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斌:产城融合新城构建的多尺度空间策略│会议专递

2016-08-26 吕斌 规划中国

  2016年8月16日,“2016(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长沙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湖南省政府、美国能源基金会、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本届大会以“绿色循环 包容韧性 和谐宜居”为主题,齐聚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城市规划领域权威专家和城市政府领导,就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建设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现将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吕斌教授在“产城融合发展”分论坛的演讲报告做一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提供资源支持!


吕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今年我个人参加了4个新区获批后的规划论证,得到一点体会。从前年起我们受北京华夏幸福基业委托承揽了关于产业新城的课题,前前后后做了将近一年,也学习了一些东西,现在跟大家做个交流。


1、新常态下产业新城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下发改委之所以顶着舆论的压力批了这么多新区,还是因为新常态下城市发展需要转型,需要通过创新去驱动。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给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机遇:


一是适应新常态,要求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以及地上地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等,这些都给新型城镇化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二是适应新常态,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产业兴城、“两化”互动。


三是适应新常态,要求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必将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尤其是智慧型城市提供崭新机遇。


四是适应新常态,要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这给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带来新机遇。


  “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第十五章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对于“产”和“城”空间关系的研究在规划界由来已久,目标就是:致力于协调产城关系以实现城市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然而常常由于过分强调“产”、“城”关系,却忽略了两者间的互动性,传统的城市规划就是功能分区,实际上采取的方法常常是两者截然分开,导致产城空间相背离,甚至是冲突的尴尬局面,最终诞生了许多只有产业没有城市功能的“空城”,或者只有居住没有产业的“卧城”。


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决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功能单一、职住不平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


近些年,我国有学者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产城融合基本内涵,将产城融合定义为“人本导向、功能融合以及结构融合”(李文彬,2012),或认为产城融合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刘瑾等,2012),也有学者认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空间融合”是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刘畅等,2012)。还有学者研究了产城融合的空间形态(苏州工业园区,2015)。


然而,产城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其发展阶段性的,并且在不同尺度空间的融合内涵也是不同的。本文探讨“产城融合新城构建的多尺度空间策略”,试图使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更具操作性。



2、产业新城发展模式的演化特征

(1) 新城发展脉络研究

新城的定义

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与外界交换的行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2) 新城发展模式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市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新城发展模式。

田园新城 Letchworth(英国,伦敦)Welwyn Garden City(英国,伦敦)

产业新城 Silicon Valley(美国,加州)筑波科学城(日本,筑波)……

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边缘新城 Radburn(美国,纽约)Columbia哥伦比亚新城(美国,马里兰州)

TOD新城 千里新城(日本,大阪)多摩新镇(日本,东京都)沙田新市镇(中国,香港)

副中心新城 东京临海副中心新城(日本,东京)拉德芳斯副中心(法国,巴黎)

行政中心新城 Canberra(澳洲,堪培拉)Brasilia(巴西,巴西利亚)


(3) 产业新城发展阶段

第一代

传统工业园,依靠生产加工单一型发展。是历史形成或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形成的区域基地形式,在某区域内聚集几十家企业,分布比较分散。


第二代

以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综合产业园。园区内以生产为主,结合少量研发,对外联系较少,发展较为缓慢,依靠政府政策逐渐发展起来。


第三代

现代复合产业新城,规模化高阶产业区。是以高新、整体化产业运作为主,在政府支持下,吸引以国家性企业入驻,产学研相结合,多元合作而建立的复合型产业基地,同时由于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发展,产业区逐渐向人性化、生态型、多功能现代综合产业新城方向发展。



(4) 产业新城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产业园区经历了三代发展,正向下一代产业新城过渡,显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人性化、生态型的新城建设、更综合功能的现代综合产业新城。



3、产业新城构建的基础条件

区位

•纵向比较(以英国三代新城建设为例)


横向比较(选取各新城发展模式为代表)



一般来说,新城位于中心城市20—60公里范围内,既与母城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具体还需根据其发展条件,综合多方因素确定其选址。


用地规模


通过对国际著名新城用地规模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并无明显的代系变化规律,绝大部分新城在20-40平方公里。通勤时间,通常认为非机动交通在30分钟内,机动交通在20—40分钟范围内较为合理。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产业新城组团面积不超过30平方公里,新城总面积在120-150平方公里之间。


人口规模


通过对国际著名新城人口规模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并无明显的代系变化规律,大部分新城在0-20万之间,其次在20-40万之间。亚洲国家和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中国、日本)的新城人口规模较大,欧美国家其次,韩国和阿联酋等小国的新城人口规模最小。建议未来产业新城组团人口数量为15-30万


人口密度

通过对国际著名新城人口密度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密度有随着新城发展代系变大的规律,第四代在0.8-1.2万人/平方公里。用此前建议的组团用地规模不超过30平方公里,根据此密度可得人口数量在24-36万之间;用此前建议的用地规模在120-150平方公里之间,根据此密度可得人口数量在96-180万之间。



