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宜居新区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路径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研究员在2017中欧可持续城镇化会议上做的演讲报告,现将报告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会议主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一、研究背景
1.转型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城市病凸显,引发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反思
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和大城市发展引发了很多问题,城市的发展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新区建设是引导区域综合发展的良好路径。
2. 新区建设是引导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区在疏解人口、缓解大城市矛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新区建设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新区如何吸引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群非常重要。新区建设中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经济收益等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3.宜居与幸福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从国家层面就特别重视宜居与幸福的命题,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十八大、十三五规划中都把宜居、和谐作为重要内容。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五大发展目标之一 ;
•2015年,第四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二、内涵解读
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宜居城市首先是安全的城市,第二应该是健康的城市,包括远离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是生活便利的城市,无论是孩子就学还是日常出行都是很方便的。第四是交通便捷的城市。同时又是自然环境宜人和人文环境舒适的城市。
中国宜居新区的关注点包括以下几方面:集中紧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注重多样性;强调职住平衡;健全宜居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完善住房保障;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鼓励低碳交通出行。
三、新区案例评价
我们今年针对上海张江新区做了调研,主要调研内容是职工对宜居和谐新区的要求。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是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同为上海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区域。地域面积约79.9平方公里,注册企业1万余家,从业人员近3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程度达56%。
从2017年3月发放问卷至今,目前回收问卷1864份。从问卷来看,职工以年轻人为主,80后占50%,90后的比例也很高,且多为高学历。籍贯来看,上海占45%,外地占55%。
在调查中发现职住问题较为突出,租房占比尽管很大,但是事实上通勤距离非常远,一半以上的人通勤超过了八公里,36%的职工超过了12公里,职住严重不平衡。实际从调查中也发现整个张江新区只提供了10%的就业人口居住条件,大部分人没法儿在当地居住。
对于“总体幸福感与满意度”这一项,4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生活幸福,39%的受访者对工作表示满意,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
对于“环境要素满意度”的调查,受访者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认为教育配套是不合理的,没有满足子女上学的问题。交通拥堵是除住房和子女教育外,员工最不满意的宜居内容,其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
“对新区宜居的理解”一项,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居住满意是宜居最重要的方面。此外,大多数受访者也认同出行便捷、周边文化及自然环境、子女就学等是宜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状况对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显著。居住在自购房中的受访者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居住在人才公寓中的受访者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租房和住在单位宿舍的受访者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相对较低。
我们了解了一下不同收入人群怎么理解幸福和宜居,发现很重要的一个结论,年收入超过20万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的生活幸福感明显高于中低收入群体,同时收入越高,对宜居的要求越高,对各要素都更加看重。
年龄也影响生活幸福感和对宜居的理解。80后、90后对自己的幸福感明显低,幸福感比较高的是70后,因为有住房、有收入。70后、80后更重视子女就学问题,80后、90后看重周边文化环境,所以关注的重点还是不一样的。
总体来说,从张江科技园来看,宜居新区建设亟需四个转变。
一是由过去的产业园区向创新城区发展,要具备相应的配套设施。
二是由关注生产空间向关注生活和生态空间转变。
三是由交通道路向生活街区转变,现在的新区没有城市的氛围,更多是过往的道路或者是企业之间用于交通维系的道路,没有生活的街区。
四是由封闭式单位向开放式社区转变。
四、基本理念
新区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和独立自足的幸福宜居城市,而非中心城市郊外的住区或单纯的产业开发区。
理念1:新区建设要倡导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非常重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事实上在新区中的绿地公园建设比较匮乏,未来这一块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要遵循自然环境格局,确保经济的高效和稳定,促进公平与共享。
理念2:新区建设要追求以人为本
要重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围绕“人”展开,城市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
理念3:新区建设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活动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理念4:新区建设尊重历史和文化
要提升文化品位,传承历史和文化脉络,保护历史遗存,保护地域特色文化。
理念5:新区建设要重视城市的创新和包容精神
要提升包容性,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创新发展平台。
五、建设路径
未来新区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导则:
导则1: 城市更安全
安全是最重要的,包括日常生活安全性、抵御灾害的安全性、城市生命线运行安全、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等。
导则2: 生活更方便
要建设紧凑、混合的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导则3: 环境更宜人
要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营建城市人文环境,控制各种污染对居民的影响。
导则4: 社会更和谐
创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创建共享的城市发展机制,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幸福宜居新区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路径1:建设更加宜人的城市宜居环境
→要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尊重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城市空间有序发展,优化城市内部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的绿化和美化水平。
→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健康性;
加大雾霾治理力度,重视城市噪音的防治,防治水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环境健康参与意识。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宜居环境建设的针对性。
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开放的绿色空间,为老年人群建设便于进入的绿色空间,严格管控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路径2:建设更加方便的城市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品质,实现全民共享;
协调一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公平性,解决三四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问题。
→提高生活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提高日常服务设施的标准和服务质量,建设方便的日常生活圈,重视养老和儿童设施的建设。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建设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路径3:建设更加有文化特质的城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划定和修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改造城市老城区,保护和传承城市地方文化。
→挖掘城市内涵,塑造城市文化特质;
建设文化特色城市,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城市形象,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倡导包容精神,提高城市多样性;
提高城市文化的包容性,构建多样化的城市文化环境,促进城市文化的开放性。
→重视社区文化塑造,提高居民的认同感。
形成社区居民共享共建的文化氛围,构建方便的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加大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
路径4: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
→提高城市应急减灾能力,预防突发性灾害;
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防范标准,提高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预警能力,重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善城市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保障城市生命供给线安全运行;
提高城市生命线的建设标准和质量,推进城市生命安全线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生命安全线的管理科学化。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城乡社区安全防范工作,重视居民最为关切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
→有效开展城市安全宣传教育,增加居民安全意识。
提高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训练,重视弱势群体的安全问题。
报告整理:马菲.
相关链接:
•从新区跟踪服务看新区增量规划——两江新区规划与评估的工作体会
•全域绿色空间规划的技术探索——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实践探索
•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新区双轮驱动下的交通思考——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实践探索
•PPT STORE•知识库│新常态下国家新区规划的再审视——基于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修改
•会议专递│彭晓雷:一张蓝图绘到底——中规院在贵州贵安新区的实践与探索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相关主题文章