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消费降级,只有消费升级
■ 撰文 | 李华
关注并置顶商业观察家获取零售新闻
“公司+姓名+入群”实名制添加微信lihua759321加入微信交流群
中国有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消费降级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人们会难以承受的,怎么可能还能像当下这样充满“闲情逸致”、“愉快”地去讨论呢。当消费降级真正发生,人们甚至可能会到大街上走走的。(现实并没有)
《商业观察家》理解当下“消费降级”的来由,及发酵,可能主要源于中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美联储加息让美元回流。中国的去库存、去杠杆,则让市场少了很多流动性,各行各业表现都好像不算太理想,零售业的表现不是最糟的。
一线市场面临房租上涨,三线市场房价则上涨了千元每平米。二胎家庭可能感觉要花的钱比想像中要多。
一堆所谓的独角兽、新平台的密集扎堆上市,则好像是要告诉大家,“世界末日”要来了,得赶快拿钱、“存粮”。
等等。
这些东西正在发酵,让中产担心未来,也导致人们开始寻找一些孤例,或者是片面的“一角”来试图印证消费降级的确发生。
比如,通过方便面销售增长来说明消费降级。
这个观点有点搞笑,自从外卖平台出现以后,方便面企业的日子就很难过。他们难道不会调整提升?行业不会触底反弹吗?方便面的销售增长多少是来自于销售数量的增加?难道没发现方便面产品线的升级和单盒价格的提升?
还比如拼多多的崛起。这家企业自己的定位都是说要做消费升级,你却硬要把他归类于消费降级,几个意思?
拼多多在低线市场就是消费升级,而不是消费降级。
比如,通过亲友推荐而产生的购买,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是节省的,因为同一区域亲友的饮食生活习惯是相似的,根据亲友推荐买东西会更省事,还能直接配到家,更方便。
拼多多既没有线下的强制动线,也没有线上平台的“流量思维”(把流量导来导去,到处变现,所以,消费者“挑选” 也很辛苦。)
还比如,通过集单拼团带来的单品高产出,拼多多的很多商品是可以去中间环节,实现与吃不饱的中小厂对接的。
去中间化、无退货、现金交易、单品订单量大加上利用工厂闲置产能等,这套模型能实现,价格就是能做得更低。
因此,对比一下农村地摊、市场、集市中的很多“三无”产品,拼多多的很多商品品质其实是提升的,消费者同样的价格买到了更好的商品。
一
大方向
对于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首先一定要看大方向。
看看中国的人口结构,18岁-55岁的人口数量、供应是什么情况。
拐点已经出现了。
适龄劳动、消费主力人口没有什么增长了。
所以,过去依靠数量的外延增长模型是难以持续的,还有谁可以卖?
中国整个经济、消费市场要发展,都面临转型。
未来,人们不会再缺房子住、缺吃的、缺用的。人们需要的是住更好的房子,吃更健康、更好的东西,用更好的产品等等。
中国要发展,这就是大方向。如果不相信这点,甚至想要做空中国,到最后,其实不会有什么受益者的。
就像巴菲特所说的,“永远不要做空自己的国家,创新会使未来人们的生活更好。”
二
消费升级
《商业观察家》对于消费升级,有自身的理解。
在消费端,我们认为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更好、更高品质、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售卖、供应。
价格不一定会更贵,或者贵很多,但性价比一定高。商品品质的提升一定会体现,同样的钱、购买力可以买到更高品质的商品。
二、更节省时间、更便捷的购物方式。
除了配送到家,还有品类精选、开发、买手、数字化能力提升,能帮助消费者挑选好所需商品,消费者拿了就走。以及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化、食品化趋势等。总之能让消费者节省时间。
而时间就是金钱。
在企业运营端,《商业观察家》认为,消费升级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就是效率提升。
以前是“跑量”,同质化的“跑量”。因为消费主力人群、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一直在大幅增长,企业做的事情几乎都是想尽快去覆盖“空白”市场,进行外延扩张。经营水平整体表现都比较粗放,效率没有什么提升,因为经营重心不在于于此。这也算是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一个阶段的特色吧。
而当外延增长无法持续时,要获得增长动能就要靠“内功”了,更好、更具效率地去挖掘、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无法实现效率提升的企业,未来,都将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这就是消费升级时代下的企业经营逻辑。
“消费升级”是有门槛的,任何转型、提升也都是痛苦的,不是普惠性的。不是说做个OEM自有品牌,贴个不知道怎么设计出来的LOGO,换个价签,你就“消费升级”了。现在门店、分流渠道增加了这么多,你得真正创造效率才能赢得竞争。
在这个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商业观察家》也相信,市场整合一定会同步出现。市场整合推动效率提升,效率提升开启进一步市场整合。
因此,所谓的大家效率都提升,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企业的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都不太一样。
三
表现
消费升级在当下市场的表现,其实也非常明显。
主要有三块。
一、自有品牌发力。
大卖场,如沃尔玛、大润发、永辉超市、麦德龙、家乐福等都在大幅投入做自有品牌。盒马鲜生称要在3年内把自有品牌做到一半销售。中小零售企业如生鲜传奇、冠超市等则基于“朋友圈”联合做自有品牌。线上则出现了大量严选、精选。
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是现在,无论线上线下,大家都开始做自有品牌了?
