可能不需要再进行基因检测。


据悉,该研究使用的是常见肿瘤基因Panel进行全外显子的二代超深度测序,进行体细胞突变在脑脊髓动静脉畸形的遗传发生学中的研究,并对较低丰度突变进行ddPCR验证。


该研究还首次在脑和脊髓血管畸形中发现BRAF基因的体细胞突变。BRAF基因作为KRAS的下游基因,其体细胞突变的发现是对该通路核心作用的重要补充;此外,脑血管畸形与脊髓血管畸形在遗传上具有高度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为以上两种疾病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共同研究提供了依据。


研究团队简介

共同第一作者:

洪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目前从事神经外科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工作,曾赴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神经放射科学习和从事影像学研究。研究兴趣包括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外周介入专业组委员和北京西城区青联委员等。


闫宇鹏,2013年9月至今,硕博连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遗传学专业,导师汪一波教授。硕博期间参与两项科研项目,包括难治性高血压发生机制研究和动静脉畸形的致病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和中文核心期刊一篇,获得专利2项。


李静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医师,神经外科博士。师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主要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0篇(第一作者8篇),中文核心期刊22篇(第一作者8篇),获得专利1项,参与编著1部。


共同通讯作者

张鸿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同时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技术的神经外科专家,将二者相互融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体会。在脑动脉瘤、颅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汪一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血管疾病精准医学研究,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协和新星,西城区百名英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北京市西城区青联常委,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中文版编委,中国误诊医学杂志编委等。发表SCI论文40多篇,第一及通信作者论文22篇,被引超过1000次,代表论文在Circulation、JACC、Brain、Stroke、Hypertension、Circ Cardiovasc Genet, Int J Cardiol和ATVB以及Hum Genet等上面发表并被主流杂志正面引用。 


学术前沿往期报道
[学术前沿]DC疫苗治疗脑胶质瘤临床试验结果积极有效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江涛和港科大王吉光团队在《CELL》发表以脑胶质瘤恶性进展机制为基础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结果

[学术前沿]天津总医院张建宁团队首次证实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  系中国神外在国际上第一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通过影像技术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基因突变概率 清华廖洪恩和天坛张力伟团队建立人工智能模型


[学术前沿] 探索免疫治疗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证实HLA-DR评分与脑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学术前沿]研发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团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并举行项目启动会


[学术前沿]南昌大学一附院洪涛团队基于内镜手术在国际上提出颅咽管瘤新分型 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杨新健团队通过虚拟支架技术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预测动脉瘤术后复发几率


[学术前沿] 卞修武院士团队发现伊布替尼特异性杀伤肿瘤干细胞  可提高脑胶质瘤疗效


[学术快讯]301医院神经外科完成国际首例混合现实配准多模态导航下神经外科手术


[学术前沿] 人工智能预测脑胶质瘤相关癫痫发生 天坛医院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术前沿]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的神经环路机制何在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联合中科院神经所研究揭示


[学术前沿]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介绍-江涛尤永平王伟民等 | 201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前沿]下丘脑错构瘤治疗新突破  SEEG微创毁损疗效优于手术 宣武医院赵国光单永治团队在国际上首发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前沿第9期]天然蚕丝蛋白“变身”颅骨固定系统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与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


[学术前沿第8期]术前如何预测功能障碍发生几率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首次发现胶质瘤与脑功能区定量位置关系 <6mm是高风险因素


[学术前沿第7期]人脑岛叶“兼顾”感觉与情绪功能 清华大学王小勤团队发布论文首次揭示


[学术前沿第6期]左耳与右耳"不一样“  301医院余新光团队在"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处理听觉信息偏侧化特征


[学术前沿第5期] 脑功能保护要从"区域"升级到"网络"  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团队脑连接组学研究将为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提供新视角


[学术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复发风险预测又有了新指标 天坛医院潘岳松 王伊龙 王拥军团队连发两篇力作


[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


[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


[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5388094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