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教观察|谁来做孩子成长的“牧羊人”?

2016-12-27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吕以姿,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辽宁大连市青少年教育保护办公室家庭项目组负责人



吕以姿
了不惑的年龄才明白,每个人都是天然的教育者。对大多数的家长而言,都是从“父母学校”毕业的。虽然这所学校没有系统的课程,但它的课程中一定有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子。


记得有一年,我们班来了一个小朋友。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机灵、整洁。我对他的关注不是太多,但是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引起了我对他的注意。


  

第一次

是因为同桌小朋友的胳膊占了他的一点位置,他就用笔戳向小朋友的脸。小朋友脸上顿时有了一个黑点。经过老师的调解,受伤小朋友的家长给予了谅解,同时,老师也提醒了这个男孩的家长。


   

第二次

是因为小朋友出去散步,前面的小朋友走得慢,他从地上抓了一把土扬到了小朋友的脸上,小朋友的眼睛睁不开了了,被送到了医院去处理。这次,他的家长保证,回家一定会告诉孩子今后不能再这么做。


  

第三次

是老师让学生自由活动或看图书。谁知时间不长,一个小女孩开始大声哭起来。老师一看,小女孩脸上有了三道血印子。原来,这个小女孩想与这个男孩玩,在后面拍了他一下,小男孩却回手在她脸上抓了一下。我们请来了双方的家长。孩子的父亲批评了这个孩子。在与家长交流中,家长告诉我们:“老师,我们全家人都很善良,不知道这个孩子像谁。”虽然女孩家长满心不愿意,但最后还是原谅了男孩。


因为三番五次出现攻击人的现象,很多小朋友离他很远。在班级活动中,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于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小朋友们与他一起玩,并经常与他交流。


开始他不太愿意说,后来随着他对我信任的加深,他告诉我:“老师,我也不想这么做,但我管不住自己的手,只要我认为吃了亏,我就会出手。”


      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我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被小朋友打。抢不到玩具,我就回家告诉爸爸。爸爸告诉我,不能吃亏,小朋友打你,你也打小朋友。开始我不敢,爸爸就告诉我说,你再回来告诉我小朋友打你,我就打你。第二天,我壮着胆子把小朋友推倒,抢他的玩具,当时即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抢到了玩具,害怕的是会让小朋友受伤。晚上,我说给爸爸听,爸爸表扬了我。”


我问他:“为什么你总是愿意攻击小朋友的脸?”他告诉我:“爸爸告诉我,小朋友惹你,你就打他的鼻子,打他个鼻孔流血。”我问他妈妈在不在家,他说妈妈上夜班。后来,他说给妈妈听,妈妈说:“不能向鼻子打,小朋友鼻子流血,老师会批评你。小朋友惹你,你打小朋友肚子,不要让老师看到……”


我听后心里非常难过。这哪里是教育,这是在误导孩子!


我问他:“那天,爸爸批评你,你怎么想?”“我从开始抢玩具到现在,爸爸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上次爸爸批评我,我很迷惑,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我问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你一起玩,你怎么想?”他说:“我心里非常难过,我很想和他们玩,但不知道怎么做,他们才愿意和我玩。”


不知道家长朋友们看到这样的案例,会有怎样的想法。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孩子在他以后的成长路上会遇到许多坎坷,因为他的处事模式是以暴制暴。


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影响。未成年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身边成年人的行为以及身处的小环境感知社会,了解社会规范。孩子是看着家长的背影长大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


个体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实现的,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个体内化是基础,社会教化是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个体的社会化,是经过社会教化这个大环境和个体内化这样的小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在校学习,而且深入塑造他们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的社会风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言谈举止,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人与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塑造一个孩子的个性,也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幸福。


很多家长认为,学习知识就是教育,这是不完整的。我们对“复旦学子遭投毒身亡”事件报道已有所耳闻。是什么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家庭在这个孩子的成长中给了他怎样的教育?这个案例给我们家长敲响警钟,提醒家长,在孩子幼时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过程,应像重视学习成绩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做人的教育。  


谈教育离不开家庭,对于孩子一生来讲,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障碍。如前面所讲案例,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并不是生活在与人隔绝的社会里,他需要与人打交道。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一个人不可能事事如意。一旦遇到不能满足自己想法的情况时,他就会再现以暴制暴的互动模式。


所以,我们应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家长提高养育能力。改变教育环境从改变家庭教育环境开始。让家长来做孩子成长的“牧羊人”!





相关阅读链接 

只为成就教师梦想——“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今日成立!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记中国教育学会首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指引?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提升职业幸福感

专业成长引导体系是教师发展最需要的支持

学校边缘: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的思考

当代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课改必须改变“车推牛”!

中老年教师校本研训怎么做?

“六招”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特约观察员|基教观察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是中国教育学会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一线教育信息的社会来源渠道,加强学会对基础教育战线信息的汇集、传播和共享而经社会公开招募,最终遴选出的。致力于通过各位观察员的视角,传递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存在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反思,传播并一起探寻问题可解决之道。

学会微信特推出“基教观察”栏目,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寻求教育的改革之路。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