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引导学习者深度学习——提问主义的答案

2016-12-14 杨德发 校长传媒

【杨德发专栏】

怎样引导学习者深度学习(2)?

——提问主义的答案

文|杨德发(《学本式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微信:cq-ydf,电邮:529334038@qq.com,欢迎各大纸媒、公众号向杨德发约稿)


杨德发说:“思考是学习之父。”只有引导学习者深度思考的学习才谈得上是深度学习。要引导学生思考,就得有问题!问题是思考之对象。


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视。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把X摆在第一位,就是X主义。认为“物质第一位,意识第二位”,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第一位,物质第二位”,就是唯心主义。像爱因斯坦这样,认为“提问第一”的哲学主张就是提问主义。孔子、毛泽东、泰勒斯、苏格拉底、爱因斯坦是提问主义的代表人物。要思考,必须先要有问题。要深入思考,必须先要有好的问题。要有独特的创造发明,必须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历史上那些有伟大成就的人,大都是提出了独一无二的问题并给予了解决的人。也有些人提出了独特的问题,但没有给出圆满的答案,这些问题因引起很多的人深入思考而影响深远。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世界了?”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已出版九本专著。微信搜文章:杨德发著《也答钱学森之问》)

李镇西之问:“为何一流医院收治难治的病人,一流中学却招收好教的学生?”

杨德发之问1:“中国教育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不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教育改革只是小修小补)

杨德发之问2:“教师必备的天赋是什么?”(当好教师,是需要天赋的)

杨德发之问3:“教师必备的技能有哪些?”

……


《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孔子本来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敬态度。孔子对自己还不是很熟悉的事做到了“每事问”,所以博学多才。《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行,要可以互相问问题,答问题的是师。从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孔子之所以有学问,是因为他是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人。


毛泽东之所以那么牛,是因为他在思考事情时能做到“凡事问个为什么。”引导自己深入思考事情的根源。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深深的蕴藏在现象之背后,只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提出一百个问题,为断追问,不断逼近真相,最终能发现真理。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现在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等均在使用。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一次,师生们向他求教学习的“秘诀”,他笑着从抽屉里拿出一首名为《八位顾问》的诗来,念给大家听:“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几何”不要小看,它是训练形式逻辑的推理能力的利器。


陶行知还曾提出“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旨在引导我们反思、反省自己的素养有没有提升。



 

 

杨德发将5W2H升级为16问思考法:对研究对象X提出16个问题,彻底弄清每个问题的所指,然后给出每个问的答案。


在本文中,设X=深度学习。

第1问:X是什么?深度学习是什么?(微信搜文章:《什么是深度学习?》)

第2问:X不是什么?什么不是深度学习?(微信搜文章:《什么是深度学习?》该文讨论了有些学习不是深度学习)

第3问:X如何分类?深度学习如何分类?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深度学习?

第4问:为什么要X?为什么要深度学习?要讲清深度学习产生的背景,讲清深度学习的目的,深度学习的益处,讲清深度学习的价值。(微信搜文章:《为什么要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

第5问:谁来X?谁来进行深度学习?

第6问:X的条件是什么?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没有条件,如何创造条件?

第7问:X什么?深度学习什么?阐明深度学习的内容。

第8问:怎样X?怎样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全球1亿教师,每个教师均可写出1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对此,杨德发将写几篇一个系列。(微信搜文章:《引导学习者深度学习须遵守的十个教育原则》)

第9问:研发推广X的成本是多少?普及深度学习的成本是多少?

第10问:在什么时间X?在什么时间段深度学习?

第11问:在什么地方X?在什么地方深度学习?

第12问:X的效果如何?深度学习的效果如何?如何评估深度学习的效果?如何改进深度学习的效果?

第13问:X有什么用?深度学习有什么用?

第14问:您的X符合伦理吗?有什么弊?有什么负作用?有什么危害?深度学习符合伦理?深度学习有什么弊病?深度学习有什么负作用?深度学习有什么危害?

第15问:X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深度学习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第16问:X如何传播?深度学习如何传播?深度学习如何推广?

杨德发拟对这16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来一番深度研究。至少可以写出16篇文章。读者读了这16篇文章,对深度学习就会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欢迎关注“校长传媒公众号”,读杨德发撰写的系列文章)


其实,每个教师均可对这16个问题作一遍深度思考,然后写出各自的16篇答案。


在这16个问题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

X是什么?旨在厘清概念。理论研究专家最关心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X?旨在追求研究的价值。哲学家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还可以追问:为什么要问为什么?X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怎么X?旨在弄清怎么做?如何操作?如何优化操作的流程及给出做好的细节指导。一线工作者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16个问题,可以引导学习者深度思考,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作为研究者,也不必对每个问题均面面俱到的一一回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自己擅长的问题深入研究。


伽利略提出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真空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一个下落快?”伽利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物理学成为了世界第一门科学,伽利略被称之为“物理学之父”。伽利略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三种方法:


方法1:形式逻辑的推理法

假设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然后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拴在一起,拴后的连结体比重的物体重,应该比重的物体下落快;又由于轻的物体下落慢,要牵制重的物体,所以拴后的连结体比重的物体下落慢。这样出现了矛盾。说明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方法2:定性实验法

伽利略到比萨斜塔上去,同时释放了一个重的铁球和一个轻的铁球,引来下面成千上万的观众,大家发现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几乎同时落地。(空气阻力有点影响)


方法3:数学公式法



方法4:定量实验法


方法5:外推法(仍为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之一)