4、产业新城新区实现产城融合的多尺度空间策略

>>>>

案例研究: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选择了正确的开发模式,先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工业用地,随着工业人流的入驻再大力开发居住用地,当汇集人流达到一定数量在发展商业配套设施,最后将整体功能借以邻里中心的规划思路渗透入整个园区,最终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功能复合的,空间相融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

案例研究:日本筑波科学城

(1) 概况



总体规模

城市规模较小,都市学园区(中心城)仅7万人,尺度宜居。现有人口约21万人,到2030年规划人口35万人,其中都市学园区人口约9万人,规划10万人;周边郊区12万人,规划25万人。城区中约有1.5万人学校、公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待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建成后,大批高新技术私企纷纷入驻。




城市结构

适度紧凑,带形单核心城市结构,各组团以“串珠式”形态串联。



用地与功能

——用地比例

研究教育用地占比最高,为54%,是第二位居住用地19%的三倍;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用地也比一般城市占比高。


——功能布局

都市学园区内,商业、服务及居住用地位于城市中心,研究、教育及未来拓展研发用地沿交通干线向两端分散。



配套服务设施

设施类型齐全、配套充足、布局合理。

——类型

公共设施从城市、片区到社区各层级设施均配置齐全。


——数量

总体密度高。筑波科学城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为9.68处/平方公里,而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为7.44处/平方公里。社区级设施密度高,在社区级设施上,医疗、教育、绿地公园密度明显较高,高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水平。可见,其在规划中注重社区级服务设施配置,营造社区活力。


——布局融合性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未局限于生活区内,而是布局在整个都市学园各片区,集聚度、分布密度有所差异。体现了设施布局的融合性、用地功能的混合性。


——功能融合性

各类设施空间布局紧凑混合,一块用地上通常分布多种设施。如体育设施与公园绿地结合,社区中心商业、文化、医疗、体育等多功能结合。

中心区服务设施齐全,建设标准高。


城市中心区南北长2.4公里,东西240-560米。中心区集聚了商业、商务会展、休闲娱乐、医疗、文化体育等多种完善城市功能,且建设理念先进。


1)区域尺度

在区域尺度层面上着重考虑新区在都市圈中的地位、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撑。


2)新区尺度

在新区尺度层面上需要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和服务设施配套;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以及所担负的社会职能。


3)工业园区尺度

在工业园区尺度层面上需要注重转型升级、服务功能的充实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


4)项目(场地)尺度

在场地尺度层面需要尊重地形地貌、倡导绿色发展,保留地区风貌特色。


(2) 产业园区工业用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在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背景下,工业用地更新是城市存量用地调整的重要内容。我国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在20%以上,远远高于国际大城市的平均水平,还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和更新潜力。工业开发区作为我国城市承载工业功能的重要空间,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土地压力之下,开发区必须寻求“再开发”的方式推进转型升级。



利益还原机制问题


  理论上分析,无论哪种情况,对各个利益主体来说都是有益的,但在现实中这个过程却受到了阻碍,关键在于利益分配机制存在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利益还原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原则?

  •我国产业园区工业用地更新中的利益还原机制有哪些?

  •如何优化产业园区工业用地更新的利益还原机制?



5、未来理想产城融合新城的结构框架

未来的产城融合的新城要宜居、宜业,要有四个纬度,一:新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会成长的网络化城市;二:新城是靠网络基础设施支撑的看不见的智慧城市;三:新城应该是一个永续的家园、一个生态经济的城市、一个能够循环再生的会呼吸的城市;四:新城是有归属感的人文都市,是一个注重人本居住、养老养生的和谐家园与幸福社区。









注:本文根据演讲视频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相关链接:

•案例借鉴│德国弗赖堡市沃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新区双轮驱动下的交通思考——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实践探索

•成果│兰州新区太阳约城总体规划

西南山地新区建设理念下的全域空间规划尝试——以《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空港-嵩明片区总体规划》为例│PPT STORE•知识库

•PPT STORE•知识库│新常态下国家新区规划的再审视——基于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修改

•会议专递│彭晓雷:一张蓝图绘到底——中规院在贵州贵安新区的实践与探索

•会议专递│张兵:国家新区25年:规划的回顾与思考

•实践探索新一轮国家新区规划思考——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成果│面向实施的民和新城核心区业态定量细化研究

•成果│贵安新区核心区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2013-2030)

•焦点观察│新区建设与城市生长模式

•案例研究│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一):英国新城

•案例研究│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二):美国新城

•案例研究│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三):法国新城

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四):日本新城│案例研究

国际新城新区建设实践(五):首尔新城│案例研究

张忠民:城乡规划需要有“理想”色彩——以郑东新区开发为例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相关主题海量微信文章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