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心济世 | 陈章炜:在平凡之中实现自己

陈章炜:


在平凡之中实现自我


同济大学医学院2001级,临床医学学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博士

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

(详细简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对医学的执着

在陈章炜小的时候,母亲体弱多病,经常就医,这使他早早地就接触到了医生这一职业。初中时,陈章炜就把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写进了周记中,坚定决心,朝着成为一名医生的方向去努力。


然而成为一名医学生的过程却有一些小波折,陈章炜意在考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却因为高考发挥不佳,他预估自己的成绩无法被录取,转而报考了同济大学,又在家人反复的劝说下,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临床医学作为第二志愿,最后成绩出来,他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几番阴差阳错,陈章炜还是如愿进入了自己最初喜欢的医学专业。但在报到前,陈章炜心中却满是忐忑,新生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很多的未知在等待着他。入学后,从时任校长吴启迪的言语举止间,他感受到了同济对医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复兴医学院的强烈决心,这让他心中的疑虑打消了大半,,但要不要复读这个念头还是时不时出现在他脑海,一直到一位学长和他说,“如果你在一个刚起步的医学院能学有所成的话,其实自豪感会更强的”,这句话让他感受到了一股“说不出的力量感”,“既然是我想学的专业,在哪里我都可以学得很好”,坚定了信念后,他开始真正沉下心来投入医学学习。


在本科的前三年,陈章炜没有特别想过细分的专业方向,到了大四进入临床实习以后,他发现心内科的技术和知识更新极快,三到五年内一定有更新,而且经常使用创新技术,然后再在其他科室推广。从那时起,他确定了自己未来的主攻专业方向,又主动从书本上了解了许多心内科的大家,他们的优秀事迹更坚定了他投身心内科的想法。


凭借优异的成绩,陈章炜拿到了一个珍贵的校外保研名额,他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准备争取保研到最初想要去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如果没能成功,就准备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章炜成功保研至复旦,在那里完成了硕博五年的学习。他就读的是临床型研究生,大概有两年半的时间都在中山医院的临床轮转,包括心内科轮转和住院总轮转。2011年毕业后,他顺利地留在了熟悉的中山医院心内科工作。


做一个纯粹的医生

2013年,陈章炜正式成为一名心内科主治医师,201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他坦言,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初的几年,最容易受到两个方面的困扰。第一是要面对不在计划之内的忙碌,每四天或五天有一个24小时的班,第二天上午查完房,中午出夜班,但出了夜班以后,如果病房有紧急的事情还是需要回来处理。还有急诊的心肌梗塞的介入治疗,需要24小时待命,任何时候只要电话响起来,就要出急诊。这种几乎没有个人时间的状态容易让人产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熬出头的感觉。他提到,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如果进步足够快,慢慢往上走之后,比如说到主治医生和副主任医生的时候,一线值班少下来,就会有相对能够自主控制的时间来安排更远期的规划。第二个方面是有时发生的医患沟通不顺畅,哪怕自己已经非常用心地去做治疗,但是病情发展超出预料的时候,有些患者和家属并不理解,会出现一些争吵或者纠纷,甚至投诉。年轻医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特别容易慌张,甚至不知道要如何再去面对患者?陈章炜非常感谢他所在的中山医院心内科平台,前辈们教给了他很多处理的经验,在这个平台中,他们相互支撑、相互帮助。现在的他对自己的职业状态非常满意,“我每天上班的状态并不是那种被逼着起床的感觉,而是非常欣然地接受,每天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很充实,内心里是充满了正能量的状态。”

陈章炜能在从医路上一直维持着积极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授业恩师钱菊英教授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环境如何,钱教授总是纯粹地投入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以专业知识帮助病人,即使是再微小的失误,钱教授也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指正,这也成就了陈章炜的勤奋与细致。葛均波院士是陈章炜所在科室的主任,葛院士务实、严厉,注重创新,总是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还会鼓励每一个年轻医生打破既往的常规,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医生、一个科学家的关键品质,他的指引让陈章炜一刻也不敢放松,在医学道路上奋勇前行。



永葆对生命的敬意

从医路上,陈章炜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经历。2009年的一天早上6点,正在值班的陈章炜收到护士的呼叫,一个病人突发心绞痛,他第一时间跑到病房,此时病人的症状已经缓解,胸闷只持续了半分钟,他判断病情后,让病人含服了一些消心痛的药物。7点25分时,病人再次出现了胸闷,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跟刚才发生的症状是一样的,可以先让他含服药片来缓解症状,等7点半科室大交班结束后再看病人。但陈章炜还是鬼使神差地先来到了病房,就在他踏进房间的那一刻,病人二次综合症发作、开始抽搐,他立刻冲上前按压,接上心电图后发现病人心跳已经停博,按压十来秒后,病人突然就恢复了意识,心电图显示广泛ST段抬高,病人是突发心肌梗死,后来进行的急诊手术证实病人当时是冠状动脉严重痉挛。这让陈章炜意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心内科医生而言,病人的生与死可能就在一念之间。


还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在输液时突然倒地,发生心脏骤停,陈章炜与同事轮流进行心脏按压,坚持了30多分钟,病人仍未恢复生命体征,按照医学惯例,此时已经可以宣布死亡,家属也放弃了最后的希望,但冥冥之中有股力量牵引着陈章炜和同事继续坚持抢救,终于再继续按压了10分钟后,患者奇迹般地恢复了过来。“救回这个老太太让我意识到,生命面前,不要轻易放弃,医生挽救一条生命的成就感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正是怀揣着这份对生命的敬意,陈章炜一直走到了现在。“我想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完美融合”,在医学道路上,他越走越清晰,越走越纯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校友寄语

既然我们有学医的初心,那就要坚定。干扰的因素也许会有很多,但是越单纯地、纯粹地去努力,受到的干扰也就会越少,往往在最后会得到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心济世

/ 2022.5.20



值此同济建校115周年、医学院重建22周年之际,医学院特别推出“同心济世”校友专访系列,邀请广大同医校友回忆在同济脚踏实地的求学岁月、在各自领域和岗位上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已在前期深度采访了20余位校友,按照采访时间顺序逐一推出,敬请关注!在此也向更多卓越的同医校友发出诚挚的访谈邀请,共话同医记忆与未来。

  ●  ●  ●  ●  ●  ●  ● 往期推荐

同心济世 | 同济,115岁生日快乐!

同心济世 | 张鑫:要有持之以恒的战斗精神

同心济世 | 荣海健:接受自己的一切可能性

同心济世 | 黄冬: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同心济世 | 胡学飞:远行,才能观赏美景

同心济世 | 马敏:为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心济世 | 商宏恺:学医需要满腔的热情

心济世 | 杨一华: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同心济世 | 冯威:走到患者和家属身边

同心济世 | 赵宏谋: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

同心济世 | 马宏贇:追逐热爱、保持冷静,成就专业

同心济世 | 赵文锋:治病救人、积德行善

同心济世 | 陈轶卉:用热爱点亮视界

出品:卓越医学生职涯发展工作室

项目成员:郑天一、黄旭东、 蒋蕴、邱海平、罗文秀、  阚羿飞、杨欢欢

指导老师:曾盈、曹丹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