当斜面的倾为90°时,小球即作的自由落体运动。根据斜面的倾角大小可以反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伽利略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科学研究的三种最基本的方法:推理法(形式逻辑)、实验法、数学方法。数学是科学之母。任何学科只有充分地运用数学,才能称之为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凡是未经实验检验或证明的科学学说只能叫假说。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得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的理论值。后来发现:实验观测值与理论值相当符合,当时爱因斯坦听到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因为这一实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


牛顿23岁时在伦敦附近的乡小避瘟疫,发现苹果熟了之后掉到地面,牛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熟了的苹果落向地面而没飞向太空?”“如果月球视一个熟了的苹果,它为什么没有掉下来?”通过对些问题的追问,牛顿在惠更斯、胡克、瑞恩和哈雷等巨人的肩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用到了推理法、数学法(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得出用到实验法)。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必须用到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及牛顿发现的微积分。所以万有引力定律发现非牛顿莫属。或许是上帝的安排?


爱因斯坦在16岁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以真空的光速运动,他将会看到什么?”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他(26岁)在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从提出问题达创立理论,前后达十年。


杨德发在2006年提出:“能否用物理科学方法来研究汉语,促进汉语教学的科学化?”经过十年的思考、实验、编著,现在基本完成《科学汉语丛书》的编撰。首先是数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汉语根据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来进行再研究。所在的研究均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科学汉语是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形式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编纂的字典能查到生字的父亲一族和母亲一族,这个也是全球首创,特别便于学习者比较、对比学习。发明了杨氏数码查法,比国家标准公布的数码法省时数倍,全球首创。发明了“一种练字的模板”,只要写好模板上的21个典型字,就要可以写好《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7000个字,体现“以简驭繁”的教育规律。发明汉字的实验识字法——用做实验的办法来识字,让3至6岁的小孩子理解每个高频字的基本意义,也是首创,一般语文老师根本想不到。将现行的识字、阅读、写作同步的教学体系拆分,先集中识会2500个常用字;再海量阅读几年;最后待到学生积累多、阅历较丰时再教他们写作文。《科学汉语丛书》出版之后,可以解决汉语难学这一难题。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均能科学地进行,能让全球70亿人轻松学会汉语(中文版出版之后,欢迎翻译人才把它翻译成其他语言)。


百度的发明也是旨在方便人们搜答案。前提是您要能提出问题。“搜什么”要明确。

之乎的发明旨方便人们搜更加专业的答案。

问吧的发明旨在欢迎人们来提问。

QQ群、微信群、facebook均能实现您问我答或我问您答。

学习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并解决有现存答案的问题。

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研究的本质是解决没有现存答案的问题。

善问者问一得三。


不懂就问是错误的。不懂要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仍不懂查资料,实在查不到才问。


作教师的苏格拉底是个提问的高手!他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什么是善?”让学生去冥思苦想,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反问学生“您为什么认为这样是善?”通过不断追问,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从来不直接给出答案。他把这种方法称之精神助产术。


作为教师的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就比苏格拉底反问式教学差远了。孔子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答不起,孔子马上给学生提示,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这种做法,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透彻度均不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解决有现存答案的问题(学校的考试)问题不大,但解决没有现存答案的问题问题就大了。这是因为学生的深度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这样培养的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超过老师。而苏格拉底的反问式教学培养的学生就能超过老师。作为新课程改革,我放弃满堂灌式讲授法,少用孔子的启发式讲授法,多用苏格拉底的反问式讲授法。(微信搜文章:《“讲授法”新探》)


基于提问主义的课堂教学,每节课要让每个学生提几个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或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或问百度解决,通过全班学生的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用反问式逼迫学生解决(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每节课老师要提几个问题来考学生,这几个问题是前面学生遗漏的问题及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确定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学生的现场“考”,再次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微信搜文章:《自创式教学》《不备课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

教育实验:现在人们常常讽刺专家为砖家。其实,真有研究砖头的砖家。给您一块砖,您能不能像泰勒斯说的提出一百个问题并给出答案?凡是能提出一百个问题并给出答案的人,可以称为砖家——研究砖头的专家。


 

请将您的一百个问题及答案写下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至杨德发的邮箱:529334038@qq.com。不能提出一百个问题,或提出了一百个问题而不能给出全部答案的人,可加微信cq-ydf向杨德发索取答案。

1.

2.

3.

4.

5.

6.

……

100.


书于:2016年12月13日星期二晚8:00


链接:答钱学森之问的书


“钱学森之问”也是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的标志是“行列第一”、“天下第一”,是“突破性的创新”、是“首创”,而不是“微创新”。所以创新一定要敢为天下先。推荐大家读几本书:

罗利建著《答钱学森之问——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

温景高著《探索创新——试答钱学森之问》(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付美榕著《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

石毓智著《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宋怀常著《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对钱学森之问一种回答》(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楚渔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庞跃辉  史银著《中国教育怎么了——求解“钱学森之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黎鸣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21世界中国人应当怎样变得聪明起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查有梁著《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中国教育科学》2014年第3辑。

摘自杨德发主编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培训教材》

(本文为杨德发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引导学习者深度学习须遵守的十个教育原则

为什么要促成学习者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

平凡的工作如何做到精彩?

高考必备:杨德发-高中物理动量讲座

十年课改真的失败了吗?

“不备课”教(jiāo)学法

分数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吗?

你的智囊中装有什么?

高中物理万能解题法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

我最喜欢的一个英语单词
杨德发-论学本式教师培训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