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正在大幅提升。各大零售商开始有做自有品牌的“抓手”和基础了。
任何消费品牌,核心永远是商品,如果没有高质量、能实现长期稳定供应的商品,零售商的消费品牌是做不起来的。
上游品牌化、集中度提升、生产水平效率提升,在支撑下游的消费升级,下游的自有品牌、加工化努力,又在反哺上游发展。
比如,做有机蔬菜的,中国当下已经出现经营数千亩、能实现稳定供应,并在产地源头建立加工、标准化流水线运营的企业。
以前是什么样呢,比如北京周边,全是100-200亩的小规模经营,供应不稳定,需要通过交易商东找一点、西采一点来“凑”。品质无法保持连贯性,上游标准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没有足够实力培育市场。
零售商做有机蔬菜,都是联营。而现在呢,《商业观察家》注意到,许多零售商开始自营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把握能卖出去了,自营的毛利是要高出联营很多的。
二、消费升级业态高速增长
做中产的消费升级市场,不仅是盒马,还包括山姆会员商店、永辉云创、元初食品、生鲜传奇、钱大妈、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等等零售企业,都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有些是历史最高增速。Costco也即将要进入中国了。
具体来看,以钱大妈为例子。
钱大妈过去以猪肉单一品类为主要经营内容,一直受到市场诟病,因为猪肉毛利低,以猪肉来加盟连锁,看起来很难盈利。同时,在面对经营更多生鲜品项的社区零售商竞争时,可能会处于被动局面。
但是,看问题也可以反过来看,仅仅通过猪肉这一品类,钱大妈就能短短几年实现高速发展,做到大连锁规模(累计开店超过1000家)。
怎么做到的?
钱大妈在讲究新鲜的广东市场,把店开到了社区口,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以及提供了更舒适、干净的购物环境。商品品质也是有提升的,不仅实现了更好的鲜度表现,钱大妈卖的猪肉是不注水的。
现在不用谈二三线市场,就说一线市场,有多少家卖场所卖的猪肉是不注水的?
为什么以前,很多猪肉售卖是通过注水,标个低价来卖。现在不注水,价格相对高点也能卖的很好?
三、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化、食品化趋势。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早前接受《商业观察家》采访时称,现代零售业发展20多年来,围绕消费者所需的服装、鞋包、进口食品等升级一直在持续进行当中,唯一初级农产品(生鲜)是空白。整个行业还没有做过真正系统的升级。与此对应的是,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年轻消费者特别是90后进入职场,解决早中晚三餐的方式将由上一代的购买食材烹饪逐步向熟食化、餐饮化方式快速迭代。
“初级农产品、初级食材的价值空间有限,只能通过深加工,及系统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一个更好的溢价,商业利润才会有一个很好的抬升。”
延伸阅读(点击下面标题即可阅读):
盒马鲜生侯毅:5年内大部分零售企业会退出市场,将投上游,正研发供应链信息系统
独家专访|日本罗森社长竹增贞信:便利店大资金投入近似“IT产业”
生鲜零售将“剩下”两种形态:一是“盒马”模式,一是“谊品”模式?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添加微信yanjuyang9999加入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 关注商业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